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虚伪的人心,可有好的经验分享,知识在于交流,成功在于分享。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讲义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1、社会工作的一般含义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 Social Work 翻译过来的。它指的是非营利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 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不同国家,社会工作也被称为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或 社会福利服务(Social Welfare Service), 2、中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遵循专业 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 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 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专业性助人活动 专业助人活动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是以一套理论为指导, 社会工的服务不是凭个人生活经 验和热情来提供的。 社会工作专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那些处于各种困境 中的人们。 2、注重专业价值 所谓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在从事社会服务时所遵循的理念、 指导思想和伦理。 专业价值 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它既是社会工作专业遵循的原则,又是社会工作专业努力的目标。 同时又强调要帮助服务对象实现个人价值,实现平等与正义。 3、强调专业方法 所谓专业方法是指本专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 法。社会工所从事的复杂的助人服务,需要有专门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法 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一系列独特的工作方法。专业方法本身就承载着专业 的价值和理念。 4、注重实践 从工作对象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的直接目标是服务弱势群体。从专业价值而言:社会工 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 5、双方合作 对于服务对象的帮助, 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得到实现, 同时合作又是培养服务对象 自我价值的有效手段。 6、多方协同 服务对象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常常是单凭社会工作专业所不能解决的, 需要多方调动 社会资源,多种专业和机构共同协作才能完满解决。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1) 解救危难 危难是指一个人的处境已经危及到他的基本生存, 致使他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 生命 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难具有普遍性,向面临危难的人群提供帮助是社会的基本责任。危难 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物质生活的困境,也可以是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困境。 (如极度 贫困、精神崩溃、吸毒成瘾、自杀倾向等) (2)缓解困难 困难是指那些影响了个人生活, 还没有危及基本安全, 但又是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生 活处境。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士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的 社会生活。 (如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青少年网迷等) (3)促进发展 发展是个人的基本需要。 社会工作专业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 社会工作把帮助个人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现个人生活的幸福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个人发展包 括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两个方面。 因此, 发展不仅包括个人在顺利环境下的潜能发 挥,也包括在困境中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增长。 2、社会层面的目标 (1)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非纯生理性、 与社会因素相关的问题。 它具有: 社会性、 广泛性和危害性。 社会工作就是要解决因社会资源有限、分配不公、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社会问题。 (如 人口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 (2)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也称社会正义,是指一个社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政治等资源分配 方面所具有的正当性的状态。公正包括机会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等内容。社会公正是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农民工子女不能 接受正常的教育等)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1、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1)什么是功能 是指一个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和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在社会生活 中,大至宏观的社会系统,小至个人、家庭都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如果功能不足或缺失就 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帮助社会中各个系统恢复、 发展其社会功 能。 (2)功能的基本类型 由于社会是异常复杂的, 任何一个社会系统的功能都可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 (正 功能和负功能) 。如过分的社会福利,及锦上添花又有可能培养懒汉。 2、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功能是为个人及家庭提供直接的服务, 帮助个人和家庭发挥正常的 社会功能,承担社会责任。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人们是否能够过上正常生活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方面, 个人和家庭应对生活环境的 能力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生活困境的多样性常常是个人能力 所无法应对的。 对于一些人, 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来说, 过上正常生活也是很困难的事。 因此,对于生活处于困境的人们予以帮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职责。 社会工作专业在帮助人们获得正常生活状态时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 帮助人们解决 眼前的困境。无论是物质生活困境,还是心理或社会生活困境,当人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脱离困境时,社会工作专业就要给以帮助,使他们脱离困境。第二,基于专业价值理念的要 求, 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发展生活能力, 重建信心, 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生活环境的挑战 (助 人自助) 。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人在环境中” 是社会工作专业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的基本含义是人和环境是 不可分离的。在个人方面有生理、心理、个人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社会方面则有家 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观点, 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 一方面 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匀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 的障碍。 3、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各部分关系协调、社会稳定的状态,它是任何社会都极力追求的。在实 践中社会工作专业直接服务于个人, 解决了个人所遇到的问题, 也就减少了社会问题激化的 危险,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注意:社会工作专业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的比较。相同之处:都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 功能。不同之处:二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倾向于用行政力量, 即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力解决问题.其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是制度和政策,因此,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素, 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它的直接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 则更强调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直接目标不在于维持社会秩序, 它在 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是通过提供服务与满足人们的需要、 解决人们的问题来实现的。 在 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社会工作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完善制度来解决问题。所以,社会工作可 以从更探层次上发挥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2)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良性互动, 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 平等相处的生活状 态,人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 致力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 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 关怀的社会。社会工作所擅长的、面对面的、深人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在化解矛盾和冲突 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的对象。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基本对象主要是指由于生理、 心理原因, 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 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亦即最值得帮助的人。 如“三无人员” 、 “五保户”等。 (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低层次帮助) 2、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也在扩大。 表现在: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 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广大公众。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它的基本要素包括服务对象、社会工、价值观念、工 作方法和社会互动等。 1、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案主或工作对象)是社会工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服务对象 是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前提;所以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构成要素。服务对象,一般可 以分为两种情况,在还没有建立专业关系之前,向社会工求助的人只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只 有当求助者与社会工建立正式的专业关系后,求助者才成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 对象包括个人及家庭、群体和社区。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 是掌握了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的 专业工作人员。没有社会工就没有社会工作,所以社会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为 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提供的专门服务。 社会工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既包含了专业的规范行为, 也包括着个人的经验和价值 观的因素。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的主导者,是社会工作专业不可缺少的要素。