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嗖啦减肥效果好不好属于哪个公司

珍嗖啦酵素哪里进货是真的
珍嗖啦酵素哪里进货是真的[详细参数]
产品数量: 2000
产品规格: 盒
产&&&&地: 天津
产品价格: 118元/件
交货地点: 快递
付款方式: 现金支付
珍嗖啦酵素哪里进货是真的[详细内容]
我们团队主打珍嗖啦减肥酵素果冻和中颜良品豆豆通果糕.在我们豆豆通果糕团队里面&我们教给代里们的是&不让他们去主动加人&都是让意向客户来加我们&我们从来不做熟人生意(除非熟人来我们)&都是开线上陌生市场在我们团队不是说你拿完货我们就不管你了.我们会帮你谈客户!没有客源.我们会把我们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你!只要你付出行动就可以了!我们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团队&珍搜啦果冻简单地来说就是:排出毒素.降火.养颜.解酒.还能减体重.珍嗖啦&酵素补充了脂肪代谢的分量,令脂肪代谢的增加,直接地提高了体内的新陈代谢机能,令易胖体质慢慢改善成易瘦体质。血液循环也得到了刺激,活肤养颜。同时,酵素转化脂肪的能力,将老旧废物与自由基赶出体外,减少了毒素的形成。肠毒清除酵素还专门清理肠皱褶中的毒素,提高新陈代谢,而促进减肥效果。酵素,令体内机能正常运作的同时,利用了多余的能量,消除了疲劳,自然瘦得快啦。酵素减肥能分解排除肠道与体内毒物,重新调整人体平衡能力,促进沉积的脂肪大量分解代谢。酵素减肥促进新陈代谢并调整内分泌,消除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由于肠道的褶皱构造,即使我们每天都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这些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日积月累,最终形成厚达5-7毫米,重达&5-6公斤的黑色、恶臭、有毒的物质,并像锈一样牢牢地粘连在肠壁上,它们慢慢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人们习惯称之为宿便。珍嗖啦祝您排肠毒清宿便,减体重!&&&&&&豆豆通LG实力微商团队主打珍嗖啦和中颜良品豆豆通果糕,在我们团队里面&,我们教给代理们的不是让你去主动加人,而是让意向客户来加我们&我们从来不做熟人生意(除非熟人来我们)&都是开发线上陌生市场。在我们团队不是说你拿完货我们就不管你了,我们会帮你谈客户,对你进行一对一培训!没有客源,我们会把我们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你!只要你付出行动就可以了!我们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团队&&&。有好的团队,有好的方法,你还在等什么呢?开启你的微商之路吧,我们这里有很多刚刚开始做微商的朋友,都是从不懂到懂一点点成长的,(通微商代理:&)团队内部传授如何让意向的客户来加你,如何沟通客户,销售技巧等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天都有一次微商语音培训课!& & &&& & &
供应商简介
本公司坚持以“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价格合理”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 优质的服务。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洽谈业务!
供应详情价格
内容声明:勤加缘网为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勤加缘网(含网站、客户端等)所展示的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信息内容系由店铺经营者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店铺经营者负责。勤加缘提醒您购买商品/服务前注意谨慎核实,如您对商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请在购买前通过QQ和电话与店铺经营者沟通确认;勤加缘网存在海量店铺,如您发现店铺内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勤加缘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本页面提供有关的供应详情信息,您是想采购?可以直接联系供应商哦。
【业务经理】
钱邺才:020-
李凤琼:020-
施铱铌:020-
杨沛颖:020-
魏泽鹏:020-
张雪梅:020-潜江珍嗖啦酵素 珍嗖啦酵素珍嗖啦果冻厂家 珍嗖啦加盟_【保健食品】
潜江珍嗖啦酵素 珍嗖啦酵素珍嗖啦果冻厂家 珍嗖啦加盟
主营产品:珍嗖啦,保健品食品
珍嗖啦-缇丽莎尔公司最新请国际研发团队研制出一款酵素果冻食品,想了解的可以酵素果冻功能介绍: 主要排除体内多年积存的毒素,像肝毒、肺毒,从而达到一种健康瘦身的目的,即便正常排便的人也可以使用。因为体内会滞留食物残渣,肠道上也会有油,所以正常排便也可以吃哦~清清宿便、肠胃也是有必要的。 不是减肥药,是一种酶。存在于各种动植物的体内,正常维护我们的消化系统。因此,酵素果冻能够清理肠毒,排出宿便,减少大肚腩,调理内分泌,对脸上的痘痘也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很多人脸上的雀斑,痘痘,都是因为长时间积累出来的,体内有很多的毒素排不出来,长期累积,体内的毒素慢慢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雀斑,痘痘,因此想要脸上颜如玉,就要体内清如水。 酵素果冻的功效简单地来说就是:排出毒素、降火、养颜、解酒,养颜,还能减体重。 吸引的人群有便秘的人,腰围粗大的人,口臭色斑脸上没有光泽的,养神护体的老人也可以用。还有大量消耗的体力劳动者、长期熬夜的,抽烟饮酒的,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晚上睡不着觉的,都可以用。孕妇也可以使用,因为它是纯植物,纯果实的 现在的薇商不是以前那样,发点广告图,加一下附近的人就能赚的钵满盆满了,现在的为商更注重技巧,产品,团队,我们团队主要做珍嗖啦和豆豆通2大品牌 团对每晚8:00上课 免费教你如何为好薇商 如何打造朋友圈 如何吸引粉丝! 带你走入另一片天地]&
宁德段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溺谷式基岩海岸每每深入内陆三十几公里,湾中有湾,港中有港,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般地镶嵌在闽东北海岸线上。宁德岸段港口资源优势突出,可利用岸线78.6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3.25公里,主要有沙埕、姚家屿、桐山、古镇、三沙、古岭下、赛岐、漳湾、三都澳9个港湾。
宁德海岸在第四纪期间发生较大沉降,平原分布较少,地势在全省岸段中最高,陆域地震及温泉几乎没有,地震烈度在福建全省各岸段中最低。全岸段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然地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沿岸周边充沛的淡水注入,优越的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海区10至100米等深线内有鱼类500多种,甲壳类虾、蟹60多种,贝类70多种以及藻类10多种。
宁德海区地处福建、浙江、台湾三省交界及南北交通要道,沿海地区文史荟萃,古迹俯拾。明初在东南沿海构筑的重要海防设施中,就有福宁卫城、大京所城、烽火门水寨和蒋阳、大员Y、桐山、水澳巡检司位于宁德岸段,其后这里还是戚继光抗倭以及郑成功北伐的基地。几百年来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不断随着渔汛迁徙到这里,在宁德全市319万人口中,有17万人讲闽南话,16万人讲畲家话,4千人讲莆仙方言。
历史的选择让宁德不可避免地落入中国东南沿海上的一条经济断裂带,却有幸保存了其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沙埕港岸线长度口口口公里,水域面积近口口平方公里,口门宽约口公里,内湾纵深长达口口公里,狭长弯曲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直抵福鼎城区。沙埕湾口北有浙江属地的南关岛为屏障,南有福鼎南镇半岛环护,湾内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5-10万吨船舶进入不受潮水限制,为国内少见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编制中的宁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在口口公里深水岸线上,初步划定了沙埕、后港、杨岐三个作业区。
沙埕是一个依山面海的古镇,山脊的另一面就是浙江。这里通行闽南话,我们一行成了"下南人"。
从海拔高度240米高的大坪岗往东南方向的海岸,一处名为虎头鼻的突出部成为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水生村与浙江省平阳县沙岭村的交界。沙埕和沙岭的地名都同样有一个“沙”字,原本只是一处沙滩和沙滩后面的小山。“沙埕”在闽南话中的意思就是开阔的沙滩。几百年来,福建南部惠安、晋江、金门、龙海、漳浦等地沿海的渔民不断驾船到捕鱼、避风及歇脚,逐渐就落户了下来。来自闽南沿海不同地方的方言、习俗在这里几经磨合与演变,形成下南话和下南俗,大部分移民的后裔也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下南。
