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公司的股价被炒得过高也会不划算,也会影响买分红型保险划算吗。难道不是越高越好吗

股票为什么要进行除权 分红之后除权 那不是分了等于没分 这不是在骗人吗 分红是公司盈利产生还是除权产生_百度知道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铁公鸡的真相——理解“每股未分配利润”
本来想聊两个指标:
N元,每股未分配利润大于N元,就具备高送转。但很少人真正理解这个财务指标的意义。
成熟的投资者不应该只盯着高送转,更应该理解未分配利润背后表达的意义。
====================================================================
每股未分配利润 = 当期未分配利润总额 / 总股本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说白了就是公司历年经营积累下来没有分配的利润(或亏损)。它是公司未来可扩大再生产或是可分配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每股净资产一样,它也是一个存量指标(积累的)。
未分配利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二是尚未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润。
他是在资产负债表里面:
未分配利润 除上 总股本=每股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了企业期末在历年结存的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若为负数则为尚未弥补的亏损。比如风帆股份12年年报(下图),未分配利润是负的,那12年的未分配利润就一定是负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风帆股份每年的“每股未分配利润”都是负数,但净利润每年都是盈利的,怎么回事呢?
后面给大家答案。
===========================================================================================
分析每股未分配利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每股未分配利润越多,不仅表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强,也意味着该公司未来分红、送股的能力强、概率比较大。
一般而言,如果某公司的每股未分配利润超过1元,该公司就具有每10股送10股或每股派现1元红利的能力。
每股未分配利润较多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各类投资者青睐,因为该类公司盈利和分红能力强,投资回报高。
每股未分配利润较多的上市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容易被一些主力特别是长线主力炒作。主力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上市公司配合,通过多次分红送股的方式,或降低已被炒高的股价,或赚取上市公司的大比例现金分红,从而达到降低炒作成本的目的。
那么,未分配利润越高越好吗?
其实,每股未分配利润应该是一个适度的值,并非越高越好。大家知道,未分配利润长期积累而不分配,肯定是会贬值的。如果说,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未分配利润”很高,但却很少给股东进行现金分红,或是分红水平很低,则表明公司是标准的“铁公鸡”!
例如,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未分配利润”常年高达5元以上,但它既不扩大再生产,又多年舍不得给股东分红,这样的公司是有问题的。
有什么问题?有人说,按照未分配利润排序(上图),茅台最高了,那他有问题吗?
注意,我说有问题是指:未分配利润很高,但几年都不分红的。茅台每年都分红,只是分多少的问题。上面图中的前十大公司基本都保持每年分红。
那什么才是有问题的公司呢?请看&
我们看到“辽宁成大”这7年间,每股未分配利润一直是高于5元的,可是竟然只有一次分红。而且是可怜的0.52%股息率,还是没扣税的。难道他要和活期存款比吗?
再比如昆百大A:
7年时间里,也只有一次分红。每股未分配利润常年高于3元。而难得的一次分红也就0.6%的利息。
那么像“辽宁成大、昆百大A”这种公司,账户里有大量的未分配利润,却从来不分红,他们更不是什么成长型公司,不分红是有问题的!
既然上面那些利润积累很高的公司为什么不大量分红呢?我们先看一篇马老师的文章来解答一下:
为何有些上市公司利润丰厚却不分红?&&
从概念上来讲,未分配利润是企业未作分配的利润,在以后年度可继续进行分配,在未进行分配之前,属于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从数量上来看,企业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和分出的利润后的余额。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在交完所得税后,其净利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4、分配优先股股利;
5、分配普通股股利。
最后剩下的就是年终未分配利润。
&若企业报表中“未分配利润”为负数,则说明企业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因此,本文以下部分所说的“未分配利润”均为正数,即企业获得盈利。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报表中有巨额的“未分配利润”,却很少分红派现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企业要进行分红派现,必须得要有钱。而未分配利润只是账面上的数额,并不代表企业真正有钱。
那么,未分配利润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要弄清楚未分配利润,就须先明白利润是什么。利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预测值,连会计人员也不知其是否准确。其实利润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除了现金利润之外,其还有三种表现形式:
1、应计利润:就是由应收账款形成的利润;
2、持有利润:即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正向波动形成的利润;
3、虚拟利润: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形成的利润。
目前只有现金利润才与现金有关,其他三种形式的利润都是没有收到现金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利润分配,但不可用来分红派现。因此,企业有了巨额的利润,能不能分配股利,这得看它的构成。如果未分配利润是通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尚未收到现金的项目增加而形成的,这些未分配利润是不靠谱的,它是不可能用来分配股利的,因为它不是真金白银。
判断这个“未分配利润”中有没有、有多少结转过来的现金利润,大致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判断出来。我以前写过2篇现金流的文章《》。
