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圆光万绿丛中一点红红 威振武艺过五关 战到古城气力竭 辅鼓三通功得全 是什么意思

《海潮》2012年第一期
】 浏览:2313次
辽中领衔强农惠民新跨越&& 金晓玲
自主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唐立红
夕阳古镇&&& 陈本余
守望&&& 杨恩芳
冬天的树&&& 赵光宇
凤来去兮&&& 王雁兮
《钢铁年代》:另有一番感动在心头&&& 吴锡俊
雪地倩影&&& 苏& 华
在水一方&&& 邱宝贵
迎春诗会&&& 李景忠
&&&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辽中精神彰显着我们志存高远。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近海胸怀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 近海新城,如火如荼;两城三区,交相辉映。
&&& 蒲河玉带,飘荡辽沈;生态湿地,迎客八方。
&&& 综保区获批,生态县折桂!
&&& 2011,承载着收获,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创近海伟业,全面实现辽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 2012,辽中上下,戮力同心,提高发展动力,做强经济支撑,繁荣文化事业,创新社会管理……
&&& 辽中奏响崭新的乐章!
&&& 近海似梅,傲霜斗雪,迎寒飘香!
&&& 一月,让我们跟随《海潮》,踏雪寻梅。
辽中领衔强农惠民新跨越
辽宁日报 金晓玲
&&& 刚刚过去的2011年,辽中县农业生产以这样的低调闪耀完美收官:在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新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中,辽中寒富苹果、辽中鲫鱼同时登榜。
&&& 令人振奋的还远不止这些。这一年,东北唯一生态县、东北唯一的“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辽中正式揭牌……
&&& 荣誉背后,辽中县遵循“壮二、活三、强一”的产业发展思路、用创新思维和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近海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实践,正彰显出强县富民的实际效益。
&&& 实践背后,辽中县打破传统产业束缚,坚持走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都市化发展路径,推动农业大县晋升农业强县的成功探索,令人赞叹。
品牌彰显—— 辽中农产品手握世界“通行证”
&&& 辽中寒富苹果和辽中鲫鱼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这一消息虽然没有大范围地见诸报端,但了解此行业的人都知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名片”到底具有多重的分量。从数量上看,辽中名下的2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经占到沈阳市目前总量的1/3;从质量上来看,“名片”的授予即代表着品牌的树立,已经叫响全国的辽中寒富苹果、辽中鲫鱼从此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即使在普通消费者看来,与绍兴酒、茅台酒、峨眉山茶、交城骏枣、高安黄牛、龙口粉丝等产品同享“盛名”,已经足以让人对辽中农产品刮目相看了。
&&&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作为一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手段,为国内外地理标志产品撑起了保护的“大伞”。据了解,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法国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目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与国际上实施地理标志专门保护制度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制度上的对接,就是说,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 这一制度对于名优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走向世界,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了解,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利于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创造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加贴地理标志的产品,不仅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受到不被仿冒侵害等保护,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中容易获得关税、通关等优惠。统计数据显示,受保护产品的经济效益平均提高20%以上,有的甚至成倍增长。
特色独具——一果一鱼诠释辽中农业实力
&&& 那么,能够获得如此高端认证,辽中寒富苹果、辽中鲫鱼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
&&& 据专业检测,辽中寒富苹果可提前上市15-20天,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510克,成熟果底色黄绿,彩色片状鲜红,全面着色,果肉质酥脆,多汁,酸甜味浓有香气,优于其它地区同品种。
&&& 从上世纪90年代落户至今,目前辽中县的寒富苹果栽培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有3万多亩进入盛果期,年产量12万吨,可实现产值8亿元。在辽中寒富苹果已形成了栽培有基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品牌,技术有专家,生产资料统供,服务有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销售有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寒富苹果生产基地。
&&& 不仅如此,辽中寒富苹果还被沈阳市列为“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县政府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了辽中寒富苹果研发中心和科技推广中心,聘请了沈阳农大、省市农科院专家,政府出资选送部分农民到沈阳农业大学培训。成立了寒富苹果协会和科技服务队,为农户进行寒富苹果生产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发展会员2800余人。同时,注册了“富龙湾”、“富斯特”牌商标,并于2008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 与寒富苹果不同,鲫鱼是辽中的传统产品,是辽中人的骄傲。据辽中县志记载:辽中县境内自然水域盛产鲫鱼,个体大,体高背厚,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因辽中县各水体普遍养殖,得名“辽中鲫鱼”。
&&& 辽中鲫鱼个体重350克以上,鳞片紧密,适于长途运输,经26-28个小时长途运输到韩国,鳞片保持完好,无脱落。辽中鲫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高。到今年底,辽中县有1585户养殖户养殖辽中鲫鱼,面积达6万亩,产鱼7.5万吨,产值10.4亿元,是闻名全国的鲫鱼养殖生产基地。省、市、县三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辽中鲫鱼养殖基地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将实现养殖规模10万亩。
创新实践——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双翼
&&& 辽中县地处中温带,是国家优质粳稻和专用玉米主产区。但是大田作物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增收空间有限。如何实现由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跨越,一直是辽中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思考的课题。
&&& 换种思路、换个角度,常常让人豁然开朗。
&&& 随着沈阳经济区概念的推出,辽中县的独特位置和产业功能集中突显并进而提升。辽中县位于沈阳市1小时经济圈内,是沈阳距离海港最近的区域,是沈阳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之一,是沈阳市对外开放的门户。敏锐的辽中人以近海理念为引领,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两条主线,积极推动设施型农业、加工型农业、外向型农业、休闲型农业迅猛发展,确立了发展近海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定位。
&&& 科学的定位、准确的判断、精准的选择,让辽中农业在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辽中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全国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淡水鱼)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2009年,国家、省、市三级设施蔬菜现场会先后在辽中召开,辽中设施果蔬产业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0年9月,农业部颁布了首批认定的5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辽中成为沈阳市唯一入选县区。
&&& 2011年,紧紧围绕“夯实县域财力、构建幸福辽中”这一主题,坚持统筹发展、跨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辽中县又实现了“十二五”的高水平开局——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同比增长37.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同比增长82.8%;税收收入实现14.03亿元,同比增长99.6%;综合实力继续领跑沈阳县域。
&&&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辽中现代农业突飞猛进发展密不可分。仅去年,辽中县就投资5.8亿元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富美莱花卉市场、梅林正广和等农事龙头项目开工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辽中农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项目引领——构建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
&&& 辽中县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延长与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为核心,注重发展农作物收割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等增值环节,加快构建多元化、品牌化、生态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农业与二、三产业相融相汇,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新路。
&&& 粮食规模化生产新模式。连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县玉米、水稻生产面积101万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1.8亿斤,创历史新高。
