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etd折溢价是什么意思数据是实时的吗

分级下折触发后遗症 场内份额两月挥发800亿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何晓晴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分级B“下折潮”愈演愈烈,其规模效应受到的冲击也愈发显现。
  截至8月26日,场内分级数量虽从今年6月末的117只增加至141只,但场内分级B份额却急剧缩水至千亿份关口。
  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场内分级基金规模从今年6月末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的1815.42亿份快速下降至1013.07亿份,份额缩水幅度超过四成,高达44.20%。这意味着两个多月时间里,场内分级B份额大幅减少了802.35亿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模尚没有包括8月26日当天确定下折的*证券B(150172)、*券商B(150201)、*信息B(150180)等15只分级份额的变化;而随着更多分级基金出现下折,这一规模缩水趋势或正在持续。
  “像8月24日首先下折的富国证券分级,今天A、B份额复牌,分到的母基金是被赎回还是拆分,要明天才有结果。”当天,集思录分级基金顾问紫葳侍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由于当天高达33.68亿份的富国证券母基金不能交易,必然会被赎回。”
  国企改B、证券B合计缩水超百亿
  分级基金的缩水在个别产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场内份额过百亿份的分级基金仅剩下国企改B(150210)和*证券B,分别为175.25亿份和109.71亿份,但较今年6月末份额208.44亿份和190.31亿份相比,分别缩水33.19亿份和80.6亿份,缩水率分别达15.92%和42.35%。
  截至当天,*证券B已经确定下折。而国企改B亦发布了有关下折风险的提示公告。而另据集思录数据显示,截至26日收盘,国企改B当日已触发下折。
  “又一只分级B龙头触发下折,巨额赎回后对标的指数股必将带来冲击。” 紫葳侍郎称。
  在一位资深分级投资人士看来,由于分级A的持有者在下折后将获得大量母基金,出于锁定利润的目的,这些投资者倾向于将手中的母基金直接赎回。这些赎回的母基金又将变成卖盘给市场带来次生压力。
  对此,一家险资资产管理公司人士也坦言,买分级A参与下折的话,只能选择赎回。
  “买A的投资者基本就是低风险偏好,拿到权益资产自然就会赎回了。”该人士称,“主要原因是A持有人得到一大堆母基金不能上市卖出,只能选择赎回。”
  紫葳侍郎则表示,目前,深交所机制是母基份额必须经过申购和赎回来增加或减少,而不是交易调节,效率较低。“实际上,深交所母基金上市交易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像汇添富恒生、银华分级母基金就是上市交易的。至于合同修改也不需要持有人大会,有心推动的话,一天就可实现。” 紫葳侍郎称。
  而从历史数据来看,分级基金的下折往往也和场内基金规模呈正相关。
  国泰基金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今年7月触发下折的25只分级基金中,下折后T+4总份额普遍减少五成以上。其中,地产B(150193)、TMT中证B(150174)下折后的总份额缩水率更高达七成以上,分别高达78%和76%。
  前述资深分级投资人士估算,目前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基金将形成约280亿元的抛压,其中有140亿元集中于证券板块。
  此外,包括国企改革B在内的17只临近及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基金将形成约160亿元的抛售。其中,国企改革B本身将带来130亿的抛压。
  风险提示或待转型
  面对不断爆发的下折潮,上海一家基金公司负责人8月26日表示,今年以来全行业分级基金取得较快发展,大量新产品发行上市,而6月下旬以来至今,股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所以2015年下折比年增多是正常的现象。
  但该负责人也坦言,由于分级基金设计较为复杂,投资者教育也迫在眉睫。自今年6月底至今,公司在不断地进行风险提示。
  以当天触发下折的国企改B为例。该分级基金最近4个交易日累计成交超过24亿元,高达24.69亿元。仅8月26日当天,其全天成交额便高达3.54亿元,对应溢价率高达96.25%。无疑,这部分博反弹的交易资金将面临下折后的较大亏损。
  前述资深分级基金投资人士称,当天,如果投资者按收盘价买入国企改B的话,其下折后的亏损比例高达50%左右。
  “迄今,公司发布的系列下折投资者教育帖的阅读量超过200万次,挽救许多投资者的损失于危难中,领先全行业。除了自媒体平台外,我们也通过媒体采访、专栏投放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分级知识。”前述基金负责人称,“此外,公司还配合交易所、联合证券公司、直接面对客户等多种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客户培训会和交流会,趣味与专业并重,进行扎实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因此,通过更全面的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帮助投资者正确评估产品与自身的风险偏好,正确看待和参与分级基金的投资。
  当天,集思录副总裁郑志勇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建议普通投资者在投资分级基金之前,要系统地学习分级基金知识。“面对未来的诸多问题与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始终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为此我们决定将尚未上市的《分级基金与投资策略》全文电子版免费发布,希望与投资者分享我们的经验与知识。”
  此外,一家分级规模居前的基金公司人士也称,当下的市场环境,市场波动比较大。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分级基金的特点,不要一味博分级B,还有分级A和套利操作也可关注,虽然没有杠杆,但遇到下跌的情况,能有效对冲市场风险,甚至还能获利。
  不过,分级B的投资关键不是看传统的技术指标,而是看折溢价指标,但这个数据传统软件大都不显示,其推荐投资者关注集思录网站或者“分级掌柜”微信号,里面有实时更新的折溢价指标可以参考。
  “截至目前,公司已通过官网醒目位置、公告等提示投资者注意分级B风险以及通过直销、客服电话等渠道与投资者耐心沟通。”该人士表示,“同时,公司还通过公众媒体、微信自媒体、官方微博发布了十数篇投资者教育文章,普及下折的常识,提示投资者注意风险。”
