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编辑器治疗编辑王素琴的信息

王素琴(医院教授)_百度百科
(医院教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王素琴基本信息
姓名:王素琴 [1]
性别:女。
职业: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肝病科副主任。
王素琴贡献
从事肝病临床工作近二十年,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进修;针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脂肪肝、酒精肝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诊治急慢性乙肝、乙肝大、小三阳、丙肝等各型肝病,取得显著的疗效。
.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引用日期]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叙事治疗———精妙的隐喻(著名心理治疗编辑)王素琴
叙事治疗———精妙的隐喻
王素琴(著名心理治疗编辑)
有一个人罹患忧郁症来到我这里,我曾问他:忧郁症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上的?而传统的问法却是:你什么时候开始忧郁的?
这两者有何不同?差别在于前者指的是忧郁是外来的,既然它是外来的,它当然也可以去除,对大家而言,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有一个小女孩坐在美术教室里,在绘画课程结束之后,她还是没有办法离开,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图画纸还是空白的,老师感觉很奇怪过来告诉她:「哇,这个暴风雪里面有一只北极熊!」
小女孩生气的说:「我就是不会画!」
老师说:「那你就画几笔,看以后会变成什么?」
小女孩拿起笔点了几下说她画好了。
老师拿起纸来看了老半天,而后推到小女孩面前说:「请签名。」
想著,我随便点几下的画竟然会被贴到墙上展示,如果我更加用心的画,我可以画的更好,因此她打开水彩盒开始画画。
她开始研究各种颜色的点,从小点到大点都有,不停的实验、绘画,老师称赞她好棒,这么有创意,可以将各种的点做变化,因此打算替她办画展,不久之后她的画在学校中造成轰动。
很多小朋友來参观画展,其中有个小男生盯著她画的点,心里感觉好羡慕,他说小女孩画的真好,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画家。
小女孩告诉他:你也可以的。
但是小男生说他不行,因为他连线都画不直。
小女孩拿来白纸要他画线,小男孩直发抖,当然画不直一条线,但是小女孩说:「很好,请签名。」
以上的故事就是叙事治疗,我们开始在看一个人的时候,永远看到的是他可能有的部份,因为我们不会看到他没有的部份,传统的治疗就是认为你有问题,总是问对方:「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逻辑思考会开始去找原因,因为我们认为有因必有果,这是单一的思考方法。
其实不是这样做的,我们不应该马上去追究原因,我们也不相信所有的结果只有一个原因,难道所有的问题都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吗?不是这样的,当你一再的去挖一件事情的不好的地方,你会越挖越泄气,这是很糟糕的。每一個人是有很多面向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也不是很单薄的,一个学生之所以会离家出走,你不要轻易的将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他或许仅是适应不良的儿童而已。透过人性的理解,以同理心为出发点,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叙事治疗与其他流派的根本不同:
以往的治疗聚焦于发现问题、找问题的角度,来访者被置于有问题的角色里。不论是童年,还是家庭还是关系,总之是来访者是有问题的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来访者被置于被分析评判的被告席上(如果你做过来访者就会体会到这个位置就会让人惴惴不安,就会防御乃至阻抗)这个隐喻是:我是有问题的人。
而治疗师则不自觉地进入权威的角色里(即使你极力放下身段,也无法完全完全摆脱),这个隐喻是我可以帮助你,我比你更有能力。
而叙事治疗师对来访者的问话是:这个问题是怎么找上你的?请想想这句看似平常的话会在来访者心里如何发酵!只是问题找到了我,我不是问题。
来访者的位置也不再是弱势的被置于权威之下的,更有力量;同时来访者和问题也拉开了距离,这样更容易审视也更容易面对问题。以往随之而来的阻抗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以上只是叙事的精妙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发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尊重个人的特性有多么重要。再也没有上帝和权威可以对我们评头论足,指手画脚,我们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诸位——专业培训来了:
  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一对有夫妻像治疗师的叙事心理治疗!