&&& 农业经济区引领作用凸显。近海果蔬经济区沿着乌杨公路和十大线两个产业带迅速扩展,核心区形成了三纵七横、南北贯通、东西并联的交通路网,主导产业已形成5万亩连片规模,构建起了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景观绿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 畜牧养殖规模持续扩张。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县生猪年饲养量180万头,肉牛年饲养量52万头。以畜牧产品深加工项目为牵动,建设高标准肉牛养殖基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打造绿色、环保、生态型肉牛生产区,建设东北肉牛第一县。
&&& 淡水养殖不断优化升级。共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0.2万亩。水产品产量占全省25.4%;全县渔业经济总产量占全省的15.2%;每年出口淡水鱼4500多吨,出口货值1000多万美元。辽中渔业生产在省、市均排名第一。辽中冷子堡、刘二堡两镇已被确定为辽宁省“淡水鱼特产之乡”。
&&& 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围绕主导产业及特色产品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7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9个,入社农户4.7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2%;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有机、绿色食品使用标识49个。
&&& 外向型农业有效推进。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25万亩设施果蔬生产基地被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准认定为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成为全国10家之一、东北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1年,辽中县出口果蔬产品8万吨、鲜切花5000万枝,实现出口供货值5亿元。
&&& 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为加速一产业与二产业有机衔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具有强带动、强辐射力的大项目、龙头项目,积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中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为打造完整、稳固的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向更深广的领域拓展,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产业基础,成为一、二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和辽中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 休闲旅游产业蓄势待发。借助蒲河生态廊道和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省内唯一的平原水库——珍珠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推动“珍珠水城”建设。以杨士岗世外桃源生态农庄为龙头,大力发展庄园经济。休闲旅游产业正成为辽中农业新的增长点。
致力提升——拉开“四轮驱动”发展新格局
&&& 在一举成功注册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基础上,今年,辽中县确定以做强“三区”、叫响“四大品牌”为路径,以增加产业整合度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全面构建工业带动、三产拉动、品牌牵动、科技推动“四轮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 做强“三区”:按照“壮二、活三、强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壮大以机加产业为主导的近海经济区,积极培育以蒲河廊道旅游带、新城商务区、综合保税区为组团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善提升以花蔬、林果、肉牛为重点的农业经济区,构建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 叫响“四大品牌”:充分发挥沈阳综合保税区的特有优势,切实叫响“沈阳新港”;努力建设产值千亿的机加产业集群,打造“机加之都”;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城市湿地”;放大辽中玫瑰花、寒富苹果等优势资源,打造“花果之乡”。
&&& 辽中县将坚持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跳出农业谋划发展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充分融合。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和路径,辽中县将着力拓宽产业带,依托农业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拉长产业链,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事龙头企业,力促梅林正广和、天赢菌业等一批农事项目竣工投产,重点在10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上实现突破;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有效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促进农产品档次新提升、效益再提高;充分利用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科学规划,统筹实施,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同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推进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品牌农业、外汇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富美莱花卉市场、山东冷链物流及梅林正广和等项目的投产运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促进果蔬、花卉、渔业等农产品延伸增值。
自主合作探究,打造高效课堂
——辽中县中部小学学区教学活动总结
辽中镇第五小学& 唐立红
辽中县中部小学学区在学年度的承办单位是辽中镇第五小学。在县教育局的直接指挥下,在县师校小学部的部署下,我们积极认真地做好本学区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得到了镇内小学校长、教学副校长及教师们的支持,使学区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有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做好课改工作,我们辽中县中部小学学区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交流搭建了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辽中镇第五小学和县教师学校小学部共同研究了此次活动的主题,由主办单位五小制定出学区教学活动方案;召开各校校长会议,研讨修改方案;召开各校教学校长会议,进一步落实实施方案。
二、分头学习,提高认识
9-10月份,各校在本校大力宣传这次活动的意义,使大家端正思想,提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教学中必需贯彻的理念。贯彻好这一理念,才算是真正实施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能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改变在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苦恼地学,倡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校级评比,全员参加
11月份,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优质课评比方案。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本校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各校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研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在此基础上,各校各选出一节最优课在学区进行展示。
四、学区展示,各放异彩
学区展示共六节课,数学、语文各三节。展示地点:参加活动的各所学校。展示的时间是12月6、7、8、13、14、15号。这几天都是由各校的教学校长带领部分骨干教师到展示的学校听评课。优质课展示上课形式不限,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也可以不用这种形式,要根据学校或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但必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这次展示活动,我们在这6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有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难易有度,体现了层次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激趣、设疑,设置悬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采取了自学、组学、对学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学习中突破学习难关,掌握学习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传递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好地突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能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升华学生的理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一堂课的实施就是在教师组织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中进行的,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能及时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理解;而对学生“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果实”,教师则进行了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跳起来采摘果实。这样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乐趣,有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先进的理念、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解、优美生动的导语,提纲挈领的板书,都在诠释了课堂教学的和谐与人文。
五、回顾反思,再创佳绩
