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电影战

攻城掠地赤壁之战剧本打法攻略
10:35 来源:07073整理 作者:黛梦岩
  ,攻城掠地攻略,攻城掠地赤壁之战,攻城掠地剧本
  下面给大家分享的是攻城掠地中赤壁之战剧本的打法攻略,从简单到难度的打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赤壁之战;这个剧本应该是目前所有剧本中剧情设置较为复杂的一个剧本(130级剧本还未接触),首先要说明,这个剧本对于装备、兵器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保证4名武将1V1剧本NPC即可,但是此剧本却是所有已知剧本中最具故事情节的剧本,下面,我就从简单至战神难度为大家一一讲解.
  1、简单难度,这个难度极小,大家只要选择最下面的一条路东平原-西出战点-曹军西水-曹军西帐直达曹军大营,切勿着急,控制好突进2次及借兵5次的时间奖励时机,这也是针对装备、兵器不好的玩家,待到剧本倒计时读秒过去一分钟后再行突进、借兵,保证时间的最大化合理利用;
  2、普通难度,此难度路线同简单难度,依旧沿最下面一条线东平原-西出战点-曹军西水-曹军西帐直达曹军大营,时间奖励参考简单难度拿取;
  3、困难难度,这个难度个人建议还是选择同简单、普通难度路线,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困难难度在营帐外水会有一个2分钟时间奖励NPC,而且困难难度这个也是必打,至于什么时候去攻打,还是要在单挑曹军大营曹操的同时进行,选派一名武将前往即可,根据目前剧本的改版设定,剧本借兵次数是固定值,所以建议各位还是提前测试下每个武将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免在单挑时间奖励NPC时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4、地狱难度,从此难度开始,我们的进攻路线将发生根本变化,一则考虑沿路NPC数量,二则考虑时间奖励达标问题,如果依旧选择之前路线,必然造成时间的极大损耗,所以,地狱难度路线为,曹军外水-河中壁垒-河中西侧-曹军壁垒-曹军东帐-曹军大营-华容道,而这里曹军外水处的NPC依旧选择2分钟时间奖励选项,按照此路线攻打,在河中西侧还会添加一个额外的3分钟防守任务,完成此任务可以获得2分钟时间奖励,这个防守任务建议专门选择一将完成,其余3名武将继续沿曹军壁垒-曹军东帐直至曹军大营、华容道,关于此剧本还有一个必须要提醒各位的地方,那就是当你成功单挑完曹军大营的曹操之后如果在华容道有武将处于战斗状态,随即刷新的关羽将秒杀你在华容道的所有部队,特别说明这点,就是希望大家在没有足够把握同时进攻曹军大营和华容道的时候还是要选择较稳妥的方式,即单挑完曹操NPC待华容道关羽头像出现后再行攻打华容道,否则,一旦被关羽秒杀回城时间浪费是极大的;
  5、战神难度,此难度较之前难度均有差异,我们要从之前的单线进攻改为双线进攻,对于装备、兵器较低的玩家这点更加重要,看似要打双线实则比你硬拼中路要节省很多时间,而且此难度多了一项攻克20城池奖励一分钟的设定,那么,我们的具体打法就是,选择马超(地形将)沿大营郊外-七星郊外-七星坛一路北上,而另外3将仍旧按照地狱难度曹军外水-河中壁垒-河中西侧-曹军壁垒路线执行,此难度重点内容为各个NPC奖励选择及其先后顺序,一旦选择错误亦或选择时间出现差错,那么对于装备、兵器等级较低的玩家将是灭顶之灾,我就NPC奖励来特别说明一下,在攻克曹军外水后出现的蒋干NPC,之前我们都是选择的2分钟时间奖励,战神难度,我们这里就要选择碟中谍选项,当选择完碟中谍选项还会继续在曹军外水出现一名NPC,点击此NPC奖励选项即可,注意,这两个NPC奖励待攻克曹军外水立即点击即可,依照以上路线,攻克曹军壁垒的时间应该在马超攻克七星坛之前,此时曹军壁垒处NPC切莫点击,一定要等七星坛被攻下并且点击了七星坛处诸葛亮奖励后再行点击,当你顺利按此顺序依次点取奖励后,曹军壁垒处NPC发动火攻技能将直接烧掉其上下3个城池,而这3座城池被烧毁后会出现两名NPC,同时分兵点击后,曹军西帐将出现大批友军NPC帮助攻打,此时再选择你的武将进入曹军西帐,然后直接突进曹军大营,直至攻克华容道。
  关于赤壁之战的打法就先说到这里,按照我的方法来过基本都能稳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看完这篇新闻有何感觉?已经有 - 人表态。
・・・・・・・・・・
温馨提示×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 赤壁之战
今日: 0|主题: 152
尐溅溅灬( +22 )
- [回帖奖励
阿蜜蜜。( +1 )
●○猫er丶灬( +1 +1 +1 +1 )
本版排名:
本版声望:
今天第&&位签到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今日抢签到排名
需要张补签卡
Powered by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四年级上册 | 五年级上册 | 五年级下册 | 六年级上册)
赤壁之战 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赤壁之战 教案
