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与船只创造坎通纳为什么叫国王?

1954年在埃及吉萨的周围发现五处葬船坑,坑内葬有拆散的木葬船。最后一处船坑尚未发掘。&
& 葬船在无空气状态下保存比较完好。葬船包括1224块船板,叠成13层,另外还有缆绳、篮子和席子;经过重新装配后长44公尺,横梁6公尺,有铜箍加固,且配六对木桨,桨长6.5至8.5公尺,船中舱排水量为45吨。& 埃及古文物最高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与日本埃及学教授一起,在埃及吉萨胡夫金字塔旁通过一台钻入深坑的摄像机公开展示了埋藏其中的第二艘胡夫“太阳船”。据考证,这艘“太阳船”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陪葬品。此次展示是该船自1957年来的首次公开展示。&
太阳船博物馆
在气势非凡的胡夫金字塔南侧,有一座看上去小巧玲珑,设计新颖别致,造型优美的博物馆,它就是著名的。太阳船作为埃及古代文明的又一见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太阳船,这个名称听起来多么神秘!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古埃及人尊太阳为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拉神。他们生活在畔,两侧是广袤无垠的,船只是沟通河谷两岸的唯一交通工具。他们见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想象天空是浩瀚无际的海洋,太阳每天乘船两次航行:一次在白昼,乘坐白昼之船“玛阿内杰特”由东往西,飞渡太空;一次在夜晚,乘坐夜间之船“梅塞凯底特”,自西往东,穿越冥府。这就是太阳船的来历。古埃及人还把夜间比喻为死亡,所以又认为,太阳是天天复活、转世的。法老自封为拉神之子,他们渴望享受太阳神的永恒生活,因而仿制太阳船,置于金字塔旁,以便驾崩后其灵魂与太阳神一样,乘船遨游太空。
&& 人们根据历史传说,推测金字塔下面可能埋藏有太阳船。为了解开这个谜,埃及考古工作者作出了不懈努力。他们首先对胡夫金字塔的塔基进行清理。1954年5月,当时在开罗西南郊吉萨高地工作的考古学、后任《》副刊主编的卡玛尔·在胡夫金字塔塔底南侧18。5米远的地方,发现一截围墙的残存部分,拆除、挖掘后显露出东、西两个长方形石板阵,两者间隔3米,每阵排列着41块打凿磨光的白色石灰岩石板。卡玛尔·马拉赫认定它们是洞穴的盖板,经多次请求,他获准打开东边的洞穴。同年11月,东坑的第一块石板被吊起,卡玛尔·马拉赫便进入坑内,他虽什么也看不见,却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他激动万分地拿出镜子,将从石板缝透进来的阳光折射入坑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大小、长短不齐的木块以及一些芦苇绳索,它们虽已历经4600多年,但仍不蛀不烂。两个月后,东坑的石块盖被全部吊离。据考证,坑内藏的原来是胡夫法老生前使用的一艘御船。胡夫死后,其三太子达达夫·拉继位,用这艘船将胡夫的木乃伊从当时埃及首都运至吉萨,葬入大金字塔里,随后把这艘由1224块木料制成的船拆成650份,整齐地安放于石坑内。胡夫太阳船的出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埃及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也是迄今发掘到的最完整和最古老的船只,对于研究古埃及造船、航运、胡夫生平和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消息传出,轰动了埃及和国际考古界,纳赛尔总统曾到现场视察,表示祝贺。&
安放太阳船部件的石坑长31米、宽2。6米、深为3。5米。坑上盖着的41块石板,代表当时埃及全国41个州。每块石板长4。5米、宽0。8米、厚1。8米,平均每块重18吨。石板上达达夫·拉的名字仍清晰可辨。坑口封闭严密,内置麝香和其他防蛀香料。大块大多为雪松木,最长的达23米,最短的不足10厘米。
据记载,胡夫之父曾派40艘船从运木,造船的木块可能就是那次运回的雪松木。尽管胡夫时代已出现了,但全船却找不到一颗铁钉。原来,造船匠们在木版上凿了4000个洞眼,用5000克棕绳如同缝衣一般将整条船起来,利用雪松木下水膨胀、遇冷水收缩的原理堵塞缝隙。埃及著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艾哈迈德·尤索夫在既无图纸又无文字资料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1年,终于在1968年将船板重新组装,使胡夫太阳船昔日的雄姿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复原后的太阳船像一只流线型大枣核,全长43。4米,最宽处5。9米,船头高6米,挺立似木柱,有纸草花雕刻图案;船尾后翘,先往里勾,后直向外,高7。5米;船中央有木架搭起的两间舱,长9米、宽4米;船头有一凉棚,上盖芦苇,系船长指挥室。两舷各配5支桨,桨长8。5米,船尾另有两支桨做舵用。每支桨配水手两名,航行时共需24名水手。船上还备有测量水深用的一根木蒿以及停泊时挂缆用的一把木槌和两根木楔。& ,在挖掘现场,由意大利工程师精心设计,装配有现代化恒温设备的太阳船博物馆宣告建成,已故埃及总理毛希丁主持了博物馆开馆仪式。博物馆的外形呈船体,两侧镶嵌着透明玻璃,以保证馆内光线充足。走进宽敞、明亮、洁净的展厅,参观者都要穿上特制的鞋套。