求大神解答下有关合并日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成本初始成本确认?

求各位大神帮忙解答一下,不剩感激_百度知道
求各位大神帮忙解答一下,不剩感激
日,甲公司取得同一控制下的乙公司25%的股份,实际支付款项3000万元,能够对乙公司可辨认净资账面价值11000万元(假定与公允价值相等)。2013年及2014年度,乙公司共实现净利润500万,无其她所有者权益变动和内部交易影响。日,甲公司以...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一道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应确定的资本公积为3350万原25%时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3125获得65%时该投资的账面价值:75则新增长期股权投资入账成本:50应确认的资本公积:(发行的股票股本面值1000+发行费用0)=3350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5406|回复: 13
求助陈版关及各位大神关于同一控制下股权转让会计处理
现在就加入吧!
CMA获得政府及各大企业集团一致推荐
一年内免费直播参与
历届活动视频回放
Excel知名公众号作者
随书扫码看视频学Excel
交易三方:A集团、A集团的子公司B、C公司。
交易背景:2013年,A集团持有C公司20%股权,B公司持有C公司40%股权。B公司认为其40%的持股比例未达到控制的标准,因此对C公司采取权益法核算。但A集团认为综合集团和子公司B的股权,已经达到60%的控制标准,因此认定对C公司形成控制,并采取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
现状:B公司于2014年将其持有的40% C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A集团,转让后A集团持有C公司60%股权,B公司不再持有任何C公司股权。
问题:对上述交易,B公司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A集团应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对合并报表的影响如何?
假设B公司将原持有的40%C公司股权转让给A集团的作价是公允的,不存在母子公司之间权益性交易的因素,则:
1、B公司在其报表中按常规的处置联营企业股权进行会计处理,处置价款与处置日该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权益法核算到处置日)的差额确认为投资处置收益,原先如有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也一并转入投资处置收益。
2、A公司按非企业合并原因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注意不是企业合并,因为A集团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风险和报酬特征并未发生变化),按支付给B公司的股权受让价款作为该40%股权的投资成本。
3、A集团合并报表层面:抵销B公司确认的投资处置收益和A公司投资成本中的相应部分,对合并报表层面无任何影响。
假设B公司将原持有的40%C公司股权转让给A集团的作价是公允的,不存在母子公司之间权益性交易的因素,则:
谢谢陈版! 茅塞顿开!
假设B公司将原持有的40%C公司股权转让给A集团的作价是公允的,不存在母子公司之间权益性交易的因素,则:
陈版提及的第三点A“集团合并报表层面:抵销B公司确认的投资处置收益和A公司投资成本中的相应部分,对合并报表层面无任何影响”我觉得我可能理解有误,我现在的抵消分录是
借:& & & & 股本
& & & & 资本公积
& & & & 其他综合收益
& & & & 盈余公积
& & & & 未分配利润
贷:& & & & 长期股权投资
& & & & 少数股东权益
借:& & & & 未分配利润
贷& & & & 投资收益
还请陈版指正.....
你可以先做内部交易损益抵销分录(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C),然后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抵消处理。要注意:如果B是非全资子公司,则抵销投资收益的影响要分配给少数股权。&
假设B公司将原持有的40%C公司股权转让给A集团的作价是公允的,不存在母子公司之间权益性交易的因素,则:
前两步的分录如下,也不知对否,还请陈版帮忙看一眼。
1、B公司在其报表中按常规的处置联营企业股权进行会计处理,处置价款与处置日该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权益法核算到处置日)的差额确认为投资处置收益,原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也一并转入投资处置收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 & & & 银行存款& & & &&&& & & &
& & & & & & & & 投资收益& & & & & & & &
& & & & & & & & 其他综合收益& & & & & & & && &
& & & & 贷:& & & &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 & &&&& & & &
& & & & & & & &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 & &&&
& & & & & & & & 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 & &
2、A公司按非企业合并原因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因为A集团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风险和报酬特征并未发生变化,因此不属于企业合并),按支付给B公司的股权受让价款作为该40%股权的投资成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 & & & 长期股权投资& & & & & & & &
& & & & 贷:& & & & 银行存款& & & & & & & &
延伸问下:1、如果是A集团母公司将对C公司20%股权按照公允价值转让给B公司,A集团母公司是否也应该按照股权处置原则来处理,确认投资收益?
& && && & 2、如果是A集团母公司对C公司的股权是60%(B公司仍持有C公司40%股权),、100%(B公司不再持有C公司股权),再转让又是什么情况呢?
2、你说的两种情况都是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重组,在作价公允的情况下处置方的个别报表中均可确认处置损益,但在集团合并报表层面应抵销该内部股权转让交易的影响。&
1、A集团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可确认股权处置损益,但合并报表层面不能,因为并未丧失控制权。另外个别报表层面对剩余股权应继续采用成本法核算,不能转为权益法。&
假设B公司将原持有的40%C公司股权转让给A集团的作价是公允的,不存在母子公司之间权益性交易的因素,则:
请教陈版,如果处置对价是不公允的,且B公司将该处置作为权益性交易考虑,那么处置损失(假设是损失)是计入资本公积(借方),还是冲减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假设账面资本公积无余额),谢谢。
一般做法是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不在可冲减的权益项目之列。&
请教陈版,如果处置对价是不公允的,且B公司将该处置作为权益性交易考虑,那么处置损失(假设是损失)是计 ...
陈老师,是否可以考虑全部重资本公积,即冲为负数?我做项目一般如此处理,主要考虑留存收益钩稽问题。还有其他综合收益其实主要是新事物,之前没有,我理解按说冲也ok
合并报表层面,全部差额冲减资本公积导致资本公积余额出现负数也是可以接受的。&
同一控制下,股权转让方会计处理
A、B、C公司同属于集团控制下,日,集团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的100%股权转让给A公司,当日B公司账面净资产100万元,A公司支付对价110万元,形成10万元的差额冲减了资本公积-资本溢价,2013年,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的股权转让给C公司,请问A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0万元是否转出?理论依据?
chenyiwei回复
不转出,将永久保留在合并报表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中。
对于历史上权益**易形成的资本公积,相关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时,是不做转出处理的。以下问题虽然所针对的是由购买少数股权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但也适用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对资本公积的调整。
问题3-2-63(全部处置子公司股权时,在合并报表层面原因购买少数股权调减的资本公积是否需要恢复)
全部处置子公司股权时,在合并报表层面原因购买少数股权调减的资本公积是否需要恢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第二条的规定,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时,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该规定冲减的资本公积属于权益**易性质,即本会计主体(合并集团)与权益持有者(少数股东)之间基于其作为权益持有者的身份而进行交易导致本主体的权益发生的增减变动。按照会计原理,对于此类由权益**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一旦形成即与导致其形成的资产或交易相分离,将会永久性报留在合并报表层面的资本公积中。由于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性质,所以在处置子公司时不转出到损益,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四条关于处置子公司股权导致丧失控制权时将与该被处置子公司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损益的规定。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后续每一年度编制合并报表时,都需要对该项资本公积予以恢复处理,通常采用的合并报表层面的恢复分录是:借记或者贷记未分配利润,相应贷记或者借记资本公积。
请问陈版主:上述提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后续每一年度编制合并报表时,都需要对该项资本公积予以恢复处理,通常采用的合并报表层面的恢复分录是:借记或者贷记未分配利润,相应贷记或者借记资本公积。“
请问, 这个未分配利润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如何体现?
chenyiwei点评
在合并报表层面,该金额每年是固定不动的,因此在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没有特别的体现。&&发表于
Powered by长期股权投资的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的处理,一直没弄懂,有大神清楚,求教,谢谢_百度知道
长期股权投资的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的处理,一直没弄懂,有大神清楚,求教,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说的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您是有意向做 投资金融这方面吗?我这边有个项目,可听下?
