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陌融资里有那些项目方要融资贷款

正规企业项目融资贷款需要提供哪些资料呢?-企业贷款 - 南方财富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正规企业项目融资贷款需要提供哪些资料呢?
&&&南方财富网&&&
  正规企业项目融资需要提供哪些资料呢?
  必需资料:身份证;工作证明(劳动融资贷款合同或社保卡);工资卡最近六项目贷款融资担保个月流水单;个人信用报告。
  辅助材料:房产证;行车证;结婚证;户口簿;学历证;此类材料可帮助您提项目融资贷款高额度、降低费率。
  项目融资是一种贷款需要哪些手续特殊的融资方式,它是依靠项目自身的未来现金融资租赁有哪些特征流量为担保条件而进行的融资。项目融资具有下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列几个特点:
  1、至少有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资金提供方三方参与。
  2、资金提供方主要依靠项目自身的资项目融资 资料产和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资金偿还的保证。
  3、项目融资是一种无追索办贷款卡需哪些资料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方式,即如果将来项目无贷款项目有哪些特点力偿还借贷资金,债权人只能获得项目融资方式有哪些本身的收入与资产,而对项目发起人的其融资贷款他资产却无权染指。
  4、项目融资与传统项目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的主要网整理区别在于,按照传统的融资方式,贷款人把资金项目融资贷款贷给借款人,然后由借款人把借来的资贷款需要哪些手续金于兴建的某个项目,偿还债款的义务融资租赁有哪些特征由借款人承担,贷款人所看重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营情况、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程度等,而不是他所经营。
  具体融资条件:
  1、 企业项目有发项目融资 资料展潜力
  2、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均办贷款卡需哪些资料可申请融资
  3、 项目改建、扩建需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4、贷款项目有哪些特点融资额度100万以上
  贷款方式:项目方一融资方式有哪些般用款期限为115年,除建设期外,还需到期还本,每年支付红利2、 合资参股:请融资贷款说明合资计划,具体事宜须与投资方商项目贷款融资担保榷
  三、申报流程 将企业简介及项目简介、资金使用计划(项目总投资额度、融资额度、项目融资贷款使用用途及期限)、预期经济效益、注明联系方式、邮寄至担保公司。(南方财富网银行频道)
相关阅读:
&&&&南方财富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商务进行时
24小时排行
关于南方财富网 - - - - --特此声明:广告商的言论与行为均与南方财富网无关 南方财富网 & 版权所有来自子话题:
我们在上线了Sugr Cube (&a href=&///?target=http%3A//www.sugr.f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grFM&i class=&icon-external&&&/i&&/a&方糖音箱)这个Kickstarater(&a href=&///?target=https%3A///projects//sugr-cube-touch-to-stream-and-share-mus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ckstarter && Sugr Cube&i class=&icon-external&&&/i&&/a&)项目,到2.12截止。总共获得414个用户和美金59850的额度,超出了我们最低目标,但是没有达到我们团队制定的10w美金的目标,失败!我们是第一次做Kickstarter众筹,而且是在国内运作,有很多经验和教训。&br&&br&分享一下如果我们重新做一次,或者新产品再上Kickstarter的话,我们会怎么做。&br&&br&第一步:目标&br&制定要用多少时间、获取多少用户、投入多少资源(人和钱)&br&&br&第二步:计划&br&目标定好后,把研发、产品、营销拉到一起定计划,然后职责明确,投入到位,开始执行。&br&补充:上线时间很重要,参考2014年的数据(&a href=&///?target=https%3A///year/2014/dat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4: By The Numbers&i class=&icon-external&&&/i&&/a&)8月的金额最高,1月最低(泪奔...)但反过来想,或许8月好项目多,竞争也激烈。但1月绝对不是好时机,因为美国的购物节(相当于国内双十一)是Black Friday (感恩节、圣诞节购物季)。那个时候都是非理性消费,狂刷卡,到了1月还账单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再买其他了。(我们就有个用户,Back了我们,后来取消了,我Email过去问为什么,说信用卡爆了)&br&&br&第三部:执行&br&计划要详细到每个执行的细节,下面我把几个要点和思路分享一下:&br&&br&1. 社交媒体&br&这个非常重要,从定好目标的第一天就要开始养号(Facebook, Twitter,Instagram等),可以花一点钱买些用户,用来装点门面,然后就是持续的运营内容。从第一天一直养下去,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作。&br&&br&2. 官网&br&在产品还不方便发布的时候,可以做一个landing page,就像一个黑盒掀开一个缝一样,透露一点给用户,让好奇的用户留下Email或者关注社交账号。&br&&br&3. 视频&br&视频对Kickstarter项目的作用多么夸大都不为过。如果视频上能发挥创意,那就更好了。西方人的幽默感是天生的,好玩的东西会更容易传播。Kickstarter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好视频,国内现在有专门为Kickstarter拍视频的团队了,如果要真正融入欧美文化,可以请欧美的团队拍,成本并不一定比国内的高很多。我们找的美国年轻人拍的,成本比国内的还低。还有幸请到一个好莱坞大片演过配角的演员。&br&&br&4. 运营&br&Kickstarter的本质还是电商,核心是流量。怎么拉取流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团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全球人脉(同事、同学,LinkedIn, Facebook都发动起来),做好初始用户的培养。&br&可以考虑在Kickstarter上线前一个月左右开始拉动人气,用Email把自己能触及到的用户接触一下,告诉大家你在干什么,这个项目为什么很有意义,请大家在自己的朋友里面帮你传播,落地的点可以是landing page或者Facebook。&br&&br&这一波传播后会有一批用户邮箱(推荐MailChimp服务),在上线前两周的时候,可以给这批用户看看视频的小样,告诉大家进展顺利,让大家持续传播(社交媒体,邮件等),持续获取用户。保持每次比上次多露一点,既披露信息,又保持神秘。&br&&br&在上线前夕,官网准备好,Kickstarter也全都准备好(审核通过),这时Email群发告诉大家要上线了,可以抢到最低价。再让大家帮忙转发。然后就是上线了。&br&&br&与用户预热的同时,需要跟媒体预热。最好能在美国有一个人,拿着你的产品样机把媒体跑一个遍。让记着和编辑亲自体验一下,然后再把详细的产品介绍发给他们。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并说服他们你为什么做这个,这个为什么对你很重要,这个为什么对他媒体的观众很重要。有了这个,基本都会帮你报道的(免费)。当然如果你壕,直接雇一个北美的公关公司,他们帮你打理这一切。但是,如果团队能亲自做,效果一定比外包要好。如果有大的美国本土媒体报道,流量会很大。我们有些欧洲媒体的报道,也很有帮助。Kickstarter本身流量并不很大,如果官方给你推荐(我们上线半小时就拿到了Staff Pick)还是有不错的流量。&br&&br&Twitter上有些大号,如果能提前联系,给视频或者试用,打动他们的话他们会retweet你的东西,这样的倒流效果也很显著,需要运营团队持续的去挖掘这些。&br&&br&5. 众筹期间&br&熬夜值班是必须的,用户的问题如果能在12小时内响应会大受欢迎。积极诚恳的跟用户沟通,不怕暴露问题。国外的Kickstarter用户真的是天使用户,他是来陪你玩的。&br&当然,也有一些大喷子,我们就遇上两个,各种挑毛病各种喷。对这种人的态度就是不生气,不发火,摆事实讲道理,或者选择沉默。有人说可以refund他,然后就眼不见心不烦了,我们没有试过。&br&众筹期间要提前准备好更新的内容,如果能保持每周一个更新,通知用户产品的进度,用户会更有信心。&br&互推也是一种不错的获取流量的方法,可以主动找一些用户群有重叠的项目,联系他们,在各自的更新里面放对方的链接。同时也有一些会找上门来。