为了使观众能看清太阳船的各个部位,博物馆建筑分上下两层,参观道绕太阳船盘旋而上,太阳船被钢架托起置于博物馆中央,太阳船体被涂刷成棕色,远远望去,宛若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木船是木头的,这个木头又是一个雪松,这个雪松是在埃及没办法发现的,埃及根本没有雪松的木头,这个木头是哪儿的,是黎巴嫩的。在古埃及的文献当中也经常提到,高级的木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黎巴嫩来的雪松。那么这就是一个雪松做成的船,显然是花了很大的价钱才购买来的木料造成的。 埃及人造船是不需要钉子的,他惟一能够把木板结合起来的就是这些绳子,把它捆在一起,最后他真的把这个船捆成了,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非常壮丽的景象。这既是一个和古代人较量,同时也是向古代人学习,同时又是把一个不知道如何把它弄在一块的船,最后一件艺术品完成的这样一个过程。& 古埃及公元前2500年,因为胡夫是第四王朝的一个法老,所以葬在他的金字塔边上,那大体应该是他的太阳船,那么他的太阳船埋葬在这个地方有实际用途,既然有实际用途,把它运来以后,把它扔了就算了,为什么还一定要葬在这里,还要秘密埋藏在这里呢?就是刚才我说的是这样一种猜想,它有可能是两用的,既是太阳船,同时又是一个丧葬实际用船,但是怎么能够确定它一定就是太阳船,而不是别的船呢?不是一个普通陪葬的船呢?&
看这个船形,这是一个模型了,是按照它的形状做成的模型,看前面这个船头竖起一个很高的杆,后边又是弯过来的,木船完全可以造成不是这样一种形状,因为什么呢?在中国很早就有木船,其他很多民族都有木船,这些木船很少有这样一种形状,那为什么他要建成这种形状,它这个头跟这个尾为什么要是这样,于是人们就到古代的墓里边,壁画里边去找,那么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壁画。这是一个法老,在尼罗河上打猎,他坐着一艘小船比较小,但是形状有一点点像我们刚才看的金字塔下的这个大船,也就是说古埃及到胡夫法老这个时候,尽管造船技术已经很先进了,但是在形状上他一定要模仿古人,他的先辈造船的那种情形。为什么要描写成这种情形呢?因为他崇尚一种创造,创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太阳船采用的就是最早时期这样一种船的形状,而不是后来船的形状,因为后来船的形状已经不具备那种载着太阳神东升西落,一天一天巡游在世界上这样一个功能了,所以正因为这样,他才把自己的船造成这样,所以一切都源于对于古代最远古时期的这种模仿,这种模仿里边包含了一种创世的概念,包含了一种创造的概念,包含了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总体的认识,所以我们说埃及人在这一点上表现了他们对人类生活的态度,一种非常轻松的态度。& 那么这个太阳船为什么要秘密地埋葬在金字塔边上,这正好体现了古埃及人的一种生活观念,这个世界上的民族千差万别,很多地方相同,也有很多地方不同,但是古埃及却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神话世界当中的一个民族。它对世界的认识,是把神话跟现实是揉合在一起来看待的,所以他们才能够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建造自己的太阳船,才能够让人在一个世界跟另一个世界每天进行这样的循环,这是他们的世界观,他们也认识这个世界,他们也想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但是他们这个世界在人类世界的解说里边,就包含了他们的观念,有的时候,现代人认为他有一些幼稚,有一些迷信,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这么认为这样的一些内容,他真诚地相信法老就是一个神的儿子,那么他死了之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冥界之神,那么就会坐着太阳船一次一次地巡行于两个世界之间,那么这一点感觉到有的时候是不是很落后,按照现在对认识论的观点来说,它是有一些落后,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正是由于人这样的一种世界观,这样的一种生活在神话与现实当中的这样一个世界的民族特性,使古埃及给我们留下了这么辉煌的一份遗产,其中包括它的金字塔,包括它的木乃伊,包括它的方尖碑,包括它的太阳船,还包括它很多建筑非常精妙的神庙,而这些神庙成了古代希腊人所模仿的一个老师,而这种模仿是绵延不绝,不仅是古希腊人在模仿古埃及人,古希腊之后的人,古罗马人在模仿着古希腊人,那么整个西方世界都在模仿着和,实际上正是间接地模仿着古代的埃及,一直到我们现在,甚至包括中国有一些建筑,什么建筑呢?凡是那些有巨柱出现的这样的一个地方,我们都会想到,这是受谁的启发,是受古代希腊人神庙的启发。
那么古代希腊这种神庙的巨柱受谁的启发呢?如果我们到埃及去的话,几千年之前埃及人所建造的神庙,最辉煌的那种巨柱厅不是像我们这么少,而是那么多的巨大的柱子建造起来的这种巨柱厅,才看到了整个这种建造模式的先祖是古代埃及人,这么这一切与什么有关,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的东西,就不会留下这么多的遗产,这么辉煌的遗产,所以我们说他的对待整个世界,认识世界和这种生活在神话当中的这样一种态度,给我们确实留下了很多东西,而且他这样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生存的态度,使古代埃及人生活得比较踏实,第一,古埃及人,并不惧怕死亡,这一点恐怕是所有的古人加在一起都很难跟埃及人匹敌的,他不惧怕死亡,他认为死亡是一种延续,这一世界的内容只是整个循环当中的一个链条,或者说是多幕剧当中的一幕而已,而这个戏剧是要循环上演的,他有创造的那一天,有人类从原始之水当中鼓出一个土丘,在这个土丘上生存繁衍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个人类之初的概念,但是却没有最后消失的概念,之所以不消失,就是因为他这样的一种世界观,所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对于我们现代人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从古埃及的太阳船里边,我们能够想象到一些东西。