--------------------------------------------------------------------------------------
叙事咨询师的角色
  叙事治疗的咨询师不以“专家”姿态自居(White,1991),不试图给人忠告或分析他人,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因此,叙事治疗强调的是,去建立一个“了解、合作”的治疗关系,这种治疗关系即所谓“互为主题”的咨询关系。
叙事咨询师的责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与好奇的环境,而且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
  叙事治疗强调社会脉络对人的影响,其重要的基本假设有:
  1.“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3.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4.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
-------------------------------------------=-
什么是“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是目前渐受重视的疗法,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也是目前在台湾以及大陆地区越来越被重视、走红的学派。
后现代主义注重人与他人是如何看事情以及与他人的对话上,因此,治疗师不再是扮演解决问题或是无所不知的专家与指导者,而是与案主开展对话空间,引起对话的专家。也不是用一套规则或模式,让案主像机器被修理一样,接受一定程序的治疗方式。而是借由外化-解构-重写观点,让案主述说自己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寻找到新的意义与方向。
&「外化」是将人与问题分开来看,案主可以描述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它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具体的事物(如颜色某物等)描述自己的感受与情绪,案主可以体会到自己不等于问题,问题也不能代表自己。
「解构」是首先不把事情视为理所当然不可改变,借由故事的发展找出故事的主轴与分枝,案主从分枝中寻找新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重写就是从心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性中,案主选择自己要走的方向与影响问题的方法,使得故事改写或有新的发展。
&只有叙事并不能带来完整的治疗,因为人的自我认同来自与社会社群的互动而得,因此案主需要在个人团体与支持团体中,去实践自己的做法,与人与自己所处社会中互动,而带来完整的治疗。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1、叙事治疗是一种同理心,一种态度,一种进入别人生命故事的态度,是以一种欣赏、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2、叙事治疗强调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治疗师不是用技术在工作,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灵魂”(非思考),进入另一个生命的。因为,只有生命能进入另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
3、叙事治疗对生命的看法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所以无法统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并欣赏自己生命的宝贝与美丽。
4、叙事治疗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咨询历程,像是一个寻宝之旅,我们请个案协助我们、带领我进入他生命的宝山,一起去寻宝,我知道的不会比他多,我们是伙伴、是合作关系,一路上会发现什么,也是未知,因此也是个充满“冒险”的生命之旅。
5、叙事治疗相信个案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不再以改变个案为目的,反而是强调对个案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故事会说话——谈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是在这几年才在台湾开始盛行起来,但是对于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它与精神分析有什么不一样呢?依据弗洛伊德学派主张,在与人们洽谈时,会做催眠、自由联想的方式,进而透过早期经验的影响,开始做出精神分析,其期间通过长达三到五年。
  记得小的时候,当你上课讲话时会被老师做罚站的处分,而考试成绩不好时也会被打手心,而现在的老师则不一样了,他会利用奖励的方式,以集满几颗星星或贴纸来换取奖品、礼物,这些方式都是属于行为学派的做法。
  到了五十年代,我们思索到人类并不是动物,不能再用不人道的方式来对待,因此开始有了新的思考方式,认知学派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了,何谓认知学派?一个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有了错误的想法,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非理性的想法,在认知治疗中,就是要找出你的非理性想法,慢慢的也发现,这样的治疗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治疗方法。
  以专业知识、平等地位帮助人,不能轻易贴上标签。今天当你进入学校咨询室与辅导老师洽谈时,一般人通常不会与身边周遭的人明讲,因为你会被误认为你的精神有问题,今天你之所以会被贴上标签化,是因为传统的咨询及治疗方法的彼此位置不平等,我们仿佛将你当成是有问题的人,因此想要改变你,透过的不管是各种认知的行为改变技术,或是在作精神分析,主要都是试图想要改变你的行为。
  因为传统的方式都是以专业的知识来了解你这个人,这个人是被切割的了解,并不是整体的了解,因为专业往往会挡在我们前面去了解这个人,后来在通过各种不同专业的实务工作时发现,治疗是碰不到人的,是踩在高高在上的专家去面对人的,所以后来很多后现代的想法已经影响到心理的治疗。