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灵魂, 是社会工群体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一系列专业价值理念 和专业伦理的总称。它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社会工 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 目标。 4、专业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是专门的助人活动、助人方法,作为达到助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社会工作专 业方法不仅具有工具价值, 相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目标来说,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本身就是一个 实现专业目标的过程, 它具有不可忽视的过程价值。 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个案工 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几种.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专业价值观的要求, 向服务对象提供的具体 服务,是社会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与合作的过程。 是助人活动是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 双方均作为独立主体的互动、 合作与 共同成长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理解对方的行动,相互合作,共同克服困难。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本节知识重点】 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提供专业服务所介人的社会生活范围。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 域是非常广泛的,所有的人们遇到与可能遇到困难的社会生活领域都可以成为服务的领域。 社会工作有以下基本领域: 1、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儿童及青少年是以年龄特征来界定的目标人群。 中国的儿童指的是婴幼儿到少年这一年 龄段的人,而联合国认为儿童的上限可以拓展到青年。 按照国际上的理解,儿童服务指的是对幼儿、少年和青年的服务,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健 康成长而进行的福利服务。 按照人类成长理论, 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 题需要解决,每一年龄阶段的问题和需求,都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介人空间,社会工作专业可 以提供相应的服务。 2、老年人社会服务 老年人社会服务或老人社会工作是以老人为对象的专业服务。 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以及所 产生的问题具有特殊性。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赡养和照顾问题。 老人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关注 的一个焦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务领域。 3、妇女社会服务 妇女社会服务(或称女性社会工作)是针对女性需要、为了促进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而开展的专业服务工作。当前我国这方面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女性权利的侵犯问题(如一些 女婴被虐待甚至被遗弃、贫困地区女童失学问题比较严重、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等) ;就业中 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农村老年妇女养老问题等。 妇女社会服务可以从这样两个层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倡导服务。针对文化传统和制度、 政策层面对妇女的歧视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要在政策上进行倡导, 努力改变其中对妇女的歧 视因素,创造平等的社会环境;其次是为遇到问题的妇女提供直接的帮助,帮助她们克服生 活中的障碍,获得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 4、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是针对残障人士而开展的、 以增强和恢复他们的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为目的的 福利服务。残障分为肢体残障和智力残障,前者是人的生理器官(躯体的主要部分)残缺或 失去功能的状态,后者是人的智力和精神方面发育不足或受到损伤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在对残障人士的康复服务方面, 有机构内康复、 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重要的服务 方式。另外,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就业、对残障人士实施法律援助,对维护他们的合 法权益,促进其社会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 5、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对因自然、 个人及社会等各种原因而导致基本生活陷人困境者的救助, 其目 的是保障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 社会救助主要由政府承担责任, 所以它也叫公共救 助。作为一种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最初级、最基本的组成部 分。 社会救助是政府对其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基本的保护。 社会救助主要的是向困难人群发放 食物、生存物资和金钱,以保障他们免于饥饿、疾病,保障生命安全。 6、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是对就业有困难的人士提供的专业服务,它包括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 计等多种内容。 服务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针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倡导, 帮助政府针对服务 对象的需要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 另一个方面则是向就业困难人群提供直接的就业相关 服务,包括就业辅导、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等。 (具体包括帮助求职者了解政 府的就业政策,掌握就业信息;培训求职者的职业技能等) 7、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是正对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了正常生活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士开展的 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不同于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辅导。 社会工作专业强调 人是情境中的人,人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也是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所 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地强调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其服务不仅聚焦于心理问题, 地聚 焦于改善人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 8、家庭服务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领域, 也称之为家庭社会工作, 是由社会 工向享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的支持性服务。家庭既是服务的对象,又是可以利用的手段。家庭 是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环境, 个人的许多问题来自家庭, 通过推动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可 以促进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解决。 9、医疗社会工作 医疗社会工作是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实施的社会工作,与医疗事务相关的、主要在 医疗机构内从事的社会工作也叫医务社会工作。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环境。 社会工作 专业在医疗环境中能够协调相关各方面人员关系,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将人们关注的焦点调整 到对患者的关怀上来。 10、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帮助学生正常地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在学校环境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张关系。 社会工以平等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帮助, 让他们能够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调整人际关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社会 工可以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挥教师和家长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 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其目的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正常发展;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帮 助学生适应剧烈的社会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各种辅导活动;社区一学校社会工作,把社 会工作延伸到学校之外,包括联系学生家长,实现家一校沟通,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 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 11、矫治服务 矫治也称矫正。 它是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使犯罪者或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 员得到思想上、行为上的治疗,以重新融人社会的活动。矫治服务包括在监狱中的服务和在 社区中的服务,后者又叫社区矫正。 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人罪分离。需要惩戒的是罪行,而不是有犯罪行为的人。这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矫治社会工作服务要帮助服务对象与犯罪行为脱离;另一方面,在惩 戒他们的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平等的。 12、城乡社区发展 社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业化、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 大的冲击,无论城市社区还是乡村社区,人际关系都已经变得越来越疏离。这不仅影响到人 们的社会生活,而且会直接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因此,推动城乡社区发展就成为社会 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实务领域。 13、军队社会工作 军队社会工作是对心理压力过大及有其他困难的军人开展的社会服务。 军人可能面临的 问题主要有以下这样几种: 一是新兵的适应问题。新人伍的军人都会面临角色的转换;第二,压力舒解的问题;第 三个方面是退役前后的服务。 14、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也称工业社会工作, 它是在企业中开展的针对劳工群体的社会工作专业服 务。在企业里,社会工作专业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工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第五节 社会工的主要角色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的角色 1、社会工的直接服务角色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服务既包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服务,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 劳务服务,还包括政策信息的提供。 (2)支持者。社会工面对受助者(服务对象)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 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自我决策,即“助人自助”,帮助他们恢复信心, 增强自信,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3)倡导者。倡导是社会工直接向服务对象提倡某种行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 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原则是“案主自决” ,面对困境,不是由社会工把受助者拉出困境,而是 在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走出困境。 2、社会工间接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管理是指社会工对服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2)资源争取者。