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村 老胡家女埠砖瓦厂在那个村

兰溪地名之“水”韵无穷
& 作者:王晓
  一、引言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地名,都蕴含了一处风土人情;每一个地名,都承载了一段历史碎片。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远古之人,依水而居,逐步繁衍。两山之间有大川,两川之间有大山,有高山必有河流,有河流就有人居,有人居就有流通,有流通渐成城镇,这似乎是历史地理的必然。
“溪以兰名,邑以溪名。”这就是兰溪,一个名不见经传、依山傍水的小城市。自古时就商贸繁荣,物阜民丰。据历史记载,鼎盛时期,在兰江上扬帆而过的客货两用的船只有数千艘,白天黑夜沿江“帆樯林立,码头人声鼎沸”(见民国十九年《浙江省航政概要》),船夫号子、脚夫号子此起彼伏。兰溪因此成为南来北往各色货物的集散地,素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和“小上海”的美誉,是浙江中西部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与水结缘的兰溪,留下了一个个水漾珠润的地名,播下了一个个恒久迷人的传说。应该说,兰溪人对水的感情是潜藏在骨子里的。初到兰溪,且不说那环城之河,只要随处瞄一眼人家的门牌,从地名上看,就会清楚,这地方被称为“六水之腰”绝非浪得虚名。兰溪的地名,大到兰溪市,中到街道、乡镇,小到村庄、巷弄,“水”的影子无处不在,每个地名都透出特有的水的韵味,当然这中间有浓烈、一目了然型的,也有淡雅、浅藏水意型的,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需通过考证才能发觉的。
&  二、“兰溪”的名称与水
&兰溪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发达。依据出土文物和考古证明,1.3亿年前的兰溪境内沼泽遍布,树木茂盛,恐龙等爬行类动物栖息于此。约5万年前,先民已在西部周边活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现在的诸葛、梅江、马涧、上华、永昌、兰江街道等地形成多处聚落。夏商周位于越荒蛮之地,至春秋属越国,战国时归楚,秦设会稽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东阳郡,后成为戍堡屯兵的战略要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婺州,兰溪皆为郡、州辖地。自唐咸亨五年建县至宋、元、明、清,历来人烟辐辏,舟楫如林。民国元年(1912年)兰溪定为一等县;民国26年(1937年)改兰溪区为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迁金华;日,兰溪解放;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兰溪县,设立兰溪市至今。
&  光绪《兰溪县志》开宗明义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洵不诬也。”婺、衢两条江流,于兰阴山麓汇成兰江,北行至梅城汇新安江而称富春江,继续北行,至富阳以下,称钱塘江。
&  正因一条恬静的溪流终日环绕着这座城池,所流经西岸的兰荫山间又盛开兰花,花香四溢,兰溪由此得名。
  兰溪又名大溪、兰江,亦名为瀫水。据《辞海》解释:“‘瀫’读h&,水名,在浙江省境。”胡汝明先生是研究兰溪市地名志的权威人士,对古时兰溪何时启用“瀫水”也做过研究。据他考证,兰溪“瀫水”之名是以“水萦迴如瀫纹”而得名,始见于唐《元和郡县志》。《汤溪县志》上也说:“瀫江因波纹如绉如瀫,如若天孙之锦云。”古时兰溪的城隍庙碑上以“水泛瀫波之纹,山有紫岩之秀”来概括兰溪山川之秀丽。在历史上以“瀫”命名是兰溪的一大地方特色,南宋《武林市肆记》称:“瀫溪春,兰溪名酒。明代南门外有瀫水驿,宋代南乡鸬鹚坞建有瀫东书院。”明朝兰溪兵部尚书唐龙所作《瀔纹漾月》中有“潭心浅碧纡兰月,水面深清漾瀫纹”之句,此景被称为兰溪八景之一。明代后五子之一的胡应麟也作《春瀫草堂》诗句“泛泛桃花舟,春江瀫纹起。”
