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医保信息网王店村河道改造项目

平桥乡信息公开网
当前位置:
> 平桥乡 >
> 平桥乡王店村2015年度村干部“百分制”考评圆满结束
&公民,三农,其他/其它
&平桥乡王店村2015年度村干部“百分制”考评圆满结束
平桥乡王店村2015年度村干部“百分制”考评圆满结束
【字体:】&【】&【】
& & 2月1日,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率考评组一行来到考评第一站王店村,进行2015年度村干部“百分制”考评。王店村“两委”及其他村干部、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参加考评会。会议由王店村党总支书记吴福山主持。
& & 钱书记对此次考评进行了简单的动员后宣读了《平桥乡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度村居百分考评和考核工作的通知》,参会人员根据村“两委”同志述职中各自的工作情况和平时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测评打分。最后由乡考评组进行个人谈话,村“两委”成员和两名党员代表以及村民代表参与谈话。谈话期间,考评组还对该村的软件材料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 & 此次“百分制”考评不仅提高了该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服务理念,同时让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提供了为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的平台。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
您访问频率可能太快了,请稍候再试,或者联系:400-07-11315当前位置:
> 政府办 >
> 裕安区村镇体系规划
&综合政务,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土资源、能源,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商贸、海关、旅游,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其它
&村镇体系规划
裕安区村镇体系规划
【字体:】&【阅读次数:】&【】&【】
第一章& 总& 则
第1.1条& 规划背景
为适应裕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裕安区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配合区域内的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的建设,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六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编制《裕安区村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成果由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组成,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1.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等相关技术标准
5、《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年7月)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8、《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年)
10、《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11、六安市裕安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3、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15、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的文件
第1.3条& 规划期限
第1.4条& 规划范围
裕安区区域范围内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全区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
第1.5条& 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建设部和安徽省关于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裕安区村镇建设现状,贯彻六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策应合肥、六安以及周边城市现代化建设,科学确定层次分明、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村镇体系,优化用地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适度超前。
第1.6条& 规划重点
1、探究区域村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裕安区未来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和战略。
2、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取向,明确裕安区在六安市以及合肥经济圈的地位,发展的机遇和不利因素,合理对区域产业进行空间布局。
3、对区域范围内的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寻求加快城镇化的措施和途径。
4、协调城镇间、城乡间、城镇与区域间的关系,对城镇空间结构、等级结构以及职能结构合理规划,形成有机联系、分工合理、整体优化的区域城镇网络体系。并对中心城镇和集镇的规模、职能进行规划。
5、研究区域内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6、探讨新的形势下进行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方法,通过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明确区域内空间开发的方向,提出空间管治范围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7、提出裕安区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则和各乡镇新农村规划建设指引。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2.1条& 总体战略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实施“依托省会合肥,接轨长三角,承袭大武汉,衔接中西部,领衔皖西豫南”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重点打造加工制造配套特色经济、旅游特色经济、生态农业特色经济等三大特色经济。
第2.2条& 经济发展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近期(至2015年)年均按20%递增,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00亿元;远期(至2030年)年均按9%递增,2030年力争达到500亿元。
2、产业结构发展目标:近期(至2015年)三产比例为17:50:33;远期(至2030年)三产比例为12:45:43。
3、全区财政收入:近期(至2015年)年均增长31%,达到16.6亿元;远期(至2030年)年均增长10%,达到30亿元。
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近期(至2015年)年均增长10%,达到2.4万元;远期(至2030年)年均增长8%,达到5.2万元。
2.3& 总体发展目标
1、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在总量上实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实现16.6亿元,接近翻两番。
2、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在质量上实现突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推动工业化进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7:50:33。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
3、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在特色上实现突破。在工业板块上形成“一园十区”的基本框架,并各具特色。农业板块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事,形成“三个产业链条”。在城镇建设上,积极参与配合城市西扩,将近郊的城南、分路口、新安作为主城区西扩的卫星城;在边远地区形成苏埠、独山、徐集、固镇四个区域性中心;其它建制镇形成风格各具特色集镇。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突破48%。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增收上实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就业水平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居环境普遍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医疗体系和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5、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和谐上实现突破。重点强化“四个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专利授权量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加强综合发展能力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2.4条& 区域总体定位
总体定位为:全面接轨长三角,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合肥的辐射,带动区域内小城镇协调发展。
具体职能为:六安市重要的后勤保障区,现代的物流集散地,工贸与旅游并举的现代化发展区。
第2.5条& 发展战略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龙头,带动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
以旅游业为突破,活跃繁荣三产;
加强产业发展的支撑系统建设。
第三章& 区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3.1条& 区域总人口预测
全区总人口2015年约为102.3万人,2030年约为108.0万人。
第3.2条& 城镇化水平预测
裕安区的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为48.2%,远期2030年为78.2%。
第3.3条& 城镇化的机制
1、动力机制。加快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利用邻近合肥市的优势,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带动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吸引力。
2、制约机制。目前主要受经济结构制约、市场制约、资金制约和政策制约等。
第3.4条& 城镇化途径
1、壮大中心城区规模,全面提高城市吸纳能力:首先要以工业化为主攻目标,建设现代城市产业经济体系,实行双向开放,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快疏通城乡壁垒,努力创造就业。
2、把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推进农村城镇化:扶持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不断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集中发展;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贸易促进城镇经济繁荣;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园区和市场建设等工作,解决劳动力转移。