如果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则可以初步判断这家企业的现金利润为负数,那怕它的未分配利润再大也是不可能用来分红的。当然,它可以用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等,因为这些只是互换一个项目而已,但要分配股利,就另外一回事了,那是要拿出钱的,只有从未分配利润中剔除[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后的数额才是真金白银,才能分配优先股股利、普通股股利。
我们可以进一步用每股未分配利润这个指标与是否分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未分配利润的质量: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未分配利润”很高,但却很少给股东进行现金分红,则表明这家公司的利润可能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未分配利润”高达3元以上,但它既不扩大再生产,又多年舍不得给股东分红,则可判断这样的公司是存在财务造假问题的。例如上面讲到的昆百大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超过了3元,但从1999年到2014年的15年只有一次微不足道的分红。这家公司超过10年没有分红过。查看该公司近5年的业绩情况,公司净利润一直为正,2008年以后一直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度,估计这些利润大部分是通过造假得来的。那这种公司常年股价低迷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些存在着好看的未分配利润,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一般找的理由为:(1)需要再投资;(2)担忧流动性不敢放松钱袋子。比如银基发展近年账上有近亿元可供分配的利润,却不分红。公司公告称,董事会拟定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将全部用于重点项目的再投入资金。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润数额很大,但一直不分红,被大家称之为铁公鸡,实际上,这只铁公鸡看似“大肉鸡”,实际上是名符其实的“干吧鸡”,它的真实状况是拿不出真金白银来分红,如果现在强行分红,这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就只能拿股东投入的资本或者干脆用银行贷款来分红,这是目前这些上市公司在强制分红政策下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
反过来,如果每股未分配利润为零,甚至是负数,则公司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可列为高风险级别。&
如果每股未分配利润低于-1元,则公司一定正在走向死亡!这样的公司就是所谓的“超级垃圾公司”!我们看排名最后的这些公司,要么是ST,要不就是业绩大幅下滑。
由于每股未分配利润反映的是公司历年的盈余或亏损的总积累,因此,它尤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历年滚存的账面亏损。也许某家公司现在的每股年收益为3毛钱,但它的每股未分配利润却是-2元,则以现在的盈利水平计算,该公司至少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将这一亏损“黑洞”填平,之后,才有可能给股东提供分红机会。这就是说,该公司在填补这一亏损黑洞的7年中,都是没有资格分红的。
好了,大家还记不记得一开始我们看到“风帆股份”的疑问。——风帆股份每年的“每股未分配利润”都是负数,但净利润每年都是盈利的,怎么回事呢?(下图)
原因就是,他以前亏得太多了,所以这几年看起来似乎都在盈利,但欠账太多。
08年亏了2.87亿,而后面的4年加起来利润也就2.4亿,还没有把老债还清。但好的是他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把老账还清了。通过5年的连续的利润增长,13年未分配利润也开始转正。这种脚踏实地的公司,起码还是值得肯定的。
备注:投资者选股除了看重要指标外,还需要了解公司当年的利润质量及相关历史记录。例如,主营利润与投资收益各占多大比重,公司主业是否突出,过去有过几年的亏损记录,最近两年是否连续亏损,公司过去分红习惯,以及公司过去有无作奸犯科、目前身上有无官司未了,如此等等。
还是那句话,没现金流,什么都中看不中用。
======================================================================
那么到底是不是分红越多越好呢?&
关于分红大家可以看以前一篇文章“”.cn/s/blog_649a8ec.html
但对于公司不同阶段,分红的意义也不同。
首先第一个问题,结合理论来看的话,公司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初创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每个阶段生产特点、资金需要、产品销售等不同,股利政策的选取类型也不同。
在初创阶段,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力风险都很高,公司急需大量资金投入,融资能力差,即使获得了外部融资,资金成本一般也很高。因此,为降低财务风险,公司应贯彻先发展后分配的原则,剩余股利政策为最佳选择。
在高速增长阶段,公司的产品销售急剧上升,投资机会快速增加,资金需求大而紧迫,不宜宣派股利。但此时公司的发展前景已相对较明朗,投资者有分配股利的要求。为了平衡这两方面的要求,应采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股利支付方式应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避免现金支付。
在稳定增长阶段,公司产品的市场容量、销售收入稳定增长,对外投资需求减少,EPS值呈上升趋势,公司已具备持续支付较高股利的能力。此时,理想的股利政策应是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在成熟阶段,产品市场趋于饱和,销售收入不再增长,利润水平稳定。此时,公司通常已积累了一定的盈余和资金,为了与公司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公司可考虑由稳定增长股利政策转为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在衰退阶段,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公司为了不被解散或被其他公司兼并重组,需要投入新的行业和领域,以求新生。因此,公司已不具备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应采用剩余股利政策。
总之,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其优缺点,并根据公司的成长周期,恰当的选取适宜的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能够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
当然,股利政策的制定不是一个定性问题,而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分析结合的。你的公司可能是为了保持投资者信心而不得已采取高股利分配来稳定现有投资者。
我总结一下,常年铁公鸡一般三种情况:
没能力分红。他不赚钱啊,没长肉。
2. 没钱分红。&
他表面常年盈利,但其实没有现金流入。 纸上画的房子车子,怎么分给你呢??
