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进厂合同制工,93年厂里让我买户口。变成农转非。要补贴工龄补贴标准吗

远去的台头村:“农转非”不是机遇而是损失
那时在工人和村民们眼中,“农转非”是个重要机遇。“养老、住房公积金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而且当时种地不赚钱,没有人那么在意土地。”杨颖异申请到这个免费名额,似乎还“得了个大便宜”,但是一两年过后他们才发现,“没半点实惠,相反土地没了,是个很大的损失”。
&&& 冬至日的团圆饭后,杨颖异和妹妹去给父亲和爷爷上坟。只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杨梦珂才觉得自己和这个村庄还有些联系。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里,她都游离在台头村之外,除了想念家人和奶奶做的饭,这里没有能吸引她的东西。
&&& 澳柯玛建厂占地每亩只补偿村民5000元,潘立茂家的一亩八分地这时还没被占去,和过去一样种了花生、玉米、麦子和大豆。他每天早上进厂前还要穿着工服下地干活,晚上下班回家后再去地里忙一阵,周末也大多消磨在土地上。
&&& 去年7月海底隧道开通后,从台头村到青岛市区,跨海的时间由半小时缩短为仅仅几分钟。
&&& 66年前旅美学者杨懋春为故乡写下人类学经典之作《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所在的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居民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他们住在稠密的村庄里,耕种着自己的土地”。
&&& 28年前的1984年,青岛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台头这个普通的东部沿海村庄,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随后被纳入了城市化的版图,其所在的黄岛区随后也被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头的村民,逐渐转变为“穿上工服进厂,脱下工服下田”的打工者、建筑工和菜贩。这个渐进过程从1995年澳柯玛、海尔、海信等大型企业进驻台头等村庄而结束。村民们因为土地被蚕食而彻底转变为真正的工人和私营业主,大量的外来工人又将台头人推向另外一个经济身份―――房东。但这一切都是被动的,台头人似乎很难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 年,黄岛区剩余32个农村社区的改造计划将推进到这里,未来这里会成为一个“国际生态智慧城”背景下的功能性城市社区。当年杨懋春笔下“离开村子去寻找农业以外的工作和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似乎到今天还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 远去的“台头村”
&&& 台头社区里,42岁的杨颖异几乎每天都骑着一辆电动车匆忙出入:早晚接送小儿子去幼儿园,中午去海信门口的零食摊换妻子陈英回家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在家里等着附近的工厂随时召唤他去修机器。
&&& 大女儿就读于青岛大学中文系,两个孩子一年的开销要花去3万多元,为此这对打零工的夫妻必须想方设法赚钱。
&&& 他们的家在台头社区东西干道的深处,宅院嵌在四面八方加盖的多层院墙里,还是过去的平房。走进门,满院堆积着陈英从外面捡回来的饮料瓶子。杨颖异的老母亲及两户租客也和他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两间出租屋和澳柯玛小区一套两居室,每月能给他们带来2000多元的租金。
&&& 台头及附近的村庄有一年四次扫墓的传统,冬至这天也要全家团圆,儿子女儿要去给先人扫墓。去年12月22日冬至,大女儿特地从青岛市区赶回台头的家。
&&& 陈英却没能参加这个聚会。这天的风很大,她穿着厚厚的棉大衣站在海信门口守着零食摊儿,感到非常委屈。从家到海信门口走路要15分钟,陈英常常在这条路上被城管追着狂奔,为了生计,冬天她也要在寒风中站上一整天。
&&& 6年前,杨颖异和大他3岁的陈英都还是附近工厂的工人。那时,被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型工厂环伺的这个古老村庄,土地刚被瓜分殆尽,原来的农民已变成了工人、房东和私营业主,台头村也转变为城乡接合部景象的台头社区。
&&& 小珠山上流淌下来的南辛安河将台头和蜊叉泊社区分开,河道铺满垃圾,周边工厂的排污和历年的毁树挖沙早已改变了昔日的田园风光。台头村内1970年代开挖的两口灌溉老井,一口已被澳柯玛厂区占去,剩下的一口,宽达8米的井口也完全被垃圾填埋。
&&& 村里唯一的一条主街如今布满了铺面,经营者无一例外是外地来的个体户。这些五花八门的店铺主要为附近工厂里的外来工提供职业介绍、通信、超市、小饭馆、理发、杂货等服务。每到春节,这条平时熙熙攘攘的主街就变得空空荡荡,开春之后外地的新老工人才像候鸟一样归来。
&&& 全社区460多户1640人,外来人口低峰时4000多人,高峰时有8000多人。因为社区改造的滞后,当南北两侧已高高竖起商品房之后,台头还保留了1980年前后村庄改造时留下的房屋格局和样貌,只是各家各户普遍加盖了二到三层的小楼用于出租,社区里到处悬挂着“吉屋出租”的广告,还夹杂着供外地人洗澡的澡堂子和投币式洗衣房。
&&& 台头村口是一所7村联办的台头小学,校门向对面的澳柯玛工厂洞开,全校200多个学生中外来工的孩子已占去大半。社区里早已没有了潘族和陈族等各自分立的私立小学和教会学校。
&&& 开发区里的高材生
&&& 198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后,1985年一个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就在黄岛区落户,这个开发区彻底改变了台头村。
&& &1988年,台头村民杨颖异等五六个同学从职业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区的招工考试后,进入开发区的工厂工作,成为台头村第一批走出去打工的年轻人。
&&& 开发区那时只有十几家入驻企业,多为机修、粗包装、电器等出口型合资企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的企业在这里做试探性投资。杨颖异去的那家中美合资企业昌荣文具,设备都从台湾和香港进口,规模扩大后,生产的白雪修正液、圆珠笔等出口东南亚、中东和欧美。到1993年,招聘的工人也从最初的8个本地工人变为不限地域的200多人。
&&& 杨颖异这批当时台头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一个月工资60块钱,能拿30块去买一双旅游鞋,再攒几个月花200块去青岛市区的大商场买一件皮衣。他的工资到1992年涨到300多元,到2000年已经有2000多元。
&&& 当时这些工厂都有正式工、农民合同制工人和城镇合同制工人的区分,城镇合同制工人有失业金,不过很快随着市场化的到来,这些差别就被抹平了。
&&& 陈英当时在开发区的双星鞋厂,后来经工友介绍认识了杨颖异,1992年结婚。这些最早进厂打工的年轻人,学历高、工资高,在村民眼里是最有能力又时髦的青年,随后越来越多读了书或没读什么书的年轻人,都涌向工厂去打工。
&&& 年,杨颖异所在的企业因为效益好,被黄岛区奖励了8个“农转非”名额。那时在工人和村民们眼中,“农转非”是个重要机遇。“养老、住房公积金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而且当时种地不赚钱,没有人那么在意土地。”杨颖异说,当时村里人自己办“农转非”,还得花块钱,他申请到这个免费名额,似乎还“得了个大便宜”,城市人的身份像块诱人的蛋糕一样悬在台头人面前,但是一两年过后他们才发现,“没半点实惠,相反土地没了,是个很大的损失”。
&&& 到1999年台头村重新分地,人均6分,杨颖异没有分到,城郊失地农民的失落感越来越明显,而附着在所谓城市人身上的福利,似乎也没沾到什么光。
&&& 大企业将土地占完了
