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翻译为什么被誉为千古绝唱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正文
高中课文正反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课文故事】  
东坡亭   
&&& 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转到真如寺,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何不煮雪泡茶?”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   
& 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  
& 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  
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  
& 雪落媳房媳扫雪  
& 冰冻冰排兵敲冰  
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  
& 雪瑞兆丰年  
& 国泰保民安  
&&& 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丰年”、“国泰”与“民安”,也该说难能可贵了。  
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  
& 大雪纷飞,喜煞富人  
& 雪融化冻,冻死穷人  
&&& 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  
& 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 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 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  
因为西冷印社就在“西湖边”,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得对”吧。  
【课文正解】  
浪花淘不尽英雄  
“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说的是苏轼,他政治上的失意,阴错阳差,成就了他超凡的文学的才华。  
这首词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是,他胸怀豁达,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在江山如画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抚今思昔,整理自己的心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的代表作,堪为豪放派之词宗,被誉为“千古绝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无奈的现实情景,三者合二为一,构建了一个三维历史空间,耐人寻思。  
一乱一穿一惊一拍一卷,词人把自己和读者置身于江山如画的大背景之下,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描绘出了山崖的险怪、陡峭与直插云霄,江水的汹涌、浩大,激发起读者的万丈豪情。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承转合,引导读者从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的现实中穿越到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小乔初嫁了”,寓意英雄配美人,直抒周瑜的少年得志,年轻有为。“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尽显周瑜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风范和指挥若定、泰然自若的精神风貌。缅怀历史人物,讴歌其少年老成与丰功伟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也有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愿望香消玉殒后的凄凉,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巧妙成对,难免自伤感怀,故尽吐胸中块垒,抒壮志难酬,功业无成之感慨。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强烈地震撼着词人,他于天地之中如醍醐灌顶般顿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  
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在沉寂中进行精神蓄势。  
于简朴中见豪情  
在苦难中成就自己的文人,苏轼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在客观上不得意,但是他并没有迂腐消极,反而保持着积极的生活志趣,值得后世传承。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词中的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描写的是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情景。词人是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了我们诸如“阳光总在风雨后”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等人生启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风雨”可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可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明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的人生态度?“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可见,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读罢全词,心中弥漫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情怀,一种“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跳跃在字里行间,催人奋进,耐人卒读。   
文章录入:&&&&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推 荐
最 新 热 门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个问题本词内容(概括内容)本次的主题是什么?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依次认真答复,好的话我会采纳,_百度作业帮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个问题本词内容(概括内容)本次的主题是什么?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 &请依次认真答复,好的话我会采纳,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本词内容(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本次的主题是什么?《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本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被誉为“千古绝唱”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英雄气格的代表作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的位置: &
千古绝唱东去水——浅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英雄本色――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刘乃昌
清代词话家徐钒十分赞赏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①。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恐怕要算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据记载,它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字略不相同的抄本②。宋朝派赴辽国的使者,在同宾馆接待人员会晤时,还曾经把苏轼这首《念奴娇》当作谈话的资料③。由于这首词的首句是“大江东去”,煞拍是“一樽还酹江月”,以致后人竟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这个著名词牌的代称或别名。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苏轼这首《念奴娇)在社会上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晚唐五代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使封建的经济和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赵宋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势一向较弱的一个王朝。自宋太宗征辽失利起,部分官僚就鼓吹“守内虚外”的错误主张。尤其宋真宗同辽朝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宋朝更对辽和西夏的步步进逼一味妥协退让,加深了宋朝的边防危机。许多关心国事、头脑清醒的政治家,都感到当时民族矛盾的深重,希望宋廷振作精神,居安虑危,整军备敌。苏轼早先也曾提出过一系列缓和财政和边防危机的改革主张,要求朝廷果敢地改变萎靡不振的局面。但当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时,苏轼却对这种大刀阔斧的改易更革表示异议,并在诗文中时时流露某些不满情绪。由于苏轼不满变法的言沦,受到在朝官员的指控,元丰二年(1079),他被论罪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这首《念奴娇《词就是苏轼到黄州三年后,一次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矾时而写的。.
