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重金属微生物吸附重金属很少有研究fe的

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技术前沿-新闻中心-国家标准物质网
>> 正文阅读
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来源/作者】成都农业科学院——刘舒雅 【更新日期】 15:15:28
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有效去除重金属的方法,在水污染控制和水净化领域里发挥着其他技术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基本采用日本提供的处理工艺,虽然处理效果好,但仍有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廉价吸附材料吸附重金属的过程加入到处理废水的工艺中,以提高水质净化质量及材料利用率,降低处理成本。
1 水环境污染因子—重金属
从环境污染方面来讲,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等毒性显著的金属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元素,如锌、铜、钴等,还有一些元素,如砷、硒、铍,这些虽不属于重金属,但考虑到砷和硒的毒性及某些性质类似于重金属,且铍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所以,在环境研究中把砷、硒和铍列入重金属中一起讨论。大型化工业、重工业企业、印染、纺织、造纸等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排入水体后,这些重金属经过迁移、富集,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例如,铅是一种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通过植物或农作物将铅转移到人或者动物体内,长期饮用含大量铅的水会导致贫血、肾脏疾病和智力迟钝等严重的疾病,Pb2+ 被列为水体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中就有由重金属Cd引起的“骨痛病”和由Hg引起的“水俣病”;砷是人体非必须元素,它的化合物大多有毒, 关于砷引起的黑足病、角质化等皮肤病以及癌症等,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所报道,砷污染也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 常见重金属吸附材料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人员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既有对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试验,也有对吸附材料运用条件的探究,按化学结构分类,具体分述如下:
2.1 无机吸附剂
2.1.1 沸石
沸石是一种孔径均匀、比表面积大、价格低廉的高效吸附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中,包括天然沸石、斜发沸石、方沸石等。我国的天然沸石资源丰富,河北、内蒙古、山西的储量占全国的 45%,其余主要分布在东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Omar等探究了3种廉价吸附剂(天然沸石、粉煤灰、花生壳木炭)对Cu2+和Zn2+
的吸附行为,得出最佳的吸附条件,实验表明:天然沸石是3种吸附剂中吸附能力最强的材料,其最适pH值为6,吸附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为3 h。
2.1.2 硅藻土
硅藻土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其主要成分是SiO2,还含有少量的金属氧化物,因其孔隙度大、稳定性强、吸收性好等特点,常被用于涂料、油漆、污水处理等行业。早在十几年前,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硅藻土的吸收性能。刘频等采用云南腾冲硅藻土进行化学改性,并从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吸附作用时间等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方面研究了该材料对Pb2+的吸附作用,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 当Pb2+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吸附剂投加量3.0 g/L,吸附时间为60 min,溶液pH值为7 ~ 8的条件下,改性硅藻土对水溶液中Pb2+的去除率为96.3% ,由上述数据得出,硅藻土改性后的吸附效率明显优于原土。
2.1.3 其它无机吸附剂
还有一些无机矿物也是常用的高效吸附材料,例如其它分子筛、高岭土等,对这些矿物进行改性,也可提高矿物的吸附效率。
2.2 有机(高分子)吸附剂
2.2.1 纤维类吸附剂
纤维类吸附材料分子内有很多羟基基团,且具有多孔的特性,它的吸附性能早已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关于此类吸附剂的研究也愈来愈多,目前, 研究人员通过对其进行化学改性,使其吸附效率提高。傅伟昌以棉纤维为原料制备甜菜碱型两性化纤维素,探讨其合成途径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研究产物Cr2O72-,Mn2+,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溶液的pH值对离子的去除效果有较大影响,在pH值为5.8时,对Cr2O72-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在pH值为7.0时,对Mn2+,Cu2+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即该制备产物对金属阴、阳离子均有吸附效用。夏友谊等通过合成的废水净化纤维探究其对Cu2+的吸附性能,得出:废水净化纤维对Cu2+吸附量可达6.24 mg/g,吸附能力主要来自废水净化纤维β-环糊精中羟基与Cu2+的络合作用,β-环糊精与Cu2+络合比为4:7,该纤维对试剂反应条件要求较简单,无二次污染,且净化效率较高。
2.2.2 树脂类吸附剂
