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中国制造业2025”的工业4.0会是个什么样

儿女们都知道他们住楼道,她和老伴会一直等儿子回家。
多处贩卖壮阳保健品,购买者大部分都中老年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一步一步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会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同时,实现高端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主要源于三大背景。一是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加剧,劳动力与原材料等成本日益上涨,使得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技术进步,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从我国迁出,也有部分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目光转向工资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也饱受大众的质疑。二是受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刺激,激发了我国从“工业大国”升级到“工业强国”的坚定决心。三是受到现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影响,我国也亟待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此,强化制造业应成为中国未来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点。
  中国制造业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如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状况,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目前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程度较低;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产品附加价值不高。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大都采用贴牌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即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如果我们继续仅满足于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考虑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有可能面临一场产业“空心化”危机。
  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单位GDP能耗,即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一般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且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我国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建设的一批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企业和高能耗企业,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品成本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已无法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当然,我国的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制造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同时,不可否认,中国对于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第一,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市场需求还在日益快速地增长;第二,我们有一大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们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们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地充实到制造业里面来。这是我们的四大优势。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并将深刻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从当前的全球制造业趋势来看,主导制造业的产业多为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如智能手机、通信设备、汽车以及一些精密机械等。与过去相比,我国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上,一方面,通过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软件的大规模应用,大幅优化了生产系统的性能,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集成,形成柔性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使生产系统的柔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向智能化进化。
  伴随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综合效率的提高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带来的劣势。同时,我国各类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价格环境有着很好的梯度,为沿海地区的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慢慢弱化。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的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低。例如印度为吸引外资制定了比我国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其平均劳动力成本比我国还要低,而其专业人才的质量又不在中国之下,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很激烈。
  成本优势的丧失,打击的不仅是参与跨国业务的中国企业,还有一切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最大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世界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正式对外发布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这也预示着中国制造将结束人口红利时代。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也曾经表示,到2016年,定位为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的山西晋城富士康产值将有望突破500亿元,在五年到十年内将出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数年内将借助自动化技术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工业4.0”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工业4.0”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技术升级,也将导致部分制造企业的回流,从而对我国制造业产生间接影响。
  可以说,“中国制造”正在面临空前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自2014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并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来,“工业4.0”的概念在我国迅速走红,一时间,“工业4.0”“智能制造”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了德国“工业4.0”的影响,核心思路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此外,《中国制造2025》中提及的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也是德国“工业4.0”所强调的核心概念。
  与“工业4.0”不谋而合的是,对于国内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筹备未来十年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如今,这项规划将借鉴德国“工业4.0”,学习德国的智能制造,为我国发展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工业4.0”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规划中为期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主要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使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以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工信部的积极推动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毫无疑问,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更快地带动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嵌入,将颠覆传统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将实现对生产要素高度灵活的配置,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这一切都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从目标上来看,德国期望借助“工业4.0”继续领跑全球制造业,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抗衡美国互联网巨头对制造业的吞并。而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首次公开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情况,表示中国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它是一个路线图,有具体的时间表――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用十年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业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从时间维度来看,德国“工业4.0”战略工作组也认为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十年时间,与《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同一个时间段。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
  对未来制造业,各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意图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试图让制造业互联网化。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而“互联网+工业”将开创制造业的新思维。
  从“物理”到“信息”。以往,每当提及制造业,人们普遍都认为各种零部件是构成硬件产品的核心。未来,相对于“物理”意义上的零部件,业界将更重视带有“信息”功能的附加价值。
  从“群体”到“个体”。“大规模定制概念的兴起,和随着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而来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革新,使制造业的进入门槛将降至最低,不具备工厂与生产设备的个人也能很容易地参与到制造业之中。制造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一些意想不到的企业或个人将参与到制造业中来,从而给商业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整合营销专家、神州易物顶层设计师罗百辉表示,互联制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通过制造企业的快速重组、动态协同来快速配置制造资源,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增加市场份额。同时,还能够分担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资的相关费用,减少经营风险。
  随着大规模定制和网络协同的发展,制造业企业还需要实时从网上接受众多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数据,并通过网络协同配置各方资源,组织生产,管理更多的各类数据。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在被传统产业所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企业管理者和业务参与者呈现出一种看待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新思维。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的“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互联网+工业”将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
  提到制造业,不能不提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是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著名商业理论,因其较为贴切地诠释了工业化生产模式中的产业分工问题而备受业界认可,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发展哲学。
  微笑曲线将一条产业链分为若干个区间,即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模块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等,其中组装,也就是生产制造环节总是处在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于是,生产制造环节的厂商总是不断地追求有朝一日能够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
  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研发、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低利润区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走向产业链高端位置,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厂商们的终级目标。
  在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与制造附加值最低。就全球产业链来看,尽管“中国制造”铺天盖地,但是,“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区域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厂商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获取少得可怜的利润。
  以往,企业以大规模生产、批量销售为特征,通过规模化制造,提供标准化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各企业按其所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的产业分工位置,分享价值。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与设计、营销与服务是利润相对丰厚的区域,盈利模式通常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区域的生产与制造企业只能无奈地维持相对较低的利润,而且由于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也相对较低,致使竞争更为激烈,可替代性强,从而又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以往的思路认为,要想摆脱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困境,就必须向“微笑曲线”的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通过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制造型服务业是必经之路。从产业层面来看,“研究与设计”环节意味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销与服务”环节则意味着提高制造型服务业的比重。但是,这一过程会遇到诸多挑战,且不能保证在短期内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
  但是,在“互联网+工业”时代,我们不用再纠结于这个难题了。因为制造业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客户及利益相关方正纷纷参与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价值实现等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中来。因为“互联网+工业”不仅仅意味着“信息共享”,还将广泛开展“物理共享”,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创造与共享模式,开创全新的共享经济,带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为了保障《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以及五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八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决定创新。为此,《中国制造2025》将首项扶持政策定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于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过度包办代替,限制了民间投资的活力和空间,市场准入方面也多有制约,许多行业存在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壁垒,一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在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一些需要政府发挥监管职能的领域,政府却不能发挥有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制造2025》中作出了相应安排:“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将引领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与蜕变。值此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一步一步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会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而制造业基础尚未巩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机会一跃而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角――中国也是如此。
  哪些是工业4.0的细分领域?
