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大数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否正确?

【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大数据如何影响文化产品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中心官方公众号
文化名人访陈怀临前辈今天在微博上说的,各位是否赞同这种观点?我在本科阶段学的软件,学的数学确实不多,后来发现机器学习是自己的乐趣所在,看到陈怀临前辈的言论,让我比较担忧是否计算机出身是否不好、是否出现瓶颈。
恰恰相反,在工业领域实现机器学习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才寸步难行。比如我遇到一个问题要把亿级别的复杂网络,拆分成很多社团结构。现成的算法很多,但是能达到线性速度的就那么几种。看完论文选定算法一共花了三天。而另外一个月你猜在干嘛,在不断优化代码。从数组到堆到哈希表,尝试不同的数据结构,最终把一个百万级别的测试用例的计算时间从三分钟缩减到12秒。最终干脆自己用c写了一个专用数据结构。然而和一位开发聊完我的需求,人家直接就告诉了最优的答案。其实我这一个月是在补人家大学的数据结构课。随便一答居然被赞同,诚惶诚恐地补充一点:为什么说计算机知识更加重要(当然其实和数学与计算机知识相比,业务才最重要,但是这里不提)。因为算法别看说得高大上,但是真正的好的算法,新一点的也出来5~6年了,早被研究透了,paper里别看写好几十页,特么90%是领域背景、概述、算法来源、性能对比总结,真正算法核心的部分就两段话一般。是个人都能看懂,机器学习方面的数学知识,最多到达泛函分析、最优化方法就够了,这些都是数学系大三的课程而已,你实在不懂也无所谓,因为你不需要懂得希尔伯特空间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在svm里使用核函数。但是把 paper算法实现到集群上,应用到实际业务项目中,却需要非常强大的计算机知识。首先你别说你用sas、R,那种现成的包是不可能解决亿级别数据的。所以你要自己写map red甚至写C。这需要你对底层的数据结构和各种搜索算法有深刻地理解,否则有无数的坑等着你。因为各种优化算法归根结底是在一定数据结构空间上的搜索算法,不理解这两样东西,会撞得头破血流。因为一旦问题要并行化,就没那么简单了。而且大学的数据结构课那点知识只是告诉了你:有数组、链表、哈希表等等数据结构。但是这些结构上的搜索算法怎么设计,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结构,用这些结构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什么坑,书上都没有。。。。当然不是说数学不重要,因为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学数学的人,知道一些比较深刻的知识比如测度空间、希尔伯特空间、各种变换的等价性、对偶性问题等等会让你对机器学习算法的理解比没学过的人更深刻。只是我认为对计算机或者说计算数学的深刻理解也是工业界里搞数据挖掘的人非常需要的技能。另外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我推荐一本书:《统计学习方法》,薄薄一本精读一遍,一般的机器学习算法就都能懂了。
学术界存在这样的鄙视链:数学家 鄙视 统计学家,统计学家 鄙视 机器学习,机器学习 鄙视 数据挖掘,等等。所以,数学搞得好的是不屑于去做机器学习的。玩笑。:)
要说数学功底,大学里计算机系和数学系本来就是一墙之隔,CS学生的数学功底一般还不错,如果不是去搞特别高深的理论研究,再加上一点自学肯定是够用的了。 计算机系的学生绝不应该与数学绝缘,即使离开校园,数学的充电也不能间断。另外,机器学习并不涉及数学的各个方面,与数学的交集主要是统计学(严格讲,统计学也不完全属于数学)、线性代数、应用数学(如运筹学),一部分数学分析等,当然不排除对其他数学分支的深入研究会有助于机器学习理论的突破,但数学绝不是机器学习的全部(就像数学之于物理学)。如果简单的把机器学习分成理论和应用,起码在目前阶段,理论还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且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学习都将是一个实验性质很强的学科,所以计算机系的学生不仅是没有优势,而且还有很大的优势。多去交一些统计系、数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 经济学系的朋友,伟大的成就总是在那些交叉口产生的。「美国规定 M2 不得超过 GDP 的 70%,而中国 M2 是 GDP 的两倍」的说法是否正确?
