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三国挂戒指有什么用是指什么人

  美女貂蝉  貂蝉,貂蝉,貂蝉,重要的名字说三遍。注意到没有,我估计得有60%以上的人会把貂蝉的名字写错,是蝉鸣的蝉,不是千里共婵娟的婵。  貂蝉,一个完全虚构的小说戏曲人物,在三国正史完全不可考,然而又是个颇为知名的人物,一说起吕布、董卓、关羽难免会想起貂蝉,大概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红颜祸水的观念作怪。  三国的舞台中都是男人做主角,加个美女搅搅局也很不错。  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老师问:三国演义中关羽骑的马叫什么?台下无人作答。老师提示到:这马吕布也骑过,再想想。这时有人立刻大声喊到:貂蝉!老师大怒:混蛋,妈的我问的是白天骑的!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当中,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历史的车轮滚滚,中国几千年来也就评选了区区四大美女,而西施和貂蝉还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即使王昭君和杨玉环是确有其人,而王昭君美貌之时已经出塞,杨玉环躲在深宫,在没有网络的古代也没几人见过,凭什么能当选四大美女?  有句俗话: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不是美女从一个男人是不是喜欢可以判断,一般男人喜欢的美女也就是个小美女,如果这个男人是个大英雄大人物,这个美女才是大美女,如果这个男人身边有很多美女,唯独对这个美女一见钟情神魂颠倒不离不弃的,这才是大美女中的大美女。  字数够了没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们来看看四大美女中,男人们和动物们是怎么喜欢她们的。  《东周列国志》记载西施乃是泞萝山下采薪者之女。与郑旦大美女相与浣纱于江,红颜花貌,交相映发,不啻如并蒂之芙蓉。夫差见到以后:以为神仙之下降也,魂魄具醉。民间传说中西施在江边浣纱,鱼儿看到了她的容颜都惊呆了,忘记了游泳以至沉到了水底。  不但夫差魂魄具醉,连鱼儿都惊呆,不愧有沉鱼之赞。  《后汉书》: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为什么这么美貌见不着皇帝,野史中说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无缘面君。传说王昭君出塞之时,胡地的大雁在天空中看到了王昭君的容颜以后,都忘记了舞动翅膀飞翔,以至于从天空中坠落下来。  皇帝虽然不舍,但王昭君出塞使得与匈奴和平数十年,爱美女更爱江山。  唐玄宗时期,可谓是盛唐时期,人口众多,自然出产美女的数量也多。在皇宫里万里挑一的三千佳丽之中,竟没有入唐玄宗法眼的。而使这位皇帝不顾一切的女人竟是儿子的妃子杨玉环。为了这个儿媳妇,唐玄宗居然抢了。。。。。。这等丑闻唐玄宗都不顾,可以想象杨玉环的姿色是何等的诱人了。  看看唐代诗人们对杨贵妃美色的描述吧,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白的《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再来细说貂蝉,由于正史没有,因此貂蝉只能出现在小说戏曲中:  版本一:在《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姓任,没准和任我行还有血缘关系:)是吕布的老婆,因战乱在临洮失散后进入王允府中。某日晚上貂蝉出来烧夜香被王允撞见,了明情况后王允想出连环计,送貂蝉到董卓府中,以此调拨吕布,吕布冲冠一怒,杀了董卓。王允连环计之所以能得逞,最重要的原因是貂蝉的美貌,虽然平话中没过多描述貂蝉长得如何如何漂亮,但我们可以推测,此时的董卓掌控朝廷,废了皇帝,接管了皇帝的后宫,但一见到貂蝉就无法自拔,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貂蝉的美貌的确没有一个后宫美女能比得上的。要注意的是平话中的貂蝉是吕布的老婆,而王允以此来挑拨吕布和董卓的关系,由此看来王允显得有点卑鄙无耻了。  平话中的貂蝉显得过于平淡无奇,吕布被义父送了顶绿帽子,冲冠一怒杀董卓也在情理之中,为了更好的小说戏剧效果,还有其他版本的貂蝉。
  版本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的貂蝉是最家喻户晓的貂蝉,记录的和《平话》差不多,她是司徒王允家里的歌伎,主动要替主分忧,于是王允祭起连环计,先是王允在家设宴安排吕布和貂蝉见面,两人顺利的一见钟情。然后又请董卓赴宴,又顺利的让董卓看上了貂蝉。接着把貂蝉送与董卓,然后貂蝉使出浑身解数离间董卓和吕布,期间故事高潮迭起,一代千古名谍成功离间,董卓身死,吕布成功抱得美人归。之后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取了貂蝉回家。  这就是大概的经过,至于貂蝉最后的结局如何,估计罗贯中认为貂蝉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之后貂蝉就没有再继续交代了。  版本三:元人杂剧中,有两出戏,其中一部是《银台门吕布刺董卓,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剧情大概如此:杨彪和王允欲除掉专权的董卓,蔡邕与王允设美人连环计,先以貂蝉许吕布后送董卓,因而使董卓、吕布反目。董卓派李肃捉吕布,反被王允以忠义说服,与吕布共反董卓,并差蔡邕请董卓受禅,大家协力杀死董卓。  剧中的貂蝉和平话一样,是吕布的老婆。还引出了貂蝉名字叫任红昌,貂蝉的名字是因为灵帝选宫女时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得来的。灵帝把貂蝉赐给丁原,丁原转赐给吕布,貂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在尼姑庵寿终正寝。杂剧的意思和平话大概差不多,貂蝉本也是吕布原配,不过蔡邕也加入了连环计的密谋就与正史不符了,据三国志记载蔡邕极受董卓敬重,征召后三天内连升三级,蔡邕也极力想辅佐董卓治理天下,而董卓被诛后为之惋惜而被王允下狱杀掉,杂剧中蔡邕参与诛杀董卓是虚构不可能的。