埃及很神秘,太阳船也很神秘,那么古埃及的民族也是很有意思,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它有着跟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有很大不同世界的观念,这个世界的观念想对于后人来说,是有很大启迪的,不管它在认识论上,有多少东西是可以汲取的,多少东西是现代人不能汲取的,但无论如何对现代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都是一个能够刺激现代人去寻找、去探寻、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领域,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跟现在截然不同了,但这种生活方式从某些角度来看,会不会给现代忙碌的人,现在这些面对着死亡不知道应该怎么理解,怎么对待的人们,是不是会有一些启发,或者起码能够让人们想一想,还有这样一个民族曾经有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人的生与死,对待这样一个生命的历程,对待这样一个宇宙循环的历程,如果思考了,不管思考的结果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总会让人们有那么一点心灵的宁静,这个心灵的宁静,会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里边包含了现代人对于真的追求,那么对于善的追求,同时也有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如果人们一生当中在闲暇的时候能够留出一点时间来,通过对于古埃及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能够追求到了真,追求到了善,追求到了美,那么的愉悦,肯定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1950年5月,当时在开罗以西吉萨金字塔地区工作的考古学家、现任《金字塔报》副刊主编的卡玛尔·马拉流在胡夫大金宇塔南侧18米处清理沙石时,发现一截土墙,拆除后显露出东、西两个长方形石坑,两者间隔3米,每个坑上平铺着41块打凿磨光的白色石灰岩石板。
同年11月23日,东坑第一块石板吊起,一股异香从坑内飘出,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大小、长短不齐的木块以及一些芦苇和绳索。这些木块4500多年沧海桑田,仍不蛀不烂,完好如初。这是一堆什么木材?为什么储藏在坑内?经考证,原来是胡夫法老(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60年执政)生前使用的一艘古船。胡夫去世以后,其子达达夫·拉继承王位,用此船将胡夫木乃伊(防腐加工后的遗体)从当时埃及首都孟菲斯运至吉萨,葬入金字塔内,随后把船拆成650个部件,1224块,安放于石坑内。有人称它为,石板上达达夫·拉的名字清晰可辨。
胡夫船的出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埃及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也是迄今发掘到的最完整的古代船只,对于研究古埃及造船、航行、胡夫生平和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大价值。
消息传出,轰动了埃及和西方考古界,总统曾亲临现场视察表示祝贺。&
何谓太阳舟?古埃及人尊太阳为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拉神。他们生活在尼罗河畔,两侧均为广袤无垠的沙地,船只是沟通河谷南北的惟一交通工具。他们见太阳每日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想像天空是浩渺无际的海洋,太阳每日乘船作两次航行:一次在白昼,由东往西,飞渡太空;另一次在夜晚,由西往东,穿越冥府。这就是太阳舟的来历。
在胡夫金字塔附近共发现五个石坑中收藏的五艘船。1920年打开塔东三个石坑,仅得到一些包金船板残片,大部分木块早已被盗。博物馆以西的石坑,尚待开掘。那么,胡夫船是否就是太阳舟?学者们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持肯定态度,认为法老自封为拉神之子,他们渴望享受太阳神的永恒生活,因而仿制太阳舟,置于金字塔内,以便身后像太阳神一样,每日进行两次航行;另一派说,根据金字塔内铭文记载,太阳舟的特点是船体长,船头高耸,下呈四方形,一条宽帷幔几乎垂到水面,船的中央有几根支柱,上面竖立着古代人崇拜的鸟兽等偶像,船上仅有一桨,航行时靠其他船牵引。
这些特征,在整个法老统治时期均无重大变化。国王驾崩后,升天追上太阳神,令其与众神同船,而不设法老专用舟。胡夫船头尾草茎状,中央无任何偶像标志,桨的数目不具备太阳舟的特点。至于胡夫为何一人拥有五艘船,其解释是,一船用于举行加冕典礼,三艘作为巡视船,另一艘专运遗体。此类船在法老大臣们的墓中时有发现。结论是此船无非是胡夫的随葬船,供他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而已。&
