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4为什么会贴上18+?是不是只要有暴力元素的都是18+?游戏是怎么分级的

18禁:禁忌与偏见 游戏争议20年 (上)
18禁:禁忌与偏见 游戏争议20年 (上)
【本文由《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独家授权17173网络转载,请勿转载】
&& &给你一个和谐的理由
&&& 从2007年开始至今,关于游戏里的亡灵是不是该长肉以及骷髅是不是该有个墓碑和葬身之地的争议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年半,在其间,越来越多的争议内容被加入进来,以至于现在已经上升到这款游戏“To be, or not to be”的地步。于是中国玩家很焦急,曾经习惯了盗版游戏的他们对此感到很不适应,因为在单机时代,很多人总能通过种种渠道找到那些黑名单上的游戏,而现在,玩不到,就是玩不到。于是,在2010年的新年到来之际,又有了即将实行“游戏分级”的传言以及不久之后的辟谣,大家想象着只要加上一个18+的标签,就能见上阿尔萨斯大人,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 在许多牢骚之余需要看到的是,关于游戏的禁忌并非中国的专利。事实上,从游戏画面还是黑屏幕上的小白点那个时代开始,在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有了对游戏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争议,随着游戏画面的进化和虚拟世界的更真实,这种争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 20年来,有许多游戏成为主流社会的火力目标,也有不少人物站上了批评它们的讲坛。以下成为争议焦点的游戏中,有的是赫赫有名的大作,有的只是在争议中才“崭露头角”的小众作品。为什么是它们?因为它们中每一个都有禁忌的理由,然而它们未必是最糟糕的,却因为机缘巧合或者树大招风而成为了靶子――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这就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了,就好象《》肯定不是最糟糕的,但它最后还是糟了糕一样。
1990-1史上最早的“争议游戏”之一:1976年版的《死亡飞车》
&&& 1990年
&&& 死亡飞车
&&& Death Race
&&& 争议原因:开车压人,并且得分。
  1975年,史泰龙主演过一部名为《死亡飞车2000》(Death Race 2000)的科幻电影,片中的“死亡飞车”大赛是全球规模最大也是最残忍的飙车比赛,参赛者可以用枪支、手榴弹和喷火器等武装自己的汽车,飙车的同时争取消灭对手。1976年,Exidy公司以该电影为题材制作了街机游戏《死亡飞车》。1990年,American Game Cartridges公司又在红白机上推出了一款同名游戏。这两款游戏虽然相隔14年,但玩法大致相同――玩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干掉尽可能多的行人,以获取更高的分数。
1990-1玩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干掉尽可能多的行人
  尽管1990版《死亡飞车》的画面更真实,武器装备也更多,但争议最大的却是1976年的老版《死亡飞车》。在这款街机游戏中,玩家每压死一个行人可以得1分,行人在被压死前会发出“啊”的一声惨叫,横尸的地方会出现一个十字架墓碑。当然,在简陋的黑白画面上,无论汽车、小人还是墓碑,都只有最基本的形象特征,完全谈不上血腥。
  据说这款游戏最初取名为《行人》(Pedestrian),是为芝加哥自动售货机公司设计的,由于后者拒不付款,Exidy公司的老板彼得?考夫曼(Pete Kaufmann)只好取消这笔交易,用《死亡飞车》的名字将游戏重新包装上市。游戏发售后,很快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热门电视栏目“新闻六十分”还特地制作了一期专题,邀请嘉宾共同探讨游戏可能对玩家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街机游戏的坚定反对者、长岛家庭教师协会会长朗妮?拉姆(Ronnie Lamm)组织了针对该游戏的抗议活动,愤怒的抗议者将《死亡飞车》街机拖至停车场,焚烧示威。
