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来了信息说,天阅文化提供的信息消费心理学在线阅读30元是什么意思

&&问题详情
联通风行卡每月最低消费30元是什么意思?
您的回答过短,请将答案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根据你讲的理解:也就是说你一个月不用,也要扣你30元。当然你还有问清楚,这里的“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很多时候消费只是:通话费。不包括短信息、来电显示等。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Copyright &
Soufun Holding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答案(1)从根本上说,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产业、行业的发展(2分) 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2分)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信息消费品市场的价格,降低消费成本(2分) 规范信息消费品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刺激消费欲望(2分)信息产品生产企业要把握市场需求导向,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2分)(2)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3分)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3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4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对文化的重塑&——以“学诚法师”微博个案研究为例
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对文化的重塑
——以“学诚法师”微博个案研究为例
(作者 王蕾 山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G206& 此文摘录于《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特征及文化意义》第四章
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对文化解构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进行了重塑。本章以学诚法师微博的个案研究为例,探究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此研究对学诚法师微博运用内容分析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互联网信息消费给传统佛教文化的传播手段、内容形式以及佛教内涵带来的诸多改变,试图探究微博这种碎片化的自媒体形式对互联网信息消费过程中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环节的改变,进而折射出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学诚法师微博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但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吸收了我国众多形式的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甚大,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的传统民族宗教文化之一。佛教文化深入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以其深厚的理论内涵吸引众多佛教信徒。正因如此,本研究围绕学诚法师对传统佛教文化在微博平台上进行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方式进行探究,从佛教文化见微知著,从而延伸到其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上来。
新浪微博在信息消费碎片化的自媒体典型代表之一,不但信息生产过程中 140
个字限制了信息的长度,造成了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呈现,而且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在微博平台的广泛应用也使信息更加视觉化、多样化。学诚法师在微博上对信息进行生产时,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结合,通过微博进行信息的传播,其表现方式和内容都与传统意义上的佛教传播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其生产信息的过程中,微博独有的互动性又为信息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二、研究对象及问题设置
(一)研究对象
选择学诚法师微博作为个案研究的样本,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诚法师社会地位显赫。学诚法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2)法师积极入世,是大陆佛教界最早开通博客的人。2009
年开通微博,推崇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辅助佛理传播。(3)微博内容具有代表性。学诚法师的微博内容注重佛理的推崇,博文中无个人琐事和情绪,规律性强。(4)微博影响力大。学诚法师开通微博至今已发送近十六万条微博,粉丝已超过
22 万。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问题设置
在个案研究实施之前,通过观察,发现学诚法师微博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其自身的特点,给佛教文化带来了新的阐释。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学诚法师微博的哪些方面体现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
2.通过微博传播的佛教文化与传统传播方式有哪些不同?
3.佛教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是否因为微博载体发生变化?
4.消费学诚法师微博的消费者获取佛教文化后,是否重塑了佛教文化?
三.抽样方法与类目构建
(一)抽样方法
笔者选取的样本时间为 2013 年 12 月 1 日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以学诚法师在上述时间内新浪微博发送的微博为研究样本。在微博中“高级搜索”选项内输入关键字检索,并结合人工统计对微博数量和内容进行量化分析。
(二)类目构建
经笔者统计,学诚法师在这 31 天中共发送微博共 514