今日赤壁,乃三国古战场遗迹,主址由三山组成,三山是: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赤壁文物荟萃,胜迹历历,周围有黄盖湖、周郎嘴、古镇陆溪口及江北乌林,范围广大,古往今来,游人乐至景仰。...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赤壁之战》的&火攻&与&智取&《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周瑜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曹操。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文学...实录片断一: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充分朗读并交流了相关的资料。这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历史,去体验《赤壁之战》这著名战役的整个过程。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战争起因及战前...5、赤壁之战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它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17赤壁之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 知识教学点1、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课文内...教学要求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l...要搞好长课文的教学,必须牵住文章思路这个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就能使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全面落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赤壁之战》这篇长课文该怎样牵牛鼻子呢一、...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一、教学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一、教学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教学目标: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1、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2、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3、分段,学懂一、二两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一、课文理解: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
第六章 赤壁之战
第一节 引言
从战争研究观点来看我国历史,有两个时代似乎可以称为“黄金时代”:第一即为楚汉相争(秦楚之际)时代,第二则为三国鼎立时代。此两时代均有若干杰出人才出现,其表现之优异令人叹为观止,在我国历史上应为少见现象。此两时代又有一显著差异。秦楚之际人才集中在某一方面,遂终成统一之局。三国时代人才分散成为三大集团,乃导致分裂后果。虽然有如此差异,但两时代之往事又还是同样值得后世欣赏与研究。
三国时代比秦楚之际较晚,史料应较丰富,研究应较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有二:(1)陈寿《三国志》对战争之记述尚不如《史记》简明扼要:(2)《三国志演义》为畅销数百年之历史小说,其内容家喻户晓,影响力之大难以估计。但小说描述的不仅与历史有相当差距,而且更常有错误与故意虚构。因而在社会传统认知上造成不正确印象,并对学术研究构成绊脚石。所以研究本章主题“赤壁之战”,遂似易实难。
首先必须指出所谓“三国”实一模糊名词。严格言之,应至曹丕篡汉称帝时,历史始开始进入三国时代,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同时亦为魏文帝黄初元年。过一年刘备始称帝(公元221年)。至于孙权正式称帝则更迟(公元229年)。依照法理,到此时始为三国时代之正式起点。
“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远在曹丕篡汉之前,实际上应仍在东汉末期。一般人都认为此战发生于三国时代实乃大错,也许可以说“赤壁之战”乃导致三国时代的前因,三国时代乃“赤壁之战”的后果。
以上为对于时代的理论分析,但无论正史(《三国志》)或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又都将此-会战列入三国时代之内。反而言之,以东汉为范围之正史(《后汉书》)则并未将其列入。《后汉书?刘表传》(卷一百四十)中虽有“曹操败于赤壁”之语,但对于“赤壁之战”则完全不曾提及。
实际上,若无“赤壁之战”,则我国历史也就不会有所谓三国时代,二者之间有其不可分之因果关系,所以若将此一会战视为三国时代之起点,亦未尝不合理。
第二节 汉室衰亡
刘邦所建立的汉帝国(公元前202年)实际上为秦帝国之延续。自高祖开始到平帝为止,共十一帝,历时二百一十一年,为王莽所篡(公元8年)。此一段时间史称西汉或前汉。王莽所建新朝仅十八年,又为汉宗室刘秀(光武帝)所推翻,并重建汉室政权。史称东汉或后汉,到献帝时终于灭亡(公元220年)。东汉共十三帝,历时一百九十六年。
若将西汉与东汉作一比较,即可发现在权力兴衰过程上有颇大差异。西汉时代前期一直都相当强盛,而尤其在武帝时更是非常强盛,甚至于到中期(昭宣二帝)仍能继续强盛不衰。仅至成帝时(第九帝)始由盛而衰。反观东汉时代则完全不同。东汉自光武中兴后,仅在最初三帝(光武帝、明帝、章帝)时保持其强盛,共计仅五十四年。此后自和帝时开始,即由盛转衰,直到灭亡。钱穆认为光武复兴后不久,东汉即走上衰运。东汉只是秦汉以来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
所谓统一政府之逐渐堕落,可分两部言之:王室与政府。王室又可分三部言之:王室自身、外戚和宦官。东汉诸帝多童年即位,夭折及绝嗣,绝嗣外立,又多择童年,遂多母后临朝。外戚、宦官均借以用事。
最初,因母后临朝而使外戚得以专政。皇帝长大想收回政权,由于与朝臣(政府官僚体系)不易亲近,宦官遂变成皇帝企图亲政时之最亲密助手。宦官掌权当然受到外朝名士厌恶,于是遂又与外戚合作,以与宦官对抗。在此种三角权力斗争之下,国事遂日益不可为,此即东汉统一帝国日益趋衰亡之主因。