  在舆论的重压和公众的抗议下,Exidy公司很快就停止了这款游戏的销售。据说彼得?考夫曼在他的办公室门后贴了一个显眼的数字――“8999”,这是《死亡飞车》的最终销量。他原本的目标是1000台,没想到游戏上市后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争论的升温,游戏的销量也迅速飙升,最后竟比预期目标翻了近十倍。
  不过也有报道称,《死亡飞车》实际只生产了500台,其中一部分还被愤怒的抗议者销毁了,而且由于这款游戏采用了独特的硬件,无法在MAME等街机模拟器上运行,所以成为了很多街机爱好者的收藏目标。今天,一台成色不错的《死亡飞车》街机的价格约在2000美元左右。
1991-1《花花公子拉瑞:舞男之旅》中性感的女性特写
  1991年  
&&& 花花公子拉瑞:舞男之旅
&&& Leisure Suit Larry in the Land of the Lounge Lizards
&&& 争议原因:赤裸裸的爱。
  1991年,雪乐山复刻了“花花公子拉瑞”系列4年前的初代作品《花花公子拉瑞:舞男之旅》,将画面从16色的EGA版本升级为256色的VGA版本,操作界面也由文字版改为图标版。由于画面更细腻,女性角色的特写更性感,某些暗含情色意味的场景也更令人心神荡漾,这款复刻游戏引来了外界的不少非议。
  “花花公子拉瑞”系列的主人公拉瑞?拉菲尔(Larry Laffer)是一个40岁的秃头老男人,他厌倦了孤独的生活,希望找一位梦中情人,结束自己的处男之身。他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那一年,恰克?本顿为苹果Ⅱ电脑编写了一款名为《软色情历险记》(Softporn Adventure)的冒险解谜游戏,“花花公子拉瑞”就是在这款纯文字游戏的基础上诞生的。1987年,前高中教师兼爵士乐手艾尔?罗威(Al Lowe)借鉴《软色情历险记》的架构、场景和谜题,创造了拉瑞这个猥琐秃头男的形象,还为他设计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打扮老土,满口荤段子,爱耍小聪明,喜欢勾引女人,却又总是闹笑话。
  艾尔?罗威从未想到《花花公子拉瑞:舞男之旅》会大红大紫,由于无法确定游戏到底能卖出多少套,雪乐山没有给他任何广告预算,也没作任何宣传。游戏上市后的第一个月销量惨淡,因为怀疑游戏含有成人内容,很多零售商都拒绝把它摆上货架。艾尔?罗威心情沮丧,后悔自己“把生命中的整整六个月时间浪费在了这种毫无意义的东西上”。可没想到,年底一算,游戏竟然卖了25万套!还被美国软件发行商协会评为当年的“最佳奇幻/角色扮演/冒险解谜游戏”,拉瑞一跃成为雪乐山的当家花旦。
  事后,雪乐山市场总监约翰?威廉姆斯不无嘲笑地说:“很显然,那些零售商一直在卖‘花花公子拉瑞’,只是没人敢承认罢了。”
&&& 1992年  
&&& 真人快打
&&& Mortal Kombat
&&& 争议原因:真人,快打。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街机市场趋于饱和,厂商间的竞争极为惨烈。为了吸引玩家的眼球,游戏厂商各出奇招。当时的格斗游戏被风头正劲的《街头霸王Ⅱ》垄断,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仅仅开发了5个半月的《真人快打》竟能一炮打响,以65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将《街头霸王Ⅱ》抛在身后,其突破底限的暴力和血腥设定功不可没。
1992-1把人踢碎的可怕脚法
  《真人快打》最初的英文名是“Mortal Combat”,游戏发售前,Midway公司临时决定把“C”改为“K”,暗含“Kill”(杀戮)之意,以进一步强调这款游戏的暴力程度。与“街霸”系列的卡通风格不同,《真人快打》的格斗角色均为真人出演。每名角色都有独特的血腥招式,例如“断头”、“抽骨”和“挖心”等。战胜对手后,玩家还可以施展“终结技”(Fatalities),以极为残暴的动作将对手置于死地。由于采用了真人实拍,这些终结技的写实度颇高,伴随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令人过目难忘。
  《真人快打》的上市犹如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水面,立刻在美国公众中间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直接催生了美国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简称“ESRB”)。就这一点而言,《真人快打》在游戏史上的地位堪比1966年的情色电影《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后者促成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诞生。