M2 大大超过 GDP 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按投票排序
我简要补充一下第二问:当年ZG刚刚入藏的时候,推行RMB,刚开始大家用RMB买藏区的东西。然后藏区的RMB越来越多(都是外来的),而本地由于物产有限(GDP),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物资,就导致了通货膨胀。为什么是有限的物资呢?因为外地物资进藏很难。所以理论上可以买外面的东西,但是因为买不到,大家就只能在藏区买,就是相当于在M2大大高于GDP,而且无法购买外部物资的时候,发生通胀。现在中国情况类似,关键点在于1. 由于长期贸易顺差原因,积累了大量外汇,对应发行了大量RMB,从而提高了M2。2. 贸易顺差,就是一种购买外界物资困难的表示。而当下情况不是买不起不是买不了,而是我们要的东西他们不卖。如果让我们花10块钱买在本国5块钱可以买到的商品我们肯定不愿意。这就与藏区难以购买外界物资的情况类似。3. 资本净流入。资本净流入跟贸易顺差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就是换成了目前我国大量吸引外资,而外资退出道路不通畅、我国资金出去的道路也不通畅。。。就好比叫很多人来藏区投资,但是外资产生的利润和藏区本地的资本都出不去,于是只能在本地(藏区)买楼…… 炒货…… 投机…… 4. GDP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假如以藏区为例,虽然GDP可以非常少,但是如果他们可以非常方便的用货币购买外界的物资,一样不会有通胀。以中国为例,如果我国资金可以顺利的出去,一样不会有通胀。根据以上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其实通胀的关键不在于M2/GDP是多少。也不在于M2有多少……而在于贸易的资金流情况和资本进出的通道1. 要扭转贸易顺差,尽量形成进出口平衡的情况。所以要去美国买飞机,要让他们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他们把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卖给我们,不能认为限制。不然通胀是他们搞出来的,不是我们。2. 拓宽资金出入境通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不过因为监管难度,这个推进速度比较缓慢。请大牛评价。
提示:题目已经修改,本答案可能显得文不对题,请看题目的修改记录。======================谢谢邀请,看了别的答案才知道,原来这个概念是韩志国弄出来的。说起韩志国,其实是民科类型的人物,但当年他在微博上的认证是“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而且很多时候狗屁不通,流毒甚广,一干人等实在看不下去了,最后我一个朋友的同学出手打假,说他那点水平那点训练压根不能称为经济学家。结果韩老师甚为淡定,他把签名里去掉“著名”俩字,变成“经济学家韩志国”。不扯了,厘清几个概念。M2,即广义货币,是现金加活期存款加定期存款的总和。M2比名义GDP,实际上就是雷静晗的答案所述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如果粗略一点来理解,一个直观的公式是费雪方程式:M
Q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总产品由于衡量的是名义GDP,相当于总产品*变动的价格,那么M2/GDP=M/(PQ)=1/V,我们就可以把M2对GDP的比值视作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那么,所谓的“美国规定 M2 不得超过 GDP 70%”这种谣言就显得可笑了,美国为什么要规定限制自己的金融深化程度呢?我们把2011年的前12大经济体拿出来,做一个排序,看看他们的M2/GDP比值是如何发展的。这个图的横轴是年份,纵轴是M2对GDP的比值的百分比。从2011年的最上面数到下面,分别是日本:237,西班牙:203,德国:180,英国:171,中国:167,法国:152,意大利:151,美国:83,印度:72,巴西:69,俄罗斯:48。这个图的横轴是年份,纵轴是M2对GDP的比值的百分比。从2011年的最上面数到下面,分别是日本:237,西班牙:203,德国:180,英国:171,中国:167,法国:152,意大利:151,美国:83,印度:72,巴西:69,俄罗斯:48。说个题外话,如果美国有个韩志国老师,他应该上推高呼,美国怎么了,为啥M2/GDP的比例和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三个“金砖四国”国家混在一起?要知道金砖四国中的大哥中国已经赶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去了!许多人对M2/GDP比例高企的一个顾虑是,这个系数越高,是否代表通货膨胀程度越大?不是。通货膨胀已经反映在了名义GDP中,想象一下一个经济体原本的M2/GDP为1,现在一个外生冲击让M2上升一倍,那么M2/GDP会如何?答案是不变,因为通货膨胀了一倍,名义GDP也上升了一倍,两者相除的系数没有任何变化。事实上,M2/GDP的系数,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是成反比的。我们看看上面一张图,排名第一的日本,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是-2.1%,通缩第一名;再看看排名末尾的俄罗斯,通货膨胀率高达15.9%,通胀第一名。下图列出了2011年所有国家的M2/GDP和通胀率的散点图,这个答案就更明显了。上图能看到,M2/GDP的比值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理由很简单,M2/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深化程度越低的国家,越可能是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积累的阶段,通货膨胀率一定是很高的。