明代嘉靖年间,沙埕同其他地处东南沿海的村镇屡遭倭寇侵扰。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总督胡宗宪部将戚继光率6000子弟兵从金华、义乌一路南下福建抗倭,次年作镇福宁痛击倭寇。清初顺治年间,郑成功几度驻扎沙埕,北上抗清兼事以商养兵,沙埕港一时成为郑氏集团的补给基地和内地众商与日本民间贸易的集散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并首次设立闽、粤海关。闽海关南台(福州)分口于次年在沙埕设青单口,对进出口安的国内外商船及货物进行监管和征收税费。
历史上日本人似乎对沙埕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倭寇的入侵、日商的走私贸易到二战时期的占领。日军曾经一把火烧毁了沙埕镇上的所有房屋,只余下几株百年老榕。今日的沙埕,唯有留下郑成功部构筑的一处城堡遗迹以及一条同往城堡的兵岭路。
急匆匆返回客栈门口的码头等候开船,看着偶有三三两两的乘客慢悠悠的到来,船家也一点不着急。闲来无事,用下南话与码头下开舢板的船工们聊了起来,他们手中的水烟竹筒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经不住油麻菜的威胁利诱,我操起一把烟筒对着他的摄像机很卖力地恨抽数口,一整腾云驾雾之后,只感到胸滞闷气,连连恶心,以至在三个小时之后的福建海岸行首个航段中很失体面地晕了船。
台山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27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距沙埕港口口公里,由东台、西台、南船屿等15个岛屿和22个礁石组成,分布在方圆口平方公里范围内,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主岛西台面积1.2平方公里,由火山岩构成,多基岩陡岸,有岸壁式和水泥石砌码头各一座。西台与东台各为1个自然村,总人口800多人,通行福州方言。台山所在海域地跨闽东、浙南渔场,两个省份的渔民在作业区域上互相交叉,倒也相安无事,然而地方政府之间却多有争端,我们在其后的考察过程中“有幸地”亲历了一回。
台山列岛各岛屿及岛礁是天然厚壳贻贝附着地,厚壳贻贝(Mytilus
沙埕与台山之间的中线即是东海区南北航线,过往船只甚多,水深浪高。客船的船工磕着花生,撒到海面的花生壳引来一群黑尾鸥和黑枕燕鸥追逐着客船嬉戏捕食,考察队员们遂一致涌到船尾,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对准了各自的目标,全然不顾旁人的存在。油麻菜摄下很出色的作品,其他同伴也有心满意足的收获,我却不失时机地晕了船。
两个半小时的航程以后,台山列岛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东台与西台岛之间的西南面入口处横亘着列岛中的第三大岛南船屿,环境专家岩鹭以其专业的眼光注意到海拔65.9米的制高点下有一处巨大的贯穿式海蚀天然岩洞,令我们在次日享受了一次非常独特的穿越之爽。
下午,整队穿越西台岛前往雨伞礁,途中走在前面的厦门观鸟会考察队员们突然猫下身,用手势示意油麻菜悄悄前往拍摄,原来前方右侧路旁高耸的剑兰花上停着一只模样未曾见过的猛禽。其后经对照鸟谱,确定是一只阿穆尔隼,这应该是这种鸟首次在纬度最南的地方被观察到。
雨伞礁与西台岛之间潮满相离潮落相连,站在西台岛东端往前看,雨伞礁活脱就像一头扑腾下海的大海龟,硕大的身躯还溅起了一圈浪花。
爬出坑道,山人开始探察登上海龟头顶部的路线,这时油麻菜、蓝色也跟了上来,纷纷亮出广角准备就位。昂首望上去,雨伞礁的海龟头有一圈突出的倒角,应该是攀岩的难点。山人整好轻装,面对岩石虔诚地双手合十低头祈佑,后来他告诉我们这叫“拜山”。山人的登山哲学是人只能去亲近、摸抚山崖而绝不可有征服之心。是啊,人来的历史不过几百万年,而这些岩石的历史或许足足有三十五亿年,在他跟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
山人试爬了几条路线,皆理智地半途而退,因为没有地方可做保护。最终决定放弃登顶后,山人的一番感慨令我相当意外――一个山峰或一块岩石的最美之处在于它从未被人攀爬之时,我更情愿保存它的纯贞……
当上涨的潮水即将淹没雨伞礁与西台岛的连接处时,我们依次跳回了西台。
土鳖大峡谷是2003年底到平和芦溪从事旅游地理调查时,在平和与永定、南靖三地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发现的一道奇异地理绝境――长度数百米的大峡谷宽度约为3-4米,深度达60米。其后我在2004年初组织“三地新年”自驾车生态旅游活动时,邀请了山人同往试降。
大裂缝的顶端架有一座宽不到一米的水泥小桥,想必是早年部队驻防所用。我和山人正在寻找绳降的保护点,上尉丢下一句“我从裂缝游过去”,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一路跑下山直奔大裂缝的起点。
看来油麻菜和他的摄像机确实能让人做出勇敢的举止。
晚餐后上尉、山人、小王拿出鱼竿点亮头灯到旅社前的小码头钓鱼,竟然收获了十几尾石斑鱼,比上尉5年来所钓的鱼加起来还要多。
下榻西台旅社,总共只有一个通间,每个床位10元。老板娘说,旅社每年的客人也就十几位,因为我们的到来今年要破纪录了。我和某位老兄暂住3楼老板的一个小房间,半顶的木板墙隔壁住着一对小情侣,第二天一早这位老兄说昨晚把MP3的音量看得最大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晕船后遗症中的我却什么都没反应过来。
阳光明媚,大海如穹,我们搭乘昨日进岛的客船前往星仔列岛。
距沙埕港口口公里,距台山口口公里,这是福建最东北角的岛屿,由主岛星仔、裂岩、长屿、竖闸、竹篱屿口个岛屿和横礁、南礁等口个礁石组成,因形似北斗七星排列,又名七星岛。星仔列岛属无居民海岛,因周边海域贝壳、鱼类资源丰富,福建浙江两地对七星归属的争议历时已久,传说所浙江方面曾经在岛上竖立一个水泥界碑,旋即被福建方面炸平。
此时,神秘的星仔列岛就在我们眼前。客船的到来,惊起一群群海鸟,黑压压地在我们上空盘旋,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鸟近距离地围绕我们飞翔,不由想起一部名叫《人鸟大战》的影片,好在从长焦镜头里看到的海鸟深情轻松,应无大碍。星仔列岛为海洋性鸟类的繁殖地,主要繁殖的鸟类为黑尾鸥,还有少量黑枕燕鸥。
跳上星仔主岛的那一刻,我按下了GPS的定位钮――北纬27度口口.798分,东经120度口口.794分。
几艘分别在自福建和浙江的渔船停泊的岛屿间,一位浙江籍的中年渔民在礁石丛中拣取海贝。重新登上客船,船工已将米饭煮好,上尉从岛上采来一大把野生韭菜,是专门供给我这个食草动物的。
随船的一位村官发现不远处的礁石旁后闪出船影,判断那是一艘来自浙江的采深海淡菜的潜水工作母艇,于是指挥客船开足马力冲了过去。客船居高临下地绕着小艇转了一圈,突然一头摆过去小艇,用长竿挂住了小艇。小艇上一个瘦小的男人猛烈地拉扯着一根伸下海面的白色塑胶管,泛起了一串气泡,站在我旁边的船工小声地说“潜水人就在下面”。天啊!生命的脐带就被这样不经意地拉扯?潜水人被猛地拽出了水面,还拖上了装在网兜里的一袋淡菜,爬上小艇喘着粗气。
村官高声说,这是福建的地盘,不允许你们浙江人过来采贝,把船上的贻贝都拿过来。浙江人一脸无辜地照办了。
客船掉头返航,缴获过来的深海贻贝很快成为大家口中的美餐,许多同伴可能长嘴以来第一次吞下去这么多鲜美的贝肉。我默默地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然后很感激地嚼起经上尉亲自烹调后还是味如枯草的野生韭菜。
临离开台山列岛时,想起来还有一处登岛前发现的海蚀天然岩洞还未探过,于是客船掉头驶向南船屿。来到这个贯穿小岛的岩洞前,上尉、山人再次跳下海去,我赶紧抄起小摄像机一阵跟拍,期间还不忘用数码机干了点私活,就这样磨噌了一会,忍不住也丢下机器跟着一头扎下大海,蓝色在我后面也如出一辙。
四人以纵向队形慢慢地游进岩洞,岩洞的中段有四至五米宽,20多米高的洞顶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激起一阵回音。从未这样刺激地游过泳,海水很凉,我们却很激动,扯起嗓子一阵瞎唱。游过岩洞,客船已绕到小岛的另一侧候着我们,台山――星仔之行落下完美的最后一幕。
黄昏时返回大陆,依旧下榻沙埕码头客栈,睡起觉来要比在台山踏实的多了。
正在工棚内劳动的沙岭新村支书对周边陆地及海域的划界情况十分清楚,领着我们到了海边的一处土地庙旁说,庙的南侧就是福建的地界,也就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起点。我用GPS定下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水线与省界交汇点:北纬27度口口.口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口口分。
三沙人的先辈大多数是来自闽南的渔民,这里依然通行闽南话。
明朝建立后,军队驻防采用卫所制,凡属要害之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每一卫下分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明太祖之命入闽防倭,在福建沿海建筑海上十六城,其中有四个卫城,分别是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和镇海卫,以及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高浦、金门、六鳌、铜山、玄钟十二个千户所城。此外,分属诸卫的口口个巡检司中也建造了口口座城堡。在海上,周德兴于福宁州的烽火岛、兴化府的南日岛、泉州府的浯屿分别设立三个水寨,连同其后在景泰年间增设的福州水埕、漳州铜山水寨合称五澳。
三沙港与福瑶列岛之间,就是烽火岛,由于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我只能在渡船经过时,瞪大眼睛,试图寻找这个六百多年前曾是战船兵卒云集的水寨或许留下的点滴遗迹,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它逐渐远去。
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同在一条纬度线并相隔不远的三沙、烽火门和福瑶列岛三地,前二者属于霞浦县,而福瑶列岛则属于福鼎市。