我校作为本学期中部小学学区活动的承办单位,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各校的教学校长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指导者,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学区活动,为校际间、教师间创造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回顾过去,我们甚感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和动力,把我学区的课堂教学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大学士镇地儿小,古今风流事儿多。
此乃开篇第一章也。
人生在世,所见所闻。那葱茏的山岗、潺潺的小溪。纯朴本分的人民,不沾天之功业,不怨地之无情。勤劳节俭,宠辱不惊。风土民心中,言传语谓了几百年的故事乡俗,每至茶余饭后都像影视剧一样时而呼啸着、时而奔腾着、时而静悄悄的掠过我的视线。本人谨以秃了尖的一只拙笔、生了锈的半颅浅识。虚构假想,半推半就,执意要描画出一个朝气蓬勃的、有血有肉的夕阳小镇,实在令人啼笑皆可。不过,各位看官仔细了,古往今来、新生旧逝、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之中,看这痴朽之人能否把这一绺绺零打碎敲的只情片节演绎出许多精彩的故事来。
有诗言道:
&&&&&&& 一二三四五六七,
&&&&&&& 拚拚扑扑奔十一。
&&&&&&& 十一莫把十来笑,
&&&&&&& 十二门前一毛皮。
哈,这顽童小戏之类也强勉入诗、滥竽充数。实不为大家夸奖,只做餐前一碟开胃小菜而已。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夕阳古镇——之一
且说明朝末期,建州女真族有一部落首领,姓王名杲。雄踞萨尔浒湖畔,兵多粮足,地广城坚。因见大明王朝内部贪污腐败、你争我斗、欺压百姓而日成颓势。遂举兵进犯当时设在辽阳的明辽东首府,杀死了指挥王国栋。后来王杲被俘获,解送京城问斩。人头悬于外城门数日之久。这王杲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台。见父亲死的凄惨,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于是,率领余下部众,日夜骚扰明廷,袭杀明军。
此消息经飞马昼夜兼程报至京城,万历帝闻此大怒,立刻命总兵李成梁提兵十万,直捣阿台的驻地—古勒寨。这古勒寨虽也是富庶之乡,但毕竟是关外偏僻小镇,犹如一弹丸之地。李成梁大兵压境,当时又有内奸尼堪外兰,里应外合,城破在即。
王阿台之妻,原是前清天命汗努尔哈赤五叔之女。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见明军兵困古勒寨,急急的前来解救。不想孤城未得救起,却双双被炸死在城门之外。
阿台与其妻生有一子,今年刚满三岁。咿咿呀呀,聪明伶俐。有人逗上一逗,总会送你个笑脸。要是有人问他几岁,他便会伸出小手的食指在地上点上三下,告诉别人他三岁了。满城的人们都很喜欢他,戏称他为“小三点”。
前堂有人来报,说城门已破,望首领早做决断。情急之中,王阿台命人赶快疏散城中老弱黎民。并暗中嘱咐贴身侍卫带着自己的妻子及三岁的孩子,佯装城中百姓出城北门沿山路逃难去了。一切安排妥当,然后飞身上马,出府门与城中军民汇合,左冲右突,拼命厮杀。但终因寡不敌众,死于明军的刀枪之下。
再说这夫人和侍卫带着三点向北落荒而走,饿了吃些野果树皮,渴了喝些石间积水。山路崎岖,日复一日,吃尽了苦头。夫人更是惦记阿台,不知城中战事如何。一路劳乏,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走到了那里。忽一日,三人自觉眼前一亮,竟走出了大山。看着一望无边的、黑黝黝的、平展展的土地。夫人对外面的大世界感到特别新奇,紧张的神经也放松了许多。转过几坡弯路,正值夕阳斜照。竹篱草舍,炊烟袅袅。侍卫上前,叩门借宿。夫人及孩子进得房来,洗漱饮食之后,问及房东古勒寨之事,才知城已破,阿台已死。夫人悲伤至极,放声大哭,一夜不曾入睡:丈夫被杀,复兴无望,紧急之中所带银两已花的精光。剩下我们这对母子,一弱一小,身无分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该如何是好。左思右想,好生无奈。这时正赶上房东两位老者走过窗前,听见屋里有人啼哭,推门进来问及缘由,夫人看这二老白发银须又慈眉善目便将遭遇一一讲给老人听。二老听后也跟着悲痛了一番道:“夫人啊,且莫过于悲伤,天无绝人之路,先人已去,后人还要活着。你哭坏了身子,那孩子不是要跟你多吃苦头。如蒙夫人不嫌弃,我这两间草房腾出一间给你们住宿之用,暂且栖身。”夫人止住悲声:“多谢老爹爹容留,可您这么大年纪,家境又不富裕,一下子多了这么几张嘴,如何使得?”那老人微微一笑:“唉—,不怕不怕,待这春来转暖,我的房前屋后也有几亩荒地,开垦起来也足够我们吃饱肚子了。”夫人还是面露难色:“我们这又弱又小,如何耕种这么多的土地 呀。”那老人也一时语塞。这时那侍卫大步从门外走了进来,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对夫人说:“夫人不必担心,主公即把夫人和少主托付给我,今天又有老爹爹给我们地种,那以后这个家的生活就由我一人承担。”夫人惊讶地看着侍卫的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转眼再看那二老,那二老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正偷偷地相视而笑。这时王三点睡醒起来,抬头看见四位大人在屋地上愣愣地站着,好长一段时间也不说话,很是纳闷,刚想问问妈妈,却被那侍卫抱将起来举到头顶,三点吓得哇哇直叫,满屋里也都大笑起来。
这两位老者原姓汪,年高五十有二。小村名叫东灰窑,只有几户人家,向东是高山,向西是平原,向南几十里便是古城抚顺。老人祖上也曾是京东一官宦之家,因为政清廉而受到朝廷重用。膝下一子,祖上视若掌上明珠。自幼便请来老师执教。也即生来乖巧,老师所传所受,大凡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后来,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乡试之中考中举人,家中上下,无不欢欣。正欲再行考取功名时,祖上因与同僚政见不和被参一本。龙颜大怒,捉将起来投入大狱致死。老妇人危急之中,带着儿子一路向北逃难去了。路过辽河,河宽水急,怕有人追杀不敢登船,只寻得一块门板,母子相依渡河。谁想行到河中央,那门板被一个大浪掀翻,二人失落河中。少年拼命寻找母亲,哪里得见。况且自幼与水无缘,呛了几口鼻汤之后便知觉全无了。待少年醒来,天已放亮,环顾四周知道自己漂到了河的东岸,得一少女相救才保全了他一条性命。这少女也是最近失去双亲,孤身一人。几番言语之后,互生恋情。然后,随着少年沿河岸寻母三日未见,撕肝裂肺的哭泣一阵之后,双双一路向东来到了东灰窑。从此隐姓埋名,寒衣简舍,靠采些山珍和垦些荒地维持生计。一晃年事已高,再也登不得山干不动活了,日子很是清贫。
二老容留,夫人一家有了安身所在。感恩之际,慌忙跪倒。小三点和侍卫见此情景也连忙跪下。夫人说:“蒙二老好心收留,免我等衣食奔波之累,风寒露宿之苦,实有再生再造之功德。如不嫌弃,小女子从今日起便认二老为亲爹亲娘,日后悉心侍奉,不知二老意下如何?”听得此言,那二老早已乐得合不拢嘴,老妇人道:“夫人既如此说,那我们可是占了大便宜了,我这一生无儿无女,寒酸辛苦。如今老了,真的希望有个人给我们煎汤熬药,披麻领幡呢。”说着又笑起来。“不过,要认我们做你爹娘得有个条件。”老妇人玄妙一笑。夫人说:“妈妈请讲。”老妇人道:“你们必须先做夫妻,才可叫我们父母,如何?”夫人闻听此言,已有几分羞涩,侍卫急了,跪在一旁抱拳秉手说:“老妈妈不可,我和夫人本是主仆,如此说可是有失伦理纲常。假一日过得奈何桥我以何颜去见主公?”老翁听了,手捻胡须,频频点头。老妇人说:“无妨,无妨。你家主公既已仙逝,必对这一母一子十分牵挂,你能辅助夫人把他的幼子养大成人,光复旧室河山,岂不是大功一件。此事才是正伦正理,请问夫人,我的话对是不对?”夫人笑而不答。那侍卫却大喊:“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侍卫本名叫章保,小阿台两岁。在古勒山中与阿台一起长大。肩宽背厚,精骑善射。王杲死后便成了阿台的贴身侍卫。今汪氏二老认下他们做义子,他打心眼里高兴,连同夫人及三点拜了又拜,这才去西间屋拾掇锅台土炕,铺好了夫人及孩子的被褥,自己却弄些秸草打成地铺。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老少三代便开火做饭。炊烟袅袅,笑声不断。
转过冬天,雁来春暖。章保常奔波于田垄之间,一身的力气有了用武之地。夫人也在炕上做起了针线,把个五口之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东屋那边,三点和爷爷学起了汉字,一笔一划,方方正正,毫不含糊。什么《百家姓》《三字经》都能倒背如流。章保但有空闲,便带上三点,找一空旷之地,用树枝木棒做兵械,教他个三招五式。
这一日,夫人正准备把三点刚脱下来的棉袄盥洗。翻开棉袄内襟,看见那一块熟悉的带有“王三”字样的补丁,想起了古勒寨的一些往事,阿台娶她进门,相亲相爱,相夫教子,方才几年,便阴阳两隔。可恨那奸奴尼堪外兰,暗中勾结明军,破了城寨,杀我黎民。可怜我年迈苍苍的祖父和伯父也无端被害。少了这么多的主心骨,而今只剩得我这柔弱女子和不懂事的孩子,以后该如何是好?想到这不觉潸然泪下。她想把这块补丁撕下,忘却这段记忆,但又十分舍不得,因为那是她叔伯弟弟努尔哈赤所赠。原来,努尔哈赤非常喜欢小三点,每次从赫图阿拉采山货到抚顺去卖路过古勒寨都要来看看,带些好吃的,好玩的。三点见了舅舅也非常高兴。有一次,努尔哈赤抱着三点说要给他取个名字,想来想去也不满意。听旁边的人都叫他王三点,他笑将起来,说:“甚好,甚好!”于是,拿起笔来,在一块白布上写下“王三”两字。其实,他想写“王三点”三个字,不过,当时的女真人很少会写汉字。努尔哈赤在建州做了几年明朝小吏,来往的公文书信都是汉官所写,时间一长从中学会了一些。写完了“王三”两字,再写那繁体的“点”字便觉得犯了难。思想再三,也不知如何下笔。尴尬之中,索性把那个“三”字描了又描,变成了三个又大又黑的圆点。然后把笔一扔,说:“就叫这个名!”大家一看,不觉失声大笑。努尔哈赤满面羞愧,也跟着笑了起来。
夫人时而低声悲泣,时而笑意盈颜,不觉时间已晚。这时,院子里传来了章保扛着锨、镐收工回家的声音,这才紧紧地忙了一阵子,老妇人也过来帮着拾掇,把棉袄拆洗之后,按身量放大了些重新裁剪制作。又把那带字的补丁补回到衣服内侧叠好收起,以为留念。
章保回到家里,看看夫人还没忙完炕上的活,转身出去抱柴生火。夫人一见,赶忙叫住章保,说:“章保,你累了一天了,快休息一下吧,饭我来做。”章保闻言,说:“唉-,夫人你知道我章保力大无穷,干这点小活算得了什么。你忙你的,我来做饭。”言语之间已把米淘好放在锅里,灶膛之中燃起了火。夫人说:“这几天家里忙,没同你一起去地里耕锄,正不知那苞谷苗长势如何?”章保接着说:“嘿-,今年这苗是苗齐苗壮,水灵灵的。要是再赶上几场好雨,上秋一定是个丰收年。”
“好哇,我们就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如果有了盈余,我们再去抚顺的集市上卖点,换些布来做衣服,买个独轮车,再买个新铧犁,也许还能买头牛哩!”夫人笑了,说:“那敢情好,那敢情好。”
王三点从东屋跑出来,大喊:“妈妈,妈妈我饿了。”章保接住道:“你这小家伙,光知道喊饿。今天学习的怎么样啊?”小三点向前一跃,来个骑马蹲裆式,双手合掌,气运丹田。章保刚想拉住他,被他突然一掌击中前胸。章保猝不及防,说:“哈哈,好小子,你有进步啊!”三点这才说话:“章保叔,我爷爷今天又教了我很多字,还有诗词。”爷爷从东屋走出来,手捻着胡须笑着说:“这三点,真聪明。凡是教过的,都能烂熟于心。是块好料,是块好料。”大家在笑声中,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三点一边吃饭一边背诵爷爷教给的诗词“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李成梁攻陷了古勒寨,斩杀了阿台及城中军兵百姓一千三百余人,查封了金银财宝、粮草军械等库。并派人清点阿台的家丁亲眷、一干人等。有人来报,说经过仔细盘查,阿台近侍只有章保一人逃脱,阿台之妻和三岁的儿子王三点不在府内,可能已随百姓逃出城外。李成梁大怒,命手下文书,画影形图、张贴布告并通知各府衙役协助捉拿这三名逃犯。一切安排妥当,用马车装上战利细软,放火烧了古勒寨,凯旋而归。
自从李成梁攻打古勒寨,炸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之后,努尔哈赤对明军恨的是咬牙切齿。但因明军势大,不敢公开报复,所以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攻城破寨,讨伐内奸尼堪外兰。
这尼堪外兰是女真图伦城主。图伦城背靠青山,凭险而建。城门前一阶坡陡,易守难攻。但尼堪外兰心中有愧。自从他勾结明军灭了古勒寨并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爷爷,他便感觉不妙。赫图阿拉的努尔哈赤是何许人也,他心知肚明。向他寻仇那是早晚的事。因此每日心惊胆战、坐立不安。怕图伦城名声太大,日后必遭报复,事先把家眷转移到了离明军较近的副城鹅尔浑城。加固城墙,更换铁皮城门,深挖护城河,砍伐硬质树木做成吊桥。打造强弓硬弩,准备滚木雷石,以备不测。他刚想抽出精力来修整图伦城时,努尔哈赤已经兵临城下。努尔哈赤用兵之速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想会来的这么快。当哨探飞马来报时,已吓得面如土色,说话结结巴巴,浑身颤抖不已。部下军兵一看城主如此模样,大多也无心再战。在努尔哈赤的几番强攻之后,尼堪外兰便弃城逃走,奔了鹅尔浑城。也因鹅尔浑城离明军太近,努尔哈赤无心追赶,押解城中的粮草军械并青壮黎民自回老城去了。