&  兰溪市内水系众多,属于钱塘水系。其中主要的是三江——衢江、金华江、兰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并且还有众多的人工湖泊,像十里长湖、鸟嘴湖、灵湖、淸湖、杨大湖、大湖等。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山塘,其中以芝堰的芝堰水库、永昌的东风水库、横溪的城头水库、马达的高潮水库最为有名。当地居民对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芝堰村村口亭有对联道“南绕桐山通建德,北沿芝水达兰江。”足见这里山山水水与兰江一脉相承。
& 三、街道和镇的名称与水
  兰溪人爱水,所取的地名常常与水挂钩。中国的汉字多为形声字,最易辨认,只需看到“氵”和“冫”的偏旁,就可以感受到水的韵味。
  (一)街道
  兰溪市下辖6个街道,有一半的名字溢出十足的“水”味,分别为:兰江、赤溪、女埠街道。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兰溪棹歌》中写道:“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指的就是位于美丽兰江西畔的兰江街道,其历史悠久,以溪西新区为主体。据考古发掘,在上黄村附近红袍山,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古窑址和当时人们生活居住的古文化遗址,这些古物、古迹证明溪西在三千年前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
&  兰江街道是兰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地处长三角南翼,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辖区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有风景秀丽的兰阴山、青湖公园、芥子园、中国兰花村等。
&  而赤溪,又名永昌溪,位于市境西部,流域内多红壤丘陵,暴雨冲刷,赤水奔流,赤溪以此得名。
至于女埠,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唐相舒元舆和“八婺名儒”章枫山的故里,也是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的隐居之地。明朝时称平渡镇,设有平渡卡和巡检司。文史专家魏桥说,浙江古今地名中,以“女命”名的镇仅此一处。传说,孙吴时,有新上任的东阳(即金华)郡守,泛舟江中,途经此地,恰好遇见一群少女在江边浣纱,遂名“女儿浦”。后演变为“女儿埠”,直至“女埠”,航运通达。
唐建县以后属望云乡建业里,聚落由瀫、浒两溪蜿蜒合抱,依江傍水,宛若蛟龙,故俗称双龙镇。宋时为纯孝乡循义里,是兰江西岸的一个小商埠,统称为女埠。又一传:明太祖下婺州时,曾在此凭一叶扁舟,平安渡江,称女埠渡为“平安渡”,故又名平渡镇,设有平渡卡和巡检司。
& (二)镇
  兰溪七镇之六,名字离不开水,分别是:游埠镇、马涧镇、香溪镇、梅江镇、横溪镇、诸葛镇。
  一条溪流横贯游埠镇内,因而得名“游埠溪”。其上还有清代所建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
  马涧是瀫北古镇。在市区东北16公里处,有一条山涧,相传古时有一将士骑马过涧定居于此,故名马涧。或说,“骥溪横贯境内,骥者马也,溪者涧也,故名马涧。”此镇号称“水果之乡”。每年的端午节时,满山的杨梅熟红枝头,凝翠凝碧,闪红烁紫,边摘边吃,别有风味。