学者们的探讨尚无定论。对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它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如同—块晶莹瑰宝,与巍峨的金字塔相互衬托,给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增添了新的光辉。顺便提及的是,胡夫船博物馆只有一件展品,但门票极贵,埃及人10埃镑(合31.2元人民币),外国人50埃镑,致使参观者寥寥无几,许多慕名参观者犹豫徘徊在馆外,这未免是件憾事。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30:4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原创】奇葩!不神的“神龟”!趣谈古朝鲜龟船
者:灵云ら苍月版权归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一直以来,韩国人都以对其祖先“伟大功业”的自豪和夸耀而出名。这尤其反应在韩国拍摄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去年年底,韩国一部大制作电影《鸣梁-旋风之海》在国内外上映了。灵云认为,尽管该片或多或少的也有些许夸张。但严格讲,与之前韩国人拍摄的一系列歪曲甚至捏造所谓“民族光辉历史”的“神剧”,如臭名昭著的《神机箭》相比,《鸣梁-旋风之海》已经属于难得的“忠于史实”了。随着《鸣梁-旋风之海》的热映,又激起了众多军迷网友的讨论。这其中,一种原本在本片里根本没有戏份,只是在片尾出镜一下的舰船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这就是朝鲜乃至世界古代海军史上著名的“龟船”。在很多韩国人以及一些中国“哈韩一族”的描述中,李舜臣的“龟船”被描绘成“无敌的世界第一”了。
翻看当时的史料,在当时的“万历朝鲜之役”中,龟船在对日本海军作战时确实表现的极为抢眼出色。那么,龟船是否真的就如韩国人和一些中国“哈韩一族”的描述那样在当时“世界第一举世无敌”呢?灵云认为这当然是错误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龟船产生这种效果呢?历史上真实的“龟船”究竟是个神马东西呢?他的前生今世又是如何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灵云认为,要说龟船,就必须要提到那场跟他“扬名立万”有直接关系的“万历朝鲜之役”和李舜臣了。所谓“万历朝鲜之役”是中国人的叫法,在朝鲜/韩国被叫做“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而在日本又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之所以有这种区别,是因为中国人一贯把这场战争统一看做一场战争。而由于历史上,这次战争实际上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日本曾经先后两次大举入侵朝鲜。因此,朝鲜和日本习惯于把两场战争分开讲述。
“万历朝鲜之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灵云注:另两大战争是:平定蒙古贵族叛变的宁夏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动用兵力和钱粮之多、使用的武器装备之繁多和先进、造成的人员和财力损失之大,以及对明朝内政外交甚至政权存亡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之深远,在整个明朝历时上尤其是明朝晚期都是极为罕见和深远的。
这场战争历时近8年,一方,他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亚洲大陆大规模侵略战略的彻底失败。导致日本丰臣秀吉政权的崩溃和德川幕府的建立,造成了此后整整300年里日本放弃对外扩张,老老实实的龟缩在本土四岛,制造了此后300年远东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国在欧亚大陆东部乃至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此后200多年的霸主地位。
而另一方面,这场战争极大的消耗量明朝的军力和财力。军事上严重损耗了明朝之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由李成梁等一手建立的、明朝赖以震慑东北少数民族如女真的辽东军团,特别是其最精锐的辽东骑兵集团经此一战丧失殆尽。经济上则严重消耗了国家财政储备造成财政亏空。明朝万历前期张居正呕心沥血的“万历新政”好容易积攒的一点家底子消耗殆尽。加上万历开始的明朝历代皇帝和统治集团腐化怠政,造成国家财力的迅速枯竭。导致后期当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发动叛乱后金/满清兴起,以及关内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明朝政府军无精兵、财无钱粮根本无力镇压叛乱,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
现在凡是韩国人谈到那场战争,无一例外的都夸夸奇谭其祖宗在那场战争里如何神勇无敌是战争主角,明朝只是打下手的瘪三云云.........而实际上,包括当时的朝鲜人自己都承认,这场历时8年的“万历朝鲜之役”战争,就是明朝和日本两国的较量,当时的朝鲜王国充其量只是陪衬。如果没有明朝的救援,甲午战争后朝鲜被日本亡国灭种举国殖民的历史将提前整整300年!