东汉末期,桓、灵二帝均为宦官所杀,足以显示宦官已成国家大患,外戚何进企图消除宦官,不幸反为宦官所杀。于是外朝名士领袖袁绍遂举兵尽诛宦官,外戚与宦官先后归于消灭,而东汉王朝不久亦随之灭亡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九章,109-113页。。
第三节 军阀混战
何进与袁绍合作,企图消灭宦官控制王室势力,动机无可厚非。但在密谋时由于害怕宦官势力强大,遂决定密召并州牧董卓率部队入京(洛阳),以期能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当时曹操闻知即发表意见如下:
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既治其罪,当诛首恶,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吴玉莲,《史传所见三国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7页。
遂向袁绍劝告,未蒙采纳。结果董卓尚未来而密谋已泄。于是何进先被宦官所杀,袁绍迫不及待,发兵尽杀宦官。等到宦官已经杀尽,董卓始来到洛阳。
董卓来后立即企图控制朝政,首先废少帝刘辩(何进之甥),改立年仅九岁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董卓一切行为当然引起朝野上下普遍不满。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组成联军,推袁绍为盟主,共讨董卓。
袁绍被推为盟主实理所当然,绍不仅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而且也是名士集团的领袖。此外在各州郡之间,其兵力也最雄厚。至于曹操在当时还只能算是小人物。不仅尚无自己的地盘,甚至于五千人兵力都是勉强拼凑组成。但曹操在同盟中又已经能够一再表现出惊人智勇,令人刮目相看。
董卓看到联军势力强大,遂退出洛阳,挟持其所立之献帝西走长安,回到其关中根据地。曹操立即主张联军应向关中追击,向同盟诸领袖进言: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起兵,倚王室之重,据二关之险,东向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三国志》卷一,之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但诸侯均心存观望,不愿西进。曹操遂决定单独引兵西征,不幸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返回酸枣,见诸侯领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遂责之曰:“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同前注。
以后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关中乱成一片,于是关东诸侯各自散去,纷纷割据称雄,不久彼此之间即兵戎相见,互相兼并,展开大规模军阀混战。
军阀混战初期,袁绍势力发展颇为迅速。袁绍字本初,汝南人,出身世家大族,为社会所推重。联军瓦解后,袁绍利用其地位与势力,在黄河以北夺占不少地盘,据有冀、青、并三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另一发展快速势力则为曹操,曹操身世自不能与袁绍比较,但其天才则远非袁绍以及其他军阀所能及。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任兖州牧,在济北剿平黄巾余党,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号称“青州兵””。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又征服汝南、颍川等地,并将势力扩大到豫州一带。
曹操初到兖州时,谋士毛d向其进言: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今袁绍、刘表……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毛d传》。
曹操立即纳此良策,建安元年迎接已从长安逃回洛阳之献帝至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县)建立新都,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有利政治地位。
此时全国军阀割据形势大致有如下述:黄河以北有冀州袁绍,幽州公孙瓒;南面有淮南袁术,南阳张绣,荆州刘表;东与东南面有徐州吕布,江东孙策;西面有凉州韩遂、马腾;西南有益州刘焉,另外还有无固定地盘,但颇具影响力之刘备。
曹操视袁绍为最大敌人,但其势力强大,曹操自知尚不能与之对抗。另一方面,曹操本身处于内线不利地位,四周均受敌人包围。于是遂与其谋士商议,决定采取先近后远、先弱后强之攻势战略。首先解除身边威胁,累积力量,然后再与袁绍决战。基于此种战略构想,曹操遂对袁绍与凉州之韩遂、马腾,采取安抚政策:用名士孔融为专使;以献帝名义任袁绍为大将军;派钟繇都督关中,与韩遂、马腾结好。在西北两面威胁暂时缓和后,曹操遂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到四年(公元199年)之间采取各个击破作战,先后擒杀吕布,困死袁术,降服张绣,逐渐巩固、扩大其权力地位。
建安四年,袁绍击败盘踞幽州之公孙瓒,统一河北,于是曹袁南北对抗,争夺中原之局势终于形成,不久双方即展开最后决战。袁绍决定率领步骑精兵十余万,渡过黄河直捣许县,将曹军彻底消灭。