几年之中,风调雨顺,章保和夫人兢兢业业的侍弄着地里的庄稼。连年的大丰收,使这五口之家的小日子殷实了许多。一到秋天,两人总是兴高采烈的背着包谷去集市上卖,然后换回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余下的攒集起来,凑多了便买个成项的物件。买了独轮车,赶集上店非常方便。最近又买了新铧犁,还有一头牛。种起地来,得心应手。自从这牛买回家以后,夫人越发高兴起来,常把自己比作织女,进而拿章保戏耍一番。说:“这回我们家有牛了,我是织女,那谁是牛郎啊?”章保也非常喜欢这头牛,不亚于牛郎爱牛,但听到夫人说这话时,总是脸一红,微微一笑,并不作答。
王三点也长高了许多,这年他七岁,越发的眉清目秀,聪明乖巧,惹人怜爱,墨染似的头发垂下肩来,再加上衣冠整洁干净,更像一个潇洒的少年。家里有了独轮车,给生活提供了不少的方便,除了赶集卖货之外,如往地里给大人送水、送饭之类,三点推起小车也愿意去做。到了农闲季节,章保推起三点,爷俩又说又笑的到山里去采摘些蘑菇、木耳以及野果等。回来晒干了再到集市上卖掉,补充些家用。
中秋一过,稍有寒凉,正是秋收季节。早上章保和夫人去田间收获苞谷。把擗下来的玉米一车一车推到院子中,再由爷爷和老妇人及三点把玉米一棒一棒的收拾干净,装进用秫秸打好的栅仓内。今年又大获丰收,老妇人禁不住喜上眉梢,嘴里滔滔不绝,又要买鞋子,又要买帽子。老汉听得烦了,笑着把烟袋掏出来抽起烟来,说:“老太婆,你说的不对,要我看,还是要先买牛车,再修修这房子,这才是大事儿。”三点干活干的正起劲儿,听见爷爷和奶奶争论,赶忙说道:“爷爷和奶奶说的都对,大事小事都要办。帽子牛车都要买,房子也要修。我都要,我都要!”三点绷着脸一通顽皮,把爷爷奶奶都逗乐了。
正说话间,院外走进来两个公差模样的汉人,站在三人面前,招手向老汉打招呼。并指着这堆苞谷说:“今年丰收了,一家人都很喜兴啊。”老汉站起身来,向二公差微微点了一下头说:“是啊,托军爷的福,收成还算不错。”二公差嘘寒问暖一阵道:“是啊,富庶就好,富庶就好。”接着,又指指旁边的栅仓继续说:“你们挟了这么大的一个栅仓都能装满吗?”老妇人在一边笑嘻嘻的接上话茬:“能,能!能装满,能装满!”接着又大笑起来。
那二公差转过脸来突然板起面孔,说:“我们是辽东都督府专管收税赋的,你们丰收了,当向国家交付税银。你家不高不低,白银二十两,赶快去取来吧。”老妇人一愣,这才知道上了一个大当,想改口已经来不及了。然后收住笑容,打千作揖的说:“税官爷,税官爷。我们家布衣粗饭,哪里有那么多的银子。别说是二十两,就是二钱,我们也是从别人手里看到的。这地处偏僻,靠垦几亩荒地过活,银子从何而来?请税官爷开恩。”二公差听罢说:“好,你们既无银两,也罢。”随手在栅仓上比划了几下,大致划出一半位置说:“这些苞谷都归公了,一会来车装走。你们若敢阻拦,将你们一同拿到都督府问罪。”小三点闻言,血往上撞,大喊:“你们敢动我家苞谷,我定将你们打翻在地!”公差微微一笑,说:“好小子,你敢抗税,来,把他抓起来。”说着便来抓人。小三点向后倒退了两步,说时迟,那时快。转身便是一掌。这一掌不偏不倚,正打在公差前胸。那公差毫无防备,一个屁股墩跌坐在地上。公差被一个小孩儿打倒,已经无地自容,爬起来恼羞成怒。高喊:“来人!”远处跑来一队衙役,四处站好,把院子围个水泄不通。三点这时也捡起一根粗木棍,两腿往下微微一蹲,摆起了姿势准备决战。
章保和夫人又装了满满一车苞谷,有说有笑的推了回来。刚刚转过拐角,便看见了这阵势,两人都吓了一跳。章保急忙从车上抽出镰刀,迈步就想冲进院子。夫人这边一把拉住,说:“章保莫急,待我进去问问缘由不迟。”夫人轻轻走到汪老汉面前问:“爸爸,这是为何?”汪老汉说:“他们是朝廷的税官,看我们粮食已经收获,这不是向我们收税来了吗。”三点急了“这哪里是收税,简直就是抢粮。我们一年所产,他们收去一半,不是抢粮,又待怎说?”未等夫人开口,公差便对夫人正色道:“我看你一定是这家主人,来的正好,我告诉你一句话。你家抗税,本该将这苞谷全部罚没,并将这小奴才一起带走问罪。我看你携老牵小,生活的并不容易。如果你肯交税,我把这一半苞谷拉走,咱们相安无事。如若不然,我必依法严办。”夫人听了佯装笑脸说:“官人息怒,我家本一介草民,哪敢和朝廷抗法,你让交税,我们交税就是了,莫带我儿去治罪。”公差大笑“好,算你聪明。”然后一摆手“装车!”各衙役们七手八脚,装了一大车苞谷走了。
王三点愤愤不平。夫人做好了饭,把三点拉到饭桌前,促膝相谈,告诉他遇事要多用智慧,不要常动怒,好汉不吃眼前亏。一顿饭的劝说,三点似乎也开通了很多,他站起来给爷爷和奶奶分别夹了一口菜,又夹了一口菜放在章保的碗里,然后转过头来问夫人:“妈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我为什么没有,我的爸爸他到哪儿去了?如果今天有爸爸在,您说那两个税官敢对我们指手划脚吗?”这句话把夫人问的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她一直担心孩子小,不想让他过早的知道此事。但孩子大了,还是自己问开了。该不该在这个时候告诉他,告诉他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一时间桌子上的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夫人轻轻放下筷子,眼泪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几年前丈夫在世时,一家三口夫唱妇随、幼子乖巧,是何等的快乐。可恨那尼堪外兰,勾结明廷破了我们城池,杀了我家主公,逼得自己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吃尽了苦头。想到这悲愤便难以抑制,她把三点拉过来抱在自己怀里沉痛地说:“孩子,这些事我原不打算告诉你,怕你小伤了你心。”三点从夫人怀里挣了出来说道:“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但说无妨。”夫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那我就全告诉你!”夫人把家中的遭遇从头至尾给他讲述一遍。三点听后半天没有说话,两道浓眉紧锁,手握拳头,向妈妈和章保表示长大以后一定要杀了尼堪外兰为父亲报仇。章保前来鼓劲,伸出一只大拇指在三点面前一晃,说:“好样的,有志气!”三点拉住章保的手:“章保叔,以后我们早早起床,教我练习武艺好吗?”“好,我们不但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武艺精精的。我们还要一起为父亲报仇,杀尽天下的贪官污吏!”说着,章保伸手为掌,向下有力的一挥。一直以来,三点特别佩服章保那矫健的身手,在他身边感到安全,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在一起,说笑玩耍,又像朋友又像父亲,离开一会儿心里都会痒痒的。现在听章保这么一说,非常激动,觉得自己有了坚实的依靠。突然,三点向前猛地一蹿,抱住章保大腿跪了下来:“章保叔,这些年来你对我们母子恩重如山,我年龄太小无以为报。让我叫你一声爸爸行吗?”三点冷不防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们面面相觑,都不知怎样做才好。夫人红着脸看着章保,一句话不说。汪老汉和老妇人会意的一笑也一言不发。只有章保蹲下来一边端详着一边伸手抚摸着他稚嫩的脸蛋儿,好一阵子才说:“此事不可冒昧,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章保和夫人依旧到田地里收割庄稼,三点和爷爷奶奶继续拾掇玉米装仓。正忙之中,又来了两个穿土布便装之人。进院便大喊大叫:“我们是鹅尔浑城的。城主正在挖沟筑城,预防外敌。为保我城安全,附近的居民人等要按城主规定,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粮出粮了。今天我们来收取税银,家里不分男女老幼,均按人头收取。有敢违抗者,抓到城里治罪了。”汪老汉刚把头抬起来,两人已来到面前,“喂,老头。你这半仓苞谷充公了,一会儿我用车拉走。”汪老汉气愤不过,上去与他们辩理。那人一把抓住老汉衣服领子说:“你个老不死的,我告诉你,你要吃软的,我把苞谷拉走拉倒,你在家好好活着。要是不服,我不但把你家苞谷全部拉走,还把你绑去挖护城河你信是不信。”汪老汉被拎到半空中动弹不得,想喊又喊不出来。老妇人在一旁干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三点半握拳头,刚想发作,忽然想起昨天妈妈在饭桌上的教诲。这鹅尔浑城的军丁,毕竟不是正规军队,真正打仗时他们想的是如何逃跑,平时对待百姓却心黑手辣,与山中土匪相较没什么两样。因此,平静了一下心绪,然后满脸赔笑地走近那城中兵甲,伸手拉住他的衣服说:“将爷请放手,我有话与你说。”那人扭头一看是个小孩儿,便大声呵斥道:“你能有什么话说?”三点又拉了拉他的衣服说:“将爷,将爷请那边说话。”那兵丁半信半疑,慢慢松开汪老汉,随着王三点来到了大门外,两人低耳悄声唠了起来。三点说:“将爷,我爷爷的脾气太倔,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但我们家的这些苞谷你千万不能拉走,你把它拉走了,我们一家老的老小的小何以为生。”那兵丁急了“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小小年纪想戏耍爷爷不成。”三点把食指立在嘴边“嘘”了一声,说:“军爷您看!”随后从脖子上摘下佩戴的项坠 。这项坠有如一枚铜钱大小,是他百日时,父亲同僚的夫人来祝贺时所赠。黑白相间并刻有花纹的一块岫岩玉石,虽非奇珍,也并非假货。几年来三点对它爱不释手,昼夜不离身边。那兵丁接过项坠,翻过来调过去又摸又看。然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大笑说:“好小子,你以为爷爷不识货,这分明是一块破石头,山砬子里低头就能捡到。你拿着这东西来蒙我,就不怕我揍你。”三点解释道:“军爷细看,这可是……。”三点本想说出此物的出处,但又怕暴露自己的身世,紧接着把话锋一转,“这可是真货。”兵丁听罢,狂笑起来:“哈哈哈,这东西也是真货,那世界上就没有假货了。”随手把玉佩摔给三点:“你拿它去唬你爷爷好了,我不上你的当。”三点伸手又把那人的脖子拉低,说:“将爷宽心,请听我把话说完。”回头望了一望,然后神秘地向那人挤了挤眼:“你说它是假的就算是假的吧,不过我家有一串祖传项珠,那可是真的。爷爷视若珍宝。收藏甚紧,从不许我把玩。”兵丁眨了眨小眼睛,把耳朵贴近了些。“我要把它献给将爷,免去这一堆苞谷之税赋,可好?这苞谷拉去了是充公,项珠拿回去可是私藏。将爷三思。”兵丁嘿嘿一笑说:“好,那你就把它拿出来让我看看吧。”
“唉,将爷。你知道我爷爷的犟脾气,你让他拿出来,他宁死不肯,让我去找,我也找不到。不如这样,等过个三五日,我哄着爷爷要看宝贝,然后伺机将它偷出来送到城中,交给将爷,岂不是好。”那兵丁一甩手,气忿地说:“你小子,你就耍我吧!”
“将爷,我说话算话,你要不信,我们拉钩。”兵丁看三点一脸诚实,转怒为笑说:“你小子说得可是真话?”
“绝对真话。”
“好,我就相信你这一回。十日之内你要是送不到,下次我再来就烧了你家房子。”然后与三点拉钩,带着其他随从高兴而回。
汪老汉一脸茫然,他不知三点和那兵丁说了些什么,人领走了,粮食却留下了。当问及三点时,三点微微一笑,把刚才的话向爷爷说了一遍。爷爷担心地说:“你向他们撒谎,有一天他们再来征粮可是如何?”三点说:“爷爷尽管放心,今天把地里的苞谷收尽了,明天大家一起把它脱成粒。藏足一年的口粮和种子,剩下的全部拉到集市上去卖掉。等他们转头回来再征时,一粒苞谷都没了。”爷爷摇摇头说:“傻孩子,那匪兵要是跟你要项珠,你哪里去弄?”三点满不在乎地说:“唉-, 到山里随便采些干果,穿起来就是项珠,有何难处。”爷爷虽赞叹三点聪明,但心里也隐隐不安。(未完待续)&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人们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喜庆中,伟大领袖已断然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保卫新中国。于是,刚刚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喘过气来的人民解放军,便成了“志愿军”向朝鲜战场挺进……
新中国的太阳特别明亮,把那“雄赳赳”的战士照得满面红光。人们含泪送别那曾以鲜血换来新中国,眼下又以青春之躯保卫和平的志愿军,一种发自心灵的无限热爱、无限崇敬又化作无限深情投向军人。于是,战无不胜的信念,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的豪情笼罩了行军的长龙。
“祝志愿军哥哥早日凯旋!”军乐声中,一位戴着红领巾,扎着蝴蝶结的少先队辅导员,向军人行了个优美的队礼,献上美丽的鲜花,与她那红格呢的背带喇叭裙一起,把姑娘青春的灿烂一起献给了志愿军哥哥。那军哥哥回过头来,向她挥舞鲜花,她不停地挥手,久久凝望那远去的背影……
“张老师”,同学们把她从依依难舍的远眺和遐想中唤醒。
“走,我们上课去。”她回头招呼小朋友们。
同学们看见,张老师满面潮红,满眼泪花。
18岁的张静娴,是红光小学的老师,新中国第一届少先队总辅导员。自代表全校师生向志愿军献花之后,她的心便一直沉浸在英雄主义的崇拜之中,一刻也不能宁静,仿佛自己也随志愿军走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她每天收听广播,听朝鲜战场的捷报频传。她每天给同学们上课,都讲志愿军叔叔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