3、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区域副中心和重点中心镇。
第3.5条& 城镇化对策
1、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2、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鼓励农民集资建城。
3、适度超前发展交通和通讯业。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门路。
5、逐步扩大中心城区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
第四章& 区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4.1条& 城镇发展战略
4.1.1& 战略指导思想
进一步增强其中心城市的作用;选择区域经济实力强、发展条件好的建制镇作为区域副中心和一级重点发展镇;建设特色镇,加快发展工业和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合理进行城镇职能分工,引导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
4.1.2& 战略目标
1、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村镇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和重点中心镇。
4、逐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
4.1.3& 战略重点
1、非均衡发展,优先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使裕安区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并带动区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重点发展沿交通轴线的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成重点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
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第4.2条& 空间结构规划
区域内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
一心——以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主中心;
两轴——以向外辐射的主要交通干线为载体的基础设施束为轴线,形成主次分明的两条发展轴线;
三片——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片区,中东部城市三产服务片区,南部生态旅游示范片区;
多点——裕安区各级乡镇镇区为节点。
第4.3条&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根据各城镇远期(2030年)人口预测规模的频率分布特征,以1.0、2.0、5.0、10、30万人为界,将城镇规模划分为6个等级。
裕安区城镇等级结构(2030年)
城镇人口规模
城镇数(个)
分路口镇、新安镇、城南镇
苏埠镇、独山镇、徐集镇、固镇镇
江家店镇、顺河镇、韩摆渡镇、石婆店镇、丁集镇
青山乡、罗集乡、石板冲乡、单王乡、狮子岗乡、西河口乡
第4.4条& 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一级发展镇、二级发展镇、三级发展镇和中心村六个职能等级。区域范围内形成以裕安区主城区为中心,以分路口镇、城南镇、新安镇为副中心,以固镇镇、独山镇、苏埠镇、徐集镇4个镇为一级发展镇,以丁集镇、石婆店镇、江店镇、韩摆渡镇和顺河镇为二级发展镇,其余为一般中心镇(三级发展镇)的城镇体系机构,除承担镇域中心职能外,还可以为周围乡镇服务,也是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裕安区城镇职能结构(2030年)
综合中心城市
交通枢纽型
交通枢纽型
交通枢纽型
交通枢纽型
第4.5条& 城镇经济区划
依据经济区划的生态独立、依托中心、突出特色的三个原则,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经济中心与经济网络、腹地、资源配置与优势互补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确立3个城镇经济区:
1、构筑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江家店镇、固镇镇、丁集镇、单王乡、顺河镇、罗集乡。
大力发展皖西白鹅、水产养殖、粮油、绿色蔬菜、大麻等优质农产品,加大对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积极宣传推广特色品牌产品,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种养植,建设以固镇镇为龙头的,以皖西白鹅为主导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基地。
2、打造中东部城市三产服务区:新安镇、分路口镇、徐集镇、韩摆渡镇、城南镇。
发挥裕安主城区和城郊以及区域内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专业批发市场、大型商业连锁、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
3、建设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独山镇、苏埠镇、青山乡、石板冲乡、西河口乡、狮子岗乡、石婆店镇。
充分发挥南部山区良好生态和景点众多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名优茶、油茶、经果林、大麻等特色产业;突出红、古、绿、宗教、地质公园等特色,建设区域南部生态旅游区,把裕安建成安徽省西部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远期建设一系列高品质旅游项目,打造成安徽重要的旅游基地。
第4.6条& 重点镇建设
1、根据各个重点中心镇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发展潜力、产业特色以及在区域或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定了各重点中心镇的职能和发展方向。
2、重点城镇发展的政策支撑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的人口集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重点镇的户籍管理。
建立以推进城镇建设市场化为目标的投融资机制,要采取以市场补偿为主,财政投资为辅的办法,形成以民资为主体的自我补偿、滚动增值的城建投资体制:一是开展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通过统一规划,一次预征,分期投入,实现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集资建镇;二是引入股份合作制,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农民,以股份合作,组建法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参与城镇建设;三是放开搞活公用事业,要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单位、个人以出资自建、民建公助、公办民助的方式建设和经营公用设施;四是积极鼓励房地产开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小城镇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章& 产业布局规划
第5.1条& 产业整体发展战略
围绕皖西旅游胜地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实施资源深度转换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品牌培育战略,围绕旅游富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的总体思路,打造三个特色产业区(构筑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东部城市三产服务区、南部生态旅游示范),共同支撑全区统筹协调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5.2条& 第一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裕安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优势农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农产品基地规模。重点打造四大基地:在独山、石婆店、西河口等半山区建设六安瓜片基地,在北部固镇镇、丁集镇、徐集镇、罗集乡、江家店镇等丘岗乡镇建设皖西白鹅基地,在苏埠镇、韩摆渡镇、石板冲乡等沿淠河乡镇建成大麻基地,在城郊、新安镇、顺河镇、单王乡等沿淠河乡镇建成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
第5.3条 &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机电及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服装羽绒加工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等五大产业,主动承接合肥大工业的辐射。
第5.4条&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为突破,活跃繁荣三产,把休闲度假旅游及其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把裕安区从旅游过境地转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旅游精品,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5.5条&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总体空间布局为“一个产业密集带,两条产业发展轴,三个产业集核点,三个产业梯度片区的空间结构”。也即“1233”的发展空间布局。
1、一个产业密集区
以裕安区城市核心区周边包括经济开发区为整个区域的产业密集发展区(核心区)。&&&
2、两条产业发展轴(十字轴)
发展主轴(横轴):依托105国道与商景高速、沪蓉高速下道口、宁西铁路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沿线商贸物流业与沿线工业经济。形成一条以物流产业为主导,以其他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带。
发展次轴(纵轴):以分路口-徐集镇-丁集镇-固镇镇-霍邱县;分路口-狮子岗乡-独山镇-金寨线。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发展轴,沿线分别以固镇镇、丁集镇、徐集镇、分路口和独山镇为各自特色产业集聚生长点。带动周边乡镇依托优势发展,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带。
3、三个产业梯度片区
围绕产业密集区(核心区)为第一个产业梯度空间。高层次的工业产业将会向城市中心靠拢,第一圈层即产业密集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高新技术工业产业和行政服务为主。
第二圈层考虑产业的递进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即主要发展机械制造业、轻纺服装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圈层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依托现有资源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与生态观光农业为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区。
第5.6条& 各城镇产业发展导引
分路口镇:& 流通物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业、二类工业、传统产业。