曹操方面能战之兵不过两三万,军粮辎重亦颇不足,显然居于劣势。但谋士荀或等认为袁军内部缺点颇多,实乃外强中干,并不足惧。于是开始部署,准备迎敌。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逼黎阳,遣大将颜良渡黄河围攻白马。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解白马之围并斩颜良,接着向延津撤退,袁绍派另一大将追击,曹操又用诱敌之计,大败追兵并斩文丑。曹操赢得两次序战之后,仍继续诱敌深入,主动撤回到官渡(黄河渡口)。以后双方相持达一段时间。
十月,袁绍遣将淳于琼运粮屯于鸟巢(在其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曹操获得情报,立即亲率精锐五千人夜袭乌巢,放火烧粮。袁绍得知后,除派兵救援乌巢外,更亲率大军进攻曹操官渡大营。虽情况危急,但曹操不为所动,终将袁军乌巢屯粮全部烧毁,始回师官渡。
由于屯粮尽失,生命线被切断,袁军心理大受打击,甚至于自相惊怵,不战自溃。曹军乘势全面出击,大败袁军,歼灭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中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诸葛亮在其《隆中对》中曾作简明评论: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简言之,曹操之所以胜,袁绍之所以败,其关键在于“人谋”,何谓“谋”?“谋”即为战略,即为智慧。此即“官渡之战”的教训。
袁绍退回北方,吐血达一年多时间,终于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病死。死前袁绍将地盘分与其三子一甥:长子袁谭分得青州,次子袁熙分得幽州,三子袁尚分得冀州,外甥分得并州。但不久均全为曹操所扫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又亲率大军出卢龙塞(今喜峰口),击败与袁绍残部勾结之乌桓部落,终于完成统一北方的工作。
第四节 曹操南征
曹操统一中原、扫平群雄之后,唯一硕果仅存,且被曹操认为尚有与其争天下可能之人即为刘备。在军阀混战阶段,刘备一直不得志,不仅不曾割据地盘,而且时常寄人篱下。尽管如此时运不佳,但刘备又始终保持高度社会知名度,受到群雄欢迎礼遇。
刘备一度曾留在许县,曹操对其非常礼遇尊重,曾经向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由此可见曹操如何重视刘备。刘备因参加董承衣带诏反曹密谋,遂设法离去投靠袁绍。袁绍对其礼遇甚至有过于曹操。
袁绍失败后,刘备奔往荆州,刘表亲自郊迎,以上宾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丸(桓),刘备劝刘表乘机袭许,表不能用。在此同一年,刘备三顾草(茅)庐求得诸葛亮为其最重要助手。刘备到荆州投刘表为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到此时已相隔六年,诸葛亮虽提出争天下之长程计划(《隆中对》),但显然已来不及付之实施,因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即开始大举南征,情况随之发生剧变。
刘表闻曹操南下,惊惧而死,其次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刘备此时驻在樊(城),不知曹操突然南下,曹军已到宛(城)始获知,遂率领其部队退走,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击刘琮,则荆州可有,刘备曰:“吾不忍也。”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遂释(放下)辎重,轻军进到襄阳,闻刘备已过,遂亲将精骑五千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之长坂追上。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斜趋汉津,与关羽船舶会合,渡过沔水,再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会合(有兵万余人),到夏口暂停关于刘备逃走经过,均以《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为依据,与小说《三国志演义》之描述有相当差异。。
吴国鲁肃得知刘表死,即向孙权建议:
夫荆楚与国(吴)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从鲁肃建议原文观察,可以发现鲁肃战略思想实与诸葛亮立于平等地位,鲁肃所建议者,与诸葛亮《隆中对》似乎可谓英雄所见,大抵相同。鲁肃实在是能识大体,具有高度智慧的大战略家,绝非如小说与世俗所想象,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庸才。
孙权接受鲁肃建议,即遣其往荆州,但情况变化极快,当鲁肃到夏口时已闻曹操正向荆州前进,到南郡时已知刘琮降曹,于是其原有构想完全落空,鲁肃知刘备在夏口,遂赶往与刘备会晤,并表示希望刘备与孙权协力破曹。刘备甚为欢悦。
鲁肃尚未来到之前,诸葛亮已向刘备要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恰好鲁肃来到,遂向诸葛亮自我介绍:“我子瑜(诸葛瑾,为亮之兄)友也。”并邀请诸葛亮与其一同前往吴国。于是刘备遂命诸葛亮为使去向孙权商讨合作《鲁肃传》中认为鲁肃与刘备会面地点在当阳长阪,似乎错误。当时刘备正在败逃,不可能与鲁肃会晤,而鲁肃也无赶往前线之必要。。
曹操既入荆州,遂向孙权发出具有恐吓意味之招降书: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注引《江表传》。但《三国志》本身并无记录,其可信度似不太高,世俗所谓“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之说可能是以此为来源。