  《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侧重于产业与政策,“工业4.0”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模式,所以并不太一样。不过,也有一大共同点,那就是智能制造。
  “工业4.0”中首先要打造智能工厂,在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使其成为智能化的生产工具。从而实现工厂的监测、操控智能化。未来的智能工厂中,产品零部件本身附带相应信息,它们会根据自身生产需求,直接与生产系统和生产设备沟通,传达所需生产过程的操作指令,直至生产设备将自己生产出来。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动态配置生产资源,实现柔性生产,从而使制造过程的效率更高、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产品生产周期更短,更具个性化。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这一点与德国“工业4.0”目标是一致的。
  “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在生产设备层面,通过嵌入不同的物联网传感器进行实时感知。通过宽带网络,通过数据对整个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在生产管理层面,通过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工业软件、管理软件等一系列技术构成服务互联网,实现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为此,德国信息产业、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与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学会(Fraunhofer)的研究报告中的一幅图描绘了德国“工业4.0”所涉及的技术,或许可供我们参考借鉴。
  德国“工业4.0”中涉及的技术主要有五大方面。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实现软硬件的信息物理融合,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采集与挖掘,基于健壮性网络的移动通信与移动设备,还有就是网络安全与工控系统信息安全。
  鉴于此,“工业4.0”中的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智能机器人、工控系统以及工业大数据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应该有待于我们持续进行跟踪和研究。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产业研究、整合传播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正文
“中国制造2025”:以“德国工业4.0”为镜 走中国自主道路
作者:杜美辰
  在陕西西安举行的一场机器人竞赛中,参赛的孩子围观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机器人进行的表演。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正穹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3日电 (实习记者 杜美辰) 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国青年网记者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与社会科学博士史世伟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史世伟对比“德国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详细解读《中国制造2025》。
  他提出,德国在“工业4.0”战略中强调“二元战略”的意识,也就是在将ICT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路径上,开拓CPS(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同时带来“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全面的变革”。而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2.5的阶段,尚未完全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在硬件上,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企业不愿意以机器积极代替人工;在软件上,也没有普及完善的嵌入式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基础上,循序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走适合中国的道路。
  在谈到时下最热的“互联网+”概念时,史世伟表示,“最关键的还是要将互联网与工业切实地结合,这也是中德两国都必须加强的。”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相似也有差异
  “‘工业4.0’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一部分。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核心技术,工业4.0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物理系统(CPS),其核心内容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制造业上的主要应用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史世伟在简要解释“德国工业4.0”战略核心内容后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以智能化为主要愿景,两者都强调以互联网为手段,形成层次更丰富的信息系统,将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全面连接。
  “目前中国的生产领域还处于‘两化融合’的阶段,也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尚未夯实。而德国已经比较快速地实现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并将把智能涵盖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智能社交、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今后的愿景也更大。两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主要的差异所在。”史世伟表示,总的来说,“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一定的启发,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循序推进。未来共同推进两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中德两国的合作。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人才质量是关键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产值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总体上大而不强,在一些关键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有些国内制造还需要向外国购买技术或需要外国专家协助研发。”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史世伟表示,掌握核心技术仍是下一步的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花了大价钱也没有购买到核心技术”,因而在自主创新上,中国有较大欠缺。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集成创新上有一定的能力,企业能够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目标,进行改进型创新。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史世伟说。
  史世伟认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关键因素,除了鼓励中国学生出国学习先进的知识,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外,也应完善职业教育系统,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这方面,德国也是中国的老师。”
  史世伟谈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完善,企业与国家通力合作,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实习工作,理论充分联系实践。此外,德国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的‘双元制’。中国目前也正在学习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系统,但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数还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学生缺乏企业实习机会。这样的体制导致政府投资大而实际效果甚微。”
  “此外,对于职业教育,中国人在观念上也较为落后。在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技术工人社会地位高。而在中国,职业教育被认为不是正规教育,没有就业前景,从而导致生源差,产生恶性循环。因而,转变人们的观念是关键所在。”史世伟强调,中国应当结合自身的国情与文化背景,探索符合自身的职业教育道路,而不是照搬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张振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热门搜索:
  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工信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是布局工业互联网的纲领性文件。不过二者也有适当差别,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目前制造业强国日美甚至韩国都有对标工业4.0的国家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印发将深刻的影响中国制造,而汽车生产与制造也将在未来十年因此而变。
  文|AutoR智驾 小零
  1 九大任务三步走
  今天国务院财政部网站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财政部发布的消息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装备、与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工信化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
  苗圩表示,我们仔细分析了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进行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
  苗圩具体解释说,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而在不同方面,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具有各自特点。
  苗圩表示,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电机和电气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中国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德国现在基本上实现了3.0,现在正在从3.0向4.0发展,也就是生产的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这方面去迈进。而中国,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有的企业还要补2.0到3.0这一课,即从电气化到自动化这一课”,苗圩说。
  此外,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
  苗圩近日还撰文表示,面向未来,要看到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3 总理对此说了啥?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自从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将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利用国际合作等机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倡导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保护主义。中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世界。
  4升级方向―互联网+制造业
  工业4.0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互联。图为工业1.0、2.0、3.0到工业4.0的发展进程:
  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业4.0是“互联网+”的重要一部分,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反馈,因此,催生出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而工业4.0是实现这一模式关键环节。工业4.0代表了“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孕育大量的新型商业模式,真正能够实现“B2C”的商业模式。
  5&工业4.0对经济意味什么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工业互联网的调查报告,超过74%的受访企业认为工业4.0对最优化配置资产、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员工生产率、创造新利润等“非常或极其重要”。估计,如果工业4.0可以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提振到1995年IT革命时期的水平,那么到2030年,与不采用工业4.0技术相比,全球GDP将多增加15万亿美元,亚太地区多增加约4.2万亿美元。
  6德韩工业4.0战略对比
  德国:产学研升至国家战略
  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其纳入《高技术战略》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企业界西门子、SAP等企业积极跟进,德国在工业4.0的思考和创新实践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美国:政府推动,实施再工业化
  在美国,工业4.0的概念更多的被工业互联网所取代,尽管称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一致,就是将虚拟网络与实体连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系统。
  后,美国政府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希望以新的革命性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2009年12月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分析了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及优势,成为美国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指引;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先后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2013年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投资10亿美元组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集中力量推动数字化制造、以及新材料应用等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先进制造业能力的创新集群。
  日本:人工智能是突破口
  日式工业4.0的一大特色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以解决劳动力断层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而其首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工业化生产线。以日本汽车巨头之一公司为例,其通过采取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之采用新技术减少喷漆次数、减少热处理工序等措施把生产线缩短了40%,并通过改变设计把焊接生产线由18道工序减少为9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车型生产线。日本政府近期加大了对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201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
  韩国:长期短期计划相结合
  2014年6月推出《制造业创新3.0战略》。今年3月公布补充完善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实施方案》。韩国的战略战略目标明确,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大力发展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等13个新兴动力产业。计划在年之前打造10000个智能生产工厂,将韩国20人以上工厂总量中的1/3都改造为智能工厂。预期到2024年制造业出口额达到1万亿美元,竞争力进入全球前4名,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德国。
  考虑到韩国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特点,采取了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由试点地区逐渐向全国扩散的“渐进式”推广策略。韩国政府认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广大企业是“主力军”,积极发动民间资本参与,总计约24万亿韩元(约合230亿美元)资金的投入,政府的直接投入不到10%,其余均拟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解决。
  同时高度重视提升韩国制造业的“软实力”,将其作为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尤其提出,到2017年前,投资1万亿韩元研发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等8项核心智能制造技术,尽快缩小与相关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
  [综合财政部,兴业证券、中商情报网等]
  科技视角、极客精神
  《AutoR智驾》为新汽车而生!
  好的科技是有宗教性的,
  潜移默化地度人于苦海,救人于危难!
  添加微信:ZhiNengQiChe
  关注汽车的智驾时代!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AutoR智驾》是工信部主管,国内第一本专注新汽车、新思...
一个专注于MPV/Minivan/商务车领域的神秘砖家团。
资深汽车行业评论员,九年汽车行业数字营销从业者。
一起寻找那些好看、好玩、有价值的达车。
用单刀直入的创意,颠覆你眼中的汽车圈!
生活无处不汽车,汽车无处不八卦。
做有趣、有用的连载汽车知识漫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4.0与制造业202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