  1993年,《真人快打》被移植往世嘉MD和超任平台。由于任天堂对暴力血腥内容的反感,超任版《真人快打》用汗水替代了鲜血,斩首和分尸等招数被一一去除,而卡诺(Kano)的“挖心技”更是变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拔毛技”。尽管公众对“改良”版《真人快打》表示满意,但游戏的销量却很惨淡,仅是未经“改良”的世嘉MD版本的三分之一。通过这个例子,人们终于认识到了“愈暴力愈卖座”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
1992-1以极为残暴的动作将对手置于死地
  午夜陷阱
&&& Night Trap
&&& 争议原因:偷窥那些穿睡衣的女孩。
  这是一款玩法单调繁琐的游戏,如果不是因为主流媒体的关注,恐怕早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大潮中。
1992-2偷窥女孩们的生活是为了保护她们
  平心而论,《午夜陷阱》没什么暴力场景,也谈不上色情,恐怖倒是有那么一点。如果说有什么罪名,那就是游戏中出现了真人演出的少女,而且她们还穿着睡衣。这款游戏最大的卖点是真人实拍全动态视频(FMV),制作方邀请了美剧《别样接触》(Diff'rent Stroked)的女演员丹娜?普拉托(Dana Plato)参与演出,这也使它成为了首款有影视明星加盟的游戏。游戏的剧情很简单,玩家扮演“世嘉攻击控制小组”(S.C.A.T)秘密组织的一名成员,任务是在一栋有吸血鬼出没的大楼里,拯救5个年轻女孩的生命。玩家需要通过安置在8个房间内的闭路电视监控器,对整幢大楼实施监控,一旦发现吸血鬼就开动机关消灭之。通过监控器,玩家还可以偷窥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她们会时不时地打打枕头仗,自娱自乐地唱唱歌,扎扎辫子,或是聊聊天,但没有任何裸体或性暗示的镜头。
1992-2一名身穿睡衣的女孩在浴室里被吸血鬼抓住
  由于《午夜陷阱》和《真人快打》这两款同年发售的游戏引起了美国公众对游戏的恐慌,1993年12月,美国参议院举行了一场听证会,《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均对这场听证会作了报道。会上,著名的“反游戏斗士”、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展示了《午夜陷阱》中的一名身穿睡衣的女孩在浴室里被吸血鬼抓住的镜头,指责这是一款“令人恶心”、“不知羞耻”、“超级暴力”的游戏,因为它“鼓励玩家设置陷阱谋杀女孩”。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误以为《午夜陷阱》的玩点是设置陷阱杀害女孩,而非营救女孩,这也令它成为了“史上最被人误解”的一款游戏。
1992-3德军总部里的“希特勒”和他的画像
  德军总部3D
&&& Wolfenstein 3D
&&& 争议原因:纳粹党徽和纳粹党歌。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鼻祖《德军总部3D》诞生在一个对游戏抱有敌意的小镇上,这实在是一件奇妙的事。它的缔造者id Software座落于达拉斯郊区一个叫做梅斯基特(Mesquite)的小镇上,1976年,该镇曾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任何18岁以下的人进入街机厅,因为“游戏有损儿童健康”,不过这项法令很快就遭到了州法院的否决。
  在这款只有2兆多的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个名叫威廉姆?布拉泽科维奇(William Blascowicz)的美国特工,任务是打入纳粹内部,阻止纳粹正在进行的一项利用尸体制造无敌军团的实验。围绕游戏,最初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比如纳粹党徽和希特勒头像在游戏中随处可见,纳粹党歌《赫斯特?威塞尔之歌》也被作为了游戏的主题音乐。有人认为这是对纳粹主义的变相宣扬,也有人认为将虚构的剧情与真实的历史相融合,会导致人们对二战产生错误的认识。游戏的主创之一约翰?罗梅洛回忆说:“当我告诉兰迪?麦克林恩,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纳粹城堡中时,他马上蹦了起来,冲我喊道:‘别去碰那些和二战有关的东西!’”