孙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计,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为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当时孙权驻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为本书作者之故乡),心存观望,难作决定。群臣之中只有鲁肃不发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问曰:“卿欲何言?”肃对曰: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同前注。
孙权听后深受感动,叹息曰:
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同前注。
从以上记述观察,当时吴国群臣几乎均一致主降,只有鲁肃一人反对。由于周瑜正受使至鄱阳,鲁肃遂劝孙权追召瑜还,共商大计,借以增强主战派声势,以免其孤掌难鸣。
鲁肃从夏口与诸葛亮一同回到柴桑。诸葛亮以刘备使者身份见孙权所作说词非常重要,值得详细分析。但有一点疑问即时间之先后,鲁肃是否在力排众议,反对投降之后,始前往夏口与刘备会晤,抑或在此之前,《三国志》并无任何交代。简言之,无人知道鲁肃在何时劝孙权不可降,以及诸葛亮何时晋谒孙权。
诸葛亮与孙权之间对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详尽记述,现将其原文录下,并逐段加以分析。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是诸葛亮所说第一段话,有两个重点值得注意:(1)不讳言“豫州遁逃至此”,并要求孙权量力而处,使反对孙刘合作之人不能指责刘备是想利用孙权以自救;(2)公开指出孙权“事急而不断”,正打击在其心理弱点上。凡犹豫不决的人都最怕人说他不能决断,只有此种刺激始能使其痛下决心。
孙权反问:“苟如君言,刘豫州遂事之乎?”译成现代语,即为“假使像你这样说,刘豫州为何自己不降呢?”于是诸葛亮回答: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这一段话解释刘备为何不能降曹之理由,其目的为刺激孙权之荣誉感。诸葛亮之语暗示孙权何能与刘备相比,所以刘备不能降而孙权可以降。孙权素以英雄自命,自然不能接受如此侮辱,所以不禁勃然(大怒)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孙权之语有两重意义。首先是受诸葛亮刺激而立下抗战决心(吾计决矣!),然后再说出其内心中尚藏有疑虑:东吴素无抗曹经验,而且兵力不足,所以要对抗曹操则必须依赖刘备,但刘备新败,还有能力抗曹吗?这是孙权心中的真正疑问,到现在始坦白向诸葛亮表达。诸葛亮立即作正面回答(亮曰):
豫州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日“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部队)附操者勘贫切姆病=窠夏苊徒潮颍朐ブ菪嫱Γ撇倬匾樱〔倬疲乇被梗绱嗽蚓N庵魄浚ψ阒纬梢印3砂苤谟诮袢眨
孙权听完之后非常满意(大悦),完全接受诸葛亮建议,同意孙刘合作抗曹。诸葛亮最后一段话表现出高度战略智慧,对于后世研究战略的人提供重要启示:战略是讲理的,必须以利害分析为基础,激之以情之后,又必须服之以理,而更重要者则为动之以利。诸葛亮之研判非常客观,对成败作了合理预测,无怪乎孙权欣然接受诸葛亮之说词与双方之问对,《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有完整记录,足以证明其真实性,并显示陈寿对此之重视。。
由于鲁肃建议,周瑜奉召由鄱阳返回柴桑,使主战派声势大振。周瑜年少气盛,对于主降派加以痛斥并力陈曹操不足惧,其言如下(瑜曰):
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降)之邪?请为将军筹(计算)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险)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证)为将军破之。
孙权完全采纳周瑜意见,回答如下: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减,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三国志》对于周瑜之言也像对于诸葛亮之言同样完整记录,足以显示陈寿认为二者对于孙权之决策具有同等重要影响。事实上,周瑜之敌情分析与诸葛亮大致相同,不过周瑜将曹操必败之理由分为四点列举,似乎比诸葛亮之言还更精确有力。
裴松之注引用《江表传》对于周瑜与孙权之故事有较多记述,简言之,可分下述三点:(1)周瑜曾指出操书所言水步八十万为谎言,操军实际不过十六万,荆州降卒亦最多七八万而已。(2)孙权认为子布(张昭)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令其失望,只有周瑜、鲁肃与其意见一致。(3)周瑜要求精兵五万,孙权则回答五万兵难卒合,只能先给三万。以上各点虽为《资治通鉴》所引用,但其可信度自然比《三国志》较低,《三国志》认为周瑜只要求三万人,而裴注则说要求五万,显然不符合。尤其是裴松之认为周瑜之言中不曾提到鲁肃先已有谋,似乎是夺占鲁肃之功(殆为攘肃之善也),实乃完全不合理,周瑜不仅与鲁肃有深厚友谊,而且非常有雅量,如何会有贪功负友行为,可谓大错而特错关于周瑜之言均引自《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以及该传中之裴注。。
最有疑问而值得检讨者又还是时间问题,根据《三国志》之记述,无法得知鲁肃、诸葛亮、周瑜与孙权对话之时间,更无法确定其先后,这也许是《三国志》不如《史记》及《左传》之最大缺点。鲁肃在闻刘表死时即已要求孙权派其前往荆州与刘备会晤,以后又与诸葛亮一同返回柴桑,则当孙权接到曹操招降书,延见群下问以计策时,鲁肃应尚未回柴桑,又如何能向孙权力劝其不可迎操?