这个要有所筛选和判断,每次更新不能放太多互推内容(建议2-3个项目),同时最好自己写一写为什么要推这个项目,这样你的backer不会觉得你特别商业化,而是真正在帮它发现好产品。&br&&br&6. 众筹之后&br&不是说拿钱走人皆大欢喜,众筹后要持续保持更新,让用户知道开发的进度,风险也要一定的披露。很多项目跳票,跟用户没有很好的沟通,对品牌和团队口碑都会有很大影响。说严重一点,对中国创业团队在国际上的形象都会影响很坏。我们在研发生产中的Milestone做到的及时更新。有用户评价我们:(在她支持过的60多个Kickstarter项目中,)Sugr是对用户响应速度最及时的。&br&&br&7. 其他&br&另外,国内团队有些基础问题,怎么拿身份,怎么上,怎么转钱。这些各个团队有各个团队的情况,有机会可以私下帮大家解释。目前有些公司代理这方面业务,大家找个美国的熟人也不难(当然能帮你扛责任的也要够铁才行)。相信都不是问题。&br&&br&最后,做一件未知领域比较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Google,去搜寻各种知识和分享吧,然后加上自己的执行力即可。&br&&br&软广的分割线&br&---------------&br&我们的产品(微信号sugrtime,欢迎关注)已经发往40多个国家的用户了,目前大家收到产品后对硬件和包装的质量都很满意,软件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正在不停升级改进。应该说Kickstarter对有志将产品推向全球的的团队来说还是很好的一个推广渠道。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切磋,拥抱国际市场。
我们在上线了Sugr Cube (方糖音箱)这个Kickstarater()项目,到2.12截止。总共获得414个用户和美金59850的额度,超出了我们最低目标,但是没有达到我们团队制定的10w美金的目标,失败!我们是第一次做Kickstarter众…
来自子话题:
基本上银行的贷款只要是先息后本的都会要求每年还一次本金,然后隔一段时间就可以重新发放贷款给借款人,快的1天慢就半个月都有,主要是用来检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但是不是每个借款人都可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br&于是就有了这个业务,民间叫做“过桥”。&br&例如甲在a银行借款200万3年,在就需要还200万。&br&过桥还分同个银行和不同银行。&br&学问很多。手机码字麻烦...赞超过50就细讲。
基本上银行的贷款只要是先息后本的都会要求每年还一次本金,然后隔一段时间就可以重新发放贷款给借款人,快的1天慢就半个月都有,主要是用来检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但是不是每个借款人都可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于是就有了这个业务,民间叫做“过桥”。例…
来自子话题:
谢邀。 &a data-hash=&d3f25e95e28da1a65e9a4& href=&///people/d3f25e95e28da1a65e9a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枫& data-tip=&p$b$d3f25e95e28da1a65e9a4&&@王枫&/a&说的比较到位。京东未盈利不适合用市盈率,他们采用了市销率,为什么没选择别的,没有细致的去分析,也许别的估下来估值更低,而用市销率估下来显得京东还很便宜。不是么?可比公司亚马逊的市销率是1.2倍,而京东采用0.8倍!&br&还是从我既往的分析思路,从市销率与收益途径的联系中寻找,为何京东采用的市销率乘数低于亚马逊。对股利折现模型进行变形得到:&br&&img src=&/ef524aabba42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ef524aabba42_r.jpg&&&br&市销率是利润率、股息支付率和增长率的增函数,是风险的减函数。&br&因此,京东选择在亚马逊市销率的基础上进行下调一些作为估值乘数,肯定是基于风险的考量。&br&(1)亚马逊存在时间长,有既往的经营业绩可做参考,与京东短短的经营期限相比,管理者的经营能力、整个企业的运营经验、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都要更好。&br&(2)亚马逊的业务范围更为分散,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经营,能够有效的规避国家风险。而京东所处的中国的电商大战远远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只是略有缓和。&br&(3)与亚马逊相比,京东的经营风险更为明显,刘强东通过双层股权设计牢牢掌握了对京东的控制权。&br&(4)与亚马逊繁多的业务品种相比,京东的业务上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京东的3C属性还是比较强的。&br&&br&知乎日报评论中有说上面公式错了,忘记乘(1+g),这个公式的图片是我图省事从《高管商学院价值评估》扫描版直接截图的。确实,如果你用的是当期的销售收入(此时得到的市销率名为静态市销率)应该在后面的公式上面再乘以(1+g),但是如果你采用的销售收入都是预计下一期的销售收入(此时得到的市销率应该叫预期市销率),则上面的公式则无问题。有很多的研究表明,用预期市销率的估值效果比静态市销率要好的多。同样的法则也适用于市盈率,例如与静态市盈率相比,动态市盈率、预期市盈率估值都要靠谱一些。
谢邀。 说的比较到位。京东未盈利不适合用市盈率,他们采用了市销率,为什么没选择别的,没有细致的去分析,也许别的估下来估值更低,而用市销率估下来显得京东还很便宜。不是么?可比公司亚马逊的市销率是1.2倍,而京东采用0.8倍!还是从我既往的分析…
来自子话题:
假设有这么一个公司,前两年它做A产品,过两年它做不相关的B产品,再过两年它又改做C产品。每个产品都能挣钱,但是卖两年也就差不多了,市场空间不太大。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的公司,资本市场是不会喜欢的。&br&投行经过挖掘发现,它有甲乙丙丁四个客户,甲乙客户买了ABC产品,丙丁客户买了BC产品。虽然几个产品本身生命周期不长,但是甲乙丙丁客户都是长期重复购买的。&br&所以看这家公司不应该看产品本身,而要看它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深入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对客户长期发展趋势的卓越洞察力,以及客户需要什么就能做出什么的能力。刚好这几个客户都是靠谱的超大型企业,公司把这些客户傍得死死的,业务基础稳健,发展前景可期。&br&&br&靠谱的投资故事,可以重新树立一套看公司的视角和框架。&br&换一个框架,整个问题都变了,当然结论也完全不同。&br&赶上这种时候,投资故事还是挺重要的。
假设有这么一个公司,前两年它做A产品,过两年它做不相关的B产品,再过两年它又改做C产品。每个产品都能挣钱,但是卖两年也就差不多了,市场空间不太大。这样走一步看一步的公司,资本市场是不会喜欢的。投行经过挖掘发现,它有甲乙丙丁四个客户,甲乙客户…
信托是银监事前审批,资管是证监事后备案,从发行难度和发行效率上都是资管胜出。&br&&br&信托由于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因此整体来说风控更严,之前有段时间信托产品也确实比资管产品好卖,但是最近出的事情让投资人对刚性兑付的信心在动摇,且资管暂时也还没出现无法兑付的案例,所以投资人对资管产品的热情不减。&br&&br&资管还分为券商的资管计划和基金子公司的资管计划。现在基金子公司受到的限制最少,路子也最野。券商在集合资管方面虽然受限制较多,但由于券商有营业部等渠道优势,募集能力远高于基金子公司,现在的基金子公司一般都过三方来销售产品。&br&&br&今年年初证券业协会出的124号文及其补充通知里对券商资管又收紧了,提高了银证合作银行方面的总资产要求,因此未来很多银信合作及银证合作的业务会被基金子公司抢食。
信托是银监事前审批,资管是证监事后备案,从发行难度和发行效率上都是资管胜出。信托由于有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因此整体来说风控更严,之前有段时间信托产品也确实比资管产品好卖,但是最近出的事情让投资人对刚性兑付的信心在动摇,且资管暂时也还没出现无…
来自子话题:
简单说说啊&br&先来回答问题。&br&收入结构真的是承销费占据大头吗?&br&答案是:不是的。在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中承销费收入(或者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从来都不是收入结构中的主要收入。&br&2013年年底,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国证监会组织了关于证券公司年报审计的培训,里面刚好谈到了这个问题。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的2012年证券行业收入结构中前三甲:经纪业务占39%,自营业务占22%,投行业务只占14%。&br&中国的证券公司,其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通道业务收入,经纪类收入占了最大头。反观国外的那些大金融企业,比如高盛,投行业务只占收入的15.12%,机构客户服务收入则超过50%。比如摩根士丹利,收入结构中大头是资产管理和资金交易,投行业务也只占15.57%。&br&单从数据看,投行业务的收入占比似乎是中国的证券公司和国外同行的唯一相近之处了。但也说明投行业务从来都不是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br&&br&其实从各方面得到信息来看,在IPO开闸前,会里对IPO开闸这个事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之前将近一年的堰塞湖,对中介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两面夹击,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从制度的改革到史无前例的对保荐机构的处罚措施,多少风云人物就此折戟。力推新三版,也是为了分散760家排队企业的压力。为制定新的政策,广泛联系其他部委机构,其中做了多少妥协和让步。以前如果上市公司造假,发行人就算罚款也就是那融资额的零头,现在呢,板子达到保荐机构的头上。出了事,你保荐机构给我赔全额。中国的证券公司有几个赔的起,没办法,证券公司到最后还是把风险让发行人大股东来担着。你不出承诺函,我就不发,看咱们谁耗的起。&br&&br&说实在的,肖主席为了开闸这个事情的确是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后面闹出的这个事情,的确不太露脸,但是新华社轻飘飘一句:“归根到底还是规则没制定好”,说的未免也太轻松些了吧。&br&&br&说到底,再好的顶层设计,没有执行力,没有规范的市场氛围,说什么都白搭。
简单说说啊先来回答问题。收入结构真的是承销费占据大头吗?答案是:不是的。在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中承销费收入(或者说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从来都不是收入结构中的主要收入。2013年年底,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中国证监会组织了关于证券公司年报审计的培训,里…
来自子话题:
国内法条是这样的:&br&&blockquote&证券法第五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br&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blockquote&因此IPO实际上是一次公开增发,首先在一级市场增发原有股本数的33.33%或11.11%,然后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交易开始后公众股占总股本的25%或10%。因而公众在IPO后持有的股权是增发出来而不是原有股东的股权,券商承销的也是新增资的公众股。&br&原有股东的股权大致按照以下原则锁定(可能有遗漏):&br&1. 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联合控制的各方,及与前述股东构成一致行动关系的股东;&br&2. 公司重要高管&br&3. 发行前12个月内入股的股东&br&4. 不满足前述条件的股东&br&1-3锁定3年,4通常锁定1年,但是也有可能被锁3年。因而上市前股东不能立刻套现手中股票,至少需要1年才能将手中的股票解除锁定变为流通股并可转让。管理团队套现时按照市价套现的话,会相当于增加了流通股的数量,短时间内一般来说会拉低股价;不过为了套现,管理团队也会倾向于在1年后和3年后这两个时间节点释放业绩,便于自己套现一部分,毕竟只要不是造假,适当的给予创业团队一些奖励也是可以理解的。&br&&br&一般来说,券商和企业都会选择下限发行,多发并没有太多好处,稀释了创始团队和投资人的股权比例,每股价格也会被拉低。
国内法条是这样的:证券法第五十条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因此IPO实际上是一次公开增发,首先在一…
“不上市”和“不逼着上市”完全是两回事。不逼着上市意味着引入的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让企业把基础夯实,“做点大事”,而不是急于把财务数字做好看,上市套现。&br&&br&有不少风险投资基金由于存续期限较短,退出压力较大,持有企业股份的时间不能太长。而顺丰引入的三家都是不急于退出的deep pocket,后面的LP也没什么压力,五年等的起。&br&&br&你要去问企业家,引入外部投资者时肯定个个都希望融资方“不逼着上市”,但自身是不是过硬、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外部投资者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上市”和“不逼着上市”完全是两回事。不逼着上市意味着引入的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让企业把基础夯实,“做点大事”,而不是急于把财务数字做好看,上市套现。有不少风险投资基金由于存续期限较短,退出压力较大,持有企业股份的时间不能太长。而顺丰引入…
来自子话题:
ipo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上市可以大量圈钱,所以无数的民企在通往创业板的独木桥上争得死去活来。另一方面,上市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掌控力,乔布斯这样的公司创始人被赶出公司的故事就是公司治理中一个鲜活的案例。&br&中金作为投行中的高富帅,08年以前上市的冲动一直不太强烈。&br&当时市场好啊,丞相的人脉资源犹在,CICC的牌子又敞亮,挣钱不要太容易。&br&朱总跟国企部委各路老大喝喝茶聊聊天,谈笑间几百亿的IPO单子就拿下了。回来丢给IB负责执行的孩儿们具体操作完,几个亿的承销费立马到手。不用买机器,不用盖房子,最大的投入是发bonus和日常运营费用。这么好挣的钱,你去上市圈钱图个啥?&br&&br&你圈或不圈,工农中建都在那里,等你pitch;&br&你圈100亿,再招1k投行精英,还是只有那几个IPO大单给你做,何必呢。&br&另外上市之后,信息披露也是个麻烦事。朱总07年的bonus是XXXX(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百度),上市之后这些数字都要出现在年报。中国人讲究闷声大发财,虽说你CICC披的是外企马甲,这点薪水跟goldman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丞相家的公子一年拿这么多钱,这种事宣扬出去终归不是什么好事。&br&可惜花无百日好,人无再少年。08年开始的大熊市把所有券商投行一下打回原形。CICC更是首当其冲,大国企大银行的IPO单子拿的差不多了,国际板的开设又遥遥无期,高富帅一下断了收入来源。10年最后一个超级巨无霸农行顺利上市,banker们拿到最后一份蛋糕后,果断选择了用脚投票。丁玮去了淡马锡,哈继铭去了高盛,贝多广去了摩根大通,大家都有了美好的前程。剩下CICC在创业板上市的大潮中被国信平安越甩越远。&br&现在中金也意识到这种只做大单,只靠ipo的模式不可持续。IPO停掉之后,二级市场行情也不给力,现在券商的新增长点是融资融券,资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一些融资并购业务。而这些业务无疑都需要资本的支撑。所以尽管现在上市很难卖出好价钱,中金还是希望上市。
ipo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上市可以大量圈钱,所以无数的民企在通往创业板的独木桥上争得死去活来。另一方面,上市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掌控力,乔布斯这样的公司创始人被赶出公司的故事就是公司治理中一个鲜活的案例。中金作为投行中的高富帅…
来自子话题:
&p&&b&首先,想必妹纸应该是属于懂点儿理财知识+有点儿小钱(一般银行理财产品5万起投)的有理财意识的妹纸,现在这样的妹纸太少了。。。。。。&/b&&/p&&br&&p&&b&其次,大神不敢当,算是自己投资p2p平台的一点小经验吧!分享给你做个参考!另,真正的大神要觉得小弟说的不对,勿喷!&/b&&/p&&br&&p&l
&b&知己知彼,当百战百胜(先普及点儿p2p行业的知识吧)&/b&&/p&&br&&p&P2P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新出的一个行业,现在的发展也是炙手可热,不仅在短短的几年间突起了数不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也踏进了这个领域,比如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公司BAT,360、58同城等等。其中,最火热的当属P2P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又一家。&/p&&br&&p&P2P平台的出现个人觉得算是颠覆了传统投资理财的方式。传统投资理财,以前有种说法叫有钱人的投资,股票、期货、黄金、银行理财等等,像股票、期货等,成本投入高,虽然收益高,但风险和收益也成正比的特性,让很多收入一般的老百姓望而却步。银行理财产品虽然风险低,但是投入成本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收益并不高。&/p&&br&&p&这个时候P2P平台出现,个人总结了p2p投资平台的几个特色:&/p&&p&&b&1.