福瑶列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至口口分,因取美玉福地之义而得名。福瑶列岛由大、小嵛山、鸳鸯岛等口口个岛屿、4个礁石组成,东西长11km,南北宽6km,总面积口口.3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多湾澳,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的岛礁列岛。福瑶列岛人口5600人,主要居住在大、小嵛山岛,通行闽南方言。大嵛山西距三沙港口口公里,
市闽东的第一大岛,岛上建有500吨级的陆岛交通码头,系二级渔港,也是福瑶列岛海岛生态系统特别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然而福瑶列岛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据说天晴时分从大嵛山可以眺望到太姥山。
天下着小雨,我们始终未得细观雨雾福瑶的真面目。
传说红纪洞山顶上有一岩洞,深不可测,蜿蜒通海。我们放下行装后,迫不及待地继续登顶,面对前方的茫茫雨雾,只能靠GPS和简易的地图大致判断顶峰的说在方位。住在茶场老柯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在前面带路,尽管年近七十的他从未进过那个神秘的洞。
越过几道山脊后,始终没有找到洞口。天色已慢慢暗下,雾气更浓,这时连老柯都辩不清方向了,山人果断地决定下撤。
回到营地,茶场的小庄指着屋前的浓雾说,大天湖就在里面。雨越下越大,上尉、蓝色、山人鱼贯闪出门,说是去游泳。我用防水袋裹上小摄像机,悄悄地跟在后面,记录下这帮家伙裸泳的不体面行径。
茅房距屋子有50米,厨房离“餐厅”则更远一些。晚饭时主客一道制作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计有炒蛋20个,天湖内味道鲜美的小鱼,还有上尉背上山的红星二锅头。
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厦门与长泰边界上的岩仔尾茶场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
我已无法记下太多的印象,因为此时大家几乎都懵了。谁都没有料到海岸行途中还会爬了一座颇有难度的山,意外地拾到满目美景。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关大金这个省级文物的公布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只是从大京村的文化人郑孟光老先生处得到有限的几页油印本资料。
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城在地理位置上为明初福建沿海十六城之首,始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初建时城墙周长2800多米,墙高、墙宽皆各约7米,所城设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北因面山开有一个一人高的涵洞,用于引水兼出入。大金所城于万历二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拓建,今存《续大金所拓西南城碑记》。因“京”与“金”在当地为谐音,后来的地名就变成了大京。
据载,早在唐代以前大京就有人居住,如今人丁旺盛的长春镇大京村就坐落在保留完好的明代千户所城内,
迎恩亭、天后宫、城隍庙、护城河……郑老先生领着我们爬山涉水,黄昏时分,我们来到距村中较远的东门。
大京临海的东门因首当防御之要冲设置了双重城门,城墙砌石缝隙以铁水浇固。城楼之上设有宽阔的走马道,延续至北面筑在山坡上的城墙顶外。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此时我最想做的是开着2020敞篷吉普在城墙上的走马道跑几个来回,于是连拐弯、掉头的位置都找好了,但愿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而且不会发生类似法国人拍雷诺车穿越长城所带来的误会。
回过神来,发现油麻菜趴在城墙上定格了,原来又是在拍什么鸟,等了大半天还是一动不动,最后终于有了动静,不过只是放下摄像机抄起照相机。城墙外的稻田内一群小白鹭在嬉戏。
收工了。沿护城河畔的村道散步回西门,望着河沟对面的城墙和城墙上的古榕,继续寻思着鸟会同仁去年留下的疑问:到底是现有城墙还是现有古榕?在西门城楼的墙垛看到一颗熟悉的脑袋,原来是赶来支援的厦门鸟会伯劳博士已架起单筒开始摄鸟了。
是晚挂单西门旁的大京村委会,一座老戏台的二楼。
朝阳就在大京海湾和笔架山之间的海面上缓缓升起。完成任务后,油麻菜一头钻入沙滩背后的防风林,在四十年前植下的木麻黄丛中充分享受了一次林中放松。
绕过龙珠再往东,是一个属于大京的小自然村,沙滩上、马路旁、房前屋后凡是平缓的地方都凉满着海带。在这个海带养殖村,我们目睹了村民从海上收海带的整个过程,还从村民当中了解到阐述海带经济所需的全套数据。可惜笔记本在中午蹭饭时丢了,忙乱中也顾不上是福是祸,权当再去一趟大京的理由。
下午与油麻菜、伯劳一行三人从霞浦下浒渡海来到西洋岛。
计划中原本没有圈进西洋岛,岛上居民太多,设乡又驻军,我们料想已经不会再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只是一路上问不清前往下一站四d列岛的客船,又找到了政府,海岛乡的政府说,欢迎欢迎,过来吧!先过来西洋岛再安排。
客船靠上大澳码头,三人负重行军至位于山顶的乡政府,沿途看到路边丢着好几头死鱼。一杯热茶之后,我们得知这里没有客船前往四d,真要去还得折回霞浦县城,而且3天才开一班。还有政府没有公务船,民船租费很高,周边岛屿浪高距远,想要去串岛也是不可能的。交谈中我们听出这里的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在于招商引资,而非急于招揽游客。伯劳扭头到屋外看鸟去了,游麻菜和我则继续耐心地旁敲侧击,最终要到一份《海岛乡风情旅游总体规划》油印小册。尽管争取到的帮助不到,我们还是获知一条很有用的资讯――附近的小岛上有一个英国人建于鸦片战争后的灯塔。
提起行李下山,在港湾一条街上最好的旅社住下,整理装备时发现我从5月13日在沙埕启用的考察笔记本丢了,一阵揪心之后,觉得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件。
晚上摸到小巷深处的一个网吧,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网是一种快乐。
到了早上九点半,仨人都耐不住了,决定徒步穿越西洋岛。小雨中,山道上,我们与一位也是第一次来西洋买蜜的货郎结伴,越过两从山岭,边走边探,一个半小时后到达西洋岛东北端的北澳小渔村,在村长家边啃压缩饼干边与一帮老少爷们海聊,终于打动村长亮出他儿子的小船,得以过渡到对面的洋屿无人岛。
洋屿位于霞埔县南部,西洋岛的东北侧,北纬26度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分,呈椭圆形,面积约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花岗岩构成的岸坡陡峭,岛屿周边水深超过10米,一年四时皆有风浪。清代洋屿曾设有汛防,岛上海拔高度42.2米的山顶上,有一个由英国人建的铁制灯塔。二十多米高的褐色圆塔巍峨而苍茫,透射着工业革命魅力和南北航路喧嚣的余音。这是本次出行以来第二处令众口称奇的胜景,只是我们查不到有关这个灯塔的任何文字记载。海风把灯塔蚀成一块块碎片,岁月又把碎片一层层地埋入地下,日益轻薄的巨大塔身在风中摇曳,只有守塔砖房还固执地护持在其后,一道目送着远处海面过往的航船。
油麻菜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交替捕捉着蓝天、碧海、草坡、黑塔、白墙的组合,伯劳循着不知从何而来的鸟声找鸟去了,我则围绕着灯塔转了一遍又一遍。当年英国人为了保证其远洋运输线上船舰的航行安全,在中国东南沿海建造了一系列灯塔,也过其他过往的航船带来恩惠。对于外强在中国领土建造灯塔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很难从航运发展的角度与民族性的立场找到和谐的评述。
洋屿岛屿的表层多红壤土,植被多杂草,其中有一种当地渔民叫“天花地白”的药草,据说有醒目清神的功用,晒干了一斤可卖到一百多元。伯劳博士还在小岛的某处岩缝发现某种野生兰花……
22匹马力的小艇在风浪中几次熄火,好不容易回到了北澳。转乘唯一留在湾内的另一船,继续逆时针在西洋岛外海域环游寻找传说中的鸟岛。位于西洋岛西面的小东屿浪高约有来约有两米,海浪沿岛礁急旋,打在礁石上腾起的大浪如同大片大片的翡翠,可惜美的瞬间极其短暂,我们等多地感觉小船就快要被掀翻。船工说这就是鸟岛,可是我们只看到零星几只燕鸥,令伯劳垂头丧气。
小艇绕小东屿两周后,继续朝西向开往4公里外的四腿屿。四腿屿由四个小岛组成,四周还有一些明暗礁石群,东距西洋岛口公里,西距大陆海岸口口口公里,岛上海拔20米的制高点设有醒目的灯庄,其中一个小岛上还有一个贯穿的海蚀岩洞。我们在四腿屿西面的小岛礁意外地发现鸟群,遂登上礁石,发现数个鸟窝、一个鸟蛋、好多各式的螺、一尾卡在石缝的石斑鱼、漂亮的地衣、野生海带和可以做“石花”的海草。伯劳说这里活动的鸟种主要为黑枕燕鸥、褐翅燕鸥和雨燕。
回程风浪一阵阵地往小艇上泼,海风刺骨,气温骤降。一袭短打扮的油麻菜和伯劳各自撑起小阳伞龟宿在船舱的左右角落索索发抖,有道是风情万踵。回到西洋岛旅社,每人喝了一大碗热姜汤。
这段50公里的航程是宁德段海岸行最长的连续航行,对于已进入审美疲劳的两位同仁可能平淡无奇,而对于我,手捧着海图一一对照向后缓缓移动的沿途岸标,有一种如同小时候沿街吃遍风味小食的美妙感觉。客船沿东冲半岛东岸往北行进,安坐甲板,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沿岸河流、峡谷等断裂构造由西北往东南向发育,而海岸、滩涂等深线呈东北往西南走向,整体显格状的地理现象。
客船停靠浮鹰岛后继续前行,从笔架山的东面经过时,可以从海上看到大京古城和海滨上的龙珠。然而极力眼眺,还是看不到看不到四d列岛的一丝影子。
途中客船从长春天堂角与长表岛之间的“门”穿过,这个在1:150,000海图上只有半毫米的缝隙,客船通过时也显得的确有些窄。其后客船又从长春橄榄屿河短表岛之间的“2号门”穿过,一样感觉刺激。
船老大看着我手握GPS左窜右钻,笑着说船上也有卫星定位仪。果真驾驶台上搁着一台类似半导体收音机的装置,仔细一看里面还有一个超大屏幕的中文电子海图,价格才、1千多元,物美价廉!