你这个比我还要专业,没办法介绍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理解以下这个图,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权益结合法原则?求大神通俗易懂地解答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p&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p&&p&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到了,希望能够帮到你。&/p&&p&&b&(这篇文章我同时还发了知乎专栏,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共同学习,一起提高)&/b&&/p&&p&&br&&/p&&p&&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p&&p&&b&1、 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p&&p&在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合并报表上会有一笔这样的分录:&/p&&p&借:股本&/p&&p&资本公积&/p&&p&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其他综合收益&/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少数股东权益&/p&&p&其中,借方代表乙公司的股东权益,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代表甲公司在合并日所取得的被合并方(乙公司)所有者权益&b&账面价值&/b&的份额。少数股东权益=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少数股东的股权比例。&b&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笔分录呢?——&/b&&i&&b&&u&因为站在集体的角度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属于“内部投资”,要抵消掉&/u&&/b&。&/i&还是不懂吗?ok,是这样的,在合并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甲公司会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做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借方和贷方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i&&u&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代表了甲公司(投资方)享有的乙公司(被投资方)一部分所有者权益&/u&。&/i&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若把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时登记入账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实际上被加了两次。一次是直接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自身来体现,还有一次是隐含在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里。因此,我们要把它抵消掉。&/p&&p&啊啊啊,好复杂,我是傻白甜,已懵逼,怎么办?ok,我还是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你就这样想好了:&/p&&p&&i&&u&这笔分录其实可以告诉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由甲公司享有,一部分由乙公司的少数股东享有。(如果你觉得我前面讲的太复杂,那你就先这样记吧。说不定等你哪天开窍了就能理解我前面所说的了)&/u&&/i&&/p&&p&注意:&/p&&p&&b&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产生新的商誉。&/b&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假设A公司持有甲公司80%的股权,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后来,甲公司从A公司手中购买了65%的乙公司的股权。ok,我们这时候站在A公司的角度来看,A控制了甲,甲控制了乙,这就意味着A也间接地控制了乙嘛。那么,在“甲合并乙”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对于A来说,它的控制权其实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它仍旧控制了甲和乙。那么A这个大boss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调整商誉吗?当然不会啊。因为只有控制权发生了改变才会引起商誉的变化。&/p&&p&2)&b&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按一体化存续原则,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b&&/p&&p&因此,就需要在上述分录的基础上再加一笔分录。&/p&&p&借:资本公积&/p&&p&贷: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加这样一笔分录呢?就让资本公积留在合并方不好吗?嘿嘿,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但为什么还要这样转一下呢?为了&b&粉饰报表&/b&啊。你想啊,我现在把一部分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后,虽然对整体的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毕竟是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部结转嘛),但是我们都喜欢看“利润”增加,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利润增加才是王道,其余的爱怎样怎样吧。ok,你想看利润增加,我就满足你不就好了嘛,嘻~(书上说是因为“&u&一体化存续原则&/u&”,所以这样做。但是,一体化存续原则它有一个假设啊——“&b&&u&&i&视同&/i&&/u&&/b&”一开始就合并了。发现没?“视同”两个字还不是我们会计规则的一个假设罢了嘛,那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呢?我觉得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从合并方“资本公积”中转一部分到“留存收益”,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一下甲公司并进来的这个乙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同时呢,甲公司还可以粉饰一下报表。这挺好的啊!)&/p&&p&&b&2、合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p&&p&&b&插播(基础好的和不好的都看看吧,会有收获的):&/b&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加清晰地反映子公司损益变动(或者所有者权益变动)对母公司的影响(&b&但是,很遗憾,你调整得再好,最后在合并报表上还是会被抵消掉。别急,后面我会说)&/b&。我们知道,如果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实施&b&控制&/b&,则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b&成本法&/b&核算。成本法核算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都不做反映。简单来讲就是说,不论你怎么变,作为控制方的我,岿然不动。只有在出售或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才会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但是,也有&b&例外情况&/b&。第一个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控制方会做一笔分录(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第二个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会做一笔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br&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p&&p&而权益法核算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方会对被投资方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一一作出反映。&/p&&p&那么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就是要:&b&1)把成本法没有做的那些分录都按权益法的要求补上。2)把成本法已经做过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的格式。&/b&举个栗子,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在成本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br&贷:投资收益);而权益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那么,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要把成本法下做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下做的分录,该怎么操作呢?so easy!直接(借:投资收益&br&贷:长期股权投资)就ok啦。我bb了这么多,你应该懂了吧。嘻~&/p&&p&2.1)现在我们要开始&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b&啦。&/p&&p&(1)调整被投资单位盈利&/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投资收益&/p&&p&(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了亏损的话,就做相反分录)&/p&&p&(2)调整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 (这一点我在“插播”里面说了的)&/p&&p&借:投资收益&/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3)调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的话就做相反分录呗)&/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其他综合收益&/p&&p&(4)调整子公司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为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要是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本年&/p&&p&(上面这些应该都很好理解哈,&b&如果是投资的当年&/b&,就这样编报)&/p&&p&2.2)下面,就是&b&重难点&/b&了——&b&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b&,即投资的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很多初学者都会被“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块石头绊倒,学了半天还是一脸懵逼。“咦,为什么在这里要调增期初未分配利润,那里又要调减?”“做了这么多分录了,期初未分配利润应该已经调整完了吧,咦,怎么还有一笔分录?”“哎呀,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啊!!!想死。。。” 少年,你的困惑我都理解,很多我都经历过。现在我试着来理清你的那团麻。&/p&&p&&b&插播(如果你在合并报表这一章很懵逼,一定要看看这段插播,很重要!!!)&/b&:&/p&&p&a)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b&无论编制哪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都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上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b&(这是第一点,你一定要记牢啦)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又会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这样编报呢?其实这个问题你知不知道无所谓,但是为了不让这个小疑问在你心里停留太久,进而妨碍你学习的进度,我还是选择给你一个理由。呵呵哒,因为这样编报更能体现个别报表与整体报表之间的联系啊。如果是以上年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编报,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只是空洞的数字,却不记得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之间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了。&/p&&p&b)第二点,讲一点基础知识。