&/b&&b&接地气:有些平台,最高0元起投、100元起投、1000起投,投资成本比较人性化,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刚工作的白领,或者土豪,不管懂不懂金融,都能在平台上投资。俗称的傻瓜都能投资的理财方式。&/b&&/p&&br&&p&&b&2.
&/b&&b&收益高:3个月15%利率,6个月20%利率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投资一个p2p产品1万元,6个月利率20%,到期还本付息,6个月以后,你能拿到12000元,真的算是高利借了。投资越高,回报率越高。&/b&&/p&&br&&p&&b&3.
&/b&&b&自由选择性:如果短时间内需要流动资金,可以选择一些能随时赎回的产品,理财方式非常自由。&/b&&/p&&br&&p&最后一点是风险,之所以没有告诉风险的特性,一是这个风险不好界定,二是主要是想在下文单柃出来讲,这也是妹纸关心的重点。&/p&&br&&p&l
&b&P2P&/b&&b&投资平台风险:&/b&&/p&&br&&p&Why
what(为什么有风险?有什么风险?)&/p&&br&&p&缺少监管措施,导致P2P平台的野蛮生长。想想看,任何一个人,随便花点钱,招几个人,做个网站,注册个域名,随便搞搞,就能叫p2p平台了,然后做个广告,保不准你就去投资了。跑不跑路全凭平台的心情,一不留神人就拿着你的钱溜得无影无踪了。你说你上哪哭去,告诉你,你还不找不到它。&/p&&br&&p&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调研,P2P跑路的平台中,多数在其平台的投资人之前没有投资经验,一部分人是跟着朋友投,一部分冲着高收益。压根没考虑过投资平台是否靠谱,投资之前也没有做过调研。&/p&&br&&p&这个跟我之前说的P2P平台投资特性中投资接地气有关,正是因为投资门槛低,一大波没有理财投资知识的人踊跃进入这个平台,最后,这批人的p2p投资风险也是最高的。当然,有不好的P2P平台,相对的,就有一些非常好、值得投资的P2P平台,这些平台接地气、收益高、信誉好。我们可以安心的投资这些P2P平台,无后顾之忧。&/p&&br&&p&l
&b&风险预警、防范&/b&&/p&&br&&p&一个初涉入P2P平台的投资者,了解了P2P平台的特性,行业的规则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比如发现一家收益还不错的P2P平台,先不用着急投资,可以调研一下这家平台的信息,比如注册资本、注册地、公司法人、公司法人背景、投资产品信息等等。调研的方式可以是多逛逛一些P2P投资论坛、问问知乎大神等等。&/p&&br&&p&最近一直在泡论坛,发现论坛里大神都在谈好几家公司出的p2p评级,这个倒是能为调研平台带来点儿帮助,省了不少时间,也省的没理财知识的人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调研的苦恼。&/p&&br&&p&论坛里大神提到的社科院、网贷之家、融360都出了这个P2P评级,我也挨个都去看了。感觉这里面甚得我心的是融360的评级报告。评级报告中有这几个&/p&&br&&img src=&/e6e32a0e1c_b.png& data-rawwidth=&228& data-rawheight=&3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8&&&br&&br&&p&看,股东背景、信息披露就是上面告诉大家的一个初涉入p2p投资的投资人需要了解的信息。他们发了3期,关于p2p公司的信息还是比较全的。毕竟,有背景、信息公开透明的P2P公司的跑路率低于无背景、公司信息不公开的P2P公司。&/p&&br&&p&他们家评级报告中除了股东背景、信息披露,还包括风控实力、运营能力、用户体验3个维度,这些信息,对于一个初涉入p2p投资的投资人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a href=&///?target=http%3A///gl//7968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融360网贷评级第三期发布 95%平台不合监管要求&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我调研过这家公司,算是最早的一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一家,做金融搜索平台,不涉具体交易,算是在评级中有能保有中立的立场。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身。最近好像跟p2p平台短融网因为评级打上官司了,理由是评级报告中给了个C-。这种事情,个人看来其实就是两个没有国家认可身份的人在互殴,我观察了一下短融网上的投资产品,以短期产品为多,一个月、两个月、三四个月这样的,比较适合短期投资者,尤其是初涉入P2P平台投资的,快速投入,快速撤出。&br&&/p&&br&&img src=&/cf1e02e7beff857dac64f_b.pn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cf1e02e7beff857dac64f_r.png&&&br&&p&但是如果平台经常上线这样短期的投资产品,那很可能有拆标的情况,投资人目前比较青睐短期标的,但行业里面适合投资人胃口的标的又是有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期限错配,用新投资人的钱还旧投资人的钱。一旦平台出现危机,投资人大量提现,或者新的投资人的钱“跟不上”旧投资人的到期本息,平台的流动性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br&&/p&&br&&p&&b&因为P2P平台野蛮生长,p2p评级也是一样。对于初涉入P2P平台的投资者来说,网贷评级可以作为投资的一个参考,但也要货比三家,每个评级都看看。看的多了,投的多了,整合成一套自己的投资经验,就能在p2p投资市场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投资就能所向披靡。&/b&&/p&&br&&p&最后,给妹纸分享一下,我投资的几家P2P平台:陆金所、人人贷、拍拍贷。&/p&
首先,想必妹纸应该是属于懂点儿理财知识+有点儿小钱(一般银行理财产品5万起投)的有理财意识的妹纸,现在这样的妹纸太少了。。。。。。其次,大神不敢当,算是自己投资p2p平台的一点小经验吧!分享给你做个参考!另,真正的大神要觉得小弟说的不对,勿喷!…
来自子话题:
作为某海外上市的国企员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1、政府的态度:&br&其一,如前面几位朋友所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海外上市可以倒逼企业规范运行;&br&以前没洋人嚷嚷的时候,虽然企业经常亏钱,但企业领导的“上面”有人,没法动,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拿下了亏损企业的领导,这只是企业治理的一个小的体现,其他不再多说。&br&其二,这些企业归口管理的政府部门领导面子也好看。&br&2、企业领导的态度:&br&这些大型国企的领导通常会很配合中央精神,积极表态:“响应**号召,完善公司治理,力争任内完成海外上市重任!”&br&但实际上,大佬们内心对于海外上市并不很感冒,尤其是快要到点儿的领导(国企又一特色)。&br&一方面,出于公心而言,有些行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完成上市条件,并不意味着这个公司到了适合海外上市的发展阶段了,可能盲目上市会因业绩压力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出现短视现象;另一方面,于私心而言,作为国家副部级领导,大佬们在企业内就是土皇帝,上市之后,要配置各种委员会,搞各种公开披露,权利会受到一定的限制。&br&当然,对于某些带着海外上市任务“空降”的或者一些任期之后仍未满龄的少壮派领导,往往将海外上市作为个人履历的重要政绩,是其获得提升,进而离开企业转战政府的重要砝码,这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br&&br&3、企业员工的态度:&br&对于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员工而言,大家会经常因为洋人的上市龟腚而抓狂,季报、半年报、年报、路演,接待海外投资者,额外增加出很多工作量,而且和洋人打交道,还是黑白颠倒,时差熬人啊!