250匹马力的客船驶入福宁湾内的小河叉,卷起一道道波澜,紧贴着船舷的两侧沼泽缓缓后移。穿过一道高速公路桥后,霞浦后港码头到了。GPS航迹内存也全满了。
快门按得大脑疲劳,手指动作操之过急,把自离开大嵛山起到西洋岛3天来淘了在淘的84张数码给格式化了。挂念的东西又少了一大件,只可惜我独家拍摄的岩缝中的石斑鱼……
上岸,转从陆路前往宁德,送走三天来被整得蔫蔫的伯劳,入住宾馆卸下行李喘了口气。茶才喝下半杯,想起来还有很多岸上功课未做,经请示组长同意,开始以海岸行节目组的名义一一给当地文史部门打电话,试图先通过电波找到有关福宁卫的一丝踪迹,结果还是无功而撂。倒是霞浦县博物馆的黄老先生提供了许多有关当地古堡的资讯,将成为下次详细考察活动的切入点。
下午17时与3号小小汇合,19时与4号白前来我们正在上网的网吧报到,21时我们团队的5号山人还在厦门上网。
三都澳是福建省6大天然深水港湾中水域条件最好的一个,岸线总长度口口口公里,由三都澳口起,整个澳内包括5个港叉,水域总面积口口口平方公里,其中10米以上深水水域面积口口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有东冲水道、青山水道和金梭门水道,水深大都在口口米以上。三都澳是一个地理条件极佳的天然内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三都港誉为“南方大港”,列入建港规划。然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三都澳在2002年版的《福建省沿海港口发展布局规划》中,仍曲居与漳州石码港区同级的地方性港口。
三都岛位于北纬26度口口分至口口分,东经119度口口分至口口分,面积口口口口平方公里,距大陆最近点口口公里,最高峰黄湾山海拔高度460.6米。史载三都岛早在唐代就得到开发,到了清初已相当繁荣。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粤海关的同时,在三都设立了税务总口。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为了偿还因《马关条约》举外债向日本政府赔款所积累的巨额亏空,将海关税收用于还债,主动开放闽东三都澳对外通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三都澳设立福海关,在行政和财务上由英国人操控的闽海关税务司兼管,并在其关区内的东冲口设立东冲常税总关,管理闽东各处常关分支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十一日,据《辛丑条约》规定,新关50里内的常关关卡划归税务司兼管,福州、厦门、三都皆如是办理,于是三都福海关的管辖范围再次扩大。
三都澳口岸开放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俄国等十三个国家先后在三都岛设立了领事馆及洋行,中国轮船公司、中国保险公司、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中资财团也在岛上设立营业机构。
当年的三都岛辟有里街、中街、外街3条主要街道,美商美孚、德士古和英商亚细亚等洋行和中资的银行、保险公司还有海关代报处等就坐落在这条街道上,街中还有一家新民大旅社,楼上设有清唱馆。三都岛上的繁盛荣华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4年6月日军飞机投下30多枚炸弹把这一切夷为一片废墟。
1898年,梵蒂冈罗马教廷在三都岛上建造了一座西班牙式天主教堂,其建筑用料和雕饰都相当考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又在教堂后面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女院。这两栋建筑和后面山顶上的福海关大楼历经浩劫,有幸保留到今天。
从礁头码头到斗帽岛有约口口公里的距离,200匹马力的快艇不用20分钟就到了。
饭后,在“李逵”的渔排酒家上席地午休,太阳偏西时起身整装,乘小艇穿越渔排社区前往斗帽岛背后的另一个大岛――青山岛。我们计划爬上岛上海拔高度393.5米的最高点鲤鱼头做岩降。
山人目测了地形后为大家选择了一条难度较大的登顶路线,在靠近山顶的一处陡峭的大石坡时,山人动心了,决定正面攀上去。其他伙伴被打发绕行背面的山坡自行找路了,我则留下作伴。先后尝试了沿两道岩缝攀登,皆半途而止,自重150负重50的山人决定轻装冲击。沉睡多时的装备第一次有了用武之地,山人串起三条扁带,将硕大的登山包放了下来,然后继续往上攀爬了一阵,当石坡上再也找不到可着力的岩缝时,最终我们理智地放弃,绕道轻松地爬到一个次高峰,正赶得上拍落日,于是大家的兴趣点立马融入了不断变幻的晚霞光彩中。
乘水上小巴回渔排社区,在著名的天一港酒家暇意地享用了一席海鲜大餐。1号至4号在渔排酒家的顶棚并排搭了三顶帐篷,就着微微晃动的波浪节奏进入美梦。
站在准备离开三都的小码头,期望中的奇迹始终没有发生。
以往国内从事航海史、海上交往史研究的传统史学家们往往只是依据文献的记载和对在陆地文化遗存的调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很少顾及一些相对僻远的河口海岸,特别是远离大陆的海岛上以及水下的调查、发掘和研究。
匆匆完成宁德段海岸线的考察,检讨十多天来的行程、方式和结果,终于下了决心有所取舍,权将此次海岸行做为探索之旅。从福州段开始,将结合在部分岸段的陆地行走,不再坚持机械的沿岸航行考察。
对我个人而言,福州段的考察重点在于其海外交通和海岸防务历史,因为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一个是福州立港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演变,另一个是散布在闽江口沿岸跨越几个朝代的烽火台、水寨、炮台、围城与后来兴起的福建船政如何关联与延续。
历史上东冶港的位置是否就在相传至今的马尾,而甘棠究竟是在福安白马?连江黄岐?长乐甘棠?马祖竿塘?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更未有海港遗存的考古发现。另据地方史料记载,唐朝时位于闽江北岸的闽安镇已设巡检司检查来往船只,管理海上贸易,其后历代延续,说明闽安为古时福州的一个重要港区。还有资料载,琅岐古为闽江下游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为对外通商口岸......今天我们何处去寻觅这些古港的遗迹。
此外,从不同的资料来源堆积了明代的福州水埕水寨、连江定海千户所、长乐梅花千户所、福州万安千户所、琅岐闽江口烽火台、闽安的松门寨东高寨乌猪寨高山寨,还有清代的金牌城寨、员山水寨、闽江口炮台、长门炮台、亭江炮台、马尾炮台、马尾船政......六百年的历史又是如何串起这些散布在福州海岸线的古迹?
福州岸线由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兴化湾组成,总长口37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闽江口海岸北起连江黄岐半岛北茭,西临闽江出海口南北两港在琅岐岛的汇合处,南至长乐松下,岸线长约口29公里,其中岛屿岸线约84公里。闽江口内航道以马尾为界,马尾以西为台江内港航道,全长约15公里,马尾以东则为闽江通海航道,全长近50公里。
1832年,英国武装商船“阿美德士”号经闽江口五虎礁、双龟门进入闽江,随船官员林赛(中文名胡夏来)在《“阿美德士”号在中国北部口岸航行报告》一书中写道:“闽江水道窄到不及一英里的四分之一宽,两岸峰峦矗立,高达几千英尺。风光旖旎,俨若莱茵河畔......帆樯如林,高塔在望,告诉我们已驶近省城了。最后我们高兴地看到闻名的福州府桥,这座桥的壮丽与雄伟国内闻名”
一百多年后,文学家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写道:“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弯处江面的宽,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河,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不及。”
时过境迁,今日的闽江莱茵又将会是怎样的景致?