  版本四:元人杂剧的另一部《关大王月夜斩貂蝉》。说的是吕布在白门楼挂掉了,曹操把貂禅给张飞转交给关羽,大概张飞确实不怎么好色,自己没享用就将她连夜送给关羽。关羽正在挑灯夜读《春秋》,刚好看到书中写的妖女误国,看到眼前的大美女怕自己把持不住,于是挥起青龙偃月刀斩了貂蝉。剧中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版本,一说关羽敬重貂禅,要把她放了,不料倚墙的青龙偃月刀自己倒下来,正好将貂禅杀了 。二说关羽不忍杀了貂蝉,挥起青龙偃月刀往貂蝉影子砍去,不是真杀就是意思意思,不料貂蝉也给杀死了。总之貂蝉是被关羽杀死了。  版本五:无独有偶,有部粤剧《关公月下释貂蝉》,大概意思是貂蝉也是夜访关羽,为啥白天不去呢?关羽刚好也在读《春秋》,于是貂蝉和关羽开始探讨《春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发表了读后感。剧中说貂蝉是曹操派来用美人计降关羽的,关羽说貂蝉饰丧名败节,形骸放荡,死啦死啦地。貂蝉说她一颗报国心,牺牲色相铲除董卓吕布,匡扶汉室,忠肝义胆。关羽说你计除董卓,吕布也挂掉了,已经大功告成留在人世上还有啥用?貂蝉说既然功成了,我愿死在您刀下。然后貂蝉就被砍了。不过当时我在看剧时候,演员并没有把刀举起来,也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颇为遗憾,一说关羽要释放貂蝉,不料倚墙的青龙偃月刀自己倒下来,将貂蝉误杀了,一说关羽把貂蝉送回故乡,出家为尼了。  关羽斩貂蝉和释貂蝉剧里的貂蝉就不是原配了,而是变成舍身报国的烈女子,形象无比高大了。  版本六:还有个戏曲版本是朱派小生戏《白门楼》,说的貂蝉变成了曹操安排在吕布身边的卧底,把陈宫和张辽的忠言挡住,又不断的忽悠吕布。等曹操捉了吕布后还有称赞貂蝉“好妙计盖世功果,献连环计救得汉室河山”。这个版本貂蝉的原型估计是以三国志的吕布原配严氏。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版本,不过无论哪个版本。其中所描述的貂蝉不管是不是吕布的原配,是不是忠于汉室,都有一个共同点:貂蝉自己本身是愿意参加组织者的计划的,《演义》中貂蝉是王允的歌妓,主动要求做间谍,《平话》中貂蝉是吕布老婆,被王允送去离间董卓吕布的关系是自愿的,《斩貂蝉》《释貂蝉》则是董卓吕布死掉后貂蝉被用于魅惑关羽,也是自愿的,《白门楼》是曹操派去的卧底,也是自愿的。
  在正史上,陈寿的《三国志》、袁宏的《后汉纪》、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不见有貂蝉的描述,小说和戏剧对于一个正史上没有的人物写的如此的生动,是完全杜撰还是有根据的编造?下面我们从正史上找找有关貂蝉的蛛丝马迹。  《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 》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后汉书o吕布传》记载:“卓又使布守中阁,布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与吕布私通之人是董卓的侍婢,与王允没啥关系,吕布心不自安且去见了王允,证明董卓是知道的而且还为此恼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难不成就是因此这事?不就是个侍婢么,皇帝的后宫全给你了还不舍得一个侍婢,董卓这么小气不像他的性格啊。  《三国志*关羽传 》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华阳国志o刘先主志》记载: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与濮阳,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异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於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  《魏氏春秋*献帝传》记载: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缘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求以杜氏为妻,疑其有色,及城陷,见之,乃自纳之。  说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杜夫人,关羽和曹操说好的破城后要了杜夫人做老婆,下个订免得给别人抢先。曹操说不就一个女人么,当然满口答应.等城一破,关羽又去跟曹操要杜夫人,曹操想二哥也不是没见过女人的人,老是来要这个女人是不是长得很漂亮,马上叫过来看一下,不看不打紧,一看夫人国色天香,这种妖孽怎么能拿去祸害我的大将,还是自己收了吧,还有个儿子?多好的事,都有人代劳了,一起收了。此后关羽对曹操这个夺妻之恨耿耿于怀,还想在打猎中杀了曹操,曹操再怎么天天赐金银珠宝、绸缎衣服美女都拉不回关羽的心,而反过来看曹操对关羽不是薄情寡义,马上一提金马下一提银,要啥给啥有啥给啥,唯独就是这个杜夫人,还带着一个敌人部将的儿子,宁愿违背诺言也不给关羽,可见这个杜夫人有多漂亮。  还有一个值得提起的是吕布的原配严氏,《三国志》: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布然之。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虽然吕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在关键时刻不相信自己的首席谋士而相信老婆,就因为老婆说的话点中了吕布的要害:一旦情况有变化,我就不是你的妻子了。这充分说明吕布是很在乎自己的老婆的。  对比一下《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不难看出,对整个连环计的过程唯一的不同就是《演义》抛弃了貂蝉是吕布的原配这一说法,这可以让貂蝉的形象突然增高不少,变成了舍身救国成就大义的巾帼英雄,假如貂蝉确实是吕布的原配的话,《三国志》中的吕布害怕自己老婆变成别人的老婆这种想法就比较符合情理了。  因此我们推测一下貂蝉有可能是:1、董卓的侍婢,2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杜夫人,3.吕布的原配严氏。
