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应用一加速完就可以玩ins了,ins是什么软件应用

对不起,文章信息已删除或未审核。益派调查网-信息页面
系统忙...请稍后,谢谢你的谅解!电子战历史
早在1837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无线电通信时,发现随着发射机数量的增多,出现了相互干扰的现象,当时科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但这却为电子战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有趣的是,首次有意识地运用无线电干扰并不是出于军事目的,而是商业利益。1901年9月,美国举行国际游艇比赛,谁首先报道比赛结果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美国无线电电报公司利用两部大功率发射机干扰阻塞其它两家公司的无线电接收机,并用另一部发射机通报比赛情况,从而取得了竞争胜利。  1904年,日本与俄国围绕争夺中国重要港口旅顺发生大规模海战。3月8日,日本海军派了一艘小型侦察船,潜入靠岸的有利位置上,通过无线电通信指挥日舰炮击,但刚一奏效,他们的电台就出现了很大的杂音,无法进行正常联络,只好撤退。  原来这是一名俄国报务员盲目地按下了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本的无线电通信形成了电磁干扰,或许这位报务员只是有些朦胧的"干扰"意识,但他这一动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战斗本身,跨越了时空,从此,打开了战争史上电子战之门,开创了电子干扰的"元年"。  [专家点评]:从刚才我们看到的战例中,大家知道电子战是在20世纪初的日俄海战中偶然出现的。它的出现像个"幽灵",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电子战只限于通信干扰、通信欺骗等比较简单的手段,所以我们通常把它称为电子战发展的序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和无线电导航设备先后应用于战场,无线电通信也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这个时候的电子战在战争当中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起来,并逐步成为了战役、战斗的重要保障手段。
电子战第一次大规模、多手段、全方位的运用
  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商定由英美联军在法国海岸进行登陆作战,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代号为"霸王行动"。为了隐蔽作战意图,把德军的注意力和兵力吸引到假登陆地域上去。盟军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欺骗行动,代号--"保镖"。  在这些欺骗术中,电子战的手段充当了主要的角色。盟军派出一个通信营进驻苏格兰,利用频繁的假通信,冒充拥有38万之众的第四集团军,以牵制驻挪威的德军。与此同时,在多佛尔设立了以巴顿为司令的"第一集团军群"的假司令部。尽管巴顿由于直率和暴躁的性格没有当好这个号称50个师,100多万人,却无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但仅靠他的名气,就足以使德军相信盟军将在加莱地区登陆。为了假戏真唱,盟军司令部的无线电通信内容均通过有线传到多佛尔的假司令部再拍发出去,并有意的向德军无线电侦收部队发去假情报。登陆前一周,盟军还派出两千架轰炸机,炸毁了德军80%以上的雷达站、干扰站和通信枢纽。  日晚,盟军万机齐发,千舟竞渡,从空中和海上直指诺曼底,所有登陆部队保持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和雷达静默。  6日凌晨,载有反射气球和回答式干扰机的小船,在投放箔条的轰炸机掩护下驶向加莱地区,模拟大批军舰进攻加莱的假象。凌晨2时整,盟军20架干扰飞机和为登陆护航的200多艘舰船上的干扰机,对诺曼底登陆正面的德军残存雷达发出强烈的干扰,使其无法发现铺天盖地而来的盟军登陆部队。  希特勒习惯于深夜工作白天睡觉,6日下午3时,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盟国已经在诺曼底占领了滩头阵地。然而,直到这时,他还担心英、美联军会对加莱地区实施更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专家点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电子战手段综合运用并对战争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典型战例,它有效地欺骗和迷惑了德军,为盟军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现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子战呢?简单的说就是交战双方利用电子设备围绕争夺制电磁权而进行的斗争。电子战主要包括电子进攻、电子防御和电子支援三大要素。从通信对抗、雷达对抗、水声对抗发展到反辐射对抗、光电对抗、隐身对抗,以及卫星和强辐射对抗等等。如今,电子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战手段,所以我认为,到了须臾不可离的程度。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曾经一度放松了对电子战的发展,所以在一些局部战争的作战初期付出了比较沉重的代价。如美国在越南战争初期的电子战中,频频失手,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空军的轰炸机安装电子战装备的只占20%左右,而战斗机几乎都没有电子战装备,越南军队使用雷达制导的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每发射17枚导弹就可击落一架美国战机,美国飞机的战损率高达14%。惨重的损失使得美国重新把电子战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加速研制、生产电子战装备。到1967年初,所有作战飞机均完成电子战改装,最新研制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野鼬鼠"反雷达飞机等电子战"硬摧毁"武器装备相继用于实战。由于电子战手段的运用,到1972年,越南军队每打下一架美军飞机由原来只需用17枚导弹上升为150多枚,而美国战机的战损比由原来的14%下降为1.1%。  [专家点评]: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使用了电子对抗这么个手段,在整个战争中少损失了500架飞机,少损失了300多名飞行员,由此可见,电子战所带来的效益是非常高的,所以有人称它是真正的倍增器。  ——日,叙以贝卡谷地之战,以军一方面用RC-707电子战飞机施放强烈电子干扰,同时用E-2"鹰眼"空中预警机掩护导航,用"标准"和"狼"式反辐射导弹将叙军苦心经营10年的19个导弹基地全部摧毁。  ——1986年4月美军空袭利比亚。"软杀伤"与"硬摧毁"手段紧密结合,双管齐下,仅仅12分钟就完成了代号为"黄金峡谷"的军事行动,被称为"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战,使利比亚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  ——90年代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是本世纪末的两场"电子大风暴",代表了当今电子战的最高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网络战走上了战争的舞台。网络战的出现,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作战样式、作战形态都将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专家点评]:从几次战争的情况来看,现在不光是军方,就是一些高级国家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发展,原因是未来战争能不能制胜,就决定于电子战手段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放眼回眸,电子战从20世纪初一诞生便倍受世界各国的青睐,成为"战争的宠儿"。从电子战面世出现于"日俄战争",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初试锋芒,到首次大规模运用电子战的诺曼底登陆战役,经过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英阿马岛战争,直至电子战大曝光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电子战以其魔法般的神奇效应,让世界各国军事家们倾心。如今,电子战历经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风风雨雨地走过近一个世纪。很显然,未来战争是一种打破时空,打破疆域,以信息战为核心的高技术战争,而电子战和网络战则是信息战的两种主要形式。通訊对抗 在世纪交替的门槛,人们还没从新千年的欢乐中消失,全世界数十万台电脑中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电子邮件:I LOVE YOU。这是来自善意的祝福?还是来自电脑病毒的咒语?轻信的人们打开了邮件,于是,电脑系统一片混乱,华尔街股票交易所,日本银行,世界各大信息中心,著名网站,无数的个人电脑,一片惊呼!
