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做过“码头营运人无过责任险险”

||||||||||||
谁来为航运风险买单?
来源:金融时报&& 08:35:48&&我要评论()&&
8月14日上午,受台风尤特的影响,从印尼驶往中国的满载5.7万吨镍矿粉 夏长号(TRANS SUMMER)货轮在我国珠江口海域沉没。这已经是在不到三...
国际航运有待复苏 航运保险蕴含潜力
近几年来,受经济危机影响,船舶运力严重过剩、航运市场低迷、船价持续下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此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严重不确定性,国际航运雾霾笼罩,复苏尚待时日。
尽管如此,瑞士再保险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中,全球水运和航空保险保费规模几乎翻了一番,2012年估计达到440亿美元。虽然仅占全球非寿险保费份额的2%左右,但是运输保险正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全球贸易和资本流的再平衡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则未来10年,水运和航空保险保费的预计年增长率可能将达到4%-5.5%。&
日,时值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意见两周年之际,包括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上海船员评估中心等三个国际、国内&第一&的项目,集中举行揭牌仪式。这些项目,直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肋&&航运服务特别是高端的航运金融服务的发展。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上海地区船舶险市场规模从6.8亿元增加到22.62亿元,4年增长了2.32倍;货运险市场规模从11.7亿元增加到13.39亿元,4年增长了14.4%。2012年,上海船舶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船舶险的比例达40.63%,货运险占全国货运险的13.16%。两个险种的市场份额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2013年6月,上海又迎来一家新的航运保险专业机构&&阳光产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这也是国内第4家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财产保险公司。阳光产险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为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带来契机。&
据记者了解,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货运险、船舶险和保赔保险三大类。目前,涉足货运险业务的险企数量最多,竞争最为激烈,发展相对成熟;涉足船舶险的险企数量在10家以内,垄断竞争格局明显;保赔保险的发展仍十分滞后。上海作为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港口,航运保险在世界上的占比较低,严重滞后于航运业发展。由于航运保险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已成为今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亟待加强的重要领域之一。
软环境发展不完善 亟待配套法律体系
面对不断变化的运输业风险,上述瑞士再保险报告的作者Ginger Turner指出:&保险公司的对策就是在可保性范围内提供新型或改进型保障范围或者推出新产品。不仅如此,流程方面也有进行创新的可能。例如利用技术来更好地定位船舶和飞机以及货物,通过分享其他险种的经验和专长让运输保险的承保能力更具效率等。&
&与欧美等国际先进的航运中心相比,国内的航运中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内某产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差异体现在,全世界13个船东保赔协会集团组织均在发达国家,其强大的风险分担能力,国内无一能与其抗衡。&
&目前我国的航运保险发展仍然处于初级甚至是恶性竞争的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产品缺乏。&保险资深专家向记者介绍,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产品缺乏。由于我国大型船舶融资逐步移向外资机构,现在运输险费率仅仅是国际市场一半左右。二是航运保险险种发展不平衡。我国货运险业务市场准入相对较低,承运人责任险等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保险公司很少参与,而航运险种的设计也缺乏创新导致部分新兴风险不能涵盖,现在的保险产品不能涵盖业界的需要。三是航运保险的软环境发展不完善,严重制约了航运发展。与费率和险种等技术性问题相比,专业人才缺乏,法律环境不完善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集技术及管理于一身的管理人才,影响高质量、高技术的风险评估服务。四是航运保险的法律环境仍不完善。以航运险为例,现在只有海商法和保险法,不能包括实际的需要。现在大部分的航运企业都用英国法,约定在伦敦管辖。我国虽然也成立了海事法院,但案件数量相对比较少,大力发展航运险必须建立配套的法律体系。
目前从上海经营航运保险主体来看,已经有近40家,其中人保、太保、平安三家保险公司在船舶险和运输险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保赔保险基本上却被国外公司占据,整体发展还十分滞后。
前述产险负责人表示:&我认为国内保险公司要想在逆境中寻找突破,除了税收优惠等政府行为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主动提升:一方面是险种的开发及完善,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及高端化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性强的险种开发,如码头营运人责任险、物流责任险等,包括这些险种的市场调研、推广方案制定、定价基础设定,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市场培育、承保技术提升、人才积累等多方面都不能放松,唯此才能走出逆境,迎接下一个经济周期。&
CNSS产品库
24小时热点评论排行
猜你喜欢精彩跟贴||||||||||||
航运保险迎来发展之春?
来源:中国水运网&& 08:40:22&&我要评论()&&
盘点2013年保险业,航运保险是其中一个关键词。以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三巨头牵头成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为标志,中国航运保险进入...