  五德始终论------------汉末三国的颜色之争  汉末黄巾起义时候张角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也就是说汉朝代表的苍天死了,该轮到我的黄天了,苍是什么颜色?可解释为:1绿色—苍松、苍山,苍草,苍翠,2白色—白发苍苍、两鬓苍苍,3蓝色—苍天,苍海。那么汉朝是哪个颜色,其实当时汉朝是红色,为什么说当时的汉朝,难道汉朝还有别的颜色吗?  我们先从五行说起,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同时对应一种颜色:金是白色,木是绿色、水是黑色、火是红色、土是黄色。同样对应的颜色也是相克的关系:黑水克红火、红火克白金、白金克青木、青木克黄土、黄土克黑水。  五行对应的方位是:东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皇帝自称天子,上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统治老百姓的,所以皇帝一说话就是奉天承运,那是奉天的旨意办事。既然皇帝是上天的儿子,那为什么一个王朝要推翻另一个王朝,把前一任的天的儿子给干掉呢,这就是五德终始论。
  五德对应的是五行,一个朝代代表的是一个德,既然是推翻,五行就是属于相克的关系,这个论调是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盛行于汉朝。为什么说汉王朝属于土呢?《文选o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注:“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已下,帝王相代,各据其一行。始於木,终於水,则复始也。”从夏朝开始,夏王朝属于木,商王朝属于金,金克木;周王朝属于火,火克金;秦王朝属于水,水克火;汉王朝属于土,土克水。《史记o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如果按邹衍的理论,汉朝属土是没得跑了,但这套理论系统一是不大成熟,推广度不够,还需要再调试调试,二是有人根本不想用这套系统,想自己开发一套。这人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当年打进咸阳后,看到秦二世拜祭的青、白、赤、黄四大天帝,掐指一算:我擦,原来五行缺水啊,黑帝你居然漏了不拜,你要灭亡就是因为黑帝派我来灭你的吧,于是赶紧立了个黑帝庙供奉起来,既然黑帝代表是水,那我就是水德了。  真理是要死命维护的,最高领导犯了错也需要指出,于是周围的人不干了:”秦朝才是水啊,俺们推翻了秦朝就该是土朝。”领导一听不高兴了:丫的,我喜欢水,你们偏要弄个土,土不是克水么,你们想造反不成?  水也不成土也不成,有人出来打圆场了:高祖先生当年起义时不是斩了条大白蛇么?高祖押解囚犯去骊山途中,有一条大白蛇挡住道路,适逢高祖喝多了,酒壮人胆把蛇一刀两段,有史记为证: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因此高祖就是赤帝的儿子了,赤帝是火德,那我们汉朝就应该是火德。  高祖说得了得了,这事先等等,容后再议。再议再议,这事放着也不是办法,丞相张苍献计:秦朝残酷无比又短命,根本不是上天派来的儿子,配不上德字,咱们现在接的是周朝的火德,汉朝才是正统的水德。高祖很高兴,不愧是我的丞相啊,真有才。于是正式确立了汉水德,官服继续沿用了秦朝的黑色。  这套理论一直到了汉武帝,他觉得邹衍的理论是对的,而且大家公认秦朝是水德,虽然秦朝确实不怎么好,但好歹也算是正统的朝代,不能胡乱把人家忽略不计了,咱们汉朝就应该是土德。皇帝有这个意思,大臣们都表示拥护最高领导的指示,在以司马迁为首的一帮文化人的推动下,汉朝正式改回了土德。  西汉末年,王莽同志出来了,他不同意汉朝是水德也不同意是土德,硬说是火德,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国师刘韵想出来的。水能克火,按道理自己就应该是水德了,王莽想想也不对,秦朝就是水德,秦朝个短命鬼不是什么好鸟啊,我可不能是水德,国师刘韵帮他想了个办法:我不是要攥位呀,这是要顺应上天旨意呀,火德星君不想做啦,要传完给土德星君了,五行相生火生土啊,王莽不按规矩出牌,因此没多久就挂掉了。
  王莽同志之后就到了光武帝刘秀,刘秀该怎么做文章呢?
  先来看看这时代的背景:自汉武帝之后崇尚经学,流行起来图谶、谶语这种玩意,以诗词打油诗顺口溜涂鸦等来预言预测未来的事件,大至朝代兴衰,政局变更,小至家庭柴米油盐,这有点类似地下6合采,玩过6合采的都知道,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所谓6合采资料,根据一首诗或一幅图来猜特码,正因为诗词或图所涉及的内容多且似是而非,每当特码出现以后,胡乱拼凑解释都说得通,因此每每特码出现后的没买中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大师给我们的信息没错呀,自己没领会清楚。  此前太学生彊华进献个很出名的图谶叫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套把戏好多人用过,这不就是刘秀故意发出去的嘛,名字都写清楚了,这也做得太假了吧,陈胜吴广高祖好多人都干过这事,实际上还真不是,刘秀还没发兵在家务农时候就有了,而且还闹得沸沸扬扬,王莽的国师刘韵还为此改了名叫刘秀,最后还因此弄了个死无全尸,死前对此依旧深信不疑:之所以没有成功,因为他原名不是刘秀,改名的不算。  这个赤伏符确实对刘秀确实有很大帮助,正所谓是天命所归,刘秀登基后当然不能违背赤伏符,四七之际火为主,运应火德,刘秀做起了火德星君,此后的汉朝为火德,后人称汉朝为“炎刘”指的是从刘秀开始一直到西汉的结束这段时期。  西汉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军起义,黄巾军领导人张角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如果按五德终始论来说汉朝应该就是红色的火德,为何不是红天已死,黄天当立呢?原因之一是张角根本不承认汉朝是火德,口号的苍天只是代表汉王朝,反正就是汉朝完蛋了,到我黄天了;原因之二是指汉朝的军队的衣服苍青色,己方用黄布包头,用来青黄区分敌我;原因之三是和王莽攥权的观点一样,火德星君不干了,火生土,要把江山传给土德星君了。  张角的土皇帝梦没做下去,然而到了西汉末年的火苗也越来越弱,也越来越多的人打起火德星君的主意,曹丕就是其中之一,那该怎么改呢?按五行相克论水克火,然后又回到秦朝和高祖的水德了,这可不行啊,按道理五行是个轮回,总不能在水火水火中兜来兜去,而且秦朝是个暴政王朝,汉武帝用土德克水德名正言顺,现在的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汉献帝也没干什么坏事,用大盆水来浇灭小火苗可不大地道,事实上献帝也是把江山和平转让转给曹丕的,这不存在克的关系,还是用五行相生比较好:火生土,于是曹丕放出风声说某某某地有黄龙出现,天上的黄帝星闪闪亮,火星也暗了好多年了,奉天承运,土德星君要代替火德星君啦,声势做足后,曹丕顺利坐上了土德黄帝,年号也改成了“黄初”。  曹丕这样干了,孙权也不甘示弱,孙权也说我这边也有黄龙出现,我也要做皇帝,年号改成“黄武”,后来又改成“黄龙”。魏吴都是土德黄帝了,刘备咋办,也要做皇帝,但刘备不要土德,他本来就是刘家人,是要继承汉王朝的,所以刘备还是火德,年号叫“章武”,章取自《尚书》“天命有德,五服五章”,武和“黄武”的意思一样,表示继承的意思。  总结:汉朝一共有三德,高祖至汉武帝期间是水德,汉武帝至汉光武帝期间是土德,汉光武帝至汉献帝是火德。
