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危险类别分类是啥意思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酸碱盐真题归类分类,归类,试题,酸碱盐归类,酸碱盐,分类题,题分类,试题分类,真题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酸碱盐真题归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___③____④Ba(OH)2⑤Na2CO3⑥____⑦CO2⑧Na2O⑨NH3⑩H2O(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4)写出工业上由⑩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2H2↑+O2↑,-乐乐课堂
&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点 &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 &③ &④Ba(OH)2⑤Na2CO3⑥ &⑦CO2⑧Na2O⑨NH3⑩H2O(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工业上由⑩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B)
分析与解答
习题“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定义判断;(2)以H、O、S、N、Na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可组成酸、碱、盐、氧化物等,根据常见的物质书写;(3)根据二氧化碳可以与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4)根据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5)根据实验室制备CO2的原理以及CO2的检验方法.(1)交叉分类法含义: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树状分类法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在分类的分类法,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无机化合物、盐、碱、酸、氧化物、氢化物属于树状分类法,故答案为:树状分类法;(2)以H、O、S、N、Na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可组成酸有:H2SO4或HNO3,碱有:NaOH、KOH或NH3oH2O,盐有:NaNO3、Na2SO4、NH4NO3,氧化物有:H2O、NO、NO2、N2O5、SO2、SO3、Na2O,氢化物有:NH3,H2O等,故答案为:②HNO3 ③NaOH、KOH或NH3oH2O ⑥NaNO3、Na2SO4、NH4NO3(任写一种); (3)因CO2能与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Na2O+CO2═Na2CO3,故答案为:Na2O+CO2═Na2CO3;(4)因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方程式为:2H2O2H2↑+O2↑,故答案为:2H2O2H2↑+O2↑;(5)实验室制备CO2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变浑浊,则说明该气体是CO2.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主要考察你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与“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相似的题目:
2001年11月,美军向躲藏在山洞中的阿富汗恐怖分子使用了一种名为BLU-82的燃料炸弹,这种炸弹爆炸能耗尽山洞中的氧气,使洞中的生物窒息死亡.该炸弹的主装药是环氧乙烷(化学式为C2H4O).关于环氧乙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它是氧化物它是含有3种元素的混合物它的摩尔质量是44g1mol环氧乙烷含有2NA个碳原子
某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既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也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气体,此物质有可能是(  )①单质&②氧化物&③酸&④碱&⑤盐.①②④①②③⑤②①②③④⑤
对下列物质:①纯碱②食盐水③浓硫酸④烧碱&⑤液态氧⑥氯酸钾,分类全部正确的是&&&&碱--①④纯净物--③④⑤混合物--②⑤盐--①⑥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组合分类&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纯碱&盐酸&烧碱&氧化铝&二氧化硫&B&烧碱&硫酸&食盐&氧化铁&二氧化氮&C&苛性钠&石炭酸&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硅&D&苛性钾&硬脂酸&小苏打&氧化钙&五氧化二磷&
3人类的食物提倡低盐低糖低脂肪.化学中的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种类是(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组合分类&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纯碱&盐酸&烧碱&氧化铝&二氧化硫&B&烧碱&硫酸&食盐&氧化铁&二氧化氮&C&苛性钠&石炭酸&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硅&D&苛性钾&硬脂酸&小苏打&氧化钙&五氧化二磷&
3人类的食物提倡低盐低糖低脂肪.化学中的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种类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___③____④Ba(OH)2⑤Na2CO3⑥____⑦CO2⑧Na2O⑨NH3⑩H2O(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4)写出工业上由⑩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2H2↑+O2↑,”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化学式①HCl②____③____④Ba(OH)2⑤Na2CO3⑥____⑦CO2⑧Na2O⑨NH3⑩H2O(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4)写出工业上由⑩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2H2↑+O2↑,”相似的习题。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酸碱盐综合分类练习.doc1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酸碱盐综合分类练习,酸碱盐练习题,初中化学酸碱盐练习题,酸碱盐,酸碱盐浓度计,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酸碱盐的溶解性表,酸碱盐知识点,酸碱盐中考复习题,初中化学酸碱盐课件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 下列图像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PH 3的溶液中加水 B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锌反应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
D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2. 向装有50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10%的Ba OH 2溶液至过量。小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颜色的变化
1. 下列物质中能和盐酸反应并生成无色透明的溶液的是(
C.氢氧化铁
2.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溶液呈无色的是(
A盐酸溶液和氯化铁
B锌与稀硫酸
C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铜
D氧化铜与稀硫酸
. 在氢氧化钠和石蕊试液的混合溶液中,逐步加入稀盐酸直至盐酸过量,可观察到的溶液颜色变化的是(
A由蓝变紫再变红
B由红变紫再变蓝
C由紫变红再变蓝
D由紫变蓝再变红1. 除去盐酸中的混有的杂质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
A硝酸银溶液
B氢氧化钡溶液
C硝酸钡溶液
D氯化钡溶液
. 稀硝酸中混有杂质盐酸,可选用哪种物质除去(
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表中各组物质不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溶液的共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是()
A碳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钾 B硫酸铜、氯化钾、硝酸钠、氯化钙
C硫酸钠、氯化钡、硝酸钠、氢氧化钠 D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镁、氯化铝