而令定海扬名的,还是一座石砌古城堡。定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这是当年江厦侯周德兴檄建的福建沿海十六城之一,与大金守御千户所并立闽东。所城围墙全部用条石砌成,全长二千多米,宽6米多,高7米;现存完好的南城门是一道连续建筑有三个拱洞的城门,即所谓的“三重门”,南门楣石上有一处嘉靖二年的石刻,上书“会城重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令筑浙江定海城,误传作“连江定海城”,于是将错就错,只在规格上将卫城降为千户所。
班车开进贯穿黄岐半岛的县道后,道路两侧的警示路牌骤然多了起来,内容多是防敌防特之类,落款为部队番号及沿途镇政府。进入这个距离马祖列岛仅数千米的前沿地带,时光仿佛倒回了二十年,心中不禁一种惶恐,方知在是非之地走组织路线的重要性。
定海村位于一个小半岛上的马鞍型坡地,三面临山,南边接海,村头的位置就在西侧的高地,有很好的视野,看上去民居相当密集,规模似乎并不亚于一个乡镇。有点奇特的是村内不通车,进村的第一步就是下台阶。午后炎炎的烈日之下,村道两侧的小楼之间透出一片蔚蓝的海,海面上横着一道很显眼的细长岛屿,乍看还真像架在村道上方的牌坊,那是属于台湾同胞的马祖列岛。
村道在马鞍的最低处有一排小石阶,拾阶而下通到村道下面的一个热闹街市,回头一看,背后是一面条石砌的城墙,原来我们刚才走过的是建在城墙上的走马道!问过路人可有城门或石碑一类的遗迹,回答说城墙角边小巷内便是。踱入巷子内没几步,果真一道不大的城门就在立在三岔巷的一路巷口上,看上去更像是个门框,这就是定海所城的南门。进入第一道城门后紧接着是第二道和第三道城门,这属于一种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类型,其用意大概是既可层层设防,又可关起门来打狗。走进城内,发现城墙根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段小石阶,拾阶而上,又通到了城墙上的走马道,这回终于弄明白定海所城的结构了。
此地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民居商铺与古老的城墙相依相存,密不可分。所城的围墙成了许多民居的共用墙,贴在城墙的建筑不时高出城墙一、两层,成了上面走马道上的沿街店面。“三重门”内建有一圈小商铺,城门拱洞的上方是分立两侧的木构骑楼,城墙荒草萋萋,民居则一派生机。
所城原来的东、西两个城门应该就设在马鞍形的两侧高地上,靠北面的城墙和城门看似依山坡而建,然而如今已湮没密集的民居中,城内尚存海潮寺、城隍庙等建筑。
沿着跑马道往东走,接着再顺蜿蜒的石阶上行,登上村子东面的高地,至民居稀疏之处,拨开树丛,一片灰暗的岛屿豁然横亘在眼前。仿若触手可及的近,那边却是另一个被割裂开的政治世界,有些难以致信,倒是明白了为什么此地会是草木皆兵。一扫四周无人,赶紧掏出藏在怀中的袖珍数码连按一通,转身拔腿撤退,毕竟有些心虚。
返回村口时,这才注意到与城墙上走马道并行的还有一道颇为宽敞的石阶,顺着所城的外墙一直通到里许远的南门,应该就是定海所城最古朴的地段。
回城途中,经过浦口乡山堂村时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早些年在这里曾发掘出土一艘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独木舟。这艘以整段樟木干凿成的独木舟据考证为河口及近海所用的,可乘坐二三十人。
当地政府宣称福州历史上最早开辟的东冶港就在此处,我们却未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及古港遗迹。
日,法国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闽江口,陈兵马尾。8月23日中午,法军将战书下到福州的浙闽总督处,“今日开战”的战书尚未转到马尾,下午1时56分,法军率先开火,27秒后,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被击沉。半个小时内,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8月25日,法国远东舰队撤出马尾,甲申中法战争马江战役宣告结束。清军损失兵舰11艘,木船40余艘,列入阵亡名单的官兵736人,加上陆上参战人员和参战平民死亡人数在1千人以上。法军损失舰艇2艘,官兵死伤50余人。
120年后的今天,当我了解到这段并不陌生的江面曾经是令中国人血染闽江的古战场,不禁愕然:十余艘兵舰七十七门火炮就在下在这狭窄得能看清对方脸笼的江面上开战,无异于一场面对面的大屠杀!
明成化十年(1474),福建市舶司因泉州港的衰落北移福州,琉球等国贡船多停泊闽安,一时番商云集,热闹非凡。嘉靖末年,倭寇连续四载由水路一年一犯福州,闽安成为抗倭的主战场。其后,戚继光部在闽安垒石构筑松门、东高、乌猪、高山四座城寨,屡退倭寇。
清初,郑成功部曾以40艘炮船攻进闽安,与清廷在闽安一带拉锯对抗。清廷胜后为加强沿海防务,在闽安筑水门炮台,在南般筑北岸炮台,在闽江对岸的象屿筑南岸炮台,同时用花岗石夯土建成闽安镇城,今仍残存一段城墙。康熙三年(1664),荷兰海军司令波尔特根据荷兰与清廷签订的《清荷条约》,
率舰队进驻闽安候风,与清军相约协同攻取澎湖、台湾,后以失败告终。康熙末年,在闽安镇城的外围建筑了崇新、登高、员山3座城寨,每座占地约6-7亩,后来又建田螺湾水寨、水门道炮台、鹦哥寨,拱卫闽安城。
闽安小学的校园内,我们在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的巡检司衙门建筑内享受清凉,品味着宋代古桂树的幽香,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一定很能入定。
闽安村后有一条通往闽江的河流,名邢港,公元904年建成的飞盖桥横跨南北,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桥面两侧的石栏柱头皆是唐宋风格的奇兽珍果造型石雕,形态生动,其中一只匍地的蜥蜴极似我家睡梦中的小土鳖。
我没有去过圆明园,但是站在北岸炮台的废墟上我一样能够感受到站在圆明园的痛。
好不容易才从《中国沿海航路图集》中找到一个“金牌门”的地名,位于琅岐岛北端的闽江边,不知与金牌寨城是否相关,想来只好找政府帮忙。在琅岐镇政府院内的大榕树下石椅上小睡,上班后,从镇府办求得一本当地文史研究者杨东汉老人著的《琅岐岛风采》,一切方明朗起来。
驱车一路问进凤窝村。在村外的渡口,我们再次来到闽江边,看到了江面上凸起的南龟和北龟。
宋仁宗天圣七年(1069),朝廷以闽安巡检司离海太远,诏移刘崎(琅岐岛),设立巡检司衙门,原址即现在的衙前村。明初周德兴所设的闽江口烽火台,就位于凤窝村西的烟台山上。嘉靖年间,倭寇屡焚琅岐,戚继光部在闽江口一带构筑四座城寨中的乌头寨,就在琅岐岛上。
位于琅岐岛凤窝村外的金牌门是闽江入海口北港主航道最狭窄的部位,古称其急水门。北岸连江g头的长门山与南岸琅岐的烟台山隔江对峙,古为福州门户。金牌门在明代开始设防,称金牌寨;清康熙五十七年(1623),设金牌炮台,后经多次重修。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金牌炮台与对岸长门炮台开炮击伤法国远东舰队的旗舰“伏尔泰号”,并击退登陆进攻炮台的法军,着实为中国人出了一口闷气。金牌炮台由山巅的主炮台、山腰炮台和山脚下的岸炮台组成炮台群,战后炮台又历修造。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在金牌山麓增设鱼雷台一座以加强防务。1942年,日军飞机对金牌炮台进行轰炸,其后又攻陷了炮台。
据资料载,金牌炮台的岸炮台和山腰炮台今已不存,今留山巅的主炮台、清兵营房的残墙、练兵操场、露天坑道等遗址,为福州区级文物。
未睹金牌详细,我们心有不甘。再次进村询问,终获一位在村内开修车店的老头相助,领着我们去看一处地方。随老头开车沿江岸走了一段,再徒步翻越两个小山包、进了两重门,绕过两群狗,来到一处临江的水产养殖池,老头手指着池围和旁边的小空地说“就是这边”。原来这竟是金牌炮台岸炮台的炮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存的部分池围系由三合土结合天然的礁石构筑而成,池边的小空地也是由三合土夯平而成。
走出养殖池的小门,就是滔滔的闽江,旁边的礁石上一样也有不少三合土构筑的台阶遗迹,根据地形判断,既有可能是当年岸炮台专用的小型码头。坐在黄昏中的炮台遗址,沐浴在微微的江风中,一声汽笛,从闽江口驶来了一艘大型货轮,巍巍地从眼前经过,激起层层波浪,其情其境,令我忽然闪过莱茵河的印象,澎湃之中,赶紧向油麻菜汇报这一心得。两天以后,当我从新到手的资料查到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地理考察家和后来的文学家郁达夫皆有同样的比喻,不禁哑然失笑。
带路的老头是金牌y池的主人,每年保有一百多担的红y和菜y。金牌水道地处江海之交,水质淡咸恰到好处,此处出产的红y曾贵为贡品。老头的y也只售给亲朋好友,一斤三十多元。
琴江是长江以南现存唯一的满族村,原本是个兵营。雍正初年,清政府沿中国海疆设立第一批四个满族水师营,其中一个就是驻屯在长乐琴江的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清雍正七年(1729),福州老四旗513名官兵奉旨携家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全城分设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中南门口的水道可直接通达闽江,方便换防的官兵出入。每位官兵都有一套一进房子,整个营地建设呈“回”字型,这是福建最早的水师,比马尾的福建船政水师还早150年。其间,位于琴江北面面江中洋屿的圆山水寨也由三江口水师营的旗兵驻防,据考证至今还存有断墙并保存寨堡的格局。
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时,分别驻防在连江长门、福州闽安和长乐洋屿及圆山水寨的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全部投入战斗,牺牲惨重,其中琴江城内马家巷的男丁几乎壮烈牺牲,马姓在三江口水师营从此没有了。
许辉老人是琴江旗人的第十代,他的曾祖父就是曾在马江海战中立过战功的骁骑校哨官许国昌。许老家中还珍藏着水师旗营的飞虎旗、螺号、清廷赏戴的蓝翎、功牌和战船上的罗盘、妇女的头饰等古董,其中的一组飞蝉铜质头饰精工细雕,色彩艳丽,细看之下发现竟然头饰内包裹着真正的蝉体!