  无崇高理想的高顺
  高顺在三国的各种资料出场时间短,死的早,没有机会在轰轰烈烈的官渡、赤壁这些大战一展雄姿就挂了,在电影电视剧中也是,那些威猛雄壮帅哥小鲜肉的都演关羽赵子龙许诸典韦周瑜吕布去了,大咖又不愿意演个下场不好挂的又早不出名的武将,随便找个做做龙套让这高顺这人物更加不让人记起,其实这是位三国少有的忠勇之将,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高顺是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  下面从几个方面聊聊高顺:  1. 武力  既然是猛将,一定要武力过人。玩过三国杀的都知道高顺的技能禁酒和陷阵,高攻击高爆发,无视仁王盾八卦藤甲的防具,啃硬骨头利器。  《三国演义》中高顺是吕布手下的首席战将,高于八健将一档,17回中描述: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吕布、高顺、陈宫各带一支部队,张辽、臧霸两人共带一支,宋宪、魏续两人共带一支。实际架构类似一个三层的金字塔,八健将第一层,陈宫高顺第二层,吕布最高层。  高顺的军事巅峰时期在建安三年,击溃刘备以及曹操的援军。当时刘备有了个地盘后很快发展了超过万人的部队,这让吕布很不爽,于是派高顺进攻小沛,刘备急忙请曹操来救并提兵与关羽张飞出城驻寨接应曹军,待曹操派兵相救,高顺回军迎击援军夏侯惇,激战中射伤夏侯惇一目,大败曹兵。高顺得胜后回击刘备军,拥有万人敌的关羽张飞抵挡不了高顺的冲击,两军皆溃,杀得刘备弃了老婆儿子匹马逃难。  高顺之所以那么厉害,就不能不说他麾下的陷阵营,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陷阵无坚不摧,那么这区区七百人什么来头。先说说战斗模式:《三国演义》描述的两军交战通常武将先到前面空地单挑,两边士兵边啃烧鸡腿边下注,主将赢了的士兵一蜂窝冲上来,输了一方的士兵掉头就跑,这种模式几乎是演义的交战模板,满足了许多武将控的胃口,事实上由武将单挑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事极少出现。实际的战争要么是主将指挥乐队敲鼓鸣金号令进退,要么主将亲自率兵带头冲锋。武将是在后方指挥摇旗击鼓还是亲自冲锋基本上和这个武将的职位是相对应的,好比一个排长带着二三十个兵打仗,自己不上士兵们未必会上,这种级别需要亲自带头冲锋,等这位排长胜仗打多了,慢慢升到营长了,带的兵越来越多,打仗时候就有可能不带头冲了改在后面指挥了,等这位营长升到师长了,就不可能去亲自冲锋了,要是挂掉了队伍没头头了。  高顺就是属于带头冲锋这种,一是陷阵营的人数没有庞大到可以背后指挥,二是陷阵营的性质在于攻坚、突袭、阻击、冲击敌方摆好的阵营,必须头头带头冲锋指明攻击方向。每逢有战斗就必须冲在最前面,有正史或旁史记载的和曹操、刘备、袁术的交战不下十次,而这些战斗中以少敌多占了多数,高顺完好无缺,陷阵营基本没有损耗,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也说明了高顺个人击杀力和防御能力无比强悍。
  2、陷阵营  陷阵营是三国中的谜,史料没有记载陷阵营过多的情况,具体的兵种是被讨论无数的话题。给的谜面只有“铠甲斗具精练整齐”,铠甲是身上的防护装备,斗具就是武器的意思。  吕布闻名于时代的其率领的骑兵,陷阵营是吕布乃至当时所有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最初的打造应该是由吕布高顺共同打造,人员由吕布在丁原手下就带来的,武器装备和马由董卓时期集中央军与西凉军乃至整个西汉的总和的精华所在,即便如此数量也只有七百多,足见珍稀。  高顺带领的陷阵营正面刚桥蕤,击溃刘备,大败夏侯,都是以少胜多。想象一下高顺怎么击破号称数万人马的夏侯惇的,七百多的骑兵骑着优良的战马突然冲击敌阵,敌军没反应过来瞬间被撕裂一个缺口,被冲击的士兵争相后退逃命,后面的士兵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对方来了什么厉害角色,惊慌中丢盔弃甲,将领无法指挥控制导致人马相互踩踏,战斗瞬间崩盘。要造成这种效果的兵种只可能是高机动的骑兵,有不少人认为陷阵营是重甲步兵,不可忽略的是重甲步兵的负重问题,全身重甲加上必备的武器起码得50斤以上,反复急速冲锋体力不可能支撑得了,陷阵营进攻小沛,回击夏侯惇,大败夏侯后马上又击溃刘关张,不借助马匹不可能有如此的快速和体力,而且步兵依靠双腿发起冲锋,不被乱箭射死也冲击不了敌阵。  确定了陷阵营是骑兵,西汉的骑兵分两种:轻骑和重骑。轻骑无甲,主要武器是弓弩,以机动见长;重骑被甲,持刀剑戟戈近战。  吕布的兵种以骑兵见长,陷阵营作为吕布的先锋部队,基本每次吕布出征都用在攻坚上,而竟然死伤消耗极少,说明防御能力也是极强,因此骑兵必须是重骑。自从战国后期,铠为铁甲制造,西汉以后铁甲从用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用较小的甲片编的鱼鳞甲;由仅保护胸、背的形式,发展到加有保护肩臂及保护腰胯等部位。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和马铠等五种。黑光铠由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组成,每片大小约为4*2.5厘米,越高档的铠的每片铁片越小;明光铠是在黑光铠的基础上把胸前和后背的铁片更换为铁挡板以提高胸背的防护能力;两当铠是用皮革把两块铁凯挂在肩膀上,只保护胸背部分;环锁铠由铁环环环相扣组成的铠甲;马铠顾名思义是保护马的铠甲,由铁片或皮革组成,完整的马铠可以保护除四肢外的全身。  不论是哪种铠甲,人马的铠甲就是当时最精良的重甲,因为轻甲根本没有对弓箭和弓弩的防御能力,防护齐备的重甲加上马铠的重量也是对马匹和士兵的一大考验,也是制约陷阵营人数的因素之一。  再说斗具,陷阵营是单一武器还是多重武器组合?既然才七百多人,那么兵种就不可能太复杂,骑兵冲阵的武器要具备长兵器冲杀的能力,可以是长矛,戈,钺,戟之一,在长距离冲锋的过程中也不能闲着,因此会装备弓弩或者弓箭,弓箭需要两手协调操作,不利于马上平衡和武器盾牌的携带,且杀伤力不如弓弩,配备弓弩是很有可能的。《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在赫萌叛乱时躲进了高顺的军营,而高顺就“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高顺深夜整备带去平叛的部队很可能就是陷阵营,从武器上看,陷阵营具有弓弩武器。  综上所述,陷阵营是一支拥有弓弩长兵种的重骑兵部队。