树脂类吸附剂在重金属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鲁雪梅等就此类材料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用树脂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合成新型离子交换树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还发现,改性后的离子交换树脂有更高的吸附效率。 高吸水树脂因其高吸水能力,且在高温高压下的高保水能力,成为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的有机吸附材料。王品等用自制和市售的3种丙稀酰胺型高吸水树脂为试样,通过静态吸附法,研究该树脂对Cd2+,Cu2+,和Ni2+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实验得出:重金属离子浓度越大,该材料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量也越大,当3种金属离子混合时,高吸水树脂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吸附,吸附量大小依次是Cu2+& Cd2+& Ni2+;同时还探究了树脂吸附Cu2+后在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HCl溶液中的解吸附性能,结果表明:3种树脂吸附Cu2+后在1 mol/L的HCl溶液中解吸附3 min时,解吸附率分别达到98.62%,98.45%,83.87%。
2.2.3 壳聚糖类吸附剂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对许多物质具有螯合吸附作用,其分子中的氨基和相邻的羟基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如Hg2+,Ni2+,Cu2+,Pb2+等)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多用于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自来水及在湿法冶金中分离金属离子等。雷志丹等研究壳聚糖对模拟废水中的微量重金属离子Cu2+和Pb2+的吸附,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为:在实验室条件下,Cu2+的最佳pH值为9,Pb2+的最佳pH值为6,壳聚糖最佳用量均为10 g/L,最佳吸附时间均为20 min,温度均为温,壳聚糖脱乙酰度均为85%,可见,壳聚糖对水中微量重金属离子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2.2.4 其它高分子吸附剂
有些高分子吸附材料虽然研究较少,但其吸附效果是很可观的,且引导了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新型高分子吸附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2.3 碳质吸附剂
碳质吸附剂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活性炭,活性炭本身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因此,可以高效地吸附重金属离子。侯晓龙等采用模拟重金属废水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5种物理吸附剂(活性炭、人造沸石草石灰、炉灰、木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效果,探讨pH值、吸附剂加入量和振荡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pH值吸附剂加入量和振荡时间下,5种物理吸附剂对6种重金属(Pb,Cd,Mn,Zn,Cr,Ni)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其中活性炭对Pb,Ni和Cr的吸附率最大,分别达到100%,94.42%和100%。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吸附剂吸附重金属的影响能力基本表现为,pH值&吸附剂加入量&振荡时间;活性炭、木炭和草木灰对重金属废水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加人量40 g/L,pH值l0 ~ 10.5,振荡时间180 min。从各组数据中也可得出:活性炭对重金属的综合吸附能力要强于其它4种。
3 新型重金属吸附材料
在众多传统吸附材料的运用实践中,传统吸附剂表现出运用成本高、去除低浓度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不强的缺陷,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一种能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新型吸附剂。生物吸附法作为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因其材料易得、价格低廉、对低度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好,受到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现阶段,生物吸附材料的研究已成为污水处理领域里的一个发展新方向。
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 并且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环境方面的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究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黄文等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包裹在Fe3O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种新型纳米固相萃取吸附剂,并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阳离子重金属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当SDS的质量浓度为300mg/L时,单位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一定范围内,吸附平衡可以较好地与Langmuir等温曲线拟合;Fe3O4/SDS容易洗脱和再生,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综上所述,寻找一种吸附效率高、通用性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所需条件温和、不产生二次污染、易于回收的吸附材料,并运用到重金属废水的实际处理过程中将成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梅光泉.重金属废水的危害及治理[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54 - 56.
[2] 刘明辉.水中重金属污染治理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 - 63.
[3] 柳明珠.丙烯酸与海藻酸钠共聚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树脂[J]. 应用化学,):455 -458.
[4] 成芳芳.海藻酸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5] 吴攀,刘丛强,杨元根等.炼锌固体废渣中重金属(Pb、Zn)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J].地球化学,):139 - 145.