整个“万历朝鲜之役”中,除在某些个别战役如金时敏领导的“晋州保卫战”外,朝鲜陆军在整个战争里表现的窝窝囊囊甚至不堪一击,连给明军打下手都不够格。但与陆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海军在战争中大放异彩才。整场战争的海战中,朝鲜海军屡次大胜在数量上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的日本海军。例如在著名的“闲山岛海战”中,日军参战舰艇一共113艘,而李舜臣手下只有舰艇56艘。结果一番激战后,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朝鲜海军以自己无船只损失、19人阵亡、400人受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沉日军舰船61艘(灵云注:包括日本舰队旗舰“日本丸”号)杀敌数千人的辉煌战绩。“闲山岛海战”直接造成日军丧失了至关重要的制海权,导致侵朝日军后继无援日本不得不暂时求和。因此成为是“万历朝鲜之役”第一阶段的转折点。
朝鲜海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主要原因当然是一代名将李舜臣杰出的指挥和军事才能。而另一方面,虽然朝鲜海军当时数量上固然处于绝对劣势,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大大优于日本海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朝鲜海军当时的大杀器,即东亚乃至世界海军史上有名的——龟船。
龟船是古朝鲜海军(灵云认为叫水师其实更符合历史事实)特有的一种具有较强防护力和火力的大型战舰。但灵云认为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龟船本身有浓厚的中国血缘。他是朝鲜“板屋船”的升级版,而“板屋船”的直系祖宗是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福船”。板屋船最早可以追溯到1544年。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朝”正和他的宗主国中国明朝一样,饱尝日本海盗即臭名昭著“倭寇”侵扰。当时的朝鲜海军舰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忧国忧民的“李朝”的“中枢府事”宋钦开始认真研究当时东亚——远东最强大的、他的宗主国明朝海军的各类舰艇。而这其中最让他推崇备至的,就是当时中国水师主力战舰舰型的“福船”。
福船是中国古代东南沿海的一种大型远洋海船。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型远洋尖底海船,由于主要发祥并兴盛于福建省故名“福船”。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福船。经过400多年发展,到明朝早期,福船已经发展的相当先进完备。福船的特点是舰艏尖、舰艉宽,两头像上翘舰艏、舰艉高昂。看上去船体整个像“满弓”一样。两侧船舷有明显外飘,而且船舷上有坚厚木板制造的、类此城墙垛口带射击孔的护墙。而且福船高昂的舰艏通常都故意用坚固无比的硬木制造以追求强度。而且舰艏正前面必定会有装钉一个像盾牌的、突出的、用坚硬钢铁打造的、体积和面积足以装下一个成年男人的巨大的、厚重的、外观呈现张牙舞爪的鬼怪或野兽如虎头的金属冲击装置。这其实就是西方舰船里所谓的“撞角”的中国版本。配合坚固的船头进行海战时的冲撞作战。
福船船体整体呈“满弓”状,船体像高大的楼宇一样高耸于海面。明代作战用的福船为四层,最底层通常是压仓用的。而且中国福船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水密隔舱技术的。第三层重要是人员居住舱和仓库。第二层通常是操作舱负责驾船。福船采用的是双舵设计,因此操作性非常好可以在浅海和深海进退自如。最上层甲板是作战地。甲板两侧和前方安装有火炮等武器,士兵在两侧护墙保护下,依托高大的船体可以居高临下的杀伤敌军。动力采用的是风帆加划桨。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就是在帆篷面上固定若干木质横着的撑条,起到加固作用。最有趣的,是当时的军用福船舰艏两侧都要画一对儿巨大的眼睛,有的眼睛下面还会对称的画上一张狰狞的血盆大口。这主要是为在战争里对敌人进行心理震慑。现如今美军的一些A-10攻击机也是如此(灵云注:抗美援朝时,美军在自家很多坦克的正面自以为是的画个虎头企图吓唬志愿军,结果只能成为笑柄)。
福船具有吨位大、防护性好、自持力强、装载力大、既可以适应浅海也适应深海适航性好、速度快机动灵活等优点。因此成为满清之前中国海军主要舰种。而且在明朝前期,福船明显表现出大型化、远洋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举世闻名的郑和的旗舰“宝船”就是最典型的巨型福船。其排水量达到木船史上空前的数千吨。
以郑和宝船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明朝前期达到发展顶点。之后随着明成祖朱棣逝世,以思想极端迂腐守旧的儒生文臣为核心的明朝保守势力的重新抬头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明朝开始执行异常严厉的“海禁”严禁民间航海,官方航海也受到极大限制,更不用说郑和那种远洋/洲际航行。官府开始严禁建造大型远洋海船。这直接导致中国造船技术衰败。所造的船越来越小越来越落后。甚至造成中国主体人群海洋知识的历史性断代!以至于200年后,当欧洲殖民者那些只有数百吨的多桅小帆船出现在中国沿海时,中国人瞪着这些无论是技术还是个头都远不如自己祖宗建造的大船的西洋船时“惊为巨舰”!