  3、政治见解  建安二年,琅邪相萧建的在吕城闭城自守,吕布写信吓了吓他,萧建马上表示要进贡伍匹好马,没等到马还没到吕布手里,当时没归顺吕布的臧霸就把城给破了,城内物资都到了臧霸手里,自然马就不给了。吕布大怒要亲自率兵攻城,高顺谏阻吕布: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吕布不听,而臧霸怕吕布会血洗城池奋力抵抗,结果吕布攻城无功而返。  高顺比吕布冷静得多,吕布贪图小利,为了区区五匹马就要率大军攻城,只一味的迷信武力不考虑后果,也不懂得珍惜名声。  《英雄记》: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高顺对吕布这种粗人也不拐弯抹角了,直说对于我们这种忠臣的建议你要多听听,对自己的行为要检点,做事多动动脑,不要每次做错事了就说自己失误了,这种失误太多了。吕布的典型行为叫做知错不改,在一个坑里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在同一个坑跌倒。  4.忠义  郝萌造反事件,《演义》中的郝萌是被张飞生擒曹操斩首的,实际上郝萌还没有机会和曹操交战就被高顺斩首了。据《英雄记》记载,建安元年,郝萌受到袁术的挑拨,半夜率兵攻击吕布住所下邳,吕布惊慌中带着老婆就跑,又不知道造反的谁,万一跑到造反者那里去不就是自投罗网了?此时的吕布跑到高顺营里求救,高顺在仔细询问后凭口音判断郝萌造反,半夜里带陷阵营迅速平定叛乱,斩首郝萌。深夜兵变如此的危险境地里首先确定的就是高顺不会反叛,这是什么样的信任?  受郝萌反叛事件后,吕布再也不相信任何人。陈宫被郝萌手下的曹性揭发是反叛事件的主谋之一,吕布虽然不继续追问,但自然已经不信任他了,而高顺作为吕布最信任的武将、平定叛乱的功臣也不信任了!  吕布虽然智商低了点但也知道他本身这种喜怒无常,说话不经大脑很容易某个时候就会激恼手下,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郝萌出现,尤其身边有高顺这员猛将!  吕布解了高顺的兵权,不打仗时期陷阵营交由小舅子魏续掌管,打仗时才交给高顺。即使这样,“顺亦终无恨意”。高顺当初谏言,吕布自然听不进去,然“知其忠”,郝萌事件后“更疏顺”,吕布的做法已经是草木皆兵,立志要做孤家寡人了,最应该相信的大将都疏远了,谁还会为你拼命?  实际也是如此,除了高顺还真没人为吕布拼命了。建安三年,曹操进攻吕布,围城三个月。上下离心,包括吕布小舅子在内的魏续、侯成、宋宪绑了陈宫吕布投降曹操,臧霸乱军中逃走。  被俘后的吕布死皮赖脸乞求活命,陈宫不肯投降只求曹操照顾妻儿老小,张辽破口大骂,曹操惜才收降,高顺一言不发慷慨就义。  《演义》中高顺是第一个上来被溢杀,没有见到后面吕布陈宫张辽的表演,没有说出“忠臣不侍二主”、“大丈夫誓死不降”这样的豪言壮语,只是从容的走向刑场。曹操拥有高顺追求的领导所具备的品质:有忠臣谋士的建言能听从,有错误能迅速改正,知人善任不会嫉妒良谋武将,可这有什么用呢?高顺只忠于吕布,即使知道吕布这种人注定要失败,即使知道吕布猜忌自己,“终不能用”,即使吕布夺了自己的所有---陷阵营,即使知道曹操是更好的主人。  高于八健将一档的一档的高顺,已经没法知道后来的张辽降昌豨,破袁尚,远征乌丸斩蹋顿,大战逍遥津,臧霸降吴敦、尹礼,败昌豨,破居巢,讨吕范。以高顺的武力谋略,成就会低于这两位么?  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武将,不想封妻荫子、建功立业、光复汉室。”贤臣择主而侍,士为知己者死”,没选择一个明主,只忠于“无谋而多猜忌”、“知其忠不用”的吕布,留给后世人们一声叹息。
  出山前的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27岁出山,次年促和孙刘联盟与曹操大战赤壁,辅佐刘备取巴蜀,刘备死后辅佐刘禅平南蛮,六伐中原。  诸葛亮出山后这么牛逼就不赘述了,这里谈谈诸葛亮出山之前的事,主要谈谈他的婚姻。  诸葛亮于公元181年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相当于朝廷的高级特务,在汉朝的权力很大,通常还由皇帝亲自配备武装力量,监察文武百官,弹劾公卿贵戚。父亲诸葛珪,为太山都丞,都丞就是太守下面的官,相当于中层干部。诸葛珪生有三男两女。老大诸葛瑾,老二诸葛亮,老三诸葛钧。母亲章氏在诸葛亮8,9岁时去世,次年诸葛珪续弦后未再生育,三年后诸葛珪去世。父亲去世后第三年,诸葛瑾随着继母因避乱前往江东,后来诸葛瑾被孙权重用。诸葛亮和弟弟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继母赴江东后第二年诸葛玄被伪帝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豫章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地区,诸葛亮和弟妹跟着叔父同往,诸葛玄上任不久,朝廷正式任命另一个太守朱皓,朱皓上任时候到张扬那里借兵来武装夺取,诸葛玄本是是袁术任命的本来不合法,朝廷任命的还带了兵来,只好离开豫章投靠刘表。两年后诸葛玄病故,此时的诸葛亮17岁。  此后的10年到刘备三顾茅庐,期间诸葛亮为自己争取了足够的出山资本。刘表治理下的荆州成功地取得了本地地主力量的支持,采取了自守的政策,休养生息,坚决不参与军阀之间的斗争,远离战乱的好地方吸引了很多名仕的进驻,诸葛亮这种没落的士族只是其中毫不显眼的一个。  当时的荆州有两家大地主豪强占统治地位,分别是蒯家蔡家。蒯家掌管荆州行政财政,代表人物是蒯良蒯越蒯祺,蔡家控制了荆州的军队,代表人物是蔡瑁,被刘表任命为“镇南将军军师”。蒯蔡两家为刘表平定江南,稳定荆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蒯蔡两家外还有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社会影响大的地主豪强家族。这几大家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共同编造了一张关系大网,牢牢控制和稳定荆州政权。庞家代表人物是庞德公,在荆州名望极高,不追求名利,刘表曾多次上门请庞德公而不得。得到庞德公的赞赏对当时的人的积极方面影响很大,据《先贤传》记载: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儿子庞山民任曹魏黄门、吏部郎,侄子庞统任刘备的谋士,军师中郎将,另一侄子庞林任荆州治中从事,刘备伐吴失利后随黄权投降魏,任钜鹿太守。黄家代表人物是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是襄阳名士,与太尉张温有亲戚关系。马家代表人物是马良兄弟五人,其中马良为刘备的州从事,后任侍中;弟弟马谡先后为刘备县令、太守,诸葛亮北伐因失街亭被处死。习家代表人物是习祯,据《襄阳记》记载:习祯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后跟随刘备入蜀,先后任县令,广汉太守。  几大家族通过政治婚姻把彼此联系得更加牢固,形成坚固的利益共同体。黄承彦是名将蔡讽的大女婿,刘表是蔡讽的二女婿,蔡讽是蔡瑁的父亲,而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当时的太尉张温。习祯的妹妹嫁给庞德公的侄子庞林,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章陵太守蒯祺、诸葛亮的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的弟弟娶了习家姑娘,姓名无法考证,蒯良的儿子蒯均娶了王朗的孙女,王朗的另一孙女嫁给了司马昭。