损益类账户(成本、费用、投资收益…)都是暂时性账户(temporary accounts),这些账户如果在年度终了时有余额的话,都要结转到永久性账户(permanent accounts),结转完了之后,损益类账户(暂时性账户)就被清空啦,下一会计年度再重新开始。&b&利润表&/b&上的账户就都是暂时性账户,第n年的利润表和第n+1年的利润表没什么联系。永久性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b&永久性账户有一个特点,这些账户在第n年的年末余额=第(n+1)年的年初余额。&/b&&/p&&p&&i&【举个栗子】&/i&:假设乙公司在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为2000万。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那么应该在年底的资产负债表日将这1000万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假设把这1000万全部转入了未分配利润,那么20x1年年末的时候,乙公司“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为00万。Ok,那20x2年年初,乙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余额是多少啊?还是3000万呗。(我前面已经说过啦,“未分配利润”是权益类账户,同样它也是永久性账户,永久性账户有什么特点?上一年的年末余额=本年的年初余额)&/p&&p&具备以上两个意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现在就来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p&&p&&i&&b&(1)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的盈亏(若为亏损,则做相反分录)&/b&&/i&&/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年初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别急,我解释给你听。前面我在“插播”里已经说过,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第n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第(n-1)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明白?但是呢,我们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甲公司(控制方)在个别财务报表上是以成本法核算的,而我们的合并报表却要求它按权益法核算,你不调整一下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能行吗?&/p&&p&&i&【举个栗子】&b&(这个例子我解释得很详细,务必认真看)&/b&&/i&甲公司(控制方)持有乙公司(被投资单位)70%的股权。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乙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为了便于后面的理解,我假设甲、乙两个公司都是20x0年成立)。大家要注意一点的是,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3000万净利润中,并没有包括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收益,因为甲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于是在编制20x0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我们怎么做呢?当然先要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啊。&/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br&700
&/p&&p&这笔分录会记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它会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但不会影响个别财务报表。就是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上原来是3000万的利润,那就仍然是3000万的利润,而不会变成3700。在20x0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净利润就会被调成3700,并在年度终了时转入合并报表上的&i&“未分配利润&/i&”&/p&&p&Ok,go on.假设甲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乙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这时候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呢?&/p&&p&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20x1的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股东权益表)应该以20x1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啊。&/p&&p&可是,你知道吗,20x0年甲公司的3000万利润(暂时性账户)在20x0年年度终了时会被转入所有者权益科目(永久性账户),即“未分配利润”当中。那么,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就为3000万元。但是在20x0年年末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调整后的“未分配利润”为3700啊,那今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3700才对啊(保持上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一致性嘛)。然而,由&i&“&b&每年的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以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编制”&/b&&/i&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在20x1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3000,但为了保持跟20x0年年末&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未分配利润”3700一致,那我们应该调增20x1年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即从3000调到3700)。于是,就有了这笔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p&&p&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就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在连续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了(&b&&i&1、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 2、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而合并财务报表是按权益法核算&/i&&/b&)。如果你觉得学习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应该就是这里没弄懂吧。难的地方看三遍吧。嘻~&/p&&p&当然啦,在连续编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盈亏,我们还要调整以前年度的其他项目。&/p&&p&&i&&b&(2)调整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b&&/i&&/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b&&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乙公司20x0年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为1000万。&/b&&/p&&p&Ok,在这个栗子中,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上采用成本法来处理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则20x0年甲公司会针对“乙公司分派1000万现金股利”这一事件做如下分录:&/p&&p&借:应收股利 &br&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700&/p&&p&但是我们知道啊,20x0年年末,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我们会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于是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p&&p&借:投资收益 70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这就意味着于我们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将甲公司原先在个别报表上确定的700万的投资收益冲掉了。如果单就“分配现金股利”这个事件来说,20x0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就会比合并工作底稿上多出700万的利润。然后,&b&20x0年年底&/b&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这700万利润就会被转入“未分配利润”(永久性账户)。于是,&b&20x1年年初&/b&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也为700万元。现在问题来了,就“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20x0年年底,我们的合并工作底稿上甲公司应该确认利润为0(我前面已经说了,甲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借:投资收益 700”就抵消了甲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贷:投资收益 700”啦)。 而我们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则是要&b&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b&,然后该调的调,不该调的就保留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那么好了,20x1年我们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的时候,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700万,该不该调呢?当然要啊!如果不调整的话,今年年初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和去年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不同了,当然不行!为了使它们相同,我们就应该要调整20x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啦!于是有:&/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70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b&【延伸(很重要!)】乙公司20x1年分配的现金股利为2000万,20x2年乙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为4000万。(20x0的情况跟上面例子一样)&/b&&/p&&p&&i&&b&20x1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1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2)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1400 &br&(2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p&&p&&i&&b&20x2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
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 (700+14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00&/p&&p&2)
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2800 (4000*7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2800