(责任编辑:谭玉庆)
&&&&&&</div
伴随A股行情的腾挪跌宕,基金二季报也新鲜出炉…[]
社区热帖推荐
经常睡地板……[]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受到了 大鳄的启发,内心里总想着出海去逛逛,不求收益多少,但求扩大一下眼界。
从大家日常发言中,能够看出来有些人早就已经有投资海外的经历。同样,也有不少人正在摩拳擦掌,不才我就是其中一员。这里我把我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些许经历记录下来,希望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进来共同讨论讨论。
我非常希望之前在相关帖子中露过脸的
,,@sciedu,,,,,
.......等等老师出来进行分享、批评指正,若能最终积累成一纸攻略,也算是为后继者提供了方便,另外也算是对集思录提供服务的一种回馈。
―――――――――― 下面开始吧 ――――――――――
一、开户问题
很自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开户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不是难事,我找到过的一些帖子大家可以参考:
雪球上也有一个专题
大家可以自行参考。
我个人本来计划是去IB开户的,主要考虑,IB可交易的市场多(甚至都包含借道香港参与沪股通)、佣金较低,这与我想要扩大眼界的主要目标相符合。我计划的步骤是先开一个招行的一卡通,然后通过它汇款到IB 账户的。只不过,正好凑巧一个海外的同学已经有了IB账户,他自己又不懂投资,希望我来帮他打理打理,因此我就连开户这个环节也省了。他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美国公民,自然也就省去了汇兑麻烦、也省去了RMB汇率风险对冲等烦恼。当然,他的税收政策与我们中国公民有所不同,这个留待以后再讨论。
从我对IB的使用经历上看,我觉得IB 的主要交易平台TWS还算是比较方便,TWS本身中文资料较多,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直接打国内的客服电话。当前我还没有确定投资品种,因此没有订阅任何一个收费的实时行情,就直接使用了它的免费延时行情。IB还有一个paper account也挺方便,其实就是一个模拟账户了,初始给你100W刀的模拟资金,跟正式账户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用来练习很不错。
二、行情与资讯
用上IB的TWS后,我觉得它作为一个交易软件的确是很先进,因为支持各种各样的交易指令,下单很方便,而且还提供API可实现程序化。然而,作为一个行情与资讯软件的话,我认为它尚不如国内股软好用。例如:
国内股软把所有品种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了,上海A股、深圳债券、深圳LOF、银行板块、自贸区概念。。。在TWS里,没有这样的功能,你只能把你需要关注的东西一个个加到你自己的watchlist里,这就象是自选股。当我想要快速浏览一下市场全貌的时候,就感到很不方便。当然,象路透终端机、Bloomberg终端机这样高大上的东西就另当别论了,咱用不起。
查看资讯同样如此,国内股软的F10我们已经用得很熟练了,所有东西集成在一起,一目了然。国外的软件这些信息就感觉很分散,有些还需要订阅。也许,人家的信息更值钱吧。
那么,怎么办?股软不行,我当前就转向一些网站去查看,我罗列一下我常去的:
(1)首先自然是YAHOO金融, ,在其左侧的导航中你能看到market data下有股票、共同基金、期权、ETF、商品、货币等几个栏目。其中MUTUAL FUND、BOND与STOCK三个栏目都是有相应的screener的,ETF也有一个ETF Finder,可以用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
(2)然后, ,这里可以看到对常见交易品种的一些评级,品种也涉及到各个类别。而且它就有CEF(封闭式基金)专栏,好歹你能在里面看到封闭基金的折价率,这是yahoo都没有的。它另外还有一些高级的分析,不过是收费的。
我不太去了,首先是因为被墙(我们应当问候一下GFW的家人不?),其次它的内容远不如yahoo,以至于我都怀疑是不是我搞错了,因为google在我心里应当是每个产品都做得很好的。
(4)新浪美股, ,说起来,新浪大概是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因此它的行情组织方式我反倒是比较顺手的。大家把各个网站对比一下就能感受出来
(5)雪球上的行情也可以看一看, ,仔细看它的各个品种资料,你会发现大部分也就是来源于yahoo
很容易看出来的是,新浪与雪球这样的国内网站,偏好是美股,因此重点是行情与估值分析,对于债券、基金这样的东东,想要看个NAV、YTM什么的,还是得靠国外网站了。
三、低风险投资种类
今天我们能聚在这里讨论,那是因为我们有了草根投资者的利器-集思录。集思录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按不同种类分别设定了特定的投资分析方法,可转债有可转债的分析指标,分级基金有分级基金的分析指标,这些内容,你在国外的网站上想要免费拿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看Morningstar上似乎是有类似的高级分析工具,但全都要收费。
甚至于,品种你都找不全!
下面,我以yahoo及morningstar为例,沿着咱们当前国内的投资思路来一一看看这些品种
在yahoo或morningstar上,你能看到它的ETF投资种类(真的是好全!),能看到行情,能看到它的历史净值表现,能看到费用,但是!你就是看不到它的折价情况!国外的ETF不象国内全是些严格追踪指数的品种,它的折溢价情况有时候是相当厉害的。
根本就没有这个栏目,我的理解,国外的ETF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所谓的LOF
(3) Mutual Fund (基本上就是指开放式基金)
这个倒是跟国内差不多,该有的分析指标都有了,主要就是看历史表现与费率
(4) CEF 封闭基金
moringstar上有CEF栏目,有折溢价情况,勉强够用。但我奇怪的是,yahoo为什么没有?难道归类到ETF里了?我根据代码反查,发现大部分是被yahoo划到股票里面了。另外,这个CEF栏目中也找不到这些基金的到期日。莫非,它们的封闭式基金跟国内的概念不一样?
(5) 分级基金
没有发现这样的栏目,虽说国外的ETF本身就是可以带杠杆的。但我们需要的是条款上的分级,不同的受益模型。这方面我至今没找到相关的分析内容
(6) 债券
这个基本够用了,主要就是看YTM、评级什么的。国外应当不会有中登这样的2货来骚扰了。
(7) 可转债
我很纳闷为什么没有这个东东。我只在ETF与Mutual Fund里面找到了convertibles这个类别,但这都只是投资于可转债(其实也包含优先股等带有可转换条件的品种)的基金,而不是可转债本身。为什么没有呢?难道国外的可转债都不上市交易吗?