1992-3注意墙上的纳粹标志
  有趣的是,1995年,《德军总部3D》在德国的被禁,倒并非出于政治原因,德国法院是以“鼓吹暴力”的罪名将其查禁的,因为“完成该游戏的唯一办法是杀死大量其他的人类个体”,而且游戏还设计了奖励机制,鼓励玩家“本能地去消灭自己的妨碍物,这种趣味性的杀人训练很可能助长人们伤害他人的冲动”。
  《德军总部3D》曾被不少专家学者拿来作为考察游戏与暴力之间的关系的工具。美国《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过一篇关于游戏暴力的文章,他们在实验中把参与测试的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玩《德军总部3D》,另一组玩《神秘岛》,然后分别对这两组学生进行攻击倾向的测试,结果发现玩《德军总部3D》的那一组的攻击倾向明显高于另一组。
&&& 1993年  
&&& 毁灭战士
&&& 争议原因:屠杀模拟器。
  与一年前的《德军总部3D》相比,《毁灭战士》有着更生动的细节、更丰富的武器、更快的游戏节奏,以及,更血腥的画面。游戏发售后,主创者之一约翰?卡马克穿上了一件印有黄色笑脸的T恤,笑脸的额头上有一个鲜血四溅的弹孔。
1993-1宗教团体不满于游戏中的某些地狱般的画面
  最先提出抗议的是宗教团体,他们不满于游戏中的某些地狱般的画面,例如被钉在尖桩上的抽搐的人体,被绑在墙上的浑身血块的尸体,以及象征恶魔撒旦的倒五角星符号。之后不久,主流媒体也加入到了讨伐大军之中。由于《毁灭战士》的3D临场感在当时已算是相当逼真,于是人们开始担心包括3D游戏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否会成为真实杀人的模拟工具。基于这一担忧,1994年,华盛顿州参议员菲尔?塔尔玛吉(Phil Talmadge)提议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制订一道强制认证的门槛,不过未获通过。
  对《毁灭战士》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前美军中校、西点军校心理学教官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格罗斯曼在退役后担任了阿肯萨斯州立大学军事科学的教授,并创立了“杀人学”(Killology),专门研究人类的杀戮行为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在他看来,《毁灭战士》无异于一个“大屠杀模拟器”(mass murder simulator)。三年后,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观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模拟专家们将《毁灭战士Ⅱ》改造成了一款可四人联机的局域网游戏《海军陆战队战士》(Marine Doom),用作士兵的团队训练工具。
  《毁灭战士》真正陷入口诛笔伐是在1999年,那一年,哥伦拜恩中学发生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两名年轻的凶手最喜爱的游戏就是《毁灭战士》。也正是从这次事件开始,美国的媒体越来越习惯于将校园枪击案同射击游戏联系在一起。
  不过id Software似乎并不怎么在意外界的看法,继续高擎暴力大旗。在当时的官方主页上,他们毫不掩饰地称自己的游戏为“Killer Game”(杀戮游戏)。在一张公司海报上,他们写道:“许多人完全反对暴力。他们都死了。”(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totally opposed to VIOLENCE. They’re all dead.)