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以一定资源为基础的,但是,相对于人们的需 求而言,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当一个服务目标确定以后,社会工就要围绕既定目标来组织 和争取必要的资源。资源的概念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3)政策影响人。政策可以是由国家制定的全国性的社会政策,也可以是社会服务机 构制定的相关政策。社会工必须承担起政策影响人角色,推动政策的改变与发展。 (4) 研究者。 对研究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叉地认为研究者就是专门的研究人员, 而广义地认为认真研究问题的都是研究者。 二、社会工的知识基础 1、理论方面的知识 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 及其原因, 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 (群体) 的关系, 即人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怎样看待社会问题。人是生活 于社会和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的, 对人们所遇困难的理解, 对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具备社 会学知识。 在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心理学知识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重要。 管理学特别是行政管理学知识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集中反映在社会行政之中。 社会行政 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整套行政管理方法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管理,以有效达致 社会工作目标,是管理学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突出体现。 2、政策方面的知识 政策是政府制定的、 涉及到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 政府的政策也称公 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 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 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与政府的政策有关, 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 在落实社会政策。 3、技术方面的知识 社会工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 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 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 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 社会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社会工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三、社会工的能力要求 1、技术能力 技术是处理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技术不但包括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技术(科学技 术) ,也包括处理社会事务的技术(社会技术) 。技术能力具体反映为人们处理具体问题的动 手能力。 2、文化能力 文化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文化能力指的是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能力。由于社会工作常常要面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 而这些群体因为长期处于困难和弱势地位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所以社会工作 要有较强的文化能力,或者说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有较强的敏感性。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和特征。社会工要同各种人打交 道,要面对各种问题,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持续学习能力 社会工要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社会工倾向于认为世界上没有两 件事情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处理不同的问题常常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社会工不但要参加 专业团体所要求的专业培训,而且要留意各种机会,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大体上可以从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两个颁来理解。 1、所谓理论作用:是指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正面影响。它 主要包括:它是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哲学基础,还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依据,也是 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应用社会科李的的重要特征;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 或目标的根据,任何形式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偏离价值观基础。 2、所谓实践作用是指:首先,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其次,社会工作 价值观在专业文件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伦理守则。 第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使社会工作 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 第四,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 关键。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1、戈登和比斯台克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个人存在的尊严和价值、个人发展的机会和 权利、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社会对个人应尽的责任和关怀、社会对个人基本需要的尊重和 满足、民主社会对个人实现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 2、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服务”强调的是实践形式、 “社会公正”强调的 是实践目标、 “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的是实践的具体差异、 “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的 是实践工具、 “诚信” 强调的是实践的行为准则、 “能力” 强调的是对实践者的专业教育要求。 3、如何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呢?所谓基本原则,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与 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有关的比较具体的价值表述。对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 “原则” 是根本性的但不是具体化的,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应认真领会接纳、尊重、 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等六项原则的基本含义。 四、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容 基于人道主义,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我国社会工作的追求,也 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框架。 1、强调社会和谐。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个人、集体或社会环境因素对社 会工作的影响,它们之间应该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的 维权意识越来越浓, 在处理比较严重的家庭冲突和家庭危机时会诉诸法律, 但是多数情况下, 人们还是倾向于通过协调家庭内部关系来保持家庭稳定。 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以“仁爱”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 4、重视道德建设。 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本节知识重点】 一、伦理的含义 “伦理”意思是人伦之理,源于儒家,强调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次序。而“道德”源于道家, 意思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和自然界内在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3)社会工作者对 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 专业的伦理责任;(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可见,社会工作伦理包含了社会工作者在该专业的各个方面的行为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工作伦理并不仅仅是限制社会工作者不要做或禁止做什么, 它同样也鼓 励社会工作者去做特合专业价值观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2、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现实和发展相承;文化和政治互补;本土和国际并重 三、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 这部分是本章的难点。处理伦理难题并不仅仅是个理性问题,不单是*程序和技术就能解决 得了的,它跟社会工作者的性格、精神和心理调适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1、伦理难题 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 2、处理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原则;隐私和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四、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1、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工作守则的含义:社会工作专业守则是由社会工作界(或称专业团体)制定的关于社会 工作者在专业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伦理规则, 是有关社会工作者 “应该做什么” “不 和 应该做什么”的一些行为指导。它的作用有: 第一,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工作; 第二,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 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 第四,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2、社会工作守则的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 密;(3)公平服务大众;(4)重视同事的工作;(5)共同执行守则;(6)恪守公私分明;(7)信 守机构政策;(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9)促进专业发展;(10)约束不当行为;(11) 增进公众福利;(12)维护社会正义。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本节知识重点】 人类需要的层次 人类需要的类型 人类行为的含义 人类行为的类型 人类行为的特点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 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 活动。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人,首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人的行为,明确人们为什么产生某些 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到底是什么影响人类的行为呢?是生理因素、个性气质,还 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生理、心 理和社会方面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这种研究 常常建立在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的基础之上。 下图为我们展示了行为与环境的基 本关系: 一、人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生?因为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缺乏和不足, 如生理的饥饿、 心理空虚 等。为此,人们就会实施各种行为来满足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 内驱力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 这是激发和维持个 体活动的直接动力,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象性。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如饥饿导致对食物的需 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可以是社会生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力性。