(8) 货币基金
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品种。是否是因为美国的低利率,导致这样的品种意义不大?
我观察,国外的品种,分类方法跟国内是有一些差异的。之前大家提得最多的mREITs,在国外一般都是放在股票里的,因为一般REIT也都是成立公司来运作并上市交易吧。象AGNC这样的mREITs,表面上象股票,实际上更象ETF,虽然它没有NAV公布,但可以把其净资产当作NAV了,假设其PB=0.9,大致我们可以认为是折价10%了。而大家提过的REM,本身就是一只ETF了。
---------以上内容都只是我一些过往经历,作为这个领域的新手,问题多多、疑问多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还望引出大家的讨论。在我的计划中,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再往后要涉及到一些具体品种的讨论,也要逐步总结理清相关的交易费用、税收等细节。
- 胆小。。
楼主的总结很赞,我自己是在富途和FIRSTRADE开通了港股和美股账户,另外有个查美国债券的链接:很多中国房企都有发高息美元债的,比如说雅居乐、佳兆业集团,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很多债券我在那个网址上查得到报价,而在FIRSTRADE的固定收益栏目上却找不到这只债券,而且FIRSTRADE的交易软件很渣,没法像股票一样查看债券实时报价。有没有人可以解释一下这是不是券商的原因,换成盈透会好一点吗?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IB融资的利息年化1.56%,买个年化12%的mReits,然后融资买一堆mReits,收益20%年化没问题吧。
富途扣了我30%红利税,我手上全是mReits,税高得吐血。
- ORCH-稳健增值
根本就没有这个栏目,我的理解,国外的ETF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所谓的LOF
---这个东东是咱们深交所的创新。
- 我为榴莲狂
楼主总结的相当全面,我好好研究下,等国内的行情做完了,资金就出海。美国融资利率这么低,真是汗啊。
学习学习再学习,可什么时候行动啊?
- 语不惊人死不休
你们先去发现金矿或鼻青脸肿回来后我再去,谁让我不再年轻呢。
楼主兄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你用个美国人的账户,那个利得税就让你交易的时候要增加很多成本了 速度用自己的身份开个户吧
我第一次agnc分红,因为忘记更新W8BEN,结果按30%收税。而用中国人身份只收10%啊
对于IB开户以及介绍看了很多帖子,但一直没有行动,主要有几点顾虑:
1,英语实在是不过关,不惑之年再去重新学习还来得及吗?
2,身在国内,自然会有很多限制,资讯也相对闭塞,查资料都不知道怎么查。
3,IB毕竟不是国内的,资金来往,资料更新是不是都不是很方便?
4,我看IB的介绍每月都有最低消费,那如果仅仅少量资金是不是有不太值得?毕竟生活在国内,投资不太可能全部搬到盈透吧!?
虽说有以上顾虑,但还是想付诸行动,矛盾,犹豫中!
谢谢bbqsqq的提醒。两种账户我今后都要使用,但在这之前,我更需要先全面了解美国的税收规定。这一点也是进军海外与国内投资最大的不同。国内是没有资本利得税的,也几乎没有执行个人的报税制度。而在美国,这是首要要考虑的因素,以致于有了不同的账户类型。
我在morningstar上看见一些文章详细讲解ETF的好处,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在税收上的优势,例如,由于它主要是在交易所交易,不需要应对频繁的申购赎回,即使有申购赎回也可以以实物形式交付,不存在频繁的买进卖出股票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有资本利得税的),因此税务上相对于共同基金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我记得 说过,AGNC虽然是以股票形式交易,但在税务安排上与ETF是类似的,他老人家也是美国身份,莫非他也被征收了30% ?
我认为大家高估了英语的难度。我的英语也早已忘光,但只要你曾经有大学英语的基础,看懂这些东西并不困难。我的经验,专业的英语其实反而简单,因为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单词。我没有使用全文翻译软件,偶尔遇到不懂的单词,在线查一下。慢慢你就会发现能读懂了。很快的。
至于 说资料,我前面列举的一些网站,以及它里面的一些链接,基本上也够你用了。
我在morningstar上还看到的论坛,里面也有一些人在讨论,可以一试。不过我对国外的论坛读起来反而觉得英语上有点难了,因为他们大量使用一些缩语、俚语
IB方面的问题,有中文手册,不懂还可以直接打国内的电话。资金进出的话,很多文章都讲了如何弄。我相信你刚开始也不至于要弄多大的资金出去吧。一个人5W的额度够咱们玩玩了吧。
IB的最低消费,好像是10美金吧,如果你真做起来,这个很容易做到的。实在做不到,可以先用模拟账户玩玩嘛。
可能我的想法不太一样,我不是为了去赚大钱,就是为了学习。
- 以稳健投资为目标。
美国对海外投资人是免税的。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国内中的机会不少了,美国市场时差很耗费精力的。
所说,我才知道LOF原来是咱们自创的啊
我原本猜测LOF归在ETF里,看来没有错。咱们的LOF与ETF的差别,主要在于跟踪标的,以及申购赎回机制。
看国外的ETF,现在也有一些是不跟踪指数的了,这样我感觉跟LOF没太大分别 。
继续简单说说我初步的投资设想:
1、从税收以及费用的角度上看,我不会选择Mutual Fund,除非费率足够低,这个我还得慢慢选。
2、作为一个初涉水的新人,从投石问路的角度上看,我也不会自己直接投资单一品种,无论是股票还是mREITs,而会选择基金,准确讲就是ETF
3、仍然是一步步走的角度上看,我不会选择杠杆ETF,无论正向还是反向。
4、从品种上看,由于美国的加息预期,我对于mREITs前景也看不太懂(虽然大鳄说过象AGNC这样的一般都做了利率对冲),考虑到美元走强、美股走牛,我倒很想把方向放在一些与股市相关的品种上,同时又想有一定的安全度,不知道可转债基金如何?之前我说过ETF里有投资Convertibles的,不过也只找到CWB一只,很奇怪。Mutual Fund里倒是不少,不过如前所说,费率是个问题。
5、债券我也不会直接投资,而会考虑债券ETF,但考虑到加息预期,暂时只想观察一段时间。希望以此为观察点,逐步熟悉这些脉络。
6、循序渐进,暂时不考虑投资美国或中国以外的区域,虽然市场上有大量这样的ETF
强力突破说的时差是个问题,但不要紧。反正我也不是一个投机客,不会去短线交易,更多地交给基金去投资,我只保持对它的事后关注就行了。
毕竟,我一再强调,我是为了学习而来。
也在准备开设美股和港股帐户,正在犹豫中
LZ总结得很详细,拿出几千美金试试也不错。
答复里说的mREITS的年化比国内垃圾债还要高,是否有什么潜在风险,造成血本无归?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IB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融资利息最低,交易费用最低(1美元),不利的是如果不交易,每年有120美元账户费用,另外也不能红利自动再投资,FIRSTRADE就可以设置成免费红利再投资。IB行情要收费。
综合以上,IB还是适合我的,120美元就当作融资成本了,因为我以AGNC这类固定收益产品为主,不做日内交易,即时行情不是很重要。
填了W8BEN表格后,IB的红利税是10%。
- 我为榴莲狂
这个红利税到底是神马意思?是卖出的时候,利润的10%要交税?