新安镇:&&& 生态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重工业及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加工业。
城南镇:&&& 生态农业、商贸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二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加工业。
苏埠镇:&&& 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二类工业、建筑材料加工业。
独山镇:&&& 旅游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传统产业、轻纺服装加工业。
徐集镇:&&& 生态农业、畜牧养殖、轻纺服装加工业、流通物流产业。
固镇镇:&&&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轻纺服装加工业。
江家店镇:& 农副产品加工 传统产业。
顺河镇:&&& 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轻纺服装加工业。
韩摆渡镇:& 生态农业、畜牧养殖。
石婆店镇:& 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丁集镇:&&& 畜牧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材料加工业、二类工业、食品加工业。
青山乡:&&& 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罗集乡:&&& 生态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服装加工业。
石板冲乡:& 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单王乡:&&& 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狮子岗乡:& 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西河口乡:& 生态农业、建筑材料加工业。
第六章& 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第6.1条&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6.1.1& 规划目标
规划分两个阶段, 2010年—2015年期间以“经济路”的建设为重点,加强各乡镇之间的横向联系,继续完善“出口路”的建设,使全区农村公路网络初具规模。2016年—2030年期间将基本上打通所有的“出口路”,消灭所有的“断头路”,做到“村村通公路”,公路等级全面提高,网络密度全面加大,农村公路的网络化全面形成。
6.1.2& 综合交通规划&
1、 高速公路
区内有两条已经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分别为沪蓉高速与商景高速:沪蓉高速呈东西向穿越裕安区,途经:江家店镇-徐集镇-新安镇;商景高速与沪蓉高速交汇于江家店镇与徐集镇交汇处,在六安南与六安西设两个下道口,给裕安区的交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建设应中加强与高速下道口的道路建设,以带动区域内物流与商贸与旅游业的发展。
(1)主要道路建设
结合六安市总体规划,确定“四横三纵加一环”道路主骨架,完善区域交通路网。
四横为105国道、省道(合叶路)与单罗路(单王乡-罗集镇)、石青路(石婆店-独山镇-苏埠镇-青山乡-105国道)为东西向四条主要横向内外联系通道。
三纵为六固路(分路口-徐集-丁集-固镇) +六独路(分路口-石婆店-独山镇)、南北向105国道(霍山县-青山乡-城南镇-六安市)+六单路(六安市-新安镇-顺河镇-单王乡)、江石路(石婆店镇-江家店镇)+江罗路(江家店镇-罗集镇);
一环为一个串联单王乡-丁集镇-罗集镇-石婆店镇-独山镇-苏埠镇-青山镇-城南镇-六安市-新安镇-顺河镇-单王乡的外部环路,通过这个环路的构建,可以有效沟通南北,实现区域内乡镇中心的便捷交流。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的有效进行。
(2)次要道路建设
提高县乡公路等级,规划各中心村与中心村、中心村与集镇的道路远期按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建设,按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标准建设行政村村道,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
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有宁西铁路和沪蓉高铁,其中分路口镇建设有货运站点一座。
根据六安市总体规划与铁路规划,裕安区内未来还将建设有阜六铁路(阜阳-六安),在分路口镇与宁西铁路汇集。规划在分路口镇建设客货铁路站点一个,并同时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带动分路口副中心建设。
第6.2条& 区域给水工程规划
6.2.1& 规划原则和目标
1、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举,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供水系统。
2、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及城镇空间布局,合理选择水源,确定供水分区和水厂位置。
3、完善供水设施,至2015年城镇全部实现自来水供应,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又要坚持远期供水系统的合理性。
6.2.2& 城镇供水量指标的确定
根据国标《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建议裕安区采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0.4-0.8万立方米/万人·日(用水人口为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数,本指标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在指标规定的范围内,结合城镇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城镇的综合用水量指标;近期2010年综合用水量标准为550升/人·日,远期2020年综合用水量标准为650升/人·日。据此,来测定城镇集中式给水的总用水量。
6.2.3& 区域供水系统
根据裕安区水资源情况,城镇供水水源主要依靠地表水,地下水补充。
区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均匀,城镇间距离比较远,地形起伏比较大,集中水源地比较少,供水以各自建立水厂为主,区域联合供水为辅。
结合安全饮用水项目的实施,在各乡镇和市区根据供水半径规划自来水厂。
6.2.4& 水源保护
裕安区应大力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展植被改良、坡地改梯田、种草护坡等水土保持项目;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建设,计划组建裕安区水资源水质及水土保持检测站,统一管理全区水资源水质及开展水土检测工作。
第6.3条& 区域排水工程规划
6.3.1& 规划目标
至2030年,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使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处理深度达到二级。远期在重点镇各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
6.3.2& 规划年限内的重点任务
结合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逐步完善裕安区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过渡到雨污分流,雨水直接纳入水体,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到2030年达到雨污完全分流排放。
6.3.3& 污水量目标
预测污水总量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城镇污水总量为城镇供水总量的80%。
6.3.4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规划建制镇以上要采用雨污分流制,在城南镇、丁集镇、江家店镇、分路口镇、独山镇、新安镇、石板冲乡等乡镇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工业企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同时完善污水管道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做到污水达标排放。
第6.4条& 区域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分两个片区:
丁集片——徐集镇、江家店镇、丁集镇、固镇镇、罗集、新安镇、顺河镇、单王乡
苏埠片——分路口镇、苏埠镇、韩摆渡镇、石板冲乡、独山镇、石婆店镇、狮子岗乡、西河口乡、城南镇、青山乡
区域内重点建设北部固镇35KV变电站与丁集镇110kv变电站,中部挥手220变电站,南部重点建设城南电厂、苏埠35KV变电站、城南220KV变电站与城南35kv变电站。确保重点乡镇工业企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稳定用电。&
第6.5条& 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6.5.1& 电信规划
规划采用40部/百人的电话普及指标进行全区电话业务量预测。
电讯线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补缺覆盖;通信管道随道路改造、建设时,根据现有管道资源,合理规划配制,同步建设。至2030年,电缆线路100%覆盖全区自然村,光缆线路覆盖到所有行政村。
市话、长话网依据人口和地方经济发展逐步扩容,保持电话人均占有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宽带网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先在重点乡镇试点发展,并根据经济发展方向目标,制定宽带网发展目标,到2015年宽带网覆盖所有中心村。
移动通讯规划在区域副中心增建基站,大的乡镇建2座基站,农村每个集镇都设立1座基站。光缆管道铺设至重要的党政机关、企业及居住小区,区域及每个基站都建有光缆管道或杆路的光数字传输环路。
结合全省的电信网络现代化建设,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逐步实现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楼宇(FTTB),光纤到用户(FTTH)。发展可视电话,宽带可视图文,高清晰电视以及多媒体通信等宽带业务。在城区设立互联网接入点,并逐步使主要城镇成为国内互联网的节点。建设一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跨地区资源共享,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6.5.2& 邮政规划发展规划
1、邮政设施服务指标:每个支局(所)服务人口1.8-2万人,服务半径0.5—0.7公里,每个信筒(箱)服务半径0.2—0.5公里。
2、邮政通信网发展设想:依据行政区划和邮政业务量发展预测,将分期建成5个支局、12个所,覆盖全区各乡镇。
3、邮政金融网发展设想:邮政金融网随着绿卡和电子汇兑业务的开展,规划在苏埠镇、分路口镇、新安镇三处设立金融分中心,以加速资金运转,同时在全区其他部分乡镇设置储蓄网点。
第6.6条& 防灾规划
6.6.1& 防洪规划
1、裕安区规划防洪标准:近期采用20年一遇,远期为50年一遇。
2、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标准按城镇规划人口规模分类:
城市人口规模为5-20万人以上城镇采用50年一遇防洪标准;
人口规模为3万人以下城镇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
3、乡村及千亩以上农田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6.6.2& 抗震规划
1、防震标准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颁布的中国地震强度区划图(1990),裕安区位于7度设防区。
2、规划原则
(1)一切新建工程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并按《新建工程抗震防灾规定》实施建设管理。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标准应提高一个等级设防。
