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通股票 债券和保险相比,企业债券的特征主要在于

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与股票相比,债券所具有的最突出的特征是()。A.流动性B.风险性C.返还性D.收益性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与股票相比,债券所具有的最突出的特征是( )。A.流动性B.风险性C.返还性D.收益性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财务与会计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3年财务与会计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与债券资金成本、普通股票资金成本相比,企业保留盈余资金成本的实质是一种 (
)。A.实际成本B.沉淀成本C.股票资金成本D.机会成本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是(
)。A.借入短期借款所收到的现金B.发行债券所收到的现金C.分派的现金股利D.收到的现金股利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单项选择题:()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10%。该企业委托其他单位(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加工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的原材料(非金银首饰),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发出材料的成本为180万元,支付的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为90万元,支付的增值税为15.3万元,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为20万元。该批原料已加工完成并验收,其成本为(
)万元。A.270B.280C.290D.315.3答案:有,答案解析:有,
财务与会计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财务与会计模拟试题热门试卷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息来源-百度
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社会信用的优化,同时又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
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电力、煤、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少、期限不合理、无法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一直是困扰债市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的多为固定利率担保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无担保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出现较晚,发行量较少。
②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在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与股票市场相比,就显得品种单调。债券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
③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具有明显的管制特征。在发行环节,债券发行实行实质性审批,难以采用法律、法规许可之外的金融工具,从而债券品种的创新受到极大限制。同时,债券价格、证券经营机构的行为、发行对象和发行区域等也都受到管制。
④企业债券流通性差。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在尽可能不改变价格的迅速买卖债券的能力。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市场成熟重要标志。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发债融资能力和筹资成本,也关系着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保持市场充分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和增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稳定的信心。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市场分割流动性不足变现能力弱的问题。原因:过严的管制,严格的审批制度,导致了企业债卷的发行规模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债卷市场的发展。同时,在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不利于投资者拓展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中介机构存在缺陷。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参与。中介机构本身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投资者对中介机构的认可程度等等都会影响企业债券的发行与流通。而我国的中介机构曾受计划经济限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并很多都是从政府机构中脱胎、衍生而来,从而导致了它们在业务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严重影响了其本身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使得潜在的企业债券投资者望而却步。
5)多头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债券市场现有的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分属四个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国债一级市场由财政部管理,二级市场一部分由证监会管理(交易所部分),一部分由人民银行管理(银行间市场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发改委管企业债,证监会管公司债,不同的债券在审核程序、发行程序、发行标准和规模、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中监管宽严不一,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目前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制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由于严格的发行限制、复杂缓慢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须主要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发债利率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等要求,严重阻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6)公司债券融资额远小于股权融资额债券融资额在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发行量在债券发行总量中又只占很小的比例。近年来,我国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量都在不断增加,国债年发行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97. 2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96亿元,金融债也从最初的不到10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852亿元。但与国债和金融债发行额的快速增长相比,企业债券发展相对滞缓。从1990年到2005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从100多亿变到650亿,仅增长了500多亿,而且其间发展极不稳定。虽然我国从1998年以来发行了多只“企业债券”,但是这些企业是属于政府分支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并且有财政性资金提供担保,所以这些债券本质上是属于中央政府机构债券,而它们却占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额的40%以上。所以,从本质上看,企业债券总的发行量相对来说是很小的。
与国债和股票交易市场相比,我国公司债券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在二级市场明显偏低。2001年沪深两市共有15只公司债券,总市值约30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公司债券的换手率仅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可见,投资者对公司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无论从一级市场的筹资额度还是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状况,都可明显地看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明显存在着股市强、债市弱,国债强、公司债弱”的特征。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适应的,与我国日益增长的企业融资需求也是不配套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已经成为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7、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信用评级由于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信用评级机构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都是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但在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大都是政府部门或人民银行的附属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的评级技术。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出的信用级别的权威性较小。(1)缺乏高信誉的评级机构,评级市场尚未步入良性循环。2)债券评级需求不足,信用评级的地位难以确立。3)外部环境不佳,限制了信用评级的发展。