分红收10%的税,外国人交易没有利得税
- 终于回来了,呵呵
楼主总结的不错,开了个好头,希望集思录也能搞个海外投资的板块,大家一起切磋学习进步
- 80后金融公司IT男
同样有这个想法,先准备在香港开个银行账号,方便转钱出去,然后再开个美股账号,这样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以后机会来临不至于错过。
听说IB开户后1个月没钱进去会销户的
关于到底要交哪些税,我想彻底搞明白它。这个容我慢慢去搜索。
先把大鳄在那个帖子中的话抄过来一段:
“w8-Ben表是每一个外国人都需要填写的, 每3年更新一次,然后根据你写的长期居住地来决定使用哪个DTA就是双边税收协定,从而预扣你的税,按照中美两国的DTA,中国人是很被优待的,10%的分红税和0%的差价交易税,在2008还是09年以前,券商没有100%的义务预先扣除你的税,很多是你自己填写你的成本后预先扣除,不排除有漏洞可以钻。金融风暴以后是直接按照你后进先出原则自动对上你的成本决定你的税,也就是没有漏洞可以钻了。”
flysep问:
你区分股票股利所得税和债券利息所得税吗?我投资晶澳的美元债时(雷曼兄弟保荐的,这公司跟雷曼关系很好,当时还买了雷曼的债券),是肯定是没收我利息税的。同样,我在香港中银国际买的内房美元债,也是肯定没有任何利息税的。
大鳄回答:
抱歉前面回答你时没有看清你持有的债券类型,作为美国的非税务居民,你直接持有债券的话, 是免除利息税的, 但通过ETF或者基金来持有的话, 会被扣10%的税,因为这种类型在美国被视为股息税。至于内房美元债,在新加坡上市,是无任何利息税的,和美国没有关系。
从上面的话,以及其它回帖中,是否能总结出如下信息?---
中国人--
资本利得税(差价交易税)=0
直接的债券利息税=0
股票或ETF分红(股利)税=10%
美国人--
资本利得税(差价交易税)=暂时不详
直接的债券利息税=暂时不详
股票或ETF分红(股利)税=30%
真盼望大鳄假期归来提点几句呀
- Many shall be restored that now are fallen and many shall fall that now are in honor
showhand老师还是自己开个户的好,要不以后税收上会有麻烦吧
我也开了美股户,介绍下我的经验,个人理解,不能保证100%正确
美国对于外国人不收资本利得税,只收10%的红利税
怎么证明是外国人? 填写W8-BEN表格寄给券商
我开的firstrade和scottrade
海外投资我比较相信有效市场理论和资产配置,海外资产投入过多精力研究个股可能得不偿失,我基本只买了ETF,然后扔在那不看了,经济危机时候定投了1年多,后来涨太多了就放在那了,有2年没操作了吧,准备一直拿着,买的下面这些
SPY:标普500ETF
EFA:欧洲日本澳大利亚ETF
BRK-B:巴菲特公司
- 目标:投资大师
- 热爱生活的大懒虫
- 学习低风险投资
向 showhand 和 帅牛
老师 学习 , 希望 e大鳄 也 多 来 此贴 指导指导,
- 电影公司上班不靠谱理工男
请教一下,资金量要到什么级别才值得出海哇
“BRK-B 巴菲特公司”是什么情况,不是说他的股票都是十几万美元一股的么?