  日到9日,美国大量网站突然遭到黑客闪电式袭击。据统计, 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12亿美元。为此,2月1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召集司法部部长、商业部部长等政府要员,以及来自IBM、雅虎、思科等世界著名公司的技术主管,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高峰会议”,商讨对付黑客的策略,以防止网络再度遭到袭击。
  [专家点评]:今年2月的计算机事件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我记得当时我们有的报纸惊呼---黑客为什么这么黑,其实黑客之所以在全球造成这么大的震动,关键就是利用了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已经开始向全球的各个角落辐射,它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都和计算机网络连起来了,是有这个规律,人们对它的依靠程度越高,一旦这个事物遭到破坏或者攻击,对人们造成的损害就越大。在和平时期发生网络事件,损失的是商业、金钱和对人们的震动,如果黑客行为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一个作战集团对另一个作战集团的行动,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就不堪设想,这里我们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网络战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非常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日晚,美国防部战略C4I系统的计算机主控中心和各级指挥中心相继遭到计算机“蠕虫”的攻击,共约8500台军用计算机受影响,其中6000部无法正常运行,达24小时之久,美军的通信和指挥一时陷入混乱状态。更加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蠕虫”毒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自行复制,大量繁殖,不到10小时就从美国东海岸横窜到西海岸,使众多的美国军用计算机网络深受其害,直接经济损失上亿美元。
  后来查明,这场第一次渗透到军事网络的“恶作剧”,是当时仅23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莫里斯制造的。这就是著名的“莫里斯”事件。
  日,一名年轻的美国空军上尉,利用一台普通计算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拨号进入因特网,几分钟内便进入美海军在大西洋舰队的指挥系统。在舰队司令懵然不知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控制了该舰队的指挥权,一下子成为这个舰队的“秘密司令”。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美国“联合勇士”演习的精彩片断。这也是未来网络战的一种景象。
  [专家点评]:究竟什么是网络战?所谓的网络战就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手段,在整个网络空间所进行的各类信息攻防行动的总称。现在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高技术战争的神经中枢,一旦信息网络遭到攻击,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会降低甚至丧失。
  在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中情局获悉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供防空系统使用的新型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美方即派特工在安曼机场用一块固化病毒芯片与打印机中的同类芯片作了调包,美军在战略空袭发起前,以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其从打印机窜入主机。造成伊拉克防空指挥系统程序错乱,工作失灵,致使整个防空系统中的预警和CI4系统瘫痪,为美军的空袭创造了有利的态势。这是第一次将网络战的手段运用于实战,也可以说是网络战的雏形。
  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网络战手段有了新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黑客运用PING命令,向北约信息系统发送E——MALL炸弹,输入“蠕虫”、 “梅莉莎”、“疯牛”等各种病毒。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曾收到70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E——MALL炸弹,其中80%反对北约空袭。美海军陆战队所有作战单元的电子邮件系统均受到计算机病毒破坏,美国白宫网站曾经一整天无法工作,“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曾被迫停止运行3小时。难以防范的E——MALL炸弹攻击,迫使北约不得不频频进行计算机系统升级,改变通信线路,采取开发能阻止“恶意”电子邮件的过滤器、关闭超文本传输协议等应急措施。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哈默将其称为全球“第一次网络战争。”
  [专家点评]:我们所说的网络战,通常是包括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两个部分。网络攻击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用敌方信息系统自身存在安全中的漏洞,或者说技术上薄弱环节吧!通过网络的指令或者是专用的软件进入敌方的网络系统,或者是使用强电磁武器摧毁它的硬件设备。通俗的说法叫“破网”。网络防御也叫“护网”,也就是一种竭力阻止外界网络入侵,保护自已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一种安全措施。
  实施破网攻击的前提是破解敌方网络系统的“安全阀门”,并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攻击。
  渗透性攻击是其常见的“破网术”,它运用信息截流——信息变质——信息输出的程序,采取“病毒”感染、信息欺骗等手段,破坏敌方的信息系统或使敌方获取的信息变质;
  阻塞性攻击是“破网术”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它通过向敌信息系统发送大量的无用数据包和电子邮件或输送破坏性程序,使其网络系统堵塞、过载而崩溃。主要手段有E——MALL炸弹、输入蠕虫等。
  还有一种“破网术”是肢解性攻击,即着眼敌信息网络的拓朴结构,破坏其关键网络结点,如防空系统的预警雷达,通信系统的枢纽等。
  [专家点评]:网络攻击,作为一种具有威慑力的全新的作战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弱守强攻的传统的作战法则,为劣势一方开辟了一条进攻的新途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越是信息网络发达的国家,越惧怕网络攻击。网络攻击它是一把双刃剑,它要求人们在重点研究网络进攻手段战法,提高己方的网络攻击能力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强己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也就是我们讲的信息防御。
