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漆树皇菊有人收购吗构吗?

(生态学专业论文)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研究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  有微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态学专业论文)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狗骨柴),忍冬科(水冬木,狭萼鬼吹箫,接骨木);桑科(尖叶榕,&裂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四川省荣县金花乡桫椤自然保护区植被区系组成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道地化橘红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pdf12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道地化橘红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姓名:黄兰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药学
指导教师:林励
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技术,就药用
部位、产地、施肥等因素与化州柚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阐明其主
要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等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化州柚栽培技术、采收期的确定、综
合利用等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地制订化橘红规范化种植的标准操
作规程以及毛橘红产业化基地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仍.?方法测定铅的含量,按/..方法测定镉的含量,
按/..方法测定汞的含量,按/..方法测定铜的含量,
按/.?方法测定砷的含量。采用药典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法
测定挥发油中化合物组成及相对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
法测定野漆树苷含量:采用.法测定柚皮苷含量;采用.
法进行指纹图谱研究。
化州柚各部位成分动态研究
对化州柚各部位柚皮苷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化州柚各部位柚皮苷含
量以果实中柚皮菅含量最高,其次为花,再次为果梗、叶,含量最低为技梗。对各
部位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表明,果实中以柠檬烯相对含量最高,花中以橙花叔醇相
对含量最高,叶、枝梗中以叶绿醇、棕榈酸、斯巴醇等成分相对含量较大。
产地化州柚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各产地化州柚果皮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要求,叶中除铜元素含量外其它重金属
元素含量也符合要求。不同产地果皮与叶中总黄酮与柚皮苷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其
中田子嶂居民点旁和李家园两个产地总黄酮与柚皮苷成分含量也较高:从指纹图谱结
果可知,十六个产地化州柚果皮、叶样品均具有较一致的出峰情况,色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野古草]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和方法探讨_野古草-牛bb文章网
[野古草]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和方法探讨_野古草
518职称论文网
20:38:3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摘要 根据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将马尾松林划分成以下8个主要类型: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木荷复层林、马尾松/白栎复层林、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马尾松/木复层林、马尾松/芒萁复层林、马尾松/白茅复层林。鉴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目标拟定位在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结构的近自然的阔松混交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应围绕目标林分实行分类指导,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间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等改造方法,以供参考应用。关键词: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阔叶化改造;目标与方法在我国南方的森林资源结构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国针叶林面积的14.9%,为建材、人造板、包装箱、松香等林产工业提供大量的木质资源。马尾松林的形成,除了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分布在山岗、陡坡等立地环境严酷、土壤贫瘠干燥的地段外,许多是由于当原生的常绿阔叶林植被遭到干扰、损害或破坏后,林地空旷、裸露,种子天然入侵林地形成,也有相当面积是利用马尾松抗干旱、耐瘠薄、喜阳光的先锋树种特性,通过人工营造而成。但是,许多研究表明,马尾松林是一个次生的森林类型,一方面从南方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角度来看是处在较初级的演替阶段,另一方面从南方森林的生态功能上来讲,其物种多样性低、涵水功能差、改善小气候效能低、易受病虫危害,因此,也是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中面积最大的退化类型。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日益重视的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下,如何科学地发展和利用马尾松林,已成为林业生产中的热点问题。一、马尾松林的主要群落类型马尾松林的主要群落类型很多有人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陈建仁和秦国峰(1993)曾经根据马尾松林下植被优势种类的变化,把浙江的马尾松林划分成两种主要林型,一种是以白栎等落叶性树种占优势的林型,另一种是以木荷等常绿树种占优势的林型;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洪利兴等(2000)在他们研究的两种类型基础上,增加了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类型和林下以裸露地表占优势的两种类型。根据马尾松林群落的种群结构,拟将马尾松林的主要群落类型划分为以下8种类型:Ⅰ、松阔混交林型1、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类型上层乔木树种主要是由马尾松和木荷等树种为主,构成针阔常绿混交林。其中常绿阔叶树种除了木荷(Schima superba)外,还有青冈(Cyclobananopsis gracilis)、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冬青(Ilex chinensis)等树种。