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小时 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 工作者初级的又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世界上没有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两个 人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4、社会性。人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具有社会属性,但本质属性是社会 属性。由此也就具有了社会性的需要,社会在变化,需要也在变化。 二、人类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此需求包括维持个体生存及延续种族所需要的资源,和促进使个体处于平衡状态,如: 食、衣、住行的满足,需要运动、休息、休闲和睡眠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 此需求主要在免于害怕、焦虑、混乱、紧张、危机及威胁,使个体能在安全、稳定、秩 序下,获得依赖和保护。 (3)爱与归属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此需求主要在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避免孤独、陌生、寂寞、疏离,使个 体能成为团体中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例如:避免孤独、寂寞、陌生,并进而 成为团体的一份子,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4)自尊需求(self-esteem need): 此项需求分有两种,一为成熟需求,二为威望需求。前者指尊重自己,例如:相信自己 有能力、有自信、独立及胜任感。后者则指需要受人尊重,例如:有声望、有地位、受人注 意及受人赏识。整体而言是指获取或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认知需求(need to know): 此需求又称为认知需求,旨在探讨、分析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当遇到不理解的人、 事、物,有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充满好奇心、了解和求知的冲动。 (6)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 此需求又称情意需求,指的是追求对称、系统美感的经验,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求,使 人更富情趣、生动,例如:希望居住在环境幽雅的住宅,幽雅舒适的生活。 (7)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此需求意指充分展现潜能与天赋,完成与个人能力相称的一切。例如:接纳自己、面对 问题、自动自发的思考、富创造力、幽默感、民主价值等特质以及最重要的代表――高峰体 验。 2、ERG 理论 ERG 理论是阿尔德弗(C.P.Alderfer)于 1969 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 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存在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存在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 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这实际上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2)关系需要。这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 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要。这是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 和才能,才能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阿尔德弗的 ERG 理论在需要的分类上并不比马斯洛的理论更完善,对需要的解释也并 未超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范围。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 律,那么,ERG 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 ERG 理论对不同需要之 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ERG 理论的特点有:(1)ERG 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 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 有这种上升趋势。 (2) ERG 理论认为, 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 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3) ERG 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如下图)。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与性质,人类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物性需要主要关系到人类生命的维续和种族的繁衍。生命的维续包括吃、喝、睡 等方面的需要,种族的繁衍则包括性的需要。但这些需要常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2、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需要,具体包括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 (二)根据需要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的(如吃喝)和精神的(如娱乐)等需要。 (三) 根据需要产生的方式分为原发性需要 (与生俱来的) 与继发性需要 (后天习得的) 。 四、人类行为的含义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行为是人类 有意识的活动, 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 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 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 1951 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P? E)。其中,B――行为, 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表达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具体 来说,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 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作用的产物。 五、人类行为的类型 广义上讲, 人类行为包括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外显行为是可观测到行为, 内隐则相反。 我们通常讲的人类行为是外显行为,它可分为如下不同类型: 1、根据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起源于遗传,不需学习就能 获得。习得行为相反,它是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而形成。 2、根据特定的标准可分为正常与异常行为。这样的区分很重要,特别是在精神健康领 域中。 但是这里的特定的标准是很难确定的。 也就是说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 标准和界限。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 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 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 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学校 老师过分严厉、学校同学排斥等。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或衡量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呢?常用的有: (1)统计规律。统计显示出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视为正常的行 为,反之则可视为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当人们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时就被视为正常行为, 否则就是异常。 (3)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4)个体主观体验。以个体主观体验为依据,当某些行为超过特定的界限,就会被视 为异常行为。 但是这些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六、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当然这些行为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2、多样性。不同的需要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3、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4、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6、发展性。人类现在行为是由过去行为而来,又会朝向未来,所以说人类行为是连续 发展的。 第二节 社会环境 【本节知识重点】 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于人类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人类适应环境并不断进化,二是与环境积极互动,其 间,人类行为也被型塑。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极大,所以社会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就 是把人看作是“环境中的人”。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一般而言,可以把人类的环境区分为自然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季节,以及山川、湖泊、道 路、空气、植物、动物等;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载体等, 如家庭、群体、学校、社区、政府、阶级、文化等。我们重点关注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 重要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共同作用于 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所讨论的“社会环境”也包含了对 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实际上,类似的研究很早就有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 神》中就论述了气候、地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寒冷国家中对娱乐缺乏感受性,气候温 和的地区却相反;岛屿居民比大陆居民更倾向于自由(因为岛屿面积小,不太会发生压迫, 与大帝国相隔,暴政难以插手,也难以被征服)。 社会环境可以被界定为: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 家庭、群体、学校、社区、政府、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环境也可以继续细分,如有人将它所包含的要素性质分为物理社会环境(建筑、交 通等)、生物社会环境(如盆景、家禽)与心理社会环境(如行为、习俗)。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社会环境涵盖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 2、动态平衡性。一方面,社会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动态变化的。 三、社会环境的构成 构成社会环境的主要单元有家庭、群体、单位组织、社区、制度和文化。 1、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通 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的实施影响, 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指的是家庭背景和历史, 横向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家庭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环境,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 2、朋辈群体 除家庭、学校外,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一群规模 较小、年龄相近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小团体。 朋辈群体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 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2)伴随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社会 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学校与工作单位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地方,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系统、教师、管理 者与社区之间有密切的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学生的发展。 工作单位和其他组织对个体影响较大。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三要素,人际互动 出现问题是许多成年人发生心理疾病的诱因。 4、社区 一般意义上的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另外,也存在非地域社区, 如网络社区、宗教社区。这些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并成为人们生活的外 部条件。 