&&& 1994年  
&&& 隔离区
&&& Quarantine
&&& 争议原因:暴力和竞速的结合。
  在一大堆“Doom Too”的游戏中,第一人称视角的《隔离区》可算是较有新意的一款,它将驾驶与射击结合在了一起。游戏的背景设定于2022年,一座叫做KEMO的重工业城市中,这里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经济崩溃导致社会出现大动荡,街头到处都是武装车辆和恐怖分子。管理者将这座城市同外界隔离开来,之后又试图通过生化手段改造当地居民的基因,结果失败,导致这里的大多数人都因感染病毒而变成了失去理智的杀人狂魔。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靠载运客人赚钱,目标是不断升级出租车的武器系统,最终组装出一辆超强火力的武装出租车,逃离这座城市。
1994-1边开车边开枪的设定使得《隔离区》一度被戏称为“侠盗猎车手”系列的“祖父”
  《隔离区》一度被戏称为“侠盗猎车手”系列的“祖父”,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设计者已经有意识地想要在这款游戏中营造出一种自由驾驶的概念,虽然并不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款游戏的暴力程度――玩家可以开车撞人,可以购买乌兹冲锋枪、火箭筒和圆锯等武器,一边开车,一边透过车窗向对手发起攻击。
1994-1一辆超强火力的武装出租车
&&& 1995年  
&&& 幽魂Phantasmagoria
&&& 争议原因:性侵犯,双性恋。
  这款惊悚题材的冒险解谜游戏同《午夜陷阱》一样,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真人实拍模式,以交互式的视频画面铺陈剧情发展。游戏的女主角艾德丽安(Adrienne)和丈夫唐一同入住了一幢19世纪的老宅,结果丈夫受到老宅内恶灵的侵袭,精神失常,艾德丽安必须找出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秘密。
1995-1《幽魂》毫不掩饰对暴力和恐怖的着力渲染
  与《午夜陷阱》的“含冤负屈”相比,《幽魂》毫不掩饰对暴力和恐怖的着力渲染。游戏中甚至还有一段性侵犯的视频:艾德丽安在洗手间梳头,被恶灵附身的唐忽然魔性大发,冲进来粗鲁地强暴了她。虽然玩家可以在设定中关掉这段很黄很暴力的内容,不过游戏本身的惊悚风格,加上真人演出的效果,还是令它成为了公众抨击的对象,包括CompUSA在内的各大零售商均拒绝把它摆上货架。
  尽管如此,《幽魂》在玩家中间还是颇受好评。次年,雪乐山又推出了《幽魂Ⅱ血肉之谜》(Phantasmagoria 2:A Puzzle of Flesh)。二代的主角科特斯?克拉格(Curtis Craig)是一名双性恋者,他与女友约瑟琳、好友特雷弗,以及当地一家SM俱乐部的成员特雷莎,保持着暧昧的关系。这样的设定即便在今天也很难为主流文化所接纳,于是,在暴力和恐怖之外,“幽魂”又多了一条叛经离道的罪状。
  在回应针对这款游戏的诸多批评时,“幽魂”系列的设计师罗伯塔?威廉姆斯(Roberta Williams)说:“我只是想制作一款剧情优秀,能令所有成年玩家感受到乐趣的游戏,无论性别。”
1995-1女主角艾德丽安
1996-1毁灭公爵只对枪和女人感兴趣
  1996年
  毁灭公爵3D
&&& Duke Nukem 3D
&&& 争议原因:歧视女性。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玩家多半不喜欢个性太强的角色,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想象成游戏中那个拿枪的家伙,这样更有代入感,可3D Realms却反其道而行之,塑造了游戏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反英雄角色――毁灭公爵。  性感、粗野、暴力,这是毁灭公爵的三大特征。宣传画上的他浑身肌肉,留一头军人风格的金色短发,戴一副酷酷的墨镜,歪着嘴,叼着一支粗大的雪茄,手上握着一把金色的“沙漠之鹰”。游戏中的他性情粗野,满口脏话,只对枪和女人感兴趣,而出现在这款游戏中的女人,不是街头妓女就是钢管舞女,不是性感火爆的啦啦队长就是衣衫褴褛的女囚。于是,毁灭公爵很自然地成为了女权主义者的炮轰对象。
  《毁灭公爵3D》发售后不久,加拿大女权组织“媒体观察”(Media Watch)撰写了一篇题为“教男孩杀人”的评论文章,称这款射击游戏“如同一家色情商店。主角可以把墙上贴着的色情海报中的女性作为打靶练习的对象,可以把钱塞给妓女,粗俗地对她说‘晃动你的身体,宝贝’,可以开枪打碎教堂的彩色玻璃,还可以去脱衣酒吧玩,命令脱衣舞女把衣服拉下来,露出她们的乳房。”
  1999年12月,巴西政府宣布禁售《毁灭公爵3D》,不过并非因为歧视女性,而是因为一个月前发生在该国的一起电影院枪击事件,被认为有可能是对《毁灭公爵3D》第一关中的电影院场景的“实景重演”。
  古墓丽影
&&& Tomb Raider
&&& 争议原因:胸部大也有罪吗?