她代表同学们给前方战士写慰问信。信上并无具体的姓名,前方部队便把来自全国人民的慰问信分发给各连各班以鼓舞士气。各连又动员有文化的小战士给祖国人民回信,回信又被政府分发给社会各单位特别是各学校,以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静娴班上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战士是前线部队的机枪手,落名是刘成。于是,张老师以无限热爱,无限仰敬的心情,代表少先队把最美的词汇写给了伟大的战士刘成。
几个月后,刘成居然回信了。信中讲述了他们打的一个个胜仗和他第三次立功的经历,并说他想要一张少先队员们的照片,胜利后好回来找他们。信中知道了他老家在河北。最后一段没写完,只说了“我们马上要冲锋了,下次再说……”
静娴的心剧烈地跳荡,那戴着三枚军功章的勇士仿佛就在面前,仿佛自己也端起了冲锋枪,跟英雄刘成一起杀向了美帝国主义。她激动得不知怎么回信。沉思片刻,把信轻轻地折成了一只小鸽放进贴身衣袋,就像揣着英雄的心到了相馆。她站在同学们中间,含情脉脉地笑着,就像英雄刘成就站在他们面前。加急冲洗后,她给刘成写下一封长长的信,表达着自己和少先队员们对英雄的无限崇拜。最后落笔是:盼你凯旋归来的静娴和孩子们。然后,仔细端详照片中的自己,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自然卷曲的头发,跃跃欲飞的蝴蝶结,小圆领的白衬衫,方格子的背带裙,还系着辅导员的红领巾。自己皮肤虽略黑,但黑白照洗出来却特别白皙,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她要让刘成知道,有这样一个姑娘在热切地等待他胜利归来。而后她小心翼翼地把信封起来,沉甸甸地装着一颗19岁少女的心,挂号寄去了朝鲜。
“小张老师,又来了?”邮局的大伯笑眯眯地招呼她。两个月前,大伯收寄了张老师写到朝鲜的那封厚厚的信。从第五天开始,小张就天天来邮局,问大伯有没有从朝鲜寄给她的信。大伯说:“小张急啥,人家要打仗,哪有时间给你们回信。”过了半月,大伯便安慰她:“别失望啊小张,明天就会有你的信。”再过一月,大伯有点担忧地说:“小张啊,他一定给你回信了,只怕朝鲜战火断了邮路。”两个多月过去,大伯不知该对她说什么好。
半年过去,望着风雨无阻,天天盼信瘦了一圈的小张,大伯一脸肃穆地劝导:“小张啊,别盼了。前方打仗,子弹没长眼啊!”静娴说:“大伯,不会的,刘成打仗特别英勇,他一定会回来的。”大伯望着她再也没说话。静娴满眼泪水离去。
一年过去了,无论风暴雨狂,冰雪冻霜,大伯都看见小张老师在邮局徘徊、张望,只是不再进来询问大伯了。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冬夜的寒风中,静娴在窗前弹着风琴,有些凄然地唱着苏联的“小路”。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战士……”张老师每次给同学们朗诵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脑海里都印满了那个机枪手,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白天的课堂,总是静娴深情地朗诵“最可爱的人”;夜晚的琴声,总是有些凄婉的“曲曲弯弯又漫长”的“小路”。那琴弦浸润的诵读,那渗透思念的音律,透过春光,飘过夏阳,荡过秋风,凝固在冬雪里,又融化在新年的春色中,四季不断,跌宕延绵……
转眼到了1953年7月,原以为可速战速决而未备冬装的美国人,终熬不过朝鲜那最寒冷的冬天,终打不过所向无敌的中国军队而宣告停战。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便灭了美帝国主义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野心。全国人民以三年前迎接解放的沸腾,迎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们胜利凯旋。
静娴的心分秒难静,每一天像迎军的锣鼓敲得又急又重。她每天都在回国的部队长龙里找,并按照当年她献鲜花的那位战士模样去寻。看哪里有那张圆得带着孩子气,却又方方正正透着英雄气的脸去寻。多少次,她顾不了少女的羞涩,含泪呼喊刘成的名字:“刘成,你在哪里……”
她手中的鲜花一束束地凋谢,她花尽了积蓄买来一束又一束鲜花,可是,刘成始终没有出现。她请了假,一个部队一个部队地打听,可刘成部队的战时编制和现在不一样,她始终没有找到刘成信上所说的那个连队。她含着泪翻阅了烈士的名单,庆幸里面没有叫刘成的。于是,她仍然带着希望等待、寻找。刘成说过,胜利了要回来找他们。可当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走过,她喊破了嗓子,依然没有人回应。她的孤影留在道旁,鲜花的碎瓣和着她的泪珠,撒落在志愿军走过的路上……
邮局的老伯不断告知她,“又来信了”,可静娴冷冷接过,常常是还没开封就撕掉。而后,回到家,拿出刘成的两封信,翻来覆去地读。
“风烟滚滚唱英雄,一道电光裂长空。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王成冲向了敌阵。“刘成!”静娴一声惊叫,划破了电影院的寂静,人们惊奇地望着满脸泪水的她。那一定是刘成!她全身热血奔涌,一想自己母亲姓王,电影里取了“王”姓与“成”名变成了王成。这不是冥冥中的天意吗?或许上天早就把她与刘成连在了一起。多少年来,她在心里描摹的刘成,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形象。她再也看不下去,怎么能让刘成与敌人同归于尽呢?她坚信王成拿着爆破筒冲向敌阵后,机智地滚进了战壕,回到了部队,回到了祖国。
于是,她又到处去找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部队打听刘成的去向,在希望中一年一年地寻觅着那个在她生命里扎了根的刘成。
于是,所有的少先队活动,她都安排同学们去看电影《英雄儿女》和《上甘岭》,跟着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抹泪。每天晚上的琴声与歌声,便由“小路”变成了“一条大河”,她在起伏的河浪里寻找刘成的踪迹;变成了“风烟滚滚”,她在滚滚风烟里追寻着英雄的壮举……
每晚拿出刘成的信来,她就能读出全部的情爱,读出生活的丰富,读出心里的愉悦和境界的广阔。只要唱起“一条大河”和“风烟滚滚”,她就被一种崇高的情怀所熏陶感染,为青春的激情而热血奔涌,仿佛自己还是扎着蝴蝶结,戴着红领巾,捧着鲜花的青春少女……
三年自然灾害,大地像燃烧的焦土而一毛不拔。饥饿席卷了全中国,教师也不能保证供粮,饿得她讲课提不起气。那天放学路上,一蓬头垢面的人向她乞讨,她身上也没有任何可充饥的,听那乞讨者的河北口音,她的心紧了,知道北方农村已大片大片饿死人,不死的都往南方走,以为南方的山水还会长些可吃的东西。静娴跑回家,挖了一小碗树根杂粮磨的粉给了那河北老乡。
那天晚上,她怎么也睡不着,不知刘成是不是转业回家乡了,刘成是不是也快饿死了……
第二天,她又去援朝的部队询问,得知这个部队的河北战士老家,多在贫困的山地一带。
夜里饿得睡不着,不知是梦境还是遐想,她看见河北一座光秃秃的山沟里,刘成在哭他那饿死的老母亲。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啊,死都不会眨眼,怎么被折磨得这般模样呢?这一夜,静娴的枕头被泪水湿透。
学生一个个饿得不能走来上学了。学校只好提前放假,由师生们去挖野菜、挖树根、挖观音泥充饥。静娴也去挖了些树根,背着从牙缝里省出的杂粮面上了去河北的路。她要救刘成的命,他的命比自己的金贵,因为他是解放战争、朝鲜战场拼过千百次都没失去的生命啊!饿死,也要和刘成一起去死。
静娴并没失去理智,她拿了地图看河北哪些地区有山,而后,又打听山区哪里有刘家庄。有时,她也心悬无底,恐怕自己痴迷得出了幻觉。但她越看那广阔无垠的北方原野,越感到只有这方水土才养得出刘成那样广阔的胸怀;越看那挺拔雄壮的山,越觉得只有这方山水才生得出刘成那样刚毅的脊梁。刘成的魂一定回旋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刘成一定是孝子,面对饿死的恐怖,他一定会回到生他养他的母亲身边。
静娴拖着虚肿而绵软的双腿奔波在烈日下。一见到苍凉山间人家,就打听这一带有没有朝鲜战场转业回来的人。一到刘家沟刘家庄,就打听有没有叫刘成的人。一听说姓刘的转业军人,就问人家可给祖国写过信,可收到过一个班的照片?可是,那些饥饿而木讷的人,一个个摇头而去……
一个月后,她已拖不动腿,那最后一把杂面,还是没能救刘成,只救了自己的命,让她跌跌撞撞、奄奄一息地回到了家。
我们的祖国实在太大了,刘成一大批抗美援朝的英雄,怎问遍南北东西都找不到踪影?
静娴一声长长的叹息,把模模糊糊的刘成放到了心底,直压到了灵魂的最深处。
上世纪5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60年代是饥饿的年代,但依然英雄辈出。沈阳出了个雷锋,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军人再一次成为人民心中的最爱。
静娴的军人崇拜情结早已渗透骨髓。她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个个都浸透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这次全国学雷锋,她更加深情地教育她的学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她心中的刘成不就是雷锋吗?刘成能为祖国流血拼命,一定能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流汗吃苦。她想象刘成不知正在哪一个地方扶着老人,辅导着学生。
于是,她也要为少先队找一个校外辅导员。她把学生带到了屡建战功的红八连。
指导员笑眯眯地向她走来,她心中一惊:好熟啊,就像当年她献花的那位脸形方圆的志愿军战士。她惊喜指导员居然也姓刘。
再细细端详,这刘指导员眉眼酷似《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她迫不及待地问,刘指导员,你去过朝鲜战场吗?刘指导员说,去过,上甘岭战役就是他们部队打的。
静娴激动得差点掉泪:“你是不是叫刘成?”
“不,我叫刘春生。”
“你收到过一张少先队员的照片吗?”
“没有。”
“你老家在河北吗?”
“在河南。”
静娴眼里掠过失望。但在她心中,已快速地把刘指导员、雷锋和刘成叠加成了眼前这位校外辅导员。
从那以后,红星小学的队日活动全都在红八连,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解放军故事的,都是刘指导员。学校的拥军活动和学雷锋活动一下成了全市典型。
那些日子,静娴仿佛重焕了青春,又有了笑容与歌声。她每周都带同学们去部队学军、慰问。越接触刘指导员,越感到苦思苦念15年的刘成复活了,模样、性格、举止都跟她的想象相一致。30多岁的静娴居然复活了少女的情怀,捂在心中的那份感情慢慢发芽、牵藤,一股脑地缠绕在刘指导员身上。
那一天,刘指导员告诉她,他要接河南老家的妻儿来部队。妻子身体不好,特拜托小张老师帮助他儿子学习。
静娴原本灿烂的笑容一下凝固,继而木然,继而热泪横流。刘指导员不知道什么原因,连忙说不方便就算了。可静娴说,我一定把你儿子教好。
指导员的妻子病歪歪的,一副农村老大妈的苦相。张静娴白天教他孩子识字读书唱歌,晚上来部队宿舍照顾他生病的妻子。只要望着刘指导员的笑脸,她无怨无悔。
这农村孩子被她调教得文明礼貌,身体被她养得白白胖胖。周围邻居不明白她怎这样上心地去帮别人养孩子,只以为是老姑娘寂寞了,找个孩子散散心。她不仅用心地帮刘指导员带孩子,晚上还去照顾嫂子。可这嫂子受不起这女教师的福分,一天比一天没了阳气。刘指导员一遍又一遍感激张老师的贤德,静娴却一次又一次地在夜里伤心落泪。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指导员的部队换防去了河南。紧接着全国范围内的武斗,天下乱哄哄的,交通多已瘫痪,邮路也不畅通,静娴既不能去河南探望,也寄不出信件。指导员忙于支左,很少来信,但军队通讯必然有些特殊保障,静娴收到了刘指导的两封来信。第一封信告诉她:他提团长了。静娴没有动心,团长、班长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刘成只是个战士,在她心中一样伟大。第二封信告诉她:他老婆去世了,但并没开口邀她去河南部队哀悼。
静娴却静不下来了。反正学校也停课闹革命,她有的是时间。于是,她回信说,要去部队看望他和孩子。刘团长这才动情地邀请她去家中做客。静娴带着当年去回国部队中寻找刘成一样的急切上了路。临行时,她把自己的小屋让给了一位家有困难的教师,全然没有回归的打算。她相信,河南就是她永远的家了。
可是,两个月后,她哭着回来了。
刘团长的领导找她谈话:小张啊,刘团长是我们军中的优秀骨干,也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你的身体不好,不能拖累他。他的妻子连累了他半辈子,你可不能再……
“我身体没有大问题,我会照顾……”
“我们对军婚审查很严,你的肝不太好,所以部队慎重研究,不能批准你们结婚!”
静娴若五雷轰顶,哭着找到刘团长。刘团长也一脸泪水:“静娴,我都给首长发脾气了,可他们怎么都不批准我们结婚!如果我坚持,他们要开除我的军籍!”
“我身体真的没有什么问题,我一定会照顾好你和孩子……”
“我知道……”
“那为什么要开除军籍?”