5、社会(或社会系统) 社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一般来说,社会包括家庭、经济、教 育、医疗、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和军事等子系统。人们的行为就是在社会系统,即一定的 社会关系体系中展开的。 6、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通过语言、 文字、艺术等形式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影响,它是维系社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巨大力量。 7、大众传媒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对人的行为和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 有积极正面的, 如提供迅捷丰富的信息、 为有效社会化提供更丰富的渠道。 也有消极负面的, 媒体有可能传递不良信息,误导受众。 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是作为社会成员、 社会人所具有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 它与人们期待的社会角 色有关。 或者我们可以说,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应该分别去扮演社会所期待的相应的社会角色, 否 则就会出现社会功能失调等问题。 如前面案例中的患“学校恐惧症”的小明,就是不能很好地扮演我们所期望的学生的角 色,因而他的社会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来修复、改善他的社会功能, 使他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这一角色的扮演。 2、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 (4)作为能动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一些。 因此, 改变个人、 改变环境和改变两者互动是重新达成人与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的专业手 法。 3、家庭教养方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根据感情纽带和行为控制交互分类,可分成四种教养模式(如下图):感情纽带 行为控制 强 弱强 权威性 纵容型弱 专制型 疏离型(1)权威型 ?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 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 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 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 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独立、果断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 应良好,社交能力强,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2)专制型 ?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 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 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 很少跟孩子解释为 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 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3)纵容型 ?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 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 控能力很差,我行我素,不受欢迎,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4)疏离型 ?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 孩子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缺乏责任感,自私,冲动,叛逆,攻击性强,问题 行为很多。 在这些教养模式中,权威型是最成功的,疏理型是最失败的。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本节知识重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婴幼儿阶段 儿童阶段 青少年阶段 成年阶段 老年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具有独特、稳定等特性,包括 气质、性格、认知、自我调控等。 弗洛伊德认为, 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 需要, 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 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 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体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 爱与饥。性本能又被他称为里比多(libido)。 性本能是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 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 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 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他认 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口唇期(0-1 岁)。 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 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 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 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 人格特征。 第二阶段:肛门期(1-3 岁)。 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 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 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 如洁癖、 吝啬和强迫的人格特征, 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 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 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阶段:性器期(3-6 岁)。 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 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 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 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对父亲的敌视, 逐渐接近、接纳、认同父亲,并逐渐发展起同性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否则,儿 童就可能演变成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 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 5 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6 岁-青春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里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儿童这时已经进入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成年)。 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 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 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 很少有人能达到。 因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 一是固着,即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里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 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 二是倒退, 即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 从而从高级阶段返回到低级阶段, 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 他认为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 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是对潜意识的论述及重视童年期的经验,但他的“性泛论”也受到了 很多批评。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 境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 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这个理 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在每一阶段个体均需自我调整,以适应其中的心理社会冲突 和危机。人们必须解决此阶段的冲突与危机,才能向更高阶段前进,所以,每一个阶段都是 不可忽视的。 发展阶 段 婴儿前 期年龄 (岁)主要冲突与任务 德形成的美0-1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 重要的联系:照护者 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 重要的联系:父母 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主动还是内疚 重要的联系:家庭 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 建立自信心 勤奋还是自卑 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 任务:学习重要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 勤奋感超越自卑感希望幼儿期1-3意志力儿童早 期3-6目的儿童中 期6-12能力青少年 期12-20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 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 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亲密还是孤独 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 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联系, 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忠贞成年早 期20-40爱成年中 期40-65繁殖还是停滞 重要的联系:家族、同事、社会规范 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 自我整合还是绝望 重要的联系:所有人类 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 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关怀期成年晚 65 以 (老年) 后智慧 三、婴幼儿阶段 1、婴幼儿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人的婴幼儿阶段是从出生到 3 岁左右,主要具有大脑发育迅速、行为上开始目标取向、 语言能力发展、开始形成依恋性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征。 (1)生理发展 在生命初期,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婴儿刚出生时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 25%,半年 后会增长一倍;到 2 岁时,已达到成人的 75%。庞大而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婴儿快速而 广泛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婴幼儿期也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此期间逐步掌握了独立 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 (2)认知与心理发展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时处于感觉运动阶段。 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过渡到目标 取向行为;在 2 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 该阶段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到 2 岁 左右口语词汇迅猛发展,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并学会了大量用来命名物体的单词。 (3)社会性发展 依恋的形成: 婴幼儿期是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 依恋产生于婴幼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是一 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 择的结果。 2、任务与挑战 艾里克森认为 1-3 岁是自主、羞怯与疑虑阶段,婴儿开始寻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饭 等,如果失败的话则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 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地面对生活。 四、儿童阶段 1、儿童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儿童阶段是 3-12 岁左右,其中 3-6 岁一般也称为儿童早期,7-12 岁被称为儿童中 期。