1999年,琴江村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五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牛山岛在海坛岛口口公里外的茫茫大海中,岛上于1873年始建有灯塔,1943年被毁,1987年复建后塔体高22米,灯光射程50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灯塔。在牛山灯塔下面的牛山洋上,日午夜,日军征用的万吨邮轮“阿波丸”在此被美军潜艇击沉,全船除1人以外其它2003人全部遇难。1977年至1980年,中国政府组织了一次举世瞩目的重大水下打捞工程,起出“阿波丸”船骸,捞起5千多吨的橡胶、锡锭等货物。
牛山灯塔是否也是由英国人始建?果真如同传说的在日据时被游击队炸毁?现在的灯塔看守人又是如何生活?还有当年“阿波丸”秘密承载40吨黄金的最终下落等谜团一直吸引着我们别离遍布海坛主岛的其洞怪岩,目标直指相对僻远的牛山岛。
位于澳前镇的渔港观音澳是前往牛山岛的唯一渡口,这里的渔船较多,问价方便。孰知即便是十几匹的小船,船家开价竟也在千元上下!在码头上走了一圈,先后问过了几个船主,皆答曰行情如此。转回渡口背后的南赖渔村,找到了基层组织,无奈原本希望可借以搭乘的海上作业船只皆因天气不佳不下海。没办法,我们只好望洋兴叹了。
坐在码头上的杂货店前呆呆地望着一茬茬的渔民上上下下,与店老板有上句没下句地瞎聊,店老板无意中冒出一句听说塘屿有客船去莆田,这对于陷入失望和沮丧中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我们立马抬腿走人,直奔十几公里外的海坛岛最南端钱便澳渡口。
塘屿位于北纬25°2口.口口口’,东经119°4口.口口口’’,地貌除了岩石低丘外,多为沙积平原,精沙沉积带覆层最厚达50多米。塘屿有2个自然村,人口约2000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开放闽台贸易,许多台商以塘屿为中转地收购大陆鱼货运往台湾,繁华一时。现在的塘屿虽然看起来有些像没落的贵族,但还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气。
客船靠上塘屿的北楼码头,码头上方有一排5、6层高的楼房,看起来有些气派,码头斜坡一字排开7辆载客三轮摩托车,一色的上黄下蓝,感觉很有秩序。
塘屿的南端有一处列入平潭三大无敌景观的“海坛天神”,却由于交通周折,游客鲜至。去莆田的客船码头也在南端的南中村,我们可以顺道一游了,叫上一部载客摩托,我和油麻菜还有一堆行李才值4元。穿越街市、山道、田间,然后一番拐弯抹角,三轮摩托最后开进了沙滩,染了一头金发的小伙子回头咧嘴一笑说:“到了”。
一块巨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酷似仰卧的巨人,头枕沙滩,脚抵东海。据资料载,海坛天神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头长33米,下身斜翘一柱状风化岩体,如男性特征,其高4.15米,围径4.50米,为周边渔妇传宗接代的膜拜物。天神周身均为花岗岩球状风化造型,如此巨大的球状风化造型是为罕见,天下称奇。
由于初来乍到,食住行尚无着落,我们不敢贪景,跳上车请小伙子帮忙找家最好的旅店。小伙子二话不说,发动车子掉头就走,还不到两分钟,小伙子又是回头咧嘴一笑说到了,然后往店内一喊:“老爸,有客人来了”。这是一家南中村民黄清锦开设的家庭旅店,一楼食杂店,二楼三楼住家,四楼、五楼客房,原是长租给台湾商人的,现在每个套间每天房费20元,环境还比较洁净。
南中村西的小码头外停泊着一艘客船,老黄说就是这船在跑塘屿―涵江航线,明天一早才开。地属福州地区的塘屿通行的却是莆田话,可能原先的岛民是从莆田地区迁移过来的。海岸行考察即将从福州岸段进入莆田岸段,而语言区的跨越却先于行政区,这一发现令我们颇觉有趣,村民普通话中带着的地方口音也颇显亲切。
黄家旅店的四楼阳台正对着海坛天神,在这里边喝茶边观景就显得腐败一些。油麻菜开始发出感慨:这么好的地方,不是带着老婆小孩来度假,而是和一个老男人在一起工作,真是可惜。
既然如此,我们便取消在客房中的午休,扛着摄像、脚架,带上地垫、睡袋,前往几百米外的海坛天神景区品味个仔细。
天神巨石和南中村之间是一道白色的沙堤,沙堤西面是一个小港湾,东面则是面对外海的沙滩。赶小海的妇女在巨石周边的礁石、岩缝上挖取一些牡蛎、螺和蟹,收获颇丰。来到巨石下,趁油麻菜东奔西跳忙着拍摄的工夫,我随便找块蔽日的地方舒适地和天神并排躺下,放松五体,浑身沐浴在柔和的海风中,聆听微波细拍天神的节奏时而侧身瞥几眼小海湾上停泊的船和后面的渔村,什么都不想,竟然美美地睡了一觉。
不知过了多久,被骂骂咧咧的油麻菜叫醒,这才想起来还有工作要做。绕着天神和沙堤、浅滩的边沿走了半圈,想想还是不敢贸然爬上。跨过沙堤,不远就是一处和天神几乎并排的花岗岩风化巨石群,其地理位置和造型结构与天神相差不大,我们就择此仔细考察一番。走到巨石南面临海的石坡上,海风吹来一阵清清的鸟粪味,绕过一块风动石,我们的出现惊起一群海鸟,仔细观察,其中主要是黑枕燕鸥和一只岩鹭。令我们觉得奇怪的是接近巨石顶部的石缝里不断渗出涓涓泉水,润湿了半面石坡,还滋养了一片藓苔,海鸟就是在这片小湿地中饮水歇息,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鸟蛋等可表明是繁殖地的迹象。
黄昏中,偌大的沙滩和海湾空无一人,两个硬梆梆的男人漫步回旅社的路上,各自心中都觉得浪漫。
塘屿有一种很独特的风味小吃叫做“鲥”,是用地瓜揉成皮,包紫菜、虾仁和蔬菜肉丁等,风味独特,并有雅称“时来运转”。塘屿的鱼丸也是一绝,与福州地区其他地方的鱼丸不同,这里的鱼丸是实心的,不包肉馅,形状有圆形、梭子形,和面条形,多用马鲛鱼或鳗鱼制作而成,口感味道皆为上乘。
晚上散步时发现街上有些热闹,我们随着大人小孩转到村中的大礼堂,原来是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演出,大伙站在礼堂中央的土垒的地面上,伸长脖子美孜孜欣赏着台上小朋友有形有款表演,真是一幕动人的乡土风情。
一只鹦鹉不知什么时候飞上船,躲在烟囱旁被汽笛声吓得嗖嗖发抖,我把它捧上船后,鹦鹉竟然一直紧跟着我,走哪飞哪,然后停在我的帽檐和肩膀上,让油麻菜抢到许多精彩的镜头。
4个小时的航程充满快乐和新奇,客船经过无数个神秘的无人小岛,从江阴港巨大的集装箱桥吊下钻过,与一条老旧的机帆船擦身而遇,从高速公路的桥洞下穿过……
莆田段大陆海岸线从江口镇至枫亭镇,全长仅约112公里,此外还有180多个大小岛屿。海岸线上的兴化湾、平海湾、湄州湾三大天然港湾内外自古形成了许多对外交往的自然口岸,如秀屿、枫亭、白湖、涵江三江口等,潮起潮落,兴衰更替。
自汉晋,北方汉人不断迁入,带来中原文化,闽地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五代闽国时,在政府的鼓励下,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经济的持续发展,莆田海上贸易的活跃依托于泉州刺桐港的辐射,在宋元时代达到繁荣,青瓷、青白瓷器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出口商品,造船业、航海术等海事活动支撑了莆田沿海地带的海上贸易。北宋时莆田人从海路外出日本、南洋等地经商侨居,开创了莆田华侨史。明代洪武年间福建沿海建筑的防倭十六城五寨,其中的平海卫城、莆禧千户所和南日水寨置于莆田海岸线。明初的海禁遏制了莆田的对外交往,但私人海上贸易尚为活跃,日后形成了许多世代以航运贸易为业的家族。随后发生嘉靖倭,沿海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明末隆庆年间一度开禁利市,不久清军入闽,与郑氏集团的爆发了战乱,清政府为断绝百姓与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的联系,厉行迁界,沿海地带令成废地,居民尽徙内地,海上贸易销声匿迹。清雍正年设涵江海关,莆田海商在中国沿海的南北贸易和远赴南洋的海外贸易始有复苏。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通商限定在福州、厦门等五口,直至清末涵江三江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海上贸易再次兴起,时与三都、福州、泉州、厦门并列近代福建五大港口。直至抗日战争期间,三江口一度成为东南沿海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平海村是一处在不大的渔港和未开发的旅游地,街道收拾得很清楚,闲人寥寥。凉在沙滩上的小艇不知为什么大都漆成纯白色,晴天碧海金滩白艇四个层次,在阳光下很是耀眼,沿宽敞的海滨路东行,左侧一处隔路面海的宫庙就是当地俗称“娘妈宫”的平海天妃宫。据载平海天妃宫始建于宋,清康熙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部驻集征台时,掘有一井称“师泉”,时今因此涉台文物得获省级文物保护之牌。问过宫内打牌的老少有关平海卫城的去向,一位中年人回答小时看到的城墙就环绕在宫后的小山中,有好几百米长,城内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破四旧时全被拆毁,城墙成了居民盖房的建材。平海卫城就这样永远消失了?