何谓后现代?就是解构,为什么要解构?表示之前有没有架构?我们所学的很多东西都有架构步骤,这就是逻辑思维、分析,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人们在工作时,人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用逻辑、分析思维可以理解它的。人类治疗学派大师普鲁纳后来也发现,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命题式的思维,讲求的是逻辑、分析、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当一个人有了问题要改变他时,讲究的就是解构,要用什么方法、策略去改变这个人?这就是命题式的思维。但是普鲁纳大师也渐渐发现,光是命题式的思维是不够的,尤其看到对面这个人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另一个思维,也就是故事性的思维。我们必须培养故事性的思维,开始去倾听、理解,一个人知识的产生是透过直觉的,可以透过故事、隐喻的情感性去了解它。
  这个理解的能力是每个人从小都具有的,只是后来因为被教育给改变了,像是变成机器的思维,但是如果没有像是左脑如此理性的思维,能够经过理性的分析及判断,相信在座各位也不会变成老师的身份。我们应该慢慢找回右脑创造的、直觉的、情感的、艺术的思维。虽然右脑的能力不见了并不会对人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但是它仍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品质而已。因为从后现代开始,我们既然明白了解构的重要,对人的理解就要开始用不同的方式、角度去切入、去理解,以故事性的思维来处理事情及问题。
  明白解构重要,透过理解方式,开始从事叙事治疗什么是叙事治疗?不仅是用认知及行为,开始用故事的方式,透过怎么样去听?用听故事的耳朵去听别人说话,过程中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这是更合乎人性的方式,虽然古老的智慧还是很好用的。
到底要如何形容这个学派呢?我以一个故事与大家做分享,前年与一群政治大学的老师研习叙事治疗的方法,现场也坐满了许多咨询师、社工师,感觉这个新的理念很人性化,也很符合东方人的民族性。
  有一位老师上台描述他的困扰,令他伤脑筋的问题状态是,班上有一位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常发呆,或是与同学打架,有时候也会逃课,紧张的他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因此打电话告诉其家人,老师明白告知学生的父母,他并没有打骂学生,只是用比较柔性的劝导方式,要学生听话、要乖、要当弟妹的好榜样。老师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学生的反应却是不理不睬,或许一段时间内他不会再逃课,但是日子一久,他的坏习性又来了。老师说他已经尽力了,但是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今天这个老师是很关心学生的好老师,他愿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将其困难与大家分享,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福气。这个老师的动机及出发点是良善的。因为他想要帮助他的学生。
  所谓叙事治疗,是要找到资源才可以帮助学生,而孩子最重要的资源是在家庭中的父母,当孩子有了问题时,通常都是由最亲近的家人主动向外求助。当资源够强壮的时候,他就有能力可以照顾孩子。以我为例,在从事咨询工作这么多年以来,当咨客一来,我会主动询问他:“这星期有没有故事要与我分享呢?”这一句话是充满了期待及相信。
  在叙事治疗中,后现代学派对人的相信是更强烈的,相信一个人,其自我是变动的,传统方式相信一个人是固定的,如果对人的理解是这么样的机械化,你永远碰不到那个人。所谓人是变动的,是因为人每天都会变,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也不等于未来,这一句话很有力量。因此不要再用偏见去看待你的先生及学生,以及看你周遭的亲人,人是会变、会成长的,但是你应该先期待自己先要成长。
  面对多变的人生,注重沟通及说故事,让心中隐藏的话现现出来就因为自我是变动的,因此每次我们都带着新的眼光来看暗处,你会发现你拥有的很多,你会有很特别的发现。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以过的不同,我们就是在找那个不同之处。后现代心理学家都听过:不同制造不同,小小的不同制造大大的不同。我们要给自己打气、鼓励,因为唯有有能力给自己鼓掌的人,才会有能力给他人鼓掌。在叙事治疗中,我看到的是人,而不是他的角色,因此对人的相信便很重要。
  叙事治疗不仅是学习技术、技巧,也是学习态度及关念,最后则是注重实践,要去做才有用。如果想要与孩子沟通,千万不要讲太多道理,而是应该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所谈的都是事情,而不是最重要的人的问题。很多事情摆在人与人的中间,而我们都没有看到彼此了。当与孩子或学生说的口干舌躁时,到底有没有用呢?没有用,因为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另一面。
  同样的一个人,他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往往一个很单薄的故事,常常却是隐藏着许多令人心动的内容,因此在做叙事治疗时,我们是在看焦点,而不是在看对方哪里有问题。身为老师的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学生、肯定学生?也不是只用敷衍的方式来面对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很敏感的,因此叙事治疗不再是以口头的称许而已,我们的肯定是来自于故事,来自于一则则活生生的故事做为一个咨商师及治疗师,应该要将权威的位置降下来,我们不能傲慢自居、认为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因此要每次都要做出有智慧的建议给对方。后现代的咨商及辅导着重的是,开始要用人与人的态度,而不是用专家与人的方式来互相作对。其实叙事治疗是去专家化了,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而我们也不是开始找问题了,也&不仅是要将问题解决了,而是觉得这个人比较重要,我们要先听得懂这个人的故事,一旦能够理解了,这个问题的通道就被打通了。
  放下权威、位置平等,让咨商过程更有功效传统的咨商治疗师是与后现代的不一样,后现代的治疗师当听到很感动的故事时是会哭的,大家应该都有经验,传统的治疗师不能哭,一哭就会被批评为不专业、被说成情感反转,会将情感反转移到其他焦点上,这是对案主没有帮助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听到案主能够不畏家境困厄而能自己成长茁壮,总是令人特别感动。其实哭泣是情感发抒的方法,为什么治疗师不能哭呢?哭是发自内心,这是很自然的行为。