上图能看到,M2/GDP的比值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理由很简单,M2/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深化程度越低的国家,越可能是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积累的阶段,通货膨胀率一定是很高的。因此,这个问题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发达国家的M2/GDP的比例都很高,那为何美国会成为特例,低于100?”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是为什么,没有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文献,我个人猜想是和美国的低储蓄率以及M2的计算方法有关,希望有人能给出答案。
要正确地理解这个比例的经济含义,就是从费雪提出的货币交易方程出发,正如chenqin和雷静晗所提及的那样:M2/GDP=M/(PQ)=1/V。因此,与这个比例近乎完全一回事的概念就是货币流通速度,所有决定这个比例大小的因素同时也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因素。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呢?!前面提到的金融深化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都是及其相关的因素,但是只是这么笼统地说明还是不够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由所有持有货币的人共同决定的,它的决定者不是货币本身,而是人以及人所在的经济环境。首先,人们的收入支出模式是最关键的决定要素。一个人拿到钱了,愿意留在手中持有多长时间再花出去,这个叫作持币时间。人们的持币时间长,货币流通速度就慢,M2/GDP这个比例就高;持币时间短,货币流通速度就快,M2/GDP的值就小。而持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人们的储蓄倾向,喜欢储蓄的,持币时间就长;偏爱及时消费的,持币时间就短。于是,M2/GDP比例的高低和人们储蓄倾向密切相关。其次,收入支出的结余积累成人们的储蓄总额,这个财富的持有方式是有选择余地的,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其它金融资产。货币占一个人总的金融资产的比例,是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比例越小,货币流通速度越快,M2/GDP比值就小;反过来,这个比例越大,M2/GDP的值就越大。金融深化程度高,人们就可以少持有货币,多持有其它流动性好的资产,于是货币流通速度就高,M2/GDP这个比例就低。再次,货币流通速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却没有被认识到的因素是银行贷款的平均还款时间,还款时间越长,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亦反。而决定还款时间的主要是借贷者的经济效益和坏账率,借贷者的投资收益越高,还款时间就可能更短;而银行贷款的坏账率越高,平均还款时间就越长。总之,单从持币者行为看,中国M2/GDP这个比例过高的原因,用一句话说就是有钱的不花,借钱的不还,钱的可替代资产太少。本来各个国家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不同,货币流通速度自然不同,但只要稳定或高或低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但是一般而言,要是M2/GDP这个比例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走高,意味着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结构在变动,由于人们的收入支出倾向一般比较稳定,其根本的肇因往往是银行的信贷投资收益日趋恶化,伴随而来的一定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政府对公众的额外税收,是一种变相的掠夺行为。换句话说,M2/GDP过大,意味着不良信贷所带来的损失,最终要由老百姓埋单了!
第一,美国没有这个规定。貌似这个谣言起于微博上的韩大嘴——“经济学家”韩志国。而且美国在几轮量化宽松后已经这个比例已经超过70%,您可以查证数据验证一下。第二,单纯来说M2/GDP比例不能说明什么,所谓货币多发造成通货膨胀,在数据上的显示应该是M2/GDP比例在不断上升。第三,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的影响其实有很多。最直接关系我们的,当然就是工资的调整速度慢于物价的调整速度,人民的福利下降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比值的意思,比值大,就是说经济里要货币发挥作用的地方非常多。中国经济的流通环节不如美国畅通,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都比美国大,税重,费更重。所以我们的比值不比美国大是不正常的。另外,这个中国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没有完成货币化,比如土地,集体土地一旦全面允许流转,货币需求会大大增加,从这些角度说,m2也许并没有那么高。
第一,中国M2中有不少国际热钱,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第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非常多,市场的规模也非常大。比如CDS在08年就高达55万亿美元,而12的GDP只有不到16万亿美元。中国印了很多,而美国印了更多。