  与毁灭公爵不同,劳拉?克劳馥特(Lara Croft)不仅拥有完美的运动细胞,更兼具优雅的气质和聪明的头脑。不过,针对她的流言蜚语并不比毁灭公爵少。毁灭公爵虽然遭到主流媒体的炮轰,却从游戏媒体那里获得了如潮般的好评,而劳拉则不得不同时承受来自两边的压力,祸因皆在于她那“大到失真”的胸部。有人目测,劳拉的胸罩尺寸约为38D,以她的胸部与身体之间的比例,别说跳跃,就连直立行走恐怕都会有点困难。
1996-2劳拉的胸部进化图
  有游戏媒体在评论《古墓丽影》时取笑道:“市面上也有其它类似题材和玩法的游戏,为什么偏偏《古墓丽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呢?因为它塑造了劳拉这么一个女性角色,她那夸张的身体曲线与她拜访过的那些神秘古墓一样令人神往。她的秘密武器就在于那对玩意儿。”《古墓丽影:地下世界》发售后,一家游戏网站还特意制作了十二年来劳拉的“胸部进化图”,显示了从大到超大而后又逐渐收缩的过程。
  主流媒体尤其是女权组织也对劳拉的形象颇多非议,他们认为,《古墓丽影》看似为女性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角色,实质却是在“利用性别、情色和女权这些充满诱惑的元素,为男性服务”。在他们看来,劳拉只是披着女权的外衣,她那苗条的身材、硕大的胸部、大大的眼睛、丰满的嘴唇、色泽健康的肌肤,以及紧紧裹住全身的装束,都是为了愉悦男性的眼球,而手持双枪的矫健形象,更是在性感之外增添了几分刺激。
  这话倒也没错,这么多年来,总有一群人在乐此不疲地为劳拉制造着各式各样的“增值产品”,裸体补丁、情色图片、情色照片、情色小说……这些东西显然都是为男性玩家服务的。
1996-2女权组织对劳拉的形象颇多非议
&&& 1997年  
&&& Postal
&&& 争议原因:无理由、无目的、无责任的杀人。
  “该来的还是来了,这款游戏的最终降临,无异于在整个基督教联盟投下了一颗威力无边的原子弹。论血腥,《真人快打》不及它万一;论变态的杀戮,备受指责的《午夜陷阱》在它面前形同儿戏;论暴力,就连《恶煞车手》也难望其项背。”这是Gamespot当年对《邮差》的评价。
1997-1杀够一定数量的持武器的NPC后,玩家就可以进入下一关
  “Postal”这个名字源自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句流行俚语――“Going Postal”。自1983年以降,美国发生了多起邮政系统员工因为工作中的怒气无处发泄而射杀他人的案件,受害者包括上司、同事、警察甚至普通公众,仅年十年期间就有40多人死亡。于是“Going Postal”被人们用来指代因工作中的激烈情绪而导致的杀人案件,后被用于泛指一切突如其来的的剧烈的不可控的恼怒状态,而且通常与暴力行为相关。
  《邮差》的剧情很简单,主角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房子被收回,本来就有点精神不太正常的他为了泄愤而大开杀戒。游戏的过程也很简单,就是用机枪、霰弹枪、手雷、喷火器之类的武器满街杀人,杀够一定数量的持武器的NPC后,玩家就可以进入下一关。换句话说,在这款游戏中,玩家纯粹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邮差》对杀戮行为的赤裸裸的渲染遭到了以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为首的公众人物的强烈谴责,游戏被各大零售商联手封杀,在多个国家遭禁,甚至惊动了美国邮政系统(USPS)。USPS认为这款游戏涉嫌毁坏邮政机构的名誉,而且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以此为由对开发商Running With Scissors工作室提出了起诉。
  讽刺的是,在开发《邮差》之前,Running With Scissors是一家专门制作儿童游戏的公司,还开发过《猫和老鼠》的超任游戏,后因“对开发儿童题材的授权游戏感到厌倦”,才构思创作了这款惊世骇俗之作。
1997-1主角毫无目的的胡乱杀人
&&& 恶煞车手
&&& Carmageddon
