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学校科技研发中心成立文件的文件

中国科学院_百度百科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成立于1949年11月,是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有6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12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重庆)、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3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开始酝酿中国科学院,由负责。
中国科学院总部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陆定一负责筹备建立科学院,和协助,和参与。
1949年9月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确定中科院基本框架。
日中国科学院成立。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为第一任中科院副院长。
日,中科院在北京开始办公,并将11月1日定为中国科学院成立日。
日,中科院接收原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6个研究所。
日中科院院址迁入北京王府大街9号,日中科院院址迁至北京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1966年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西郊友谊宾馆北馆,1970年7月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三里河路52号原国家科委旧址。[2]
日,中科院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
日,中科院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
日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2]
日在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中科院对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
1950年5月,中科院接受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2]
日中科院编译局主办的《》创刊。
1950年11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收,1955年1月中科院将此两研究所收回。[3]
1950年9月-1951年2月,中科院先后接收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庐山森林植物园、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国民党政府国史馆、。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佘山观象台。[2]
1950年研究机构改组,把原有研究机构,合并改组为17个研究所、台、馆,1个委员会,另设3个研究所筹备处。
1950年中科院开始统一与审订自然科学名词,日,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划归中科院领导。[3]
日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成立。[4]
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成立。[5]
1953年中科院组织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6]
日中科院计量基准工作委员会成立。
日中科院长度与质量计量研究小组成立。
日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
日第一次会议通过《》,不再把科学院列为政府部门。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设立、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但工作仍受国务院指导。[7]
日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开始建立各自的学术委员会。
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成立。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
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成立。[8]
日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成立。[9]
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成立。[8]
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养部。(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职责均不变。[8]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土壤队成立。[10]
日中科院机关调整:(1)撤消学术秘书处。(2)恢复办公厅、计划局,设立宣传局和器材局。(3)干部培养部改为干部培养局。[9]
1957年中科院党组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10]
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委员会成立。
日中科院党组成立中国科学院党组新技术办公室。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11]
日中科院《科学报》创刊。
1959年11月成立《》编辑委员会(挂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12]
1960年1月中科院获准建设四个配备全套设备的工厂。
日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成立。[13]
1963年2月中科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4]
日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日中国科学院地震办公室成立。[15]
196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放迁至安徽合肥,1973年7月回归中国科学院。[16]
日国家科委与中科院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17]
1973年国务院科教组的科技组并入科学院。[18]
日中科院将1968年交给国防部门三十个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六个从国防部门划回。[19]
1977年5月在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日起中科院不再承担原国家科委的职能。[20]
日中科院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21]
日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日中科院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2]
1984年中科院试行博士后制度。
日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每次开放3天左右。[23]
日中科院属研究所开始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5年7月中科院设立青年科学基金。
日中科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合建深圳科技工业园。[24]
日《》创刊。
日中科院第一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立。
日中科院第一座地面站建成投入使用。
1986年中科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25]
1987年中科院开始实行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24]
日中科院开始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中国科学院
1998年中科院开始发表《科学发展报告》年度系列报告。
日中科院开始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对年满80周岁的中科院院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1998年中科院设立高级访问学者制度。
日中科院组建数学与研究院。[26]
1999年中科院在全国20所高校设立“”。
1999年6月中科院设立吸纳海外优秀人才的专项资金。
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2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7]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1个,其中专用研究设施八个,分别为:BEPCII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EAST托卡马克、神光装置、蛋白质设施、FAST望远镜、LAMOST望远镜、大亚湾反应堆;公共实验平台五个,分别为:合肥同步装置、上海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散裂中子源、稳态强磁场;公共基础设施八个,分别为: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飞机、子午工程、长短波授时、综合考察船、实验1号考察船、种质资源库。[28]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有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793名院士,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9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29-30]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有国家实验室4个[31]
,国家重点实验室85个[32]
,院重点实验室185个[33]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个[34]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35]
,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36]
国家实验室4个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85个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学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前沿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53个)
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科技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离子束辐射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随机复杂结构与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前沿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系统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精密导航定位与定时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语言声学与内容理解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真空物理重点实验
中国科学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煤制乙二醇及相关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
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10个)
成立于1955年,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43]
(以下内容截至2013年)