  网络防御,是守护“信息边疆”的盾牌。
  在计算机未遭受病毒攻击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切断敌方的入侵途径,使敌方病毒无路可入,增强已信息系统的抗病毒能力,与千方百计提高网络攻击能力同等重要。目前网络防御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对计算机加密防止“黑客”进行计算机渗透,来窃取计算机情报;加强已方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维护和检测,减少各种技术和管理上的漏洞;对敌实施电磁欺骗或干扰,使敌方无法侦测我方计算机设备辐射的电磁信号,等等。
  据统计,美军在没有采取防御措施前,闯入信息系统的成功率为46%(23%完全成功),报告发现只有13%。使用监控防护手段后,闯入成功率下降到近12%,完全成功的只有2%。而现在为止,还没有完成侵入美国核心网的成功先例。
  [专家点评]:无论是网络攻击也好,还是网络防御也好,都离不开人。都离不开具有高知识和高智能的人才,因此,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多知识的网络战方面的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家都知道这个常识,你要不懂网络技术,你就没有办法从事网络战,你要如果没有网络技术,你也不可能夺取网络战的制高点,世界各国一个通俗的说法,都把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网络战术的人才称为“网络勇士”,当然,也有一些人把它称为“黑客”,过去我们一定对“黑客”在认识上有点偏差,以为黑客就是一些专门在网上捣蛋的人,这些网虫,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黑客它的实质,就是网络战或者网络技术里面的一些高手,在战争或者网络战中,它既是网络安全一种潜在的危险,同时也是网络攻击的一种武器,问题的关键就是看这些黑客掌握在谁的手里,他们为谁服务。
  日,一个与电脑网络有关的大型会议在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揭开了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脑黑客与那些领高科技风骚的网络公司、政府部门和军警部门一样被邀请参加了大会。
  美国国防部在会议公开招募黑客入伍。当今,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紧锣密鼓地抓紧培养未来的“网络战士”。 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也相继提出了本国“未来战士系统”和“先进战斗士兵系统”等计划;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则成立了网络战分队。1995年,美军第一代16名“网络战士”从美国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毕业。美国国防部已把掌握高技巧的黑客和具有广博计算机知识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信息战“红色小组”,并参加了1997年6月由美国国家安全局举行的“合格接收者”秘密演习,其结果使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深感震惊。几名黑客小组4天之内就成功闯入了美军驻太平洋司令部以及华盛顿、芝加哥、圣路易斯和科罗拉多洲部分地区的军用计算机网络,并控制了全国的电力网系统。可以预见,信息网络时代必然引出新的作战方式和新的兵种,网络战部队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新军。雷达对抗美国海军和电子战工业界的官员正在探讨更新AGM-88高速反雷达导弹(Harm)的一系列方案,力争使这种武器在未来仍能保持实战能力。
  海军已经对Harm导弹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之适合放置在隐形飞机——比如联合攻击战斗机——的机内弹药架上。用户方面的要求是推动Harm导弹改进研究的因素之一。一段时间以来,海军和空军官抱怨说,如果敌人将雷达迅速关闭,Harm导弹就无法找到目标。
  尽管某些Harm导弹的改进方案可以解决眼前的需求,但是武器研制者还在考虑解决一些长远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他们是否需要减小这种导弹的雷达截面。据称,军火市场上的俄制高级防空体系号称具备击落类似Harm的武器的性能。尽管美国军官无法肯定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是他们认为需要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提高Harm导弹的速度将有助于增强其生存力,同时研究人员也在考虑改变其形状和材料。
  但是,就近期而言,更具杀伤力的弹头和可以在雷达停止工作后确定其位置的制导系统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这两者都可以增强Harm导弹的硬杀伤能力,并降低必需消耗的导弹数量。
  对Harm导弹的4项改进以及一种双模式寻的器的先进技术论证已在进行中。头两项改进——即对布洛克3A(Block 3A)和布洛克5(B1ock 5)导弹软件的改进——现在正在海军舰队中得到应用。据海军航空兵系统司令部防御压制系统(PMA-242)计划负责人、海军上校克里斯?鲍尔斯说,经过改进的这两种导弹提高了海军抵抗一些新型威胁性干扰手段的能力,代表了对已经关闭的雷达进行打击的第一步。
  进一步是国际高速反雷达导弹改进计划(IHUP),这是美国与德国和意大利联手进行的一项多国合作研制计划。该以惯性测量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代替原先的机械陀螺仪。正在进行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对一种多模式寻的器进行先进技术论证。采用此项技术的导弹被称为高级反辐射制导导弹(AARGM),该导弹将把宽带无源反雷达自导引航寻的器与有源毫米波终端制导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GPS/INS)精密导航技术结合起来。
  与Harm导弹原有的依靠敌方雷达信号导引的无源制导系统相比,AARGM导弹是专为打击已经停止辐射的发射器而设计的。该导弹的飞行曲线是抛物线的中段,这使无源寻的器的扫描天线能够迅速调整对目标的瞄准,并且使三角定位落在较小的搜索区。如果敌方的雷达关闭,AARGM导弹就会在靠近目标位置时启动毫米波雷达搜索方式。AARGM导弹会搜索来自敌方的天线或金属防空导弹发射架的强烈回波。
  除了正在进行的改进之外,海军航空兵系统司令部还在考虑改用杀伤力更强的弹头、即杀伤概率更高的弹头。减少用于压制敌方空中防务而出动的飞机架次的另一个方法是提高Harm导弹的射程和速度。海军研究局正在考虑推进速度超过3倍音速的火箭发动机,以便充分提高导弹的远距离射程,并通过降低导弹的飞行时间来提高导弹的反应时间。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推进装置可能是一个选择。世纪展望——网电一体战 09:17:55  今天,在人类送别了惊心动魄的20世纪百年之旅的同时,公元第三个千年的大门也已经向我们敞开。在这世纪交接、千年更替之际,方兴未艾的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而且也在军事斗争领域激起了新的波澜。电子战,这一集中体现现代高技术战争特点的作战形式,在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之后,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电子战不断走向综合,拓展和升华为信息战,“网电一体化”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不断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以往传统的通信、雷达自成体系的对抗形式已经成为历史。高技术条件下的“电子战”不仅涉及通信、雷达、光电、隐身、导航、制导等系统,而且遍及从空间、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覆盖了从米波、微波、毫米波、红外和紫外的所有电磁频谱,涉及各军兵种和各个作战领域。电子战已经由以往单一设备,单项领域的对抗,发展为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综合较量。