&&& 1995年青岛本地国企澳柯玛最先在开发区落户,台头村民潘立茂成为澳柯玛的第一批工人。1997年澳柯玛发展迅猛,从开发区迁到台头和蜊叉泊地界,占了1000亩土地办厂。从此潘立茂每天上班只需要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对面的厂房了。
&&& 澳柯玛主要生产冰柜、空调等家电,潘立茂在厂里做设备操控员,刚进厂时月薪就有1500元,到今天他已经有了17年工龄,月薪能拿到2600多元,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40岁以上还在工厂做工的台头人。
&&& 澳柯玛建厂占地每亩只补偿村民5000元,潘立茂家的一亩八分地这时还没被占去,和过去一样种了花生、玉米、麦子和大豆。他每天早上进厂前还要穿着工服下地干活,晚上下班回家后再去地里忙一阵,周末也大多消磨在土地上。
&&& 年,台头村及周边村庄迎来了占地最为集中的时期。澳柯玛、海尔和海信等大型国有企业纷纷扩建或落户这片“大型工业园”,从2001年海尔一期厂房占去台头400亩土地开始,台头的1600亩承包地在这4年间被占去1200亩,企业按每亩20400元补偿村委会和村民,其中村民个人每亩补偿12400元。
&&& 1999年上任的村主任陈西安经历了台头村征地补偿矛盾最大的这段时期。“前面每亩补偿5000元的村民意见老大了,找村委会干仗,说他们土地占得早少收了庄稼,补偿还给得比后面的少”,所以到2001年,先是把1997年的占地补偿提高到每亩7000元,2002年又统一提高到每亩12400元。
&&& 和海尔、海信这样的大型国企比起来,澳柯玛更像是青岛本地企业,在招工方面,澳柯玛一开始只招收本地工人,而海尔、海信一开始就招收外地工人,甚至因为“东北人和本地人不好管理”,还排斥招收台头的本地工人。
&&& 澳柯玛厂区的北边,是这家企业开发的商品房―――澳柯玛小区,这个工人福利房小区也集中体现了这家本地工厂对本地工人的福利反哺。
&&& 2001年,杨颖异通过找村里澳柯玛的工人过户,以1050元每平米的员工福利价,购入了一套澳柯玛小区的两居室,这个价格比当时的市价便宜了一多半。澳柯玛小区共496套福利房,大多卖给了澳柯玛的工人。
&&& 从年,台头村的最后400亩土地也被澳柯玛小区和搬迁来的七中占去。潘立茂家的一亩八分地也在2006年以每亩12400元的价格垫在了澳柯玛小区的下面。台头村在工厂的夹击包围中彻底变成了城市社区,潘立茂也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工人,因为他没有地可种了。
&&& 配合征地,青岛市针对失地较多的开发区给予了养老保险政策,当地人称为农工商保险。像杨颖异、潘立茂这样的台头村工人,大多在工厂有五险一金,家里的老人或无业者就加入农工商保险,女50岁、男60岁之后都可以领一个月1000多元的养老金。
&&& 这个养老保险从年只在黄岛区和崂山区试行了两年,就因为政府负担过重而停止参保。但台头村民却因为提前参保享受了历史的余惠。
&&& 鱼市佬与出租屋
&&& 潘立茂的父亲潘洪来是个退伍军人,1982年分配到大队农机公司开拖拉机,1991年为了吃国家统配粮把一家人的户口都转成了非农,只有大儿子潘立茂因为年龄超限保留了农业户籍。“那时种地不赚钱,要想手里有点活钱还得出去闯。”潘立茂的母亲薛秀芳说。
&&& 家里三个孩子都在读中学,潘洪来一个人的工资难以养家,1996年,曾经在村办服装厂做过女工的薛秀芳开始走出台头村去贩海鲜。那时辛安镇和黄岛区有两个大型集市,坐轮渡过海到青岛市区也有大型鱼市,薛秀芳和台头村的两个男人一起做起了鱼市佬,在那个年代,这是个“好汉子不惜干,赖汉子干不了”的活儿。
&&& 薛秀芳形容那时的台头村“大脑发达的才敢去青岛”,她在自行车后座绑个大筐,凌晨骑上就去黄岛的码头等靠岸的船只批发水产,再花15块钱坐轮渡过海,早上七八点进青岛的市场去零售。她有个亲妹妹就住在这个市场旁边,两个人一起卖水产,晚上七八点才收摊回家,这样一天就能赚百八十块钱,而那时“猪肉才两块钱一斤”。
&&& 在妹妹家住几天,薛秀芳回村的时候会把水产批发回来零售,村里人都知道她上的货新鲜,总是供不应求,因为她会根据天气状况、潮水的涨落来判断会有多少渔船靠岸,所谓“靠天吃饭”。过年时,薛秀芳还知道怎么从青岛的批发市场把大棚产的蔬菜瓜果运回村来零售。
&&& 薛秀芳的贩鱼收入很快超过了潘洪来,有时丈夫一个月三五百元的收入抵不上妻子干两天买卖。读初中的小女儿很快有了二八杠的自行车,老妈去青岛市区时还可以带着三个孩子去利群商场买面包和流行式样的皮鞋。
&&& 不过开发区日新月异,很快黄岛区就有了利群、国货等大型商场和超市,商品的丰富程度甚至超过了青岛市区,工资和消费水平也超过了青岛市的同类行业。薛秀芳和孩子们逛街和购物就用不着跨海了。
&&& 1993年之后,台头村及周边的经济形态也跟随着大环境变化,由国家物资计划向市场调配转型,台头的村办企业从砖瓦行业到建筑队到填海造地的到运输公司都开始衰落,这一年黄岛区和开发区合并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迅速发展起来。
&&& 澳柯玛、海尔、海信等大型工厂的到来,深深地改变了周边村庄的形态和人口构成,台头村也在2001年之后涌入了大量外地工人和小商贩,他们都是这一年建起来的海尔、海信等大型工厂里的工人或服务业者。
&&& 出租屋从此成为台头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薛秀芳也很快放弃了鱼市佬的事业,家里加盖了三层小楼,她要管理十间出租屋,每年的租金收入也有两到三万块。
&&& 村里的异乡人
&&& 1998年,齐俊华从山东潍坊来到青岛找工作,先是交了一万多元的学费,在辛安镇一家职业学校读了两年书,然后由职校分配到海信工作。那时她每月工资才300多元,花一万多块进职校等待分配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她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 海信那时还在青岛市区,一天工作8小时拿基本固定的月薪,2001年搬到黄岛区台头社区附近,就变成了一天工作12个小时的计件工资。齐俊华跟着工厂搬到台头后,第一个月工资就涨到700多元,第二个月涨到1030元。不过到2008年她辞职时,月薪也才1500元。
&&& 2004年的时候她经一个工友介绍认识了台头附近的鲁家村个体户,后两人结婚。2008年齐俊华辞职出来和丈夫一起做炒货生意,在台头村口相中了一个铺面租下房子。台头周围都是大型工厂,村内又只有一条主街,村口可以说是附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她的丈夫每天去四周各处赶集卖炒货,她就照看台头村口这个炒货摊的生意。
&&& 因为外地人的到来,辛安的集市似乎比过去还更为频繁,每月逢三八小集、五十大集。台头村东头五天一次的集市上,至少一半是还没来得及脱下工服的外来工人。那里能买到一块钱3斤的大白菜等各种时令蔬菜,17块钱一斤的大基围虾等各种海鲜,也有号称“牛津大学”出品的皮带、江湖游医的狗皮膏药和穿僧服的算卦先生的八卦图。
&&& 旅美学者杨懋春当年写到的辛安集市现在更像是这些小型村庄集市的扩大版。集市不再是一个构成熟人社会的生活空间,当年的茶馆、酒肆和戏楼消失了,集市中很难见到当年那种熟人相见的寒暄和热闹,外地人、本地人购物完了便匆匆散去。
&&& 台头村已经没有人在集市上做买卖了。那里的海鲜和服装贩子大多是不能靠出租屋增加收入的外村失地农民,菜贩和肉贩已经大多是外地人。
&&& 齐俊华的婆婆家还有果园,但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僻,她和丈夫不得不出来讨生活。守在台头村口的她眼看着本地人越来越不愿去工厂打工,更愿意去利群之类的商场做售货员,或者开发区的电厂、水厂等垄断企业做工,甚至进澳柯玛的工人近几年也换成了外来的年轻工人。
&&& “谁愿意一天站12个小时呢?”现在进大型工厂已经不能算是好工作,齐俊华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寒风中卖炒货的时候,他们的房东夫妇正在老年大学里打门球或下棋―――他们有房租、农工商保险的养老金来供养自己。
&&& 虽然这样,齐俊华每天仍笑容满面地和每一位顾客攀拉家常,尽管她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本地人,或又将去向何方。
&&& 回不去的村庄
&&& 2006年,杨颖异全家的最后两亩多土地被第七中学占去。他从开发区的昌荣文具厂辞职,向信用社贷了些款搞了个文具加工厂,专门给大企业做外包订单。到2008年,加工厂难以解决用工紧张的问题,工人工资高、加工厂利润又低,最终倒闭。