&/p&&p&&b&【这一段很重要!!!】&/b& 嘿嘿,通过我前面的讲解,20x1年的分录相信你们能够轻松看懂。20x2年的分录,估计你们会在“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那里有点困惑。肯定有人会认为20x2年应该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1400。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的&/b&(每一年都是按成本法核算的哦),但我们的&b&合并&/b&财务报表要求用&b&权益法&/b&核算,所以在编制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要先调整第1年至第n-1年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i&&b&&u&累计&/u&&/b&&/i&“资本公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第n年需要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第n-1年调整的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第n-1年当年调整的“投资收益”(&b&在调整的时候要细心,注意它们是否同为借方或同为贷方,如果是一借一贷,就是相减,而不是相加哈&/b&)&/p&&p&类似的针对以前年度的调整还有如下一些,不管形式怎么变,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p&&p&(3)调整以前年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其他综合收益——年初&/p&&p&(注意了,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权益类的科目,不影响损益,不在利润表中反映,因此我们不能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p&&p&(4)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年初&/p&&p&每一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调整完以前年度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b&&i&&u&累计&/u&&/i&&/b&“资本公积”之后,就要调整本年度的“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啦……又回到了我在2.1里面讲的(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自己返回去看吧。嘻~&/p&&p&【总结】我总结一下哈,在连续编报的时候,为什么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p&&p&理由如下:&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而个别财务报表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财务报表却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b&(这句话我重复N遍了吧,理由我也在最前面已经讲了),&i&&u&为了保持合并报表的连续(即:第N年年末的数字和第N+1年年初的数字一致&/u&&/i&),我们在连续编报的时候当然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简单来说就是,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先要将&b&&i&&u&以前年度&/u&&/i&&/b&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结果全部调整为权益法(记住我前面强调过的“累计”),然后再将&b&&i&&u&本年&/u&&/i&&/b&成本法核算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p&&p&&b&3、 合并抵消处理 &/b&&/p&&p&为什么会有合并抵消这一步?原因就在于你前面将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就会重复计算一些“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我&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20x7年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甲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p&&p&Ok,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先要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改成权益法核算。于是有:&/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贷:投资收益 &br&700&/p&&p&而“投资收益”增加是会引起利润增加的,因此甲公司的利润会调增700,变成了2700。但是我们要编制的是&b&合并&/b&财务报表啊,所谓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即母、子公司一致对外。【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老婆今年赚了30万,老公今年赚了40万。同时,老公又从赚的40万中拿出来5万给老婆。如果你问这对夫妇今年总共赚了多少钱,我想着小俩口肯定会回答:“总共赚了70万”。嘿嘿,表面上看,老婆好像是赚了“35万”哈,但是其中有5万是老公给的啊,&b&赚了自己人的钱可不能说赚了哈&/b&。所以老婆今年赚的是30万,老公赚的是40万,总共70万。或者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今年老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没有出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老公今年在外面赚了40万,并且把40万全部上交给老婆了。(宠媳妇啊)。问:这对夫妇今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当然是40万啊。如果你说80万的话就真诡异了。因为之前老婆口袋里是空的,老公把40万交给老婆,其实只是相当于把40万换一个口袋装嘛,但两个口袋(夫妻俩)的总金额还是40万嘛。总结一下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妇俩是一个整体,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无论是老公把自己赚的钱给老婆,还是老婆把自己的钱给老公,其实都只是完成了一次资金的&b&&i&&u&“二次分配”,并不会改变总金额&/u&&/i&&/b&。(毕竟你把40万无论怎么分,总金额仍旧是40万嘛)】&b&合并财务报表也是这个道理啊&/b&。在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栗子中,乙公司在20x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甲公司经过调整后净利润增加了700万(变成了2700万)。但是,这700万是自己人的钱哦。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钱哈。我们要站在整体层面来看,整体一共从外部赚了(00)万,其中乙公司的1000万中有700万归属甲公司&i&&u&(二次分配的结果,不影响总金额)&/u&&/i&。就酱紫~所以,&b&20x7年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甲调整前的净利润2000万+乙实现的1000万净利润。&/b&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甲调增的700万利润冲掉(我在第2部分的开头已经讲过这点了)。&/p&&p&在合并抵消处理这一块,我们需要做两笔分录。&/p&&p&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p&&p&借:股本(实收资本)&/p&&p&
资本公积&/p&&p&
其他综合收益&/p&&p&
盈余公积&/p&&p&
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p&&p&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持股比例)&/p&&p&看到这笔分录,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篇文章最开头的地方我就写了这笔分录。这两笔分录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告诉报表的使用者们: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归属于甲公司,另一部分归属于乙公司的少数股东)。它们的区别在于:个别会计科目所对应的数字可能不一样。因为乙公司若是新增了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就会产生一个“&b&二次分配&/b&”,从而影响到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为我们把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嘛)、少数股东权益。&/p&&p&2)
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p&&p&借:投资收益&/p&&p&
少数股东损益&/p&&p&
年初未分配利润&/p&&p&
贷:提取盈余公积&/p&&p&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p&&p&
年末未分配利润&/p&&p&我在讲第三部分(合并抵消处理)最开头的那个例子中说到过这一点,不记得的可以返回去看。最开始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反应母、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是要反映母、子公司作为一个&b&合并整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而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二次分配”这个概念(不记得了就返回去看),二次分配不会影响整体金额,它影响的是个体的金额。就好比我们可以把100分成20,40,40;也可以将它分成30,20,50……不管怎么分,这些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00。&i&&u&因此,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就要冲掉母公司那些因为子公司&b&“二次分配&/b&”而调增或调减的科目。&/u&&/i&于是就有了上面那笔分录。&/p&&p&&br&&/p&&p&&u&&i&可能你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会有“年初未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这些东东啊???&/i&&/u&&/p&&p&&br&&/p&&p&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了——我们要冲掉甲公司按权益法重新确认的“投资收益”对不对,我假设在原来确认的时候“投资收益”在贷方哈(仅仅是假设一下而已,其实也可以假设它在借方的,在借方就说明乙公司发生了亏损嘛),那冲销的时候是不是要“借:投资收益”呢?当然啦!ok,go on...第二个问题——&i&&u&&b&甲公司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后确认的“投资收益”其实是乙公司所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b&&/u&&/i&,理解这点吗?很简单的,我举个栗子好了——假设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份,乙公司今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如果将甲公司由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700。你看,甲公司确认的700万投资收益不就是乙公司1000万净利润的一部分嘛。同理,&b&&u&&i&少数股东损益也是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i&&/u&&/b&。那么,&u&借方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u&(不管乙公司今年有没有分配股利、有没有计提盈余公积,这个式子是永恒成立的,毕竟是权益法核算嘛)。那借方还有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乙公司的哈)?理解这一点,就要和贷方科目结合起来看了。首先,借方的投资收益(甲公司享有的)+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那这两个“利润”相加是要干嘛呢?这似乎是默认乙公司将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也转入了“未分配利润”当中——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加上今年新转入的“未分配利润”,那不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吗?嘿嘿,如果乙公司不要计提盈余公积、不要向股东分配股利,那它就是相等的。&u&&i&&b&可是&/b&&/i&&/u&,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转入了盈余公积,还有一部分用来给股东分配了股利,剩下的才是“年末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哈。所以就会有【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其实你也可以这样想,借方是乙公司所实现净利润的一种表示方式,贷方是另一种表示方式(&u&&i&借方和贷方代表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乙公司实现的利润&/i&&/u&)&/p&&p&&br&&/p&&p&&br&&/p&&p&【总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b&&i&&u&如果是投资当年&/u&&/i&&/b&:1)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2)合并抵消处理:分为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b&&i&&u&如果是连续编报&/u&&/i&&/b&,则要先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实就是先将以前年度由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由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接着再继续上述的1)&2)。