条。微博类型分为原创和转发两种;内容分为见行堂语、会议交流、发表博文链接、慈善公益、图书捐赠和其他六大类,分别进行分类统计。与此同时,在与学诚法师互动的粉丝中随机挑选若干进行私信访谈,从信息消费者角度体会佛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趋势。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传教方式——微博互动色彩强烈
&&& 如图 4-1
所示,在 514 条样本微博中,原创微博共 83 条,转发微博共 431 条,转发微博占到原创微博的
83.9%。而在转发微博中,学诚法师回复粉丝提问的微博数为 413 条,占转发总量的 95.8%。也就是说,答疑解惑微博占总样本数的
80.4%。法师回复频率高,回复速度快,问题多集中在弘扬佛法教义、净化心灵、劝解人们要积德行善、放平心态等。针对一个问题,回复完粉丝提问后,有时还会回答追问问题,旨在帮助粉丝彻底接触困惑,获得粉丝的信任,有利于佛教文化的深层传播。在对微博粉丝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互动式的传教形式是粉丝关注学诚法师微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把前段时间遇到的不开心的事写在微博上@法师,他回复我之后我很开心,和中奖了似的,法师劝我要放平心态,做好眼下的事。”一位名为“球圈圈”的粉丝这样回复。法师对粉丝的关心为粉丝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让粉丝增强关注的积极性,提升参与感。微博给佛教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微博上法师与众人互动进行授业解惑,互动性更高、针对性更强。
学诚法师微博原创与转发比例
(二) 传教内容——通俗语言结合幽默漫画阐述佛理
笔者将样本微博按照内容分为见行堂语、会议交流、发表博文链接、慈善公益、图书捐赠和其他六类,从下图 4-2
数量分布情况看,每天更新最多的内容板块是见行堂语,共31 条,占总量的 38%。
学诚法师微博内容分类及比例
见行堂语是学诚法师每天都更新的一个版块,其主要内容多来自佛教经论、祖语及儒家经典,法师及其团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再配以轻松的漫画故事,如图
所示,配图画风诙谐幽默,一般为一个老和尚与一个小和尚为主要人物,以对话揭示佛教道理,画中的配字亦不是正派的字体,话语也朴实易懂,甚至还有时尚的网络流行语。不论粉丝是什么学历,哪怕是初中生,也能毫无障碍的看懂见行堂语中的内容。就是这样的一幅幅图画,构成学诚法师微博中传播佛教文化的主要阵地。
数据来源:学诚法师新浪微博
(三)佛教内涵——佛法教义旧文新译
在学诚法师微博中,随机抽取了一名粉丝进行简单的访谈,他是一名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访谈内容如图 4-4
所示。当笔者问到互联网信息消费是否带给佛教教义新的解释和变化时,他说是有的。“以前玩儿网游上瘾,后来我就问师父,‘学佛的人能玩网游么?’,师父说不应沉迷网游,凡是有因果,游戏起了贪念,必将引来后果。”谈话中可以看出,佛教的戒律在大数据时代,有了新的解释,涵盖了新的意义。佛经经过数千年流传下来,经文本是不会随之改变,但佛法教义被互联网洗礼之后会带来不同的道义。新的译法,新的内涵,对弘扬佛法的人来说具有新的意义和挑战,他们在每个时代会留下文化的成果和印记,而这些都是佛教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瑰宝。时代在变,文化也跟随着变迁,旧文新译不仅在当代有意义,在历史上也是浓重的一笔。
图 4-4 新浪微博私信
笔者与粉丝访谈截图
通过对学诚法师的微博进行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学诚法师在利用互联网平台弘扬佛教文化过程中,传教方式、传教内容和佛教内涵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传教方式表现在学诚法师与微博粉丝互动上,改单一方向传教模式为互动方式,能调动起传者和受者双方的积极性。传教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文字图画相结合,利用图片文化抓人眼球的优势,易于接收者入门,掌握画中内涵。正是因为上述两方面的特点,使佛教以外的新兴文化得以叩开佛教的大门,逐渐深入其中,让佛教文化的内涵在新的时代、新的文化背景下有了新的解读。
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对文化的重塑
学诚法师微博的个案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新浪微博上传播佛教文化对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信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日趋多样的生产方式给与消费者更丰富的信息,逐渐改变的消费方式也让消费者增加了个性化的信息选择权,而生产和消费的逐渐融合也是新形势下信息消费方式的重要变革。基于上述调查,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改变信息生产方式
(一)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学诚法师利用微博传播佛教法理教义,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表现。在信息需求多、快、精的今天,将佛教文化用微博呈现,可以填充消费者零碎的时间,滑动鼠标或手指,随时都可以进行信息消费。过去的佛教文化主要是通过亲临佛教寺院拜访和书籍两种传播方式进行的,前者不仅耗费求学者的时间,浪费求学者的精力,还要花费财力,最终可能会面临参拜不到佛教文化的权威学者情况,后一种传播方式在消费文化的过程中显得过于单一,只能通过自己已有的能力学习佛理,且佛教舶来于印度,印度文、梵文的等讳莫难懂的文字给求学者设置了又一道藩篱。利用自媒体传播佛教文化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传统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不但使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的在互联网上进行消费,只要拥有互联网资源,注册一个微博账号就能与佛教的权威法师进行佛理的探讨,为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
表现形式的多样不仅表现在自媒体平台本身,还在微博传播的佛教内容上有所体现。在学诚法师的的微博样本中,“见行堂语”是法师生产原创佛教信息的主要内容板块。而“见行堂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用通俗的文字配以诙谐的图画辅助诠释佛理。这相对于传统意思上的佛教内容来说,是一个不同的诠释方式。传统佛教内容多以文字为主,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等佛经,《大般若波罗蜜经》均是由图
4-5所示的文字构成,佛教信徒每天背诵卷籍中的经文。经文本身晦涩难懂,背诵起来佶屈聱牙,更不用奢求配以解释的图片了。相比而言,学诚法师微博中的佛教道理是经过法师对佛理自我吸收后再生产出来的信息,他不但使语言通俗易懂,而且经常联系生活实际阐释深刻内涵,配图中的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更能够吸引信息消费者的阅读,这种迎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映射出对佛教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