在有些地段,特别在海拔300-500m的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甜槠为多而构成的马尾松-甜槠混交林,在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或山坡下部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苦槠居多的马尾松-苦槠混交林,也有一些地段,常绿阔叶树种见有以青冈较丰富的马尾松-青冈混交林。马尾松种群的高度要高于常绿阔叶树种群的高度。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苦槠、马尾松-青冈等四种针阔常绿混交类型还通常伴有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野漆树(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白栎(Quercus fabri)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灌木较丰富,常见有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隔药柃(Eurya muricata)、乌药(Lindera strychifolia)、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米饭花(Vaccinium mandarinorum)、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矩圆叶鼠刺(Itea oblonga)等,还伴有木荷、青冈、甜槠、苦槠等乔木层树种的幼树;草本种类常见有三脉叶紫菀(Aster ageratoides)、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等。乔木层盖度80-90%,灌木层盖度50-60%,草本层盖度10-20%。2、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类型上层乔木树种主要是由马尾松和枫香等树种为主,构成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其中落叶阔叶树种除了枫香外,还有白栎、短柄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蓝果树(Nyssa sinensis)、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野漆树、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等树种。在沟谷或山坡下部地段,落叶阔叶树种有时以野漆树、蓝果树等树种居多而构成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混交林;在山坡上部地段,有时以白栎、短柄⒌任喽纬陕砦菜-白栎-短柄⒒旖涣郑辉谏狡轮胁康囟危惺背鱿忠曰屏尽⒖嗄镜仁髦纸戏岣欢晌砦菜-黄连木-苦木混交林。马尾松种群的高度通常略高于落叶阔叶树种群的高度。马尾松-枫香、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马尾松-白栎-短柄⒙砦菜-黄连木-苦木等四个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类型还伴木荷、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以及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盐肤木(Rhus chinensis)等落叶阔叶树种,林下灌木较复杂,既见有连蕊茶、隔药柃、乌药、老鼠夭、乌饭树、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等常绿灌木和木荷、青冈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也见有木(Loropetalum chinense)、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var.floccosus)、白背叶(Mallotus apelta)、茅栗(Castanea sequinii)、荚o(Viburnum dilatatum)、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等落叶灌木和白栎、短柄⒎阆愕嚷湟独妒髦值挠资鳌3<荼局参镉修ВPteridium aquilinum)、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疏花野青茅(Dactylis sylvatica var. laxiflora)、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相仿苔草(Carex simulans)等。乔木层盖度70-90%,灌木层盖度30-50%,草本层盖度20-40%。Ⅱ、马尾松纯林3、马尾松/木荷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木荷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2m左右。该马尾松/木荷复层林中的木荷是林下常绿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木荷外,还见有以甜槠占优势的类型、以苦槠占优势的类型、以青冈占优势的类型等。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除了木荷、甜槠、青冈等优势种群外,还常见有冬青、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和白栎、枫香、野漆树、野鸭椿(Euscaphis japonic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以及连蕊茶、隔药柃、山矾(Symplocos sumuntia)、乌药、乌饭树、木、金樱子(Rosa laevigata)、野桐等常绿或落叶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野古草、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等,盖度10-30%。4、马尾松/白栎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白栎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白栎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白栎复层林中的白栎是林下落叶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白栎外,还见有以短柄⒄加攀频睦嘈汀⒁苑阆阏加攀频睦嘈汀⒁匝畏裟菊加攀频睦嘈汀⒁砸捌崾髡加攀频睦嘈偷取马尾松/白栎、马尾松/短柄⒙砦菜/枫香、马尾松/盐肤木、马尾松/野漆树等复层林类型,除了白栎、短柄⒎阆恪⒀畏裟尽⒁捌崾鞯扔攀浦秩和猓钩<新殍荨⒒屏尽⒖嗄尽⒒铺矗Dallbergia hupean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偶见有木荷、青冈、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伴生在下木层中的灌木较复杂,常见有木、金樱子、野桐、野蔷薇(Rosa multiflora)、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隔药柃、山矾、乌饭树等落叶或常绿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三脉叶紫菀、石荠r(Mosla scabra)、野古草、黑足鳞毛蕨、金星蕨、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等,盖度20-40%。