&/p&&p&我在这里只讲了&b&&i&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该如何处理,我想先看看你们的反映如何,如果反映不错,那我下次就再讲讲&b&&i&非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还有内部交易的合并处理……(其实只要你把我讲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弄懂了,后面就大同小异啦,学起来会很快的)&br&合并报表这一章节看不明白就多看几遍吧,再多做做题目,一定能学好的。祝好!&/p&&p&To be continued…&/p&&p&-----------------------------------------分割线----------------------------------------------&/p&&p&&b&【补充】&/b&我有时候会收到大家在后台私信问我,为什么当母子公司之间发生了内部交易的时候,我们在合并工作底稿上编制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和抵消分录“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时,却没有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呢?&/p&&p&我在这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哈。按道理,调整分录中的投资收益=子公司净利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现在问题就出在——当母子公司之间发生了内部交易时,尤其是还产生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时,要不要对前面等式中的“子公司净利润”做出相应的调整呢?要不要把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从中扣除呢?&/p&&p&大家记一下,&b&在我们的新会计准则中,我们在合并工作底稿上编制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和抵消分录“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时,不需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我们只需要在“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中体现就行。(当然,对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也是同样的处理原则)&/b&&/p&&p&OK,到了这里你肯定心中冒出了一串why.....我在这里给你提供一个解释吧。这是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其实可以大幅减少工作量!你这样想吧,在合并工作底稿上,母公司先做调整分录,然后再做抵消分录,最后出现什么结果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最后全被抵消掉了。因此你在“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的时候无论有没有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考虑进去,最后结果都一样,全部game over!你在这里如果不将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考虑进去的话,不就大大减少工作量了吗?因为你这里的投资收益=子公司的净利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如果这里不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话,那我就不需要在这一步调整子公司的净利润呀,这不就减少了工作量吗?(反正最后是要抵消的,那我就不调整了呗,因为懒!)&/p&&p&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是在“借:长投 贷:投资收益”以及后面的“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贷:长投 少数股东权益”部分不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整个合并工作底稿上都不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我们在哪儿体现呢?我们在“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这笔分录中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因为母、子公司在进行内部交易时,它们的个别报表上均做了相应的记录,如果不将其抵消的话,就会影响到合并报表中的总收入、总成本、净利润.....&/p&&p&-----------------------------------祝大家学得开心哦----------------------------------------&/p&&p&我的其他文章:&/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怎么破?&/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注会中的所得税究竟该如何理解?&/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反向购买?&/a&&/p&&p&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d3b180d6f2e097df5d2a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
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
&p& 长期股权投资解题思路总结&/p&&p&
包括(1)实施控制子公司投资(成本法)&/p&&p&
(2)共同控制合营企业投资(权益法)&/p&&p&
(3)重大影响联营企业投资(权益法)&/p&&p&
(4)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无报价公允价值不可靠计量(成本法)&/p&&p&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p&&p&
参与合并的各方非暂时性的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p&&p&
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帐面价值的份额&/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 :股本&/p&&p&
资本公积(或借)&/p&&p&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p&&p&
参与合并的各方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p&&p&
具题分录:&/p&&p&
购买方放弃资产、发行权益购买日“公允价值”计量&/p&&p&
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银行存款&/p&&p&
购买方合并成本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银行存款&/p&&p&
营业外收入&/p&&p&
支付现金=支现金+费、税+必要支出&/p&&p&
发行权益证券=发行权益证券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p&&p&
投资者投入=合同或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p&&p&
非货币、债务重组取得按各自规定处理&/p&&p&
(1) 现金&/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银行存款&/p&&p&
(2) 存货&/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主营业务收入&/p&&p&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p&&p&
借:主成本&/p&&p&
存货跌价准备&/p&&p&
贷:库存商品&/p&&p&
(3) 发行权益证券&/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股本&/p&&p&
资本公积-股本益价&/p&&p&
(4) 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累计摊销&/p&&p&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p&&p&
营业外支出&/p&&p&
贷:无形资产&/p&&p&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清理&/p&&p&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银行存款&/p&&p&
贷:固定资产       营业外收入&/p&&p&
后续计量&/p&&p&
(1) 成本法——-20%-以下50%以上&/p&&p&
对方宣告分派股利作帐&/p&&p&
借:应收股利&/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
以后年度 累计股利—累计净利&/p&&p&
负数恢复&/p&&p&
(2) 权益法————-20%以上-50%以下&/p&&p&
初始成本大于被投资可辨认净资产&/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银行存款&/p&&p&
初始成本小于被投资可辨认净资产&/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银行存款&/p&&p&
营业外收入&/p&&p&
对方实现净利润 &/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投资收益
亏反&/p&&p&
对方巨额亏损
冲长期股投资&/p&&p&
冲长期应收款&/p&&p&
冲预计负债
恢复反向&/p&&p&
净利润的调整公允价值大于帐面价值减净利+亏损 或反&/p&&p&
其他权益变动&/p&&p&
借 :长期股权投资&/p&&p&
贷:资本公积&/p&&p&
分配股利&/p&&p&
借 :应收股利&/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p&&p&
处置&/p&&p&
借:银行存款&/p&&p&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p&&p&
————损益调整&/p&&p&
————-其他权益变动&/p&&p&
投资收益&/p&&p&
同时&/p&&p&
借:资本公积-其他&/p&&p&
贷:投资收益&/p&&p&
减值(不包括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p&&p&
帐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额&/p&&p&
借:资产减值损失&/p&&p&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p&&p&
权益法的处理精髓是:帐面价值变动要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而变动并调整。&/p&&p&
合并报表站在集团角度把长期股权(母公司)和所有者(子公司)抵消掉。站在企业集团角度无长期股权投资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无投资收益的变动、无内部债券收益和应付利息的变动。&/p&&p&
(1)先把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p&&p&
应享有子公司实现净利润的变动&/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投资收益&/p&&p&
借:投资收益&/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分派股利&/p&&p&
借:投资收益&/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其他权益变动&/p&&p&
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资本公积&/p&&p&
(2)投资时:抵消&/p&&p&
借:实收资本(子)&/p&&p&
资本公积(子)&/p&&p&
盈余公积(子)&/p&&p&
未分配利润(子)&/p&&p&
贷:长期股权投资(母)&/p&&p&
少数股东权益(子按比例&/p&&p&
(全资子公司无少数股东权益)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和所有者(子公司)有差额、大于时借:商誉小于时贷:营业外收入。&/p&&p&
投资收益时:抵消&/p&&p&
借:投资收益(子净利*母比例)&/p&&p&
少数股东损益(子净利*母比例)&/p&&p&
未分配利润-年初&/p&&p&
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p&&p&
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p&&p&
未分配利润-年末&/p&&p&
(3)内部债券收益和应付利息&/p&&p&
借:投资收益&/p&&p&
贷:财务费用&/p&