图 4-5 大般若波罗蜜经
(二)信息内涵多元
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不仅给传统佛教文化带来了表现形式的改变,还带来了诸多文化内涵的改变。文化是动态的,传统文化在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消费者对文化的再生产也会反作用于文化,改变文化既有的形态。信息内涵多元的第一个表现是佛理的旧文新译。在与随机粉丝访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佛教的戒律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内涵。碎片化的消费方式为文化内涵的改变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消费者对信息的消费不仅改变消费者自身的文化结构,信息的再生产也会重塑传统文化。
信息内涵多元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对佛教权威的解构,微博打破寺庙传播佛教的既有方式,转而在微博平台传播佛教。没有身临其境感知佛教的等级让消费者无法建立对传授者的权威认知。消费信息的粉丝可以无差别的浏览学诚法师的微博内容,更可以随心所欲的向学诚法师提问留言。学诚法师的回复只针对粉丝提问的问题,而不涉及到粉丝具有几年的佛龄,跟随哪位大师修行佛法,又或是针对佛教文化有何造诣。没有跪拜,没有磕头,没有等级森严的权威制度,对佛教权威的解构也构成了佛教本身内涵的解构。
二、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改变信息消费模式
(一)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逐渐融合
消费信息的生产与消费融合源自于微博这种自媒体双向互动的突出特征。学诚法师的微博与其他法师微博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强烈的互动色彩。在笔者选取的
514 条微博中,转发微博占到了 83.9%,这 431 条转发微博中转发并回答网友提问的微博占到了
90%以上。互动的信息消费模式带来的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界限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人人都是可以成为记者。微博中,信息生产的开放、平等和共享为融合提供了可能。法师在与粉丝的互动中,不仅生产了信息,还消费了粉丝提供的信息内容,同理,粉丝在消费法师的佛理之余,也主动生产了信息,供他人继续消费。这种循环往复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传统单方向的传教形式,增强了传教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信息消费模式使得益于碎片化信息消费机制的平等开放性。而逐渐模糊的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界限颠覆了互联网信息消费的既有模式,变为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双向互动模式。
(二)个性化消费日益突出
在互联网信息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动力源于需求,需求是引导消费者检索网页、甄别信息的总驱动力。微博平台对信息消费者的分众化也具有推进作用。微博可以将用户关注的好友分为不同类别,如特别关注、同学、同事、特别关注等等,信息消费者可将不同的好友按照类别分成不同的组群。如需了解佛教文化,可关注佛教组群,如需了解熟人动态,可选择好友组群。不仅如此,在学诚法师的众多粉丝中,关注法师微博行为也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个性化需求,部分粉丝是看到公众账号推荐而关注学诚法师微博的,一些粉丝是想获取佛教文化而关注,还有一部分粉丝是面临人生低谷期,希望得到学诚法师的开导。不同的需求指引着消费者来关注学诚法师微博。于此同时,平等开放的参与机制让消费者能够在微博平台上自由发声,消费成本减低,加之消费者的自主性增强,使个性化消费模式也日益突显。
三、信息生产及消费变更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共生共荣
互联网信息消费中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在碎片化的作用力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潜移默化的反应在文化上。碎片化的消费方式解构权威,使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诠释,让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意义。在其作用下,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而多元文化也因此有了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发展的定义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而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马克思认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带来旧事物的灭亡。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领域中,笔者不敢苟同。拿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来说,历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大阶段,语言和文字相对于电子媒介来说可谓是元老级的传播工具了,但现在看来这两种传播方式非但没有阵亡,还且在传播中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事物不一定会完全代替旧事物,他们可以共存,同样,在文化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多元文化在现如今的文化环境下,主要代表有精英文化、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或大众文化。当然,这三种文化不能完全包涵中国所有的文化形态,且他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对模糊的。精英文化也称作高雅文化,是由知识分子生产、传播的文化,表达其对社会的理性沉思、思考与批判。主流文化也就是“主旋律”,一般指国家领导集团或组织创作、观赏的文化,它生产并再生产的是主导意识形态。[24]主流文化叫法颇多,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法兰克福学派笔下的“文化工业”,是以一般民众为主体,以喜闻乐见的民俗习惯和大众传播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娱乐、消遣为主要时代特征,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样式
。[25]三种文化并存而且形成此消彼长的格局。但随着互联网媒介迅速发展,网络亚文化的介入使三种文化的界限更加模糊,网络亚文化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打破文化的三足鼎立之势。