8、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这使得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指标配额目前我国对于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的是额度管理的审批模式。在对企业债的发行额度进行行政分配时,往往按“济贫”原则,把企业债额度分配给有困难、质量较差的企业,而并非进行资金的优化配置。
发行利率管制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采用的收益率不可高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这样的定价既不能有效反映风险状况,也使债券的发行方和购买方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强制担保既然债券发行是计划分配的、价格是管制的,没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又是面对大量散户来发行,自然就需要银行担保,这就使得债券的发行不是自由化的。
违约处理我国对发行企业的违约行为通常也不是通过市场约束原则来解决,而是出于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行政干预,要求销商后续发行。这样,发行企业的违约责任就转嫁给了承销商,使得承销商面对的压力极大。所以,就不能良好的规范发行企业的一些行为。
9、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税收政策
1)目前的法律架构不利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直接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着模糊,冲突或限制市场发展的因素。
(2)较高的税负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基金和国债由于利息免税,成为人们优选的长期持有的品种。因此,从税收角度看,公司债券在各种金融产品中并不占有优势,而处于相对劣势。
10、基础设施不配套
(1)登记结算系统不统一,公司债券的登记结算系统分割为两部分:发行(包括未上市流通)部分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上市流通部分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深、沪分公司。
(2)转让交易系统不完善,证券交易所是我国公司债券交易的惟一合法场所,而交易所的报单驱动撮合交易机制难以满足大宗非连续性交易需求,因此使交易所公司债券交易清淡,大资金无法进出。
企业债券的固有特征和现有市场的不成熟性
首先,企业债券的固有特征和交易所过高的交易成本影响其上市交易。由于发行人利用债券方式融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出现单只企业债券在发行金额、期限、票面利率、信用等级、赎回与回售、担保方式、发行对象等发行条件上的巨大差异,而交易所证券交易品种一般具有设计标准化的要求。因此,就企业债券整体而言并不适合交易所的上市机制,只有少数具有市场指示意义的品种才采取交易所交易方式,而更多的品种则应在场外市场交易。其次,债券具有低风险固定收益的特性,投机性较小,企业债券购买者一般做长期投资性持有,这样也会导致债券交易的非连续性,使得有价无市成为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债券投资又具有现金管理的作用,债券交易通常也就表现出大宗批发交易的特征,因此交易所的撮合交易机制难以满足企业债券的大宗非连续性交易。
再次,从现有企业债券市场管理体制看,发行和流通分裂为两个系统(发行系统由国家计划部门管理,交易所上市系统归中国证监会管理),由于两个系统管理体制的差异和衔接的困难,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不能形成连贯的机制,这也是造成企业债券流通不畅的重要原因。
社会横向信用体系缺失
经过长期的制度演进,我国形成了一种计划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纵向的社会信用体系(所谓纵向的社会信用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个人对集体的信任这样一种信用体系)。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横向信用体系(所谓横向的社会信用体系,简单说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一种信用关系所形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依赖这种纵向信用体系,国有银行能够大量吸收社会储蓄,同时,这些储蓄又因为这种依托于国家信誉的纵向信用,转换成为国债资金、银行贷
款、股市资金等,从而构成对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防止了国有经济比重的过快下滑。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瓶颈
1、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过多
第一,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实行总量和结构控制。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行债券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常用手段,一般只要符合发债条件的公司都可申请发行,没有额度限制。
第二,政府采用行政方法对企业债券进行定价,使企业债券发行价格缺乏弹性。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其利率密切相关。
第三,政府实行优先发展股票、国债的倾斜政策。政府发展证券市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通常选择后者。因此股票市场的发展得到
了更多的支持,而忽视了企业债券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2、缺乏权威的债券评级机构
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企业债券规模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有权威的评级机构对各种债券进行评级,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识别其风险和收益,以便进行选择,对发行者和承销商来说也便于销售。我国《公司法》虽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但离国际通用的债券发行基准还有一定差距。
3、担保机制不完善
企业债券发行的根本风险在于企业效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债券担保是影响企业债券发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效的担保不仅可以使企业债券得以顺利发行,还会降低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但实际上,一些担保单位不具备《担保法》规定的担保资格或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使企业债券的担保常常流于形式,一旦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政府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要求承销商垫付资金或用财政资金来解决。
4、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
《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公司与资信评级机构应当约定,在债券有效存续期间,资信评级机构每年至少公告一次跟踪评级报告”,但对披露的内容、格式、时间和真实性没有明确要求,中报、年报以及重大事项等信息
持续性披露制度尚未建立,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与资信状况也缺乏有效的公开披露渠道,使投资者对购买企业债券疑虑重重。
5、缺乏给企业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
从国际证券市场来看,一般将国债的收益率视为企业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因为国债风险低,安全性高,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强,且期限品种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以其利率为市场利率的基准。而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证券市场上没有一个基准利率,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使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参考资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证券投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文章: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和GDP偏好(殷剑峰;11月30日)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您的位置:
文章: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和GDP偏好(殷剑峰;11月30日)