[6] 邓莉萍,苏营营,苏华等.大型海藻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J].研究综述,):91 - 97.
[7] 周强,于岩.牡蛎壳粉制备废水除铅吸附剂[J].硅酸盐学报,): 1 284 - 1 288.
[8] 唐雪娇,姚燕,马宏卿,等. 金属离子印迹改性壳聚糖对水中Ni2+的去除研究[J].水处理技术,):33 - 40.
[9]刘金苓,黄华,刘韵达.纤维素-甲壳素吸附剂对水体中Pb的去除效应研究[J].广州环境科学,):16 - 19.
[10]关毅 ,田健 ,韩森 ,等 .国际互联网上天然沸石信息资源 [J]. 现代技术陶瓷,):38 - 41. – 303.
[11]刘爱平,冯启明,王维清,等.斜发沸石对模拟核素Sr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J].矿物学报,):227 - 232.
【关键词】重金属;吸附剂;吸附条件;&
&& 上一篇:
&& 下一篇:腐殖质吸附重金属钼(MoO_4~(2-))的性能研究--《环境工程》2015年06期
腐殖质吸附重金属钼(MoO_4~(2-))的性能研究
【摘要】:模拟研究了腐殖质对含钼废水中钼(Mo O2-4)的吸附作用。分别考察了p H值、时间、温度和吸附剂投加量,以及竞争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对吸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腐殖质在p H3,吸附时间30 min,投加量为1 g,温度为25~30℃时,钼去除率至少达到90%。在最佳条件下,平衡吸附量可达1.014 mg/g。PO3-4对Mo O2-4的吸附表现了较强的竞争性,去除率从90%以上降低至60%左右,而SO2-4和Si O4-4对Mo O2-4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腐殖质吸附Mo O2-4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腐殖质吸附钼属于化学吸附,受化学反应控制。结论表明,腐殖质在含钼废水治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X703【正文快照】:
0引言重金属钼(Mo)污染在我国局部地区已经显现[1],虽然钼元素是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地摄入钼却会抑制铜的代谢而造成钼中毒[2]。吸附技术是去除水中重金属的有效方法。国外学者研究表明,Fe、Al的水合氧化物、黏土矿物以及其他一些无机矿物是吸附去除钼污染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包亚强;魏立安;梁东丽;廖城城;;[J];江西化工;2009年01期
安宗胜;詹婧;孙庆业;;[J];生态学报;2010年21期
李英;孙佐辉;;[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刘小虎,贾庆宇,安婷婷,战秀梅,杨劲峰,韩晓日;[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李其林;魏朝富;王定勇;吕家恪;谢德体;;[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荆延德;赵石萍;何振立;;[J];土壤通报;2010年05期
张晓沛;彭茹燕;朱德海;郧文聚;白荣杰;;[J];土壤通报;2012年02期
滕彦国;矫旭东;王金生;;[J];土壤学报;2009年02期
杨金燕,杨肖娥,何振立,杨金英;[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于常武;许士国;陈国伟;周立岱;;[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辉霞;孙英杰;李捷;;[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翟莹雪;魏世强;;[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崔晓磊;郭志英;梁月琴;于水;;[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科理;[D];浙江大学;2010年
张红霞;[D];兰州大学;2011年
王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郭平;[D];吉林大学;2005年
张鑫;[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孙振亚;[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朱丽珺;[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荆延德;[D];浙江大学;2007年
董长勋;[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金彩霞;[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华;[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王鸣宇;[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
张卫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祝春水;[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洪春来;[D];浙江大学;2004年
谭婷;[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杨志华;[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王小玲;[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黄江波;[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涂响;[D];湖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基于PHREEQC的HFO对重金属Cd的吸附机理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基于PHREEQC的HFO对重金属Cd的吸附机理研究