这一阶段的生理特征是动作技能进一步发展、活动范围扩大;在心理方面,智力发展迅 速,思维能力提高。同时,儿童的社会性增强,家庭生活、朋辈群体游戏成为重要的社会化 环境。 (1)生理发展 到 6-7 岁时儿童的脑重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这为儿童智能的迅速增长以及接受教 育奠定了基础。3-6 岁时,儿童的肌肉技能已有良好发展,之后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 力日益增长。此时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2)认知与心理发展 6 岁到性成熟前的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强。到 11-12 岁左右,儿童的思维及推理能力增强。 儿童早期词汇发展迅猛, 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 开始掌握书面语。 儿童中期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进一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自我与人格的发展: 儿童早期,儿童可以被训练自己做游戏,从而发展其创造力和主动性。在与他人交往与 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帮助行为开始出现。儿童中期之后,强调人格特征的自我概念 形成,儿童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早期, 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化任务, 家庭功能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各项 能力的正常发展。到儿童中期,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 2、任务与挑战 艾里克森认为, 儿童早期面临主动性或内疚的冲突。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 象力,那儿童自主性会得到发展;如果他们遭到嘲笑与粗暴地对待,则会丧失自信,在以后 的行动中很容易产生内疚感。在儿童中期,如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屡屡受挫,那么就会形 成自卑感,成功解决危机后,儿童会形成“有能力”的美德。 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 因家庭管教不当儿童性格出现偏差; 因学校教育不当或儿童学 习失败而形成消极性格,影响后来的发展。作为应对,要大力落实儿童权益保护法;要教育 为人父母者与子女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保护和引导儿童成长;要改进学校的教育方式,促 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青少年阶段 1、青少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青少年阶段由青春期开始到 20 岁左右,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性发育成熟, 青少年主要发展特征有:进入青春期,身体成长迅速,比较留意异性,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重视朋辈团体规范,生理、心理不稳定但开始走向成熟,人生观开始形成等。 (1)生理发展 青春期的起始一般以女性初潮与男性梦遗为主要标志,青少年在性成熟后,生长迅速, 生理机能逐步加强, 出现第二性征并开始具有生殖能力。 然而由于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发展 方面并不平衡, 他们对行为后果没有很深的认识, 因此往往在尝试了性行为后对自己造成伤 害。 (2)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阶段, 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更 加整合的水平。从性成熟到 17 岁被称为青少年前期,他们拥有想象能力,好争辩,期望不 受权威人士管制,由于其能力与期望存在差异,他们要求独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 内心矛盾。18-20 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后期,青少年开始逐渐独立于父母,其心理和经验 发展使得他们已经逐步能够控制情绪,行为比较稳定成熟,解决问题的手法逐步老练。 (3)社会性发展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意识继续发展,并努力寻求自我的身份,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个 人的认同危机。 如果认同失败, 个体则会陷入角色混乱之中。 这是大多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也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发展出一个多元化的身份认同,形成“忠贞”的美德与积极进取的人 生目标。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特征。一般而言,越轨少 年多出现在家庭管教不当的家庭。 2、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 少年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 或成为“问题少年”; 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负面影响; 对异性的好奇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不良性行 为或性罪错。 作为应对, 家庭与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帮助青少年成长; 要巩固家庭, 防止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要正确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和保护青少年度过“危险期”;要净化 文化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六、成年阶段 1、成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结束校园生活、开始工作并在经济上独立、离家独立生活、结婚与为人父母是进入成年 期的主要标志。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理技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人生经 验丰富,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等。 (1)生理发展 人的身体发育一般在 22 岁左右基本完成,之后生理器官状况良好、功能优良,是生理 发展的黄金时期。40 岁之后,生理状况从高峰衰退。进入更年期后,两性的性功能都有所 下降。与此同时,身体疾病也日益增多。更年期综合症是本年龄阶段人士的特有体验。 (2)心理发展 40 岁前,成人尝试了多个角色的转型。通过学习和训练,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 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40 岁后,由于长期的学习、反思 和积累,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3)社会性发展 成年人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这是人生任 务的最重的时期。40 岁后,成年人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情感趋于深沉稳定。其 二,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其三, 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如果在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则可能会陷入“中 年危机”。 2、成人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亲密对孤独。 而那些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 居,回避与别人交往,从而形成了孤独感。成功解决危机后个体会形成“爱”的美德。成年中 期的主要冲突是繁殖对停滞。成功者在养育后代和事业上都有成就,否则会产生停滞感。如 果成功解决了危机,个体会形成“关怀”的美德。 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婚姻问题(包括结婚与婚姻稳定)、精神健康问题和就业方面 的问题。作为应对,社会要发展各种服务给中年人以多种支持。 七、老年阶段 1、老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65 岁后人进入老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退化,容 易回忆过去,社会角色减少,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等。 (1)生理发展 进入老年期后,各项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发射功能较大退化。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 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2)心理发展 进入老年期后, 人们的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 知。怀旧是老年人将意义赋予生活过程的一部分,在向下一代讲述过去生活的时候,怀旧同 时也充当了一种社会化的工具。 (3)社会性发展 老人会经历退休、 儿女离家、 丧偶、 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 虽然退休使得闲暇时间增加, 但是,对数人对此有失落感,心理上抗拒退休,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 致社会地位下降。 2、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艾里克森认为, 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 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 有:推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会发生生活上的困难,退出社会生活的主 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各类疾病增加,受到疾病的折磨。作为应对,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健康, 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与 生活尊严,推动其积极的社会参与,并适时对条例加以修订,保证老人能同步享受社会发展 的成果。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实现其社会功能,并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第四章 个案工作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作为最早被认可的方法,可 以说个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会工作的起源。 1、 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 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基 础) 、以个别化的方式(原则)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象)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 持与服务(内容) ,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 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目标)服务的主体是社工。 在此,需要强调三点: (1)价值的重要性在于给我们一个精神的立场,让我们在行动的过程学会以一种平等、 尊重、公正的姿态去关怀、服务别人,同时也是一个动力,它支撑着许许多多的社工一直走 下的动力所在。在社会日趋个体化的现今,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以个体的形式行为,缺乏别 人的关怀,也很难去关怀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工去服务别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的,这些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 (2)个案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在一对一的服务中,突出个性、承认每个个体的 独特性。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服务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 个体进行不同的选择。 (3)个案工作的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初级目标,既满足案主基本需要,解决案主 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解案主的情绪困扰(例子) 。其二,中层目标,协助按住在自助的原 则下适应生活和社会(例子) 。其三,终极目标是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 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标(例子) 。三个目 标不可能在一次个案服务中都能达到,但是这是促使个案工作发展的动力。 2、个案工作的特征 (1)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角色与个性的互动。工作者扮演者服务的角色,面对的案主则要充分展现其个性。工作 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沟通和服务技巧, 同时还必须遵循社会工作的价 值理念,按社会工作的行业规范进行服务。而案主则需要在工作者面前表现最本真的自己, 向工作者坦白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利益单向性。 即服务的目的在于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 一切以案主的利益为出 发点,围绕案主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当然,随着专业的发展,很多学者在质 疑这种利益的单向性可能只是一种理想。 很多行动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反思, 工作 者在服务中的目的性问题。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老年人服务中心―职业、知 识、研究等的目的) 动态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发展的关系。