&&&&金融体系是经济体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因而金融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机制。我国金融结构两个特征――银行主导和政府主导,是我国实体经济表现出重GDP、轻风险格局的关键。&&&& 一、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我国金融体系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银行主导,即居民的储蓄主要是通过银行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在90年代初迄今的两次经济周期中,银行贷款是经济景气循环的核心推动力量,贷款增,则经济高涨;贷款降,则经济萎靡。与此相比,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和长期不振的企业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甚微。&&&&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体系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看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之初,一方面,储蓄资源极度短缺,解决储蓄缺口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义;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相当成熟,其收益前景也较少不确定性。此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动员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特别是在适当的政府干预下,这样的体系更是能将少量资源集中于某些关键项目中,从而优于那种强调竞争和风险分散的市场主导体系。&&&&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储蓄缺口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时,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就发生了转移,即:如何在确保风险分散和金融体系安全的前提下,使储蓄资源能够被充分、有效地运用到那些前景不甚明确的投资项目中。在这种情况下,风险高度集中、识别新投资项目能力有限的银行主导体系就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也就是说,要发展各种股票、债券市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投资者。&&&& 否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就必然要面临这样的两难困境:如何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前,正是这种风险分散和经济发展无法兼得的两难困境使得我们的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正统经济学理论所没有预见到的非典型现象,其突出表现是:第一,在国内依然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出现常年的经常项目顺差,这种劳动力和资本的双双“过剩”显然极其不正常;第二,投资的结构不合理,经济的瓶颈行业、能够带来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在国内储蓄大量积存于银行体系的情况下,资本项目连年顺差。&&&& 二、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 除了银行主导以外,我国金融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政府主导。不仅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各种机构投资者未理顺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而且,在关乎经济发展的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类被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机构,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也占据着主导地位,真正能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股份制银行处于劣势。&&&& 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并非我国所首创,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金融体系均具有这样的特征。同银行主导未必就绝对地劣于市场主导一样,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也有其优点。在经济发展之初,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有效地动员储蓄,并将之投入到经济所急需的项目中去。实际上,在动员储蓄和集中投资方面,政府主导和银行主导是统一的。对此,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已经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肯定。&&&& 然而,政府主导的一个极大的弊病在于,政府不仅承担了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责任,而且,作为出资人,或者,作为利益相关者,政府甚至还负有保护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责任。这种隐含担保使得本应由经济当事人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政府,从而刺激了经济中的道德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主导必然是同银行主导相契合的。因为在银行主导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保证储蓄者获得适当的存款利率,政府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借款企业和贷款银行上。相反,在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由于储蓄者同时是承担金融风险的投资者,市场波动会立刻触及其利益,因此,政府就不得不时时刻刻地在储蓄者(投资者)、企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证券基金)间寻求利益的平衡,其难度可想而知。实际上,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步履维艰,关键原因就在于三方利益难以平衡。&&&& 三、政府主导和银行主导下的风险转移机制与GDP偏好&&&& 在政府主导和银行主导的双重格局下,所有经济当事人的激励就因潜在的风险转移机制发生了变异。对于储蓄者来说,由于政府可以为之提供无风险的存款利率,其利益诉求就仅在于存款利率的高低了,至于储蓄资金被银行用于何种风险项目,自然与之无干;对于企业家来说,由于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自身并无资本积累,金融体系也没有提供这种资本积累的渠道,因此,也仅须关注投资收益,至于投资风险多同银行有关;对于银行来说,由于政府最终会对之采取救助措施,除非政府采取比较强烈的直接干预措施,也不需要太在意风险。于是,在储蓄者、金融机构和企业家等三类主要经济当事人都只关注收益的情况下,经济自然就表现出重GDP、轻风险的格局。而转嫁给政府的风险,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必然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东亚金融危机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我国这种政府主导加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风险转移机制。不同之处有二:首先,对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来说,对国有企业贷款是获得收益、同时不用承担相应风险的较好选择。因为在同样发生贷款损失的情况下,银行员工因国企贷款而承担的责任要远远小于因非国企贷款而承担的责任。并且,银行所青睐的国有企业通常都处于那些高度垄断、因而容易产生暴利的行业。&&&& 其次,地方政府没有承担与之收益相匹配的风险。在我国这样地方差异极大的大国中,政府主导和银行主导还导致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取向发生了矛盾。一方面,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甚至急于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控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以及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来获得贷款。或者,更为现实的是,利用圈占土地来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维护这些机构稳定的责任又在中央政府。在这种风险转移机制下,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承担与之收益相匹配的金融风险,从而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并且,不用承担风险的地方政府也更倾向于那些能够产生迅即暴利的行业。&&&& 总之,在这种储蓄者、金融机构和借款者(地方政府、企业)都没有承担与之收益相匹配的风险的格局下,我国经济表现出重GDP、轻风险的态势。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中央政府不仅需要抑制经济当事人的投资冲动,也还需要考虑经济中的就业和收入分配。其结果必然是,就业、经济增长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就成了中央政府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对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一个金融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在微观上促进各种金融中介的竞争,在宏观保持金融稳定。具体说,应该着重强调两点:第一,放松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管制,大力发展包括地方性柜台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第二,理顺政府、监管当局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交易所等金融中介的关系,放弃政府干预微观金融主体的思想。
[!]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11层
邮编:100028
电话:010-
传真:010-
COPYRIGHT &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