- 积极一点
打完这个月的新股就出发
已开firstrade,后续准备买点 AGNC 。不知哪里有
AGNC 的介绍
- 不看空股市,只傻傻吃息,我买A
这个mark一下吧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转)AGNC 抵押型REITs新生(1)
作为一支REITs,美国资本代理公司(American Capital Agency Corp.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票代码“AGNC”,以下简称“AGNC”)投资的并不是物业或物业收益权,而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具体而言,主要投资于独栋住宅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RMBS”),并专注其中两种产品——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转递证券和住房抵押担保债券。
AGNC诞生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风潮之中,从当时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RMBS中获取了机会。目前,AGNC市值达98.7亿美元,上一财年的营业收入为13.8亿美元,可供分配的净利润为12.8亿美元。
AGNC的股息收益超过15%,在其所在的行业中排名第一。这两年,股息保持在每股5.6美元。此外,AGNC年度收益增长排名第二,市值排名第三,仅次于公平住屋(EQR)和艾夫隆公寓(AVB)。
在资产证券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抵押型REITs也是REITs一个重要类别。它经历过最初的辉煌,也经历了长时期的低迷,如今虽已不是主流,但仍在次贷危机之后找到了一条崭新的生存之道。
AGNC的模式很简单:投资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并获取利息收入。美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住房抵押放贷,并将贷款打包成各式证券和债券产品推向市场。
AGNC投资的这部分证券产品的本息支付由美国政府或其支持的实体提供担保。政府机关包括美国国民抵押协会(the 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GNMA”或吉利美)。政府支持的实体即众所熟知的“两房”——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协会,the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以及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the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正因如此,尽管美国发生了严重的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风暴,这部分投资品仍具备可控的风险和较吸引人的收益。这为一部分抵押型REITs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事实上,AGNC的证券投资组合主要是吉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的RMBS产品。同时,AGNC也会直接投资由房地美、房利美或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发行的债券产品。这些债券产品并不一定有抵押品,但需有较强的信用评级。
2010年,AGNC拥有135亿美元规模的RMBS投资组合。而到2011年底,投资规模提升到了547亿美元。其中,约372亿美元投向房利美,约137亿美元投向房地美,2.6亿美元投向吉利美。
RMBS具体又分为很多种,AGNC的资产包中主要有两种。
住房抵押转递证券是特设信托机构将购买的住房抵押贷款集中在一起组成资产池,然后凭此发行的证券。这是一种基础的抵押担保证券,产生于1968年,分为机构和私人发行两种。
在美国,国会设立吉利美、房利美、房地美三家机构购买抵押品,将这些抵押品组合起来,然后运用这些抵押品的组合作担保发行证券,这就是机构发行的抵押转递证券。而私人名义的抵押转递证券是由私人实体将抵押品组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抵押品组合作为担保发行证券。AGNC主要投资机构发行的证券产品。
抵押转递证券的发行机构将从住宅所有人手中获得的利息支付转递给证券持有人。这种产品会遇到住宅所有者提前偿付或借款人拖欠偿还贷款的风险,而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未来的现金流。所以对一份转递证券的提前偿付率进行预计,是这种证券估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AGNC投资的另一种产品——住房抵押担保债券,与抵押转递证券在支付方式有所不同。后者资产池产生的任何现金流不经过分层组合、原原本本地支付给投资者。而前者现金流经过分层组合、重新安排后分配给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抵押担保债券是一种综合体现了分期支付证券和分级支付证券的特点的多层次的转付证券。该债券结构的核心技术在于根据支持资产未来每期所产生的收入的多寡而分别创造短、中、长期不同级别的证券,从而达到减低投资者所面临的系统风险的目的。
投资RMBS相当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进行了一种“转递”,投资者成了债主,而不是银行。REITs又将这些贷款分散给广大股东,并支付免税的利息。当然,证券发行人和担保人等会扣除一部分费用。
AGNC的收益来自于投资证券组合的股息收益,以及借贷和对冲交易产生的利息收益。和传统的债券产品到期或在约定时间支付本息不同,AGNC投资的RMBS,每个月都会支持一次本金和利息。AGNC会按季将这些收益分配给它的股东。
遵循1986年美国税收法规的框架,AGNC成为一支REIT.根据规定,AGNC如果把应税收入的90%分配给股民的话,就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为了保持REITs身份,事实上AGNC每年把所有的应税收入都分配给了股东。
2011年,AGNC的利息收益达到11亿美元,收益率在3.19%.而2010年的利息收益为2.5亿美元,收益率在3.44%.利息收入增长了338%的原因是增加了373%的投资规模。这个收益水平在REITs市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对比美国国债,2011年美国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从3.30%降到了1.88%.此类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利率的波动,以及市场预期改变而引起的大规模提前还款。为此,AGNC专门设立了风险管理措施,比如进行利率掉期交易安排,以及相关对冲交易安排。
AGNC用于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回购协议框架下的短期借款,面向大型金融机构。借款期限30天到90天不等,但也可能短于30天或长至1年。截至2011年底,AGNC已经跟29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回购协议。此外,增股、出售资产以及证券投资组合中每月本金和利息收入,也是AGNC进一步做大投资的资金来源。去年,AGNC就进行过共计四次增股,发行约1.5亿股融资约41亿美元。
AGNC希望其杠杆水平达到股东权益的十倍。而在2010年和2011年,这项指标分别为7.5倍和7.7倍。杠杆水平反映着融资能力,AGNC显然希望在这方面还可以加强。
AGNC由美国资本公司(American Capital Ltd.)旗下美国资本AGNC管理公司负责具体管理。其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中部城市贝塞斯达,事实上就在美国资本公司的总部大楼内。
美国资本公司是一家公开上市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代码“ACAS”),成立于1986年,目前在全球管理着680亿美元的资金。在欧美各国拥有7个办事处。
AGNC上市时美国资本公司曾购买了1亿美元的普通股用于私募配售。背靠美国资本公司,拥有一批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也被认为是AGNC的一大优势。事实上,AGNC并没有自身的员工,它的各项运营和管理都由若干经理完成,这些经理其实都是美国资本公司或其附属公司的高管。
而支付给这些经理的管理费用,并不是受投资效益的影响,而是由总的股本决定。管理费用为一年1.25%的股权,按月支付。
同在美国资本公司旗下,AGNC还有一家姐妹公司——美国资本抵押投资公司(American Capital Mortgage Investment Corp.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代码“MTGE”)。这也是一支REITs,主要进行机构抵押贷款投资、无人担保抵押贷款投资和其他抵押贷款相关投资,与AGNC在定位上有所差异。
马个 一直想着开个ib账户。。但一直懒
做了几个月美股,补充几个经验
1.用光大网银电汇入金很方便,千万记得不要超过5次,超过了就要去柜台办理或者要等60天后才能继续用网银做电汇,更要命的是光大柜台是不办理个人对公电汇,我现在就是遇到转了5万刀才发现不能用网银,去了柜台又办理不了,也转不到其他个人,只能等60天,还要没利息…
- 知行合一
暂时没精力来研究这些规则,但这绝对是个方向,留贴跟踪。
谢谢 tangkunyi,很宝贵的实践经验。不过只见1,我们还等着2与3呢。。。。:D
2.ib每年收取的120美元管理费就是每月10美元,如果账户资产当月达到10万美元可以免了,或者你单月佣金超过10美元也可以免的,我之前是用史考特,现在资金量大了就转到ib
在公司上班,不方便连续打字所以就分开回复
3.如果担心人民币贬值想吃美元升值又想吃国内A股牛市的朋友可以在ib上买富时A50代码xina50,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把主力资金放到ib了做趋势的放到a50,还有美元指数uup,防守的等agnc趋势改变再进
不建议你用美国定居朋友的IB帐号。你如果是以中国人身份申请,填W-8后,不收资本利得税,股息税10%,税负成本极低;但是用你朋友的,那么就得按照美国的税收政策,这两个谁都会高许多。无论是短线投资还是长线投资,都不如中国身份来得划算。
4.如果想一年转10万美元去自己户口是相当困难,外汇管制规定每人每年只能兑换5万美元,你想用亲戚的额度是行不通的,因为亲戚兑换额度但转不了给你,提现出来再存进去也要跟银行解释为什么会超过5万转入,ib不接受姓名不一样的人入金,如果用招行香港一卡通也有同样问题,你只能兑换5万美金,不知道其他朋友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一年超过5万转入到ib
亲戚可以转,实际经验
- 学习低风险投资
以美元资产(美元强势) 做多 A股ETF(A股 也大趋势向上)
有进行中的 朋友吗?