尽管明朝晚期的中国福船无论在个头还是质量上都不如当时的欧洲如荷兰舰船。但在东亚依旧是无可争议的老大。朝鲜“李朝”的“中枢府事”宋钦对福船推崇备至。在上书给国王的奏章里赞誉福船“中国之船坚矣,四周皆以厚板为屋,其坚如城可避枪矢,凡遇倭人之船必所向无敌逢战必胜,我朝当效之矣”......他的意见得到众多人的支持并得到朝鲜国王首肯。于是,朝鲜版本的“福船”诞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板屋船”。
板屋船是朝鲜人针对自身环境特点改进的福船。适合在浅海和海况尤其是暗礁浅谈众多的海域使用。与中国福船一样,该船四周都有用厚木板搭建的护墙。而且该船更多的使用人力划桨来驱动而不是用风帆。板屋船整体呈方形,整体看,这种朝鲜板屋船更像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巨大的方形木盒子。该船在前后左右个方向都有炮眼和射击孔,因此可以在各个方向开火射击。板屋船是三层甲板,分工也和福船大同小异。这种战船体积庞大,可以运载百余人和大量物质,其最大缺点航行速度较慢。但这种几乎是方方正正的船只的操作性很灵活机动性好而且转弯半径小,几十个水手就可以驾驭。因此,其出现后立即成为朝鲜海军主力大型战舰。
板屋船的防护力已经相当了得了,但依旧有人对他不满意。公元1591年,已经预见到日本必将入侵的朝鲜海军一代名将李舜臣在李朝丞相柳如龙、水师副将郑运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专门针对当时日本海军的装备状况和作战方式对板屋船做了重大改进。于是乎,公元1592年4月,在朝鲜全罗道左水营造船厂,这种中国福船的子孙、由李舜臣专门针对日本人亲手设计、量身定做的高档版板屋船的首舰下水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龟船。
“龟船”是因其外观很像大乌龟而得名。这是就一种最典型的升级版的板屋船。船长约33米,宽约8.5米,高约5米。动力为风帆加人力摇桨。船上有两根桅杆可以挂两面帆。巡航时一般使用风帆。战时则降下风帆把桅杆放倒到顶上一个长形槽里。各有10个橹,战时由人力划桨驱动,航速可达7-8节。他继承了板屋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龟船与板屋船一样,整个船体用120毫米厚的硬木板包裹起来,四面都是护墙。而与板屋船最大不同,是龟船在竖着的护墙顶上又横着增加了一层同样120毫米厚的硬木顶甲板,整个上部都被这层拱形倾斜的顶甲板盖住了。说白了,龟船其实就是在原有的板屋船头上架了个厚盖子。就在这个盖子上,朝鲜人很有可能铺设了一层相对于木头坚固得多的铁皮。因此后世才会有龟船拥有“铁甲”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个顶盖上插满了巨大锋利的铁锥或尖刀。这明显是为防止对方在当时极为普遍的接舷肉搏战中跳帮登船。
龟船跟他的祖宗板屋船一样也是三层甲板。下层是划桨手和库房;中间层是火枪手和弓箭手,从枪眼用火枪和弓箭射击。第一层甲板是炮位,在四周一共有开了26-30个炮眼。其中前后各有两个。这样就具备了全向火力。最有趣的,是龟船正前方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木质龙头。这个龙头早期很可能是出于吓唬人的用途安装的,龙嘴里装了一些硫磺一类可以燃烧冒烟的东西。实战时点燃后龙嘴喷烟吐雾。既能起到烟雾弹的作用也可以吓唬敌人。这种版本的龙头还有个挺长的“脖子”,是像昂首的蛇头一样高高翘起高于龟船顶盖的。而这种龙头里显然是不可能装大炮的。
但根据李舜臣本人日记记述,后来版本的龙头没有脖子了,改为和正面护墙垂直安装的。这个版本的龙头是空心的而且的要大得多,因为龙嘴里伸出了一门大口径主炮。由此,这个龙头就可以真的直接开炮杀敌了。这样不仅增加了一个炮位,而且在那个普遍迷信的时代,比起原本那种只能冒烟的版本,这种真的能直接“喷火球杀人”的龙头对敌人的心理震慑更强。也正是这么个龙头,结合有个“王八盖子”的船身,这个船远看起来特别像个大乌龟,由此就有了“龟船”的雅号。
得益于宗主国中国强大、先进的火炮技术支持,龟船拥有较强的炮火能力。一般龟船通常拥有24-36门火炮。朝鲜军队当时装备的是天、地、玄、黄、胜五种口径和射程不同的火炮。根据史料记载,其中威力最大的“天”字号火炮重达300公斤,口径达140毫米,极限射程下能把重26斤的实心铁弹打到600米外!晚期龟船舰艏龙头嘴里装的就是这种重炮。口径和威力最小的是“胜”铳,射程约200米,其大体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抬枪”。
最奇葩的,是朝鲜人给火炮专门配置了一种名曰“大将军铳箭”的大型箭镞。这货的外形很像弓箭用的木箭,但个头和尺码以及重量大得多。长达3.6米,弹径77毫米!在木箭后头是3片巨大的铁制尾翼,最前端则是一个巨大的铁制的三棱箭头。这种东西通常用中等口径的“玄”字与“黄”字炮发射,极限射程达到500米(当然,到这个距离其毁伤力也微乎其微了)!这种奇葩在陆战效能远不如球形炮弹,但海战里却大放异彩。当时的战船都是木质的,而这种采用巨大的金属三棱穿甲箭头的巨箭加上自身巨大重量产生的惯性,借助火药发射威力其穿甲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炮弹。朝鲜海军在近距离,通常用“玄”字与“黄”字炮对准敌舰的水线部位发射。一旦命中,其就会击穿船体砸断船只木质龙骨。通常会将其砸成碎片导致船体断裂。某种意义上,这东西的作用就类似于现在的鱼雷。这种大箭和战术在《鸣梁-旋风之海》也得到了再现。此外,龟船上海有火枪、火铳和弓箭以及刀矛等摒弃。
一艘龟船通常有50-60名士兵、一名指挥官和70名划桨手。总体说,龟船具有非常强大的防护力和凶猛的火力,船身简易坚固,船速快机动性强等优点。实事求是的讲,龟船确实是当时亚洲一种较为先进的战船。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