诸葛亮到柴桑向孙权进言,在时间上应比孙权与群臣集议较晚,但精确时间陈寿亦无记载,不过从诸葛亮说词可以确定已在曹操破荆州之后,曹操七月开始南征,破荆州在九月,所以诸葛亮可能在九月始与孙权会晤。孙权接受诸葛亮之建议,即于此时决定与刘备合作抗曹。
周瑜何时应召返回柴桑对孙权进言,陈寿亦无说明,如果在诸葛亮之后,则孙权已作决定,周瑜实无再发表高论之必要。反而言之,若在诸葛亮之前,则诸葛亮也同样毋须说服孙权。总结言之,陈寿对于时间之处理真是一笔糊涂账。因此使其记述可信度受到影响。
刘孙既已决定合力抗曹,而曹操又已决定继续进攻东吴,于是双方展开大战序幕。
第五节 赤壁之战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所必须重视的第一件事即为名词之正确界定。“赤壁之战”此一名词是否正确早已引起若干学者怀疑,所以尚未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应检讨此一名词本身。在战争研究领域中所谓“××之战”是指“会战”(battle)而言,而“××”则为会战发生之地点。譬如说“垓下之战”即为楚汉两军发生在垓下的一场会战。本书对于此一名词之使用都是以此界定为原则。
依照上述原则,所谓“赤壁之战”应即为发生在赤壁的一场会战。事实真相是否如此,确有检讨之必要。首先还是从原始史料入手。《三国志》不像《史记》,对于“赤壁之战”并无综合记述,“赤壁”此一名词在书中不同部分分别出现。其重要原文可照抄如下:
(1)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三国志?先主传》。
(2)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三国志?诸葛亮传》。。
(3)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4)(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从上列《三国志》原文观察即可发现,陈寿记事若与司马迁比较,实在差得太远。陈寿在三处叙述中,内容都不相同,而且彼此矛盾。在《先主传》中说,“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在《诸葛亮传》中更说,“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照这两种说法来研判,会战之地应该即为“赤壁”。孙刘联军大破曹军,而且曹操败后即返回北方。
在《周瑜传》中又改说双方“遇于赤壁”以及曹军败退“引次江北”,但不曾说明江北何地。在《程普传》中始有“破曹公于乌林”一语,而且仅在此处提到“乌林”地名。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断言,“赤壁之战”此一名词实为误用。因为在赤壁既未发生会战,当然也就自无”赤壁之战”的存在。真正发生会战地点是在江北乌林,因此照理说,应改称“乌林之战”。不过“赤壁之战”此一名词已经用得太久,尤其经过小说(《三国志演义》)夸大描述,所谓“赤壁鏖兵”、“火烧赤壁”等不正确观点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从事战争研究学者虽明知其不正确,也只好继续使用。因此本章标题还是“赤壁之战”,尽管明知那是一个错误名词。
因为《三国志》对于战争缺乏完整记述,所以研究者必须凭自己判断来重建当时情况。首先要确定者又是时间问题。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开始南征,九月间进占荆州(襄阳),接着必须接管地盘,调整部署,并等候东吴对招降反应,用去一个月时间应是合理估计,所以曹操开始继续南进准备与孙刘联军交战之时间,应在十月到十一月之间。假使此种推断正确,即可获两点结论:(1)曹军的确师老兵疲,已成强弩之末。古代很少冬季作战,此乃受天候限制,中外都一样,北方部队早已归心似箭,士无斗志。(2)长江流域阴历十一月吹东风乃常有现象,所以孔明也就不必借东风(如小说所云)。
其次则为地理问题。曹操从襄阳南下,渡过长江,因为荆州水军已向其投降,船舟自不成问题,至于在何处渡江,则并不重要。从史料上所能判断者为曹军渡过长江后,仍继续沿江东进。其所采取方式可能为水陆并进,北方陆军沿岸行走,荆州水军船舶则在江边随伴。至于曹军与周瑜所统一指挥之联军相遇之处,陈寿有明确记载:“遇于赤壁。”赤壁位置在长江南岸(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曹军与联军交战即被击败,陈寿对此战有简单记述(已见前文)。曹军败后即退往江北,暂驻乌林,并在该地整顿部队,准备再战。于是双方暂时形成隔江对峙之势。