  为什么案主会改变呢?当他的生命第一次不但有人可以了解他,甚至还有人这么的肯定他,原来他所讲的话是这么的有价值,他的故事也是具有价值性的,而且有价值到可以让咨商师感动到想哭。从小到大,我们讲话是没有人要听的,我们的嘴巴是被封住的,身为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可以去寻找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愿意,用心倾听学生说出心中的话,是增进师生关系的最佳良方。
  其实,书本上所写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许多守则、教条、道德及观念,人生并不是好坏对错的问题,人生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很多在工作场所做事一辈子的人都曾听过长辈对我们的叮咛──滚石不生苔,因此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服务、忍耐了一辈子,这就是因为被这一句话给绑住了,永远也跨不出去。
  面对一句话你要如何理解,它真理并不是永远的。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这一句话,大家努力用功读书,但当成绩、结果不是他所期待的时候,他当然会感到很失望而愤愤不平。
  真理并不是永远,以理解、相信去面对人生课题由此可知,传统的真理还是适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吗?我们要思考一下,将此价值套用在别人身上合适吗?叙事治疗开始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没有唯一的真理,强调的是解构,把人与问题分开。接着要提到什么是外化?就是说把人与问题分开。有一个人罹患忧郁症来到我这里,我会问他:忧郁症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上的?而传统的问法却是:你什么时候开始忧郁的?这两者有何不同?差别在于前者指的是忧郁是外来的,既然它是外来的,它当然也可以去除,对大家而言,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很多精神科医生在面对病患时的传统观念总是以为:保持现状,就是进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悲观的。因为经过医生这么一讲,这个病人的一生不就是永远没有希望了,当然病人会对自己没有了信心。但是以我接触过忧郁症的个案之后,其实情形并不是这个样子的,经过吃药或咨商,通常他们在二至三个月之后就痊愈的人非常多,因为你只要告诉他,这个病症并不是你生命中原本就有的,它是外来的,因此你有足够的努力的空间可以去除它。当面对个案时,我建议每一个人可以试着将其成长故事说出来,每一个故事其实都与其目前的主流故事很不一样,只要能够多讲几遍,人生就会开始改变。因为故事不是反映,语言也不是反映事实,而是在创造真实。人的想象力是很可怕的,你怎么想、怎么相信,你就会创造那个事实。这就正如同圣严法师所说的:我们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再轻易的批评自己的孩子及学生,否则他真的就会变成如你所说的那样情况。身为老师的我们,有时候真的应该要理解一件事,我们的话其实是很重的,尤其是对小朋友来说,这是很严重的课题。后现代开始强调的是为孩子着想,身为老师及父母双重角色的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好好说话,因为在回忆我们早期孩童时期,有时候父母、老师所说的话都是蛮伤人的。
  后现代开始,我们要学着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说话,包括我在内,要明确、小心的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因此今天演讲开始前我就明说,我在面对学生的第一堂课时通常会说:我所说的话并不是真理,因此大家不要相信我所说的话。为什么我要将自己的位置先降下来?因为我不要让学生认为我是权威,我讲的话都是对的。目前我所说的话仅是现在自己相信的话,未来那就不一定了,因为将来是会随时变动的。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面对每一个生命,我们应该都要用更强烈的态度,因为我们所说的内容并不一定是适合每一个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被治疗成一个人(作者:曾奇峰 )_南京中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_天涯博客
南京中润心理咨询中心是南京最大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公司,中心拥有多位高学历的心理咨询专家和国家心理咨询师。开展个人咨询、企业咨询、及心理培训。网址:电话:025-220006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163754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10849
(347)(56)(71)(59)(15)(9)(1)(15)(0)(71)(6)(8)(7)(16)(9)(2)
(4)(9)(4)(6)(11)(22)(2)(3)(1)(2)(1)(2)(3)(3)(3)(3)(5)(1)(5)(2)(5)(15)(13)(8)(27)(20)(34)(29)(19)(50)(19)(21)
自然实验室的制造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过程,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其惨烈之状尤甚    于铁矿在烈焰中被冶炼成铁、再冶炼成钢。这些难受的记忆,会隐藏在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某些基因上,    一代一代延绵不绝地传下去。千万年下来,也不知道积累得有多厚了。      大自然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永恒地运转着各种试验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将100多种元素以    不同方式和不同的数量组合在一起,在地球上制造出了约100万种动物、50万种植物以及无数的微生物。      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如果仅仅从猿人出现的时间开始算起,制    造人的实验最少也已经持续了20万年。