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开热点流量怎么算不了流量

手机打开了数据连接,不显示E图标,也不能流量上网,谁帮帮忙啊
手机打开了数据连接,不显示E图标,也不能流量上网,谁帮帮忙啊
停机了吧,还是没有信号,或者把电池拆下来,十秒后开机再试。
都不能用几天了,不可能停机,刚交几天的费,电话可以打,把卡换到朋友手机上都能上网,就是自己的手机不行,也关机了,不想恢复出厂设置
我是说让你把电池拔下来,等10~15秒,再重新开机试试,不行就格机,没有其他办法。
其他回答 (2)
在那都不能么?换个地方试试
上个月都可以,手机欠费交费后我手机就开不了,把卡换到朋友手机又可以上
1,有可能手机无费或没开通流量。2,建议开启飞行模式然后关闭,试试可以上网吗?或者关机再开机试试。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手机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手机流量用不完清零”是典型的霸王条款日期:&&&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近日,微博上流传着不少针对手机上网流量套餐业务的抱怨:“为何移动通讯的套餐流量,用不完就作废,却不能累积到下一个月?”“为什么每个月的套餐超了就要多付费,而不是和一年的总流量折中?”移动、联通和电信均表示,目前没有将使用不完的流量累积到下月继续使用的业务 ,剩余流量月底会自动清零。(7月15日《北京青年报》)&&&&要是在以前,手机上网流量用不完清零,恐怕不会引发热议。但在中国手机网民增至4.2亿、占网民总体的72.5%的今天,讨论手机上网流量用不完该不该清零、该不该累积到下个月,就显得尤其必要了――在4.2亿手机网民中,如果按每人每月剩余10兆流量来计算,总计就剩下42亿兆的流量,如果1兆流量折合0.1元钱,那么就是4.2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手机上网剩余流量清零,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消费者花钱包月包流量,按道理,用不完的流量应该都是自己的,凭什么每月月底要被通讯公司清零?就像消费者所质疑的,顾客去餐馆吃饭时,吃不完的饭菜都可打包带走,为什么通讯公司就不能提供类似服务?用不完的流量被作废,是一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隐性浪费。尤其是,在手机上网流量的问题上,消费者总是受到不公平的双重标准对待:当某月流量用不完,会被一声不响地予以清零;当某月流量超标,则会被收取高出包月费用几十倍的超额费。不管流量用超标还是有盈余,吃亏的为何总是消费者?说穿了,这是运营商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用户权益的结果。&&&&手机上网流量“清零制”,迫切需要改成“累积制”!消费者上起网来,往往不能准确掌控自己的上网时间、流量消费额度,超额或用不完几乎成为常态,流量“累积制”才是得民心之举,它不仅能保护消费者权益,更会刺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要知道,手机上网计费含混不清、流量用不完清零制、超额流量资费贵等,阻碍了不少潜在消费者对手机上网的热情 。何勇海
&本版主要新闻
半岛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半岛网()是由半岛都市报所创建的大型综合性网站,所提的供新闻具有权威、真实、快捷特点,本网站所刊登的半岛都市报各类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半岛都市报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2、所有与半岛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半岛网对非本网站所属服务器上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3、此外,在中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有极少量内容是从内容合作方、免费资源提供方以及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合法转载、摘编获得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中国法律妥善处理。半岛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4、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手机4G流量费太贵了,网友们直呼用不起!
