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库存居高不下为什么还进口玉米播种机2295万吨玉米

浙江省粮食局政务网
秋粮价格看跌, 谁解农民之忧
发布日期:&&&&&&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日报
&&&&9月13日,泗洪县太平乡种粮大户王斌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最近夏粮价格降得太厉害了,粮食市场上目前的行情是小麦每斤1元左右,玉米价格更低,每斤只有0.9元。&我种了4000亩粮食,今年夏天收获的小麦,四分之三卖给了粮站,还有四分之一没卖,粮站里的人说,现在库里装满粮食了。我只能卖给经纪人,这下亏惨了。&王斌充满焦虑,他更担心的是一个多月后稻子就要开始收获,万一稻子的价格也下跌,种粮农民收入就成问题了!
  记者注意到,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三等每斤1.18元,去年同期我省玉米每斤在1.3&1.4元左右。众所周知,粮食价格每斤变动四五分钱就是较大的波动了,现在,小麦和玉米价格如此大幅下跌,难怪农民要忧心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粮价下跌的呢?&表面上看来是玉米引起的,实际上有深层次原因。&省粮食局副巡视员张国钧告诉记者,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供应过剩,食品商品价格跌到了近六年的最低水平。以玉米为例,5月中旬以来,玉米期货价格持续回落,至8月底,累计跌幅已达20.66%。我国1-8月份谷物及谷物粉(含玉米和玉米粉)进口总量为2295万吨,同比增加65.0%。进口的低价玉米猛烈冲击国内市场,致使价格一路走低,降价幅度前所未有。看起来玉米跟小麦不搭界,其实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因为除了作为口粮,小麦和玉米还是重要的饲料用粮,玉米价格猛降,饲料加工企业就不会选择价格相对较高的小麦,而选择玉米。此外,由于大豆、高粱等粮食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很低,而这些产品的进口不受配额限制,饲料加工业就大量采用豆粕等作原料,小麦的消费主要局限于口粮领域,而作为口粮的小麦消费量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导致小麦需求萎缩,价格下降。
  全球小麦供应充裕、出口市场竞争激烈,则直接拉低了国内小麦价格。据了解,9月交货的美国软红冬小麦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每吨1873元,比去年同期每吨跌117元,合每斤0.94元,远低于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而进口小麦的质量普遍好于国产的,这就使得大批加工企业不敢大量购进小麦。省粮油商品交易市场负责人滕立轩向记者证实,今年我省组织的小麦竞标拍卖,多数流标,成交量极小,说明国产小麦市场极度疲软。
  成交量的急剧萎缩,直接导致库存居高不下。省粮食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粮食库存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大多数库存的粮食,粮权是国家的,何时拍卖、拍卖价格是多少,地方均无权决定。目前,2013年度的小麦库存量还很大,更不用说去年和今年收购的小麦了。最近,去年托市收购的稻谷拍卖又停止了,原因是怕有的地方以陈粮冒充新粮,用&转圈粮&的方式套取国家资金。张国钧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因为库存过高,好多粮食主产省份在呼吁,应该抓紧拍卖库存粮食,拍卖价格应该跟市场价格接轨,否则根本拍卖不出去。&大家都知道,如果粮食库存过高,仓容不足,不仅会影响秋粮价格,而且可能造成农民卖粮难。&
  再过一个多月,我省粮食&重头戏&稻谷就要登场。张国钧说,仓容不足,限制了粮库收粮的能力;如果周边地区仓容都紧张,最后就只能卖给经纪人,而经纪人给出的价格肯定是随行就市的,国家最低收购价就可能成为摆设。&今年的粮食仓容紧张程度,是历年来所没有的。&他说,尽管这两年我省新建扩建粮库的力度很大,但仓容的增幅跟不上库存的增幅。&如果真出现卖粮难、卖不出好价钱的情况,那么,农民种粮积极性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当前位置:>&>&>&正文
余粮不多 致玉米收购价居高不下
】【】【】