  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战的出现和成功运用,传统的电子战概念已无法涵盖所有高技术“软”杀伤手段,从而导致了信息战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战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以网络战与电子战为核心和支柱的信息战,进而实现了电子战向信息战的过渡和升华。
  [专家点评]:“网电一体战”,这一集中体现高技术战争本质特点和规律的作战方式,其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在20世纪末的两场“电磁大风暴”中清晰可见,并在科索沃战争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为夺取信息优势,北约首先夺取制电磁权,分别从高中低三个层次采取的综合电子战行动。在高层,五十多颗卫星,全天候、全时域为地面和空中提供情报和数据;在中层,动用电子预警飞机,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对抗飞机、通信对抗直升机等,每次空袭前,对作战区域实施全方位的电子干扰和压制;在低层,北约在科索沃周边部署了地面电子侦察站,撒开了电子侦察网,从而对南联盟通信枢纽、预警系统的技术与战术了如指掌。
  在北约强大的电磁压制面前,南联盟在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电子对抗的同时,还另辟溪径,在全球发动了对北约的网络攻击,曾使美国白宫网站一整天无法工作,“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被迫停止运行3个多小时,这使得占尽电磁优势的美国,在信息网络空间一度十分尴尬难堪,不得不采取各种应急措施。这也促使世界诸多军事强国进一步把制电磁权和制网络权一并作为竭力首先夺取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在现代信息化战场上,单一武器、单一系统、单一领域的决胜作用已逐渐弱化,体系和领域之间的综合对抗能力成为制胜的关键,而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体系综合对抗和较量之中,只有取得电磁领域和网络领域两个优势,才能掌握现代战争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战与网络战的结合已成为战争规律自身的客观要求,“网电一体化”将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家点评]:“网电一体”是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鲜明特点,它是指综合运用电子战和网络战手段,对敌电子目标和网络化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体化攻击,其目的是夺取电磁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制信息权。
  由于网络战和电子战双方具有互补作用,在未来战争中,网电一体战的地位将空前提高,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信息作战样式。
  掌握制信息权是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前提,网电一体战则是获取制信息权的主要手段
  在20世纪初,当意大利人杜黑用他天才般的头脑提出制空权理论之时,飞机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状态中。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机械化战争中,没有制空权的作战是不可想象的。
  21世纪的信息化战争,制信息权与二战时的制空权一样,已经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交战双方制信息权的争夺将在网络空间和电磁空间同时展开。只有综合使用电子战和网络战手段,对敌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攻击,才能有效地削弱敌电磁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信息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己方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从而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
  为了夺取制信息权,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几乎动用了其所有高技术电子设备。战前已对伊拉克的军事部署和活动情况了如指掌,为空袭和地面作战提供了详细的依据。在作战中,多国部队运用各种电子战手段,完全摧毁破坏了伊军的信息获取、传输系统和部队指挥控制等系统,牢牢地掌握了制信息权,从而在作战中处处主动、占尽先机。
  相反,伊军则由于失去了制信息权,造成其最高指挥机构与战场上伊军部队的联系完全中断,部队接收不到指令,指挥机构也不知道部队所处的位置和态势;以至到停战谈判时,伊军指挥机构竟不清楚双方的停战线在哪里,更有甚者,参战的前线伊军部队竟然连双方已经停战的消息都无从知晓。
  [专家点评]:“网电一体战”的信息作战思想,适应了未来战场武器系统信息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两大发展趋势。我们知道,战场信息流程主要由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环节构成。信息获取和传递,主要依赖于电磁频谱;信息处理和利用,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而电子战、网络战的运用,则能有效地破坏敌方整个信息系统及其信息流程。
  因此,战场信息战必须“网电一体”地对敌方战场信息网络实施攻击。只有实施“网电一体战”,才能达成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目的。
  未来战争是一种打破时空、打破疆域的信息化战争,网电一体战成为信息作战的主要形式
  未来战争,传统的时空观和战场观将被打破。战场空间将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信息空间里,信息作战成了首要的作战形式。