成长期的小公司。他可以不分红,也不应该分红。应该把盈利再投资,让投资者充分享受成长期的利润。
所以,请不要再叫分红没用,也不要叫XX公司铁公鸡。铁公鸡不是公司的错,是你自己没有了解公司而盲目投资,你可以不买他啊。不分红也未必是坏事。
做投资,千万不要把责任都推在别人身上,那样只会让你无法进步。多学习、多思考、多反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通俗解释一下上市公司不分红为什么投资者还要买它的股票_百度知道股灾的时候,股票的分红受影响吗?有些公司的股价跌了很多,还能保持分红吗?_百度知道一家公司的「估值」是怎么估出来的?谁来估?
估值的思路无非三,看收益、看同类、看资产,要是追求完全准确,就象要求地震局准确预测地震一样不靠谱,但用未来收益折现是最接近真相的思想
按时间排序
其他地方不知道,但A股创业板靠的是市梦率来估值。
工作期间研究到这个问题,特将自己的部分成果PO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交流讨论。。这些估值方法都是适用于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其他传统公司的估值方法请参照楼上的小伙伴们的回答。
很简单,拍拍脑袋就出来了。(神秘的微笑)
昨天听收音机,说一个叫什么可的女孩,去年从伦敦退学,在一个20平的小屋里搞出个类似威客的APP,然后不到一年过去了,目前估值1个亿.......絮絮叨叨的说了跟多,就是没听出它这个APP到底有啥核心竞争力。说实话它说的那些功能网上给1万块钱大把人搞的定。然后自己声称目前估值1亿hahhaahahah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ha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我开着车突然笑出了声音。所以在思考,这个估值到底是怎么来的?专业么?可信么?有什么权威机构背书么?还是,就是自己说说,吹牛用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估值的四种方法:一、 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  毫无疑问,这个是投资的“终极问题”,而“终极问题”的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计算求解。为什么呢,因为严格来说未来的事情是谁也不知道的,未来的现金流“怎么流”,天知道,对一个未知的东西折现,怎么算?芒格先生说得好,沃伦是用现金流折现估值的,但是我从没有看到他算过现金流折现。意思应该是说,现金流折现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方法。常常看到有人,尤其是一些研究报告,煞有其事的以某折现率、某年限等算出一个未来现金流折现,有时还取不同情况算出一个列表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虽然这是别人的自由或工作方式,我无法笃定地说是错的,但是这样做至少可能会有很强的心理暗示:我用的是最权威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我算出了一个很确切的值+我还考虑了不同情况下的折现值–&;我算出来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与公司价格比较进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结论。二、市盈率(PE)  市盈率是广大股民最喜闻乐见的估值方式,但是很不容易用好。首先是这个E, earning, 盈利,怎么理解?是去年的盈利,还是过去3年5年的平均盈利,还是今年的预期盈利,抑或是未来3年5年的预期平均盈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白PE是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个“终极问题”的一个启发式替代问题(也即是说从计算PE得到的答案并不一定是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问题本身的答案)。所以,至少我们应该计算的是未来的PE,对应替代未来现金流,但是,因为未来的E也未知,那么就只能用已知的E来替代或估计,最终,我们计算的PE是一个替代问题的替代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PE对于解决终极问题的帮助似乎非常有限。
顺着这一思路来看第二个问题:PE怎样算高,怎样算低?因为PE 是更简单,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显过小或过大时才能佐证终极问题,才会有意义,其它值并不能支持决策。第三个问题,无论决定采用哪个E来计算PE,这个E常常是失真的:实际税率变化,政府补助,折旧率(尤其是高固定资产比率的公司),存货减值/跌价准备(如最近股价低迷的服装行业),大的费用性投资(如医药公司扩大销售规模),杠杆率,利率变化,偶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行业政策变化……所以并不是从利润表中找到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就能算PE了,应该仔细分析这个已知E是怎么来的,即这个公司的业务过程是怎样的,客户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东西具体怎么卖出去,钱怎么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费用,行业竞争态势,上下游关系……说到底,还是得依靠对行业与公司的理解,来还原一个更为客观的,能够作为参考的已知E,而这个还原的过程,也会让人对未来E的变化的趋势会有更深的认识。最后,再以足够的安全边际为这个已知/未来E给出一个大致的目标价格P.三、 市净率(PB)  表面看来,市净率与清算价值联系更直接,而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联系要远一些。大家买公司股票不是为了清算,那么市净率是否无法用于估值?非也,因为资产净值相较当期利润而言往往失真度要小一些,所以如果使用得当,市净率也可以成为较好的估值方法。