香溪之名,最特别不过在于一个“香”字,好比传说中那个神秘的香妃,令人浮想联翩。不同于湖北省的香溪,因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出塞前常于溪中浣洗香罗帕,溪水尽香得名。这儿的香溪只因“集镇东南香山盛产无叶玉兰,兰花飘落溪流,幽香十里”,故称“香溪”。古时,若遇上久旱,人们常常会集于此地,进行接龙求雨的仪式。接龙仪典庄严,主持者率村民到深山寻找“龙潭”,在“龙潭”边施以“道法”,把“龙”(小动物)装入“龙瓶”,快速把“龙”接进村。接龙期间妇女不得入溪、塘洗涤衣物,村民不准戴笠帽。这足以见得香溪对村民的重要性。
梅江镇之“梅江”,因宋代户部尚书、抗金名将梅执礼而得名。《梅溪绕秀》诗:“要识当年梅节愍,溪名可溯永流芳。”在梅江镇一带,村民们喜欢用高粱来酿制烧酒,其中“梅江烧”的口味独特,其他白酒很难替代。
明代设横溪集市,工、商、贸历来繁荣。因位于梅溪南岸,又有蜀溪在此横入梅溪而得名横溪。1961年建立蜀山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设,划分为蜀山、双溪、渔塘下、白枣、宋宅乡,1985年撤乡建镇,五乡合并称横溪镇。
而诸葛镇虽然名字中不包含水,但由于有个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诸葛八卦村而名闻天下。诸葛镇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镇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镇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更为神奇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构成外八卦。
&  四、乡村的名称与水
  (一)乡
  兰溪的两个乡从字面上一眼就能看出水的存在:灵洞乡、水亭畲族乡。
  灵洞乡,因境内有灵洞山(又名六洞山)而得名。灵洞山藏着一条被誉为“海内一绝”的地下长河。河水清澈,钟乳奇石,极富诗情画意。地下长河以山美、水秀、洞奇、寺幽为特色,游人既可乘舟览胜又可步行游览。它分涌雪洞、时间隧道、玉露洞三段,是溶洞发育不同时期的典型,各具形态、各有特色。
&  水亭畲族乡其实是一个少数民族乡。宋绍熙年间,莆田县亭溪村水钦从婺州返故里,闻闽地战乱,遂在此定居,为不忘故土取名水亭。水亭畲族乡还有个关于水的民间传说。唐贞观年间,江西连年大旱,百姓求告天庭降雨,玉帝命海龙王“城内降七,城外降三”。龙王怜惜农民,以倒三、七降雨。玉帝闻知甚怒,令在梦中的魏徵宰相斩了龙王。百姓感恩龙王,制扎龙头龙身分离的“龙”以祭拜,在春节期间则舞断龙头。
& (二)村
  村落在兰溪市中就数不胜数了,村名中有关于水的,也有很多,其中多以“源、塘、溪、滩(水边比岸低的地方)、渡(横过水面,过河的地方)、河(水道的通称)、潭(水深之处)、泽(水积聚的地方)、坑(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渎、汤、湖(陆地上聚积的大水)”为名。这些字经过配词,大体上能反映兰溪地区老百姓对水的一些直观的情感。有的直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风貌,如“泉塘村”;有的是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像“黄湓村”寄托着人们追求世外潇洒生活的期望;还有一类直接以物命名,如“水阁殿村”等。
  源,本义为“水流流出的地方”。如麦源村,旧时此处盛产小麦,村因名“麦园”,后谐称“麦源”。
  洞,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为:急流也。洞源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汉代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洞源紧傍六洞山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胜地。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奇山、异洞、古刹令游客倾倒。“不知灵洞锁瑰奇,水石幽深路转崎;佳景自多平爽处,笑渠索隐厉裳衣。”宋代学者金履祥的这首诗,正是六洞山迷人景色的真实写照。