【摘要】:矿业城市在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的威胁,矿山所产生的废渣废水通过自然界的各种渠道进入土壤环境和地表水中。矿业城市的地表水污染大多与重金属超标有关。地表水中重金属超标治理手段很多,治理方法亦不少。目前采用最多的就是投放发生吸附作用的药剂。HFO(Hydrous ferric oxide)即羟基氧化铁,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剂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围绕它展开了许多的研究,并且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尤其针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现在已经开始涉及到到对工业废水及污染水源重金属的处理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本论文综合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羟基氧化铁的基础特性做了总结归纳。利用氧化动力学的方法,对稳定型羟基氧化铁在溶液中形成所需的时间进行了模拟。利用扩散双电层模型对羟基氧化铁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以攀枝花西区巴关河水为例,利用软件PHREEQC中自带的扩散双电层模型模拟了羟基氧化铁对于水中重金属Cd的吸附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羟基氧化铁对污染物质的吸附主要受溶液中的pH值、离子强度的大小及有机物质的浓度控制。pH值的改变使羟基氧化铁表面电性发生变化,离子强度的变化将会加剧吸附位点之间的竞争,有机物质浓度的改变相当于改变水溶液中的负电性。但理论上来讲羟基氧化铁的吸附机理主要是靠形成配位络合物或静电作用进行的。羟基氧化铁从形成时间长短上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种,两者在吸附效果上有很大差别,为使新获得的羟基氧化铁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可通过改性技术形成负载型的羟基氧化铁。
(2)为探究溶液中形成稳定的羟基氧化铁所需时间,本文通过氧化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铁的氧化动力学遵循质量守恒原理,在碱性环境的水溶液中,如果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将Fe2+氧化成Fe3+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然而生成的的Fe3+会与水中的OH-相结合,形成铁的共沉淀物,降低溶液中的pH值。而氧化速率则依赖于氢氧根离子的活度大小,随着pH值的降低,氧化速率则呈不规则线性降低,增加Fe3+形成所需时间。
(3)吸附研究可分为实验研究和模拟研究两类,模拟研究又可分为经验模型和分子模型。其中分子模型在新技术的支撑及热力学数据库的逐渐完备下发展迅猛。其中扩散双电层模型分别对模型中pH值的变化对吸附结果的影响进行处理和对密度站点进行定义后,模型被广泛认可。PHREEQC软件开发者通过扩散双电层模型专门针对羟基氧化铁的吸附进行处理后,将新的模块镶嵌入PHREEQC软件。PHREEQC软件在对新模块的平衡状态、吸附边界条件进行定义后又通过大量实验与软件模拟结果进行耦合,对热力学数据库进行校正。能够运用扩散双电层模型对重金属Cd的吸附效果做出预测。
将PHREEQC软件中自带的模型运用到攀枝花西区巴关河段模拟结果如下:
(4)为了探究在重金属Cd的迁移特性及生理毒性,对重金属Cd的形态分析模拟中我们得出:重金属Cd在巴关河样点采集段主要以以Cd+2和CdSO4的形态为主,分别占到了总量的45.30%和32.79%。而这两种形态都有利于Cd的迁移。pH值对Cd的形态分布影响较大,在酸性环境及弱碱性环境中都有利于Cd的迁移,在碱性环境中会形成溶解度较小的物质CdCO3,不利于Cd的迁移。由于重金属Cd最外层只能失去两个电子,因此pE值的改变对Cd的形态分布无明显影响。此外SO42-浓度的增加会导致自由状态的Cd+2减少,CdSO4含量增多,重金属Cd在水中的迁移将更多的受水动力控制。
(5)扩散双电层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巴关河水样采集段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Cd的吸附效率达到了86.22%,水体中剩余Cd的含量仅为1.378ppm,远低于国家标准的0.005mg/L,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羟基氧化铁对Ca+2、Cu+2的吸附效果均强于Cd+2。如果Ca+2、Cu+2含量太高会影响Cd的吸附效果,但另一方面水体中加入羟基氧化铁可在对硬水进行软化处理的同时处理其它类型重金属元素。pH值对Cd吸附效果影响极大,随着pH值的逐渐增高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Cd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天然的地表水环境有利于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Cd的吸附,结果与文献中实验研究吻合。但水体中SO42-浓度的增加会加剧吸附位点的竞争导致吸能力呈线性降低趋势。
综合上述结果,羟基氧化铁可以运用到攀枝花西区巴关河水处理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X52【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2第1章 绪论12-19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1.2 研究现状13-18
1.2.1 环境中重金属 Cd 污染及治理现状13-15
1.2.2 PHREEQC 的研究现状15-16
1.2.3 PHREEQC 的发展及功能介绍16-18 1.3 主要研究内容18 1.4 论文创新点18-19第2章 羟基氧化铁的基本特性19-24 2.1 物化特性及制备19 2.2 羟基氧化铁对污染物质的吸附机理19-21
2.2.1 pH 值对羟基氧化铁的吸附效果影响19-20
2.2.2 离子强度对羟基氧化铁的吸附能力影响20
2.2.3 有机物质对羟基氧化铁的吸附效果影响20-21 2.3 纳米级羟基氧化铁的改性发展21-22 2.4 羟基氧化铁的实际应用22-23 2.5 结论23-24第3章 羟基氧化铁的动力学24-33 3.1 羟基氧化铁的组成及相互转化24-27 3.2 铁的氧化动力学研究状况27 3.3 氧化动力学模型简介27-30 3.4 模拟实验30-32
3.4.1 铁氧化动力学的热力学数据库30-31
3.4.2 模拟结果与讨论31-32 3.5 结论32-33第4章 羟基氧化铁的吸附机理33-41 4.1 吸附模型33-34 4.2 吸附模型中的扩散双电层34-38
4.2.1 密度站点的定义35-36
4.2.2 模型中 pH 值的变化处理方案36-38 4.3 PHREEQC 软件中扩散双电层模型38-39
4.3.1 PHREEQC 软件中的平衡状态38
4.3.2 PHREEQC 软件中的吸附边界条件38-39