“因为……他们发现……你有海外关系”
&静娴无奈地低下头,任凭泪珠儿不断线地落。
&静娴出身书香之家,父亲给她取名“敬贤”,她不负重望,从小酷爱读书,立志做贤德淑女,自己改名为沉静的静,娴雅的娴。母亲也本贤淑,可她追求浪漫,读了些红书便倾向了革命。解放前夕,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去了国外,母亲的爱国情怀驱使她带着静娴从东北回到了南方外婆家,只可惜没等到解放便怀着对丈夫儿子的思念去了另一世界。静娴秉承母亲对革命和新中国的爱,投身了教育事业。虽出身不太好,但她表现极好,深得学校信任。在她心中,早已断绝了和父亲哥哥的关系,并把他们视作祖国的叛逆而毅然决然地划清了界线。二十多年谁也不知她从哪里来,家中有何人,只知她孤单单的一个外地人。这部队是动用了什么手段知道了她还有海外关系的呢?而她是那样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解放军,那个海外关系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她会是解放军身边的炸弹?会帮帝修反来瓦解军心?她怎么也想不明白……
可是,文化大革命的法则就是铁的戒律,她和刘团长没有任何力量违逆。脱离军队吧,刘团长不甘,她不忍……
部队怕她动了团长的军心,几乎是把她赶出了部队。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海外关系突然变成了对外开放的通道。静娴虽无心去找海外的兄长,但她想,部队现在该不会认为她是“黑五类”了吧。于是,她又写信去河南部队。她曾写去的所有信都被部队退了回来,根本不交给刘团长。这次又被转了回来,只是多了封政治部的信,说刘春生已转去地方。
于是,她急切地追到了河南刘团长的老家。心想他不在部队更无清规戒律了。她终于找到了刘团长,看刘团长苍老了许多,一阵心痛掠过,她含着热泪几乎想扑进刘团长怀里,可还来不及握住刘团长的手,团长的第二任夫人,便笑眯眯地向她伸出了娇嫩而年轻的手……
静娴的心从沸点落到冰点,手也变得冰凉冰凉……
转眼间,静娴60有5了。没有儿女,也没有亲人的照顾,加上半生苦恋集结的郁气,大大损伤了她的肝脾。她的身体真的是不好了。眼睛也昏花模糊,那两封发黄的信,她只有举着放大镜才能读了。孤独的晚年,这或许是她唯一的精神享受。
那一天,她提着一篮子煤球,怎么也爬不上坡了。脚一软,摔了下去。回过神,却见一位慈眉善眼的老伯扶住了她。老伯随即帮她把煤球提回了家,说:“张老师,你教过我儿子,我认识你。以后有什么事,我和儿子都可以帮你。”孤独的静娴十分感动。
老伯带着儿子又来看望她。交谈中让她久如死水的心又漾起两道波澜,一是得知老伯姓成,不是耳东陈,而是刘成的那个成。二是得知成伯是上过朝鲜战场的转业军人。这成伯一下就接近了她的情感世界。看成伯那大度、挚诚,且敢作敢当的风范,真让她看到了刘成、王成、刘指导员的身影。
仿佛刘成的精魂在报答她几十年的守望,成伯老伴走了多年,己把张老师当作老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成伯的儿子成全了老师和老父的姻缘,他们成了老伴。
张老师走不大动了,成伯就整天整天地给她讲朝鲜战场的故事。成伯对青年时节的事记得太清太清了。猪排山的苦战,老秃山的猛攻,上甘岭的突围……把张老师带进了刘成英勇奋战的场境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静娴都活在朝鲜战场,活在刘成的威武英姿里……
成伯讲故事的声音一天比一天弱小了。终于有一天,成伯说不出话了,朝鲜的故事讲不下去了……刘成的幻象便突然凝固了。清醒过来的静娴惊呼着成伯,可成伯也像刘成,任她喊破嗓子,也没有一丝回应了。
成伯走了,尽管成伯的儿子也像他父亲一样仗义,真诚地挽留张老师住到他家去。但静娴不愿给人添烦,坚持去了敬老院。眼睛慢慢看不见了,那两封信折成了两只和平鸽,一起叠放在她贴身衣袋里。耳朵也听不清了,可她说好像听见了朝鲜战场的炮火……
几个月后,冥冥之中的时空在她眼前倒流,穿越了成伯,穿越了刘指导员,穿越了王成,最后她看见了刘成……
于是,她拼命地追啊,喊啊,刘成始终在前面冲锋,她扎着蝴蝶结,穿着背带裙,系着红领巾,捧着鲜花,拼命地向刘成奔去。从18岁到80岁,她找得太苦太苦,追得太累太累,还不知那个背对着她的刘成是什么模样……
静娴去了另一个世界,不知她见没见到守望了60年的志愿军战士刘成……
或许,刘成只是当年志愿军排或班的一个化名……
如果你走进北方,走进北方的冬天时,那种凄厉的苍茫让人顿觉无助时,请不要颓丧,不要失望,更不要匆匆而过。因为你可曾看到那些冬天的树。
那些树以静默的姿态伫立在肃飒飒的寒风中,或傲然独立,或三五成群,或连成一片林子。孤单的不失坚挺,成群的不失傲骨。
他们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独自忍受寒冷的销骨。你不得不被它的坚毅所折服。
走进它,轻轻破开那干枯的外皮,你定会惊得瞠目结舌。那里面与它枯黄的外表截然相反。外皮下先是浅淡的绿,然后是嫩白的木质,像是被雨水浸过样的丰润的白,盈盈的让人忍不住轻触它。因为这景象与肃杀的寒风,与枯竭的表皮怎会同行相伴?那是生机啊,是带着春的露,夏的雨的生机啊!可是,若远远望去,它依然静默得不动声色。
我喜欢这静默中的生机。
深沉而内敛,淡定而不焦躁,那是它的样子。它在春夏的暖风雨露中滋长,在秋的萧瑟中褪尽所有繁华,傲然于世。冷风中,它闭目凝思,内心蕴藏着无限的希望,厚积薄发,待春暖之时,点染江山,满眼的绿。
在冬里,它没有妖娆的姿色,但它的姿态足以让人销魂。那样子像极了北方的男子,不做作,不张扬,厚重又纯朴,落拓又含蓄着。那么,我爱着的冬天的树,就像我深爱着的北方男子,心甘情愿地被他揽入怀中,就这么爱得无可救药。
那些树的旁边站着一个牧羊人,远处有他的羊群。他挨着一棵树站着,似一尊雕像,瞬间一种坚韧的凄凉爬满心头。原本我以为他会跟那些树一般孤独着凄凉。这凄然的旷野,这寂寞的寒风,还有那些孤寂的荒凉……可是我错了,他们在这空旷的冬天里,寂寞的只是他们的身形,是那些孤傲的姿态存在于冬之外的。决绝的,会侵蚀人的灵魂。
远远的,疾驰在高速上,远远的欣赏他们。
城市的冬天尽管依旧车水马龙的喧嚣,尽管依旧闪烁着霓虹的绚烂,可在心底却铺满了荒凉。我逃离了城市,车子漫无目的地驶向郊外,像是刻意地拯救,也似一场心的救赎。不经意间,那些旷野中站立的树,实木色中透着驼黄。这色彩一下把我击中,和着车子里飘出的交响曲,把心里的枝枝蔓蔓剪个彻底,身心顿时被生生的俘虏了。曾经疯狂的迷恋油画色彩的厚重,也不曾这般地被击倒。
或许它在路人的眼中是荒凉的,却能驱散我心底的荒凉。我想我是爱上了这些实木色,只在瞬间。
我把音量调大,一路向北,奔向那些冬天的树,不孤单。
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心浮躁而不安。不能傲然于俗世之外,面对繁华,寂寞得一败涂地;面对名利,空虚得一无所有。脆弱而忧伤的行走,与自己心底的纯粹渐行渐远。更陌生那远去的背影。我多么羡慕那些冬天的树,始终保持自己的姿态。此时,我正做好准备义无反顾地奔向它,只想让自己也做一棵冬天的树。
那么,来生就做一棵冬天的树。质朴,淡定,不随波逐流,坦然于尘世之中而不俗,于旷野之中而不孤寂。那才是该有的风骨。
那一夜,失眠,头脑异乎寻常地清晰。干脆打开客厅的电灯,瞥一眼闪烁的万年历:日,哦,差几分钟就是12点了。我把目光转移到墙上的全家福,“又是一年喜相逢”的红色行楷题字,似乎在对我笑呢,有点意味深长的笑。
照片上,右半部是大女儿的小王国,只见她幸福地偎在满面笑容的丈夫身旁,上翘的嘴角仿佛又飞出串串笑声。丈夫身穿印有自己英文名字的大红半袖衬衫,眉宇间透露着坦荡和挚爱。膝下的小儿子深凹的栗色眼睛调皮而机灵,金黄的卷发搭在凸起的前额上,腿上的蓝衬衫遮挡了他光着的小屁屁。右侧的大儿子没有笑意,近视镜后闪着淡淡的茫然和忧郁。啊!我突然感到心肝都在悸动,暗自思忖“撕心裂肺”这个词怎么如此贴切!