&br&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管你三地上市还是A股上市,我都不care,你给我的工资和福利咋样?神马??海外上市以后没有防暑降温费了?!!神马??没有住房补贴了?!神马??过节不发月饼了?!&br&是的,企业员工提到海外上市,没啥自豪感,而是各种忆往昔,不情愿!&br&4、部分老百姓的态度:&br&海外上市就是企业把国内赚的钱倒贴洋鬼子,卖国行径!&br&&br&其实,这事儿对国家、对普通百姓都是好事儿!&br&若不海外上市,没有更多苛刻的监管或披露要求,这些巨型国企的利润也不会到普通百姓手里,我们普通员工倒是能高兴点儿,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作为某海外上市的国企员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1、政府的态度:其一,如前面几位朋友所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海外上市可以倒逼企业规范运行;以前没洋人嚷嚷的时候,虽然企业经常亏钱,但企业领导的“上面”有人,没法动,现在可以“名正言顺”的拿下了亏…
来自子话题:
虽然长时间上知乎,也关注了P2P和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但是自己作为曾经的圈里人很少回答此类问题,在这里我还是说一下吧。&br&修改了一下融资贷款端的点位解释&br&&br&现在很多公司都是暂时现金流没有出问题,具体赚不赚钱。呵呵吧。像之前的仁兄说的,经济上行的时候确实皆大欢喜,但是如果一旦出现危机风险很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爆发,问题最严重的就是谋冠,谋和,其实也包括现在的一哥宜信(但是现在在力图转型)。因为这部分业务是中国次贷中的次贷,而且中国的征信体系非常的不完备,全都是闭环数据。&br&你说他们不重视风控吗?重视,实际上人力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再养着庞大的风控团队+贷后,宜信的风控团队保守估计应该有300+以上的人。还不包括贷后部分的风控。只是贷前授信。&br&风控人员的专业能力呢?虽然P2P的公司没有上市的,但是其实人员职业素养还是有的。风控人员的平均水平肯定是高过信用卡中心。以为很多信审人员会从反欺诈到网查信息到电话核实,到逻辑校验,几个主要环节轮岗,或者一条线自己做下来,一些做过IPC的人员风控和尽职调查人员的风控水平甚至高于一些银行的零售部门。但是银行的硬件NB呀。人不行我机器+算法弥补,所以整体风控能力还是高于P2P。而且利率水平决定了客户质量。P2P的年化利率+资金使用率(因为是等额本息还款,并且很多是砍头息)大概能到50%以上。这种利率你借给一个人做生意。你觉得什么生意毛利率能到50%以上?&br&所以是不是旁氏骗局?其实很多公司成立的时候都不是想做庞氏骗局。但是实际的经营业态,包括整个资金流转过程暗箱操作。容易诱导他们变成旁氏骗局。业务已经开始了。中间流动资金出现困难的话。这种公司非法集资很方便。打个比方。一个饿极了的人兜里没有一分钱,面对着无人看管的烤肉店。上面放着考好的肉。你说他会不会去偷吃呢?他会想我吃饱了就出去工作,赚了钱再还回来。我相信他如果赚了钱会还回来,但是谁能保证他一定能转到呢?&br&从利润来说50%的实际利率,对比投资人年华12%的收益50-12=38%看起来稳赚不赔。但是要知道他们的其他成本是很高的。融资端业务员2-3个点提成(累加了团队经理,区域经历的绩效提点)。贷款端业务员6个点提成(累加团队经理,区域经历的绩效提点),(这个事行业平均水平)38-3-6=29.自己匹配的闲置成本1-2个点。逾期损失5-18(不同的风控水平和业务偏好差距很大)我们区中间值10来说29-12=17.,后线人员工资+业务员基本工资+人力社保3-5个点&br&17-5=12,场地租金,日常运营成本,耗材在除去5个点,最后的实际利润空间也就是4-7个点位的息差。这个息差实际上也就是自己日常风险准备金的安全边际而已。&br&而且现在p2p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市场趋于红海,多头借贷是常事。就看最后击鼓传花到谁哪里。&br&&strong&所以这个收益你要问我高吗?高!,比银行理财高。&/strong&&br&&strong&这个产品要买吗?不要买,风险比收益高!,风险收益不成比例。&/strong&&br&&strong&你现在看不到风险,是因为寒冬还没有到来。&/strong&&br&&strong&手机码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strong&
虽然长时间上知乎,也关注了P2P和互联网金融的话题,但是自己作为曾经的圈里人很少回答此类问题,在这里我还是说一下吧。修改了一下融资贷款端的点位解释现在很多公司都是暂时现金流没有出问题,具体赚不赚钱。呵呵吧。像之前的仁兄说的,经济上行的时候确…
抛开媒体各种炒作,对徐可本人的评价不谈。&br&&br&就我一个普通用户而言谈谈使用后的感受:&br&真的非常卡!!非常非常的卡!!!我可是iphone6啊!!也真的不是我网络的问题!!&br&&br&认真的抖个机灵,不是很专业,谈谈同为90后对这软件的看法。&br&&br&ERA核心的功能就是,用户发布任务/技能,会在地图上显示出你的头像,别的用户点击你的头像后会出现详情。然后你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接下这个任务/请求这个技能帮助。&img src=&/430d331af0eb86fe523ea81f554bc8d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0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30d331af0eb86fe523ea81f554bc8d4_r.jpg&&&br&&br&详细的分析之前,先看看这种界面设计类似的滴滴出行。在滴滴上,比如你叫出租车/快车/专车,你可以看到地图上你周围有多少车,很直观的在地图上体现出来了。但是问题来了,出租车/快车/专车只需要我在下面输入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匹配给我的!不需要我主动在地图上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车点来点去啊!&br&&img src=&/9eff966fa12bec98615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0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9eff966fa12bec98615f_r.jpg&&&br&这又不得不说到顺风车,顺风车车主想要自己主动找周围的乘客的话,会直接进入下图这样的列表界面。非常直观的看到附近有哪些乘客,要从哪里去哪里,我能拿到多少钱。还能设置下筛选,弄个异性优先啥的,不是棒棒的吗!&img src=&/70e8e99c4eca224fedf3d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70e8e99c4eca224fedf3d_r.jpg&&&img src=&/b228f0291423deff05d3ec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b228f0291423deff05d3ec_r.jpg&&&br&说回到ERA,所有的交互建立在地图基础上,需要你在地图上放大缩小,点来点去,对着那小小的头像看哪个能搭讪的(我就是来看美女的啊,是美女才会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啊,你头像弄这么小,我看什么啊!),又没法筛选又没法自动匹配。这真的非常让人纠结啊!不妨想象一下,如果ERA做起来了,有了非常庞大的用户量后,你打开这个App,密密麻麻的头像遍布整个地图是什么感受!