  这就有点复杂了吧?我们重点看看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二姐夫庞山民,岳父黄承彦,表舅舅蔡瑁,姨夫刘表,弟媳习氏。通过婚姻诸葛亮和荆州最高长官刘表、实权豪族蒯家蔡家庞家习家黄家都拉上了亲戚关系。  诸葛亮已是没落士族寄人篱下,凭啥得到几大家族尤其是黄承彦的眷顾?首先要得益于诸葛玄与刘表的关系,通过刘表为诸葛亮两个姐姐找到好婆家蒯家庞家。任何朝代的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西汉时期的政治婚姻不可胜数,当时没落的诸葛家族与蒯家庞家正常联姻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如果没有刘表和诸葛玄的私人关系,这两庄婚姻不可能实现。其次,诸葛亮的个人努力,诸葛亮本人智商高情商也高,是个超级学霸还很努力,诸葛亮十分尊敬庞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被赞为卧龙。诸葛亮凭自己的努力得到庞德公的赏识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在荆州的知名度。其三,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交的朋友就比较上档次了,诸葛亮的牛人朋友很多,其中包括了司徒与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州平、石广元(后任太守、守典农校尉。)、徐庶(后在魏国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后任凉州刺史、镇东将军)。和谁一起玩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很明显的是读书时期往往有爱读书的舍友往往一个宿舍的同学都爱读书成绩优秀,有爱玩电脑游戏的一个宿舍都是重修大户,其中原因都是相同的。其四、不但诸葛亮智商成绩好,而且人长得也帅。《三国志》写诸葛亮体态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意思是诸葛亮年少时有才压群伦,有英雄的气量。身高八尺换算成现在的长度约为1.84米,不但长得高还长得极其的好看,后孙权描述诸葛亮为“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这样又高又帅学富八车的人哪个靓女看了不心动,哪个大叔不想把女儿嫁给他?  果然诸葛亮被黄承彦看上了,诸葛亮和黄承彦的女儿黄硕(还是游戏中的黄月英好听点)的这庄婚姻到现在看来依旧是佳话。当时的诸葛亮已经二十五岁了?大龄剩男了,高富帅为什么迟迟不结婚?我们就不乱猜测了,直到黄承彦找上门来: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立即许之,黄承彦即载送其女至隆中,以至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娶老婆,黄头发黑皮肤,岳父形容得很丑陋,是自谦还是真的丑还不好说,但从“时人以为笑乐”来看,估计长得不好看。而诸葛亮立即许之,也就是说相亲说媒很正常,但诸葛亮还没见过自己的未来老婆呢就马上答应了就不大正常了吧。之前大龄高富帅应该拒绝了不少媒人,为何黄承彦一提亲,说得女儿那么丑,诸葛亮还没见人就答应了呢?莫非看中的黄承彦是蔡瑁的姐夫,刘表的表姐夫,还是真爱?  诸葛亮结婚后,声望和地位迅速提高一个档次。更得到被庞德公称为“水镜”的司马徽的赏识,婚后第三年最终通过司马徽的引荐完成了出山辅助刘备,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最后以陆游诗表达一下对诸葛武侯的敬意吧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谋士中的不倒翁----贾诩  贾诩,字文和,古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活了77岁。不少三国爱好者认为贾诩乃三国第一谋士,而对他不齿的人也不少,在谋士当中争议极大,这里主要谈谈贾诩的生存之道。  三国著名谋士中程昱荀彧等一开始就跟对了曹操,一生不改主人。贾诩先从董卓,后从郭汜李榷,再从段煨、张绣,最后从曹操、曹丕。诸葛亮辅佐刘备,身居丞相之位主政蜀汉,后扶刘禅北伐中原,军政一把抓,贾诩仅仅做个谋士,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能不干别的就不多干。司马懿谋事谋身谋国最后攥魏,贾诩以自保为基础谋事不坑主。  1、 频繁跳槽,不坑主公  贾诩和董卓都是西凉人,第一任主人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当时作为讨虏校尉和董卓牛辅一同进驻洛阳。第一仗打的是关东联军,大破当时所向披靡的孙坚,打得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  三年后,董卓和直属领导牛辅一并被杀,京城大乱,国家罪人王允要肃清董卓余党,逼得寻求自保的贾诩放了个大招,当时贾诩找上了第二任主人李傕,劝说李榷郭汜反攻长安,结果大败吕布,控制朝政,屠城杀百官。三年后郭汜李榷樊稠三人大乱斗,贾诩多次谏言李傕不采纳,自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明白李傕注定要失败,于是辞官找了第三任主人段煨。因为怕贾诩的威望太高对己不利很担心,刚好在南阳的第四任主人张绣对贾诩非常敬佩,想办法挖过来,结果自然是大家欢喜,段煨送走了心头大患,贾诩离开危险之地,张绣得到谋士。曹操袁绍的官渡大战前一年,双方都在争取外援,贾诩带着老板张绣一同投靠了第五任主人曹操。