首先,龟船为获得全方位的防护力采取了全封闭结构。除了封闭的顶盖之外连舷窗都很少。结果在获得强大防护的同时,龟船牺牲了内部的通风。因此一旦战时发射火炮,火药爆发产生的大量硝烟也就被封闭在了船舱里排不出去。加上夏季海上的闷热潮湿环境,导致船舱尤其是炮舱里高温且空气混浊士兵苦不堪言。非常不利于人的持续作战。
其次,板屋船一大优点就是适合潜水近海作战。龟船虽然起源于板屋船,但为获得强大防护力大幅增加了装甲防护,其直接结果就是大大的增加了重量/排水量,加上龟船采用“U”型船底,龟船吃水深达15米!这导致龟船在近岸浅水海域活动时极易搁浅,只能在深水区作战。因此,龟船绝不是某些国人所谓的只是“近海作战的小艇”。而他的体积和容积以及排水量由注定了他的自持力和适航性很低,因此龟船又不是一种远洋战船而只能在近海深水区作战。这导致龟船的地位颇为尴尬。
而且对比板屋船,龟船的制造难度、建造时间和造价要高得多。这最终导致龟船的数量始终很有限。自“万历朝鲜之役”始终,朝鲜海军的大型舰艇主力都是板屋船而不是龟船。李舜臣的龟船始终是作为舰队中“少而精尖”的高端突击力量,配合板屋船等其他舰种使用的。通常在战时,龟船都会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借助自身强大的防护力直勾勾的冲入日本舰队阵中,首先就是先用龙嘴里的重炮轰击一下,然后直不楞登的冲上去撞击日本船。而且通常是三番五次的撞击。通常都会撞烂一些日本战船。因为龟船不仅结构极为坚固,还完美的继承了他的中国祖宗福船的强大的撞击能力。
撞击的同时,龟船四个方向船舷所有火炮将进行一轮密集的火力轰击。由于当时的火炮射击后要一个较长的冷却时间,因此炮击过后就是持续的撞击和火枪火箭射击。这样通常会轻易打乱日本舰队的阵型导致其陷入混乱,为己方舰队后续的分割围歼创造条件。
在对日军作战中,龟船这种战术屡试不爽,也让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的能耐确实对这种皮糙肉厚的“大乌龟”很无奈。龟船在对日本战舰的历次战斗中,都表现出近乎“一边倒”的压倒性绝对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也因此,现在的韩国人将龟船赞誉为“无敌的神器”,甚至说成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铁甲战舰”。那事实是否真如此呢?龟船是否真的如韩国人追捧的那样“无敌神勇”呢?
灵云认为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可现实又确实是龟船在对日本人的海战里表现出几乎“一边倒”的压倒性优势。尤其重要的是,除了靠偷袭港口放火焚毁停泊的龟船外,日本人在面对面的海上对战中确实很难对龟船造成毁灭性的损毁。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比朝鲜和中国,当时日本海军的装备尤其是战舰实在是太垃圾——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现在一提到日本海军,是人都会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实力强大”等词汇来形容。作为传近代统海军强国,强大的日本海军称雄东亚甚至世界100多年。即便是现在,除了没有核潜艇和航母等战略级武器外(灵云注:现在限制日本拥有这些东西的绝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政治原因)。日本海军总体实力丝毫不逊色于英、法这样的传统西方海军强国。但灵云认为必须看到,强大的日本海军,尤其是日本海军现代化的强大舰船和先进武器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才诞生的。在中国明朝时期,日本海军的装备,尤其是日本战船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垃圾!
近代以来的日本对海军尤其是先进战舰武器的的发展,其重视程度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可在明朝时代,当时的日本却根本不重视海军和船舶的发展。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当时的明军惊讶的发现,这帮远涉重洋而来的倭寇居然直接把若干砍倒的整棵大树不带加工的,就直接用铁片和麻绳而不是船钉拼接在一起就算“海船”了。而倭寇用来填补缝隙的也不是人所共知的桐油或船胶,居然是稻草或木屑或麻绳甚至破衣服烂袜子!这种倭寇的“海船”不要说挨一炮,连普通的航行时都显得摇摇欲坠。倭寇能驾驶这种奇葩横渡大洋跑到中国家门口就已经是奇迹了。因此,当时明朝水师战船更多时候根本不开炮也不放枪,而是直接开船撞上去碾压过去。通常是一撞就解决问题了。
“万历朝鲜之役”时,侵朝日军使用的主要大型舰艇是“安宅船”。这是一种发源于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型近海战船。其可达50米长、宽约10米。安宅船的体积相当庞大,载人也有100多人。也分为三层甲板。配有160支小橹80支大橹。而且上层四周也像板屋船一样有护板。对冷兵器、火枪也拥有相当强的防护力。