&&& 台头村周边大型企业的配套小企业一直发展得不好,本地民营经济不像杭州湾边上的小城市那样活跃。辛安街道经贸办主任陈起发把它归因为“区里统一规划,成规模发展,民营企业资金匮乏,土地价值低难以融资,同时这些小企业也缺乏研发独立产品的能力”。
&&& 杨颖异没有再回到工厂去,这个当年村里的高材生最后成了无业游民。在台头村,像他这样敢自己出来创业的人十分罕见。在此之前,妻子陈英也从双星鞋厂去了昌荣文具,2005年怀了二胎,被该企业辞退。
&&& 陈英本是农业户口,可以生育二胎,但台头周边的大企业普遍都不允许女员工休两次产假。昌荣文具贴出辞退陈英告示的这天,她跑去辛安街道的劳动仲裁部门去评理,街道的人告诉她可以到区法院去打官司。
&&& 陈英后来真的到黄岛区法院去起诉,官司打赢了,企业赔偿了她两万块钱,她也成为台头周边工厂辞退的二胎女工中打官司的第一人。不过这些都无法挽回她在40岁时成为下岗工人和高龄母亲的事实。
&&& 杨颖异的大女儿杨梦珂是台头村第一个被父母带到开发区上幼儿园的孩子,随后又进了黄岛区最好的黄浦江小学和四中。她的同学里有很多韩国和日本的学生,让她有些得意的是,老爸在文具工厂里也交过日本、意大利的工人朋友。她还是班上第一个拥有自动铅笔的人。
&&& 外资工厂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技术,杨颖异和妻子很早就意识到孩子应该跳出台头这个封闭的小圈子,尽早接触外面的世界。不过台头大部分的家长还是让他们的孩子进台头小学和七中,考不上大学的就在离家近的单位或企业找份工作。
&&& 冬至日的团圆饭后,杨颖异和妹妹去给父亲和爷爷上坟。只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杨梦珂才觉得自己和这个村庄还有些联系。其他大部分的时间里,她都游离在台头村之外,除了想念家人和奶奶做的饭,这里没有能吸引她的东西。她似乎看得到自己的父母就像这个村庄一样,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之中,既退不回原来的农耕时代,也无法前进一步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
&&& 变化很快就要到来。社区改造计划今年就将推进到台头,这里将变成一片安置房小区和城市功能区,嘈杂的集市也将变成大型的农贸市场。澳柯玛已经建成了员工宿舍楼,今年将陆续有3000名员工入住。台头人倚赖了十年的房租收入就快要消失了。
&&& 对于这次198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社区改造,台头人不知道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个从来没有成为过主角的村庄,迎来了它最后一次转身的机会,对于台头人来说,这是最棘手也最富挑战性的时刻。
来源:新工人网&
上一篇:下一篇: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 2009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投稿 Email:作者:borry111 提交日期: 21:44:00 访问:39026 回复:510
    ???从1997年开始,所有大中专院校,所招的学生,将不由国家统一分配,但是上以千万计的农村学子还是跟以往一样把户口迁移出去了,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开始时候是必须迁户口才能去读书的。     他们中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流向了政府机关,或什么企事业单位,他们在社会上其实已经跟初中高中毕业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大部分是在外打工为主,在外并无固定的房屋和资产!       根据国家政策,如果没能在城市里落户,毕业两年后,户籍打回原地,户口仍是非农村户口,单独成为户主(不是回到原先迁出前的状况),孤独的挂在各乡镇的办事处了。好了,成了城市非城市,农村非农村的黑户,成了21世纪新形成的无产阶级了^_^D执政的阶级基础。      随年龄增大,开始结婚生子,孩子,妻子的落户成了问题,根据规定,他们户口若跟你的话,那么他们也将成为无产阶级了^_^D的阶级基础.      问了镇里的办户籍的 ,说是县里下了文件,不许非农业户口转农业户口?宪法,各民法上那条规定不能转?法律没有禁止就是容许,县里下文件和规定要拿出法律依据来?      应该在自愿的原则下,容许人家迁回农村户口,特别对97后迁出去的学生。我提出的要求合乎法律,符合人情,和传统,请考虑。            大学毕业,变成了非农户口,现在以前一年几百块的补贴都没了,没了土地买不起房,没地方造房~~~~。把我往死里逼了        大家知道不知道, 非农户口可不可以转回农村啊, 城里买不起房子啊, 真不让人活啊啊啊, 每年要给党交180RMB户籍档案管理费,什么世道啊, 工作都找不到哎, 有多少毕业生哎, 真TM肥了那帮狗官, 办事还那叼态度, 真的不骂人都不行, 逼急了~苍天啊      现有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合法、不人道    呼吁集中解决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户籍制度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没有恢复。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终于使户籍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初级改革。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从农村到小城镇务工或者兴办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小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商品房或者有合法自建房的居民,以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中国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一)  2008年岁末,因金融风暴波及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数众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停产或限产之虞,大批中国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踏上了返乡的路程。尽管在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与农民工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最主要来源,但当就业寒潮来袭时,被缚于城乡二元户籍藩篱下的农民工仍然不得不如候鸟般地大规模迁徙,只是迁徙的方向却并非温暖的南方。    就在他们肩负行囊、挈妇将雏地挤向万头攒动的火车站时,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立刻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向媒体澄清,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热潮,部分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回乡是一种正常的流动和理性的选择;而针对珠三角一带的农民工返乡潮,部分媒体的评论则认为,农民工返乡与农民工进城一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中国“三农”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原因大致是国家最近正陆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这无疑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而在开春后不久的广东“两会”期间,九三学社广东省委竟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外来工增加收费,以适当限制外省劳工,减少广东的贫富差距。