2. 下列各组物质中,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且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A碳酸钠、氯化钙、氯化钾 B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钠
C氯化铁、氢氧化钾、硝酸钾 D氢氧化钡、氢氧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乐乐课堂
& 物质的鉴别、推断知识点 &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07-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可以根据酸和碱的性质差异进行鉴别,要求所选的方法能有明显的不同现象.稀硫酸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指示剂发生不同颜色的变化,酸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而碱不与金属反应.稀硫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使用石蕊试液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稀硫酸能与活泼金属铁反应产生氢气,而氢氧化钠溶液不与铁反应,无现象,故使用铁粉能将二者鉴别出来,所以本题答案为:石蕊试液;铁粉(答案合理给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主要考察你对“物质的鉴别、推断”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鉴别、推断【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鉴别就是指根据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或相互关系,尤其是它们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现象等,通过细致地分析、推断,来鉴别出它们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物质的复杂过程.这类鉴别的类型和方法有多种,现点两种类型及其原理、方法和典型例题等,以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一剂鉴别(即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测物质中,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然后据此将其逐一鉴别开来.常用的方法如下:(1)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可用“水”来鉴别(如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氯化钠的鉴别).(2)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3)鉴别一组溶液时,若其中有酸,可选用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若其中有碳酸盐,可从酸入手;当同时有含银离子的化合物时,应选用盐酸(如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的鉴别);当同时有含 Ba2+的化合物时,则选用硫酸(如碳酸钠、氯化钡和硝酸钾的鉴别).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可用强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来鉴别(如氯化铜、氯化镁、氯化亚铁和氯化铵的鉴别).(4)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用稀盐酸、稀硫酸为试剂来鉴别(如铁粉、碳粉、氧化铜).2.无剂鉴别(即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一般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其余物质依次鉴别出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1)氢氧化钠溶液;(2)氯化镁溶液;(3)硫酸铜溶液;(4)氯化钾溶液.正确鉴别顺序是(  ) A.(1)(2)(3)(4)B.(3)(2)(1)(4)C.(4)(1)(2)(3)D.(3)(1)(2)(4)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其余溶液均为无色.就以硫酸铜溶液为已知试剂,用来鉴别本组另外三种溶液.分别取这三种待测溶液少量于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再以氢氧化钠溶液为已知试剂鉴别另外2种溶液,方法同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镁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溶液.因此,正确答案为D.当然,有时也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它们两两化学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来将其鉴别开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鉴别开的顺序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方法是将这四种物质,分别取样,然后两两进行反应;既可和其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又可和其中的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碳酸钠溶液;那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稀盐酸,而生成沉淀的氯化钡溶液,最后剩余的一种就自然而然的是氯化钠溶液了.而物质的推断是指根据给出的某种物质的可直接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部分物质后,再顺藤摸瓜地逐一推断出每一种物质的过程.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是:首先,分析好题意,既关注明显信息,又要挖掘出有用的隐含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掌握的基础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即物质的特性或反应时的特殊现象等),细心地全面地思考、推断即可.这类题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四种:1.反应式型;例如,2.描述型;例如, 3.网络型;例如,4.表格型;例如,【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该考点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的巩固和应用,所以经常它倍受命题人的青睐.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特色、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典型反应及现象、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特例、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酸碱盐、典型单质和化合物的鉴别、推断及其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先找突破口或题眼;然后再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顺藤摸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鉴别的是同类物质(即有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时,可以联系着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从它们所含的不同离子上着手突破.2.所谓的突破口或题眼,就是指物质的特殊颜色、溶解性、气味、反应时的特殊条件或现象和典型的检验方法等.(1)有特殊颜色的物质,重点记住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其溶液呈紫红色),黑色的二氧化锰、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等,红色的铜和红磷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铜盐溶液,黄色的铁盐溶液和金,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等等;(2)有特殊的溶解性的物质,重点记住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等,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氯化银和硫酸钡,溶解时放热(升温)的氢氧化钠和浓硫酸(生石灰遇水反应放热)等,溶解时吸热(降温)的硝酸铵(另外,冰和干冰也有降温的作用);(3)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重点记忆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和酒精等;(4)有特殊条件或现象的反应主要有:二氧化锰催化的过氧化氢和氯酸钾(还需要加热)的分解反应,通电时的电解水的反应,冒白烟的磷燃烧,火星四射的铁燃烧,黑变红的氧化铜还原,蓝紫色火焰的硫燃烧,蓝色火焰的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等等;(5)典型的检验方法,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等.3.利用化学反应来对物质进行鉴别、推断时,一定要抓住反应现象的不同,细心的辨别、推断.