具体的ETF , 或其他的思路,一起学习学习。
老婆在美国,本人在国内怎样开户更好一些?
- Many shall be restored that now are fallen and many shall fall that now are in honor
美国券商之间可以转户吗?
我也觉得scottrade不好用,想换一个
转户股票跟着走那样?
会像国内券商那样缠着你不让你走吗
mark一下,慢慢学习
-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美国不存在转户,销户麻烦的问题,所持股票也可以在券商中转移
-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出海打渔先想清楚,国际市场不是那好玩的,要有思想准备
- 看见傻瓜应该高兴,别人不犯错你怎么跑赢市场
美股市场上的可转债都是otc交易的,买卖只能去找投行,流动性极差。公司债的流动性也很差。nyse上有不少优先股,可以在线交易,但流动性也不怎么样。
A股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恐怕是全球独家的了,纯债的流动性也比美股的好得多。
首先开户,我纠结了很久(磨磨唧唧的人),后来开的SCOT。如果做长线的话,用SCOTTRADE比较合适,每单7刀的佣金费用,行情不收费。IB功能强大,投资领域很广阔,但是每月有10刀的管理费,行情10刀,佣金按照买卖股数来计算。当然FIRSTTRADE,ETRADE等等也各有优势。其实开户很简单,网上都有详细的攻略,现在像IB,SCOTTRADE等,都不用邮寄资料,直接网上搞定。不过记得最后要填写W8-BEN表格证明是外国投资者,否则分红会被课重税。也可以多开几个券商账户,老美那边没有所谓的指定交易。
钱不是很多,主要是出去练习下。受到大鳄启发,我购买的是REITs,选了一只CIM,也可以购买AGNC等,相对安全,每个季度有分红。以后可以考虑购买ETF,美股有大量的ETF基金,多空都很丰富,也有很多加杠杆的ETF供你选择。主要不知道如果某只ETF一直跌,跌到最后会不会被清盘?这个不知有懂的老师吗,很想请教请教。
美股的问题就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英语基本还给老师的来说,大量的英文财经资讯看起来很困难。基本是两眼摸黑的感觉,如果让我买股票,我真得掂量掂量,估计也就只能买熟悉的中概股。
美股现在有大顶的感觉,希望各位兄弟出海多注意安全。再次感谢 等各位朋友,感谢集思录,真正开阔了视野。去尝试一些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投资。
- 菜鸟来学习
非常感谢!希望能完成15年的目标!
- 封基 债券 分级 ETF
最近也在研究美股的问题:
主要几个问题没弄的很清楚,网上很多教程都过时了,求指导
1、入金·和出金, 哪个银行渠道的出金 入金方便,手续费便宜,到帐迅速。
2、现在是否有全部网上开户的,包括 W8BEN 是否能用传真搞定。
3、ETF 的折溢价在哪里看。这个很纠结,最近想看 石油 USO ETF。
下面来说说具体的品种:
其实我跟很多初次接触外盘的人一样,对这些品种感到完全没方向。毕竟,它们的分类跟咱们国内不同,有些品种国内根本就没有。例如大家谈到最多的mREITs,就既有单一股票,也有ETF。ETF中五花八门的投资方向就更多了。
好在,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把之前帖子中大家谈及到的一些品种汇集在了一张表格里。这样大家看起来是不是更容易懂一些? (不知道怎么贴表格,只能贴图了)
具体数据,是我手工从yahoo上抄下来的。以后想办法找到接口取。不过行情好取,NAV这样的东西不知道有没有办法
另外,债券我还没加进来,慢慢研究。
- 一个拖家带口的80后
楼主说得很详细,受教.
- 低风险投资者
如何区分ETF是否带杠杆,我去年糊里糊涂的买入了港股的领航欧洲和俄罗斯ETF,跌得那个惨啊。
我觉得如果投资mREITs的话,能否红利再投很重要啊,这样是不是就免税了?