据此政策及其本土化倾向,则原本在轻重失衡的城乡利益分配格局中居于力薄的一方亦将逐步地等级化,那些不拥有本省身份标识或户籍证明的人将不受政策的正视。至此,民众呼吁了多年的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俨然成了镜花水月。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体制之外,因此除了选择返乡,他们似乎也别有它途。而能够剥夺他们迁徙流动自由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陆益龙认为,那就是“户籍制度”:因为城乡户籍上的差别,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得不到太多的认可,他们无法分享城镇资源和公共物品,也没有可供他们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比如城市没有将他们纳入失业保险,也没有将他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里面。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由来:牺牲农业,哺育工业?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口管理办法,户籍制度很早便已通行于世界各国,即使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概莫能外。然而,这些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却并非严格意义的户籍管理制度,如在美国,户籍管理仅仅是人口的“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公民平时可以自由迁徙甚至移民;而法国的户籍信息登记则相对较为繁琐,不仅包括公民的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基本内容,还要求对父母的国籍、职业、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但是对于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法国政府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搬家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目前,只有朝鲜与贝宁等少数几个国家与中国一样,实行严格的城乡割裂的户籍管理制度。而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可溯及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当时适逢新中国建立伊始,百业待兴,但国内民无足食,人无足力,经济基础可谓一穷二白;而国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所强势推行的经济封锁与外交孤立,更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现实处境。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定了以优先发展军重工业为主要战略的“一五”计划。在这期间,国家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并未严令封闭。但随着1956年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停止了对中国工业化的后续投资。苏联停止援助后,政府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新增扩大再生产就没有新增就业,所以1959年政府不得不把进城的人向外迁移,在题为《我们是怎样失去迁徙自由的》的文章里,中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这样分析道。而据其统计,在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大约有2000多万的农民工已经自由流入城市;但从1959年开始到1960年,大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又从城里迁出了2000万人。    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的既有生存空间形成巨大的挑战;而在当时,由于城市缺乏产业支撑,可供利用的资源稀少,就业机会枯竭,为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保障“一五”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1953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这就是“盲流”一词的来源。而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分水岭的,则是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以国家主席令形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的宗旨、户口登记的范围、主管户口登记的机关、户口簿的作用、户口申报与注销、户口迁移及手续、常住人口与暂住登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它的出台,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然而,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大面积的盲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最终的根源还在于中国沿袭的是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这种工业化的模式,与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小农生产占绝对经济优势的特定历史国情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的工业建设只能依赖低价收购农产品甚至剥夺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的手段来为其积累资本。同样,作为落后农业生产社会的中国也不例外地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来哺育工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就指出,对比西方国家先发展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再逐渐投资到重工业的发展模式,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客观使得轻工业没有为重工业提供积累的机会”,只能通过“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让他动弹不得,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从而演变为一场对农民的“掠夺”。这样,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就有力地阻断了农村人口成批量的单向流动,确保了农业生产作为工业建设资金的支柱性来源。    不可否认,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户籍制逐渐积累起了陈年的痼疾。