(2)防震减灾未来总目标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使裕安境内生命线工程和开发区具备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其城乡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3、实施规划总目标的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实现依法行政。
(3)建立先进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4)完善防震减灾预案,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确保地震应急快速、有序和高效运转。
4、强化抗震设防管理,使各类建设工程具备相应的抗震设防能力
(1)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估结果确定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2)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参数区划图规定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3)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已建重大、重要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应按规定进行震害预测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6.6.3& 消防规划
(1)消防站规划
到2015年,在苏埠镇、分路口镇、新安镇、城南镇地区各建立一个小型消防站。远期到2030年在苏埠镇、独山镇、徐集镇、固镇镇几个区域中心均建设有消防站,以解决全区的消防工作。
(2)消防供水规划
消防供水均使用市政消防水源,其管网应呈环状敷设,市政消火栓应沿道路旁敷设,靠近十字路口,消火栓间距不宜小于120米,消火栓距离路旁不应超过2米,距建筑物不宜超过5米。城区道路应按规划设置的间距配置消火栓,居住小区按保护半径150米间距设置消火栓。建议在裕安区河流的两岸设置取水通道和取水设施,作为消防车供水的取水码头。
(3)消防通道规划
住宅区的主要道路、街区道路、组团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均要满足消防车辆的通行要求,尽端消防车道应设置不少于12×12(米)的回车场。道路拓宽改造或者新建消防车通道时,其道路应满足以下要求:通道净宽不小于4米,净高不小于4米;通道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得超过160米;通道应设计成通过式,避免尽端式消防通道。
(4)消防通讯规划
根据规范要求,区火警总调度台设置不少于两对火警电话专线,一级消防重点保护单位至消防总调度台或责任区消防站应设有线或无线报警设备,区火警调度台与城区供水、供电、急救中心、交通、环保等部门之间应设有专线通讯。
第七章& 区域社会服务设施发展规划
第7.1条& 区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现代化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相适应。
&&& 2、不同等级规模城镇配置相应等级体系的社会服务设施。
&&& 3、符合国家、部、省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7.2条& 商贸市场设施建设规划
1、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本区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必须重点建设好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乡镇根据自身资源与经济特征,建设粮油、蔬菜、畜禽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裕安区培育3-4个生产资料市场。重点建设农用车自选市场、机动车辆市场等。
3、服务设施
提高裕安区现有接待设施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拥有较齐备的高中低档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建制镇拥有中低档宾馆、饮食店及相应的服务设施。风景名胜区依托所在乡镇搞好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
第7.3条&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近期到2015年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远期到203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适龄儿童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高中学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学前教育入学率城镇达95%,农村达70%。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基本达到安徽省标准化学校标准。2010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4%。
第7.4条& 文化设施规划
加快图书馆建设。巩固发展乡(镇)文化站,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设一座具有文化活动综合功能的裕安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至2030年把裕安区建设成为与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强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优秀的文化产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乡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进入全省文化先进县(区)行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
第7.5条& 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全区体育设施网络:重点中心镇,根据各镇具体情况,近期规划在裕安主城区建设单项体育场一个,远期在城市副中心和重点发展镇各建设一座体育馆;其它城镇应建有单独的体育活动场所;机关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均应按照有关规定,配足体育用地和设施。
第7.6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抓好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健全卫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推行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
第八章& 旅游发展规划
第8.1条& 旅游发展目标
争取“十二区”期间,培育5个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景区、5个旅游乡镇、15个旅游特色示范村、60家星级农家旅馆;实现接待游客28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完成国家AAAA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的升级转型,建成横排头、九公寨2个AAA级景区,建成龙井沟、西海生态园2个AA景区。完成一批星级酒店的创建工作,完善接待设施,形成繁荣有序的旅游市场。
至2030年,年接待国内游客32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8%;年国内旅游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旅游业总收入20亿元,年增长率15%。
第8.2条& 旅游资源分区规划
旅游区等级
特色与内容
五级旅游资源
独山革命旧址群(国家4A级风景区)
现保存的9处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地保存了我党苏维埃时期县级政权体系
中国红色旅游名镇
横排头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2A级风景区)
景区内有横排头水利渠道枢纽工程、丰源湖、清源楼、淠史杭水利工程纪念碑、淠史杭水利工程墓、览胜亭、苏家埠战役纪念园、大别山书碑等景点,刘伯承元帅曾亲自题词为“丰收之源”。
红色旅游,滨水休闲;
新淠河滨河休闲游憩带
许世友将军楼
重要人物事件遗址
红色旅游、古建筑游
名茶产地、风光宜人
自然体验游
四级旅游资源
九公寨风景区(国家2A级风景区)
佛教名山、自然风光秀美
自然山水佛教文化游
银杏王、六安市古城墙、百斋墓、英布墓、谢后大墩子遗址、文庙、魁星阁、魏氏祠、“中国麻都”牌坊、安徽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心、周狷之墓、红军烈士墓、毛正初故居、挥手狙击战战场及纪念碑、徐家集民团起义旧址、赵翅生烈士墓、裴家滩古城遗址、开化县城遗址
组合集探险健身、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
回归大自然,体验大自然
三级旅游资源
苏家埠战役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向前总指挥总指挥部,指挥红10军、红73师及六霍县地方武装,进行了持续48天的苏家埠战役。
中国红色旅游名镇
虎头潭风景区(生态旅游景区)
虎头潭风景区位于裕安区独山镇,景区内有漂流、滑索等参与性项目。
生态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地
许继慎纪念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继慎是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人,红一军军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一生短暂,但功勋卓著。为缅怀先烈,后人在其故居处修建了纪念碑、纪念馆、故居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级旅游资源
桃坞、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六安兵变旧址、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旧址、“三农”中国革命小组活动旧址、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旧址、渡江战役二野前线指挥部旧址、苏家埠战役纪念广场、苏家埠战役胜利纪念碑、人民公园、滨河公园、青年公园、新世纪公园、六安体育场、望江寺舍利塔、南塔、北塔、皖西烈士陵园、月亮岛、武陡山暴动旧址、武陡积雪、皋陶文化遗址;
皖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级旅游资源
银杏王、六安市古城墙、百斋墓、英布墓、谢后大墩子遗址、文庙、魁星阁、魏氏祠、‘‘中国麻都”牌坊、安徽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心、周狷之墓、红军烈士墓、毛正初故居、挥手狙击战战场及纪念碑、徐家集民团起义旧址、赵翅生烈士墓、裴家滩古城遗址、开化县城遗址
古城风韵、缅怀先烈
第8.3条& 旅游道路系统与游览路线规划
8.3.1& 分区域旅游线路规划
1、裕安区内核心旅游线路设计
①六安市区-石婆店将军楼(通过3 1 2国道和姚李镇-石婆店连接)-鲜花岭-独山(通过陆路或水路)-西河口(通过陆路或水路)-横排头(以水路为主)-土门店(淠河总干渠)-市区。
②六安市区-石婆店将军楼-鲜花岭-独山-西河口(通过陆路或水路)-横排头(以水路为主)-九公寨(老淠河)-苏埠(老淠河)-市区(老淠河)。
2、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①红色线:六安市区-裕安-霍山-金寨-岳西-全安。
②红绿线:六安市区-裕安-霍山-金寨。
8.3.2& 分游程旅游线路规划
九公寨一日游;横排头一日游;“大别山植物园-六安现代农业示范园-汪家行农业生态观光园"一日游:“独山-响洪甸"一日游;红色文化体验一日游;将军楼观光与茶园观光一日游;野外锻炼与体验一日游。
二日游:红色文化体验二日游;市区-红石埂茶园观光-将军楼-独山-横排头-市区;市区-将军楼-独山-响洪甸-苏埠;市区-横排头-九公寨-苏埠。