  1991年,美军最高战地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到达海湾前线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手下先把用于构建指挥网络的天线竖在屋顶上。信息作战和信息化战争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专家学者口中的名词和概念,而是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信息作战主要有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实体摧毁等六种形式,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削弱和破坏。其中,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自古以来一直运用于战争活动之中,但在现代战争中,只有与电子战、网络战融合,它们才能显示活力、焕发青春。因而,信息作战的实施将主要依赖电子战和网络战的综合运用,网电一体战构成了信息作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专家点评]:“网电一体战”,这一集中体现高技术战争本质特点和规律的作战方式,其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在20世纪末的两场“电磁大风暴”中清晰可见,并在科索沃战争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以网电一体战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作战已经成为战争的先导并贯穿战争的全过程,是其它任何作战样式都离不开的一种作战形式。无论现代战争全局或局部主动权的获取与保持,无论传统的制空权、制海权的获取与保持,都离不开制信息权的获取与保持,都离不开网电一体战的支撑和保障。
  [结束语]:电子战的发展、成熟孕育了信息战的产生。网络战的兴起加快了信息战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网电一体战构成了信息作战的主体。“网电一体战”是信息作战本质规律的客观反映,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应把二者作为整体进行筹划。可以预料,网战一体战这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将在新世纪的战争中大放异彩,在声、光、电、磁、热领域,在电子战和网络战紧密结合的信息对抗中续写新的辉煌。电子战:昨天与明天的战争区别 10:50:20   1982年4月,马岛海战中,阿根廷空军由于电子战装备比不上英军,战机损失近半。为此,西方军事评论家指出:“阿根廷打了一场昨天的战争。”    同年6月,以色列依靠预警机的保障,实行电子战和导弹战结合,进攻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基地,仅用6分钟,彻底摧毁了19个萨姆—6导弹连,震惊世界。为此,西方军事评论家赞誉“以色列打了一场明天的战争。”    西方军事评论家把无形无声的电子战作为“昨天的战争”和“明天的战争”的重大区别之一。高技术条件下,电子战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已从过去的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扩展到指挥、控制、引导以及光电对抗等多种领域,覆盖整个战场的电磁空间。现代战场上,太空有电子侦察卫星、空中有专用电子战飞机、地面有各种电子战设备,海上有电子战舰船、海下有声纳侦察干扰设备等,更有许多作战飞机、舰船、坦克等武器装备都安装有电子战自卫设备。敌对双方在作战中,保障己方电子系统和设备充分发挥效能,削弱、破坏敌方电子系统和设备的使用效能,使其指挥机构和作战部队成为瞎子、聋子,陷于瘫痪,丧失战斗力。    电子战已经成为战争的先导,并贯穿战争的始终。“海湾战争真正第一波攻击,是强大的电磁干扰波。”海湾战争空袭打响之前的12小时内,美军连续不断地对伊拉克的无线电通信和雷达系统实施强电子干扰,使伊军重要无线电通信联络中断,大部分雷达迷盲。交战过程中,美军对伊发射了1000多枚反辐射导弹,破坏伊军防空系统。整个战争进行了42天,美军运用了各种先进的电子战手段,牢牢掌握海湾战场的主动权,使伊军难以还手。    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明天的战争”究竟是个怎样的打法?人们对其全景的描绘,将会越来越清晰。(印石)    摘自《扬子晚报》美军“七大重点技术领域”
海湾战争之后,根据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美国国防部为使美军保持“技术优势”,颁布了国防科技战略,确定了“七大重点技术领域”,并将其定为未来军事技术的政策。这七大重点军事技术主要是指:
全球监视与通信美军计划在2005年前,将现有的独立系统建设成具有大规模探测能力的一体化系统;将容量有限的独立系统改建为超高容量的全球干线系统,把作战与情报的障碍改善为严密的情报信息流,最终使美军全球监视与情报、通信、指挥与控制能力有一个实质性突破。精确打击计划2005年左右,将现有的难以发现和杀伤机动目标的系统,发展为全天候、一体化联合精确打击的系统体系。使新建系统获得在夜视、伪装、遮蔽条件下昼夜作战的能力,还有在全天候条件下迅速进行战斗毁伤的评估。先进的陆战在这一领域,将使未来美陆战部队达到容易部署、能在敌方部队作战范围以外执行各种任务的程度;具有综合性的生存系统;可以增程发现目标、识别目标和杀伤目标。装备有电子地图和战况感知与情报辅助决策等先进系统。海面控制和水下优势预计到2005年前,美海军将增强地区性、浅水和第三世界敏感地区的防御能力;具有完善的浅水和地区的作战能力,多种武器平台防护和点防御;性能优越的环境传感系统和无人水下航行器及无人飞行器,同时保持适当技术力量对付深水域的可能威胁。空中防御优势它以明显改进的或全新的技术,来进行有效防御和对付战术弹道导弹、载人隐形飞机、隐身巡航导弹和隐形直升飞机的进攻。在2000年前拥有反击未来的战术弹道导弹的面防御能力;在扩大的作战空域里可有效对付装有先进对抗系统的隐形飞机和隐形巡航导弹;对直升机和掠海飞机的导弹具有高杀伤率;具有最佳资源分配和协同作战的联网武器系统。合成环境在这一领域将开发能经常提供合乎要求的各种合成环境。它将对2010年前后如何实现主要的作战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并建立适合要求的合成条件,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再现,精确重现世界某地区,使任何拥有计算机的军用系统均能在合成条件下互通,且能允许多种环境同时存在而互不影响;合成环境网将把军队用户、研究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和试验人员以及制造商联结在一起。在合成模拟战车上,合成系统可把遍布世界各战区的部队联在一起,在美本土进行仿真实战演习。经济的生产模式技术在这一领域将开发出一体化的军品生产模式,广泛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大大降低生产和管理费用,保证产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美国国防电子10年预测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在其权威性的国防电子10年预测中指出,到2004年,美国国防预算将持续下降。然而,国防电子经费将保持稳定。EIA认为先进军用系统中的电子含量的增加将弥补国防经费的减少。另外,高技术军事系统的开发、采购与改进都将产生一个对电子系统与元器件的需求市场。EIA认为,妨碍国防预算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联邦政府开支增加,以及福利、医疗改革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增加。一些专家认为,出人意外的新发展可能减缓,甚至阻止国防经费的下降趋势。如众参两院中的大多数议员都是共和党人。目前,共和党员森?斯特罗姆?瑟蒙德在新国会中负责参议院的军事委员会日常工作。他发誓要争取增加国防经费。瑟蒙德和其它有影响的共和党人在美国国会上辨论说,克林顿的国防预算对于同时对付两个区域的冲突是不够的。而同时对付两个区域的冲突是美国政府既定的全局目标。预算的分析家认为,若国家间的冲突没有增加或其它非国防开支没有减少,增加国防经费是不可能的,前白宫法律助手认为,国会中占多数的共和党议员可能会阻止国防经费的进一步削减,但企图扭转下降趋势是无用的。