(我一定会吓的直接关掉的)&br&&img src=&/ab299eaa0a631_b.jpg& data-rawwidth=&348& data-rawheight=&7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8&&&br&&br&再看看&b&藏在了&/b&右上角这两个按钮,左边这个点进去是下图这样的&br&&br&&img src=&/d53b132e15c976fb544fa3_b.jp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d53b132e15c976fb544fa3_r.jpg&&&br&恩,这样不就直观多了,舒服多了嘛。这么多男的怎么回事啊!筛选下先!愣了一下,好像没地方筛选啊!仔细看了看,好吧原来在那个放大镜那里。。。。&br&&img src=&/591371fcaa2b8a658f2cfec9a9a0261a_b.jp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591371fcaa2b8a658f2cfec9a9a0261a_r.jpg&&&img src=&/98dbea9b1da6c28854c16_b.jp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98dbea9b1da6c28854c16_r.jpg&&恩,这下舒服多了,开开心心欣赏美女去了。&br&&br&就好像上面看到的那样,我觉得整个App最大的败笔就是整个界面交互的设计。好似很美很酷,但是却缺少对底层的思考。导致用户量一直上不来,活跃度一直上不了。结果就是温水煮青蛙而已了。&br&&br&其实我一直觉得&b&任务社交&/b&这个点子非常不错,但是出来的不应该是这样的产品。把&b&任务社交&/b&和&b&图片社交&/b&相结合,会不会出来更成功的产品呢?&br&&br&发布任务时候配张图片,比如想找人一起看电影可以发个电影票或者&b&发个自拍&/b&;想找帮忙修下电脑可以发个自己家电脑的照片或者&b&发个自拍&/b&;想找人一起吃饭可以发个美食照片或者&b&发个自拍&/b&。。。。&br&&br&这样App就有了让用户在无聊时候也会经常打开看看的理由,有了活跃的基础。(不然你让我无聊时候打开你ERA看地图,看列表吗)&br&&br&这样用户就可以在看照片(自拍)的同时,找到自己能帮忙的事(想搭讪的那个女的)弄个简单直接的筛选功能。棒棒的。&br&&br&然后再策划一两个关于”性“的话题炒作起来,一个美女发了个裸照,任务是今晚想找人陪。然后官网微博再回应一下这个事件,马赛克一下,说是由于最近App火爆,我们监管不利,必定继续努力,balabalabala~~然后就等着冲上App Store排行榜第一名就好啦。哈哈哈哈!&br&&br&回答有点混乱,想到哪说到哪。大家随意看看,随意赞赞~\(≧▽≦)/~
抛开媒体各种炒作,对徐可本人的评价不谈。就我一个普通用户而言谈谈使用后的感受:真的非常卡!!非常非常的卡!!!我可是iphone6啊!!也真的不是我网络的问题!!认真的抖个机灵,不是很专业,谈谈同为90后对这软件的看法。ERA核心的功能就是,用户发布…
来自子话题:
暂停IPO绝对是救市最XX的决定,没有之一!&br&&br&一、救市与否&br&段子看过了,阴谋论看过了,回到根本来看本轮改革对资本市场寄托的支持股权融资,去债务杠杆,国企混改,万众创新(注册制)都是依托A股二级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这波急速的下跌没稳住,进入去杠杆的负反馈,市场信心回到悲观情绪,那这波改革基本就废了,所以必须要稳住。救市的政策日更,而且各种诡吊的声明都明显的透露出政策的导向。不是说政府不允许下跌,如果这几周的跌幅用一年阴跌来走完,政府不会这么着急的,这是因为急,这多米诺骨牌的一环倒下了,全部都会引爆的。&br&救,必须得救!&br&&br&二、打新机制&br&仔细思考现行的IPO和打新机制的设计是充满大智慧的。&br&IPO时证监会管控发行规模和市盈率,基本上无论大小统一都在PE20左右,人为降低批发价,但二级市场零售价高企让所有打新参与者有利可图,一路暴涨的新股再通过高价定增找回发行式时拿掉的项目。&br&新股近乎无风险的&高收益&极大的刺激了投资者打新的热情,持股市值决定申购额度这个机智的设计让投资者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股票,而且沪深还分开核算,因此为了打新投资者都会配些沪深相对有估值优势的大蓝筹,有新股的时候再走融资短期申购就可以打到理论最高申购额度,这波打新资金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当然也有全额冲进去抢额度,全额退出来去打新的投资者,这类都是很激进的,无论怎样的制度设计都是流动性最强的资金。&br&所以IPO的定价+打新机制形成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是风险收益最佳平衡,可以理解为打新的超额收益是对持股市值波动的风险补偿。新股不败形成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热点。&br&持股打新也好,全进全出打新也好,新股的存在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存量资金和大量的流动性。&br&&br&三、暂停IPO&br&再重复一次,暂停IPO绝对是救市最XX的决定,没有之一!&br&懂点谈判或者博弈的都知道,不到最后时刻,绝对不能亮底牌,底牌亮出来了就把主动权交给对方,没招了。暂停IPO绝对是救市政策中底牌中的底牌,本轮牛市寄托的鼓励股权融资,推行注册制等是最重要的推进事项。暂停IPO就意味着为了救市,把原来计划要做的事情都不做了,暂时搁置,这是最坏的讯号,为了救市已经不顾一切了。&br&按照第二部分的逻辑,停掉IPO后,用于打新的底仓会松动,这部分稳定资金一松动也就是存量资金又要流出了 ,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增量资金,存量资金在持续外流,停掉IPO等于把打新的钱往外赶,加速资金的外流。其实担心打新抽水,只要控制好节奏,大的单暗地里压下来,少量的发中小盘股,稳住打新资金,新股的暴涨维持市场的热点,完全就可以解决了。&br&稳住市场存量资金,然后开政策口子让国家资金进来,注入新的流动性,稳住50、300、500这几个重要的标的指数,大量买单托盘摆出一副你敢卖,多少哥都顶得住的架势,基本盘稳住慢慢拉就好了,哪里有人尾盘暴力哥那样托市的,暴力哥那种搞法,多暴力打上去都没用,稳不住,一下子就被打穿了,如此反复只会降低市场预期。&br&在我们这,没有啥事是组织办不到的,而且是释放出如此明确信号的。稳住指数基本盘,让市场消化一下利好,慢慢的市场情绪就稳住了,在我们这,稍微理智的人都不会和组织对着干,即使想也不敢放开搞,所以完全没必要一下子就把底牌亮出来。&br&&br&四、暂停之后&br&1、万一暂停IPO的决定被市场负面解读,存量打新资金避险撤退,大盘继续下跌,真正的王炸都扔了,还能打啥牌?&br&2、万一市场相信暂停IPO是绝对的政策底,一路走好,救市政策使得官方渠道的融资融券是实际上的放宽了,下跌中暴亏的杠杆资金绝对会加杠杆试图补回之前的损失(本性使然),假设又一骑绝尘冲到5000点,是不是又要着手新一轮的救市?还是国家队反手抛盘,控盘成慢牛?&br&3、这波缓过来之后,重启IPO时,意味着什么?&br&&br&以上
暂停IPO绝对是救市最XX的决定,没有之一!一、救市与否段子看过了,阴谋论看过了,回到根本来看本轮改革对资本市场寄托的支持股权融资,去债务杠杆,国企混改,万众创新(注册制)都是依托A股二级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这波急速的下跌没稳住,进入去…
来自子话题:
有些人深陷贫穷,是因为他们过于懒散,尽管知道有路可走,却不肯花心力寻找与实践。但还有这么一些人,终日在琐碎家事与世俗中来往反复,过度的书斋生活造成一种神经紧张与病态感,本以为自己把每一天都过的很是努力,但最终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开始懈怠,开始消极,然后时间被荒废。&/p&&p&
有时候努力过头比不努力还可怕。因为长期的努力短时间内很难获取对应的回报,这时候努力就会在时间的打磨下渐渐泛白,在光阴的沟壑里慢慢暗淡,人总会一蹶不振。&/p&&p&
那这些不想努力的日子怎么过才不至于荒废时光?&/p&&blockquote&&p&整理文档/做笔记/知识管理&/p&&/blockquote&&p&
人总是存着这心思。放在身边,随时感觉能观赏,所以还是先瞻望远处好了,身边的东西,嗯,下次再说,下次再说。就像每次看到各种网站里面值得学习的文章,嗯,留着有时间看,嗯,然后就给忘记了,嗯,下次又遇到了好的文章,收藏,然后遗忘。最终,错过了。&/p&&p&