三日游:市区-红石埂茶园观光-将军楼-独山一响洪甸-九公寨-横排头-苏埠-市区。
8.3.3& 分营销主题旅游线路规划
1、红色之旅
①红绿线:独山-横排头-九公寨-徐继慎烈士陵园、故居-苏家埠战役旧址:“独山革命魂,万佛碧波新":合肥-万佛湖-毛坦厂-张家店-苏家埠-独山-六安市:裕安红色景区-五大水库;裕安红色景区-安丰塘(寿县):独山-响洪甸:独山-天堂寨:独山-万佛湖;将军楼-许继慎烈士陵园-金寨。
②千里跃进,将军之乡:湖北红安-湖北罗田-河南新县-安徽岳西、金寨、霍山、裕安。
③红色经典线路:裕安-南昌-吉安-井冈山;裕安-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红色安徽行(南北线):淮北(淮海战役战场)一亳州(新兴镇彭雪枫革命纪念馆)-合肥-六安(裕安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泾县(“皖南事变"激战地)-岩寺(新四军军部及八省健儿会师地)——黄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安徽行(东西线):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烈士陵园)-裕安(革命旧址群、将军楼)-岳西(红军二十八军部旧址、王步文烈士故居)-安庆(陈独秀陵园)-芜湖(王稼祥纪念馆)一马鞍山(濮塘抗日根据地);六安红色经典之旅:裕安区(皖西烈士陵园)一裕安区(独山革命旧址群)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霍山(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裕安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市区-石婆店-独山-苏埠-土门店-市区。
2、绿色之旅
①淠河水上景观线:市区-石婆店-鲜花岭-独山-响洪甸-西河口-横排头-九公寨-苏埠-市区。
②茶园观光线:红石埂-将军楼-冷水冲-齐头山(金寨)。
3、水利之旅
①横排头之旅。
②淠史杭水利工程之旅。横排头-淠河水上景观-梅山水库(响洪甸、万佛湖、佛子岭、磨子潭);淠史杭-安丰塘之旅(寿县);“古有都江堰,今游淠史杭"之旅:淠史杭-都江堰。
4、文化之旅。
①古皋城文化遗址游:老淠河景区走廊-南门锥、北门塔-皋陶墓、英布墓、樊哙墓。
②明清老街游:独山老街-苏埠老街-毛坦厂老街(金安)。
③宗教文化游:市区观光寺-苏埠黄莲寺-西河口望江寺-九公寨高峰寺、慈云寺。
第九章& 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规划
第9.1条& 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1、到2015年,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遏制,重点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COD、NH3-N、TP、粉尘、烟尘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减少10%。
2、到2015年全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COD、NH3-N、TP、工业粉尘、工业烟尘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减少15%,水、气、声环境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3、到2030年,全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第9.2条&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9.2.1& 城镇生态系统保护
重点抓好城镇规划编制,所有城镇规划都必须单独设立环境保护规划篇章,力求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争创一个省级环保先进城镇。加强城镇绿化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每个建制镇建成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或小游园。
9.2.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加强农田林网、万里绿色长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8.2%提高到15%,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9.2.3&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对所有入区项目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2.4& 水环境保护规划
1、自来水厂专用取水点为中心1000米以内的水域及水系两岸50米范围内均属水源防护地带,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为绝对保护区。
2、在裕安区近期建在城南镇、分路口镇、新安镇各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远期考虑在各乡镇分别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第9.3条& 名镇名村建设管制指引
9.3.1& 管制原则
1、整体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2、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3、上下衔接、加强管制的原则。
9.3.2& 管制重点
1、深入调研踏勘,总结名镇、古镇、古村落街巷、水系、建筑特色,按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与建筑控制地带要求,提出规划方案及控制要求。
2、明确界定不得拆除的传统建筑的空间位置以及建筑改善方案与措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传统建筑的适度利用。
3、完善保护区道路交通、工程管线系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4、明确界定对名镇、古镇、古村落风貌及环境有严重影响的、需要拆除的建筑的空间位置,对建筑质量较好、可以保留的现代建筑以及已整修建筑提出外立面的改善、整治要求。
5、提出保护区总平面规划方案和主要沿街、沿河建筑立面方案,提出人口、建筑容量控制规定及建筑与空间设计引导。
6、对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建筑使用、景观空间提出指导性意见。
7、研究和探讨保护区开展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9.3.3& 保护内容
裕安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丁集镇、独山镇、苏埠镇、石婆店镇四个乡镇。独山镇与苏埠镇为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对独山镇、苏埠镇以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独山镇独山
苏家埠战斗遗址
苏埠镇幸福村
大墩子遗址
长河村民组
海螺墩遗址
中塘村民组
董墩子遗址
河湾村民组
谢后大墩子遗址
开发区皋陶村
西古城遗址
中共六安特别支部旧址
1925年冬~1927年初
裕安区西市街
中共六安特区委成立旧址
裕安区西市街紫竹林路
黄烟工人罢工旧址
裕安区西市街扎笔巷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1年5月~1932年9月
六安市独山
中共少共六安县委旧址
1931年5月~1932年9月
六安市独山
六安县列宁小学旧址
1931年5月~1932年9月
六安市独山
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
1931年5月~1932年9月
六安市独山
第十章& 空间管制和城乡协调
第10.1条& 空间管制与协调的主要原则
1、市场调节为主,注重政府的宏观协调。
2、公平竞争,整体利益优先的原则。
3、统一开发,协调管理的原则。
第10.2条& 建设限制分区
1、适宜建设地区:综合条件下适宜建设的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仍需根据本地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开发规模与强度。
2、限制建设地区: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规模,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在进行详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3、禁止建设地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分原则
禁止建设地区
水域生态敏感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区、矿产资源重点保护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河湖湿地、林网、地质公园景区等。
限制建设地区
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次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地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地区等
适宜建设地区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
第10.3条& 针对性管制规则
10.3.1& 地质灾害防治区管制规则
1、首先采取避让措施,要停止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
2、分阶段、有重点的搬迁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矿山采空区内危险居民点;
3、区域内的工程建设要进行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价,在断裂带、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地方要严格限制工程建设;
4、根据具体情况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填埋和复垦治理,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
10.3.2& 水域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管制规则
1、整个水域生态敏感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2、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
3、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受污染的水自然流入或人为排放进入水源地保护区,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倾倒垃圾、渣土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4、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
5、严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搞地下建筑和大型建筑,以防水源地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6、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用地使用;
7、保护区附近不得建设化工、造纸、制药、制革、印染、电镀、冶金以及其他对水质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其他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10.3.3& 山地生态敏感区保护规则
1、区内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过度利用矿产资源;
2、积极鼓励在本区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等;
3、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4、对目前存在的坡耕地,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逐渐退耕、还林、还草,或者修建梯田;