EIA的发言人说,EIA只是将年度的预测综合起来了,并没有考虑国会共和党议员是否接受。据EIA预测,未来10年,美国国防电子的经费将维持在1995年的水平上,约370亿美元。到2004年,作战、维护、研究与开发的预算略有减少,但国防电子采购费的增长会对此有所补偿。预计,飞机、宇宙飞船、舰艇、火炮、装甲车与通信系统的电子含量所需经费略有上升。其中,从1994年到2004年,通信的研究开发、测试评估(RDT&E)经费将基本维护在70亿美元左右。通信系统的采购费将从1994年的3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6亿美元左右。飞机中的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测试评估经费将维持在90亿美元左右。飞机中的航空电子设备的采购费将从1994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80亿美元。在此期间,航天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测试评估费维持在32亿美元左右;采购费将维持在18亿美元左右。舰艇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测试评估费将从1994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5亿美元;而其采购费将从1994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亿美元。但导弹中的电子含量将略有减少。尽管国会中多数共和党议员对美国政府确定多少国防经费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对如何花销国防经费有很大影响。克林顿总统曾说,年的国防预算将削减3.5%,年的国防预算将削减1.3%,加上3%的通货膨胀,未来几年的国防预算削减是很大的。国会可能将此预算增加20~30亿美元,但提出再增加就不可能了。即使共和党能悄悄增加一些国防预算,但对补偿未来采购能力的下降远远不够。此外,政府还将部分国防预算用于环境保护、两用技术的开发以及其它非军用领域。
两用技术计划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原是负责军事高科技开发的,但在克林顿政府的领导下,已制定了许多军民两用的开发计划。如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6?3计划中,几乎2/3是两用计划(其中,Sematech半导体制造联合体占5%,先进仿真技术开发占1%,TRP军转民再投资计划占35%,Mcontech占22%,战争方面的计划占37%)。在6?3A计划中,各军种所占比例较小,高级研究计划局占有较大的比例。如1995年,6?3A计划的经费一共51亿美元。其中,陆军占10%,海军占8%,空军占10%,反弹道导弹部队占24%,高级研究计划局占34%,其它占14%。但是,据前美国国防部顾问威廉?考夫曼透露,美国从1980年以来已积累2000亿美元的采购节余资金没有花,他预计未来5年的采购费将可能比EIA预测的高。但是国防电子经费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实际将没有多少增长。
商品现成设备与元器件的影响
今天国防电子最普遍趋势之一是采用商品现成设备以及开放式系统工业标准。国防部长佩里已将尽可能地用工业标准去替代军标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预计,军用系统对商品元器件的需求将增加。许多军用系统设计师都意识到了采用商品化的电路板和芯片很重要。在这种环境下,Motorola公司已放弃军用市场,而生产采用商用标准的器件。据预测,未来军用元器件和电路板的市场将不断扩大。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1994年,其世界市场为18亿美元,到1998年,该市场将达59亿美元。其中,军用占5%。随着DSP在反潜、声纳等军用系统的应用日益增加,军用DSP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整个DSP的年增长率。与此类似,军用平板显示器的需求增长也很快,它将按指数增长。2000年后,士兵头盔显示器将使军用平板显示器的需求“爆炸性”增长。目前,军用平板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与等离子显示器。尽管它们的成本高,但可由低维护费补偿。如果从生产商那里批量购进,成本还可大大降低。美国众多的军用系统设计师已考虑用平板显示器替代CRT。尤其是液晶显示器售价的不断降低,更具引吸力。据统计,目前美军所用液晶显示器数量约1000件。预计到1997年,其需求量约为11000件。到1999年,将超过4万件。VME电路板是美军最需要的电路板,它是嵌入式军用系统的的心脏。预计其军用市场将从1993年的1.4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亿美元。今后5年,TI的320C30、320C40、Motorola的68040、IBM的PowerPC等微处理器都将应用于VME板。尽管Futurebus?+板已介入军用,但不能与VME板相比,5年后,它只有2000万美元的市场。美国国防电子的经费在未来10年将能保持稳定。除了系统开发与改进对电子的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陆军正在实施所谓“数字战场”计划。该战场将把显示技术、通信、卫星导航、信号处理以及传感器综合在一起,并用一条通信线路将步兵、装甲车、飞机与指挥所连在一起,因而在美国的军事采购预算中,国防电子的预算比其它领域的预算都要看好。(崔德勋)定向能武器的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属于新概念武器之一的定向能武器中的战术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定向能武器是一种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战术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等等。与目前使用的常规武器相比,其显著特点是,能量传播速度极高且高度集中。它是战场上高速移动目标的“克星”,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加紧研制,以尽快地投入21世纪初叶战场上使用。关键词 定向能武器 发展趋势一、定向能武器的基本原理及现状
随着激光、新材料、微电子、声光、电光等高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一门利用各种束能产生的强大杀伤威力的“束能武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定向能武器。它是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声波束的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等综合效应,采取束的形式,而不是面的形式向一定方向发射,用以摧毁或损伤目标的武器系统。定向能武器,依其被发射能量的载体不同,可以分为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无论能量载体性质有什么不同,作为武器系统其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束能传播速度可接近光束,这种武器系统,一旦发射即可命中,无需等待时间;其次,能量集中而且高,如高能激光束的输出功率可达到几百至几千千瓦,击中目标后使其破坏、烧毁或熔化。另外,由于发射的是激光束或粒子束,它们被聚集得非常细,来得又很突然,所以对方难以发现射束来自何处,对方来不及进行机动、回避或对抗。
1。战术激光武器(TLW)