曹操去世以后,贾诩继续辅佐第六任主人曹丕。  贾诩先后为六任主人做将军或谋士,共同特点就是不坑现任主人以及前任主人。对比同样是更换过几次主人的吕布,杀丁原杀董卓反刘备,坑前任主人来做跳板,贾诩没干出杀李傕立明主的事而是默默的走开,面对对自己猜忌的段煨,贾诩没设计谋夺军队,去到张绣那也没鼓动对自己百依百顺言计听从的主人图谋段煨,知道以张绣的能力、地盘、军队等实力不可能问鼎中原,没死呆在张绣那里等着被灭,带着原主人投靠曹操。  张绣在宛城时候,贾诩曾作为使者去见曹操,曹操一见到贾诩就很喜欢想留下来。贾诩也知道曹操是他的明主,之前就不断的谏李傕:“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后来张绣投降曹操也是贾诩一手操办,但此时的贾诩的主人还是张绣,他不干这种被挖墙脚一挖就走的那种。他要为现任主人负责任,因此他拒绝了 “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此处彰显贾诩一心为主的优良品质。  197年,张绣依从贾诩的意见投降曹操,此时的曹操得意忘形,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张绣的城和兵,然后看上了张绣的叔叔张济的老婆,晚上就把这位美女小寡妇给睡了。这可惹恼张绣,太欺负人了,以后还怎么混啊,《傅子》记载曹操特意收买张绣勇冠三军的部将胡车儿,更加让张绣心惊胆战。虽然投降曹操是贾诩建议的,跟着曹操比张绣有前途,但此刻的主人遭辱遇险贾诩没有坐视不管更没有告密新主人邀功,而是计助张绣反戈一击,激战中曹操的爱将典韦战死,最优秀的大儿子曹昂战死,侄子曹安民战死,自己右臂中箭,损兵折将后死里逃生。次年曹操再征张绣,因后方失火,贾诩又建言张绣二败曹操退兵。  2.奇招妙计,石破天惊  怎么说贾诩的计策为石破天惊?  好比象棋中的残局,对方子力占优,贾诩的计策就好比对劣势一方指出关键的一步棋,下棋者按他的方法下了就赢,不按他的方法下就输。这种能力的价值含金量高的地方在于,比如普通谋士指导优势一方下棋,固然按自己的方法下能赢,但用别的走法也能赢。另一个比喻就是篮球场上的教练,高明的教练贾诩劣势情况下设计出精妙的战术,用上了合适的球员取得胜利,反之不用他的战术或球员就输,因此贾教练是不是比那些喊喊做好防守投进球抢下篮球的口号也能赢的教练要高一截?  例一:董卓被诛后,郭汜李榷成了丧家之犬,随时被一个小小的亭长之流的抓了正法的逃犯,用了贾诩的计策,马上从逃犯到掌管朝廷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后将军。之后不听信贾诩的献计,又从司马、将军变成了过街老鼠,最后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李傕被段煨等灭了三族。  例二:198年曹操二征张绣,包围了穰城。围城不久曹操自动退兵,张绣要亲自率军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继续追击,果然大败而归,张绣垂头丧气回来后贾诩却又说:快点再追,这次会赢了。张绣虽然很不解但依贾诩收集残兵败将再追,果然大获全胜。得胜后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说:“曹操围城虽然没攻破我们,但他们实力没有受损,之所以急忙回撤肯定是后方出了变故,既然有计划的回军,曹操肯定会布置妥当,亲自殿后。您虽然打仗很厉害,但始终打不过曹操亲自带领的精兵,所以会被打败。曹操打败您以后必然会火速回撤处理后方事务,精兵强将先行回军,殿后的必然是一般的将领,打不过您是必然的了。”事情果然和贾诩说的一模一样,曹操是怕袁绍偷袭老巢所以撤兵,张绣追击一战不利二战大胜。  例三: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进入了相持阶段后,袁绍兵多粮多,曹操兵少粮缺士卒疲乏,正在困难之际曹操几乎崩溃想放弃官渡退守许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不久之后机会出现,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曹操孤注一掷亲率骑兵偷袭乌巢,一把大火烧了军粮,一举扭转局势。  例四:208年,曹操挥兵荆州,适逢刘表病故刘综举州投降。曹操志得意满想一举踏平江东,遭遇赤壁大败,直接导致三国鼎立。曹操的失利确实有很多因素造成,具体因素不作讨论,赤壁之战前贾诩持反对意见:“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贾诩的建议和袁绍的沮授在官渡之战的建议基本一致:不战而屈人之兵,养好自己的军队,安抚好百姓安居乐业,只要把自己壮大了,江东自然臣服。此刻的曹操骄傲自大听不进贾诩的劝告,结果赤壁之战的曹操成了官渡之战的袁绍,孙权刘备成了官渡之战的曹操。
  3谋事谋人,谋心为上  贾诩不仅能审时度势预见局势的发展,还能对人做到知人知面知心,这点是正是谋主荀彧所缺乏的。  例一:郭汜李榷樊稠大乱斗时,贾诩明白李傕的做法迟早要失败,于是去投靠了在华阴的段煨。在段煨军中贾诩早就名声大噪,威望很高。段煨很害怕贾诩会反了他夺了他的军队。平时对贾诩毕恭毕敬的,待遇非常优厚。但贾诩看出段煨的心思,很担心段煨要对他下毒手,于是想办法跳槽去了张绣那里。临走前有人问贾诩:“段煨这么厚待你,你就这样走了不怕他不高兴?”贾诩回答道:“段煨生性多疑,很忌讳我,礼虽然厚重,不可依赖,呆太久了他就会对我不利了。我离开了他反而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援军,必然厚待我的妻子和儿子。段煨果然善待贾诩的家小,说明贾诩透过表面看透人心的能力一流。  例二:197年曹操一征张绣,张绣投降,因曹操睡了张绣的婶婶及拉拢大将胡车儿,引起张绣不满和猜忌,依贾诩之计大败曹操,曹操失去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曹操受伤抱头鼠窜逃走。198年曹操二征张绣,因后方变故撤兵被贾诩算计,把断后的部队击溃。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战前一年,袁绍和曹操都在争取张绣,袁绍派使者见张绣,张绣本来要答应了,贾诩直接对使者说:你家袁绍连兄弟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其他人吗?直接把使者轰走,断了张绣投靠袁绍的念想,把张绣送到了曹操手上。曹操生性多疑、为人自大、生性好色的缺点贾诩不是看不到,而且更严重的是曹操最爱的典韦和最喜爱的悍将儿子曹昂死在张绣手上,若不是典韦死战为曹操争取了逃跑时间恐怕自己也死在张绣手里。杀爱将杀爱子欲致己于死地的这种大仇换个人来说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以后怎么可能会和平共处,但贾诩就认准了曹操有王霸之志,必释私怨。