但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海军都开始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当时的日本海军却没有像样的舰炮。安宅船第一层甲板四周同样布满炮眼。可安宅船装备的却不是舰炮,而是40-60支所谓的“大筒”。字面上看,“大筒”好像是多有威力的大炮。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大号火绳枪。其大致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装备的所谓“抬枪”。“大筒”的一颗弹丸重量不到100克,“大筒”的极限射程不超过200米。而且其穿透力相当有限。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日本内战时期更注重野战和单兵作战,为此从欧洲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引进并仿制、装备了大量火绳枪。日本人将火绳枪称为“铁炮”。当时的日本火绳枪以工艺精湛性能优良著称,而且大量普及在陆军里。在性能上要超过明朝和朝鲜陆军大量使用的火铳。因此在陆战尤其是在对战明军骑兵和巷战以及守城中占了很大优势。明军第一阶段主帅李如松的坐骑,就是在平壤之战中被日军火绳枪击毙的。但是,日本却始终没发展起明朝那样强大的大口径火炮。“万历朝鲜之役”中,明军对日军在单兵火绳枪上没有优势,却在重炮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点在历次战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的日本海军根本没有像样的舰炮火力。日本海军当时也拥有大量火绳枪。其典型战术是接近敌舰后,集中火绳枪进行密集射击杀伤敌方人员,随后靠近敌舰后扔出“飞虎爪”等抓住敌舰后拉近。这时候,安宅船靠着敌舰一侧的护板将放倒变成跳板。日本士兵将挥舞刀枪冲上敌舰与对方士兵进行肉搏战。经历了百年“战国时代”混战后,日本士兵的单兵作战技能,尤其是使用倭刀的近战剑术都非常了得。因此在近身肉搏中日军占有先天优势。因此这种接舷—跳帮-肉搏战的海战方式成了当时日本海军的标准作战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本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海军/水师。起海军从士兵到将领,很多干脆就是丰臣秀吉收编的海盗。例如,鸣梁海战里被李舜臣击毙的日本海军主将来岛通总就是海盗头目。这种“海军”只会打家劫舍,他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日本人的海战主要就是依靠接舷肉搏战,也缺乏杀伤力大的重武器。结果这两大弱点都被李舜臣很好的利用了。日本人没有像样的火炮。其海军威力最大的“大筒”那有限的杀伤力,打在拥有重甲防护龟船上都不如挠痒痒。而为了对付日本人最擅长的跳帮接舷战,李舜臣给龟船装了个不满尖锥钢刀的“乌龟壳”。加上龟船四周也是全封闭的无处下嘴,最擅长跳帮接舷战的日本人对龟船却无计可施。而安宅船虽然有木板防护,但在龟船强大的炮火下几乎没有效果。而且安宅船继承了当时日本人造船技术差的缺点,船体强度不高根本扛不住坚固的龟船的冲撞。
其结果,就是日本人的火力对龟船的杀伤力和毁伤力非常有限。而面对龟船顶盖上插满的尖刀,又不能进行最擅长的跳帮肉搏战。而日本人的战舰即扛不住朝鲜人的大炮也扛不住龟船的撞击。结果,就是由于当时日本海军的装备和战术过于落伍,才最终造成了龟船对日本战舰近乎“一边倒”的胜利。也铸成了“铁甲龟船”的不败神话。
其实灵云认为,如果我们放眼当时世界范围内海军强国,如欧洲的荷兰和亚洲的中国,朝鲜的龟船在他们面前就远没有如此神勇了。当时世界海军强国已经开始普遍装备大口径身管火炮。例如,明朝海军的晚期的大型福船上,舰艏拥有2000斤以上的大口径大发贡重炮1门、千斤佛郎机炮6门、碗口炮3门,迅雷炮20门。更晚的仿制荷兰战舰而来的大型三桅炮船,配有著名的大口径、长身管红夷大炮8门,千斤佛郎机炮40门。
龟船号称拥有强大的“铁甲”。可这些火炮无不以威力巨大著称。尤其是红夷大炮,素以射程远、杀伤力大而闻名于世。这些重炮尤其是红衣大炮对摧毁砖石土木结构的强大堡垒城墙都不在话下。龟船那木头加铁皮的装甲板在重炮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一旦遭遇拥有强大火炮的对手,龟船那“钢筋铁骨”的神话也将随之破灭。龟船幸运就幸运在,他的主要对手日本海军恰恰没有像样的火炮,对他根本不构成威胁。而即便在对日本人的战斗中,龟船的防护力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木质战船无法抵御日本人的燃烧类火器的纵火攻击。而且一些时候,日本人的弹丸也是可以对龟船内人员造成杀伤的。李舜臣自己就是在后来的追击战斗中中弹殉国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龟船生逢其时,他就是李舜臣专门针对日本人的优缺点而设计建造的。正是由于对手即当时的日本海军过于垃圾,才铸就了龟船的不败神话。而如果放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大背景下,龟船绝不可能是韩国人所谓的“不败”的。也正是因此,在对日战争结束后,龟船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正所谓龟船“成也倭寇,败也倭寇”。龟船绝不是韩国人所吹嘘的“万能”的。他的“神话”,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特定对手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在当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真正让中朝取得万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是中朝将士的浴血奋战。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李舜臣、邓子龙等中、朝将士为朝鲜的抗日救国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朝鲜李舜臣的龟船,将和中国海军将领邓子龙的座舰大福船一道,成为那场划时代的伟大战争的标志。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不朽的功勋!!!!!〔作者:灵云ら苍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王室姓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