再往前,与渔港码头避风堤相连的一座小山头上,有一个很古朴的石构四方凉亭和一方明碑耸立海角,煞有气势。凉亭匾额和正面石柱上的石刻字迹都已风化,问过几位渔妇,都知道叫四角亭;石碑碑头雕刻有明皇字样,隐约可见落款人为福建南日山水寨把总,这应该是一处与明洪武年“五寨”相关的遗存,只是未见有任何介绍和保护。
平海城旧名尚在,车站所在的街角就叫西门,往村内走进数百米左转,就是现存的平海卫城城隍庙。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与平海卫城同期建筑,康熙年复界后重修,现存建筑的基座为明初遗存。
满脑想着平海卫城,在距车站不远一个很干净的沙县小吃店边用午餐边继续打探。这是一处可写入旅行攻略的小店――干净、便宜、热情、可以寄东西,店名叫海萍沙县小吃店。
从平海返回的乡间巴士,我的询问终于得到了一线希望。与邻座小年青聊起平海近年的变迁,倾听了这位世袭渔民的环境与发展观,平海的沙滩原本更平缓更漂亮,水线几十米外还可着地,后来的无序取沙把海滩变得越来越陡。临下车时,小年青说卫城还留有一小片城墙,就在城隍庙后面的山上。
早8时,终于联络到贝壳,原来经过一夜航行J24还在晋江围头――金门岛的另一侧顶风顶流!顽石帆船训练班号称黄埔一期学员全军倒赴,连勇猛的山人也一吐涂地。油麻菜一听顿时狂笑不已,随即向油太发布了这一重大娱讯;快乐蜂二话不说回房打点行囊先行乘快艇离岛,不再奢望尝坐J24了。
于是又剩下1号、2号两个老人。吃完早饭,喝茶,再吃午饭,终于有点闲暇的时光回顾几日来的游历。想象着黄昏时当J24缓缓靠上湄州岛码头时诸位仁兄的神情,特别是山人一脸恍惚,胸前紧揣着两桶可口的品客……
中午,香香给油麻菜打来电话通报:有病带了一队“顽石宝贝”包车正前来助阵。此时J24才刚接近泉州湾。
下午十五时,与船长通上电话:J24靠泉州港卸客减重后,继续前行。
下午十八时,J24航行至崇武,距离湄州岛直线距离还有17.4海里,估计最快也要在4个小时后才到达。
119度8.774分,随即将接头位置通报给船长。
凌晨时分,码头正前方的海面有两簇晃动着的灯光由东往西疾驰,像是快艇。定睛一看,原来是J24!赶紧挥灯呐喊打电话,终于对上了。
终于又上了J24。已连续航行二十八个小时的J24又有了满船的故事。船长、贝壳、山人、阿辉、小立……但是赶往目的地平海镇上林村最为要紧。后来者倒希望月光下的航行持续越长越爽,但J24和身旁或立或坐或卧的同伴们已经没有任何一块没被海水泡湿的地方,只得收起自私的坏意。
船长的上林老朋友阿雷已等候了一天,此时特地开着快艇在海岸边迎接,无奈夜深流急,J24飞快地从上林村岸段驶过,等船长感觉开过头了,让用GPS定位并查对海图,经度已经超过了2分。
凌晨二时十二分,我们终于踏上了海岸。J24经历了整整三十个小时的风浪,完成了福建海岸行中的一个重要航段。
这一天的故事还没完。山人在上岸时不慎被沙滩上的一段荆棘光顾,脚板扎进一根长刺。一行人扛着辎重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阿雷爬上村中最高的居住地,海拔高度80米的阿雷家大院。
2001年农历大年初二凌晨,刚被台湾解除羁押的船长驾J24飘到了平海湾,几乎在同样的时间和停泊地点,正下海捕鱼苗的阿雷向饥肠辘辘浑身早已湿透的船长伸出了救助之手。船长在阿雷家住了一周,度过了莆田特有的初四大年。后来,船长又回到了平海,与阿雷合作开设了一个造船作坊。船长根据当地渔民近海作业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用镀锌管焊成支架、泡沫塑料当浮体的平底船。然而在制造样船时,船长负了重伤,造船作坊最终没能开下去,今天在我们行走过的整整半程福建海岸线上,到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船。
闲暇的一天,我们沉浸在船长和阿雷的故事中。两顿饭之间的空隙,跟着船长和阿雷漫步山阶海滩。
阿雷有两男两女,一家六口人只有二分地。勤劳、善良和好学,易于接受新事物,阿雷曾经开着一条12匹马力的舢板走深圳,第一家装上了高速汽油发动机,在上林村第一个种植了海带和龙须菜。阔别了两年,船长说很欣慰看到了海带海草种植给原本依靠开采地产锈石为生的林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经济结构的改变,使上林村人在精神面貌、衣着服饰、年轻人的想法上都发生了变化。
南日岛盆地为半地堑槽,位于陆棚外缘,槽里堆积古第三纪的沉积物,2002年海峡两岸合作探勘发现该地区可能蕴藏着丰沛的油气资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2003年12月,厦门观鸟会一行登南日岛开展鸟类资源调查活动,胡杨博士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一时成为范本,快乐蜂的南日行记感人至深。
日至23日,借鸟会进行夏季海洋鸟类调查之机,我有幸踏足南日群岛。
登岛进镇,感觉与大陆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此行的目标主要在十八列岛,稍事停留后,大切便直赴距列岛最近的东北角访鸟问船了。
东岱村位于南日岛西北角的突出部,原本是一个紧邻南日主岛的独立岛屿,可能因为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的需要,一道狭长的沙堤把它和南日岛连成一体。看得出这种进化距今并不太久远,后来我们发现十八列岛中有几对岛屿之间也是各自有沙堤连接,出没在潮涨潮落时分。东岱的大峤山海拔166.3米,为南日岛的最高点。登高望远,天气晴朗之时,从大峤山顶峰可一览十八列岛全景,而海上航行的船只,则多以大峤山为地标,引导归航。
诚恳的大班相逢热情的村民,了解到东端的东沙屿和东月屿可能比较有鸟况,从这里出发小船大约一个多小时可抵达,于是决定明天一早登岛作业。
继续在老木船之间穿行,海滩的一偶,只见两艘老船齐头昂首,两眼相对,左边这艘标有闽莆渔船号的眼睛往下看,右侧那艘闽莆运输船号的眼睛则是朝前看,中国帆船有关龙目的典故,竟如此完美地显现在眼前的这一幕。船艏上装饰的眼睛,据说是一种来自阿拉伯的舶来品,自明代末期在浙南、福建至粤东沿海的帆船普遍都有龙目。有趣的是渔船和商船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渔船的眼睛往下看,在找鱼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代表识途。那些好忽悠的专家和喜闭门的学究可能从未料到,船眼睛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双向交流的一个生动见证。
就在两个月前,这些老旧木船所在海滩几海里外的小日岛附近海域,当地渔民发现有一艘大约40吨的古代木质船沉在海底,大量盘子、碗、碟等瓷器散落在其周围,马上引发了一股民间海底打捞热潮。其后警方介入干预,带走了打捞船只近百艘,海捞瓷2200多件。这些年代尚位断代的外销瓷的出水,再次印证兴化水道是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而南日群岛海域上有海产、中藏文物,底蕴油气,堪称宝地。
洪姓师傅介绍,这家作坊来自相邻的浮叶村,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莆田南日岛民,却代代相传始终讲一口地道的惠安闽南话。浮叶,从大海的那边漂浮过来的一片树叶,莆阳地区唯一使用闽南语的村庄,诗意的名字和奇特的风情,吸引着我去追溯它已被淹没在时代迷雾中的历史。
明代中叶以后,泉州湾两岸的惠东、深沪等地形成以钓带鱼为主的远海捕鱼业,每年农历10月左右开始北上舟山群岛渔场讨海,俗称“讨冬海”(讨东海)、“起冬”、“转浙”等。这种北上钓带渔业一路从海上驾船原赴渔场,另一路则由陆路徒步至浙江坎门澳受雇当渔工。转浙渔业日渐规模,渔民和渔工开始有在浙江渔场沿岸定居,带动了乡人也前去从事造船、手工、买卖等行业。与此同时,北上迁徙的惠安渔民也有随不同的鱼汛分别在沿途的莆田、福州、宁德海岸线定居的,这是浮叶飘来南日的一种说法。
明末清初,两朝兵马在福建沿海展开拉锯战,清廷实行海禁及迁界苛政,南日岛民被迫悉数内迁。清康熙二十一年(1673),施琅率部攻台成功,郑氏武装率南明政权投降,海禁解除,福建沿海全面复界,南日岛民从涵江等地回迁,同时迁来的还有周边平潭、福清和惠安等地居民,这是浮叶来源的另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传说,浮叶村最主要的姓氏――杨氏家族的先祖,来自隋朝皇亲杨素大将军的后裔。二百多年前,为摆脱贫困和躲避仇家与官府的追辑,从惠东驾一艘渔船漂泊到这个当年还十分孤僻的海湾,从此繁养生息,逐渐形成了村落。
不过,洪姓师傅说他们家族大约一百多年前来自惠安的净峰、小鲆淮两褚言谀先辗毖芰5代人,多以造船为生。他们一直使用先人从惠安带来的闽南语,村里的老妇人还保持惠安风格的服饰,浮叶与惠安的祖居地近年来也多有互相来往。
一条宽广的银带就横铺在头顶上方的夜空中――银河系!虽然这些大大小小闪烁着幽光的星星都是我们的近邻,居住在地球表面最折腾部位的都是人却难得与之谋面。想起来上一次看到天上银河,还是在一年多前从厦门往珠海的外海航行中,船长指着银河的末端说:把船头对着它,那就是我们的航向。