互联网信息消费的碎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多元内涵,从佛教文化的内涵新译可以看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不可挡的藩篱的,多元的文化正是这个时代文化最特出的特征。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模式带来的直接产物是网络亚文化,而网络亚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多元化的成员之一跃然纸上。它的出现并没有使原本存在的文化形式消失,而原本的三种文化形式倒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更有效的传播。精英文化的传播者,先进知识分子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消费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更理性的思考问题、更便捷的抒发自由个性;主导文化也在互联网上建立音频、视频网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而大众文化和互联网仿佛有着自然的吸引力,也有学者将网络亚文化归类到大众文化中,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网络亚文化的文化消费者是网民,而网民涵盖的层次很广泛,有精英、有民众,更重要的是,借助网络平台发布消息的信息生产者也很广泛,有国家领导集团,有平民百姓。四种文化此消彼长,互利共生,和谐发展,共同组成多元文化的大家庭。引用费孝通先生在
岁寿辰上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一种文化都要在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而多种文化之间也要学习借鉴进步的成果,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天下才能“大同”——文化大繁荣。
(二)文化后现代风格突显
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给文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便是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日益突显。微博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新平台,解构了佛教信息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解构了信息的消费模式。而解构便源于后现代主义。现如今的社会流行着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评判、后现代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词语频繁的出现在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文学等学术领域之中,带来了“后学”热潮
。虽说学界对后现代主义持颇多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会带来诸多不良因素,导致游戏式文化、思维逻辑混乱等等,但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源于对现代主义的逆反,对结构主义的反击。“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对现代主义的完全摒弃,而是对现代主义的发展和超越。如利奥塔在《规则、悖论和斯维尔特附录》中写道的,“后现代”指的是一种情绪,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心灵状态。[26]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概念汗牛充栋,概念的界定也文无定法,此节中阐述的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流行开来,而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消费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可谓是如鱼得水,中国的文化形态也无处不侵染着后现代的色彩。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精神的本质是解构主义,主体被弱化、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被弱化,这些符合大众文化的风格被大众接受并广泛的运用,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有着天然的连接,而生产消费文化的媒介也与后现代主义密不可分,报纸、电视代表统治阶级主宰信息生产的时代被后现代主义解构,碎片化的自媒体时代到来,统一的标准崩塌,多元的声音出现在网络世界,现代的话语与社会的价值观已产生裂变。互联网的碎片化促进了文化的后现代性表达,而文化的后现代性特征仿佛始终在酝酿,等待互联网的成全。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文化,而文化不仅需要媒介传承,更潜移默化受到媒介的塑造,媒介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织,使得彼此的后现代色彩愈发浓烈。
在本章的论述中,笔者立足于学诚法师微博的个案研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碎片化消费对信息消费中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环节带来了影响,信息生产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诠释方式,而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融合也改变了既有的消费模式。通过对信息消费模式的分析,将这种变化延伸到社会文化之中,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后现代主义风格都是互联网信息消费给文化带来的多层次的影响。
[24]向春香 陶红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0-83
[25](美国)保罗·莱文森. 何道宽 译.软利器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
[26](美国)尼葛洛庞帝. 胡泳等 译. 数字化生存 [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我的更多文章:
( 10:24:42)( 07:08:39)( 09:24:23)( 15:08:17)( 09:46:30)( 10:00:23)( 18:44:16)( 09:50:16)( 08:48:25)( 10:03:45)
已投稿到:答案B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者心理学在线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