5、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严格控制乱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6、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7、在五度以上坡地上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8、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
9、废弃的沙、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
10、在铁路、公路两侧地界以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
11、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12、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
13、江淮分水岭岗区干旱缺水,农业生产条件差,过度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江淮分水岭岭脊退耕还林还草结合,以经济林和防护、用材兼用林为主,成为皖西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10.3.4& 农业地区保护规则
1、农业地区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
2、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其它用地,按规划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控制农业地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
3、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区内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4、禁止占用农业地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
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但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鱼塘、种果树;
6、禁止挖沙、取土、烧砖、建坟、采石、采矿、建房等非种植业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倾倒垃圾、渣土等废弃物和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
10.3.5& 自然与人文景观区保护规则
1、自然与人文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必须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
2、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3、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
4、在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5、在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6、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7、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守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
8、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9、在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和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10、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其设计方案须征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城乡规划部门批准。
第10.4条& 协调发展要求
协调城乡关系,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居民点,重点发展几个具有区域性带动作用的城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主要城镇的空间集聚发展,但主要城镇之间应保留适当的空间隔离,避免城镇沿轴线连片蔓延。积极开展重点城镇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协调各主要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协调区域内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序和位置;强化区域交通通道建设,构筑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保护沿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大对区域内各河流污染物的治理力度,保护性开发低山丘陵地区,控制区域内城镇建设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协调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十一章& 新农村规划建设指引
第11.1条& 新农村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2、合理集聚,节约用地。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4、突出特色,弘扬个性。
5、适度超前,建设配套。
第11.2条& 新农村规划建设布局指引
11.2.1& 新农村社区空间组织模式指引
中心村规模
若干基层村
耕作半径1公里
地域面积3平方公里
耕作半径:0.7公里;地域面积6平方公里。
耕作半径1.5公里
地域面积6~8平方公里
每个基层村人口200人。
备注:地处特殊区域,如分布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地质火害防治区、水域生态敏感区及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因地制宜确定合适的空间组织模式。
11.2.2& 新农村社区空间形态指引
同心圆状形态
地处平原、低岗丘陵地区村庄,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大致与中心村庄保持相等的距离分布,形成“1个中心村+若干个基层村”的结构形态。&&&&&&&&&&&&&&&&
地处交通干道、河流及湖泊沿线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呈条带状分布,基层村依托中心村公共设施发展。
不规则形态
地处山区、高岗、丘陵地区的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平面结构形态不规则。
11.2.3& 中心村远期人口规模指引
中心村规模(人)
中心村辐射人口(人)
中心村辐射范围
半径(公里)
9平方公里左右
2500~3000
9平方公里左右
2000~3000
9平方公里左右
1000~2500
10--20平方公里
备注:地处特殊区域(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要尽快调整,新建村庄或迁入别的中心村,逐渐从一级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用地及风景名胜保护区核心区、自然及地质火害严重区内搬迁;中心村辐射人口,即中心村所在村委会辖区内的人口;中心村辐射范围,即中心村所在村委会的辖区范围。
11.2.4& 中心村建设方式指引
城镇社区型
指地处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村庄必须进行整体拆迁,并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要求新建城镇社区。其中位于城市近郊区,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将被纳入城市建设区的村庄应按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建设新社区,住宅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都应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
旧村整治型
主要指村级经济水平较低、环境一般、配套设施缺乏,近期难以撤并的村庄,此类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是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老房、危旧房,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改造扩建型
主要指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交通条件,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和基础设施配套,可以实施更新改造,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此类村庄建设规划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合理撤并周边较小的居民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立足于相对集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有序建设新村;新村建设应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
异地新建型
这类旧村庄所处区域环境恶劣,或建设条件差,或地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或地处地质、自然灾害严重区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核心区域的村庄,需要逐步搬迁,异地新建。异地在农村新建的,按农村村庄建设标准执行;异地到城镇建设的,按城镇社区建设标准执行。
特色保护型
主要指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治、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
11.2.5& 村庄产业发展指引
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村庄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村庄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规划将近城临近工业园区的区域村庄,建成配套工业型村庄;
规划将处在交通干道两侧,特别是国道、裕安区对外高速公路山入口处等附近的村庄建成农副产品加工型村庄。
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与规模壮大来带动村庄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专业村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规划建设生猪专业村、家禽专业村、肉羊生产专业村、水产水禽专业村、龙虾专业村、奶牛饲养村、草莓专业村、蔬菜专业村、节水耐旱作物专业村以及苗木花卉专业村等。
休闲旅游业
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目前发展较快是农家乐旅游,即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养殖场、采摘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把村庄的发展与休闲产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规划建设一批环城旅游服务型村庄,建设一批景点旅游服务型村庄,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庄以及建设红色旅游村庄。