与“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相似的题目:
已知: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D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请分析A、B、D、E五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推断正确的是&&&&D是CH4、A是H2O2D是CH4、A是H2OB是H2、是O2B是O2、E是O
有研究方案表明:使用含汽油的混合燃料可以解决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该方案的一种模拟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是可燃性气体单质.(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B&&&&;C&&&&;D&&&&(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3)C8H1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6CO2+18H2O&&&&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固体一定是石灰石该固体一定是锌粒产生的一定是CO2产生的可能是H2或CO2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选用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对其进行鉴别.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某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
某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式:
反思:根据以上盐中的金属元素的排列,可以得出是依据____________顺序归纳整理的。(2)为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两者之间发生反应的微观实质,绘制了下图。请你在右边的圆圈中填入适当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
(3)此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反应都有盐类物质生成(如下图)。比如①用稀硫酸除铁锈;②古代记载的湿法冶金技术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其中“曾青”是指硫酸铜溶液。请从①、②中任选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1)AlCl3;金属的活动性(2)H2O;Na+;Cl-(3)Fe2O3+3H2SO4==Fe2(SO4)3+3H2O或Fe+CuSO4==FeSO4+Cu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性
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围观示意图能清晰的使用微观粒子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过程。例如: 表示的化学反应为:Cl2+2NaClO2==2NaCl+2ClO2 典型例题解析:一、确定模型表示的物质例1: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A.HCHO& B.CO2& C.NH3& D.CH4 【解析】:模型表示物质的确定要从物质的元素种类、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原子的总数来综合考虑。模型中小球的大小及颜色不同值代表了不同种类的原子,也就是代表了宏观上的元素种类的不同。同种小球的个数代表了同种原子的个数。本题中有三种不同的小球,说明分子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且其中有两个同种原子,另外分别有两种一个原子。符合条件的只有A。【答案】:A。二、判定模型表示的变化例2: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解析】:化学变化的判定标准就是要有新物质生成。在三个变化中,①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新物质水生成,化学变化。②中变化前是A、B两种物质,变化后仍然是这两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③反应前有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答案】:C。三、观察模型变化的结果例3:右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解析】:水受热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水分子的本身大小和个数也不会改变,仅仅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且分子还是均一的状态,不会跑到容器的一端。【答案】:B。四、判定模型表示的化学反应类型例4: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是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解析】:观察反应前后模型的变化,可以知道:反应前只有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符合一分为多这样的特征,应该是分解反应。【答案】:C。五、判定模型表示的物质分类 例5: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解析】:物质的分类要熟悉:按照物质种类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按照元素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按照元素的性质分成酸、碱、盐、氧化物。判定物质的分类主要看模型中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结合成的集团的种类,前者代表了元素的种类,后者代表了物质的种类。本题中A中每个集团中有两种原子,且整个中只有一种这样的集团,所以它是化合物,B和C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一个集团,属于单质,D是B和C那样的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答案】:A。六、判定模型表示的粒子构成例6: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解析】: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铜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由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阳离子钠离子和阴离子氯离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答案】:C。七、安排化学反应顺序例7: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解析】:水电解是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它的过程应该是:水分子先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随后后氢原子向负极移动,氧原子向正极移动,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最后大量氢分子聚集在负极,大量氧分子聚集在正极,且体积比为2:1。【答案】:A。八、寻找符合模型的化学反应例8: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2H2+O2=2H2O& B.2CO+O2=2CO2& C.N2+O2=2NO D.N2+3H2=2NH3 【解析】:如果简单的判定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反应后有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那这个题仍然没有答案。再进一步判定反应前是两种单质,仍然有ACD三个答案。其实微观模型除了告诉物质种类外,还表示了反应前后粒子的个数关系,这是根据模型寻找化学反应的重要依据。本题中反应前后两种双原子单质与生成的化合物的个数比是1;1;2.符合这个关系的方程式只有C。【答案】:C。九、找寻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例9:氢气不仅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若用“○”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则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A.B.C.D.【解析】:知道了化学方程式,就知道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它们的数量关系。此题反应前都是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没有差别,因此要看生成物。由反应知道生成物应该是HCl,它是由一个氢和一个氯原子构成,且每一个氢分子、一个氯分子要生成两个HCl分子。正确表了生成物是氯化氢,数量比是1:1:2的就只有C。【答案】:C。十、比较模型微粒的质量和半径例10:微粒模型观察与比较。