4.3.3 PHREEQC 软件中的热力学数据库39 4.4 扩散双电层模型所存在的问题39-40 4.5 结论40-41第5章 羟基氧化铁对重金属 Cd 的吸附研究——以攀枝花西区巴关河为例41-52 5.1 攀枝花西区巴关河地理位置41 5.2 重金属 Cd 形态模拟41-46
5.2.1 地表水的化学组成42
5.2.2 Cd 的热力学数据42-43
5.2.3 Cd 的存在形态模拟43
5.2.4 pH 对 Cd 形态分布的影响43-45
5.2.5 pE 对 Cd 形态分布的影响45
5.2.6 SO_4~(2-)对 Cd 形态分布的影响45-46 5.3 巴关河重金属 Cd 的吸附模拟46-51
5.3.1 模拟段水化学组成46
5.3.2 热力学数据库的制备46-47
5.3.3 吸附模拟研究参数设定47-48
5.3.4 Cd 的吸附效果模拟48-49
5.3.5 pH 值对 Cd 吸附效率的影响49-50
5.3.6 SO_4~(2-)对 Cd 吸附效率的影响50-51 5.4 结论51-52结论52-54致谢54-55参考文献55-6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邱廷省,王俊峰,罗仙平;[J];四川有色金属;2003年02期
窦妍;侯广才;钱会;尹立河;王晓勇;;[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于奭;李幼玲;林玉石;张近杨;刘齐;卢茜;张春来;;[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黄晓东;张金松;尤作亮;汪义强;刘丽君;齐玉玲;乔铁军;安娜;;[J];供水技术;2007年02期
谭浩强;吴维;刘志滨;何文杰;韩宏大;马越;;[J];供水技术;2010年04期
李明玉;林达红;任刚;陈伟玲;王建平;刘晓飞;;[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7期
高中方;周克梅;陈志平;陈卫;林涛;王旭;;[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1期
朱义年,Ingrid Stober,Kurt B[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杨胜科,费晓华;[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年09期
樊耀亭,马英歌,童张法,吕秉玲;[J];环境化学;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占明;[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羊依金;张雪乔;邹长武;;[J];四川有色金属;2006年01期
刘奇;王化可;李文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娄燕宏;诸葛玉平;顾继光;晁赢;;[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范玉华;;[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余彬;郑钦玉;;[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于勤勤;牛漫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龚根辉;;[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宗良纲;李嫦玲;郭巧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吴大付;任秀娟;姜俊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秦文;郭坤一;刘红樱;陈国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宏祥;洪天求;马友华;;[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朱培瑜;魏轲;陈静;许艳娟;周怡;;[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张翔宇;;[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南宏杰;王百荣;杨忠平;莫映;;[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闫玉奎;;[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蒋良富;蒋达华;董呈杰;;[A];矿山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李明玉;朱枭强;林达红;;[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文祯中;刘佩松;李红敬;;[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王驹;徐国庆;金远新;;[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涂国荣;党海军;成曦;王旭辉;刘文元;倪惠云;张利兴;马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鸣;[D];南昌大学;2010年
傅晓萍;[D];浙江大学;2011年
赵科理;[D];浙江大学;2010年
林雁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唐建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保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段丽琴;[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李倞;[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侯晓川;[D];中南大学;2011年
乔伟;[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小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钟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香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金刚;[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孙国平;[D];郑州大学;2010年