具体而言,市净率PB与净资产收益率ROE相结合(PB/ROE = PE),可以较好的为公司的估值:具有这样盈利能力(ROE)的资产,值多少钱(PB)?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思维方式,可是问题又来了:1. 怎么判断和看待资产净值的失真?2. 怎么知道某具体ROE的资产应该值多少钱?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是那句话,得回到对行业与企业的理解。1. 如何看待资产净值的失真?比如账面价值1亿的生产线,也许清算价格其实只值1千万,有的“轻资产”公司如互联网企业,账面资产只是一些办公桌与服务器,抑或有的公司刚刚上市,账上一大堆现金,ROE低得很……这就需要对行业与企业进行深入分析,认清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哪些资产(无论是在账面上还是没有在账面上),而这些资产是否在现有价格中有充分的体现。个人而言我对于挖掘所谓的“隐蔽资产”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如果这些隐蔽资产是产生现金流的(如著名品牌),那么它的价值已经体现在ROE里了,即公司往往有着高ROE,或者ROE处于/未来会有健康的增长趋势;而对于不直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比如公司某厂房处于繁华地带旁,如果变卖会有一大笔收入),这样的公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们没有能力去把这些资产变现,单纯持有等待的机会成本可能太高,除非有明显的信号表明催化剂会在近期出现。在PB/ROE估值法中不得不提到的概念是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这个概念对于认识ROE的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杠杆率较高的企业。总之,净资产可能失真,但是不用太执着于资产数值本身,而应该更多着眼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包括过去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可能变化。2. 怎么知道某具体ROE的资产应该值多少钱?如果对于过去与未来盈利能力的认识很充分且接近准确,那么应该值多少钱的问题就较为容易:你觉得大概该值多少钱?比如大约3 PB~4PB?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再精确下去没有太大意义。四、 股息率  股息率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可靠简单的估值方法。股息率可以有两种理解:1。股息值/盈利值;2. 股息值/市值。  前者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可以与该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公司的发展阶段及公司的股权结构等相对应考察(此处暂不展开讨论),如果有背离的话往往可以发现一些潜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处于高速连续复合增长期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企业外,绝大部分正常的企业都应该合理的派发股息,股息过少或不派发股息的公司,其现金流或大股东的诚信往往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企业可能不值得投资。  后者将股票看作债券性的投资,但是除了在熊市之外,高股息值/市值(如大于5%)的股票常常是陷阱,因为很高的股息率是一个明显低估的信号,市场让其保持该股息率往往有背后原因的,常见的是行业/公司即将出现调整或较长低谷期时,或行业/公司即将走入衰退期时,这时以已知年份的股息率来看是会比较诱人的,但只有弄清楚调整/衰退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恢复等情况,才能知道未来真正可能的股息率,而不被眼前虚高的股息率所迷惑。 想深度了解互联网金融圈?微信搜索【共时财经精选】关注我们或下载【共时财经APP】()。共时财经:有趣,有料,有思想!
一直以为公司估值是交给资产评估机构做的~老师是这样讲的,还说企业估值一般用收益法~
国内某评估机构菜鸟,可以大概的讲讲这个事情:
公司价值估值,一般要找评估机构。在同类的专业服务类中,评估收费真的好低。。。评估作为专业技能,方法总的来说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当然叫法可能略有差异,公司估值的话,大部分都用收益法,因为市场法很难选取参照物,选定后也很难选定参照因素,量化差异等。成本法适用于单项有形资产,公司的价值普遍包含商誉或资质,以及可能会有的特许经营权,专利权,影视公司的著作权,等等,而这些无形资产成本,第一是难量化,第二是情况太复杂,在实务效率不高。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华中某财大的汪海粟老师是权威。。
说到收益法,就是将未来收益折现,其中就涉及到,未来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这三大要素,当然各种细节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总的来说,用历史数据以及现状分析确定收益额,用CPAM模型确实收益率,这个一般公司都有足够的数据,收益期的话,各有差异。FCFF(DCF)模型出来的结果就是评估值,也就是,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决与其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在不用的评估目的下,价值略有不同,口径也不一样。
价值来自人的主观评价,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念,符合现实,一点浅见,
股民在线这个网站的股票入门基础知识怎么样,好吗?