战术激光武器主要由高能激光器,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和光速控制发射系统等组成。(1)高能激光器是激光武器的核心,是产生杀伤破坏作用的关键部分。在选择和研制激光武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尽可能高的发射功率;②有高的能量转换效率;③激光波长应位于大气窗口(指大气对该波长的能量吸收极少);④光束发散小;⑤质量轻、体积小。迄今研制的高能激光器主要有固体激光器、CO2激光器、化学激光器。(2)瞄准跟踪系统。对于任何武器系统来说,目标探测、捕获和跟踪都是首要任务。激光武器对瞄准跟踪系统的要求则更高。由于激光武器是用激光束直接击中目标造成破坏的,所以激光束不仅应直接命中目标,而且还要在目标上停留一段时间,以便积累足够的能量,使目标破坏。为了使激光束精确命中目标和稳定地跟踪目标,瞄准精度要求达到2×10u7(°),跟踪精度要求高于1mrad。激光武器所要求的这种跟瞄精度是当前微波雷达无法达到的。必须发展红外跟踪、电视跟踪和激光雷达等光学精密跟踪。目前,激光雷达是国外重点发展的跟踪系统。(3)光束控制发射系统。光束控制发射系统,亦称发射望远镜。由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光束控制发射系统而射向目标。发射望远镜的主要部件是一块大型反射镜,它起着将光束聚集到目标上的作用。反射镜的直径越大,射出的光束发散角越小,即聚焦得越好。但反射镜的直径愈大,不仅加工工艺复杂,而且造价高昂。激光武器可分为反卫星、反天基激光武器及反战略导弹等的战略激光武器和用于毁伤光电传感器(包括人眼)、飞机及战术导弹等的战术激光武器。供陆军野战部队使用的主要是战术激光武器。战术激光武器的工作原理,以反导弹的防空激光武器系统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首先由远程预警雷达捕获目标,并将目标信息传送给指挥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系统通过目标分配与坐标变换,引导精密瞄准跟踪系统捕获并锁定目标,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再引导光束发射系统使发射望远镜对准目标。当目标处于适当位置时,指挥控制系统发出攻击命令,启动激光器,由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控制发射系统射向目标,并对其进行破坏。目前,激光致盲武器已经在90年代战场上投入使用,如美国陆军研制的“缸鱼”式激光致盲器,在海湾战争中投入使用。大功率的战术激光武器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如美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开展了一项称之为“沙漠闪光”的研究计划,对用激光武器对付“飞毛腿”导弹进行评估和研究。待选的激光器有3种:氟化氚/氟化氢激光器、化学氧碘激光器和自由电子激光器。至于机载武器的研究,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局目前正在开展一项有关激光束水平射向“飞毛腿”导弹类目标时大气湍流对传输的影响的研究。另一项研究由劳伦兹?利弗莫尔负责进行,将从高空无人驾驶飞机上直接发射激光光束,以避免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据悉,这两项研究有可能导致90年代末进行全面的机载激光器方案的论证。由于大气对激光会产生吸收、散射和湍流效应。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尘埃、烟雾、水滴等质点)使激光束的能量发生衰减,大气湍流会使激光束发生扩展、漂移、抖动和闭烁效应,使激光能量损耗,偏离目标,对于强激光,由于大气吸收了激光束的能量,导致光路加热,从而改变了大气的折射率分布。这种大气体的激光的“热晕”效应,会使激光束发生漂移、扩展、畸变或弯曲。大气传输的另一种效应是大气击穿,也就是使大气发生电离。当大气被击穿而产生等离子体时,会严重吸收或阻碍激光束的传输,影响其杀伤破坏威力。预计,战术激光武器用于对付地面装甲目标,用于防空击毁低空飞机、拦截或击毁战术导弹在近期内尚不可能,真正进入实战应用,估计要到21世纪30年代。
2.粒子束武器
粒子束武器是用高能强流加速器将粒子源产生的电子、质子和离子加速到接近光束,并用磁场把它聚集成密集的束流,直接或去掉电荷后射向目标,靠束流的动能或其它效应使目标失效。除了粒子加速器外,粒子束武器还包括能源、目标识别与跟踪、粒子束瞄准定位和指挥与控制等系统。其中粒子加速器是粒子束武器系统的核心,用于产生高能粒子束。为了对付加固目标,要把被加速粒子的能量提高到100MeV,甚至要提高到200MeV,并要求能源在600S内连续提供100MW的功率,最大流强10KA,脉冲宽高70ns。平均每秒产生5个脉冲。粒子束武器对目标的破坏能力比激光武器更强。其主要特点是:穿透力强、能量集中,脉冲发射率高,能快速改变发射方向。根据其使用特点,粒子束武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大气中使用的带电粒子束武器,它可以实施直接击穿目标的“硬”杀伤,也可以实施局部失效的装备发展“软”杀伤;另一类是在外层空间使用的中性粒子束武器,主要用于拦截助推段导弹,也可以拦截中段或再入段目标。目前对前一类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只局限于作为点防御的近程武器系统范围内,进入实战应用,预计要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粒子束武器的主要缺点是:其一是带电粒子在大气层内传输能量损失较大;其二是由于束流扩散,使得在空气中使用的粒子束,只能打击近距离目标;其三是地磁场影响而使束流弯曲。因此,这种武器距离实战应用还需相当长时间。目前发达国家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并且立足于空间防御系统,可否作为战术武器应用,目前还难以预测。
3.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是一种采用强微波发射机、高增益天线以及其它配套设备,使发射出来的强大的微波束会聚在窄波束内,以强大的能量杀伤、破坏目标的定向能武器,其辐射的微波波束能量,要比雷达大几个数量级。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就其杀伤机理而言,有“非热效应”与“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利用3~13毫瓦/厘米2的弱波能量照射人体,以引起人员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衰退等。这种效应如果用到战场上时,可使各种武器系统的操作人员产生上述心理变态,导致武器系统的操作失灵。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幅射照射人体,能量密度为20瓦/厘米2,照射时间为1~2秒,通过瞬时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的死亡。微波束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穿过缝隙、玻璃或纤维进入坦克装甲车辆内部,烧伤车辆内的乘员。微波武器还可以使现代化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失效或损坏。例如,用0?01~1微瓦/厘米2的弱微波能量,就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和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10~100瓦/厘米2的强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目标表面产生的感应电流与电荷,通过天线、导线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进入坦克装甲车辆、导弹、飞机、卫星等武器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电子元器件等,使武器系统失去其效能。