尤其是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我国商品粮供应的全面紧张,1963年公安部又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给的商品粮,将户口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给都以户口性质为依据,这样户口的登记注册功能就逐渐地向着利益分配功能异化。    196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并提出了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1977年11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进一步强调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可以说,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自实施之初,便建立在制度化的非正义基础上,它以牺牲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在相当程度上剥夺农民农产剩余的方式换取了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尽管后来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户籍制度背后的资本输送途径也逐渐在事实上被淘汰,但其作为利益分配角色的另一项功能却不断得到强化,并进而整体构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向城市倾斜、城乡待遇落差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张的严密体系。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破冰:盘根错节的利益实质?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要求包括物资、信息与劳动力等在内的市场资源都能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这样城乡两大经济实体沉闷板滞的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民又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第一大群体——农民工。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这一文件,使户籍坚冰由此破开了首道裂缝,农民开始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随后,商品粮分配制度实现改革,农民进入城市少了“自带口粮”障碍,事实上形成了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的打工热潮。    1985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质性的变动。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凡16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但是,暂住证与身份证的长期并存,使城市外来务工群体承担了极大的改革成本,在某些地方个别部门竟将其作为敛财创收的工具,借机抬价,肆意罚款,滥用权力,粗暴查证,强行侵入他人的卧房与浴室,甚至将刚下车站及寻亲的外来人员等押上收容车送往派出所或精神病院。曾有媒体报道,湖北一美丽的打工妹就因查房而当场被活活吓死。    据中国第一卧底记者石野的备案,还有如下等暴力事件:日,湖南人苏萍(化名)被警察作为“盲流”收容的两天两夜期间,遭到众多暴徒惨无人道的轮奸;日夜,19岁的少女宋苏朵到昆明探亲,遇到几名便衣查暂住证,晚上11时许,宋苏朵从警车上跌落摔死;日,四川资中人蔡刚在被深圳龙新派出所工作人员清查证件过程中离奇死亡,有目击者说,蔡刚是被派出所治安员和便衣民警殴打致死;日晚,5个被广州白云区庆丰居委会治保队搜查没有暂住证的外来工,在被关上收容车后没多久,便从高速行驶的收容车上一个接一个地掉下来,其中1人受轻伤当场“逃跑”,2人因脑颅积血而命丧黄泉……所谓“二十年间一恶法,杀人如草不闻声”,形之于1982年实施以来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可谓不失毫厘!就这样,作为户籍管理制度组成部分的暂住证制度,在被地方上某些素质低劣的执法人员将其绑架上收容遣送制度之后,已经严重背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2003年,随着湖北一青年在广州救治站被意外殴打致死,臭名昭著的收容遣送制度终于被彻底送进了坟墓,而与之相随多年的暂住证制度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暂住证制度反映的其实就是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深层次的差别对待!那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建设者发现,他们因户籍问题而缺乏生命安全保障,却长期被视为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和治安隐患,饱受着文化水平低下、专业技能匮乏乃至偷盗抢劫、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卖淫嫖娼等等骂名,甚而连生活贫困、生存环境恶劣都成为指认他们心理畸变的理由,殊不知,正是由于户籍问题衍生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质化,才造成当前这些令人痛心的局面!在依据户口性质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多少外地城镇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与抚恤上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要缴纳多少数目可观的异地借读费,他们才能供其子女上学,即使国家已经在年初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收取借读费?而录取分数线的高低悬殊,又造就了多少“高考移民”?又有多少找工者因为没有大中城市户籍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就业和教育一起,是如今附着在户口身上最大的两座大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以北京为例,就业方面,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大都需要北京户口,而私营企业则不需要;教育方面,外地人口子女到当地正规学校上学得交两三万元左右的择校费,而与之相应的一个现象是,北京有不少小学都招不满,有的小学甚至撤并了。社会保障也是附在户口身上的一大利益,最明显的就是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得到的低保。此外,住房方面,经济适用房也是本地居民的“专利”,低利息的公积金购房也基本只属于当地城市居民。    即使是在取消农业户口、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的河北等13省市区试点,不剥离附加于城市户口权益的居民身份统一,也仅仅是在表面称谓上具有标志意义,难以实质革除城乡壁垒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宣布了的未必做了,做了的未必做完了,做完了的未必配套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户籍问题专家王太元认为,实行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快慢没有意义,关键看配套,光是形式上统一户口没有什么用。”