对于VC来说,买家拍脑袋,卖家接受,就成交。买家用各种各样的估值法证明自己不是拍脑袋,其实都是扯淡。
1. 怎么估出来的?公司估值可分为两种大的approach:相对估值(Relative Valuation)和绝对估值(Absolute Valuation)。相对估值就是跟别的公司比,主要有两种方法:-可比公司分析(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投行里简称“Trading Comps”)-先例交易分析(Precedent Transaction Analysis,投行里简称“Deal Comps”)前者拿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做参照,后者以过往的并购案例为坐标。一家公司上市了每天就有买卖,就会有实时定价,所以把价格除以某个公司的盈利指标(比如销售额、运营收入、净利润等)就可以得出一个“倍数”用来跟其他同行业公司对比看哪个便宜哪个贵(P/E, P/B, P/S, EV/EBITDA 都是这个逻辑)。可比公司分析适用于公司要上市了,看看同行业都什么倍数,或者并购的时候也作为参考看是否需要给很多溢价(比如有人透露风声A要被收购结果P/E飙到50倍但其他同业都只有20倍,这个时候就不用考虑在50倍P/E的基础上给什么溢价,因为都已priced in)。而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股票是没有市场每天去定价的,所以只有在有交易的时候(比如股权融资、出售老股等)会有新一轮定价,除非之前就参与了上一轮交易,否则外界只有靠挖公司官网、年报、新闻等渠道去找上一轮交易的定价。先例交易分析是并购里比较常用的估值方法。所谓并购,其实就是出售老股,现有股东把所持有股份卖给想要进来的新股东。另外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控制权溢价(Control Premium),用人话说就是控股一家企业(50%+持股)所需要付出的溢价,因为控股了就可以指派董事、替换管理层、裁员、卖掉不赚钱的部门,等等。这些决策权相比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着升值和分红来说要更值钱。而可比公司分析看的是公司上市交易水平,是不包含控制权溢价的,所以做一桩获得控制权的并购(直接买50%+或者把现有持股比例提升至50%+)都是要看历史上可比公司的先例控股交易。接下来简单讲讲绝对估值。绝对估值有两种常用方法:-现金流折现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Analysis,简称“DCF”)-杠杆收购分析(Leveraged Buy-Out Analysis,简称“LBO”)绝对估值比较复杂,因为需要搭建模型,有很多预测的细节,简单的预测只需要一张粗略的利润表,复杂的模型三张报表都需要搭建出来、销售需要细分化预测(分产品线、高中低端、一二三线地区+国际销售、扩张计划等)、借债偿付单独预测(现金流还完利息剩多少、什么情况下还本金、够不够钱正常运营、是否需要短期借债等),里面的各类假设可以钻研很久。总而言之,DCF是将估值对象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但由于主观因素对假设影响较大,很多时候主要作为参考(算出来的是每股股价);LBO则主要关注估值公司未来产生的回报,常用于私募基金投资(算出来的是IRR回报率)。和相对估值不同,绝对估值只关注公司本身,预测它未来的现金流,然后再回过来折算它现在的价值。用这个思路得到的估值较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之所叫“内在价值”,因为它是以公司未来发展为基础进行分析的结果,并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但由于模型需要诸多假设,所以DCF比较适用于未来可预测的公司,比如一个煤矿,勘探出来原材料体量,开采成本可预测,再对煤炭价格进行预测,基本可以推算出这个矿未来能赚多少钱,今天折算成多少钱可以卖掉。DCF的一大优点就是不受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从技术上来说,你最后得出来的数字可以捕捉到公司的全部价值,牛熊市闹翻天了都跟你没啥关系。当然,真是撞上了金融危机,最终销售价格和销量都可能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公司估值。LBO跟DCF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算的是回报,所以主要适用于投资人,而且大部分适用于私募股权基金(PE)或对冲基金(HF),因为他们真正赚大钱的投资很多时候都是要加杠杆的。杠杆就是借钱,借钱就需要还本还息,所以杠杆收购适用于现金流强或者有大量可抵押资产的公司,这些公司即便碰到问题了也能卖资产偿还债务,不会弄到公司清算,损失掉股权价值。2. 谁来估?通常一家公司要做股权交易(增发股权融资、出售部分老股、整体被收购等)的时候,都会聘请一家投行或财务顾问。倘若是一级市场交易或者二级市场控股收购的话,买方也会请一个财务顾问。投行会把所有适用的估值方法都粗略测算一遍,然后再根据交易本身最适用的方法进行调试,谈到最后主要就是一个价格倍数。所以会涉及估值的有:买方、卖方、买方财务顾问、卖方财务顾问。有的时候还会聘请一个专门的独立财务顾问做一个Fairness Opinion(独立公平意见),用于保护股东利益。估值永远不会是一个单一的数字,而是一个估值区间,用一个类似美式橄榄球体育场的图形展示,因此投行里俗称为“Foot Ball Chart”(美式橄榄球图):在中国,大部分交易并没有那么复杂(很少控制权交易、很少杠杆收购),大部分股权投资也就是早点买入,做大卖出(直接上市或卖给上市公司)。火的公司大家抢着要,估值抬高,市场瞬间谁都没钱赚。所以在中国做股权投资要么看投早+投准(运气。。),要么看晚期基金的资源。在估值层面并不会做得多么复杂,主要还是看市场心情和过去类似的交易都是什么倍数完成的。
天使轮的估值方法是拍脑袋;A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B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C轮的估值方法是P/MAU、P/S、P/E;也许上市若干年后,互联网公司变成传统公司,大家还会按P/B(市净率)估值!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数的融资都是类似的情况?对互联网公司来说,P/MAU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广的,P/E估值体系的覆盖范围是最窄的。在此,我姑且把这种覆盖体系叫做估值体系的阶数。P/MAU是低阶估值体系,容忍度最高;P/E是高阶估值体系,对公司的要求最高。