盘点2013年保险业,&航运保险&是其中一个关键词。以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三巨头&牵头成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为标志,中国航运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日前,大连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航运金融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大连地区航运保险发展,重点突出支持航运保险创新。有航运界、保险界人士称,中国航运保险迎来发展春天。
风险孕育需求保费规模不断增长
在航海技术已经具备极高安全水平的今天,万吨巨轮的沉没已经非常罕见。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去年8月14日上午,受台风&尤特&的影响,从印尼驶往中国的满载5.7万吨镍矿粉&夏长&号(TRANS SUMMER)货轮在我国珠江口海域沉没。这已经是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沉没的第六艘万吨以上镍矿粉进口运输船。
当装载镍矿粉的货轮在我国再次发生沉没后,&谁为航运风险买单&这一话题再次引起贸易界、航运界和保险界的高度关注。业界将目标瞄准航运保险。
据记者了解,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货运险、船舶险和保赔保险三大类。在中国,最大的航运保险市场是上海。截至2013年底,上海涉足航运险经营的保险公司总数超过40家,经营航运保险的专业中介机构有300多家,并拥有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船舶保险公估的公司。
来自上海保监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地区船舶保险业务规模仅有7.7亿元,2011年就增长到20.85亿元。2013年三季度末,上海地区船舶险保费收入达21.6亿元,占全国市场的46.8%;货运险保费收入11.15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3.59%。
从上海市场的发展情况,即可窥出全国航运保险发展状况。而在全球,过去10年航运保险发展一直顺风顺水。瑞士再保险报告显示,过去10年中,全球水运和航空保险保费规模几乎翻了一番,2012年达到440亿美元。
受益自贸商机险企纷纷抢滩上海
上海自贸区及航运中心建设所酝酿的商机,让保险公司跃跃欲试。
据悉,保险机构积极入驻上海自贸区。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大众财产保险公司已在自贸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天安财产保险公司等五家机构也纷纷递交了申请,目前已有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两家获批。此外,还有数十家机构,包括中外资产寿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航运保险专业公司以及经纪机构,都表达了入驻自贸试验区的意愿,还有部分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也在积极争取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法人机构。
去年12月26日,以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三巨头&牵头的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成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坐落于上海,但是其业务、功能和影响力将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一位上海保监局人士说。
全国航运保险向上海集聚的态势愈发明显。这一聚集的态势与上海在开展航运保险业务上的税收优惠有密切关系。目前,凡是在上海出单的航运保险业务,包括进出口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集装箱保险等5个险种,均免征5%营业税。
不过,税收优惠只是吸引险企的一个方面。上海航运中心及上海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各类软环境提升成为吸引保险公司的重要原因。
&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更重要的是看中上海适合航运保险发展的各类软环境和隐性优惠。&一位航运保险相关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上海拥有国家级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海事法院、上海海事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船舶和货运协会等一大批航运服务机构和功能性机构。这些成为航运保险向上海聚集的关键原因。
改善险种助力航运保险市场整体发展
&与欧美等国际先进的航运中心相比,国内的航运中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内某产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心差异体现在,全世界13个船东保赔协会集团组织均在发达国家,其强大的风险分担能力,国内无一能与其抗衡。&
一位保险业资深专家告诉记者,由于我国大型船舶融资逐步移向外资机构,现在运输险费率仅仅是国际市场一半左右。
另外,航运保险险种发展不平衡。货运险的竞争最为激烈,甚至深陷价格战泥沼;船舶险则被几家大公司瓜分;而保赔保险基本上被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发展十分滞后。
货运险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客户资源上,具体的保险条款设计和相关服务相差并不大。险企能否抢到客户资源,除了看关系铁不铁,还要看费率高低。因此,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险企间的费率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有恶性竞争存在。
船舶险尤其是远洋船舶险涉及的标的价值很大,一旦发生赔付将对险企资金带来极大考验,因此一般的险企不敢轻易涉足这个领域。
保赔保险业务方面,目前国内开展该业务的主体非常少,大多数船东将保赔保险投到了国外机构。业内人士透露,保赔保险业务的利润率非常低,对一般的险企不具吸引力。据统计,即使是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等大型国有运输企业,其保赔保险有80%左右份额投到了国外。
如何助力航运保险市场整体发展?一位产险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保险公司要想在逆境中寻找突破,除了税收优惠等政府行为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主动提升:一方面是险种的开发及完善,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及高端化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强技术性强的险种开发,如码头营运人责任险、物流责任险等,包括这些险种的市场调研、推广方案制定、定价基础设定,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进行改进。&
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业界人士认为中国航运保险迎来春天,但与国外保险机构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从上海经营航运保险主体来看,我国虽在船舶险和运输险市场中占有明显优势,但保赔保险基本上却被国外公司占据,整体发展还十分滞后。特别是国外的船舶险费率能达到百分之几,而国内一般只有千分之几,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承保上亿元身价的远洋船舶,影响了国内保险做大做强。故我国航运保险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航运保险是保险业里进入门槛较高的险种,国内航运险行业短板明显。国外保险公司在航运险领域实力强大,它们往往拥有全球性的航运保险产品和遍布世界主要港口的保险检验、理赔和追偿代理网络,这是从事航运保险的必要条件。国内财险巨头显然需要加强这一块的&修炼&。据一家国内产险公司人士介绍,国内险种发展不平衡,缺少航运信息的综合平台;大部分公司主要承保一些市场准入门槛低的短期货运险种,少有公司有能力开展远洋货运险;一些技术要求高的险种也未能得到大多数行业公司的重视与开发,比如承运人责任险、码头责任险等。
我国航运保险要想寻找突破、迎头赶上,除了税收优惠等政府行为外,还应在险种的开发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及高端化需求,加强技术性强的险种开发,加快市场培育、承保技术提升、人才积累等,唯此才能有望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航运保险方面&平起平坐&。
CNSS产品库
24小时热点评论排行
猜你喜欢精彩跟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计免赔和无过责任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