5、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连蕊茶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连蕊茶的复层林,灌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连蕊茶复层林中的连蕊茶是林下常绿灌木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灌木为优势的类型,林下除了以连蕊茶为优势的类型外,还见有以隔药柃占优势的类型、以乌饭树占优势的类型、以山矾占优势的类型等。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下木层除了连蕊茶、隔药柃、乌饭树、山矾外,还伴生有老鼠矢、矩圆叶鼠刺、乌药、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等常绿灌木和木、金樱子、野桐、野蔷薇、山莓等落叶灌木,偶见有白栎、短柄⒎阆恪⒀畏裟尽⒁捌崾鞯嚷湟妒髦值拿壬资鳎约澳竞伞⑶喔浴⒖嚅啤⒍唷⑻啵Ilex rotunda)等常绿阔叶树种的萌生幼树。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40-6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披针叶苔草、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三脉叶紫菀、石荠r、野古草、黑足鳞毛蕨、金星蕨、乌蕨等,盖度10-30%。6、马尾松/木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木等落叶灌木树种占优势而构成马尾松与木的复层林,灌木层高度1.5-2m。。该马尾松/木复层林中的木是林下落叶灌木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类型,林下除了以木为优势的类型外,还见有以映山红占优势的类型、以山莓占优势的类型等。马尾松/木、马尾松/映山红、马尾松/山莓等复层林类型,下木层除了木、映山红、山莓外,还伴生有绣线菊、野桐、白背叶、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复盆子(Rubus coreanus)、白鹃梅(Exochorda racemosa)、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等落叶灌木,偶见有白栎、短柄⒎阆恪⒀畏裟尽⒁捌崾鞯嚷湟妒髦值拿壬资鳎约案粢╄凇⒘锊琛⑸椒⒕卦惨妒蟠痰瘸B坦嗄荆负跫坏侥竞伞⑶喔浴⒖嚅啤⒍嗟瘸B汤妒髦值拿壬资鳌O履静愕母嵌韧ǔN30-6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石荠r、乌蕨、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疏花野青茅、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黄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盖度通常为20-30%。7、马尾松/芒萁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50-70%,林下灌木很少,零星见有木、山莓、硕苞蔷薇(Rosa bracteata、映山红、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菝葜(Smilax china)、土茯苓(Smilax glabra)等落叶灌木,偶见有隔药柃、连蕊茶、山矾等常绿灌木,几乎见不到木荷、青冈等萌生幼树,却以芒萁等蕨类植物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芒萁的复层林。马尾松/芒萁复层林中的芒萁盖度通常为30-60%,伴生的草本植物有疏花野青茅、蕨、乌蕨、小二仙草(Haloragis micranth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等。8、马尾松/白茅复层林类型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50-60%,林下灌木很少,零星见有木、山莓、野蔷薇、白檀、菝葜、美丽胡枝子、铁马鞭(Lespedeza pilosa)等落叶灌木,几乎见不到隔药柃、连蕊茶、山矾等常绿灌木,更难见到木荷、青冈等萌生幼树,却以白茅(Imperata koenigii)等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白茅的复层林。马尾松/白茅复层林中的白茅盖度通常为20-40%,有些地段的马尾松林下以野古草为优势而构成马尾松/野古草复层林,林下伴生的草本植物有疏花野青茅、乌蕨、小二仙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瓜子金、石荠r、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等。二、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Cairns(1991)将生态恢复的概念定义为: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况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及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照此定义,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将重建并恢复到常绿阔叶林的目标。Holloway(1994)认为恢复的目标有两种,一种是象Cairns所定义的那样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另一种是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阶段目标明显,而最终目标模糊。包维楷等(1999)认为这种缺乏最终目标的分阶段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法,很难把握恢复和重建的效果。例如我国已大面积营造了杉木、马尾松等人工林,虽然在植被意义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解决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或在新的阶段上再次出现新的退化问题。鉴于我国国情,经济还处在发展中,恢复和重建的目标确定为干扰前的自然状态是不现实的,尤其在我国南方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应该考虑经济上的需求。况且,我们对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也很少熟知,难以证明最初是什么状态,就更谈不上如何恢复到最初的那种自然状态。马尾松是群众比较喜欢的树种,用途广,生长快,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不能无条件地全部废除马尾松种群,况且马尾松种群本身是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人为也不可能除去它,而应该充分利用马尾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经济价值,改造成具有良好结构功能和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阔叶化改造的主要目标。马尾松林宜改造成多树种结构的阔松混交林。优化的林分结构是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基础。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混交效益。马尾松和枫香同龄混交林,12a生的蓄积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增加52.3%,全N量增加24.1%,速效N、P和K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同时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徐小牛等,1997);但是,马尾松和枫香都是强阳性速生树种,并且枫香的生长高度往往超过马尾松,当林分郁闭时,生态位的过分重叠引起两树种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马尾松种群的生长受压。