& 穆澄源村,原称为牧羊坶,又名玉壶村,群山环绕,形如玉壶。明代诗人方太右游此地吟诗一首:“双凤朝阳,四象宋门,青山穆穆,绿水澄澄。”自此改名穆澄源。
  塘,本义为“水池”,人工湖泊居多。直接以塘命名的有泉塘村、荸荠塘村、午塘村、清胜塘村、孔塘村等。
  泉塘村,自然村内有塘,泉水终年不竭,故名泉塘,村以塘名。
  荸荠塘村,以村旁有荸荠塘得名。而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喜生于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味甜。
  午塘村,世居舒姓,据《平阳五湖舒氏谱》载,始祖为唐相舒元舆,宋时方腊起义,其十四世孙舒景初自睦州安驼源杨村迁回兰邑纯孝乡十一都,因村东有水面交错呈十字形大塘一口,名大午塘,故村以午塘名。
& 清胜塘村,村前有塘,塘深水清,名清深塘,后演称清胜塘,村以塘名。
  孔塘村,旧时村边有一片呈孔状分布的百亩湖荡,俗称孔塘,村名沿用俗称。
  此外,与塘相关的还有灌塘村、竹塘村、垫塘边村、梨塘下村等。
灌塘村,始居黄姓,为黄店龙岩黄氏派出,村前有塘一口,常年活水不竭,自流灌溉全村,故村名灌塘。又称官塘,传为清代官衙曾拨银两开挖水塘,因名之。
  竹塘村,世居徐姓,其先祖徐均善,号竹翁,自衢州龙门后徐迁入,以竹构其屋,庭前栽瑞竹,临塘成村落,故村名竹塘。
  垫塘边村,村中有兴教寺文化古迹,旧时村前有大塘一口,名垫塘,村在塘边,故名垫塘边。
  梨塘下村,明太祖朱元璋曾驻兵于此村上方,兵马操练,踏地成塘,当时称马踏塘,后来塘中土墩长出梨树,改称梨塘。
  溪,泛指小河沟。芝溪村,也就是现在的芝堰村,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村中有芝溪、水堰,故又名芝溪村。芝堰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势平整。村落东首,桃峰耸峙,芝山起伏,如一条青龙腾跃而来;村落西南,青峰壁立,山峦逶迤,有形神兼备的狮、虎两山雄踞村西;北面的陈陀山,背倚千峰万峦,像一把“金交椅”,把整座村落环抱其中,加上南面村口象征“朱雀”的半月塘,使整座村落形成了一个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格局的典型的风水生态环境村。同时这里又处兰溪与建德交界处,山清水秀,树茂草丰,冬暖夏凉,环境古雅,风光宜人,历代以来即为严婺古驿道上商旅歇脚住宿的一个重要驿站。村中一条古街穿村而过,昔日古街两旁茶楼酒肆、银庄当铺、戏院烟馆、澡堂歇店、剃头店、濯足店一应俱全。日间人来马往,一派繁忙;入夜,灯火摇曳,热闹悠闲,至今尚存的承显戏院、研趾澡堂、思不忘烟馆等古建筑,仍在陈述着当年的繁盛和富庶。
& 甘溪村,起名于兰江在市境内的第二大支流——甘溪,旧名干溪,其流域大部为山区,多崇山峻岭,洪水凶猛。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干溪“沙汀岸阔,骤雨猛涨,浩淼弥漫,宵即干涸,故名干溪”。有一说因溪水清甜如甘露,于民国初年,谐音改为甘溪。
  三泉村位于柱竿山麓,地处偏僻,崇山环绕,山路崎岖,外人罕至,是东鲁唐氏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迁入后繁衍而成的血缘聚居村落。相传村中有赤白泉眼三口,故得名。“宋元忠义昭示日月,明清科甲威震乾坤”是三泉村八百年“文武世家”的光辉写照。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惟独遗留的老屋还在见证它往日的辉煌。