&&& 争议原因:开车撞人。
  《恶煞车手》比“侠盗猎车手”早三个月发售,风头也盖过了后者。这款赛车游戏最大的特色就是毫无禁忌,为了在比赛中获胜,玩家可以老老实实地跑完规定路线,也可以将对手车辆全部撞毁,或是把场景内的所有路人统统撞死。
  游戏上市后,英国媒体火力齐开,“禁售死亡游戏”、“查禁杀人汽车游戏”之类的标题出现在各大报刊上。《恶煞车手》的开发商Stainless Games工作室的创始人佩特里克?巴克兰(Patrick Buckland)回忆说,“我们当时就像置身于一场惨烈的战争之中”。日,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英国《每日邮报》又把《恶煞车手》揪出来批了一通,因为他们发现,游戏中有一个女性角色名叫“Die Anna”(死亡安娜),与“戴安娜”谐音。不过他们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这款游戏在戴安娜王妃出车祸前两个月就已经发售了。在一些国家,游戏中的行人被僵尸或机器人代替。  
1997-2轧死小动物并撞毁汽车
&&& “我们是一群无名小卒,我们的招牌没人知道,我们的游戏无人问津,《恶煞车手》必须靠它自己的脚站住。如果没有暴力,我们不可能一夜成名。不过出名之后,我们还是很沮丧,因为没人注意到这款游戏的技术上的优势或是玩法上的创新,没人注意到我们特意安插在游戏里的那些黑色幽默。所有人在谈起这款游戏时,首先提到的就是暴力,仿佛暴力是它的唯一特色。我们的努力算是白费了。”佩特里克?巴克兰不无遗憾地说。
1997-2撞死场景内的路人
  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与一个来自“和平公路”(Road Peace)慈善机构的人在电台节目里唇枪舌剑。“我当时并不知道对方的女儿曾被车撞过。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那番辩解真是扯淡。”
  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
&&& 争议原因:模拟犯罪,像个黑帮培训班。
1997-3警车云集的抓捕,可惜是2D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侠盗猎车手”初代所用的2D俯视视角显得有些原始,不过该系列备受争议的那些玩法,比如暴力夺车、撞车肇事、杀人放火、争抢地盘等,在这一作中已基本成型,后来的自由城、圣安德烈斯和罪恶都市,也都已经在这一作中亮相,玩家必须累积足够的分数才能进入下一座城市,而分数是靠完成任务获得的。当然,那些任务都不是什么正经活儿,抢劫银行、施行暗杀、制造车祸……完全符合主流媒体在抨击游戏时经常用到的“奖励暴力”的罪名。
&&& 不过,当时的DMA Design还不像今天的Rockstar那样有名,游戏的俯视视角也令临场感大打折扣,所以,尽管“侠盗猎车手”初代也被冠上了“犯罪模拟器”和“黑帮训练器”之类的头衔,却并未像《恶煞车手》那样引发英国公众的恐慌。
1997-3自由城、圣安德烈斯和罪恶都市都已经在这一作中亮相
  其实,与《恶煞车手》之类的游戏相比,《侠盗猎车手》最大的区别并非在于暴力程度的不同,而在于它具备了一种现实意义――它以写实的手法,剥除了现代都市的光鲜外表,将内里隐藏的犯罪和贪污等阴暗的角落暴露在人们眼前。
  1998年  
&&& 恐怖杀手
&&& Thrill Kill
&&& 争议原因:血腥并且恶心的乱斗。
  《恐怖杀手》被玩家戏称为“有史以来最猥琐的格斗游戏”,不仅角色面目可憎――有长相凶悍的黑丝袜女仆,有汉尼拔式的变态医生,有踩高跷的裸体壮汉,有手持铁棍的性感猫女,而且招式也不堪入目,将欧美格斗游戏一贯的血腥风格发挥至极致。
1998-1不堪入目的招式
  根据游戏的背景设定,这些格斗角色是一群受诅咒的亡灵,为了争夺转世的机会而大打出手。因为是亡灵,所以格斗双方都没有血槽,只有必杀槽,受到攻击也不会伤血。玩家必须通过不停地攻击对手来增长自己的必杀槽,当必杀槽满值后就会进入无敌爆气状态,玩家只要接近对手按任意一键,就可以用终结技(Thrill Kill)干掉对手。这些终结技极为血腥,可以击飞对手的脑袋,或是砸烂对手的身体,对手在临死前还会发出惨烈的叫声。论血腥度,《恐怖杀手》丝毫不逊色于《真人快打》,而且游戏最多允许四人同屏乱斗,断手断脚的混乱场面可想而知。