潮满时分,讨海的小渔船纷纷回港了,这些36马力的木船基本上都是在夜间涨潮时开到崇武以外的海域下网,到了白天再次满潮时返回卖鱼货,每条船有2至3名渔工,下海的惠安女大多就是在这种小船上。
黄昏的沙滩上,一只竹筏正把小渔船上一天的收获运上岸,大概有三五十斤的杂鱼,除了两条约摸五、六斤重的小鲨鱼,大多是几两重的小鱼,还有虾姑、蟹和螺。一番讨价还价后,花了五元钱买了一斤虾姑和一斤小鱼,虾姑清蒸了当餐前小食,小鱼则煮了酱油水做成菜吃。油麻菜终于可以不用再跟我只嚼青菜了,言语间顿时也没有了闽南腔。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棵很可以培养的好苗,因为他小时候通背过《菜根潭》。
小乍的渔船历来有三种,大的拖网渔船一般在台湾海峡作业,小渔船主要用于定置网捕鱼,更小的就是讨小海的舢板了。由于船只都不大,小乍一直未曾建过码头,因为距村子南面的海角连着一道一千五百米长的礁石带,形成了天然的避风港。礁石带的尽头是一块突出海面的岛礁,还有一方造型规矩的岩石,海图上标的名称叫“大牛屿”,村里的老人说小时候曾看过小日本的军舰在那里搁浅过,看来这确实是在那时代的中国唯一可以真正称大牛的地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小乍有一个宏伟的造港工程,人们开采海角上的岩石铺向大牛屿,结果留下了一个很具有普遍性的结局――一片退潮时可以走到大牛屿的平坦石滩,看起来很像一道鹊桥,只是一日两通可要美煞董永董太了。孰知由于没有开启纳潮口,纯净的沙滩逐渐积下了淤泥。
小乍民间造船业原本也很发达,现在只剩下了两处沙滩作坊,平时歇业,一般在春节前后才接活开张。黄昏的沙滩上,零落的栅栏围住几栏工棚,空地上栽满了绿绿的花生苗,几只小鸟不停地在飞出飞进,似乎在告诉我们帆船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玉沙坡按其历史又可划分“沙坡头”与“沙坡尾”两个阶段,其分界线是一条由碧山岩汇聚而下的溪流,称为南溪仔乾,溪流的出海口即在是现今沙坡尾避风港坞口的位置。沙坡头靠近虎头山一侧,位于现今鱼行口街、金新街、关刀河一带,原先有打石字渡伸入海边,其状酷似一把关帝爷的大刀,这便是当时俗称为“关刀河”的小避风坞,前后经历了近300年历史,至今周边街巷地名都保留着原貌。沙坡尾靠近蜂巢山一侧,位于大学路和沙坡尾一带。原先这里遍布着许多大中小埔头,大桥头、马鞍桥头、料船头等,至今还保留原来地名。
1925年前后,厦门市政当局沿着鹭江修筑堤岸和马路,此时关刀河小坞已不堪重负,遂倍填平迁移,在沙坡尾与大学路之间重新修建了避风坞,沙坡尾避风港随即兴起。以后避风港又经历多次修建,其中经1969年的扩建到现在的规模,1980年前后有加砌了防浪堤。
乾隆版《鹭江志》卷一之山川章载:打石字在虎头山下,一石壁立海边。明防倭时,李逢年修筑炮台...(道光版《厦门志》卷二分域略之山川章则载该石裂崩于道光十年)。玉沙在厦港。环抱如带,长数百丈,上容百家,税馆在焉。风水淘汰,毫无所损,没商船出港,取数百石作重,终岁不竭,宇宙中异事也。
《鹭江志》卷一之庙宇章又载:风神庙在厦港玉沙上雍正年间建,祀风伯之神。...圆山宫在厦门港,祀吴真人,朔望读法多在于此。(道光版《厦门志》卷二分域略之祠庙章载,朝宗宫、风神庙、龙神庙,在玉沙坡;圆山宫、福海宫在厦门港。)又卷一之关津章载:闽海关小馆一在厦港玉沙,稽查金门、烈屿、安海及吾屿、岛美各等渡货物。(道光版《厦门志》卷七关赋略之税口章载:厦门港小口,设海沙坡,离正口二里,派书役查验。海船进港,先赴验明放行,正口征税。稽查金门、烈屿、安海及吾屿、岛美各等渡货物。)
此外,乾隆版《鹭江志》和道光版《厦门志》皆载,文汛口、武汛口、炮台汛口皆设于玉沙坡,相互毗连,稽查船只出入。
厦门港和沙坡尾并非如作家笔下所描绘的繁华美丽与铅华漂去,几百年它只是实实在在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港人的生息,同时也书写一段了厦门港口变迁与渔业兴衰的历史。今天,当海洋捕捞业已逐渐退出经济舞台,我们不应该那么快就忘记掉曾经构成厦门滨海人文的渔港文化,乃至在《厦门港史》、《厦门港志》里都罕有他的记录,因为外婆的气息、母亲的脚步和自己的梦想都依然牢牢地系在厦门的这个角落上。
今天,水产造船厂又变成了草坪、几排空车间和临街的山海花园。
陈老伯原是渔捞公社拖网船上的渔工,三百多元的退休金不足糊口,于是又和老搭档下了海。一趟出去油费、饵料费要一百五、六十元的成本,钓上来的鱼到避风港旁的菜市能买到两百多元,就是太辛苦。今天这趟凌晨2点出海,到浯屿口放了一千多门钓钩,中午收钓回港,渔具一直整理到黄昏还未完工。
至于虎头山下的沙坡头与打石字,也许今天还孤悬在凤凰山麓的武西殿,还能串起乾隆二十八年以后的旧忆。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厦门能否留住自己的根和脉,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就在身旁的厦门港和沙坡尾吧。
第一次读到“漳州河”这个词,是从一本薄薄《东印度航海记》上。1622年,荷兰东印公司的远征船队由澎湖、六鳌、浯屿进入厦门港,其后又逆九龙江而上与沿岸的月港等地进行通商,在荷兰人邦特库船长记录其船队其间活动的航海日记中,多次出现了漳州河的字样。
自由贸易和海洋自由的思想始于阿姆斯特丹。翻开世界航运史,16至17世纪荷兰的海运,把世界上的财富都集中到了阿姆斯特丹,使其在17世纪初成为一个世界贸易、海运和金融的中心。东印度贸易更加促进了阿姆斯特丹的迅速发展,1594年,9名商人组成了“为了遥远的土地公司”,并于1596年首次把由3艘船组成的船队派到了爪哇,以公司组织的形式进行东印度远征。1602年,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泽兰、代尔夫特等6个城市的议会出资组建组成了联合东印度公司,以有限责任的新体系来排解远征船队出资者的风险。
而在此前的漳州河口,海上民间贸易已经相当活跃。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葡萄牙远征商船沿“地理大发现”开辟的东西新航路远航东方,第一次来到中国闽粤沿海,与来自漳州河沿岸的中国商人悄悄在厦门港外的浯屿进行交易,其后更在厦门设立公行开展贸易,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以漳州河沿岸为主的海上民间贸易不断发展,迫使明政府与时俱进,于1567年开放了海禁,将位于漳州河江海汇合处的月港定为对外通商港口,开放洋市,一时商贾之集,梯航万里,漳州河的航运和贸易走向鼎盛,纳入了世界贸易的体系。
清初郑成功集团割据闽南,采用以商养兵、通洋裕国的政策,垄断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漳州河再次有过历史性的昌盛。日后虽经历了清政府“迁海”废地及通商口岸内移厦门的变迁,直到三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漳州河沿岸的码头都还在同航。漳州港桥、城区内河的浦头港、湘桥的九十九湾等曾经都是著名的港口;位于漳州河上游的平和航运社曾经拥有100多条大船,远近闻名。
发源于南靖和平和的九龙江西溪全长139公里,在龙海石码段与北溪、南溪汇合后直奔厦门,流入大海。欧洲远征船队眼中的漳州河,就是充满魅力的九龙江西溪。
虽然《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一书中在叙述闽南于1635年间开教时并未提到传教士是否由漳州河一路西进,如今漳州河沿岸依然保留着的码头与教堂相邻的景象,让我们想起林语堂当年的文章:漳州河水路能到达的地方,就有传教士的踪迹。
明初,漳州平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进入黄金时代,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相当发达。漳州河上游的南靖、平和等县和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漳平、华安以及汀州府地生长的大量亚热带雨林,为漳州河下游修舶造船提供廉价的材料。早在宋代,漳州与福州、兴化、泉州并称福建四大造船地,到了明初成为著名的“福船”制造地。
大量农作物的商品化输出和手工业原料的输入,民间海上贸易传统的兴盛,加上远离福建行政中心的漳州河口港汊曲折、岛屿棋布而易于违禁通番,地处漳州河口的月港在元末泉州港因淤衰落后,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月港仅仅风光了约二百五十年,十七世纪中叶,风水便轮转到了漳州河外的厦门。
点击阅读更多与“”相关的信息&&
相关内容推荐
武汉缇丽莎尔时尚商贸产品
武汉缇丽莎尔时尚商贸保健食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缇丽莎尔珍嗖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