如果尝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丰富一些,但那些偶尔不想努力的日子怎么办呢?为了不荒废时间,就趁着一个慵懒的下午,把所有网站的收藏夹一一整理一下。点开看,是否有需要,然后记录下来为自己所用。这个时候,可以听点音乐,吃点零食,不必全神贯注在整理上面。&/p&&blockquote&&p&去看网易公开课&br&&/p&&/blockquote&&p&
平时不想做事情的时候就躺上床,打开手机的网易公开课,既能偷懒,又能锻炼英语听力。有时候看见了几个励志的视频就会一骨碌地从床上爬起来鸡血满满的重新开始。&/p&&blockquote&&p&窥探别人的生活&/p&&/blockquote&&p&
既然自己的生活圈子狭小,不如在网络世界上面看看别人的生活。网络上总是会有一些你一直羡慕的活得很精彩的人。一直觉得,把花在朋友圈的时间还不如去关注那些你未知的世界。&/p&&blockquote&&p&收拾一下书桌&/p&&/blockquote&&p&
坐在整洁舒适的小小天地里,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工作的依恋之情,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都可激发工作状态。既然还不想努力,那就去整理桌面上杂乱的文件、记事本,电脑上厚厚的尘土,乱丢的签字笔,这一切看上去都毫无头绪,负面的情绪稍一累积,就会勾起惰性的滋生。&/p&&p&
上面的四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每次不想学习,不想工作的日子都会去做它们,如此,方能没让这些时间白白浪费。&/p&&br&&p&如有兴趣,请@pain365日。&/p&
有些人深陷贫穷,是因为他们过于懒散,尽管知道有路可走,却不肯花心力寻找与实践。但还有这么一些人,终日在琐碎家事与世俗中来往反复,过度的书斋生活造成一种神经紧张与病态感,本以为自己把每一天都过的很是努力,但最终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开始懈怠,开…
来自子话题:
反向收购就是借壳,没有其他情景。&br&反向收购,一般的教科书上会告诉你,就是壳公司向拟借壳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当注入资产的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借壳方的股东在新公司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标准,变成了控股股东,就完成了借壳过程。&br&但一般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净壳”,所以会有一个净壳剥离过程,这个过程在国内一般叫“资产置换”。比如说,壳公司的资产虽然不咋地,也值3个亿,拟注入资产比如值20个亿。如果按照上面教科书的办法,就是20亿整体装进去,最后变成一个23亿总资产规模的公司。但这时候就不伦不类了,因为两块资产往往毫不相干。怎么办呢?就是先从20亿中拿出3亿跟上市公司等值置换,然后对17亿部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当然,现实中不需要考虑20亿资产怎么刚好分割出3亿元来,两个过程可以同步操作。&br&上市净壳剥离的过程完成后,上市公司旧貌换新颜了,资产完完全全换了一套新的,股权比例也有变化。但是,借壳方的大股东手里拿了3亿他不想要的东西,咋办?&br&一般是要还回去,给壳方的原有大股东。这里面说道就比较多了,正常的考量是现金或者股权(注意,在上市公司中,原有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只是被摊薄了,持股数量完全没变化)作为对价交换。比如以上市公司股权作为对价,结果就是原有大股东的持股数量少了,但是拿到了原有上市公司的全部资产,借壳方的股东甩掉了3个亿自己不想要的资产,但是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br&虽然上述讨论逻辑上很合理,但情理上不合理,即凭啥让你借壳?所以,很多案例中,最后一步资产交还不一定是“等价有偿”,比如借壳方把3个亿的资产还回去了,只拿到1个亿的股票或者现金,中间差的这2亿,就是俗称的“壳费”。&br&当然,我只是抛砖引玉,关于壳费的探讨,现实中的案例有很多,门道也不同,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反向收购就是借壳,没有其他情景。反向收购,一般的教科书上会告诉你,就是壳公司向拟借壳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当注入资产的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借壳方的股东在新公司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标准,变成了控股股东,就完成了借壳过程。但一般的上市公司都不是“…
来自子话题:
上市后觉得自己更有前途,朋友问起觉得有面子那都是P,都是虚荣心,太过年轻的人还好,但大部分人就早没这么幼稚的想法了,多赚点钱才是真的,领导们藏着掖着不小心露了一点出来的腐败也是让我们这些员工很眼红的。&br&&br&再说股份,公司上市有些有一官半职的人都分不到股份更别说员工了,只有高管能分到一些再有就是那些幕后大股东了,例如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其幕后的大老板还是中央,所以建行行长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时候总理笑了,但银行的基层员工们却笑不出来,毕竟基层确实弱但说那句话的建行行长可不弱!&br&&br&再说工资透明加班费,这里要明确的是工作会是比以前累,但工资不会透明,工资是密薪制,谁都不知道谁挣多少钱,在你签订劳动合同时会明确含有保密协议对本企业的一切保密,包括你自己的工资。加班都是义务没有加班费,给加班费的都是外企,国企上市要是给加班费说明你们的领导人品好!&br&&br&再说最重要的吧,上市后内控管理加强了,更规范了,活比以前多,比以前累,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价值也提升了呢,不,那是你的错觉。提升的是企业的价值而非你个人的,加强管理请问怎么加强还能压缩成本提高利润呢,上市后的管理革新是必然的,以前你所在部门的工作是领导给安排任务具体做什么工作,改革后会把基层所有的业务分门别类成具体的每个人或小组,你每天就是只负责一摊活重复劳动即可,部门里的其他工作由其他人各自负责,大家各司其职各干各的只要管理不出问题就没问题,而且你是不是还觉得这样更好,效率更高!从企业角度看当然是好的,从个人看就不见得了,因为企业的基层业务部门是地基,地基不能动但把你变成了地基里的一根钉子就简单了,换钉子很便宜!接下来压缩用人成本,提高利润就容易多了。年终奖福利等等全指望领导人品去吧,赏你点就感恩戴德一分不给也是应该的,什么?你不服气,那好,反正上市了,你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滚蛋,反正找不到工作的人有的是,你的工作也不复杂,来个人教教就会了,毕竟你只是钉子不再是地基了,你的岗位没那么多技术含量了。因为你常年不再接触部门里的其他业务,所以你自己负责的非常熟练不是你负责的你基本上都忘了,跳出去也就是简历填个大国企好看点,但面试时问的有些问题你只能说那些工作不是我负责,我负责的是什么什么,所以您的问题我不知道。就算人家录用你了,你还是需要自己重新学习。对于有人说年终奖稳步上升那都是没股份的管理岗,有股份的管理岗看分红,基层员工看命!在此特提一句有股份的高管总是觉得员工的福利太多了,要是员工出事故摔倒了,要企业花钱了瞬间觉得员工太对不起他了。&br&&br&最后说一下晋升吧,中国社会拼爹,爹拼不了就拼亲属,亲属拼不了拼的就是命了,(这里说的可不是不要命的命吖)。无论上市与否都这样,不会因为上市会有什么变化,只要你还在大陆境内都一样。&br&&br&我在这里说一下我自身感受吧,我没有牛逼的关系帮助但也跳出去应聘主管成功了,出去后压力大,不比国企混日子完全没压力,但收入也算对得起自己。我在国企没混日子该学习的学习,该考国家认证的就考,该进修学历的就进修,千万别年纪轻轻的就混日子了,它会磨平你,让你体制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样,让你依赖上国企的混日子,等你年纪大了就发现你除了它无处可去,你已经没有了去适应社会的能力。&br&&br&第一次写,自己感受而已!如有不妥望见谅!