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规划在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城郊结合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高岗区、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建设劳务经济带动型村庄。
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村庄、最终形成商贸发达、村庄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没模式。
规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周边农业比较发达的城镇周边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建设商贸流通业带动型村庄。
11.2.6& “四节一环保”技术指引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
新农村社区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
1、社区选址应首先综合考虑区位条件,首选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段,以便于原有基础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多种因素控制建筑形态,注重体形、朝向、风环境、墙面围护结构、建筑面宽、建筑物层数、建设物平面形状。
2、地质条件良好,基地尽量平整,适宜建设,从而减少规划建设土方量及技术难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构造节约技术
1、墙体节能技术,使用新型建材,推广空心砖,使用内、外保温复合外墙和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墙。
3、良好的日照,争取最好的日照条件,是社区规划中建筑与外围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在选址上,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争取优良日照条件,为社区节约资源创造先决条件。
2、门窗节能技术,改善门窗的保温、绝热性能,控制窗墙比,减少传热量,减少渗透量。
4、避免恶劣自然条件影响。
3、屋面节能技术,合理使用屋面保温材料。
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等规划技术指标应遵照国家标准执行,并考虑新农村社区特色建没的需求,因地制宜,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4、遮阳技术,利用植物遮阳,利用悬挑、百叶遮阳。
1、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利用建筑外界面的反射辐射,抵挡夏季强烈阳光照射;布置相对开敞的有利于通风的环境,加速室内高温的排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5、通风技术,组织室外风、风塔抽风等。
2、选择合理的住宅建筑朝向,在节约用地和兼顾居住建筑组合需要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
1、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2、照明节能技术。
3、节水技术。
1、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技术,中水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太阳能技术
1、太阳能采暖与空调系统,因地制宜设计被动式太刚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混合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2、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分别采用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热水器和闷晒式热水器等
2、垃圾处理、水处理新技术,垃圾生态工程设计、污水处理生态工程设计、绿地生态设计。
第11.3条& 村庄建设标准
11.3.1& 村庄建设用地构成
占总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四类用地之和
11.3.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标准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m2/人)
规划允许调整幅度(m2/人)
可增、减0~10
100.1~120
120.1~150
应减至l50以内
11.3.3& 宅基地标准
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农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新建住宅,其宅基地标准:
1、城郊、农村集镇、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2、平原地区每户不得超过220平方米;
3、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备注:宅基地指农民住房、附属建筑、前庭后院等的用地总和
11.3.4& 建筑建设标准
1、住宅建筑面积标准:小户不超过180平方米,大户不超过250平方米。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2、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5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宜超过4.0米。
3、住宅建筑密度: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0%;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
4、建筑朝向因地制宜,以正南正北向东、向西偏角不大于15度为佳。&&
11.3.5& 村庄绿地建设标准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其中至少有一处集中公共绿地,中心村不小于500平方米,基层村不少于200平方米。
第11.4条&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11.4.1& 村庄道路建设标准
行车道宽度
行车道宽度
规划建设区
按城镇规划要求执行
特殊区域村庄
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执行
11.4.2& 村庄供水工程建设标准
1、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供给率达60﹪
2、供水体制
规划建设区
按城镇规划要求执行
依托城镇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集中供水或分散供水
特殊区域村庄
按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执行
3、用水量标准
集中供水农户,综合指标选取近期为100—200升/人·日;远期为150—250升/人·日。
11.4.3& 排水工程建设标准
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污水量的75—90﹪估算。
11.4.4& 供电工程建设标准
1、供电标准
住宅供电功率不小于4KW/户,公共建筑供电功率按50W/㎡。
2、35KV以上高压线绿化走廊宽度
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M)
11.4.5& 信息化工程建设标准
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00﹪,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在市域范围内全覆盖。
11.4.6& 能源工程建设
积极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11.4.7& 环卫设施建设
规划在农村建立定点收集——垃圾转运——垃圾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按60—10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垃圾收集房,面积按2—3㎡;近郊城镇依托城市垃圾处理场,其它乡镇可考虑分设垃圾处理设施。
推广建设水冲式厕所,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在村庄公共活动中心、菜市场等公共场所按相关规范建设公共厕所。
11.4.8& 综合防灾工程建设标准
1、抗震,村庄建筑物和构筑物按地震烈度七度要求设防;
2、防洪、防涝,城镇社区型村庄按城镇防洪标准设防,其他规划村庄按1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设防,排涝按3—5年设防;
3、消防,集中供水村庄,沿村庄主次道路按120米间距设置相应数量的消防栓;无集中供水村庄规划确定消防水源和取水点。
第11.5条&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11.5.1&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政府投资强制建设
属山区居民点或者少数民族聚居地于特殊配置类型,此类村庄必须设置管理型和公益型服务设施,同时部分经营型也应当强制设置(小超市等,具体村庄需要酌情考虑),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2、其他管理机构
4、托幼机构
7、活动室、公共活动场地
9、小型超市
1、市场调节,灵活设置;
2、满足购物、交易等其他商业服务的的需要;
3、可结合村民住房进行改造,达到节约资源、方便居民生活的目的。
10、粮油副食站
11、日杂用品店
12、旅馆、招待所
13、餐饮小吃店
14、理发店、浴室
15、洗染店
16、综合修理服务
11.5.2& 公益型公共设施配套
●表示一般应配置的项目;
⊙表示有条件可设置的项目
3、幼儿园、托儿所
4、文化站(室)
6、公共活动场地
7、文化宣传栏
11.5.3& 公共设施配建指标
1、小学建设标准按教育布点规划实施;
2、建议村委会、文化站、卫生室采用组合体建筑形式。
1000~2400
3、幼儿园、托儿所
4、文化站(室)
6、公共活动场地
7、文化宣传栏
9、商业服务设施
第11.6条& 分乡镇规划建设指引
中心集镇规划规模
规划中心村数
规划基层村数
规划中心村名称
大岭村、江堰村、殷家畈村、武山村、宴公村、付氏祠村、新行村、古城村、枣树村、莲花庵村、新沟村、杨集村、新河村
鲍湾村、陈集村、枫庙村、马河村、洪河村、杨庙村、迎水村、赵园村、李庙村、西桥村、小牛村、东关村、徐渡村、兴隆村、石塘村、关塘村
李仓村、宝丰村、关王庙村、七里岗村、紫园村、樊通桥村、渡槽村、梅花村、四望山村、汪家行村、
周湾村、桃湾村、黄小桥村、十里桥村、潘岗村
八里村、田垅村、卢氏祠村、陵波村、苏南村、范大塘村、淠河村、碾盘村、孙湾村、白圩村、万寿村、大&巷村、南楼村、横排头村、黄莲村、戚桥
怀华寺村、南焦湾村、舞旗畈村、双峰村、机场村、观音洞村、游芳冲村、钱店村、马家畈村、黄荆港村、长生桥村、源潭湾村、长竹村、太安村、龙井村、黄窖村、六里冲村、双庙村
梁集村、棠树村、全红村、许集村、东方红村、黄巷村、菊花村、新店村、黄岳村、王店村、东沟村、高皇
六合村、杨桥村、汲河村、烟墩村、胡桥村、冯郢村、梁郢村、河沿村、佛庵村、鱼塘村、青龙村、苏小店村、关堰村、钱集
青上村、、华祖村、新沟村、、林寨村、张墩村、芝麻地村、东庙村、桂花村、太平村、永兴村、神树村、龙门村、挥手
谢圩村、王滩村、董滩村、安城村、龙头村、枣林村、古城村、荣楼村、河套村、窑冲村、广庙村、火星村、王圩村、青峰村
棉场村、红桥村、机场村、众姓村、三拐店村、王桥村、、百市集村、孙井村
、白酒店村、官塘村、祁家村、苏北、马家庵、陆集
资圣寺村、凤凰山村、曹家湖村、连冲村、洛家庵村、童山村、连四塘村、泉水村、安冲村、青龙嘴村、鲍冲村、沙家湾村、得胜桥村、铁钢嘴村、三岔河村、龙门冲村、骆家庵
杨柳村、丁南村、六明村、长青村、西河村、丁峰村、光明村、大牛村、车畈村、大岗村、云居村、华祖
戚塘村、芮草洼村、黄大桥村、段岭村、红桥村、土门店村、百字岗村、营桥村、铜山村、黄荆港村、西岗村、杨湾村、兴隆村、望江村、孙大堰村、宋岗、陶洪集
华城村、储渡村、竹园村、陈墩村、栗树村、金湾村、罗集村、杨公村、花园村、云水村、椿树村、陈楼村、清凉寺、宋岗
赵家村、陶冲村、苏冲村、九公冲村、石板冲村、 砚瓦池村、龙潭湖村、林家湾村、石湖村
郭店村、双桠村、荣店村、太平村、张集村、汤楼村、梁泊村、张祠村、前楼村、福和村、宁沟村、王拐村、东湾村、胡台村、张湾村、王楼村
康家埠村、松山村、新华村、狮子岗村、查婆店村、顺河村、刘二村、南岳庙村、界牌石村、健康村、南岳庙、界牌石
淠河路、郝集村、龚湾村、河口村、江店村、落地岗村、邵冲村、潘岔村、石湖村、红石岩村、锅棚店村、龙门冲