敬佩;[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蒋思;[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赵晓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梁爽;[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李新宇;[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秋婵;韦友欢;黎晓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熊愈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苏海佳,贺小进,谭天伟;[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王雪莲,廖立兵,姜浩,王文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周晓萃;王含;张娟;滕男;赵静;赵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侯光才;林学钰;苏小四;王晓勇;刘杰;;[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陈金霞,郭淼,陈文菊,李昱,李婷,张孝彬,陈裕泉;[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李爱阳,褚宏伟;[J];材料保护;2004年06期
王丽琴,党高潮,赵西晨,梁国正;[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杨全红,刘敏,成会明,王茂章;[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颖;[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晓云;[J];金属世界;2000年02期
王玉珍;[J];云南农业;2001年08期
;[J];农家之友;2001年08期
何江华,柳勇,王少毅,魏秀国,陈俊坚,何文彪,杜应琼;[J];生态环境;2003年03期
付福友,李敏,白志川;[J];世界科学技术;2003年04期
魏新雨;;[J];农药市场信息;2003年23期
董清雷;;[J];华北国土资源;2004年06期
李佑国,房世波,潘剑君,杨武年,姜小三,林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罗强,任永波,郑传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2期
何翠屏;[J];青海草业;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张耀荔;刘艳荣;芮嘉明;;[A];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韦朝阳;朱雁鸣;王玲梅;王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李方民;岳明;史志诚;;[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黄道友;黄新;刘守龙;刘钦云;;[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尹王保;张雷;贾锁堂;;[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白志川;张荣强;付福友;李敏;;[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尹王保;张雷;董磊;潘冬子;闫立本;贾锁堂;;[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韩双来;;[A];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报告集[C];2011年
辛仁轩;;[A];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报告集[C];2011年
赵军;张浩波;赵国虎;梁慧光;杨晰;王兴宝;;[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邹伟;[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章轲;[N];中国矿业报;2009年
刘凯;[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祁进成;[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王云峰;[N];辽宁日报;2010年
米东区环保局
李寒;[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方辉;[N];中国经营报;2011年
朱楠;[N];上海证券报;2011年
张帆;[N];宝鸡日报;2011年
周翔;[N];中国工业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冠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任红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赵庆龄;[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汪霞;[D];兰州大学;2012年
陈翠华;[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曲贵伟;[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隆茜;[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杨忠平;[D];吉林大学;2008年
刘美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龚玲兰;[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静;[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张冲;[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钟亮;[D];长安大学;2008年
刘维涛;[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肖利;[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张文涛;[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罗春霞;[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王会艳;[D];吉林大学;2009年
王志楼;[D];东华大学;2010年
张红红;[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金属吸附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