  “大仙故里”黄湓村,位于兰溪市城区北郊,东与新亭、下章、观音阁为邻,西靠兰江,北毗后地和徐状元村,是晋代叱石成羊黄初平大仙的出生地。《神仙传》有:年十五,家使牧羊,失之四十余只。其兄初起寻索于市中,遇道士求弟遂得,并问羊安在?初平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成羊数万头。村名黄湓之“黄”即取其姓黄字。“湓”字取义为沧海桑田,兰江河道变迁,水冲沙涨,变原汉唐时期的深泽为泥沙淤积的湓地。民间有“五百年前石骨山,五百年后黄湓地”的说法。“黄”与“湓”的结合,逐渐形成今天的黄湓村名。
  汤,本义为“热水”。上汤村,据《汤氏宗谱》记载,村为宋代婺州司判汤迪之后,元代末年自金华就日乡灵鹤山迁来兰溪之西,其后代分居上、下两地,有上、下汤之分,此村居上道,故名上汤。
  水董村,据水东《陈氏宗谱》载,此地本为施姓人居住,村内有施家塘一口,因此地常有火患而他迁。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郑姓来居,按古代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火由水克,改名水东,又含沪水泛之东意。又因居地与外董、园里董相邻,今人误“东”为“董”,故得名水董。
& 水阁殿,相传清顺治年间由徐、陈、戴三姓建成水阁殿。陆续成村,村以殿得名。
  井水冬暖夏凉,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是主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所以,井对人们很重要。为了体现这一特点,人们多以井字命名地方。
  如井头后村,世居童姓,因地处下朱井头之后而得名。井头张村,世居张姓,据《蓝家张氏宗谱》载,其先祖张义于元大德年间自龙游凌阁张迁来定居,村中有一古井,因以井头张称之。
  下湖村,世居胡姓,明代由下陈店衍分迁入,村边有湖为雁鸟栖息地,名雁湖,后讹称下湖,村以湖名。
  泉湖村,世居方姓,为唐代高僧方干后裔聚居地,据《之源方氏宗谱》载,宋代方干后裔自桐庐芦茨源先迁下方底,然后再迁此处定居。古时此处为沼泽地,数度洪水淤积成洲,洲中有二孔泉水涌发成湖与兰江相通,故村名泉湖。
  泽,水聚积的地方。在泽基村,世居童姓,据《雁门童氏谱》载,其先祖童澄为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原籍南昌泽里,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致仕还乡,途经兰溪,登纯孝乡甘溪太平桥上,见“群山蔓趋望水而止,岗岭回还,中有盘谷,可治而为址者百余亩”,遂定居于此。因祖籍泽里,而此处山水秀丽,前有瀫水,中流甘溪,占尽地理优势,亦有光泽后代之义,遂取村名泽基。
&  11.江
  下江村,原有江、陈两姓居住在更军山(今厚仁中学处),后江姓先迁移此地,因地处厚仁下方,故名下江。
  渡,渡口。渎,小水沟、小水渠。渡渎村位于女埠街道,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国子监祭酒、教育家章懋故里。原存有大量明、清建筑,历经兵乱。其远祖居福建浦城,后迁居淳安渡渎,方腊起义时避居兰邑纯孝乡循义里,因不忘故土,亦取村名为渡渎。
&  13.埠头
  埠头,即为码头,方言词,是村民洗衣洗菜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戏水的跳台,当然,还有重要的交通作用——载人运货。
  丁埠头村,在梅溪南岸,溪中砌若干块石板代桥,俗称丁埠,村由此得名。
  下埠头村,位于兰江东岸,古时有船埠,因位于梅溪埠下游,故名下埠头,村中有牌楼、老樟树等古迹。
  港,有两种解释:可以指江河的支流,如港汊;也可以指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如三港殿村,世居张姓,地处潦溪入衢江处,清代称三港市,并建有三港殿,村以殿名。
五、滩洲的名称与水
  (一)洲
  “洲”同“州”,指的是字词本义,而“洲”作为大洲,比“州”大;作为小洲,比“州”小。有些小岛以洲为名,即取水中陆地或者水中可居之地而名,雁屿洲便是此意。因浪成陆,临海出河,有水有陆,鹦鹉白鹭,采采白苹,萋萋芳草,使人有洲皆芳洲之感,以洲为名因此也很有艺术效果,让人怀想地名之美。无怪乎沙漠中有水有草的地方叫绿洲了,那不是水中陆地,那是沙漠甘泉。