上市后觉得自己更有前途,朋友问起觉得有面子那都是P,都是虚荣心,太过年轻的人还好,但大部分人就早没这么幼稚的想法了,多赚点钱才是真的,领导们藏着掖着不小心露了一点出来的腐败也是让我们这些员工很眼红的。再说股份,公司上市有些有一官半职的人都…
来自子话题:
分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br&&br&&b&一、注册制后并非不审&/b&&br&1、长期看,注册制后并非不审,形式审核和对信息披露要求都是题中之义。&br&2、短期看,基本可以放心的一点,我国政fu的一贯做事风格一贯都比较谨慎,对于官员而言,避免市场动荡累及自身是第一要务,故而,即使注册制推行,短期市场的审核肯定不会一下放开。&br&在实操上,即使下放到交易所,想控制审核的尺度和发行节奏是很容易的,一直挑问题反馈就可以了。&br&当然,&b&短期审核的节奏和实质把握虽然不会大变,但制度改变总是蕴含着深刻的变化&/b&。&br&&br&&b&二、制度和执行层面的问题&/b&&br&&b&美国资本市场&/b&主要把欺诈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br&1、得益于证券欺诈的集体诉讼制度,美国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相对简易的方式向欺诈发行的参与人主张索赔——欺诈发行的人会赔得倾家荡产。&br&2、美国的做空机构(比如香橼、浑水)、财经媒体一类的机构会自动把“腐肉”割掉。&br&&b&香港资本市场&/b&强化证监会作为看门狗的作用。&br&证监会相比其他政府部门,权力要大得多:在证监会面前,嫌疑人没有缄默权;证监会的调查、取证、执行权力都很大。&br&&a href=&///?target=http%3A///paper/zqsb/html//content_36677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香港保荐人遭天价罚单 给内地提供鲜活教材&i class=&icon-external&&&/i&&/a&&br&相比起来,&b&中国证券市场&/b&民事赔偿制度并未放开,民事赔偿诉讼以中国证监会生效的行政处罚为前置程序;从权力上来说,中国证监会的权力也很大,但是在处罚的力度上远远不及香港证监会——这也许算中国国情。&br&比如绿大地、万福生科案子的处罚,但后来的万福生科又比先前绿大地重一些——我国证监会还是在进步的。&br&&br&&b&三、中国防范证券欺诈的制度安排走向&/b&&br&中国具体可能怎么做?查查肖钢的发言是比较有参考意义的。&br&&b&1、加强信息披露并在制度上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权和知情权&/b&。这是老生常谈的办法,但是确实最基础根本的手段——知情权乃第一权利。目前需要关注的还是信息披露违法成本如何落实。&br&&b&2、强化中小投资者赔偿救助&/b&。这几项手段可能会用:“建立统一明确的投诉处理规范要求。完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风险准备金制度,推动建立上市公司违规风险准备金,研究建立证券发行保荐质保金制度,鼓励推行中介机构职业保险以及退市保险。”&br&3、关于&b&集体诉讼(集团诉讼)&/b&的安排,到此为止肖钢只字未提,&b&估计暂时不会有&/b&。
分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注册制后并非不审1、长期看,注册制后并非不审,形式审核和对信息披露要求都是题中之义。2、短期看,基本可以放心的一点,我国政fu的一贯做事风格一贯都比较谨慎,对于官员而言,避免市场动荡累及自身是第一要务,故而,即使…
来自子话题:
&p&首先说,向媒体公布融资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符合投资协议的要求,大部分投资协议里都有一条:未经投资人同意,被投资方不得向媒体,研究机构或者未授权的个人/公司披露本次交易细节。&/p&&br&&p&其次,由于是一级非公开市场的信息披露,没有监管规定,因此你想怎么说都可以。以我了解到的交易来看,翻倍虚报是通常的,翻了三番的报也是有的。&/p&&br&&p&再次,比如你做O2O的,你大概什么运营数据行业里又不是机密,你说你融了3000万美元,内行投资人或者竞争对手一看,就知道你丫吹牛逼。&/p&&br&&p&最后,滴滴那七个亿USD,哈哈哈,我就不说啥了,如果滴滴有一天能IPO,你们去翻招股书打脸就好了。&/p&&br&&p&一级市场吹牛逼太正常了,秀肌肉的表现,但有时候适得其反,因为项目的估值根本不能支撑那个融资额,吹出来难免让大家认为要么你吹牛逼,要么投资人脑子有问题。&/p&
首先说,向媒体公布融资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符合投资协议的要求,大部分投资协议里都有一条:未经投资人同意,被投资方不得向媒体,研究机构或者未授权的个人/公司披露本次交易细节。其次,由于是一级非公开市场的信息披露,没有监管规定,因此你想怎么说…
来自子话题:
借壳上市的行为也就是在我们国家前几十年才有市场,因为以前上市不容易,IPO最少搞三年,上不上还不一定,借壳要简单点,有钱就可以任性,好多借壳都是领导拍脑袋,为的是政绩,经济上吃点亏无所谓,国内股市不正常,被借壳的上市公司一般都干不下去的ST,这样的公司在国外早退市了,国内不仅不退,股价还不低,就是因为可以借壳,所以说借壳上市从经济角度看,没有赚的,都是坏壳,尤其对那些净壳公司来说。&br&反到是没剥干净的壳可能还有点好处,有很多上市公司上市时房屋、土地是以净值入账的,现在土地价值早上天了,真能借到这样的壳,反而能赚到钱,同理,企业并购也是一样。
借壳上市的行为也就是在我们国家前几十年才有市场,因为以前上市不容易,IPO最少搞三年,上不上还不一定,借壳要简单点,有钱就可以任性,好多借壳都是领导拍脑袋,为的是政绩,经济上吃点亏无所谓,国内股市不正常,被借壳的上市公司一般都干不下去的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融资比贷款的优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