距苏轼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周瑜曾经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但是,赤壁这个有名的战场究竟在哪儿?却向来众说纷纭。在今湖北境内称为赤壁的地方,就有五六处之多。现在一般人认为战败曹兵的赤壁,是在嘉鱼县东南,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可是,元丰五年(1082)苏Y写《念奴娇》词时所游的却是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又名赤鼻矶)。有人认为苏轼是把黄冈赤壁误作赤壁之战的战场了,其实并非如此。苏轼对黄州赤壁是抱着存疑态度的。宋人胡仔引苏轼的一段话说: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橛苫萋贰癯啾谏傥鳎园都椿菡颍甘且病H辉乐莞从谢菹兀共恢胧?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④
在这段话里,苏轼明确提出了黄州赤壁是否曹公败处的赤壁问题,并一再说“传云”“未知孰是”,而在《念奴娇》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何曾断定此地是战败曹兵的赤壁?后来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曾指出:黄冈竹楼下稍东“即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此矶,图经及传者皆以为周公瑾败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质。李太白《赤壁歌》云:‘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败曹公’,不指言在黄州。苏公尤疑之,赋云:‘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乐府云:‘故垒西边,人道是当日周郎赤壁。’盖一字不轻下如此。”苏轼写词时不过是姑且即景怀古,缅想三国人物,借以寄托自己的感情罢了。郎晔引晁补之《续离骚叙》云:“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云。”这话虽是对《赤壁赋》说的,但用来说明赤壁词则更为恰当。
苏轼为什么如此景慕三国人物,而尤其向往当年谈笑破敌的周瑜?前面讲过,苏轼是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他自己原本也有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当治平元年(1064)秋天,西夏骚扰宋境、杀掠人畜,朝廷点差军队防卫边廷时,苏轼就曾写诗说:
“庙谟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⑤
苏轼看到对敌军进逼采取退让政策,并不能换来和平。他希望启己也能跨上战马、腰插宝刀,随着出征的健儿,奔赴抗敌的疆场。苏轼贬官黄州后,虽然郁愤满肠,但并未忘怀现实。在写《念奴娇》这首词的前一年,宋廷曾任命李宪、种谔、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分五路伐夏,由于这些庸懦的将领钻进了夏军所设置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圈套,因而战役于小胜之后,很快遭到惨败,损兵折将约近三十万。苏轼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⑥可见他是时刻关心边廷战事的。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庸懦,词人苏轼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在这篇词中,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这首词的上阕,作者先就地写景,为英雄人物的登场作好铺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端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气魄极大。笔力甚豪。接着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随后集中描写赤壁战场雄奇壮阔的景气:“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写得何等有声有色!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这浓墨健毫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总结上文,带起下阕。“江山如画”,这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雄伟的大自然的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的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试想当年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啊!
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在下阕一开端就用六句话集中笔力刻画周瑜这位杰出人物的英雄形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荆州、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这既是用生活细事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同时,也是在向人们暗示: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方能使东吴保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否则难免出现如诗人杜牧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⑦。这就强调了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上描写周瑜的束装儒雅、仪态从容,反映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三国志?蜀志》说诸葛亮同司马懿交战时,“葛巾毛扇,指麾三军”,这里移用来塑造周瑜,使其形象更为丰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地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据《江表传》⑧,当时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灌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艺术腕力!
长期积弱的宋朝,多么需要这振奋人心的胜利和指挥若定的人才!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历史与现状的强烈对比,希望与实际的尖锐矛盾,不能不使作者的感情由壮阔豪迈一变而为郁愤苍凉。这同南宋辛稼轩《破阵子》词中由梦境回到现实之后,所发出的“可怜白发生”的感慨⑨,是颇有互相仿佛之处的。“人间如梦”这调子自然失于低沉,但它终究不能盖过由上文壮丽山河与英伟人物交互辉映所给予人的磅礴气象。
长期以来,北宋词坛盛行着缠绵悱侧之调。熙宁八年(1075),苏轼所写《江城子?猎词》,已经以粗犷豪壮的气象显示了苏词的独异风貌。这首《念奴娇》更在北宋词史上第一次以如椽大笔塑造了英武盖世的人物形象,寄托了词人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企望,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道路。其境界之宏大。格调之豪壮,气象之峥嵘,都是前所未有的。宋人有的把东坡这首词比做“如教坊雷大使之舞”⑩,有的说,这首词须得要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来进行演唱11。这都把《念奴娇》这首壮词的“横槊气慨”、“英雄本色”,形容得淋漓尽致。
苏东坡这首《念奴娇》,以“横槊气慨”异军突起地出现在充满脂粉气息的北宋词坛上,确能使人如登高远眺,耳目一新。但苏轼也由此招来不少讥诮。“雷大使”的比喻,“关西大汉”的故事,都是多少含有微词的。有人虽然不能不承认这首词“极天下之工”,然而又总觉得它“要非本色”12。按照这种传统的偏见,词人就不能越出婉约派的雷池一步而有所创新。其实,任何文学形式要得到长足发展,它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并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在这两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独诣的成就。
文艺史的发展,决不辜负勇于适应规律而大胆创新的有心人。苏东坡以《念奴娇》的横槊气概,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虽然这类壮词在《东坡乐府》中为数了了,并且被同时人目为“别调”、“变格”,但它却以崭新的面貌,显示了不可忽视的生命力,而为宋词的长足发展“指出向上一路”13,成为南宋蔚为大观的抗战词派的一个滥觞。后来,在反民族压迫伟大斗争的风雷激荡下,南宋词坛“大声镗O,小声铿钩”,创作慷慨悲壮的词章形成高潮,从词风的承受关系上说,不能不把这视为苏词“横槊气概”、“英雄本色”的延伸和发展。因此,评价《念奴娇》,对于它在词史上的革新独创、拓疆开路之功,是尤应予以重视的。
《词苑丛谈》卷三。
《容斋续笔》说:据杨巨源谈,元不伐家藏有黄庭坚手书的东坡《念奴娇》,同当时传诵的这首词,有多处文字不同。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李季章奉使北庭,虏馆伴发一语云:‘东坡作文,爱用佛书中语。’李答曰:‘曾记赤壁词云: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语云’”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
《苏东坡集》卷一《和子由苦寒见寄》。
《东坡续集》卷四。
杜牧《赤壁》,见《唐诗选》下。
《三国志?吴志》注引。
《稼轩词编年笺注》。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引《后山诗话》。
俞文豹《吹剑录》《后山诗话》。
《碧鸡漫志》。
原载:《苏轼文学论集》
阅读数[5737]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奴娇 赤壁怀古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