长期股权投资解题思路总结 包括(1)实施控制子公司投资(成本法) (2)共同控制合营企业投资(权益法) (3)重大影响联营企业投资(权益法) (4)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无报价公允价值不可靠计量(成本法)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基本没有回复是理解到位的。我给大家解释下:&br&最开始国际上会计确认采用的利润表观,这个学会计的都听说过。可什么是利润表观?利润表观就是更关注当期损益的计量,利润表上收入和成本配比的重要性要高过资产负债的计量。一个词那就是配比。好了我再解释下为什么利润表观下为什么会确认递延所得税呢?举个例子,一个公司当年度收入1000块,成本400块,另外还计提了100块的坏账,会计上税前利润就是=500,然后按照税法来计算该交多少税呢,是不是乘以25%=150块,这里都没问题吧。但是利润表观下觉得,这个150块和会计利润500块不配比,也就是150不等于500*25%=125块。所以为了让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利润总额配比,是不是还得再冲减25块钱所得税费用,冲减下来的25块放哪呢,大家可以类比下待摊费用这个资产类科目,只不过这里专门设置了一个科目叫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所以便有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贷所得税费用25。而同理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在利润表观下很类似于预提费用这个科目,目的都是为了使收入与费用高度配比。 &br&利润表观就说完了,大家要是支持我就再说说现在流行的资产负债表观下递延所得税是什么原理,以及两者的区别。&br&&br&接着上面说。&br&&br&资产负债观和利润表观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故事。利润表观认为收入成本更重要,资产负债只是收入成本配比的产物,类似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而资产负债表观则认为资产负债是鸡,利润是鸡生的蛋,收入实质上应该是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成本也是一个道理。(所以现在新准则下有了综合收益的概念)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我们再来谈资产负债观下的递延所得税。由于收入和成本实质上是体现了资产负债的变动过程,所以资产负债观认为资产或是负债的变化同时会导致确认当期的利润(这个利润其实应该是综合收益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会产生相应的纳税后果。举个例子,确认200块应收账款,意味着会有200块的收入,确认500块的应付账款,意味着当期有500的费用,如果应付账款形成的是500块的固定资产,那么以后也会以折旧费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当期应该确认的应交税费应该是完完全全反应了这些资产负债的纳税后果。如果这个纳税后果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坏账,比如预计负债)”,没有在当期纳税申报表作为当期的应交所得税,也就是递延到了未来,成为了未来纳税后果。如果未来纳税后果是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那么就是符合资产的定义,应该确认资产,科目设置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是一个道理。你看到这应该就会理解课本里说的计税基础是个什么鬼东西,其实就是这么得来的。而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变动压根不产生纳税后果,比如用货币资金付了笔行政罚款,货币资金减少了,但是他压根没有纳税后果,这就是书本上说的永久性差异。而如果计提了一笔坏账,应收账款减少了,这有纳税后果么?当然有,但是不在当期,所以按照税法计算的应交税费并没有完完全全反映出资产负债的纳税后果,而坏账计提会导致资产的减少,资产的减少会导致利润减少,也就会导致纳税后果减小,是不是应该确认一笔资产,我们设置一个专门的科目叫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增加在资产负债观下同时会导致利润增加,也就是贷所得税费用。还记得我们上面说的这个利润其实是综合收益的概念吗?如果说这个资产负债的变动产生了利润,但是这个利润并没有最终对外实现,这就是其他综合收益(貌似我无意中给大家解释了其他综合收益是怎么出来的一个概念),所以如果上面说的利润并没有最终对外实现,那么递延所得税的对方科目就不会是所得税费用,而是其他资本公积了。比如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虽然引起了资产的变化,但是由于持有目的并非是近期内出售,所以不能认为是对外实现了,故确认对方科目只能是其他资本公积。&br&&br&其实我觉得大家不理解很多概念,不是因为他生涩,而是你不知道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清楚了,我觉得也和大白话相差无几。如果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你按照我剖析的原理去理解,再也不用记忆什么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账面价值是确认啥,过段时间又忘了。跟我来一遍,坏账导致资产减少,进而导致利润减少,少交税,是递延所得税资产。&br&&br&接上文。&br&&br&结合一些人问我的问题,我想把这个问题再扩大点说。资产负债观下很重视资产负债的计量,而根据资产负债的获得方式不同,其实所得税会计大体分两块,非合并导致的递延所得税以及合并导致的递延所得税。之前说的都是第一种,这次要说的是第二种。对于所得税来说,控股合并是一种类型,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是另外一种类型。(概念什么的自己百度,因为我这里不是在讲合并报表,所以不会涉及很难的概念)因为前面涉及合并报表,后面俩都是单家报表。为什么合并这种行为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这种问题呢,我先科普下税法知识。对于税法来说,如果是控股合并,也就是合并前是两家单位合并后还是两家单位,这不会导致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发生变化,因为所得税是按法律主体纳税,控股合并没有导致法律主体发生变化。而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分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就是被合并方视作卖东西要缴纳所得税,而特殊性税务处理是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话,被合并方可以免税。(不用太纠结于税法,我们只要弄清有这么一回事就行,实务中有中介机构和税务局告诉你要不要缴纳所得税),所以如果是特殊情况下也就是免税合并,这也不会导致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发生变化,只有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一般性税务处理也就是应税合并,因为被合并方缴纳了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才会和公允价值一样。大家先想明白税法这几种情况,再对比会计里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各自资产负债合并后的价值是公允价值还是原账面价值,和税法有差异才会导致递延所得税的问题。我估计学过注会但不是很明白的人看了应该会恍然大悟,基础稍差的就别纠结了,我在这里不讲合并,下面说回到所得税。&br&我继续拿例子来说。甲企业用价值100万的股权吸收合并乙企业,乙企业账上只有50万固定资产,20万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假设公允价值是70万。这个合并行为简单说就是甲企业花了100万买了70万的固定资产和20万的银行存款,差额放商誉。在利润表观下这个行为不会导致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不配比,所以也就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这个事情(就算是负商誉确认营业外收入,税法也不认,是一块永久性差异,还是不会导致不配比。)然后在资产负债观下,由于免税合并(不用纠结税法,我就是举个例子,这里如果是应税合并就不存在递延所得税的问题),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高出账面价值的20万不会体现为当期的应交税费,而是递延在以后,资产负债观下的所得税就是在计量资产负债这部分没有体现在当期而是在未来的纳税后果。固定资产增加20万,导致利润上升,纳税后果上升,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25%=5万。这个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质是被合并因免税合并没有缴税而将后果转架给了合并方,体现为有20万固定资产的折旧以后也不能税前抵扣了。所以这件事又转变为甲企业花了100万买了70万固定资产20万银行存款以及5万递延所得税负债,商誉金额其实是15万。所以这种情况下递延所得税对应的是商誉,原因就是计入别的科目显然是会影响商誉金额计算的正确性,商誉这个科目的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计算合并方花的钱与买的东西所值的钱的一个差额嘛。然后商誉为什么不去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因为确认这笔递延所得税负债,又会增加新的商誉,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商誉自己就能增加自己的价值了?&br&&br&更新&br&&br&商誉初始确认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DTL)有人问我能不能再细讲讲,我就扒开了说这个问题,不糊弄。前文所述的15万商誉,如果确认DTL,就是15*25%=3.75,也就是借商誉3.75 贷DTL3.75,商誉在15万的基础上增加3.75万,这3.75万按道理又会产生3.75*25%=0.9375万,依次类推,无限循环。学数学的同学就说,这明明就是个收敛的等比数列,可以求极限值,等比数列为15+15*25%+15*25%*25%+15*25%*25%*25%+……=15*4/3=20万(数学应该没还给老师)。有学数学的人就问了这不是算的出来吗?这种纯数学方法有个弊病,就是当所得税税率越大甚至接近100%的时候,用等比数列求极限的方法算出来的数将会无限大。当然美国准则就是采用这种数学方法,而国际准则和中国准则都是采用不确认的方法。&br&&br&&br&更新&br&&br&&br&很多人问我无形资产加计扣除为什么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在所得税准则里,有两个豁免规定,一个是商誉的确认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个是初始确认豁免,具体点就是一项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不是企业合并产生的,然后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由这项初始确认导致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负债。前面说过了商誉,这次说下第二个初始确认豁免。&br&&br&&br&我不拿研发形成无形资产加计扣除的例子说,搞的大家只是死记这个例子,而不知道背后还有个初始确认豁免的规定。比如说你买了一辆游艇,价值1个亿,但是税务局认为这个游艇和生产经营无关,其折旧不可以税前列支,这个时候计税基础就是0。按道理资产增加导致利润增加也就是未来纳税后果增加,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什么,大概也就两种选择,固定资产或是所得税费用。如果借记固定资产,当然类似于商誉,首先会有个循环确认的问题,最主要的,借记固定资产1亿*25%=2500万,会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因为明明只花了1个亿而不是1亿2500万,这会让资产的价值变得不透明或者说不好理解。如果借记所得税费用2500万,其实也不合适,因为在国际准则下(中国准则和国际准则在这些方面完全一致),递延所得税对方科目是所得税费用还是其他资本公积或是商誉或是留存收益,需要和产生这项暂时性差异的事项影响的是当期损益还是其他综合收益还是商誉还是留存收益保持一致。购买游艇这件事显然只是影响了固定资产的账面成本,按道理只是借记固定资产。如果我们就是很任性,就借记所得税费用2500万,有什么弊病呢?由于购买固定资产并不影响当期利润,而确认与之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却通过所得税费用反应,这会让当期会计利润和所得税费用脱节。或者这么说,假如当年这个企业什么经济业务都没有,就是买了个游艇,结果利润表所得税费用2500万,净利润也就是负的2500万,是不是很奇怪?买了个游艇,啥还没开始干,企业直接亏损2500万。所以不管是借记固定资产还是所得税费用都不太合适,不利于报表的透明性,所以中国准则以及国际准则对于这种初始确认产生的不属于企业合并,然后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事项豁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负债。无形资产加记扣除我觉得和我举的这个例子差不多,大家类比理解下。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基本没有回复是理解到位的。我给大家解释下: 最开始国际上会计确认采用的利润表观,这个学会计的都听说过。可什么是利润表观?利润表观就是更关注当期损益的计量,利润表上收入和成本配比的重要性要高过资产负债的计量。一个词…
&p&写写清楚,方便阅读&/p&&p&(一)&b&通道业务&/b&:目前为止,通道业务这个概念银监会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非信贷融资业务。&/p&&p&&b&
1&/b&&b&、通道业务的作用&/b&:(1)腾出规模,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发放贷款或者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也可以规避贷款风险。(2)进入信贷资金限制进入的行业,如房地产开发,如部分政府融资平台等。(3)获取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就是手续费)。&/p&&p&&b&2&/b&&b&、通道业务的种类:&/b&如果有耐心看完整篇文章会发现,通道业务的&b&“通道”&/b&变化很快,这使得一一列举通道业务的种类定义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我们只要知道所有通道业务都必须遵循的原则,&b&对银行来说,凡是能够让他规避监管,转换表内外资产的途径、平台都是通道业务,包括券商、保险、信托、PE、投行等各种现存或者将来会出现的非商业银行金融参与者都可以成为“通道”。&/b&&/p&&p&(二)银行如何完成信贷资金&b&从表内到表外的搬运&/b&。&/p&&p&