  事实上,《恐怖杀手》从未正式发售。1998年,它的发行商Virgin公司被美国艺电以12万英镑的价格收购,当时游戏已经开发完成,还请来一支工业金属乐队录制了游戏音乐。可就在发售前夕,美国艺电突然宣布放弃这款游戏,理由是不希望发行“毫无意义的暴力游戏”,以免对公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后来,开发商Paradox工作室的一些员工在离职后将游戏放在了互联网上,供人下载,今天的玩家可以用模拟器玩到这款游戏。
1998-1“有史以来最猥琐的格斗游戏”名副其实
  1999年  
&&& 黑街太保
&&& Kingpin:Life of Crime
&&& 争议原因:黑帮暴力。    
&&& 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市哥伦拜恩中学的两名学生,18岁的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17岁的迪伦?克莱博尔德(Dylan Klebold),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一起校园血案。这两个年轻人在短短16分钟时间里,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后在与警察的对峙中自杀身亡。当人们发现两名年轻凶手是《毁灭战士》的忠实拥趸后,立刻掀起了一场反对暴力游戏的风暴。从美国政府到民间机构,大家都在密切关注游戏对年轻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黑街太保》,这款黑帮寻仇题材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顶风作案”发售,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后果可想而知。
1999-1射中头部就会一枪爆头
&&& 《黑街太保》明显受到了昆汀?塔伦蒂诺1994年执导的电影《低俗小说》的影响,游戏中的很多台词都来自这部电影,而暴力、血腥、性这些元素自然也少不了。游戏的主人公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小流氓,他的人生使命是报仇雪恨,杀掉黑社会的龙头老大。游戏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射击部位作了划分,人体被划为15个部位,击中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同的,比如射中头部就会一枪爆头,这也令游戏的血腥度大大上升。为了让玩家更真实地体验黑帮分子的生活,游戏还融入了角色扮演的成分,玩家可以同NPC交谈,收集情报,挑衅滋事,或是花钱雇街头小混混替自己卖命。  
&&& 《黑街太保》尚未完成,就有美国议员要求开发商Xatrix工作室放弃这款游戏,不过Xatrix顶住了压力。在安装游戏时,玩家会看到Xatrix首席执行官德鲁?马克海姆(Drew Markham)写的一段声明:“鉴于近期美国发生的一系列年轻人制造的暴力事件,我们认为大家有必要了解《黑帮太保》最初的构想是怎样的。这款游戏绝不是为儿童开发的,成人化的主题决定了它面向的是成人玩家。我们绝不鼓励孩子们购买《黑帮太保》。”  
&&& 游戏发售当天,Xatrix工作室关门大吉。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编辑:暖夏】
类型:第三人称射击
特征:副本
类型:大型角色扮演
特征:沙盒
类型:大型角色扮演
热门新闻排行
游戏万花筒
Wan网页游戏免费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客分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