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久在外,不自安的安是什么经久不息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1:D小题2:D小题3:C小题4:①我如果离开,(段煨)一定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去”、“结大援于外”、“厚”、“妻子”各1分,句意1分)②如果凭借旧时楚地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卒,安抚百姓,就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而江东地区就臣服了。(“乘”、“飨”、“抚”、“稽服”各1分,句意1分)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实词翻译应回归到原文中,根据上文“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 “归”译为动词归附,“之”人称代词,指贾诩,译为“他”。小题2:试题分析:①是间接说明。③是曹操对贾诩感谢的话,不是直接表明。⑤是文帝询问贾诩的话。小题3:试题分析:找准信息区间,回到原文相应段落。C项中贾诩没有表示感谢,也不是委婉地拒绝。小题4: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①关键词“去”译为离开;“结大援于外”特殊句式状语后置,译为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厚”动词,译为厚待;“妻子”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子儿女。②关键词“乘”译为凭借;“飨”译为犒赏;“抚”译为安抚;“稽服”译为臣服。参考译文: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少年时人们不了解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贾诩擅长谋略,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里夺权争斗,李傕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将军段煨驻军在华阴县,与贾诩同在一郡,贾诩于是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平素有名气,为段煨部队所盼望,段煨内心惧怕贾诩夺了他的兵权,但表面上对待贾诩却礼节周全,贾诩更不能安心。&&&&&&&张绣这时在南阳,贾诩暗中和他联系,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出发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对您很优厚,您为何要离去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贾诩之意,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靠,时间一长将被他算计。我如果离开,(段煨)一定会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为他联络强有力的援兵,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贾诩就前往张绣那里,张绣对他秉持后辈之礼,段煨也果然好生照顾贾诩的家眷。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修好。太祖接连征讨张绣,一天早上领兵退去,张绣要亲自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张绣不肯听从,进兵追击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追他们,再战必胜。”张绣推辞说:“没听您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又要去追?”贾诩说:“用兵情势有变,急速进军,必定有利。”张绣信了他的话,随即收拢打散的士兵投入追击,果然得胜归还。太祖在官渡抗拒袁绍,袁绍派人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要求结交互援。张绣想答应他,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替我辞谢袁本初,兄弟之间不能互相容纳,还能容纳天下贤才吗?”张绣惊惧地说:“怎么说出这样的话?”贾诩说:“我们不如去跟从曹公。曹公奉天子之命令行事天下,这是归附曹公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归附他,必然不会看重我们。曹公的队伍弱小,他得到我们必定高兴,这是应该归从曹公的第二个原因。有称王称霸志向的人,本来就会放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显示他的德行,这是原因之三。希望将军您不要再疑虑了!”张绣听从了他,率部归附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十分高兴,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在天下人面前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袁绍在官渡包围太祖,太祖粮食将尽,询问贾诩有何妙计,贾诩说:“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当机立断胜过袁绍,有这四个胜过而半年之久不能平定袁绍的原因,在于只考虑万全之策。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那样片刻就可平定敌人。”太祖说:“好。”随即合兵而出,包围袭击了袁绍的营地,打垮了他。建安十三年,太祖攻破荆州,想顺江东下。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凭借旧时楚地的富饶,来犒赏官吏士卒,安抚百姓,就可以不使军队劳苦而江东地区就臣服了。”太祖没有听从,出兵终于失利。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而又多谋善策,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在家里没有私交,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全国有计谋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即位,让贾诩做太尉。文帝问贾诩:“我想要讨伐不服从我的人,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先打哪一个呢?”贾诩回答说:“致力于攻取敌国的人以军事实力为先,致力于建设根本的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合乎时机地即位,占有、统治着全国,如果用文教道德来安抚他们,等待他们的演变,那么平定他们就不难了。臣下以为现在应先文后武。”文帝没有采纳,后来发动江陵战役,士卒死亡很多。贾诩七十七岁时逝世,谥号肃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法正传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祖父真,有清节高名。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璋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先主乃厚待靖。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而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节选自《三国志·法正传》)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资益州之殷富资:资助B.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制:控制C.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还:撤退D.亮每奇正智术奇:感到惊奇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B.①先主乃厚待靖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①不因此势以图巴、蜀②我欲因之梦吴越D.①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而攻之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孟达一同入蜀投靠刘璋。他既未受刘璋重用,又遭侨居蜀地的同乡人诽谤,说他品行不良,他郁郁不得志。B.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兵进攻汉中的张鲁,产生了恐惧之心,他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上了夺取益州的计策,并被刘备采纳。C.法正擅自杀害了几个诽谤自己的人。有人建议诸葛亮启奏刘备压制法正,但诸葛亮认为法正辅佐刘备,献计夺取了汉中,功勋卓著,又深受刘备喜爱,并没有参劾他。D.诸葛亮和法正喜好和崇尚都有所不同,但在国家大义上都能取长补短。诸葛亮感叹刘备东征能够成行,并最终遭受惨败,皆因没有法正的缘故。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5分)(2)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赵康靖公神道碑苏 轼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注: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显:显扬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谢:告诫C.公即斩以徇徇:对众宣示D.毋面从吾过从:通“纵”,放过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3分)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③公笑不答&&&&&&&&&&&&&&&&&&&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⑤遂请老不已&&&&&&&&&&&&&&&&&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3分)(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3分)(3)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按要求答(1)—(2)题。