- witchdoc
这些券商貌似做ETF不收费,比如富达的,但大家好像很少有人开富达户
- 豹訾投研
楼上问怎么汇款。 我说下我的。 如果少量的话 就去邮储银行去做银邮汇款,个人对机构没问题。和柜员强调不是西联汇款(一般券商也不接收)。大妈们半个月也做不了这类业务。风控也不严。坏处是柜员一般都要不停打电话问操作流程。。。这个方法可以做备选汇款途径。 第二个方法是做工银亚洲的见证开户。直接开香港账户。 个人外汇限额神马的都是浮云了。但是开户时给的密码卡和账户信息这些有点搞脑子。需要一个月才能去搞定。前提还需要准备好护照或港澳通行证。
开香港户,从内地转到香港不是同样有限额吗?我指正规方法
购汇有限额,汇出没有
关于如何区分ETF是否带杠杆,暂时我没有发现很好的方法。
如果是股票,我们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大致看出来,ETF不妨也可以试试读一下它的年报季报,看能不能从它的资产配置比例上看出点眉目。
另外,ETF类型中,有些已经标明了是正向几倍杠杆、反向杠杆,这些天然是带杠杆的。只不过,没有这样标明,也不一定就没有杠杆,例如我看到有些同一公司发了几只基金,一只多加一个Ultra名字,就是带杠杆的。稳妥的办法还是读一下年报,虽然全英文读起来吃力一点,不过习惯了就OK,毕竟我们都知道,这些报告中大部分都是废话,我们可以直接进入需要的章节了。
因为我的主要方向是ETF,因此对它看得多一些。
我隆重推荐大家去moriningstar的ETF频道。它的screener 非常强大,可以设置各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来进行ETF的筛选,其中就包含折溢价价率
,里面每只ETF的资料也很详尽,甚至也包含年报季报、持仓等等。
例如对于大家热衷的mREITs,我看下来REM就合适的,因为它的前几大持仓就是NLY、AGNC、TWO、CIM 这几只大家反复提到的品种。单一品种风险大,REM的组合对于我们这样的新手比较稳妥。当然,象大鳄这样自己能完全驾驭的,自然是自己操刀构建组合了。
- 我为榴莲狂
非常感谢楼主。学习了很多。
我现在比较关心的是,如何能够不受个人换汇额度的限制,钱又如何能够顺利回来。
不知道美国有没有类似大智慧同花顺这样的软件可以直接看盘的
- 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目前国内银行不允许直接向国外券商汇款,即使汇出,也容易出现退回的情况,还要扣手续费。
出入资金最简单规避外汇管制的办法:在国内招行办理香港招行一卡通,从国内汇美元或者港币汇往香港招行一卡通,网银操作即时到帐。然后再从香港招行一卡通汇往美国或者香港券商。全部网银操作,注意网银上操作时是购外汇,不是购钞。
每个人有5万汇出额度,如果超过,可委托亲友汇往香港一卡通。由于是个人帐号,银行不会干涉。
此外,工行、建行、中行也有类似业务,原理同上。
请 sciedu 说说汇款的费用吧,汇到香港多少,香港汇到美国券商多少。。。
另外,返回来的费用又如何。
- 只要保本就行
请教:想同时买卖港股和海外基金,如摩根环球高收益、贝莱德环球资产配置基金的在哪里开户?我看史考特不允许非美国人买卖共同基金,这俩是不是就是共同基金啊?
- Many shall be restored that now are fallen and many shall fall that now are in honor
我理解是那种开放式基金不允许,ETF可以买,大概相当于场内的都可以买,场外的不行
@帅牛, 史考特什么地方不好用,导致想要换券商啊?
- Many shall be restored that now are fallen and many shall fall that now are in honor
scottrade不支持分红免费再投,也不支持证券往银行转资金,2年前这样,现在不知是不是还没改进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关于汇款费用和出入资金
我试过用华夏银行汇了一笔美元给富途证券香港中国银行帐号,所有费用全免,没有电报费、手续费、通讯费。。任何费用都没有。我是普通金卡,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白金卡全免,现在普通金卡也免费了。
富途香港中国银行大约收了7美元手续费。
通过中信银行给香港中国银行汇款,白金卡手续费7折,手续费按票面金额的1‰。但香港中国银行收了40多美元中间行费用。
通过中信银行给香港招行一卡通汇款,招商银行另外收取40多美元中间行费用。4美元入帐费用。
通过招商银行给香港招商银行汇款,内地招商银行收费是120元电报费加1‰手续费。香港招行不收费用,即时到帐。
香港招商银行汇美元到美国,费用:20美元一笔。美国的银行会收取40到50美元的中间行费用。
香港中国银行汇美元到美国,费用:100港币(也可能是120港币)记不清了。
招行香港一卡通每月帐户费用8港币,香港中国银行帐户每月费用60港币,如果存款达到一定要求,免费。
光大银行出国金融专属卡: 2016年底前, 汇款到国外免电报费。
支付宝也可以国际汇款,手续费是0.06%+60元,最低70元起。但如果不是汇往个人帐户,可能会被退回。
通过招行香港专业版直接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同时存入自己在内地的招行一卡通。费用:免费
总结:最方便的是通过内地招行网银汇往招行香港一卡通,然后再汇往其他地方,全部网上完成,但费用较高。更便宜的方法还没有发现。
以上是我了解的信息,其他请大家补充。
说句实话,我已经看晕了。
但是,不得不佩服sciedu,完全象是开银行的一样,掌握得太清楚了。
用汇丰的全球同名转账,免费
- 爱好低风险的投机者
海外杠杆etf谁懂啊
杠杆etf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大家讨论
- 一个拖家带口的80后
我也看得眼晕啊.坛子里的牛人真多.
- 债券、正回购、美股以mReits为主
摩根环球高收益债券基金(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我是在香港中国银行帐户里面买的,每月有分红,我设定的红利再投资,好像没有购买门槛,几千元都可以。直接在网银可以操作。晨星基金网站可以查到这只基金收益情况。
- witchdoc
对于小资金来说,进出成本还是太高了,佣金也高,港股有最低佣金限制,多是100港币。看盈透的介绍是买港股最低18港币,还算是便宜点。
- 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学习没有止境!