到此时真正的会战终于发生。陈寿有下述记叙: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摹,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此乃《三国志》对于此次会战之原始记述。非常奇怪,陈寿对于会战地点完全不曾说明。仅在《程普传》中始有“破曹公于乌林”之语。因此“乌林之战”遂在历史上失踪,只留下无中生有的“赤壁之战”千古长存。这也可说是我国战争史上一大笑话。
陈寿对于此次会战记述实在相当简略,许多细节后世都无从得知,例如双方兵力数量与战斗序列。不过仅凭其记述,也还是可以提出若干评论:
(1)联军在此次会战中之所以能赢得胜利,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欺敌(deception)与奇袭(surprise)。而二者之间又是先后连串,因为敌方受欺,所以才能产生奇袭效果。值得思考的是,以曹操那样具有高度战略智慧的人如何会受骗。其原因也许有两点:其一是当时东吴群臣中想降曹之人的确不少,尤其是像黄盖老一辈的人。其二是曹操此时对酒当歌,趾高气扬,多少有骄傲轻敌心理。
(2)由于小说描述,遂有“火烧连船”之说。实际上,黄盖所说是“船舰首尾相接”而不是“相连”,二者之间有微妙差异。“接”的意义可能只是接触,而不一定就是连接。许多船停泊在一起,为避免碰撞,彼此用绳索连系实乃常事,甚至于今天在大陆江河中仍有此种现象,并不足怪,至于所谓“连环计”则完全为小说虚构。
(3)由于受到小说影响,许多人都以为曹军是被一把火烧垮,事实绝非如此,“火攻“只是会战之序幕而已,如果联军不随后发动突击,则曹军不会自动崩溃。陈寿对于此事又未说明,但裴注所引《江表传》有云:“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擂)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可以证明。以后《资冶通鉴》曾将《江表传》记载纳入。
(4)另一疑问为刘备在会战中所扮演为何种角色?从陈寿对会战之叙述(尤其是小说)看来,这场会战好像是周瑜一个人打的,所用的都是东吴水军,刘备只是旁观而已。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如此。联军一共只有五万人,而刘备所部占其中两万,在此孤注一掷之大会战中居然不参加,岂非怪事?但由于陈寿对兵力部署完全不曾说明,所以此一疑问遂无法解答。不过陈寿曾说“备与瑜复共追”,所以至少可以断定刘备曾参加共同追击曹操败军之作战。
尽管《三国志》记述既不完整而又常有矛盾,但会战结果则又无任何疑问。曹操大败结束了“乌林之战”,也就是一直都被人误称的“赤壁之战”。
第六节 会战分析
“赤壁(乌林)之战”曹操是输家为无可否认之事实。曹操不仅天才极高,而且也非常好学。陈寿说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据说他曾写过不少军事著作,有《孙子略解》一卷、《兵书摘要》十卷、《兵书要略》九卷、《兵法》一卷,但非常可惜,这些书都早已散失。
从战略思想观点来看,曹操最大贡献为他对《孙子》所作注解。曹操是第一位注《孙子》的人,而其注解也确有重大价值。不仅能解释孙子思想重点,更能根据其本身经验,提出特殊见解。所以“曹注”备受后世尊重,并构成后世注者的基础与典型。仅凭此一贡献,即可奠定曹操在战略思想史中之不朽地位。
曹操不仅精通兵法,更善于用兵。诸葛亮在其《后出师表》中有云:“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足以显示诸葛亮对曹操之佩服,也可以视为千古定论。
于是令人不禁要问:曹操既然如此善于用兵,又为何会遭到如此惨败?对此疑问似乎可有几点解释:(1)古今中外名将几乎都曾打过败仗(也许只有亚历山大为例外),此所谓“胜负乃兵家常事”,对于名将之为名将并无影响。(2)曹操输掉这次会战,主要原因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都对其不利:①气候寒冷,又吹东风,②两军隔江水战,③降卒不亲,缺乏斗志。(3)曹操对于晚一辈人才周瑜、诸葛亮、孙权等缺乏认识,对于敌情作了过低评估。反而言之,其本人对酒当歌,已有自满轻敌心理。基于以上分析,即可明了曹操惨败并非没有理由。
战争是相对现象,现在再分析周瑜为何能赢得此次会战。首先应指出,东吴诸将均明知此一战乃东吴求生存最后机会,若战败则后果即为国家灭亡。因此,有死中求活决心,战志当然极为坚定,与曹军恰好成为强烈对比。其次,这是一场“水战”,用来作战者为“水军”,周瑜方面握有绝对优势。曹操北方部队根本不习水战,所降服之荆州水军,缺乏战斗意志,而且水准远不如东吴(过去荆吴交战,荆州方面老是打败仗)。所以,周瑜之胜亦自有其理由。