而深化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加快改革以剥离附着在户口背后的各种利益,把隐藏在户口之后的劳动、人事、工资、物价、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相关配套政策与户口制度脱钩。    在王太元教授看来,由于没有在行政上强行将各种社会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剥离,这些年来媒体所谓的“彻底”的户籍改革,其实都没有实质突破公安部1998年关于户籍问题的四条意见。这四条意见主要是: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尤其是第四条:“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这四条意见,涵盖了中国当前户籍改革的两大主体政策:一是照顾亲属移民,允许婴儿、老人及妇女等婚姻家庭生活成员随迁落户;二是鼓励人才移民,对有能力在城市投资建设、兴办实业的高素质人才给予购房落户的政策优待。    这是迄今为止,目前社会评价最高、最好的一次户籍改革!    
  城乡二元户籍制的改革:城市维持特权,农民不愿转户?    毋庸讳言,中国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已经成为城市维持其特权的工具。当前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实质就是打破城市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和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迫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受阻,关键就在于多数城市居民不愿农村户籍人口分其一杯羹,因此他们以外来人员增加将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公共资源紧缺、就业机会减少等为由,本能地抵触这一户籍制度改革,却对大城市的住房、交通等高昂的生活成本避而不谈!    年初,中国社科院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城市居民是这一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是受到这一制度保护的利益群体。因此,他们并不希望清楚户口身份边界。即便在当前市场转轨过程中,一些资源配置的原则已经与户口身份发生分离,但是,户口身份的边界仍能帮助他们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一定保护。此外,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其管理成本、减轻自身责任,会有意无意地限制外来流动人口,或是尽量推卸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责任,于是,他们会运用户籍管理作为其施政的依据。”    然而,还有一种现象为我们所忽略的是,在13省市区力推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登记模式,鼓励有地居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居民养老保险、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时,很多农民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以往,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一旦失去其就业岗位,再不济者也可以回到农村种田为生,但是假若他们现在以牺牲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代价作为转户的条件,那就意味着他们在农村将无地可种,无处为家,其风险将大大提升!此外,就当前的现实而言,辛辛苦苦换来的城市户口,也未必能给他们多少看得见的好处,相反在农村还能继续享受到国家惠农、支农等一系列利好的政策。可见,取消农业户口,实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并没真正触及到实质。    目前,社会关于户籍改革的意见,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强调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不公平福利政策,以中国户籍专家王太元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能否自由地选择迁居地,而在于能否享受到将迁入地的同等待遇,“如果不包括后者,我们早就实现自由迁移了”。因此,他主张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分别进行改革,以剥离附着在户口背后的各种利益,这样不仅阻力小、见效快,而且覆盖面广。    二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针对王太元教授的观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只要在各类公共产品方面存在落差,就会有门槛,“弱化乃至最终消灭户籍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尽快缩小不同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经济落差,促进人口的均质化。”而鉴于户籍所牵连到的其他领域和各地情况的差异,赵燕菁认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放权于地方。但条块分明、权力膨胀、利益有别的地方,因各自承担着社会改革成本之压力,实际上无意也不愿在公共资源上再重新优化配置。放权于地方,最终只能继续维持户籍改革的无为状态,赵燕菁的建议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南方农村报》也在去年年底发表了“南越君“的评论——《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城乡生活趋于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等利益趋于均衡,那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潜利益即使没有行政上的强制剥离,也会因为城乡利益大一统而逐渐瓦解和消弥。”但是,也正如作者所意识到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也跟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改善密不可分,它们的最终实现仍然曲折而漫长。”    第三种,也是较为激进的一种意见,则要求彻底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信息系统,“类似于美国的社会安全号,将个人和家庭信息、就业收入以及财产情况、信用守法纳税记录、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资料、甚至做义工、志愿者等事项一并纳入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数据库中,按照身份证号建立社会安全网,建立可衔接、可转移、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将个人档案电子化、透明化,进入身份证管理系统中,供全社会有条件地查询,打破城乡界线、地区界线、城市界线,塑造政府与公民之间透明、互信的新型关系。”