&  如雁屿洲,又名牧羊仙洲。朱自清曾有一词赋:“雁屿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落沙屿,屿中雁,雁飞屿不飞。”卧于兰溪江中,形似梭子,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达2000米。洲上绿树掩映,翠竹摇曳,芦苇密布,芳草如茵,相传为黄初平少时牧羊地。传说该州为沉入兰江中的“赤松仙树”幻化而成,所以该洲不仅成了一个“会浮的洲”,还独具仙风灵气,连凫雁都特别喜欢到这里栖息,“平沙落雁”成了唯美之景。
& (二)滩
  “滩”字从水,说滩必与水相关。河水江水冲刷河岸,形成滩地。滩地平时是地,水涨时为水,往往多泥沙,所以叫沙滩。一般北方叫河滩,南方叫江滩。兰溪有马公滩、中洲滩、黄湓滩、女儿滩、皎皎滩、张莫滩、焦石滩、施家滩、白雁滩、望云滩。
&  沿着兰江的流动方向,依次出现的江滩有九处。马公滩,位于衢婺江汇入兰江的三江口,明末清初,马公滩四面临水,是用来骑马练弓的演武场,故称马弓滩;而今“弓”演变为“公”,马公滩已成陆非滩,作为一面临水的航运码头,地名一直沿用下来。
& 而面峙古城西门,处于兰江之中的中洲滩,在宋时为西市,因河道变迁成为沙洲。中洲滩,又名中洲坝,系衢江、婺江多年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南北长1.8公里,东西最宽处0.6公里,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1973年辟为公园。公园四面环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东望云山之巅,面背兰荫深处,南迎衢婺江水,北与双桥相倚,犹如湘江上的“橘子洲头”,是块难觅的绿色方舟。中洲滩本是渔舟夜泊之处,赵学仕有夜泊中洲诗,诗曰:“平滩如剑界中流,翠竹帝风系钓舟。新月一轮蓑笠晚,残星几点荻芦秋。”
& 再下去便是黄湓洲了。唐代,此河滩段名深泽,是泽地湓湓的井滩。后有黄姓人来居住,黄姓之“黄”和河滩湓湓的“湓”相合名黄湓。清赵衍《宿黄湓闻雁》诗:“汝亦嗟行役,翩然天际鸣。谁为歌肃肃,偏尔怯声声。”
& 于是,名字最为娇柔的女儿滩出现了。据传是三国吴宝鼎间新任东阳太守丁潭舟经女埠,正好看见江浦有群浣纱少女,遂名“女儿浦”,其沙滩为女儿滩。“女儿滩上月初明”,其滩南接黄湓滩,北近焦石滩,女儿滩与皎皎滩相连,前人也称为皎皎滩。明隐士方太古曾先居洲边船上,后筑室滩北桑麻地上。
& 接着是位于焦石村东江面上的焦石滩。因河西有山呈赤色,名焦石山,滩以山名。滩有面积15000余平方米,原为天然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河东滩面曾由公鲁庙首事制订章程开办“公鲁合作农场”。今沙洲已被挖沙者掏没,只见东一堆西一堆的河卵石。
& 至于白雁滩和望云滩都位于将军岩附近。前者,在白雁山下,面对将军岩。杨万里《兰溪棹歌》诗曰:“只愁滩浅搁行舟,到得江深又不流。水鸟避人飞不徹,看他没去看他浮。”今沙已陶尽为水面,舟行无阻。后者,在将军岩对面。该滩一半为农田,以避洪种一季水稻,一半为桑园。邑人《吴礼部别集·诗话杂说》有:“先君尝诵乡人赵叔嘉古藏记有云:‘鸟龙分水去,白雁望云来。可谓精确,惜不得全篇。’”
&  六、建筑的名称与水
  提到水,自然会联想到因水而建的桥。江南水乡,必定有水,有水自然就有桥。“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民谚就说明了这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横跨水面或雄壮或柔美的姿态,更在于相对于自然之景,桥更具有生命意识,它是人类的创造,却又和谐地与自然共存。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往往更连接历史和现在。