备注:十里桥村等带底纹的中心村考虑作为乡(镇)域一般集镇
第十二章& 近期行动纲要
第12.1条& 近期建行动目标和框架
1、近期规划年限为,至2030年区域总人口为108.4万人。
2、近期规划必须坚持合理和高标准的规划原则。
3、近期村庄布点规划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
4、合理地解决集镇与中心村之间的关系,促使整个乡(镇)域范围协调发展。
5、在不同的规划层次上予以合理调控。
6、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改善增长的质量,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逐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12.2条& 近期行动纲要
12.2.1& 近期城镇建设行动纲要
⑴近期加强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区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城市化做充足的准备。
⑵近期加强中心镇区的建设力度。特别是重点中心村的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⑶近期加强各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加强村办工业向城镇工业集中区集中的速度和力度。
12.2.2& 近期村庄建设行动纲要
⑴近期要落实省、市、县三级的示范村的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为区域内其它乡镇的村庄建设作好龙头作用。
⑵近期村庄布点及建设过程中,严格禁止规划需要搬迁的老村庄的建设活动。
⑶贯彻实施村庄建设规划,为远期进一步改造老村庄打好基础,将废弃老宅基逐步退宅还耕(林)。
12.2.3& 近期基础设施建设纲要
近期加强区域内主要道路的规划建设,加快区域内重点工程的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布点规划和村村通工程,加强乡镇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建设,对乡镇域内连通各中心村的道路进行修补,在原土路或石子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改造,使其全部实现较为平整的沥青或水泥路路面,提高通车能力。
加强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区域内实行基础设施先行措施。
12.2.4& 近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纲要
近期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中心镇区、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以及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服务半径和范围按时按需规划建设。在中心村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分步、分期配建,先建设群众必需的卫生室、商店、幼儿园等,条件成熟再建设一些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第13.1条& 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通过媒体介绍和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规划,使增进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的意义深入人心,使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深刻认识到规划的意义,明确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自觉遵守规划,促进规划的落实。
第13.2条& 做好区域间的协调工作,保证规划实施在空间上的连贯性
区域协调的重点主要在于跨部门和跨行政区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协调工作还包括区域与省域的协同发展。建立区、乡镇两级协调机构。区级协调机构以区政府牵头,由区级机关、部门与相关乡镇政府组成。加强区、各乡镇的联合协调,本着互惠互利、利益均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法制、行政、经济、市场等于段,创造一个公平环境,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第13.3条& 加强规划成果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水平,加强群众参与的力度
要通过各级政府的贯彻实施,取得当地群众的大力配合,使规划构想得以充分实现并对全区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为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应加强本次规划以及《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规划和法制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严格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向群众解释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内容,提高群众的规划意识。接受群众的反馈意见,增强群众的主人公意识,形成规划实施的广泛群众基础。
第13.4条& 制定规划的实施细则,协调各级规划,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是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在本次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以及保证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行动计划,以确保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是保证裕安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规划,各专业性规划与该规划应与之保持一致。已经制定的各城镇、村发展与建设规划,应当依据本次规划进行相应的修编工作,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背离的规划应当暂停实施,以保证各层次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第13.5条& 生产力布局应同城镇发展密切结合
本规划在分析研究裕安区域各地区位、资源、社会、经济、交通、建设等因素的基础上,编制出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在未来进行生产力布局时,应和规划紧密结合,根据城镇的职能分工、经济发展方向,以其作为不同层次的经济核心,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并使这些经济核心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继续探索行政建制的调整,形成与经济空间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未来应考虑进行适当的撤乡并镇的工作。
第13.6条&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工业和人口的集聚
加快裕安区的城镇化进程,必须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工业、人口的集聚,改变工业和人口分散的现状,使城镇建设具备基本的产业和人口基础。一要调整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城镇建设发展用地,除法定可以划拨以外,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应和使用,改变乡镇企业无偿占用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现状。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引导企业的集聚。二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在户籍制度、土地政策上进行相应改革,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以居住和就业为原则的户口准迁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合理有序的流动和转移。
第13.7条& 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的市场化
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广泛进行房地产开发,使规划和开发有机结合,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城市建设。改变小城镇传统的自发、分散建设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管理”的集中建设方式。各级政府应当建设稳定的城市建设投资渠道,承担公共投资的职能,实施重点支持政策,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推行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经营一转让)、ABS(资产收益抵押)等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资机制。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政公用事业国家经营和社会化经营的经济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区域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13.8条& 进一步发挥城镇的中心作用
集中财力、物力,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尽快扩大其规模,以增强其影响力,更好地带动区域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第13.9条&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大大减弱其影响力。要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应按城镇等级设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保证发挥各城镇的作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3.10条& 建立法治,强化管理
规划是管理的依据,法律、法规是管理的根本。应根据《城乡规划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办法或规定,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制订其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章& 附&& 则
本规划经批准后,由裕安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本规划。今后对本规划的局部调整,由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经审议同意后方可进行,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与图册、规划附件(附件包括说明书以及基础资料汇编)等内容组成。经批准后,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规划用词含义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和政策法规司联合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以及原建设部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用地标准》。
本规划解释权归属裕安区人民政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店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