微波武器的能量达到瓦/厘米2的超强微波能量,可在很短时间内使目标因受高热而导致破坏,甚至能够引爆武器中的炸药等,使武器被毁坏。微波武器与激光束、粒子束武器相比作用距离更远,受天气影响更小,从而使对方相应对抗措施更加复杂化。目前战术微波武器,例如车载战术性的微波武器的研究进展较快,可望在下世纪初装备部队。此外,目前美国已研制能在微波波段产生千兆瓦脉冲功率的实验型微波发射管,并希望最终脉冲功率达到100千兆瓦。微波武器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有核防护设施的目标无效。许多国家的军用电子系统装有防原子破坏设备,并开始制定了有关军用电子设计标准。这些设备对微波武器也有同样的防范作用,其原因是金属板可保护电子设备不受微波热效应的影响;二是使用中对友邻部队可能构成威胁。为了发挥微波武器的作用,其功率必须很大,这样就可能对在一定范围内的友邻部队的电子系统构成巨大威胁。为防止这一点,就必须采用高度定向的天线或利用地面屏蔽物;三是微波武器可能遭受反辐射导弹(ARM)的攻击。ARM是一种寻的无线电和雷达信号的导弹。不言而喻,由于微波武器能发射出功率很大的电磁波,因此,ARM被看作是微波武器的天敌,但目前对这一问题,国际上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其理由是,一是认为微波武器功率很高,因此可能事先引爆来犯导弹;二是微波武器可能会影响ARM制导系统中的微电子线路,从而破坏ARM对其的跟踪而偏离航向。
二、定向能武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在内的定向能武器。目前分别处于预研、研制以及基本技术和原理方案的探讨阶段,估计将在下个世纪初叶陆续投入战场,并对未来战场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定向能武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1.激光武器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
(1)发展新型的精密瞄准跟踪系统。激光武器对目标的瞄准、跟踪精度非常高,否则不能够精确击中目标,目前研制的微波雷达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展红外跟踪、电视跟踪和激光雷达等装备发展光学跟踪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在激光雷达跟踪系统的研究。(2)开展制造大型反射镜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加工工艺的研究。激光武器反射镜越大,发出的光束的发散角越小,聚焦性能好。而反射镜的直径超过1m,不仅加工复杂,造价极高,而且体积、重量增大后,主镜的定向器的转动惯量加大,不能满足对目标的跟踪速度和对付多目标的能力。为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下一步开展制造反射镜材料及新型加工工艺的研究。如美国拟采用石墨纤维复合材料作基底的反射镜,镜面镀硅并抛光,其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零。反射镜拟采用多块镜面拼装而成,放宽了加工要求。这一工艺的突破,将有可能使反射镜的造价降低,轻便性和热稳定性能都会有所改进。(3)积极开展强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所出现的大气湍流和“热晕”的研究。目前对于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对于湍流和“热晕”的效应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对于大气击穿的“热晕”效应,有人提出先用低强度高重复频率的先行光束来驱除光路上的气溶胶粒子,然后发射强激光,还有人拟采用自适应光学来抵消湍流和“热晕”效应。这些方法都是正在和将要研究的课题。
2.粒子束武器的未来研究和发展趋势
(1)加强基础研究。对于粒子束武器的基础研究,首先在研究产生粒子的加速器。目前,产生粒子束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线性感应加速器(LIA)。但是,由于这种加速器太笨重,因此无法投入战场使用。目前正在加紧研制体积小的LIA,其方法是以一个线性LIA为中心,然后象卷饼一样向上盘绕,以便让粒子束可以在现有的小型LIA中环流。美国陆军弹道研究试验室称,目前尚需进一步证实小型环流LIA的原理。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同一加速器,连续再循环脉动的粒子束,以便把能量逐渐加到每次通过的粒子束上。这种小型加速器能否投入陆军战场使用,尺寸和重量是关键因素。(2)重视高能转换技术的研究。重视能量转换技术的研究,以便形成高速粒子脉冲。目前,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称,传统的可控硅开关和火花放电开关的研究已经完成,下一步将开展磁性开关研究。这种开关是基于饱和的电磁感应原理,具有很高的重复率。
3.微波武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微波武器未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范围很宽。其未来的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是:(1)重视中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所谓中功率微波武器是其功率低于大功率微波武器,而高于现行干扰机。专家预测,对中功率微波,只要有合适的高脉冲重复率、频带宽度和脉冲形状,就会得到比现有干扰机高得多的损伤效应。电子干扰机只起到迷惑、欺骗无线电和雷达的操作手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作用,而中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是影响电子设备本身,从而使操作人员无法工作。在21世纪初叶,这种中功率微波武器将可能研制成功,以取代现使用的电子干扰机。(2)重视解决微波武器的使用对友邻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美国空军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性能优良的防护微波武器的装置,以克服在未来战场上使用微波武器时,不致影响对友邻部队设备的使用。(3)海军用舰载微波武器有可能首先投入使用。由于各军种对微波武器都有特殊的要求。美国陆军提出的战术微波武器应能够安装到大型履带上,不仅其体积要小,而且要把定向性极高的天线装在直立的桅杆上,以利于最佳瞄准。空军则要求这种武器体积要小,功率低并采用专用天线。海军用舰载微波武器则具有功率高、天线大和作用距离远等特点。据分析,在三军中,由于海军对微波武器在重量、空间和功率方面提出的限制条件较少。因此,海军型微波武器有可能在未来10~20年内首先投入使用。
1.刘绍球等.在未来战场上,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12.2.王金城.21世纪武器、军队、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10.3.章雅平.美国定向能武器最新进展,现代兵器,1993.5.4.(苏)扎哈罗夫.武器装备的发展对未来作战的影响,外国战争学术,1993.25.冉隆科.21世纪美国陆军的新技术,现代兵器,1993.3.6.陈力恒等.军事预测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7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ns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