(13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节选自(刘开《问说》)小题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每小题3分)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统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C.雉方将雏雏:幼鸟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②亲瞿然而起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②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②三年,以老病策罢D.①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②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小题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1)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3分)(2)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3分)(3)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庖丁解牛《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足之所履履:踩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对待D.族庖月更刀族:众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B.技盖至此乎C.善刀而藏之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依乎天理B.因其固然C.为之四顾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12.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C.依乎天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13.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声响,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优美。B.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开来。C.庖丁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D.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明道先生程颢小传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人。逾冠,中进士第,调鄠县主簿。南山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聚观。先生谓其僧曰:“吾有职事,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自是光不复见。改上元县,盛夏堤决,法当言之府,府言之漕司,然后兴作。先生曰:“若是,苗槁久矣!”竟发民塞之,岁乃大熟。上元当水运之冲,设营以处病卒,至者辄死。先生曰:“病者给券而后得食。待食数日,奚而不死!”乃白漕司豫贮米营中,死者减半。茅山有龙池,其龙如蜥蜴而五色,自昔严奉,以为神物。先生捕而脯之,使人不惑。河东财赋窘迫,官所科买,虽至贱之物,价必腾涌。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童儿所读书,亲为正句读。在县三年,民无强盗及斗死者。秩满,吏夜叩门,称有杀人者,先生曰:“吾邑安有此!诚有之,必某村某人也。”问之,果然。或询其故,曰:“吾尝疑此人恶少之勿革者也。”&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一日,议论甚久,日官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邪﹖”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神宗俯身拱手曰:“当为卿戒之!”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言者攻之甚力。先生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新法既行,先生言:“智者若禹之行水,行所无事。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乞去言职。安石本与之善,及是,虽不合,犹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点京西刑狱。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文潞公采众议而为之表其墓曰“明道先生”。(选自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上》,有删改)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俟:等到B.上元当水运之冲冲:要塞C.吾尝疑此人恶少之勿革者也革:改变D.安石为之愧屈屈:委屈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设营以处病卒民以事至县者B.召父老而与之语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成者C.亲为正句读文潞公采众议而为之表其墓D.言者攻之甚力智者若禹之行水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B.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C.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D.先生度所需/使富室豫储以待/及期定价/买之/贫富咸利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能体现程颢富有预见性的一组句子是(3分)①俟复见,为吾取其首来观之&&&&&&&&& ②若是,苗槁久矣③设营以处病卒&&&&&&&&&&&&&&&&&&&&& ④乃白漕司豫贮米营中⑤吾尝疑此人恶少之勿革者也。&&&&&&& ⑥必告之以孝悌忠信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程颢在上元县任职时,河堤决口,他没有依照固有的程序将灾情上报后才开始救援,而是尽力争取时间,组织民众堵塞决口,当地最终获得了大丰收。B.南山的石佛和茅山的龙都被老百姓奉为神物,但程颢却大胆地要取下石佛的头,将龙捉回来做成肉干,让老百姓不受所谓神灵的迷惑。C.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对晤,两人相谈甚欢之时甚至会忘记吃饭。D.程颢委婉地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认同,希望辞去言官的职务。王安石本与他交好,至此恼羞成怒,将他贬作提点京西刑狱。小题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⑴若是,苗槁久矣!(2分)⑵务以诚意感动人主,言人主当防未萌之欲。(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9分)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进中书省右丞。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被:表被动。B.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C.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D.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次:驻扎。小题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⑥永忠以和未至辞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有志向,受到明太祖的称赞;在鄱阳湖大战中有功,太祖给他赐八个字。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曾经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子迎接他。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小题4: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2)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史记?刺客列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C.则虽死不恨恨:仇恨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曾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去而事智伯衡乃诡对而出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且吾所为者极难耳且焉置土石D.襄子乃数豫让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②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①④⑤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C.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久不息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