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过程工程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半导体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金属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农业技术中心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能源研究所
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44]
中国科学院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
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
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
中国科学报社(新闻出版单位)
中国科学院 拟转制的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 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陕西省秦岭植物园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7]
基础科学领域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工程研究院
先后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观测、高温、碳管的制备和应用、、过渡金属结构和性质以及等等。同时,为中国的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院士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院士荣获2005年度,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9]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台站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完成了366卷中国、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分类系统;参与了“”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题词和批准建立《通讯》刊登了世界上第一篇论述、第一篇论述系统遗传学、第一篇论述转基因禽类和论述系统医药学的论文,中科院通过举办的国际会议等在国际上倡导与工程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和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系统生物工程等在21世纪初的迅速兴起。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鱼和体细胞牛等重要研究成果,部分实现产业化。
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是中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是中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的“”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49]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研究,以及各门类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湖泊、和人类活动对影响以及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特征,完成了各种、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恢复与重建、控制和海水养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的建设,使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49]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中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为了强化研究所的和工业配套能力,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中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49]
高技术产业化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也直接投资企业,例如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例如的、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
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49]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设立,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研经费,50万元属个人所得。[53]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等级根据候选人所做出的科学发现,从发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性、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的情况、国内外学术界的评价和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54]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
2008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颁奖
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技术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首创并成功地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新成果。它一般是与生产有关的新技术,如在国民经济某一技术领域中提供了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56]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从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性质来讲,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57]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首次颁奖
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1995年正式授奖。奖励在双边或者多边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专家或组织。[59]
中国科学院于2002年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首次颁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院属单位在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个人或集体,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10个,其中每个获奖集体的突出贡献者不超过3人。获奖者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签署奖励证书并颁发奖章或奖杯。[60]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成立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的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要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领域;要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建立稳固的战略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要有利于中国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后代的培养;要有利于交流新的科学思想、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创新资源;要有利于创造团队合作的学术氛围,促进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产出。[62]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共同出资成立,设立陈嘉庚科学奖。[63]
截至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主办期刊共有133种[64]
,出版专著5739本[65]
,电子杂志六种[66]
中国科学院院徽
外环为&中国科学院&字样,上为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的手书,下为英文。环内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学科融汇和结合的基础作用;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凝聚、派生的技术科学的推进作用。
外环、环内的六个晶体和中间的圆点为孔雀蓝色;中国科学院的中外文字和环内晶体之外的部分为白色。
整个图案庄重、大方。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67]
中国科学院院旗说明
中国科学院院旗的左上角为缀白色院徽和第一任院长郭沫若手书和英文的&中国科学院&字样的横式组合标志。
中国科学院院旗的旗面为蓝色,院徽和中英文字样为白色。
象征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68]
唯实 求真 协力 创新
中国科学院合作高校  序号研究所名称合作高校名称1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科技大学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化学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云南天文台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上海生科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西安光机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纳米中心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武汉物数所
紫金山天文台
华中科技大学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石河子大学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地理与海洋菁英班)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菁英班)
南海海洋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
(数据截至2013年[69]
中国科学院同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的成果包括北京的建设、的防治、1%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领导职务
中国科学院第二任领导职务
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领导职务
中国科学院第四任领导职务姓名在任时间院长7.7副院长7.78.42.106.34.97.77.77.75.47.77.7[73]
中国科学院第五任领导职务
1.2 常务副院长
2008.1-[74]
中国科学院第六任领导职务
2012.1-[75]
.苏州都市网.[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2013[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工程研究院[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引用日期]
.杭州网.[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科院大学[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中心成立文件范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