通过专业技巧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目 的在于解决案主的问题或困难,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在互动关系中,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和 介入程度的加深,产生不同的改变过程。改变不仅仅发生在案主的身上,还会在二者的关系 上和工作者的身上得到不同的反应。 (2)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意思是什么?助人自助也许很容易理解,自助 助人做何理解?二者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助人本质, 即通过帮助案主建立自助的能力, 来达 到助人的目的,同时,在助人的过程中实现工作者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具有自我做主的权利和能力, 我们应该尊 重个体的这种权利, 并通过助人的过程让案主意识到自我的这种潜能, 从而让他们依靠自己 的能力来克服困难和排除困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 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 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 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渊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传统的治疗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 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 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 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题 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 现其中至少有 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 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1930 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 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 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 60 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二)理论来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 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1)人的心理结构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 意识的。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 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 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 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 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 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 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 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 (2)人格理论 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 意识、 潜意识三个层次, 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 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 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 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 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 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 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 (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 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 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只有保持自我、 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 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 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 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 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 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 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 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 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 (1)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 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 (2)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 (3)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 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 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 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 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 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 应。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 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 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 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1、心理社会研究 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 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 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 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 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 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 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 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 2、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 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 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1)动态诊断―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2)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3)分类诊断―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3、治疗 目标: (1)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2)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3)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 (4)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 (5)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技巧 霍利斯将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 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二者之间的沟通、研究和治疗的过程。 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针对案主所处的环境所展开的治疗。包括案主有关的人和机构。 1、直接治疗的技巧 (1)非反映沟通技巧:支持(首先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其次保证,肯定案主的行 为,另可以通过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你的支持) 直接影响: 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 某些行为。尊重案主的自决。方法包括: 用点头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作过准备的行 动。 例: 案主:我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想换个工作,但是怕换了后会更不好,就是拿不定主意。 工作者:这个想法不错呀,可以试一试。 (2)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让案主自己选择。 例: 案主: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 工作者:你能考进这个学校,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一下你 的学习方法或者向别人学一点更好的经验呢? (3)忠告,表明自己确切的立场或态度。 例: 案主:我儿子迷上了打游戏,总是逃学去玩。 工作者: 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认为你可以抽点时间和老师沟通一下, 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坚持、实际干预等。 探索―描述―宣泄:探索、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了解的神情或语言来 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 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 宣泄是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 地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 2、反映性沟通技巧 运用评语、 提问和解释等技巧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 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与其它治疗方法的主要差异点。 (1)人在情境中的反映性沟通: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了解案主自己的反应。 (2)心理模式动力反应: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 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他的那些不适当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 工作者针对一个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误会那些你认为 是你好朋友的人?” (3)人格发展反应: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来自于早年经验的影响, 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 者可以先协助案主回忆早期的经历, 提供案主情绪发泄的机会, 继而将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 受和行动联系起来。 工作者对一味抱怨孩子成绩差的母亲:“你以前读书时的成绩怎么样?” (六)间接治疗法―环境改善术 改变案主的环境,从而减少案主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在案主的关系系统中,包括 并行者和重要他人, 其中并行者是指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 重要他人是指与案主以感 情联系为主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假设(多选)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又分为非 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可单选也可多选)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二、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 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 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 成长危机, 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 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 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 (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 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三,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 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 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 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 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 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第一,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 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 迅整作出危险性判。 