(胡星斗《户籍制度的违宪分析和社会危害》)    这种身份证信息系统,主要是借鉴了美国户籍管理上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手段,尽管囿于当前不发达地区难以令人乐观的信息化水平与信息覆盖范围,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也许一时无法到位,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革除民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权利上的利益分配差异。同时,以确认居民实际居住地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取代容易滋生权力设租与寻租行为的行政审批制;而在实行户口迁移准入制时,须再进一步放宽当前以“合法固定住所”与“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落户限制,否则众多购不起房的人,将永远无法为实际居住城市所接纳。         居住证时代:看上去很美?    2008年,因全国各地出台或宣布出台户籍改革措施程度密集,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户籍改革的推进年。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则莫过于居住证制度的广泛实施,因此毋宁称户籍改革在这一年正式步入了“居住证时代”!    这一年的6月30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对外发布:一系列“居住证与户籍接轨”的探索正在积极酝酿之中,年底有望在浦东先行先试。    8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正式实施居住证制度。按照推进计划,深圳市居住证办理人数将达到500万。今后凡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为建设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江西省也于是年宣布,将探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逐步建立以居住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准入条件,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    到了日凌晨,上海终于正式出台《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一时之间“沪籍新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据上海媒体称,这项“沪籍新政”是变指标管理为条件管理,变微观调控为宏观调控,达到条件者就可转为上海户口,“这对于身怀才干、想要扎根上海的数百万持居住证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这样看来,上海户籍新政的破冰意义似乎不容低估,然而从《上海户籍松动扯上人才,改了也是白改》、《上海户籍新政瞄准精英 成变相奖励手段》、《中国户籍改革不能只走精英化路线》等相关评论标题来看,社会舆论对此却似乎并不买账。因为根据《试行办法》,在上海申办本市常住户口,需要符合如下五大条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际上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际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而能够不受上述持证、参保或职称之规定优先落户的,则仅包括:在上海市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本市规定标准的,或者连续3年聘用本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的。    在如此高位的门槛之下,有条件申办常住户口的,适者寥寥;而在“沪籍新政”颁布之际,能符合持证满7年的转户要求的,则一个都没有!但在这项排除了普罗大众的“沪籍新政”面前,竟然有不少老上海人与旧移民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强烈不满,他们担心大量新移民涌入会抢了他们的饭碗。试问,还有400多万的农民工因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聘用公司注册实到资金100万元以上等条件,甚至连申办上海居住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又将找谁去?上海人之无耻,可谓于今尤甚!    与此同时,深圳居住证制度的设计者、市政协委员杨一平,也因建议试行持证5年直转户籍引发民众热议,至于提案最终结论如何,且拭目以待!    
  顶一下,我也是这种弱势群体人之一
  呵呵,出来了还能让你回去么?农村那些土地有一天就会成钱    还是送钱办回去吧  
  作者:屁中屁 回复日期: 11:11:52 
    顶一下,我也是这种弱势群体人之一    ....  权益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作者:生气的狗 回复日期: 11:17:39 
    呵呵,出来了还能让你回去么?农村那些土地有一天就会成钱        还是送钱办回去吧      。。。  送钱也办不回去,所谓的政策使然
  作者:igreentree 回复日期: 11:23:35 
    作者:生气的狗 回复日期: 11:17:39        呵呵,出来了还能让你回去么?农村那些土地有一天就会成钱            还是送钱办回去吧            。。。    送钱也办不回去,所谓的政策使然    ===========================    找农村姑娘做老婆吧,呵呵    
  03年的时候我读大学,当时报名学校让我转户口 我当时问手续费多少 对方说:87 我说这么贵就不签了 后来学校也没要我签了 后来毕业后,我后悔当时没签户口 因为出来后还是个读了大学的农民工 很悔恨 。08年家里办了个林权证 听说拿这证可以贷款5w 还有田证也可以贷款几w 我那是真是个高兴 呀 听说现在家里又在办小产权房证了 这东西好 20年后说不定这小产权房证可以贷款100w
验证了一句话 三十六河东三十六河西
  2010年商务部将推五大举措力促消费  日02:56京华时报我要评论(65) 字号:T|T   据新华社电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昨天召开的2009(首届)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上表示,2010年商务部将采取五大措施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扩大农村消费。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率。扩大“农超对接”范围。汽车、摩托车、农业机械及家电下乡继续扩大品种,简化手续。    二是扩大城市消费。推进家庭、家政服务一体化,鼓励社区发展理发、洗染、菜场、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施放心早餐工程。    三是扩大换代消费。完善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研究完善补贴标准和操作方式。    四是扩大信用消费。支持和规范商贸信用服务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网上购物,规范网上交易环境。    五是扩大节庆消费。结合传统和现代节庆日,组织开展各种“购物节”等促销活动。  
  一个黑户来顶你
  这个要顶~
  作者:jq_xie 回复日期: 18:24:38 
    一个黑户来顶你    ..  没户口咋办啊
    现在的大学生,多读了几年书,脱掉了农民的身份,可是却背上了更重的一个身份:游民!  没有房,没有地,没有稳定的工作,被各种优惠政策遗忘的角落!    农村里还会每年政府组织医疗队去进行身体检查,可是我们呢,大学四年出来,每天工作,努力的赚钱!一次也没有去过医院全身检查过!    