& 桥,在行人眼中是安全的通道;在诗人眼中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是艺术的造型。因此,给桥命名,往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许多关于桥名字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1.甘溪桥
  兰溪西北有座一孔石拱桥,桥中央的青石上刻着“甘溪桥”三个字。
  过去,这里没有桥,两岸百姓都是踩着石子过河,每逢山洪暴发,两岸百姓只能叹气。雨季一过,溪水又很快干了。多年来,当地百姓都把这条“三滴毛雨山洪发,三日天晴断水流”的溪叫“干溪”。
&  民国元年,附近村坊里有个绅士说要集资造桥,结果他却把钱独吞了。百姓们气愤得很,一边找绅士算账,一边推选长工邵苟仂再凑钱造桥。不过大家七拼八凑的钱还不够造一个桥墩,邵苟仂看着大家整天愁眉苦脸,便说:“钱不够,我就是讨饭也要把桥造起来。”下定决心后,他就出门讨饭去了。他一边讨饭糊口,一边积余铜钿,用了三年功夫,才凑足了造桥的款项高高兴兴地回家来了。邵苟仂讨饭凑钱造桥的事一传开,远近村里的百姓都纷纷赶来参加造桥。石拱桥造成那天,人们才想起要取个好名字。大家请来了夏塘村的一个教书先生,老先生对邵苟仂讲:“干溪上造这座桥,您老是甘苦自知,邻近的百姓是久旱逢甘雨,享福了。‘干溪’也叫做‘甘溪’啦,桥就取名‘甘溪桥’吧!”说也奇怪,自从把“干溪”改名为“甘溪”后,溪里的水就长年不断流了。
&  2.悦济浮桥
  悦济浮桥,横跨于兰江上,是连接兰溪古城到中洲公园的水上通道。该桥历史悠久,始建于宋熙宁五年,由江运使江衍倡建。初时为50节,后增至66节。
  浮桥中间设有通航的船闸。“松钭万树落花天,擘岸江风晓飒然。直到兰溪看明月,浮桥不锁待吟船。”有“江南水上第一桥”之称的悦济浮桥的复建,使清代诗人朱彝尊撰写的浮桥诗意又得到了再现。
&  3.赐袍桥
  此桥位于永昌乡樟林村。相传,元末朱元璋率兵路经此村,遇阵雨湿袍,天晴,晒战袍于桥栏上,故又名“晒袍桥”。
(二)码头
  兰溪因其发达的水运,使得兰溪港成为浙中西部唯一能通航靠泊500吨级船舶的内河港,也是钱塘江水系中地处浙江省最西南的能通航500吨船舶的终端港,并得“三十六码头”之誉。
& 水运发达,必以河埠连接,河埠俗称码头,而码头贯通街市。江水依旧,风韵犹存,这些码头紧邻兰溪古城,人来舟往,颇具市井气息。据兰溪博物馆内对当年繁华商埠的光影“复原”,码头周围舟车频繁,商贾林立,依稀传来当年的人声嘈杂。
1.以地域命名的码头
  兰溪码头之多,足见那时万商云集。据宣统年间的一次调查,县城附户,即外省、外县来兰溪经商未正式入籍者,占县城总户数的28.6%,县城内10个商人中,徽商占到5人。于是,码头会按外商的地域分布命名,如江西会馆码头、新安(徽州府)阁码头、永康码头。
2.以建筑物命名的码头
  多以周边特别的建筑物命名,如台基、望江楼、周王庙。
  3.以地名命名的码头
  如上卡、保安、驿前、女埠码头等;女埠、佛堂等处以前都是盐运中转站,并设有盐公堂、盐公所等管理机构。在古代,盐是官家严格管制的一种特殊商品,盐运中转说明这些古镇或码头在当年的地位不一般,而这些大多是靠其优越的水运节点和繁忙的商业环境。
&  4.以姓氏命名的码头
  以姓氏命名的码头较多,赵家、和丰、范家、庄家、柳家、朱家等,共10处。
  兰溪旧时码头今多不存,最集中的当数西门城墙沿兰江的几处:官码头、柳家码头、朱家码头。它们相隔百余米,一字排开,1997年成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官码头等处,现在埠已不复当年之用,而是成为周边居民浣洗之所。对老百姓来说,这些码头于他们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只有不知不觉的细水长流。
  5.以专业分工命名的码头
  有毂西药业、煤炭、捣布、造船、香烟公司等6处。
  专业码头的出现,更足以说明当时兰溪经济的繁华。像烟草、药业码头多为周边县市的货物集散地,毂西药业公所码头辐射闽浙赣皖等地,号称全国三大药材市场之一。
  6.纯客运的码头