- 规则比人大
请教bbqsqq兄,汇丰全球同名转账能细说一下么?可以在国内汇丰开户银行卡然后转钱么
汇丰卓越理财达标客户,往全球任意同名账户转账,0费率
前提是 1 达标(只要所有账户有任一账户达标即可) 2 目的地有同名汇丰账户
一般选在香港开一个,大陆开一个
前几日我从香港账户转到IB美国,香港汇丰收了本地费用140港币,钱到ib,收了25刀
看大家讨论这么热烈,小弟在IB开户多年,忍不住发言:
我觉得美股对坛子上多数人来说主要策略应该作为资产配置,那就以指数基金为主,有名的费率低的品种有Vanguard的S&P 500 Index fund, ticker VOO. 或者如果你看盘图线厉害的话,可以盯住几个流动性好的股票,比如AAPL, MSFT, JNJ, KO做技术交易。最次如果实在想买个股的话,就买一些比较出名的大公司比如上述的AAPL, MSFT, JNJ, KO, BRK/B, 但这样能否跑赢大盘就难说了。
个人觉得前面几位说的在IB融资买REIT,债券吃利息是很不靠谱的。比如前面提到的AGNC,价格从两三年前的30跌到现在的22,红利也一直从每季度1块多减少到现在的六毛。风险应该是大大的。
如果真的有兴趣做个股价值投资,建议先啃几本经典英文价值投资书,读一些公司年报。
楼上说的没错, agnc30+的价格我买过,算上红利都是套
- newcomer
楼上各位老师介绍的很详细,学习中!
- 人生就是一场赌局,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的下注
准备IB开户中
- 关心把事情做正确,而不是关心赚钱!
是不是要注意一个风险,就是美国没有所谓托管银行的概念,所有资金都是汇到券商的账户的,如果是小券商,可能存在倒闭或跑路导致资金损失的可能?
我用的工银亚洲 觉得应该是汇款费用比较低 也很方便
工商银行汇到工银亚洲
手续费:工商银行:20RMB 工银亚洲收取:60港币
工银亚洲汇到券商IB
手续费:50港币
(我的券商是IB 可以接收港币汇款)
全程费用是 20RMB+110港币
关于提款: IB到工银亚洲 还没有用过不清楚具体费用 但是我用过工银亚洲的ATM卡
如果数额不大 用工商银行ATM提款机 取现免费 是按照即时的汇率港币转换成RMB
提款限额是每日2万港币等值。(省去汇款回大陆这个过程和费用了,如果数额大还是汇款吧)
工银亚洲开卡 :身份证+港澳通行证 +工银亚洲网上填个表 然后到本地可以办理见证开户的工商银行网点办理就可以了 开户费好像50-60有点忘记了 是电子密码器的费用 大概7个工作日就能开通网银 ,ATM卡要10+工作日能邮寄到。
收集的一些ETF:
QQQ — 跟踪NASDAQ-100科技股指数
SPY —跟踪S&P 500大型股指数
IWM — 跟踪罗素2000指数(中小股)
DIA —跟踪道琼斯30种工业平均指数
XLF — 包括九十多家有代表性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大型金融企业
XLE — 代表三十多家石油开采和能源服务行业的大型企业
EWJ — 是一支跟踪日本股票指数的ETF;
SMH — 涵盖二十多家大型半导体企业,代表了半导体行业的股价趋势;
杠杆型ETF:
正向双倍回报:QLD,SSO,DDM
反向双倍回报:QID,SDS,DXD
- 享受市场的恩赐
- 股海小吊
- 80後無方向男
敬请楼主持续更新,谢谢。
谢谢楼上关注。那我就说说后来的一些进展。
我先是继续了解了税收方面的问题,因为我重点是关注ETF,因此找到了这一篇不错的文章,
从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ETF的一些类型。
之后,我基于自己特定的投资需求拟定了投资计划:
资产的分配比例--
A类、35%,投资于REITs/mREITs,期望获得10%以上的收益率(含分红),愿意承受一定的风险。
B类、35%,投资于相对保守或稳健型的品种,期望收益率高于国债即可,但波动应比较小。
C类、30%,计划投向一些方向选择的品种上,高风险高收益,当前还在观察中
A类--相对较高的固定收益
(1)REM,这是一只mREIT ETF,它的主要持仓就是AGNC等主流品种,具体原理大家都已经了解得很多了。这类品种当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美国的加息预期,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升对它有直接不利影响。另外还有文章分析称2015年由于巴塞尔协议三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回购利率上升,这也将影响它的利润。从价格上看,它当前也的确运行到了历史底部区域,未来是否会继续下探,也是有风险的。但换个角度,根据最新的一些报道,加息的预期在今年或许并不那么确定,尤其是在欧洲版QE出台之后,此外这个因素可能也已经在价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考虑到它的高分红率,仍然值得一试。
(2)VNQ与KBWY,这是两只传统REIT ETF,主要通过持有的地产出租来获得收益。加息的预期对这类品种的影响是复杂的,虽然加息会相对削弱租金回报,但加息本身折射出的经济形势好转又往往预示着房产出租的景气度提升。实际的价格走势,这两只基本都在创新高。需要注意,KBWY是每月都分红的。
B类--偏保守的固定收益
(1)PFF,这是一只优先股ETF,跟它类似的有PSK等。同类的几只表现都差不多,PFF流动性要稍好一些,且PFF也是每月分红的。
(2)AOM与PCEF,这两只都是投向其它基金的FOF,风格上都是股债混合,且以固定收益品种居多。AOM费率较低,而PCEF是投向其它封闭式基金,每月分红。
(3)CWB,这是一只投向可转债的ETF,类似品种不多。它也是每月分红的。
C类--偏进攻性的试验性品种
当前暂时还在观察中,候选对象有:SPY,主要是期望继续分享美股牛市,不过这只品种无法红利再投。SHY,美国的短期国债ETF,投资
REM时短期利率走向可以参考它。BUNL,这是德国的债券ETF,期望在欧洲QE之后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债券牛市,但流动性不好。USO,石油气行业的ETF,后市取决于对油价的判断了。CNY,取决于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向。
这些品种计划结合一些技术形态进行分析。
上周已经开始按此计划分批执行,已经持有REM,PFF,AOM,PCEF,CWB 这五个品种,其余的还在观察之中。由此,也慢慢熟悉了IB中的一些交易手段或参数。其中CWB我还特意体验了一下分红。不过仍然没有找到设置红利再投的地方,回头还得打电话咨询。
我的体会,的确是只有你实际持有了相关品种,你才会保持对相关市场的关注,连模拟盘都不行!
- 我为榴莲狂
楼主真是行动派,非常佩服。
美国全球征税;海外资产申报。建议不要用,以后会给你同学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td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