如下图所示,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成为1个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1个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因为1个电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故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若用r、m分别表示微粒的半径和质量,以“<”或“>”或“≈”填空。(1)m(Na)____m(Na+);(2)r(Cl)___r(Cl-); (3)r(Na)___r(Cl);(4)r(Na+)_____r(Cl-)。& 【解析】:此题形式新颖,别致有趣。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观察图形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电子质量所占很小,得失对原子影响很小。那么钠原子和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的质量就几乎相等。半径要看清模型:氯原子的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大于氯原子半径,钠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答案】:≈;&;&;&十一、说明模型图示的微观意义例1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3g物质Ⅰ与1g物质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g物质Ⅲ B.每3个物质Ⅰ分子与1个物质Il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物质Ⅲ分子C.每3万个物质Ⅰ分子与1万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万个物质Ⅲ分子 D.每3n个物质Ⅰ分子与n个物质Ⅱ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n个物质Ⅲ分 【解析】:一个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除了能分析出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外,还能知道反应物、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由图示可知:物质Ⅰ、物质Il分子、物质Ⅲ分子个数比是3:1:2。只有符合这个结果的微粒数量都可以,所以BCD正确。A错误的把粒子个数比等同于质量比,实际上质量还和每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系。【答案】:A。十二、确定模型图示的构成 例12: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合物,丙氨酸是其中的一种。下列有关丙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氨酸是由四种原子构成 B.一个丙氨酸分子中质子数是89 C.丙氨酸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丙氨酸的化学式为C3H6O2N 【解析】: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记数以及科学的叙述是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中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本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好题。丙氨酸分子中的确有氢、碳、氧、氮四种原子,但正确的说法是丙氨酸是由丙氨酸分子构成,每个丙氨酸分子由四种原子构成。看图可知丙氨酸分子的化学式应该是C3H7O2N,一个丙氨酸分子中质子数是各个原子中子数之和,应该是44,丙氨酸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7就是2:1。【答案】:C。十三、计算质量、质量比例13:A物质常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把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g的纯净物B在—定条件下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gC物质和9gD物质。&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 ②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解析】:由模型可知:反应生成的C是二氧化碳,D是水,由生成44g二氧化碳可计算出反应前有碳元素的质量是12g,氧元素质量是32g,9g可计算出氢元素质量是1g,氧元素质量是8g。A的质量是44g+9g—40g=13g,A物质中有12g碳,1g氢。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1。【答案】: ①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13g ②A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1。 十四、化学反应模型图示的规律或结论 例14:右图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者结论有:(答出两条即可)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解析】:化学反应的模型就是表示了一个化学反应的进行过程,所以只要和这个反应有关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它的结论,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其重要的部分。如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分子种类要变,原子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质量数目不变,每两个氧化汞分子分解生成一个氧分子和两个汞原子等。本题是开放性题,只要合理均可。【答案】: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⑵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十五、完成模型、写出反应例15:下图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原子。&(1)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微粒(选填序号)。 A.B.C.(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3)写出符合该微观示意图的一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密闭体系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均不变。反应有三个分子,反应后剩余一个,则反应了两个,反应前有一个分子,反应后没有,则参加了反应,反应后应该生成了两个分子,所以应再填一个。反应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化合反应。注意没有反应的不要影响思维,当成了两种生成物。要写符合图示的反应,就要能总结出反应的特点:反应物是两种双原子分子,单质,这样的物质一般是气体,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且个数比是1:2:2。在初中化学中比较熟悉的就是氢气燃烧。【答案】:(1)C(2)化合(3)2H2+O22H2O 解题方法点拨:&&&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 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⑴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⑵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⑶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⑷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⑸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⑹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2)“↑”的使用&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定义: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性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强氧化酸除外)。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4)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没有金属单质生成。如: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5)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去说明非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置换氧化铁中的铁:Fe2O3+3H22Fe+3H2O金属原子与金属离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1)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a.