有如此久远的岁月在身后衬托,还有相对于其他创造物的优越在眼    前展现,作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但事情远远不止如此。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人这件产品还在制造中,还没有变成“成品”,也许    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成品,而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到看见自己所属的物种变成“成品”的那一天。每个人实    际上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自己作为“半成品”的状况,所以每个人都想在有限的生命    中超越进化的自然进程而提前变成“成品”,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变成神。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    ,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怪物的产生倒是真有夺造化之功的味道,但这    个物种却不仅不是成品,连人这种半成品都不如。      大自然实验室的制造过程,或者说人的进化过程,充满着艰辛和苦难。其惨烈之状尤甚于铁矿在烈焰    中被冶炼成铁、再冶炼成钢。这些难受的记忆,会隐藏在我们目前还不清楚的某些基因上,一代一代延绵    不绝地传下去。千万年下来,也不知道积累得有多厚了。      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    大约是知道人类的这一困境的,所以他告诫众生说:人成即佛成。      应对做人的困境,大约有两种线索可寻。一种是,由于遗传的和小环境的影响,应对方式经常呈现家    族式传承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家族里,上一辈的应对方式,会被下一辈继承。典型的例子是各种    心理障碍的家族遗传倾向。《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中,叔本华显然就传承了她母亲的应对方式。      另外一种应对方式与血缘形成的家族无关,但却与“思想的家族”有关。思想的家族指的是,一群没    有血缘关系的人,因为某种共同的、能够相互之间分享的对人生的态度而走到一起,并且采取相似的方式    ,来应对作为一个人的焦虑。书中的菲利普和叔本华,实际上就同属一个思想家族。我们无法知道,是因    为菲利普有着跟叔本华相似的经历,就借用了叔本华现成的功夫来防御,还是因为他先借用了叔本华的功    夫,然后就变得越来越“叔本华化”了。我们知道的是,二者相互加强是肯定的。      在每一种思想周围,都聚集着一些用这样的思想武装了的人。这些思想具有魔术般的强势,先入为主    地占据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并扮演着整个精神世界的支柱的角色。思想虽然只是智力的副产品,但却能让    人生死相许。这些人以为这些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    ----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    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菲利普为了摆脱欲望的控制,求助于叔本华,结果变成了只有思想的怪物。在朱利斯的治疗小组中,    他一开始扮演的是被叔本华“治好”了的角色,并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帮助别人。遗憾的是,没有人喜欢他    ,他自己也没有真正远离痛苦。后来,在他的作为人的情感,准确地说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情感被激活    之后,叔本华的思想大厦坍塌了,一个真正的人诞生了。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创造物,就不可能超越大自然事先设计的方案。一个人能够做的,仅仅就是在大自    然预设的方案内,尽可能活得好一些,或者说尽可能活得像个人。不管是由于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还    是成为神的愿望,都是需要我们忍受的;忍受的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人: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    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等等,等等。      是人,却不安于作为人,实在是人的一大特点;鸟就不会不安心作为鸟。心甘情愿做人,真的是谈何    容易。好在世界上还有心理治疗这等事。套用康德的话,“从永恒的角度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    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我一直都梦想写几本心理小说。读了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感觉他在我面前树立了一座大山,既    冲击了我的自信,又刺激了我的攀登欲。这实在是一本杰作。小说一开始就把一切都设置在死亡威胁的背    景中,作为主人公的治疗师只有一年的生命,这就使整个氛围都变得极有张力。然后情节在变化的时空、    跌宕的情感、错综的关系和貌似深刻的思想中展开。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    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本书编辑王素琴说得更有深层心理学的味道:舍不得那么快读完。      我们在美国的上海朋友童慧琦因为一个读书小组的活动,曾经与亚龙每周见面一次,读他正在写作中    的书,谈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她记录了一些他们的活动内容,十分令人神往。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    心理治疗界的专家们,也能把他们的学问以心理小说的形式,跟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跟普通读者分享。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测试编辑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