手机4G流量费太贵了,网友们直呼用不起!不敢再用4G流量。
  4G流量费不是贵了,而是太贵了。三家运营商陆续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最引人关注的是三大运营商的ARPU值(平均每个用户贡献收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每个用户花在运营商那里的钱更少了。当然,这里面要考虑多机用户对通信费用的分流影响。
  财报显示,中国移动一季度ARPU环比下降8.82%,为62元,同时,中国移动总通话分钟数、平均每月每用户通话分钟数(MOU)及短信使用量均呈环比下降趋势。中国联通的ARPU降幅更大,移动业务ARPU为人民币70.3元,而在去年,联通3G用户ARPU为78.2元。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月移动语音分钟的增速放缓至2.2%,而2013年和2012年增速为5.0%和12.4%。短信业务相比去年同期缩减19.7%,2013年和月短信业务量同比增速分别为-0.6%和2.1%。
  运营商ARPU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用户语音使用量的下降和短信等增值业务下滑,而与之相关的,三家运营商流量使用呈现大幅增长,但流量的增长却并未弥补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上的损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社会上对三家运营商资费贵特别是流量费用昂贵的批评和指责不绝于耳。一方面运营商觉得流量被贱卖,一方面用户觉得流量使用不起,这对矛盾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这些年,手机上网的流量资费一直在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2G时代的GPRS大概要几十元才能享受几十M的流量,而到了3G时代,几十元能够使用数百M,在刚刚进入的4G时代,运营商们推出的套餐大概都能达到几十元几个G的水平。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毫无疑问的进入到了流量G时代。
  虽然从趋势看,中国的老百姓的通信消费金额的绝对值一直在下降,而且,相比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更是下降幅度很大,在老百姓日常消费总额中的份额也迅速缩水。但是,如此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老百姓信息需求,更是难以抵消运营商高额利润和收益造成的用户心理障碍。
  如今的4G套餐,如果是在正常的4G网速情况下,用户使用高耗流量的应用,比如收看视频直播或者玩大型互动游戏,确实会让很多人无法承担费用。即便是500元封顶,这个数字也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可以承受,特别是流量用户多是囊中羞涩的吊丝。专家预测,2013年中国移动用户月均流量为165MB,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约4个G。
  【亲,您知道1G流量能做什么吗?】1、QQ聊天(720小时);2、下载350首歌曲(3M/首);3、下载35000幅图片(30K/幅);4、观看四部在线电影(250M/部);5、阅读1700部小说(3万字/篇);6、浏览web页面3500页(300K/页);7、手机网游100小时(10M/小时)。
  花多少钱,享受多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反过来想,如果大家都用不起,或者担心费用过高而产生畏难使用情绪,这更是对运营商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更会造成运营商收入的下降和前景的黯淡。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用户感觉单价贵会抑制正常的消费需求,而降价的结果也许会带来消费总额的增长。现在的语音资费已经很低,老百姓的语音消费需求被充分释放,而现在的比较昂贵的流量资费恰恰是阻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障碍。
  其实,运营商为让用户放心消费,也采取了保护措施。日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别公布了流量封顶方式。中国电信4G套餐采用双封顶方式,套餐外费用达到1000元/月,套餐外数据流量达到20GB/月封顶,封顶后不可申请打开功能。而中国移动套餐外费用达到500元/月,套餐外数据流量达到15GB/月封顶,封顶后可申请打开功能,总流量封顶值50GB。
  在4G发展初期,运营商为了控制用户的入网速度以适应网络建设的进度,会采取相对并不廉价的定价,这是一种正常的策略,随着网络建设的完善和竞争的加剧,4G资费有望大幅度的降低。未来随着4G网络投资的收回,4G流量资费将会有大幅度降低,更加人性化的流量资费设计方案将会推出。
  流量资费的降低会大大促进用户的使用,也会催生更多的新型移动互联网应用,也给了相关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对运营商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流量单价的降低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是超出预期的加速度,平均每用户用于流量上的开支也会不断减低,这会大大影响运营商的ARPU,预期三家运营商的ARPU都会在4G时代下降30%-50%左右。
  但这并非运营商的末日,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商注定会是流量的管道,而且是廉价的管道,再通过简单的提供网络服务赚取足够的收益的语音时代已经结束,运营商失去的收入部分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或者会迎来另外一个更加广阔的天空。
  运营商可以开发后向付费市场,借助手中的管道工具能够分得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很重要的一杯羹;运营商也可以开发自有移动互联网业务,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赢利模式的不断转型;运营商也可以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获取资本收益和利益分成,建设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总之,运营商必须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新的业务、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否则是无论如何无法依靠坚持高流量费来确保发展前途的。
  在这个背景下,有关部门也需要重新考虑运营商之间的流量网间结算问题,长途骨干网和国际出口带宽的垄断等原有通信市场格局遗留已经成为流量费用进一步降低的最大障碍。国家政策的调整将大大促进用户流量费用的降低。
  由此奉劝运营商们,不要再抱着利用流量单价或套餐来保卫ARPU的观念不放,放手降低价格以放水养鱼,一直到普通老百姓可以畅快使用而不考虑费用负担的程度。未来的市场大有可为,获得的会比失去的更多。当然,前提是先有足够的钱把网络建设好。
  苍天啊,大地啊,让流量费降价来得更猛烈些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流量怎么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