果然曹操不计前嫌,在张绣生死存亡之际选择对了阵营,最后也得到了善终。  例三:曹操晚年立嗣是他最大的事情,也因此犹豫不决。最喜爱的长子曹昂被张绣杀死聪明伶俐的曹冲也死了,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不决,曹丕才能平庸却是长嫡子,曹植举笔成章有才华却是庶子。曹丕问计于贾诩,贾诩帮他出计谋:每当曹操出征送行之际,曹植发言成章称赞曹操的功德,曹丕只是流涕而拜。于是曹操总是怀疑曹植虚伪,曹丕诚实孝顺。等曹操问贾诩立嗣的意见时,贾诩不回答,曹操再问。贾诩说“我正在思考呢。”曹操问想什么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曹操大笑,随即立曹丕为王世子。  贾诩之所以能解决曹操立嗣的重大问题游刃有余,因为贾诩对曹操的心思了如指掌,很清楚曹操喜欢什么担心什么,首先教曹丕取得曹操的好感,又清楚曹操既想立个有能力有才华的曹植,又担心曹丕不满引起儿子之间的争斗。然后借袁绍、刘表未立长而立幼引发内乱的教训,旁敲侧击,四两拨千斤一举捅破曹操心里最后一层防线。  4.深藏功名,独善其身  贾诩历任六个主人,虽然跳槽频繁,没有遭到主人及同事怨恨甚至迫害的。当然首先是贾诩没干坑主人的事,更重要的是贾诩不爱出风头,哪些事不该做的不做,哪些话不该说的不说。尤其在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贾诩作为董卓旧部在曹营复杂的环境下安然成为了不倒翁,归功于他与和主人、同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  杨修,四世太尉杨彪的儿子,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担任曹操的主博,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才华横溢令曹操都自叹不如,《曹植传》记载: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说明他的地位很重要,此时的杨修是受曹操信任的。杨修犯的大忌就是在曹操立嗣的问题上站在了曹植这边,并且高调出主意闹得沸沸扬扬,及曹操已经立了曹丕为王后还保持和曹植的亲密接触,于是曹操以“终始之变、有才策、袁绍外甥”的理由杀掉了。  大帅哥崔琰,刚正不阿,曹操对他很敬畏。崔琰的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曹植,当曹操立嗣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认为要立长子,并说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且愿意以死来捍卫这个原则,这点曹操很满意。及曹操称魏王时,崔琰推荐的官员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有人就说杨训趋炎附势,油头滑腔不老实,崔琰写信给杨训说了一些含糊有歧义的话,刚称魏王的曹操此刻最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也需要替死鬼出来杀鸡儆猴。正好逮住崔琰,罚他做徒隶,随后处死。  许攸: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重要功臣,正是许攸的反水告密曹操才能一把火烧了乌巢。立功之后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调戏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被告发后曹操将他收押杀掉。  荀彧,被曹操称为子房、王佐之才的谋主,战略上为曹操描绘了统一北方的蓝图,战术上曾死战吕布保住曹操的根据地兖州三城,打赢官渡之战,轻骑突袭荆州,举人上推荐了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人才,论重要性来说荀彧在众多谋士中首屈一指。但最要命的是荀彧有他的理想抱负,他要复兴汉室,重振大汉雄风,他要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能臣。但曹操要做魏公魏王了,荀彧和曹操渐行渐远,慢慢的不是同一个战壕上的队友了,曹操南征孙权时把他带到谯县并把他留在那里,远离政治中心,不久忧虑而死,另一说是曹操赐死。  对比一下贾诩的韬光养晦,不爱搬弄是非出风头,甚至出谋划策这个主业也是被动的多,主动的少。“诩自以非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贾诩向来小心翼翼,在李傕风光时候就坚决推辞了封他的官职,在段煨做谋士敏锐的察觉段煨的心思,在曹操手下也是一样,闭门不参与是非,不私下结识朋友,儿子女儿不攀高门。贾诩不受曹操及同僚们猜忌迫害,谥为肃侯,不但得到了善终还保全了家人:大儿子继承了贾诩爵位,二儿子分到了其中一部分食邑,封列侯,三儿子为驸马都尉、关内侯。  总之,贾诩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是个恶棍谋士,揣着刽子手的心,出着阎王爷的主意。陈寿对他评价就很高:“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魏书十把荀彧荀攸贾诩列一传,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列一传。贾诩地位排名前三,裴松之就很不爽贾诩: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裴认为贾诩不配和二荀同一档,了不起和程昱郭嘉一档,在为人方面更是夜光和蒸烛的区别。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说: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一言兴邦对贾诩的极高赞赏啊。易中天先生认为贾诩是整个三国时代最智慧的人。总的看来正面的评价居多。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贾诩的计谋千虑而无一失的厉害以及他的职业操守,作为一个谋士只干忠于主人的事。在只寻求自身利益的古代和今天,对比三国时代杀主求荣的吕布,谋权篡位的司马懿;出卖公司利益获利,脚踏两条船坑害老板吃里扒外甚至卖国求荣的某些汉奸要强得太多了。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指的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