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条件:①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 ②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b.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条件:①单质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盐必须可溶于水③金属不包含K、Ca、Na(2)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滤液、滤渣的成分。如向CuSO4,AgNO3混合液中加铁粉,反应后过滤,判断滤液和滤渣成分。铁与CuSO4和AgNO3溶液反应有先后顺序,如果铁足量,先将AgNO3中的Ag完全置换后再置换CuSO4中的Cu,那么溶液中只有FeSO4;如果铁的量不足,应按照“先后原则”分别讨论滤液和滤渣的成分。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或根据反应速率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镁、锌、铁三种金属与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Mg&Zn&Fe,则可判断金属活动性Mg&Zn&Fe, (4)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研究金属冶炼的历史。金属活动性越弱,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容易; 金属活动性越强,从其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越难。所以越活泼的金属越不易冶炼,难于冶炼的金属开发利用的时间就越迟。 (5)应用举例 a.湿法炼铜我国劳动人民在宋代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即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Fe+CuSO4=FeSO4+Cu。 b.从洗相废液中回收银洗相废掖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银,可用铁置换回收: Fe+2AgNO3==Fe(NO3)2+2Ag。 c.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铜、汞离子工业废水中常含铜、汞等金属离子,这些离子对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在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可用铁置换回收:Fe+CuSO4==FeSO4+Cu d.实验室选择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都能跟稀 H2SO4、稀HCl反应产生氢气,但Zn之前的金属与酸反应太快。不便操作;Zn之后的金属与酸反应太慢,花费时间太长,从经济效益和反应速率多方而考虑,Zn是最合适的金属。金属与混合溶液的反应 (1)将一种金属单质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的混合液中时,其中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巾最靠后的金属最先被置换出来,然后再依次置换出稍靠后的金属。简记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距离远,先反应”。如将金属Zn。放入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Zn先与CuSO4发生置换反应,与CuSO4反应完后再与FeSO4 发生置换反应。根据金属锌的最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将几种不同的金属放入同一种盐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情况与将一种金属放入几种金属的盐溶液中相似,也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距离越远的先反应,然后是距离较远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1)等质氢图:两种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此图反映两种情况:①酸不足,金属过虽,产生的氢气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 ②酸足量,投放的两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恰好相同,如6.5g锌和5.6g铁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2)等质等价金属图:如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金属离子都是+2价,产生氢气的速率和质量不同。此图反映出:①金属越活泼,图示反应物的线越陡,如Mg线比Zn线陡,Zn线比Fe线陡,说明活泼性Mg&Zn&Fe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等质量时,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越多,曲线的拐点越高,因此,相对原子质量Zn &Fe&Mg。可简单概括为:越陡越活,越高越小。(3)等质不等价金属图:铝、镁、锌与酸反应生成金属离子的化合价分别为+3、+2、+2,此图反映出等质不等价金属与酸反应不仅速率不同而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与金属化合价有关。 可用下面式子计算氢气质量: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前后溶液密度变化的判断方法: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溶质发生了改变,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密度也随之改变。反应前后溶液的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反应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如Fe+CuSO4== FeSO4+Cu,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Cu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FeS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2,由于152&160,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小。(2)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如Zn+H2SO4== ZnSO4+H2↑,在该反应中,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相对分子质量为98;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ZnSO4,相对分子质童为161,由于161&98。故该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大。真假黄金的鉴别:黄金是一种具有金黄色光泽的金属、化学性质极不活泼。黄铜的外形与黄金非常相似,所以不法分子常用黄铜(Zn,Cu合金)来冒充黄金。但二者之间的性质有很大差异,可用多种方法鉴别。方法一:取少量金黄色金属块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Zn+2HCl==ZnCl2 +H2),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没有气泡产生,则原试样为黄金。方法二:取少量金黄色金属块,用天平称其质量,用量筒和水测出其体积,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与黄金的密度对照,若密度相等,则为黄金;若有较大的差异,则为黄铜。方法三:取少员金黄色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块表面变黑(2Cu+O22CuO,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黄金。方法四:取少讨金黄色金属块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人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若金属块表而出现红色物质且溶液颜色变浅(Zn+CuSO4==ZnSO4+Cu),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原试样为黄金。
发现相似题
与“某同学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1)填写下表空格中的化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91673631190304186994499391515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险分类 风险类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