此时,他们全家四口还都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啊!她们于昨天午后三点离家九时赴京半夜一点登机,要在中东一个小城着陆加油,返航二十多个小时今晚下半夜能到达南安普敦的家,我怎能睡得着呢?女儿仅仅在家呆了十三天,时差还没倒过来,想吃的菜肴还没点全,该见的亲友还没拜访,要办的事还没办完,就又踏上了航程。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此次她带走了她的大儿子,留在我们身边生活了十年的大儿子。我怎能忘记孩子走时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那揪心的嚎啕大哭?颠倒了家的概念和亲情的孩子,恸哭中夹杂着变声期粗憨的呜咽,无言地倾述着对姥姥姥爷的千般不舍万般依恋,足以使自诩坚强的我们也泪雨滂沱。楼下催促启程的汽车喇叭声声响起,孩子是被我们含泪哄劝违心拉拽出去的啊!一点过后,电话铃响,话筒那方传来了女儿迫不及待的话语:“异常顺利,平安到家!” 一年一度的大团圆在来去匆匆中又梦一样地结束了。
时光追溯到十年前初秋的一天。在高中教语文并任班主任的大女儿,下班后平静地递给我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妈妈,今天我辞职了!”我心里轰然一击:把满载父母殷殷期望培植起来的事业之树截然砍断,把荣获教育教学精英的辉煌断然刷新,再从零开始探求一条遥遥的天路,这需要怎样的魄力和勇气!试问堂堂须眉也要思忖再三裹足不前吧!为你的壮举喝彩又自愧不如的大有人在吧!我的女儿,你让妈妈刮目相看!可当面临这意料中注定的一刻,妈妈胸中还是有万千思绪在奔涌澎湃。
女儿出生在北大荒呵气成冰的冬月,我们希望她能乐乐呵呵地在冰天雪地里成长,能笑对人生的一切风霜雨雪,就取名“笑寒”吧。小名“凤儿”,百鸟之王啊!愿她能搏击长空展翅翱翔。女儿的成长是可喜的,入学前留下的故事就串串闪光:那时就能蒸一手好馒头,晃着小辫揉面的样子甚为可爱。有一次连队休息我们夫妻俩去割草,她在家蒸馒头失了火,瓦房顶上浓烟滚滚,是连长领着知青们扑灭了大火。我俩回家后,一片狼藉中满脸黑花的凤儿竟然告诉我们说:“我吓哭了,但我在擦眼泪的时候看着他们了,谁都没拿我家的东西。”哦,好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 “可有一个大姐姐,她怎么一边救火还一边挤眉弄眼的?” 她又边说边做着动作。我俩琢磨了一下豁然顿悟:那是哈尔滨的一位知青,她面部总是神经质的抽动,救火紧张,当然更神经质了。我们大为惊愕,小小的她,怎么在大祸面前还能如此地留心观察?那时候,她自己结识了送信叔叔,每天都准时在连队路口等候,坐在他的车梁上,送完信再在路口挥手告别。她会独自坐着场内循环车来往于其他连队,有时到由本连队调出的叔叔阿姨家小住几天再返回。探家倒车时,她会在牡丹江车站候车室,钻到一个藏族老爷爷的皮袍下睡觉,直到警察叔叔找到她。她在边陲独特的小社会茁壮成长,北大荒的广袤苍茫奠基了她淳朴乐观、聪明上进、坚强果敢的生命底蕴。
后来随父母返城大学毕业后成为教师的她,出落成一朵气质卓群的花,一朵饱蘸父母心血的成功的花。有谁能想到就在她刚刚迈入社会展示才华的时候,突遭一场急风暴雨:一年多的时间里竟然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的人生大事。现实冷酷地教训了我和她爸爸这一对教书匠,一对十足的社会白痴!自认为社会上的污泥浊水与我家无缘,自认为教师的眼睛看人入骨三分。我们的自负不仅给女儿留下了终身的痛,也成为我们剜却心头肉的痛。全家人在绵延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百分之九十九点五的知情人都力劝她不要留下孩子,又深深地忧虑她该如何承受与哺乳中的儿子的分离。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女儿竟然说出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我还有我的事业,我的前途会一片光明。儿子才只有三个月,我一定要留下他,我既然把他带到世上来,我就要对他的一生负责,就要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我大气的好女儿,你能如此的高瞻远瞩,些许削减了我们的愧疚啊!我和她的爸爸慨然表态:“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这里是你永远的家,孩子的一切我们会和你一起分担。”
凤儿开始为儿子设计一条人生之路,一条不平凡的路。她把目光投向世界,她要把儿子培养成在地球村里驰骋的人才,她要为儿子先行铺路。三年,整整的三年,她边工作边学外语边申办出国的一切手续。精诚所至,她赴英留学的签证终于到手了。
临别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开始整理行装。旅行箱不能超重,只能再背一个大大的背包。演习一下走两步试试?想不到八十斤体重的女儿,勉强背着高过头顶的背包站起来,我分明地看见她身子晃了晃却咬牙站直了蹒跚迈步。我的心被揪得打颤嘴里却溜出这样的话:“好样的,我女儿就应该这样去独闯天下!”离别的时刻到了,那是怎样的场面啊!沈阳北站夜里十一点,去京的列车厢里,女儿把单薄的身躯藏在一个高大的陌生男人身后,只露出头和右手,泪流满面地向站台上的我们频频挥手。三岁的儿子意识到了妈妈的远行,他在小舅舅的肩上捶打着要妈妈,哭得声音嘶哑,脖筋僵硬,身体挺直。我们所有送行的人都热泪滂沱。这断肠的骨肉分离吸引了众多送站的人,他们聚拢来议论纷纷:“孩子太小了,出什么国呀!”“妈妈这么年轻,怎么能舍得孩子啊!”听着人们的惋叹,我心里升腾着对那个改变了女儿命运的人的切齿痛恨:游戏人生不负责任带给他人的伤害是可以估量的吗?次日十点,我接到了女儿略带鼻音的电话:“妈妈,我通过安检就要上飞机了。”我赶紧接过话茬又说了一句言不由衷的话:“好啊,这不是你一直盼望的吗?应该高兴啊!祝你一路顺风。”
她身处异国,转眼就是十年,她报喜不报忧,独自在难以想象的荆棘之路上跋涉。刚开始要小跑着打满三份工才能维持学费和房租;要在餐厅往胳膊上摆满盘子来往穿梭;要在宾馆跳上跳下铺展大床单;要在咖啡厅默诵配方“娴熟”地调酒和咖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晚上的学习,能尽早度过语言关。曾经因睡眠严重不足天天都是熊猫眼;曾经在交不起学费房租时在街上无助地大哭;曾经在半夜披着棉被排队去完成一年一度的续签。曾经面对靠酗酒度日金发碧眼的异国女郎说了句国语:“真腻烦!”惊魂的是那女郎回了句地道的华语:“我在北京呆了三年。”骇得女儿一下子冲进卫生间,颤栗着等待假想中被炒鱿鱼的瞬间。
后来,是一位一直在关注并喜欢她的慈祥的英国老人,把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帅气坦诚善良有爱心的青年。女儿走进了一个中国化的温馨的大家庭,有了体贴理解她的知心爱人。在她又生了一个健康聪明漂亮的二儿子后,她没有遵循英国妇女的习俗在家品酒享乐,又开始了更新一轮的挑战和拼搏:为了尽早取得永久居留,她提前半年结束了学习时间,要求当场考试,结果两场考试两次震惊花甲的主考官;为了取得驾照她翻烂了砖头厚的理论大书两本,一举通过;为了改善生活她进工厂当车工和魁梧的英国男人流水作业,那些人戏谑你太快了害我们跟你挨累了;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她边在皇家邮局工作边自修会计,考试科目屡试屡过。她频频向我发来各种喜讯,我茫然她究竟有多少能量,到底在经历着怎样的付出。
“十年磨一剑”, 我的女儿终于具备了让已读初中的儿子赴英团聚的一切资格。然而进展并不顺利,因为大背景是英国正面临的经济危机属于非移民国家。第一次由儿子提出的历时半年的申办在面试后被拒签,耗费了一大笔钱尚算小事,重要的是冷水浇头的精神打击。我怕她承受不了,一个劲地给她釜底抽薪:“实在不行就算了,别太强求。”女儿愈战愈勇,让我们把一百多份原始材料再邮回去,她要在英国起诉,她要捍卫儿子与母亲团圆的权利。在精心筛选后确定律师,交款,等待。将近三个月时,接到政府通知:那被聘的印度大律师是假冒的,已被查封。而女儿的起诉时限又迫在眉睫,在我又一次给她降温的情况下,她和丈夫约见了国会议员,竟然得到了平易近人的议员的鼎力支持,立即致函驻华大使馆并加以敦促。她再一次选择律师,再一次递交材料,再一次焦灼地等待。开庭的那天,被告缺席。我的姑爷,她的婆婆,都穿着新做的西装,极端郑重地在法庭上举手宣誓。原本十分钟的辩论时间又延长了半个小时,大律师刚开始被大法官步步紧逼稍显被动,我的女儿紧张得几近休克,思维凝结脑袋轰鸣耳朵失聪。她没有听见大法官那句扭转乾坤的话:“祝贺你,你胜诉了!”是我的姑爷一下子把她搂在怀里,热泪喷涌,我的女儿敏锐地意识到了结局。他们一家人,包括大律师,在法庭外看护小儿子的朋友,全都搂抱在一起,“泪飞顿作倾盆雨,”此时谁还需要掩饰呢?我的女儿在电话里说:“婆婆太感人了,她淳朴地对法官说:‘我的儿子儿媳焦急我也焦急,我和他爷爷时刻盼望我们的中国孙子早日来到身边。’”;“我现在才明白,大法官采取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目的是让律师能充分地面对被告更有理有据。”;“在面临经济危机,大量遣返外籍人口的背景下,我们能打赢这场官司,可谓登了青天啊!英国还真是个讲人权重人道的国家”。我还能说什么呢?难道关键所在,不是女儿长风破浪,直挂云天的气魄吗?
时光飞逝,自儿子如愿到她身边之日起,女儿又加速了追求的步伐,她和丈夫给儿子选择了最好的学校:五年的初高中连读,外加两年的大学预科。他们夫妇俩每天全方位地雕塑着儿子:辅导语言纠正发音,培养方方面面的能力,训练高度文明的礼仪。仅仅四个月,孩子在家里已经能微笑着读懂英国故事书,在学校由初一跳级到初三,由四级D班连跳到黄金二级班。她又在思考儿子要确定的专业应该是计算机电子还是建筑律师?因为这涉及到从自愿上报之日起,对口院校的一系列培养实践行动。我的女儿,妈妈不知道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来赞扬你是否合适,可我一直觉得它就是你精神的主宰人生的航标。
做母亲的怎么天生就有千回百转的九曲回肠呢?“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我惊叹女儿别开生面地验证了这句话,却也祈祷她的来路不再有羁绊和曲折;我欣喜女儿跨越的一个个里程,却又不敢触及边缘人的她,胸中用双丝网织就的千千结;我告诫自己女儿成熟了,无须再牵挂,却又总是形影常来梦时刻在心窝;我说服自己理智地劝女儿不要再一年一度,却又深知“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的她,始终信守着那句承诺:“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这里是你永远的家。”
为了这一句承诺,我们会倍加珍惜守望的岁月,科学地锻炼健康地活着。让生命的分分秒秒为游子祝福;让家门年年岁岁为女儿敞开着;让凤儿“高翱翔之翼翼”,能在港湾里恣情地歇息;让女儿“羁鸟恋旧林”之身心,尽享寻根的踏实温馨与幸福欢乐!