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 度进行评估,以便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 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危机的定义、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多选) 三、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发展 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南非的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相互抑制原则,既当一个 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 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最为行为治疗的临床评估,实行为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1950 年至 1960 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花时间过长, 效果不很明显,于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 世纪 60 年代,阿尔伯特?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1971 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 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 他认为个人不仅可以从奖罚中进行学习, 还可以通过模仿的 过程学习。 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 结果表明 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同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 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为 4000 名。流派很多,共 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二)理论来源 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 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 其中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实物的同事都摇铃, 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 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 ) 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 既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反应是后随于刺激出现的,为 了使反映出现,刺激必须先出现。 2、操作性为理论。1938 年,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 中“应答性行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过的“条件反射”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 行为的 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 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 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 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 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 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 习得行为。 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 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 其中观察学习有四 个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 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在大脑中形成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关此行为如何被完成, 也包括在实际或在头脑中演练此行为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行为发生及其结果如何。 第四、动机或诱因过程,指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 出来,要看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时运用了强化的概念, 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和自我 强化,并重点强调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 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这叫做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 在标准来评定和奖罚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班杜拉的观点在于,人是通过观察学习来 获得替代强化,从而控制自我强化,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本假设 (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 者缺一不可。 (四)基本方法和技巧 包括操作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和综合性技巧 1、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如走路、说话、 工作、学习等。方法包括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惩罚法和分解法等。 2、反应性技术:处理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如反制约、系统减敏法、 嫌恶疗法、泛暴疗法等。 (1)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包括肌肉放松模式、深呼吸技巧和想像放松方式。 肌肉放松练习是由亚克布森开创的, 他通过调查发现, 当人体肌肉随着亚里出现收缩时, 焦虑与机体体验到的紧张有关,而通过放松肌肉,焦虑能被剧烈的减轻。肌肉放松的方法是 指导人们先紧张后放松其身体的主要肌肉,并指导人们比较肌肉紧张和放松时不同的感觉。 包括放松 20 种主要的肌肉群,在 1 个小时之内,每一种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的方式不同, 要坚持每日练习直到人们熟悉他的程序。详尽但耗时。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紧张、普通的消 除疲劳和焦虑,日常生活中也能用。 这种放松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用,例如系统脱敏,果断训练等。 (2)系统脱敏 由沃尔普创立。人们在特殊刺激过分焦虑,如考试、社、老鼠、高空、打针、药物、一 个人走路、被锁在物理、死亡、交通事故、恶梦等等,基于沃尔普的假设:人不可能同时感 受到焦虑和放松。 步骤包括三阶段:训练肌肉放松、构造焦虑等级和通过想像将刺激和放松对立起来。 构造焦虑等级, 例如怕蛇, 我会将我的焦虑等级划分为: 住房外面有蛇; 住房里面有蛇; 蛇在床底下;床爬到我身上。 放松和脱敏: 通过想象放松疗法将焦虑按照等级做好。 评定主观焦虑度―通过简单的说 明,让案主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给以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 单位。O 分是安宁平静,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焦虑依次递增,5分则表示极度 焦虑不适。案主应学会熟练地估价自己的焦虑程度按照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案主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 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 令其停 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案主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案主如此想象不再感 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为其一级脱敏。 让案主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物或湘激场面(即焦虑层次表中列为 2 分的刺激),然后又全 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 如此逐级而上,直至案主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 固。 治疗程序: 松弛训练 设计焦虑等级量表 系统脱敏 (3)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 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 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 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 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5 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 品尝已被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 15 分钟内便会有呕吐的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 6 个月后仍然能够保持成功地戒酒记录。 用途:各种变态行为(如洁僻,露阴僻,窥阴僻,恋物僻等) ;酗酒、依赖行为强迫症; 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常见方法: 电击法 药物刺激如:吐酒石、土根碱等可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 想象刺激 其他刺激 3、综合性技术:常用的有自我管理与引导、示范法、果敢训练、松弛训练法、多模式 治疗法等。主要讲述果敢训练,果敢训练,又称果断训练。 在人际交往中, 很多案主很难适当地或正确地表现果敢的行为, 如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 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没有权力表达信念和想法等。 他们往往表现为过分礼貌客气, 害羞、 事事小心, 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 生怕得罪人等。 由于担心和害怕表露自己真实地、即时的感受,很多案主会怨恨和焦虑集聚起来,可能造成 不舒服、没有自尊感、紧张性头痛、疲劳,同时还可能导致发脾气、愤怒和侵犯性行为。 与人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既不果断、进攻和果断。 不果断:特征是犹豫,说话柔声细气,眼光游离,回避问题,不顾及自己感受的赞成和 附和别人,不表露自己的观点,妄自菲薄,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进攻方式:特征是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说话大声武断,用挖苦、抱怨和贬低别人的 方式与人交谈,用激烈的方式为自己辩护,高估自己,宁愿伤害别人而不愿亏待自己。 果断方式: 特征是回答问题公开、 开放, 对事不对人, 能开放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平等待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目标有两个: 一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景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 二是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 并适当地做出反应。 不是攻击别人, 而是适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两个测验: 1、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职员,你和你的助手开车到一个城市开会,助手在车里点燃了一 支烟,你发现烟把你薰得不舒服,烟味让你觉得窒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 在三个小时的行程里不评价香烟, 反而试图和助手愉快的聊天――不果断的反 应。 选择二:你越来越觉得不舒服,终于爆发:“要么你把香烟扔掉,要么我替你扔掉―― 这味道太难闻了。”――进攻的反应 选择三:用商量平静坚定的口吻跟助手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暂时把烟息了,我有 点不舒服,可能没有睡好吧,谢谢你呀。”――果断反应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反应性技巧,单选)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四、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社会经典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