现在再讨论另一有趣味问题。《三国志演义》全书共为一百二十回,其中约有七十回都是以诸葛亮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很不幸,对于诸葛亮最大优点很少触及,而对其所短者则作许多夸大不实描述,甚至于完全虚构,结果遂使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变成神仙或妖道。依照小说描述,诸葛亮对于这场会战有极大贡献,因为若非他“借”东风,则“铜雀春深锁二乔”也许已成事实。诸葛亮真有如此神通?对于此一会战究竟有何贡献?实在是应该检讨的问题。根据正史记载,诸葛亮最大贡献应为在战前说服孙权使其决心一战。至于在会战中,诸葛亮既不曾借东风,又不曾草船借箭。而文人也不能参加战斗,所以总括言之,诸葛亮对于会战本身并无任何直接贡献。
“乌林之战”即所谓“赤壁之战”是否可算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此一问题当然又还是必须从广义与狭义两层观点来作答。
首先从狭义观点来立论:此一会战并不具有军事决定性。曹操虽战败退出荆州,逃回中原,但其权力基础并未因此而发生动摇。曹操之军事力量仍然超过孙权与刘备。以后曹操曾再度征伐吴国(公元213年),足以显示,南北之间军事平衡并未由于此一会战之胜负而受到决定性影响。因此,可以断言“赤壁之战”并不具有军事决定性。
再从广义观点来立论。此一会战是否具有历史决定性?正确答案是“是”。先从反面说起,假使曹操赢得“赤壁之战”,即可迅速顺利统一中国而无任何障碍。于是军阀割据情况完全结束,曹操将成为继东汉之后的另一帝国建立者,并使长达四百年之第一帝国(秦汉帝国)继续延长。
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输掉这场会战,其后果诚如诸葛亮在说服孙权时所预料:“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从此曹操已再无统一中国的机会,于是长达四百年的第一帝国终于结束,在我国历史中取而代之者即为“三国时代”。三国时代又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接着中国走向长期分裂道路,直到四百余年后始再有第二帝国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断言“赤壁之战”虽是一个错误名词,但其具有历史决定性又毫无疑义。
第七节 结论
“赤壁之战”此一名词究竟由何人或何书首先使用?本书作者对此一问题曾努力查考,但始终未获答案(如果本书读者有人能将正确答案告知,将非常感谢)。不过可以确定者是陈寿之记述实为此一名词受到使用的主要原因。陈寿不仅多次提到“赤壁”这个地名,而且还明白说“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假使陈寿之言正确无误,则“赤壁之战”自然毫无疑问。但不幸,陈寿此一记述完全错误。
其次,历史小说《三国志演义》是使“赤壁之战”观念广泛流行的最大功臣。
《三国志演义》为我国历史小说中流行最广之一种,社会一般人士对于三国时代历史所具有的知识,很多都以其为来源。但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所指出:
凡衍义之书如《列国志》……《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章学诚,《丙辰札记》。
历史所要求者为“真实”。假使内容有三分虚构之小说居然被大家视为真实,则所造成伤害的确是太可怕。又因为诸葛亮是小说所塑造第一座“军师”偶像,所以“赤壁之战”之历史研究,也就受到此一因素非常严重的影响。
举例言之,小说一方面说周瑜一再想杀害诸葛亮,另一方面又说“孔明三气周公瑾”。大敌当前,双方必须通诚合作,如何能这样彼此斗争,实在岂有此理,而小说居然这样写,真令人啼笑皆非。
《三国志演义》对于会战描述中有下列等语:
(1)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
(2)火须兵应,兵仗火威。此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军著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
(3)后人有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三国志演义》第四十九回及第五十回。
看小说的人当然会以为会战之地是赤壁,火烧之曹军船舶也是在赤壁。于是既有《三国志》的错误记述,再加上《三国志演义》的夸大描写,“赤壁之战”遂自然弄假成真,正式变成历史名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之战谁败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