  摘要:2014/15年度国家共收储玉米超过8300万吨,两个年度累计收储玉米超过1.6亿吨,大规模玉米收储过后,使市场上的玉米流通量急剧减少,致玉米现货价格相对坚挺且居高不下;目前玉米贸易环节,农户和贸易商手中的余粮所剩无几,将对玉米现货价格继续形成支撑;考察情况看,今年黑龙江玉米播种,出苗均有所推迟,再加上“厄尔尼诺”的潜在威胁,若后期天气不能风调雨顺的话,或对玉米总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进而对玉米期价形成利多,故玉米期价后期下跌空间或较为有限。  大规模收储致玉米市场流通量减少  1、2014/15年度国家共收储玉米超过8300万吨  据我们统计,2014/15年度中国玉米总产量约2.57亿吨,其中东北地区产量约1.22亿吨,华北地区约0.9亿吨,东北、华北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2.49%,其余4500万吨的产量西南、西北以及其他地区;该年度国家继续实施玉米托市收储政策,累计收储玉米超过8300万吨,约占当年度玉米总产量的32.30%,上一年度国家收储玉米总量也达到6900万吨以上,两年累计超过1.6亿吨,连续大规模收储使市场流通中的玉米量下降不少,进而促使玉米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相对坚挺且居高不下;另据我们推算,若不考虑国储,2014/15年度玉米平衡表中的期末库存仅为万吨水平,库存消费比约11.50%,同比仅小幅提高,但与2012/13年度数据相比,期末库存总量、库存消费比还有所下降。虽然下游企业所需玉米量可以通过参加拍储来获得,但从近期的成交量、成交率看,玉米该出库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玉米市场流通量偏紧的大局。  2、余粮不多,致玉米收购价居高不下  玉米大规模收储后,贸易商和农户手中均只有少量余粮。通过5月中旬对黑龙江东北部地区实地调研的结果看,为了置办种子化肥等,当地农户手中的余粮大都选择在“五一”前出售,至5月20日左右,已经基本卖完,个别农户手中的余粮不足两成;因当地余粮不多,贸易商所收购的玉米量也会相应减少,玉米贸易流通量也会减少,进而促使玉米现货价格相对坚挺,并小幅走高。从玉米现货的全国平均价格看,5月底,平均价格为2456元/吨,较2月底的2370元/吨上涨86元/吨,涨幅为3.63%。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集贸市场玉米平均价格2.44元/公斤,同比上涨3.4%;东北产区玉米价格累计涨幅达100-200元/吨,华北产区玉米价格也有不同程度反弹,其中山东、河北产区价格上涨100-170元/吨,河南上涨100元/吨左右。  二、玉米播种、出苗有所推迟,后期需密切关注天气  1、玉米种植效益较好,种植意愿和种植面积较大豆仍居压倒性优势  据实地调研,黑龙江东北部地区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的格局。当地农场负责人介绍,当地玉米产量约为12-13吨/垧(30-36%水分),价格在0.71-0.75元/斤,那么总收益则达1.7万元-1.95万元/垧,扣除9000元-10000元/垧(含地租)的种植总成本,农户还能够产生7000元-10500元/垧的毛收入;若种植大豆,每垧地的种植总成本约元(含地租),产量约4500斤/垧,大豆市价按2元/斤算,那么总收益仅为9000元/垧,扣除成本,每垧地近剩下元,收益甚微;另据当地农户反映,目前当地大豆价格仅为1.7-1.8元/斤,若再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种植大豆只能赔钱,即使再加上大豆直补的907.5元/垧,也远远不及玉米的种植效益,因此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气温合适,就会想办法种植玉米。  北兴农场的某负责人表示,该农场共有50万亩土地,其中90%种植玉米,大豆种植面积仅为10%,可见玉米的种植意愿、种植面积较大豆具有压倒性优势。他还表示,部分种植玉米的土地本应轮种大豆,但由于效益不好,农户也不愿意轮种,预计今年改种大豆的面积非常有限。另外,我们考察所经过的军川农场、红兴隆农场等,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均在80%-90%,种植玉米已成一种趋势,一种习惯。  另外,据个别农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黑龙江当地农户种植玉米的意愿比较强烈,但由大豆等其他作物大规模改种玉米的现象已经基本结束,后期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很难再大幅增加。  2、地租仍小幅上涨,且占主导地位,农户期盼未来能够有所下降。  就今年的玉米种植成本而言,总成本较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部分地区小幅下降,总成本中地租仍在小幅上涨,且占据主导地位,农户期盼未来能够有所下降。  表1中显示,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玉米种植中地租占据大头,一般一垧地的地租在5000元左右,高的甚至达7500元/垧。玉米种植总成本中,地租占比也居高不下,大都在50%以上,高的接近七成,如鹤立县新华镇的地租占比就高达69.76%,居于首位,密山市当壁镇的地租占比亦超过60%。