基本上,任何东西的估值都有三种比较基本方法:收入法、市场法、成本法。不要纠结具体叫啥名字,理解原理就好。收入法:顾名思义,通过一个公司未来的收入来判断它的价值。这里说的收入不仅限于收入,还可以是盈利、产生的现金流等等等等。这种方法应该是用的最多的一种估值方法。最典型的都是现金流折现法(DCF):通过预测一个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折算成现价求和,以代表当前公司的价值。类比法:通过查看市场上类似公司价值,来判断目标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基本上,所有使用multiples的方法都属于这种大类。具体的方法包括采用市盈率(P/E)啊,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啊都属于这个方法。优点在于考虑到市场预期,缺点在于非理性市场不可用。成本法:这个更好懂,从头打造一个企业,让它成长为跟标的企业一样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就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这个方法一般主要是用来求估值下限的。比如,一个制造业企业,它的厂房、设备、地皮等等的价值全加起来,基本就是这个企业的最低价值了。或者一个创业公司,招来一个类似的团队,开发出来类似的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也可以是这个初创团队的估值。三种方法出发点不同,也仅仅是个方法而已。一般来说对企业估值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并用,而且每种方法内还需要提出多种假设条件,才能保证估算价值比较靠谱。最后强调一下,价值不等于价格。方法知道了,就说谁来估的问题。其实,都是市场参与者,也就是买方和卖方,自己来估。一般来说,买方投资者更有话语权一些,因为谁都不可能不关心自己的钱的去向,考虑的点也就会更多。所以一般来说,买方机构的分析师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当然啦,有买就有卖,卖房肯定也会不遗余力地去计算估值,不能说人家说你公司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要争取到最大的利益,需要说服别人自己值多少钱,为什么值这么多钱。最后一种,就是被买方和卖方顾来的第三方顾问。啊,打字好累啊。
为什么要有估值?根本愿意还是对公司所有权进行交易。最典型的就是融资(卖一部分)和整体收购(都卖了)。所以估值一般都是买卖双方商量着来,也就是公司股东和投资人,或者收购方。很早很早的时候,估值一般都是由双方基于行业其他公司现状来定的,没有什么复杂的模型,甚至跟菜市场买菜类似,比如2012年5月有10个手机游戏公司,拿融资的时候是xxx估值,那么如果你6月去融资,只要跟着10个公司的团队配备差不多,基本也就这个价格了。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关系也很重要,对于很早的公司,投资人愿意花钱买你的股份真的是在赌你,估值高低不要太计较。我是觉得总体来看,大量的创业公司的估值都被高估了。
如今,网络上掀起了关于科技公司估值为什么会下降的讨论。还有少部分人私下也在进行讨论。对任何一家公司进行估值都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还需要预测公司的最终盈利情况。近来发生了两个广为人知的变化。一是如LinkedIn、Twitter这类知名公司估值在上个季度遭遇了滑铁卢。二是富达国际(通常是公开市场投资者)对大部分处于巅峰发展后期阶段的私有公司投资额进行了账面价值减计,并公开了许多公司估值下降的事实。1.风投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我近来在150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投资阶段的风投朋友之间开展了一项调查。通过“下列哪一句话最符合你对2016的看法?”这个问题来获悉他们对于市场的看法。持谨慎以及积极态度的比例分别是82%和18%。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是盲测的(我不了解受访者是谁,属于哪一家公司,因此这也使得这组数据较为客观公正),而参与调查的人除了告诉我们他们的感受外也不存在其他动机。61%的风投在调查中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估值已经开始跌落,还有91%的风投表示2016年上半年估值将会持续下跌(其中,30%的调查对象预计估值将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几乎每一位我认识的睿智的风投都曾在过去两年内私下谈论过私有市场估值的荒唐上涨以及这种疯狂飙升将面临怎样的清算。大多数风投未曾公开发表此言论的理由有两个:他们手头投资的初创公司中,许多都在寻求融资他们不愿受到公开抨击或贴上“反创业者”的标签但我保证,他们私下里一直在说这些。所以这些年我说的东西更多的是将我与他们私下进行的讨论公之于众而已。不妨让我更直接点。我每年可以接2-3个单子,我们公司也许一年最多可以接10-15个单子。每年我们的新单交易额大约为4000万美元,后续投资净额约为4000万美元。2015年,美国科技初创公司投资总额为770亿美元。我就略去计算过程,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我们投资的市场份额仅为0.104%。根据这一数据,我基本上不可能会投资你的公司。而我公开“这些私下讨论的内容”则是为了帮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来应对现今的融资环境(如果我对融资环境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如果我的判断错误,至少你们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数据来帮助你决定如何寻求融资以及如何花钱。