一连五个邀请情何以堪,于是时隔一个月,我来填坑了。。。 首先这句话确实是韩志国在新浪微博上炒出来的 ,原话是这样的:“中国经济已走投无路,如果不是国家统计局帮忙,二季度GDP肯定比7.6%还要难看得多。这些年宏观经济,完全靠货币注水来打肿脸充胖子,M2(广义货币)已达到92.5万亿,几乎是GDP的两倍,而美国法律规定M2不能超过GDP的70%。政治不转型经济就很难转型,原有的路径无法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将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经我核实,据世界银行网站提供的公开数据,过去五年,中国M2占GDP比率分别为140.9%、139.9%、159.2%、166.4%、167.3%。美国M2占GDP比率分别为77.8%、83.9%、89.2%、84.4%、83.0% 根据@chenqin所列的数据显示出:M2/GDP并不能说明什么,仅仅只能衡量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说句题外话:巴菲特曾经说道,“我的几个朋友问我,你们的金融市场安全吗?事实上没有人能确信明天自己的信用将一片光明,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相信由联邦储备制度辅助的美国政府,这才是我们市场金融体系工作中合理的信心。” 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中国,相信中国的制度会将是地球上最优秀的。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或者暂时不清楚,这意味着,你就不可能做到“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这个比值越大一般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M2/GDP比例的高低,受到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影响。通俗说来可以这么理解,M2是GDP两倍,也就是2块钱货币拉动1块钱的GDP。M2/GDP的比值上涨,一方面说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但是过高,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说明货币低效化,这是货币超发的后果之一,如果持续较高程度地倚靠货币手段拉动GDP,这个比值就会不停增长。目前能感受到的持续通胀,钱不值钱,也是M2超需求增长的表现之一。也有不少人认为,持续增长的M2,节制不力的新增信贷,泛滥的货币是指向经济崩盘的前期信号。当然也不能说这个比值越小越好,并不绝对,只要M2增速与GDP增速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区间,都是可以的。
长话短说,排名第一的答案是错误的借用方程式:M * V =P * Q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总产品正解是:m1=Mm2=M*Vm1代表的是基础货币,高能货币;m2代表的是财富的货币化存在形式,里头已经包含了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是个存量指标。而GDP是个流量指标。m2/GDP代表什么呢?只能是货币化的社会财富在拉动gdp的效率CPI=P=MV/Q=m2/Q:这下你该知道,物价的影响方式了吧。我们再来谈谈其他的财富存在形式:开个头,其他人继续房子:建造时:建造成本已经货币化,也就是拥有者少了的货币转移给了建造者;但社会财富多了一栋房子,也就是货币不变,房子多了一栋。升值了,不交易:货币不变,旧房子一栋升值了,交易了:货币还是不变,左手倒右手,旧房子一栋住房贷款:买方20%的货币减少,卖方100%的货币增加,M2增加80%,房子一栋不变。因而,住房贷款是可以增加M2的,房子并不能影响M2的数量,只是一种财富存在形式股票:同理古董,奢侈品:同理
在对 答案的评论中,我说,因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所以M2/GDP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M2/GDP会更大一些。M2/GDP和通货膨胀的关
系,我认为比较绝对值的方法不是太好。比较M2/GDP的变动率和通胀变动率可能会更好地揭示二者的关系。当然,因为M2传到通胀还有一定的时滞,所以也
可以比较M2/GDP的变动率和下一个时间点的通胀变动率。
结合到问题本身,“M2 大大超过 GDP 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回答,请参考 1. M2长期大大超过GDP这个其实是没有问题的,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比如说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的问题。美国M2/GDP长期比较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的直接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非常高。中国M2/GDP长期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间接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非常高。原因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不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而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2. M2/GDP短期内大幅增长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会造成大幅的通货膨胀。因为不管由于体制原因M2/GDP的比例有多大,在正常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不会爆炸式的大幅增长。如果大幅增长,就会造成大幅的通货膨胀。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中国M2/GDP是151.3%,而2009年变成了179.0%,增长幅度达到18.3%。这种大幅的增长就会产生大幅的通胀。但是官方的通胀指标显示2009年并没有发生大幅的通胀,参考 。这个主要是因为中国统计方法和统计质量的问题。可以对比这个知乎问答, 官方的通胀率很小,但是房价突飞猛进,为什么啊亲?中国的通胀指标之一CPI包括房租,但是不包括房价。从理论上来说,从房租作为房价的代理指标是可以的。问题是中国的房租增长率和房价的增长率差别太大了。