通过询问这两个地区的农户,造成较高地租的原因主要是:当地人多地少,供不应求导致地租连年上涨,在问到高地租下农户的种植收益时,农户均表示挣得只是辛苦钱,并期盼来年地租能够有所降低,这么高的地租,农户只能选择种植产量高的玉米或水稻,若种植大豆,则基本产生不了任何收益。  据笔者观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地租经济”已经开始显现出现一种疲态,如果持续居高不下的话,或将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国内二三线城市的边缘地带,商业地产已经过剩,但地租居高不下,让商家和创业者望而却步。而且传统中的“地租经济”也在东北大粮仓里显现,较高的地租成本一步步吞噬着劳动者、农户的种植收入,农户种地有的是习惯,有的是被迫,有的或是苦不堪言,寻访中他们只是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并期待有所改善。而笔者看来,我国目前正在加紧进行“三农”改革的进程,强化土地流转,务必要因时因地解决好地租问题,以免成为“三农改革”的绊脚石。  3、5月中上旬气温偏低,雨水较多,玉米出苗有所推迟  由于5月中上旬气温偏低,雨水较多,今年黑龙江东北部地区玉米出苗同比偏晚,据当地农户反映,因温度不足,大多数五一前后播种的玉米均尚未出苗。考察队发现:鹤岗、双鸭山和牡丹江等地玉米有少量出苗,其他地区的玉米大多数还处于未出苗状态,与农户反映的情况基本吻合。  而5月28日的全国雷达拼图显示,鹤岗、佳木斯、双鸭山等地有明显的降水,气温也会偏低,对玉米出苗不利,后期关注该部分地区的玉米出苗情况以及改种大豆或其他农作物的可能性。  其实说到天气,就不得不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结合现阶段个地区农作物的情况,预计厄尔尼诺会造成东南亚地区干旱,影响橡胶、棕榈油的产量,太平洋(601099,股吧)东海岸多雨水对提供大豆产量有利,也可能造成我国南北降水不均,容易形成南涝北旱的现象,而我国目前南北降水差异较大,南方降水偏多,北方降水偏少,有发生南涝北旱的可能。另据有关机构统计,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且持续时间已经长达6个月,后期可能还会强化,一旦厄尔尼诺肆虐,使我国南涝北旱,那么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可能会降水不足,进而导致玉米减产,再加上玉米前期出苗稍晚对单产的影响,不可小觑。  三、总结及研判  综上所述,2014/15年度国家共收储玉米超过8300万吨,两个年度累计收储玉米超过1.6亿吨,大规模玉米收储过后,使市场上的玉米流通量急剧减少,致玉米现货价格相对坚挺且居高不下;玉米抛储虽在进行,就市场参与情绪和量来看,预计拍出来的量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玉米贸易环节,农户和贸易商手中的余粮所剩无几,将对玉米现货价格继续形成支撑;考察情况看,今年黑龙江玉米播种,出苗均有所推迟,再加上“厄尔尼诺”的潜在威胁,若后期天气不能风调雨顺的话,或对玉米总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进而对玉米期价形成利多,故玉米期价短期下跌空间或较为有限。不过,考虑到目前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偏弱的现状以及北方港口玉米库存的压力,后期价格也不应期望过高,预计玉米1509期价会在元/吨之间震荡,而玉米1601合约2100元/吨下方空间不大,只要收储不暂停,玉米价格或许就不会大幅下跌。
 分享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和网民自主发布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商务部网站和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本站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推荐阅读:欢迎关注,
聚焦进口食品、休闲食品、红酒、白酒、乳品、食品机械、食品添加剂、饮料、保健食品等最新行业大事件!网址:  
免责声明:1.本网中刊登的文章、数据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由食品商务网编辑整合,转载请注明食品商务网出处。
2.转载其它媒体的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网站刊登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下一条:
相关资讯:
本栏目更新
本行业更新
68元/公斤50元/公斤78元/公斤17元/公斤16元/公斤40元/公斤14元/公斤
食价搜——食品农产品价格搜索
温馨提示:请填入市场名称或产品名称,关键词越简单越有利于搜索。如填入:“新发地”,或者填入:“绿豆”。
能动动手指解决问题绝对不卖出一步,这可能是当下年轻人的常态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上购物这一行列。不管