1、&b&表&/b&内的定义,表指&b&资产负债表&/b&,信贷资金的特性&b&包括(1)过往产生(2)银行是债权人,就是银行持有或控制(3)预期很有可能带来利益流入。&/b&显然,信贷资金是入表的资产。&/p&&br&&p&
2、&b&大部分银行选择将债权转移,即该部分资产持有人变更实现表内到表外的搬运。&/b&基本途径有:委托贷款(委托人是债权人),银信合作(信托是债权人),发行理财(谁买谁是债权人),银证合作(谁买谁是债权人),银保合作(保险公司是债权人)等。具体操作方式在&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看到关于「银监会拟推贷款批量转让系统」新闻,提出一系列问题?&/a&中有所解释。&/p&&br&————————————————————————————————————&br&&p&好了,问题回答完了,下面都是故事包括了从监管当局开始意识到“表外资产”的风险之后到现在所做的一系列举措,记录了“通道业务”最近几年与监管当局的较量。&/p&&p&2009年之前银行可以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在这个时候就是个通道,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后来银监会发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74dc8e1aa76e58fafab0032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 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a&】,&b&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b& 。紧接着又发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e8be7cd1842536a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号)&/a&】,&b&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b&。 2010年回购的时候就更怂了,因为2010年【&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ffafab069dc021e.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a&】&b&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b&&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8dc53aa3e2c1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号&/a&】出台,明确了“&b&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b&。”&br&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银监局火上浇油出台了【&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28d66d36f111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1)7号&/a&-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b&对存量银信合作产品提出了具体的有表外转为表内的工作进度要求&/b&,&br&【号&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097eb41cbe3f648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a&】文件&b&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具体转表要求。&/b&银行不想吃回已经在表外的信贷资产,但是银监之前的文件表明了一定要让银行吃回,但是你让铁公机城建废了?银监会还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吧?这时候其他途径就出来了。银监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是针对所有权的规定,信托推出了收益权理财产品,通过改变标的物的方式解决、113号文件带来的问题。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北京资产交易开始运转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商协会的制定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债权融资工具、私募股权融资工具等在北交所挂牌。&/p&&p&银监会与银行之间艰苦卓绝的斗争进入的第四年。时间终于到了2013年,银监会下发了&b&《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管问题的通知》&/b&【&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nku.baidu.com/view/cc25deb91a375d6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监发[2013]8号&/a&】,&b&提出了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b&然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最后要求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这在根本上限制了银行的通道建立,因为8号文给出了总量控制,只要监管当局不认定新的&b&“标准化债券资产”&/b&,银行通过不停找通道突破监管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效抑制了“通道业务”的发展。监管当局获得基本胜利。&/p&&br&&br&——————————————————————————————————&br&&p&最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cn.reuters.com/article/cnBizNews/idCNL4S0HZ0CNFfeedType%3DRSS%26feedName%3DcnBizNew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金融:首批银行理财资管业务试点出炉,通道业务洗牌在即--报载| http://cn.reuters.com&/a&】的报道,如果可信,则说明监管当局将在8号文的框架下,将有计划地放开一部分表外业务。从这篇报道看,银行理财资金可能直接投入债券市场,这意味着与之前相比“通道”的作用将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从8号文也可以看出,&b&监管当局并非厌恶表外业务,而是厌恶自己无法控制的表外业务&/b&&/p&&p&&b&不知道这个答案怎么红了…我现在做M&A了,做个广告。&/b&&/p&
写写清楚,方便阅读(一)通道业务:目前为止,通道业务这个概念银监会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从本质上看,应该属于非信贷融资业务。 1、通道业务的作用:(1)腾出规模,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发放贷款或者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也可以规避贷款风险。…
行业研究员的三个阶段,在我个人看来,行研会经历三个阶段:基础Fundamental、进阶Professional和高级Master。&br&&br&&b&1基础阶段&/b&&br&&br&&br&&p&该阶段行研应能达到以下三个要求: &br&&br&(1) 熟练认知所负责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行业整体供需状况以及市场在当前阶段对供需水平的一致预期,了解行业主要的技术经济特征,比如:是否具有规模效应,竞争的主要手段(如技术、品牌、渠道、管理)等; &br&&br&(2) 熟知行业估值的历史区间(纵向),并与当时的经营(盈利)状况有总体对应,或者说清楚行业的生命(景气)周期; &br&&br&(3) 熟知行业内主要公司当前的估值横向对比情况,对主要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一定了解。&br&&br&该阶段行业一般从业在一年左右,应该已经经历了对行业基础数据和竞争特点的详细梳理,对行业及主要公司的纵向与横向估值状况了然于胸,推荐的标的往往主要是基于估值特别是横向比较进行。 &br&&br&&/p&&b&2进阶阶段(信息主导阶段)&/b&&br&&br&&p&进阶阶段行研所(应)的主要特征是: &br&&br&(1) 与一批上市公司(董秘或证代,甚至是总经理或董事长)及同行(买方&卖方)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获取上市公司或行业整体最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大幅增长或下滑、资产重组、送配信息、技术突破、再融资、股权激励、增减持等; &br&&br&(2) 能够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给出合理的推荐(强力、一般、持续、短期),对其中长周期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其进度; &br&&br&(3) 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非常非常重要,这里给出几条帮助鉴别信息质量及价值的原则,可能并不完整,欢迎补充: &br&&br&企业高管的利益与投资者一致:比如在再融资前、股权激励行权后(最好是离解禁还有一段时间)、公司大股东或高管大比例增持股份后、前次增发即将解禁前(这个力度稍弱些,视企业的责任心)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企业释放利好的动机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消息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有可能是高管股份解禁前拉高股价,随之而来可能有大笔卖出;&br&&br&信息与行业及公司基本面不存在逻辑背离:比如有大额投资但公司实际上资金紧张(当年大龙地产巨资拍地被证明为是“地托”),号称技术突破但是缺少足够技术积累,号称业绩大增(大比例送配)但大股东或高管在减持,号称业绩大幅增长但同行业经营不佳且缺少足够个性化因素等等; &br&&br&理性对比信息的收益与风险:经过前面的分析后,假定信息属实,也要理性对比信息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局面,就是股价已经上涨了一定幅度,然后经过努力我们掌握了上涨的原因,这时该如何决策呢?这个很难给出单一的确定答案,大致可以通过计算“预期收益”以及“策略保护”的方法来平衡收益与风险。具体来讲,就是估计信息兑现的可能性与收益,并与失败的概率与风险进行对比,比如那些完全没有当前价值支持的重组类信息,在股价已经有所表现的情况下一旦失败风险巨大,投资需谨慎,而另外一些由于细分行业景气持续改善导致的业绩超预期消息,即使短期低于预期,只要行业景气持续改善,则仍有希望。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策略方面的保护性动作,比如赌重组类的操作,首先是确定资金配置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其次是制定严格的止损纪律,这样就给自己加上了一层保护膜,使得最终推荐成功的概率更大。 &br&&br&重视信息兑现的时间,综合考虑兑现前时间内与市场整体的互动:有时候信息属实,但是由于兑现时间太久,期间大盘疲软,则可能造成提前止损,或者是信息出台的刺激力度低于预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广泛了解信息,还要对信息进度有密切及时的跟踪,并给出(或调整)相应的投资建议。 &br&&br&目前绝大多数的买方行研就是以进阶为努力方向,乐此不疲甚至以此为荣,特别是在市场活跃的时期这些行研往往能创造十分可观的收益,因此,作为行研,深入结交上市公司和同行,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这是研究员不可划拨的无形资产。 &br&&br&如果信息覆盖率能够达到较好的水平,并且自身具备较好的判断能力,那么进阶阶段可以成为行研努力的最终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行研也是以此为目标的。一般来讲,行研从业一年之后就开始从基础阶段向进阶阶段过渡,过渡期的时间与研究员的努力程度、个人性格等有很大关系,大致2-3年就可以完成过渡,并给投资经理很好的支持。但如果要能够对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理解和建议,则需要与投资结合非常紧密,比如某些基金公司把行研也作为行业基金经理对待,或者像交易部目前试行的对成熟些的行研给予少量仓位试验,这个过程应该至少持续2-3年,行研经历了行业自身以及市场的完整周期,才能对实际操作和风险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再其后行研把该行业经验向其他行业复制,并经过实际锻炼,成为组合投资经理。当然,这些时间段都是我个人的经验判断,具体进程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我相信这个大致的整体进程应该是这样的。 &br&&br&&/p&&b&3高级阶段&/b&&p&&br&成熟的进阶阶段行研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但如果说对行研有一个终极目标,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高级阶段(事实上我个人觉得是个大师级要求,大家继续看吧)。