  作者:igreentree 回复日期: 20:04:31 
    作者:jq_xie 回复日期: 18:24:38        一个黑户来顶你        ..    没户口咋办啊  
  黑户来支持一下
  去年刚刚被游民了    老妈还说:感谢人民政府把我给分出去了、彻底无产
  想变回农民没那么容易.现在当权者想农民的地了,所以老农民都想办法让子女读书转户,这样把新一代的农民子女都变成了无产阶级,等老农民一死,就成了彻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了.政策的长期性决定了,没办法,都是当权者的长期规划当中
先说明 我是城镇户口。  
政府的目的是把你从农村敢出来,地收走,然后来城里和我抢饭碗,所以我支持你。。。   
然后你发现 政府也在害你 城市人也在害你。  
最后就是逼死你。  
政府高兴了 ,城里人也高兴了 ,计划生育的更高兴了。。  
  呵呵,顶,早点解决吧
  顶起,我就是受害者之一!!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黑户!!
  联名给中央写信吧。
今年身份证就要过期了,老家不给办,学校太远没时间去转,而且听说不能转回去了,农民没得做了。  
炎黄子孙在这盛世要成黑人了。
  我现在就是大学生农民,呵呵我09 年毕业,户口转家里了,现在在外工作,没觉得啥,换工作也方便。
  93卖户口的时候我已经在供销社干了六年临时工.领导说要我买个户口.然后给我招工.当我花3000元买了户口后领导却说没有招工指标.我知道这是套话.于是我又送礼.工是招了.可三年后企业不行了.企业改制下岗.分了二千元就买断了.六年临时工每个月才六十元工资.招工时也没算工龄..下岗以后我想把户口迁回农村老家去.可回不去.老家不接收.唉....今年我老家那修高速公路征收土地农村家庭分了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这还只是一部分唉.....然我在城里什么都不是.当房奴.打工和农民一样.医保.社保比农民高.我没交.也没这个能力. .我一直想不通的是下岗工人没田没地.还要背医保.社保.生存压力比农民大得多.然农民有宅基地.有田.有地.分钱还不封顶.买车买电器有优惠.计划生育更不是金钱能衡量的.现在又在搞农民放弃宅基地换城市房产............... 这是什么世道.还有公平吗.? 中国经济是发展了.国家也富裕了.也应该让下岗工人分享一下经济发展的成果吧.他们付出的代价也大太了
  30年河东,30年河西。  你不知道现在农业户口比非农户口值钱吗?想转成农业户口哪有那么容易啊?
  看来要逼我们这些农转非的抗议了
  城里人祖上都是农村了,也应该有权力申请农村户口
  要求转农村户口的,国家可以考虑统一转新疆西藏的农村户口,搞现代民屯
  作者:海浪963 回复日期: 19:42:52 
    93卖户口的时候我已经在供销社干了六年临时工.领导说要我买个户口.然后给我招工.当我花3000元买了户口后领导却说没有招工指标.我知道这是套话.于是我又送礼.工是招了.可三年后企业不行了.企业改制下岗.分了二千元就买断了.六年临时工每个月才六十元工资.招工时也没算工龄..下岗以后我想把户口迁回农村老家去.可回不去.老家不接收.唉....今年我老家那修高速公路征收土地农村家庭分了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这还只是一部分唉.....然我在城里什么都不是.当房奴.打工和农民一样.医保.社保比农民高.我没交.也没这个能力. .我一直想不通的是下岗工人没田没地.还要背医保.社保.生存压力比农民大得多.然农民有宅基地.有田.有地.分钱还不封顶.买车买电器有优惠.计划生育更不是金钱能衡量的.现在又在搞农民放弃宅基地换城市房产............... 这是什么世道.还有公平吗.? 中国经济是发展了.国家也富裕了.也应该让下岗工人分享一下经济发展的成果吧.他们付出的代价也大太了     ====================    悲!!!!!!!!!!  
我们那有一部分用钱能迁回去。原先是读书出去的。
  顶,,这批人不少
  支持!前段文字非常辩证!建议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提案发表!
  还可以到《人民网》、《新华网》与国家领导人对话中反应千万农转非的学子的心声!为你鼓劲!鼓掌!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同制工人转干前工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