《钢铁年代》:另有一番感动在心头
编剧大家高满堂奉献的新剧《钢铁年代》刚刚在北京卫视落幕。这幕剧带给观众诸多感动和感受。作为那个钢铁年代的同龄人,那时,我们也曾奋斗过、欣喜过、挨饿过、流泪过、疑惑过、爱恋过。《钢铁年代》再次固化了我们的万般记忆。看着《钢铁年代》一幕幕如真的往事,我们常是泪流满面,唏嘘难已。那些钢铁年代啊,我们宁愿只为你留下永远的激情,宁愿以洁白的雪和殷红的旗,覆向那岁月。
这里,我要吟唱的是另外一首哀伤的歌、现实的歌。《钢铁年代》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来自“共军”的尚铁龙,一个是来自“国军”的杨寿山。他们先是在东北战场上你死我活地厮杀,接着在鞍山的“幸福大院”中又是争吵不休,但最后,时代和岁月的磨砺终使他们及他们后代的心融为一体,新一代结为夫妻,老一代成为亲家,从此永不再隔膜和分离。
我似乎觉得,不是在主观上就是在客观上,剧作者的这种构思饶有深意。联想到现在的大陆和台湾,这样的人物和命运安排,给人的感召是强烈的,其含义更是不言自明。把“共军”和“国军”出身的人物的关系写到这个份儿上,世所罕见,进而带给人的感动也是别样的。
《钢铁年代》为什麽还会给我另一番感动?这还须从我的孩童时代的相关经历说起。
我家住在东北辽河平原上的一处村庄,离鞍山不远,每当星斗满天静夜来临之时,站在高处,便可看到鞍钢的灯火依稀映红天边。当年,我的家乡也是国共苦苦争夺的战场。我经历过“国军”P--38、B--25型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看到过“国军”被纷纷击溃四处逃散的惨景。
记得1948年春天,“国军”中的新编第一军的部队驻扎在我们村,有一位连长,名叫匡自福,四川人。我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他时他的样子:个子不高,头戴大沿硬遮帽,上缀军徽,上身穿的是四个兜的军服,上兜的两个兜盖为倒“山”字型,下兜为直吊兜,马裤,腰扎宽皮带,戴肩章,大皮靴。他见人都打招呼,有时也同小孩儿们玩耍,还同我家前院儿刘家大姑娘凤兰谈起了恋爱。
因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国军”被打败,在辽南一带便到处可见“国军”的散兵游勇。在局面稳定下来后,匡自福又来到我们村庄,这次是只身一人,来寻找他的意中人刘家姑娘。刘家接纳了他,他与凤兰姑娘结了婚。
匡自福回来,我们又好奇,又高兴,他不久便同我们打成一片。当时,我还不到十岁。当我长大离家后,每忆少年时,也总想起这位“国军”匡连长。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他经常教我们这些小孩子唱歌。
而他经常哼唱和教我们唱的是一首思乡的歌。从那时起,我就死死记得那首歌的这几句,每每吟唱,代己思乡:
秋风起,秋风凉,心头恨事与天长。
秋叶落,满地扬,独对窗前明月光。
为什麽远去到他乡?
天苍苍,海茫茫,丢侬不顾狠心肠......
“匡连长”后来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都已在我们村成家立业。
联想到当前的大陆和台湾,《钢铁年代》中的尚铁龙和杨寿山都会使我们想到哪些呢?
一年中的这一季诗意绵绵
怀着前所未有的欲念
让大雪把你沐浴成仙
留下长久定格的笑颜
像花蕾璨然展开
让世人观赏一枝独秀
所有的日子分外甘甜
勿须玩弄地上的雪球
你清纯静美
恰似少女时代的
让流连其中的人那么缠绵
你用时髦的笔触勾勒了
华美的颂歌
你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了
动人的诗篇
你鲜红的色彩在丽日下
画出一记弧线
似花骨朵的倩影
让雪地白得那么鲜艳
你一颦一笑
让美人失色上苍悸动
更使恋你的人梦绕魂牵
你潇洒的留影
让生命中每一次感动
变成撩魂的存念
你遵从自然之神昭示的定律
把玩红绿色调
艳压群芳惊天
前世今生娇艳欲滴的你
大雪后登上精神的峰巅
让这个季节饱受情殇的心灵
演绎出另一种绝世宣言
在雪地上奇葩绽放
久久难眠……
读你的时候
喧嚣顿时消散
静静的世界里
有天籁传来
漫过一片碧水
一叶兰舟划过
一阕清音响起
那些充满神秘和
灵气的文字舞蹈着
拉我走进一个
陌生又熟悉的梦境
想那个夜晚
该有朗朗的月
该有疏疏的星
有淡淡的风拂过
绰约的风姿
月下陶然的风景
想那个时刻
该有清音渺渺
该有流水淙淙
你白裙飘飘的背影
你是我不归的路程
难阻意重重
兰舟之上弄箫的女子
涉过如银的江面
你羽衣临风
是谁为你守候千年
是谁为你秋水望穿
是谁为你脉脉凝视
是谁为你奔波不倦
清音为谁起啊
素裙为谁舞
月光之下布衣的舟子
遥望着一个身影
守候着一份约定
在如兰的倾诉中
我迷失了自己
蒹葭何青青
伊人何茫茫
多少回溯流从之啊
只见你浅浅的笑
宛在水中央
多少回溯流而上啊
却只能遥遥相望
你在水一方
读你是一幅
淡远的山水
听你是一曲
飘渺的清音
品你是一份
亘古的情愫
想你是一个
永远也不想
走出的梦境
参观“农事实验园”感赋
柳绕冰封翡翠荣,
六花起舞俏梅红。
东君含笑争春色,
雅士勋劳怀庶公。
园茂厂兴欣致富,
果香菜嫩喜神农。
大黑晓看康庄路,
盛载芬芳诗满程。
桃园诗会(三首)
暖棚观花赏果
花落花开几许痕,
今来古往总愁人。
神灵偏佑为青帝,
多果一棚处处春。
北风呼啸雪飞白,
万树厅堂异景开。
春色满园争斗艳,
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南三月烟花美,
北国金屋白玉雕。
祝礼仙桃生日乐,
蛋糕逊色不需抛。
满庭芳 中国圣诞日
百十八年,
今谁永在,
英名还看韶山。
少年求智,
工运赴安源。
问道查勘社会,
星火燎原。
秋收暴动,
登上井冈山。
朱毛师会,
万里冲关。
西北奠为基,
论战难眠。
抗战一朝胜利,
重庆和谈。
命革到底,
挥手换人间。
虞美人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
硝烟弥漫屠城倒,
遍地尸多少?
不屈战士赴牺牲,
日寇兽行发指露狰狞!
教堂圣地虽残败,
隐有学生在。
秦淮女子誓同仇,
宁洒一腔鲜血美名留!
艺友迎春采风
小雪飘飘赴采风,
文坛艺友尽欢腾。
大黑园里菜蔬亮,
泛绿陈营瓜果丰。
碧玉妆成椒树美,
珍馐巧伴菜肴中。
帅哥靓妹频留照,
再展歌喉当代红。
冬雪飘飘寒意浓,
暖棚争艳杏花红。
地灵岁月增花雨,
改地换天变季功。
蜂蝶相吸彩云中,
诗赋寄情妙手行。
特色纷呈春梦美,
超凡构想慧如松。
桃园秀美寿桃丰,
四季可尝鲜味浓。
可见良知独一品,
心声快乐健殊龙。
品酒交心壮志成,
仙桃硕果献奇功。
南山不老今犹在,
足见先河陶令风。
迎春诗五首
桃杏同株惹客惊,
粉娇白嫩各分明。
是谁令此花齐放?
春色平分俩不争。
迎客温棚杏蕾红,
居贫未有好茶融。
唯将树上花滋味,
调入清清杯水中。
欲白还红杏蕾开,
清香扑面久徘徊。
谁言花上无童趣?
早有群蜂闹起来。
又见温棚苹果红,
犹如枝上挂灯笼。
一年不尽康庄路,
总为农人照眼瞳。
辛劳犹似小农工,
这朵挖完那朵攻。
已信蜜糖存手脚,
飞时孰料一身空。
瑞雪梅开万物新,
吟诗赏画喜迎春。
霜花两鬓诗情展,
令笔蒙师字涌金。
化雨春风露彩颜,
同舟书海觅诗篇。
神融平仄恨学浅,
向晚夕阳胜火焰。
谁人高卧据禅天,
坐看去从柳上还。
九秩诗章迎日展,
百年风气向云攀。
中兴其象天无极,
大道之行日一环。
漫说东君多不语,
已教芳讯泻清湾。
袖手闲看一角天,
风回古塞月将圆。
谁堪峻拔腾云路,
我自吟哦到酒泉。
万国昂头向行者,
九州生气已超然。
无形大象皆吾道,
合撷缤纷缀锦笺。
故乡凝望月照时,
瘦到寒儒只有诗。
锦勾千三年未老,
清湘一万里犹迟。
当春好雨无声润,
向晚蓬门有客知。
芳草映阶闲似我,
余怀何不唤公持。
寒梅(外一首)
铁骨严寒梅,
冰花独自开。
不求花烂漫,
只为报春来。
河山一统喜迎春,
两岸三通日月新。
台海兄弟情无尽,
经济发展百福臻。
蒲河短笛五首
蒲河两岸绿满坡,
春风无奈舞婆娑。
遍地稻花香四野,
辽蒲纵横唱新歌。
蒲河流水绕村旁,
傍岸人家夏倚凉。
夜闻短笛奏新曲,
晓来风吹荷花香。
蒲河堤畔展奇观,
葱茏碧透桃花妍。
潺& 清流醉游客,
更有诗情上笔端。
蒲河春来红阡陌,
两岸桃花相对开。
棹歌散尽夜来雨,
雨雾云开绽炫彩。
蒲河廊道景色新,
处处高楼处处春。
花红似锦开陌上,
柳绿如茵待游人。
教师(外一首)
为人师表美名传,
尽职尽责无怨言。
桃李花开祖国敬,
园丁辛苦育花繁。
只有琴声趣,
何须弦上音。
天真尽享乐,
盛世当强人。
游农事试验园
辽河西岸展新园,
农事风靡开地天。
返璞归真生硕果,
正值有道结超凡。
农家传统珍如玉,
心海浪花善似仙。
处处情怀云水美,
于无声处立标杆。
百亩小区乐示范,
招龙引凤展新观。
渔歌流水小桥靓,
诗句行云大雅宽。
媚眼凭栏除旧意,
求实摘取放香瞻。
移风久远农家乐,
尽在眼前增秀颜。
大棚波浪聚新观,
园内暖滋春又还。
冬雪飘飘寒意闪,
温室隐隐碧波欢。
菜蔬无害万家喜,
岁月有财百里甜。
致富脱贫依妙手,
呈祥辽水荡超凡。
赏雪(外一首)
秋去冬来六角飘,
漫天绚烂舞逍遥。
晶如萃玉惹人醉,
靓似鹤龄漫野绕。
素裹银装千木俏,
花飞亮盖万家茅。
庶民街路巷中叫,
楼阁媪翁窗口瞧。
又是一年冬日进,
依然百里美人娇。
赏雪沟雨情
送走秋菊冬卉临,
同胞姊妹戏凡尘。
飘飘洒洒甘甜露,
荡荡悠悠娇美人。
喜雨沐田兴草木,
梅花铺地灭虫菌。
凡间爱你予施惠,
百姓安生多谢您。
蒲东赞(三首)
蒲河两岸现新诗,
近海风光展靓姿。
开创小康新业绩,
蒲东成果世人知。
蒲水清净荡轻舟,
五彩缤纷尽眼收。
雨后春笋生巨变,
天翻地覆凯歌讴。
蒲水两岸宜人居,
售楼商贾容可掬。
安得广厦千万间,
尽解近海市民需。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一点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