马尾松和黎蒴栲(Castanopsis fissa)混交林同样具有较好的混交效益,徐英宝等(1993)在1958年营造的马尾松林下于1978年穴播黎蒴栲形成的异龄混交林生产力调查表明,乔木层净生产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47.75%,并且混交林地中的N、P、K、Ca和Mg营养元素和灰分贮量提高20~190%;然而,第1世代的混交林要在栲树10a生前将其砍伐,否则栲树冠层会挤压松树冠层而影响马尾松种群的生长(陈红跃等,1993)。因此混交林的最后成功还要考虑成熟林分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合适的组合与混交方式仍然是今后改变马尾松纯林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态系统脆弱,提高地力与林分生产力的有价值的一种途径(徐英宝等,1993a)。许绍远等(1993)根据浙江省淳安县龙川林场自1959年开始封山、1970年进行定向改造形成的混交林调查表明,占据林冠最上层的是高大马尾松,平均高度15m以上,林冠的亚层是浓密的常绿阔叶树种如青冈、木荷和苦槠等,形成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蓄积量169.388-198.805m3/hm2,比对照的常绿阔叶林高30.7-53.4%。这种混交林的结构不仅产量高,而且物种丰富,结构冗余,抗干扰能力强,群落相对稳定,生态效益好,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改造目标的较理想的、阔松混交林分的群落结构,也是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比较合适的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三、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根据马尾松林的不同结构类型,围绕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应采取相应的改造方法。1、对于已经基本形成的以马尾松种群为主要林冠层,乔木亚层为木荷、甜槠、苦槠、栲树等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如上述的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苦槠、马尾松-青冈这四种针阔常绿混交类型,如果马尾松种群密度较大、盖度较高,可适当间伐部分劣质或长势衰弱的马尾松,增加透光度,有利于乔木亚层的常绿阔叶树种群生长,留下的马尾松可培育大径材。2、对于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要乔木亚层构成的马尾松-枫香、马尾松-野漆树-蓝果树、马尾松-白栎-短柄⒙砦菜-黄连木-苦木等针阔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类型,如果林下具有木荷、青冈、甜槠、苦槠、栲树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拟促成这些幼树生长而适当间伐部分野漆树、白栎、短柄⒌嚷湟独妒髦郑蝗绻窒氯狈δ竞伞⑶喔浴⑻痖啤⒖嚅啤㈣嗍鞯瘸B汤妒髦值挠资鳎蛞瞬怪舱庑┯资鳌3、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木荷、甜槠、青冈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拟积极采取封育改造方法:①如果马尾松种群过密,宜适当间伐,增加林内透光度;②如果木荷、青冈、苦槠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丛生状,则宜保留健壮的2个左右萌枝,将其余萌枝砍除;③适当清理部分在自然演替进程中将被自然淘汰的白栎、短柄⒁捌崾鞯嚷湟肚悄臼髦值挠资骱蜕捷⒀畏裟尽⒒愕嚷湟豆嗄净蛐∏悄臼髦帧4、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白栎、短柄⒎阆恪⒀畏裟尽⒁捌崾鞯嚷湟独妒髦值挠资髡加攀频穆砦菜/白栎、马尾松/短柄⒙砦菜/枫香、马尾松/盐肤木、马尾松/野漆树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存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并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⒌认履炯鞍樯纳捷⒏磁枳印木等灌木;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拟在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⒌认履炯鞍樯纳捷⒏磁枳印木等灌木基础上,以增加林地空间,并采取补植木荷、枫香、苦槠、甜槠等树种。5、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连蕊茶、隔药柃、山矾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的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这些幼树,清除部分伴生在灌木层中山莓、短柄⒁捌崾鞯戎秩海黾恿值啬康氖髦值纳た占洌蝗绻窒氯狈δ竞伞⑶喔浴⒖嚅啤⑻痖频瘸B汤妒髦值挠资骰蛎壬仓辏蚰獠扇〔怪泊胧6、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木、映山红、山莓等落叶灌木占优势的马尾松/木、马尾松/映山红、马尾松/山莓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适当清除灌木层中的木、映山红、山莓、短柄⒁捌崾鞯戎秩海黾恿值啬康氖髦值纳た占洌裨蛴扇〔怪泊胧┙欣痘脑臁7、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芒萁等蕨类植物占优势而构成的马尾松与芒萁复层林类型,拟采取补植枫香、蓝果树、木荷、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等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进行阔叶化改造。8、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白茅等禾本科植物占优势而构成的马尾松与白茅复层林类型,拟采取营造美丽胡枝子灌木与木荷、枫香等树种共建方法,前期充分利用胡枝子改良土壤和庇荫条件,促进木荷、枫香等目标树种的生长。四、讨论马尾松林是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主要类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干扰所致,退化的特征表现在物种多样丧失、蓄持水分功能差、调节小气候效能低、地力衰退严重、群落结构不稳定和病虫危害严重。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有利于这一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鉴于我国国情,恢复的目标拟定位在以生态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马尾松林改造成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的阔松混交林。马尾松林的类型多样,主要由于受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分为马尾松-木荷等针阔常绿混交林、马尾松-枫香等针阔落叶混交林、马尾松与林下以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幼树构成的马尾松/木荷等复层林、马尾松与林下以白栎等落叶阔叶树种幼树构成的马尾/白栎等复层林、马尾松与林下以连蕊茶等常绿灌木构成的马尾松/连蕊茶等复层林、马尾松与林下以木等落叶灌木构成的马尾松/木等复层林、马尾松与林下以芒萁等蕨类植物构成的马尾松/芒萁等复层林、马尾松与林下以白茅等禾本科植物构成的马尾松/白茅等复层林,共计8个主要类型。