其特征为: &br&&br&(1) 对行业发展规律有极深的理解:这种理解除了认识行业自身的技术、供求等特点外,往往还需要对行业的宏观环境和长期因素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是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当前特点与发展方向有准确的判断。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资源和品牌消费行业,站在当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5-10年中国产业层面有两个特点最为引入注目:一是资源价值重估:上游资源行业谈判能力越来越强,侵蚀了中游行业不少的利润,自身利润更是几何式增长;二是消费大升级:品牌消费特别是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高端消费品(典型如白酒)经历了近10年的“旺季”。如果能够对这样的大趋势有准确坚定的判断,那么即使不靠消息(甚至要避开若干消息的噪音),一样可以赚取巨额财富。即使是放到更小的周期,诸如09年初的煤炭、10年上半年的航空、10年下半年的工程机械与水泥等等,如果判断准确并且坚定,收益也相当理想。 &br&&br&(2) 对公司估值和风险有纵向和横向的清晰把握,在公司的经营拐点有准确坚定的判断。这主要是指非周期行业,典型的例子有如在2003年左右发掘烟台万华(那是的万华应该是非周期的)、贵州茅台、中集集团,近年的洋河股份、山西汾酒、中恒集团,以及大部分时间的张裕、三一重工等等。 &br&&br&能达到这一阶段的行研是比较少的,因为不仅需要有判断能力,还需要有极强的自信心,而信心的积累肯定需要成功的实践,所以成长到这一阶段的行研数量少,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但这种行研为投资经理甚至机构整体的贡献是巨大的,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可以改变自己乃至若干人的人生轨迹,因此是每个行研努力的终极目标。 &br&&br&&/p&&b&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行研&/b&&br&&p&根据亲身经验和观察交流,个人认为行研成长需重视以下三点。 &br&&br&&/p&1打牢基本功&br&&p&不要认为基本技能对应的就是行研的基本阶段,事实上,行研的高级阶段正是建立在对于行业和公司分析的最重要基本点的深刻理解之上,我们会看到不少报告中频频出现诸如“长尾”、“博弈”等新鲜词汇,但最终我们发现,正是最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财务和公司治理的分析,决定了行业景气和公司价值。我们对行业供求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疏忽,往往是对毛利率以及公司可信度等方面判断错误的原因,正如在篮球比赛中,决定比赛成败的,往往不是拉杆式扣篮,而是娴熟得接近本能的挡拆与三分远投。 &br&&br&&/p&&p&(1) 行业分析与企业管理:&/p&&br&&p&推荐波特的《竞争优势》,多年下来发现还是这个经典模型最全面和好用;&/p&&br&&p&(2) 财务:&/p&&br&&p&推荐CPA教材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也有人推荐罗斯的《公司理财》。从实践来看,能够把 “杜邦分析”娴熟使用,从而面对任何的投资与并购行为,都能快速反应到相关的财务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发现,对业绩的高估来源于景气下降时对毛利率的弹性估计不足,或是对清理库存的损失估计不足,或者,我们重点分析了收入和毛利率,但是最终误差出现在不断膨胀的管理和财务费用。有多少人能够自信地说,对于行业景气和周转率、库存、现金流以及毛利率和管理费用率等指标,自己已经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了呢?&/p&&p&&br&(3) 投资: &br&&br&投资与前述价值分析的差异在于引入了与股价的比较,个人觉得这个最难。价值是相对稳定的,而价格波动性很大,行研存在的基础是假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虽然有的时候波动幅度有点过大,但这不能作为动摇前者的理由,否则我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br&&br&投资(技巧)类的必须技能包括: &br&&br&1. 如何分析公司价值,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br&2. 如何衡量和利用市场的情绪,在股价低于价值最深的时候买入,在股价高于价值最多的时候卖出,比如很多判断市场情绪的现象、指标等; &br&3. 如何最优化(保护)我们的投资,比如集中或分散、止损止盈等。 &br&&br&但是很遗憾,除了经典的巴菲特、菲舍和少数技术分析书籍,对后两者我也没有合适的推荐。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在微博中有一些不错的总结,可以借鉴,但还不算很系统和完整。我建议大家还可以看一些行为金融和决策学方面的基础书籍,比如一些很简单的决策方法如“最小后悔法”等,可以帮助投资者保持心态稳定,《行为金融》的经典是福克斯的,《金融心理学》可能也会有所帮助,推荐特维德的,但也有人说很一般。 &br&&/p&&br&2建立投资盈利模式的基本框架&br&&p&借鉴前辈的总结及个人经验,投资的盈利模式有以下四类:&/p&&p&&br&(1) 持续成长:成长类投资的关键在于选股,选股则要兼顾市场空间、公司竞争力(技术、规模、管理、品牌、渠道等)以及公司治理,其中公司治理尤为重要,因为成长投资一般来讲时间相对长,无论对行业与公司跟踪如何密切,行研总还是个“外部人”,作为“内部人”的上市公司高管,一旦不能确认其诚信,他们要想忽悠研究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br&&br&(2) 景气反转:景气投资的关键在于判断景气,相对而言选股的重要性弱一些。其特点是弹性大(无论业绩还是股价),容易产生盈利惊奇(可能高也可能低哦),关键点是要选出并十分十分密切地跟踪景气指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世界上又有什么钱是容易赚的呢,成长类投资要有千里眼,于万千股票中选出最有能力最靠谱的来,景气类投资则要有顺风耳,随时准备成为惊弓之鸟。 &br&&br&(3) 事件驱动:事件投资的关键是信息和判断,缺一不可,另外对操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事件驱动投资的基础是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这很多是“功夫在诗外”,研究员可能会抱怨自己又成为“三陪”了,认命吧J。但只有信息没有判断肯定不行,缺乏理性判断的信息有时会成为“噪音”甚至是“毒药”,而判断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信息源的可靠性,比如其透露信息的动机,历史上信息的准确性等;二是信息真实或虚假时对股价的影响有多大,可以借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预期收益法”进行分析。此外时间因素也很重要就不再重复了。 &br&&br&(4) 主题投资:主题投资很容易与价值投资相混淆,很多时候“先成功后失败”的价值投资就是主题投资。主题与价值的差异在于:狂热性和阶段性。狂热性是指该主题广受追捧,龙头股或许是主业与主题相关,边缘股票则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比如产品刚刚开始立项或是只有孙公司少量涉及等,另外狂热还指有些时候炒作概念并不要求业绩,至少短期不要求业绩,远期则还看不清楚;阶段性是指主题炒作往往是集中在某个阶段,过了这个村,哪怕你抱着纯正的龙头股甚至产生了一些业绩的时候,股价都再也进不了那个店门了。当然也有少数的主题投资转化为成功的价值投资,比如网络股时代的三大门户,虽然在泡沫破灭时股价都跌到过几毛钱濒临退市,但后来都远远超越了泡沫高峰时的最高价,但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少了不足为据。主题投资既要有景气类投资的敏感,又要有事件类投资的信息广泛,但最关键的是敢于“始乱终弃”,该胆大的时候色胆包天义无反顾,该撤退的时候铁面无情,别让一夜情发展成天长地久,唉,真的有点分裂,一般人还真做不来那么彻底L。 &br&&br&这四类模式很容易理解,但人最难是自知,即每时每刻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玩的是什么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要忠贞不二,什么时候逢场作戏,这样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br&&br&&/p&3能力建设与持续改进&br&&p&以上我们给出了行研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一些技能要求,那么行研该如何建立并改善自己的能力呢?除了勤奋和扩展人脉之外,我还想推荐一些个人认为有益的思维习惯,可能有些抽象,但句句都是经验(或教训)之谈。 &br&&br&(1) 建立自己的锚 &br&&br&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有逻辑的研究员你伤不起”。我前面帮助大家梳理了一个基本的盈利模式框架,同时反复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是希望大家建立起自己对行业、公司以及投资建议方面的分析框架,并且在框架的每一个结点上都很清楚其需要跟踪的要点是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具备了持续改进的基础,虽然搭建框架并不容易且需要时间检验,但一旦框架被证明有效,那么我们的投资生涯就有了“锚”,总体来讲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也不太可能错失重大的机会。 &br&&br&(2) 建立定时检验机制 &br&&br&靠“锚”来分析和投资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期待一套既定的“指标体系”来明确指导投资也一定是幼稚的,就像虽然船有了锚但并不能总是泊在固定港口,所以还必须建立检验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月、每季、每年把所负责股票的涨跌排行榜打印出来,“逐个”分析涨跌两端个股的原因,并与自己的“锚”相对照,是自己忽略了某些因素,还是“锚”本身出现了问题?同样,如果是已经向投资经理推荐的品种,更是要时时处处要反复检验,新出一个行业数据是不是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新出的公司公告是不是在预期之内?如果不符合预期一定要高度警惕,是不是自己的假设有问题,是行业景气反转了,还是公司自己管理不善,是仅仅时间低于预期,还是管理层有意在忽悠我,下一次的验证节点在哪里,预期会怎样?只有坚持这样的检验体系,你的投资才不会“出轨”,才不会被“雷”追尾。个人的框架体系也才能持续改进趋于完善。 &br&&br&(3) 清楚自己在哪里 &br&&br&投资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个永恒的难题。就我个人的观点,投资很难用科学来完全解释,但也不能像艺术那样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再精巧的体系也会有疏漏,所以我们的决策总是会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这剩余的一些不确定性,我认为这是个决策的技术问题。这正如德州扑克,你可以赌,但是要随时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你有多大的概率跑赢对手,总体来讲前面我们所建立的“锚”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但这还不够,需要用设定好的技术性策略来应对剩余的不确定性,比如并不是在出现买入信号的第一时间就满仓,而是等待确认甚至是二次确认时才“梭哈”,再如满仓状态下第一次低于预期就减仓,而最重要的是坚决执行(合理的)止损策略等等,这些具体的策略与个人风格有关但仍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规律性,未来我们会继续探讨。&br&&/p&&br&&p&作者:中信建投自营部投资经理王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br&&p&&b&行业研究员究竟收入?&/b&&/p&&br&&p&基于劳动报《金融行业证券分析师收入趋势调查》,为大家带来卖方研究员的详细解读,ps:部分数据来自于2013年调查数据,仅供参考。来源:金嘉研究院&/p&&br&&b&行业研究员收入月薪平均数14595元&/b&&br&&p&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分析师月薪在5000元-1.5万元这一区间;此外,有4.6%的分析师月薪在7万元以上。受访者的月薪平均数为14595元。&br&&/p&&br&&p&分析师的薪水由基本工资、绩效和年终奖组成,与分析师的基本工资相比,拉开年收入差距的主力是年终奖。调查显示,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一项,有41.9%的分析师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在50%-80%,有12.6%的比例在80%以上,这就意味着,仅年终奖一项,就可以使超过半数的分析师年收入猛增甚至翻番。在业内,高级分析师的年终奖甚至可以超过基础年薪的3倍,这也造就了年薪数百万的“神话”。&/p&&br&&p&调查同时还采样了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收入预期。最大多数的公众预期该职业的月薪在7万元以上,而据调查显示,仅4.6%的分析师月薪7万元以上。说明公众对该行业存在“把个案当群像”的误解。&/p&&br&&strong&薪酬差距悬殊&/strong&&br&&p&一般而言,券商研究员们年薪1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差距悬殊。一般新财富排行前5名的研究员,年薪高达二三百万元。一线的大券商中,资深的研究员年薪百万元左右,一般的也有三五十万元。中等规模的券商,资深研究员年薪50万元左右,一般的二三十万元左右,小规模的券商,只有研究所的所长能达到年薪50万元,其他资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成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