  纯客运的码头如水门、西门、南门码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码头大多显小,码头平台连台阶也就几十平方米,但对于以前的小舟木船而言,称得上是螺蛳壳内作道场,够它回旋了。
&  兰江水悠悠,西门码头依旧,虽然不时有运沙运货的机动船只快速驶过,但已经看不见当年那一艘艘卸货靠岸的船只。兰江边城墙仍然挺立,从城门洞口进出的人流中,也没有了负重的码头工人和各色商贾。每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里,码头上尽是熙熙攘攘、悠闲漫步的市民,城墙下则是匆匆驶过的车流……
&  七、结语
  其实天地之间,“三山六水一分地”,水占了五分之三,人们择水而居,傍水生息,久而久之,便成了村庄集镇,地名便与河流、地形、地理位置有了密切的联系。兰溪地处幽雅的江南水乡,其地名自然与水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地名者,闾里山川河泽之名,流觞沿革兴替之物也。”兰溪市中的每一个地名,都被赋予了人民对事对物的看法,或取义记事,或励德寓志,或数字方位,或姓氏俗言,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皆为兰溪人们智慧的结晶。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崔山佳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范成泰.苏北县名多带水[J].江苏水利,1998,(11).
  [2]王卫英.兰江风光美最美在中洲[N].金华日报,.
  [3]蒋中意.追根溯源话婺商[N].金华日报,.
  [4]兰溪文化局.兰溪市文化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秦簧.(光绪)兰谿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6]王莹.兰溪称“瀫水”而非“瀔水”[N].兰江导报,.
  [7]张廷玉.明史·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胡汝明.再说兰溪[M].兰溪:兰溪市关工委办公室,2006.
  [9]黄晓东.苏州水乡地名中的“水味”[J].江苏水利,2007,(12).
  [10]沈麟趾.金华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09.
  [11]王逍锋.在女埠老街我闻到了时间的芳香[N].金华晚报,.
  [12]许苏琴.香溪镇[Z].浙江在线,.
  [13]柳亚男.兰溪市梅江镇简介[Z].梅江在线,.
  [14]百度百科.http:///view/71087.htm.
  [15]何慧芳.一道闪电划过畲民的夜空[N].兰江导报,.
  [16]顾学明.苏州水乡地名中的“水味”[J].江苏水利,2007,(12).
  [17]余模贵.兰溪芝堰——半原生态古村落[Z].新浪博客,.
  [18]胡新谷.黄湓,大仙笛声飘浩宇[N].兰江导报,.
  [19]天天新.中国地名文化散说[Z].网易博客,.
  [20]宋秀秀.余杭地名文化初探[J].汉字文化,2009,(3).
  [21]兰溪市地名网.http://www./xx.aspx?id=160.
  [22]叶骏.码头埠所:南来北往集兰溪[N].金华日报,.
  [23]杨正良等.浙江省兰溪市地名志[Z].2005.
  (王晓 浙江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文章发表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4期
PS:资料来源,龙源期刊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溪市骅骝黄砖瓦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