如果我说的确实是事实,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能够真正获得资金支持、减少资金消耗率并且存活下去。以上就是我写这篇博文的原因。2.投资者希望估值降低吗?通常而言,答案是No。但出于部分合理原因——请注意,这绝非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些荒谬观点——答案是Yes。让我举一个不那么技术性且不带政治色彩的例子吧。比如你拥有10套房,未来十年你可能每年会购买1-2套。当部分房产升值的时候,你会想将其出售来获得流动资产。偶尔,你还会将那些不好的房产卖掉来取回资金并且继续投资。就这样,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你此时是否在想:“太棒了!现在我可以非常便宜地买到更多的房子了!”当然啦,现实生活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你也许在考虑出售两套估值较高的房产并且抛售一些估价不太理想的房产。那你真的就是蠢哭了。事实上,没有人会想购买你的房产,就连银行也会打电话建议你放缓购买新房产的速度。风投也是这样想的。许多经验老道的合伙人都有7-10个董事席位的基金,大部分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所以当估值下降的时候,合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卧槽!我得赶紧行动起来让公司获得融资。”诚然,从长期来看,在公司起步过程中投资越多,未来收益很有可能会越高。现在一些企业家也认可这种观点。但我向诸位保证,在我认识的风投中,没有一个人喜欢这样的修正方式,如今,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痛苦而不是收获。3.投资人能够让市场下跌吗?简单粗暴地说,不能。这可以说是最无厘头的观点了。你还记得人们热议的Bin38 天使门事件吗?当时,TechCrunch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指控硅谷顶级种子基金试图通过秘密商讨来合谋降低初创公司估值。当然这是一派胡言。10名投资人士是无法做低市场价格的。过去7年,初创公司的估值一直稳定上升。个体是无法规定市场的走向的,因为这毕竟是市场!这是市场之美,也是资本主义之美。4.为什么近些年估值如此不合理?倘若你真的好奇,那么真相其实是这样的:1 社交网络的出台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也为Facebook的员工和投资人带来了巨额收益。2 智能手机的成功为苹果员工和投资人带来了巨额收益,但同样它也推动了Googl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以及其他公司的发展。3 实际上,美联储已经数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的利率水平,并采取了量化宽松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由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大学基金、养老金、基金会、主权财富基金等管理的数亿美元需要获得对应的收益。“无风险”的投资也就意味着零收益率,因为上述机构需要将更多资金拨向私有市场,这其中就包括了寻求回报的科技市场。正如下图所示,从2009年开始,投资额激增了300%。大部分的估值上升并非是由风投推动而成,而是由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公司投资人等其他非传统风投渠道促成的。在下面的图表中,你可以发现十年前初创公司获得的融资额基本全部都是风投给的,但十年后风投的投资额仅占初创公司融资额的40%。5.供需定律我知道,如今还有一些人认为理解市场运作机制并不是成为一名出色投资人的必备条件。但事实情况是市场动态在决定公司是否存在价值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让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为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解释一下。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一个图表就是供需关系曲线。需求指的是买方,而供给指的是卖方。在初创公司的语境中,“买方”就是试图用钱去“购买”你初创公司股权的风投。通常而言,供需关系以及供应量和价格之间存在一种平衡。什么可以打乱这种平衡?通常,只有外生事件(即不可预测的政治或经济突发事件)会影响供需数量的改变。而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这种改变显示在大量非风投资金的出现。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效仿Facebook、LinkedIn、Twitter的成功经验并期待通过投资Uber、Airbnb、Dropbox这类领先科技公司获得高收益,投资者向市场上注入了大量非风投资金。在经济学中,我们将其称作是“需求曲线变动”。如下图所示:简而言之,有500亿额外的资金突然出现在市场上,这就导致了估值的飙升:典型的需求变动曲线。后果如何?估值均值在两年之间上升了3倍,而在2015年第四季度又迅速跌落。6.融资水平下降当你看到上图出现的需求震动时,你会注意到不仅市场上企业的估值越来越高,就连数量也越来越多。我知道许多企业家都会认为这是好事,但是睿智的风投(私下里)则不以为然。o 企业家数量的增加通常为市场带来许多想要一夜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试图进行创新的企业家。o 公司数量的增加可以把好的工程和产品人才分散到更多的公司里面(很多都不大可能成功),而不是集中资源到数量更少但更具变革性的公司手上。o 巨额融资的增加会导致大规模的工资膨胀、租金膨胀,随之带来更高的资金消耗率。通常来说,如果你成功融资了万美元,而有4-5位你的竞争对手也融资到了这个数,那这就会刺激一些“不良行为”的滋生:经济学中“赢者通吃”的心态会迫使企业更重视公司发展而不是收益。当融资水平降低,许多本来想创业的人会偏向选择McKinsey和Google提供的高薪以及稳定的工作,因而市场会拥有更多的骨干创业者。