第一,美国没有规定第二,中国M2太大对经济必然是有弊大于利的影响。中国的M2之所以那么离谱,主要是两个原因:1是掠夺式的外汇管制政策;2是闭眼睛式的货币财政政策。1. 因为中国掠夺式的强制结汇政策,使得中国的M2过快增长。举一个简单例子,某中国制造企业,产品的采购制造都在中国,最后卖到美国去,假设产品的售价是63元即10美元,产品成本是53元,则企业创造了10元的净利润,假设该产品是最终成品,则中国大地多了10元GDP。然而因为强制外汇结算,这10美元入境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打开印钞机,印制63元人民币给了企业,收走了这10美元。看清楚了,中国只是创造了10元的GDP,却多出来了63元的钞票。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可想而知每年为这些出口创汇的美元多印制了多少钞票。2. 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那是傻子都会的,这里并不是说高层没有水平,也许是有一点,但更多的是利益集团捆绑,相互倾轧牵制。发展看起来太快、物价涨得太快就加息;发展没有动力就降息,这不是傻子都会干的事情吗?政府为了创造业绩,各地都是大兴土木大搞铁公基,钱从哪里来?借,本质还是印钞票。在中国,不要单纯看数据,数据都是表象,还不一定真实。那看什么?总有不能很好掩饰的现实,然后运用合理的逻辑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接近真相的结果。还有,不要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数据,尤其是比率的东西,没有意义。如何理解中国的M2和GDP?对个人而言说白了就是通胀和收入的问题,不要去看CPI指数和平价购买力指数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最关键的是时间成本,怎么理解?10年前,20年前要买一套房需要奋斗多久,现在需要奋斗多久?10年前,20年,父母每天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可以保证子女上学看病无忧,现在需要每天工作几个小时?想清楚这些问题,你才能理解你的真实收入增长了多少。当然也有一些东西由于发展降低了成本,比如现在IT产品比以前便宜,比如现在出国比以前容易。但是换一个角度,现在随便一个村长就亿万身家,中国三千多个县级单位,村级单位几万个,政府四套班子,再算上国企,以及这些体制内的人辐射到的人,这些人占据了多少资源?而你我普通的劳动者,能分到多少残羹冷炙?M2的不断上升就是当权者对底层人民的掠夺,GDP的上升多是假象,仔细分析下,你的收入真的在增加吗?
有时候做分析不一定太理论化,从现实生活中来分析不失为一道亮点;对经济有什么影响,首先我的购买力有没有增长,我们的日常生活支出占总收入的多少。
美国从来没有规定“ M2不得超过GDP70% ”
认为不应该作为指标,大行会把M2和GDP两者增速都作曲线趋势分析,目的是了解两者之间一致性。逻辑上和现实上比较合理的结论应该是,当M2增速比GDP增速大很多,表明资产或者实体经济有通胀或者泡沫风险。中国之前的经济表现证明了更多是资产泡沫问题。最后来讲,即使风险没有实现,也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很低。是依赖增加货币供应而不是增加总需求带来的。最后补充,之前的评论正确,应该比较真是GDP而不是名义GDP。
按照楼上李同学的话就是通胀拉。什么都贵,什么都涨,但是这个时候呢,一般来说工资的增幅是不会跟上物价上涨的。另外,以前看陈青兰的微博,他说2012.5月的m2是1990年的60倍,是2002年的约六倍,是2005年的约三倍。最后一句,回忆一下这几年的房价,是不是长得倍数差不多?
简单答:M2增加相应的货币就会贬值
补充两点,1. M2和名义GDP是同比例变动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准确,名义GDP是通货膨胀加上实际GDP,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情况下,名义GDP增速应该是大于M2的,但确实,如果经济总量在一个长期时间保持不动,那么M2/GDP不变。不论M2增大多少。2. M2是存量值,每年只是局部刷新, GDP是增量值,每年都是全局刷新。这两个量的比值似乎找不到经济学合理的解释, 不过M2增量和GDP增量的比值可以在费雪方程里面找到经济含义。
1.通胀算不算2.资金利用效率过低,以前贷1块能产生2,3块的效益现在贷1块,能有1.2,1.3效益也不错3.钱多了,没地方放,放到制造业,就会产能过剩,放到房地产,就会资产泡沫
其实,现在在机构跑通胀的话,是直接用M2跑的,而不是用的一些通胀的指标
理解一下就可以了,M2是发行的货币,GDP是人民创造的价值。比率越大,说明相对于人民创造的价值货币越多。肯定会引发通胀。而且这一比率在不断增大,而且我们可以想象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延续下去,这会指引我们如何投资。不通胀哪来的四万亿,不通胀哪来的新农村、城镇化。这些钱难道是税收出吗,官员们可是很穷的,税收根本不够他们自己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