僵尸肉风波扑面而来最近看的最多的新闻估计就是僵尸肉了。什么是僵尸肉?“僵尸肉”指冰冻多年销往市场的冻肉,“僵尸肉”多为走
提到夏天,少不了的就是冷饮,水果,空调....在炎炎的夏日躲在空调房里来一杯冰爽的饮料,看一本怡情的电影,这生活或许是大
资讯频道联系电话:8
食品商务网 版权所有
ICP证:浙B2-玉米价格连月下跌 库存偏大国储拍卖仅1%成交
玉米价格遭遇连月下跌,给收获在即的秋粮市场带来隐忧。9月10~11日,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交易会上,成交率仅为1%。
事实上,玉米正面临“内无内需牵动、外受进口狙击”的尴尬。从进口玉米价格来看,9月到货的2号黄玉米到口岸完税后每斤总成本不到1元,低于国内价格,而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又在7月份创下了历史新高。“库存巨大、陈粮充足、新玉米上市、丰产预期强烈。”生意社玉米产品分析师李文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玉米后市利空因素较多,9月份玉米应将继续弱势前行。而在山东淄博临淄物价局看来,玉米连月下跌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包括下游企业开工率不高等。
进口玉米冲击国内市场
在山东淄博,去年此时的玉米收购价为每斤1.41元,而现在仅为每斤1元,跌幅近30%,相比八月时的每斤1.13元,亦跌去11.5%。
行业数据监测显示,从7月中旬开始,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就已出现微幅下调,进入8月份,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在山东淄博临淄物价局看来,玉米连月下跌的原因有多方面,国内库存居高不下、下游销售难走,同时又遭遇大量廉价进口玉米及粮食的冲击:今年7月份中国进口玉米及大麦、高粱等替代品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价格低廉的进口粮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 玉米供应总体维持宽裕而抑制了价格上涨。
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供应过剩,食品商品价格跌到了近六年的最低水平。以玉米为例,5月中旬以来,玉米期货价格持续回落,至8月底,累计跌幅已达20.66%。我国1-8月份谷物及谷物粉(含玉米和玉米粉)进口总量为2295万吨,同比增加65%。
粮农组织8月份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54.9点,比7月份和去年的水平分别下挫7.0%和15.1%,其原因是,继连续2个月小幅上涨之后,小麦和玉米价格出现回落。年度生产前景的持续改善是导致谷物价格下滑的主要因素。
从进口玉米价格来看,9月到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每斤总成本不到1元,明显低于国内价格,进口的低价玉米猛烈冲击国内市场,致使价格一路走低。
市场寄望临时收储开启
玉米连月下跌,而即将上市的新玉米更给后市价格带来大幅压力。
“棉花调整为夏播玉米,让夏玉米播种面积出现增长,而黄河以南地区的较多降雨又带来夏玉米的丰收,预计夏玉米总产单产均会出现明显增长。”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玉米产量的增长,会对后期国内价格产生明显压制,对国储出库产生明显压力,当前情况来看,西南地区的春玉米上市价格已经出现明显回落。”
当前,正是春玉米仍在市场游走,而夏玉米即将大量上市的关键时期,国内玉米市场对是否开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寄予厚望。
作为从2008年起开始实行的东北临储玉米托市政策,导致多年来玉米临储收购价的持续走高,在吉林地区,从2008年至2014年五年内每吨玉米价格涨幅达740元,在高收购量、高收购价格影响之下,国内玉米价格直线上涨,且国储玉米库存难消。在此情况下,要求“对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的呼声日高,市场一度疑惑玉米临储政策将在今年取消,但在近日农业部召开的部分省玉米结构调整暨“粮改饲”推进落实会上,官方首次公开确认今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继续执行。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会议提出要调整、完善、落实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今年有望继续执行,总归来看玉米临储政策还是要被取消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进口配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