不同的类型拟采取相应的改造方法,实行分类指导。围绕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种群结构,按照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采用人工促进的方法,采取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间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与美丽胡枝子乔灌共建等改造方法,供当前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技术研究和生产推广参考应用。参 考 文 献[1]刘 慧,1995:我国土地退化的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自然资源,(4)[2]贺金生、陈伟烈,1995:我国亚热带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结构特征及恢复途径。见:陈灵芝、陈伟烈主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3]彭珂珊,1995:困扰我国21世纪的环境退化问题研究。热带地理,15(1)[4]包维楷、陈庆恒,1999: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探讨。山地学报,17(1)[5]刘玉成、杜道林、岳 泉,1994: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中优势种群的特性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植物生态学报,18(3)[6]周厚诚、彭少麟、任 海,1998:广东南澳岛马尾松林的群落结构。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6(3)[7]陈建仁、秦国峰,1993:马尾松林。见:浙江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8]周重光、俞似军、章晓光等,1990:千岛湖区马尾松林气候生态效应定位研究。浙江林业科技,18(2)[9]马雪华、杨茂瑞、胡星弼,1993:亚热带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水分功能的研究。林业科学,29(3)[10]盛炜彤,1992:我国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见:盛炜彤主编,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1]杨承栋、焦如珍、屠星南等,1995: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林业科学,31(3)[12]彭少麟,1995:鼎湖山人工马尾松第1代与自然更新代生长动态比较。应用生态学报,6(1)[13]丁圣彦、宋永昌,1999: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的群落生态学特征。植物生态学报,23(2)[14]李兴东、宋永昌,1993:浙江东部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的随机过程模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7(4)[15]康 乐,1990: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见: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6]徐小牛、李宏开,1997: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林业科学,33(5)[17]徐英宝、陈红跃,1993:马尾松黎蒴栲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见:王宏志主编,中国南方混交林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8]陈红跃、何玉波,1993:马尾松黎蒴栲混交林不同更新效果的初步研究。见:王宏志主编,中国南方混交林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许绍远、吴祖映、郑勇平,1993:浙江省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见:王宏志主编,中国南方混交林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胡月多、郑富源、江 波等,1991:马尾松与常绿阔叶树次生混交林的调查及培育经验。浙江林业科技,11(2)[21]洪利兴、杜国坚、王 泳,1988:马尾松和胡枝子乔灌复层薪炭林营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浙江林业科技,8(1)[22]洪利兴、王 泳、杜国坚等,2000: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和改造对策研究,浙江林业科技,20(2)[23]Brink P. et al., 宋玉芳、张艳彦译,1989: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生态学进展,6(4)[24]Hnanah L. et al., 安 逸译,1994: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初步清查。Ambio,123(4)[25]Jordan W. R. et al., 1987: Restoration Ecology. a synthetic approach to ecological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6]Cairns J. Jr., 1988: Restoration Ecology. The New Fronlier-Rehabiliting DamagedEcosystem.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27]Cairns J. Jr., 1991: The statu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of restorationecology. Th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3)[28]Moral R. del, 1972: Diversity patterns in forest vegetation of the WenatcheeMountains, Washigton. Bul. Torrey Bot. Club. (99)[29]Odum E. P., 1983: Basic ecology. Sauders College Publishing.[30]John Cains, 1995: Rehabilitating Damaged Ecosystem (Second Edition) CRC Press Lnc.[31]Bradshaw A. D., 1983: The reconstruction of ecosystems. Journal of AppliedEcology, (20)[32]Towns D. et al., 1991: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ew Zealand. New Scientists,April, (20)[33]Peng Shao-Lin and Wang Bo-Sun, 1995: Forest succession at Dinghushan, Guangdong,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Botany, 7(1) 分享: >
“野古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鸭内脏有人收购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