精明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更喜欢这种阶段的市场。7.均值回归再从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角度“均值回归”来看待这个问题,意思是说有一段时期你可能会有一些偏离历史平均水平的数据点,但最后还是会回到原来水平的。正如我之前指出的一样,Joe Floyd非常出色地通过SaaS乘数变化情况捕捉到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2007年人们愿意为SaaS企业支付7.7倍的预期收入乘数,而上一年还不到5倍。在2013年,该数据达到了13.4倍,之后又恢复到4倍——略微低于历史均值。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其带来的涟漪效果是巨大的。我在想2016年1月LinkedIn的股票骤跌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量级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公司基础是很稳定的)。但是对于创业体系内的人而言,这不亚于晴天霹雳。像这样一个技术股票宠儿在一夜之间估值竟然遭遇了如此严重的“滑铁卢”。我想时间会告诉我们真相,但是我猜想历史也会证明这一只黑天鹅改变了大家的心态。8.为什么市场下跌时融资那么难?再回头之前我说的非风投例子。如果你在考虑买房——当然作为房产投资者,你无时无刻不在考虑买房——一旦价格下跌,你很有可能需要在买房之前等1-2个月(或是5个月)。如果你认为未来六个月房产将会贬值的话,那你为什么要现在买房呢?未来说不定房子会更多。用投资者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抓住下落的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投资者们都厌恶这一点。因此当投资者摸清价格形势并花时间担心自己的投资组合时,交易单就会被延后处理。下图是我之前曾给过,这说明了投资者们预计完成融资的时间会更久。9.为什么追加融资如此困难?许多创始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追加融资如此之难。“如果你去年还看好我的公司,什么你不愿意再给我点钱让我度过‘寒冬’呢?”首先,这里存在着投资者之间的权势之争。一位投资者也许愿意接受按比例分配的300万美元追加融资额度,但如果其他三位投资者不愿意追加投资的话,他/她也不会继续投资。“如果你不愿意支付自己那部分的话,那我为什么要帮助你们摆脱困境呢?”此外,这里还存在一个“伤员拣别分类”的问题。如果风投公司手下有十家公司同时需要钱并都在努力进行融资的话,风投需要确定哪些公司值得他们进行投资,哪些公司不值得。因此,追加投资就会被搁置。再者,有钱的人不会愿意帮助那些没钱的人摆脱困境。我甚至还没说到合伙人内部的“纠葛”。当公司内1-2位合伙人的单子比别人差时,每一位合伙人都会想方设法保住自己手头的单子。10.为什么流血融资要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进行流血融资很困难。略微降价是可以接受的,但大幅度削减就很难实现了。首先,大多数新投资者并不希望压低价格来惹怒原有的投资者,因为他们知道未来大家还要一起合作。因此,选择不接这种单子,去接新单子往往更容易。新的投资者也会担心流血融资会导致创始人或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没有一个风投想要更换管理层的。再加上流血融资会触发反稀释条款。流血融资更倾向后期阶段投资者而不是精疲力尽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或者由于更后期阶段的投资者清算优先权会被削减,流血融资就会更偏向更早阶段的投资者。简而言之,要想达成融资协议一致还需要进行繁杂的协商。11.总结o 市场为初创公司设定估值,没有哪一个“鼓吹市场下跌”的投资者或是投资者群体能够迫使市场价格下跌。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历史数据来反驳这一观点。o 像我这样愿意站出来说话的人并不希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算。要以更加合理的价格获得未来收益,我们将为帮助投资组合公司熬过困境承受更多短痛。o 私有市场估值过高已经维持了数年时间。这就像20世纪90年代末一样,没有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抵抗万有引力。公司估值是根据未来的收益回报而设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计估值会回归均值。o 如果你认为现在这种形势会使得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在融资时间和价格上),那你就应该控制好自己的资金消耗情况。当融资环境比较艰苦的时候,你需要支撑更久的时间,然后等度过寒冬或是公司发展已经匹配其估值的时候再去融资。END
哈佛商学院lerner教授出了本书 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和创业融资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文的
有介绍估值方法的
估值的技术已经成为常识,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估值的定价是投资双方契约及基本分析的结果。
发现上面还没有人提出用实物期权来进行公司估价,就来说一下实物期权在公司估价中的应用吧,总的来说可以有三种思路:1,将企业价值看作是现有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之和,前者可以用DCF等方法估价,后者则要对企业用有的投资机会和期权进行分析用期权法进行估价。2,如果公司有机会或者计划要放弃就业务,转换或拓展新业务的机会,则可以用期权法对上述各业务分别进行估价再相加。3.将公司的价值分为股票和债券价值两部分,股票价值视作股东的买权,债券视作账面价值加上买权,分别用期权法进行估价。
盈利的时候算市盈率,亏损的时候算人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红后股价下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