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信广窑太亭城天字号保镖的大城砖是哪个年代的砖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古城要『重生』 难忘老胡同
09:52:47 来源: 
记者于去年拍摄的东白衣堂 于新贵 摄观前街已经拆迁了的老鼠胡同状元街 &打造水中古城品牌,重现运河古都风采&&&这是悬挂在古楼东大街一张条幅上的宣传语。大街两侧是一派繁忙景象,来自
记者于去年拍摄的东白衣堂&&于新贵 摄
已经拆迁了的老鼠胡同
&&“打造水中古城品牌,重现运河古都风采”——这是悬挂在古楼东大街一张条幅上的宣传语。大街两侧是一派繁忙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公司正在修建一座座仿古建筑,部分明清时期风格的起脊灰瓦建筑已初见端倪。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房屋被拆迁,一些老街巷也消失在一片片瓦砾中。
& & 保护和改造古城,是聊城 “一号工程”。工程的实施,对于突出水城文化特色,提高水城文化软实力,无疑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 & “一号工程”完工后,古城将重现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在保护与改造古城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古城老街巷、老胡同,也自然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老街巷老胡同的背后,是一段段传说和故事
& & “搜集古城老街巷、老胡同文化是与时间赛跑!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东昌府区政协文史宣委主任王彦华这样说。
& & 一年半之前,王彦华就开始动手编纂一部关于古城老胡同的史料,为此他召开专题座谈会20多次、走访数百人、写下了15万字的文稿。这部文稿,浸透着王彦华很多心血。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居住在古城区的部分老居民开始搬入新城区,到如今,居住在古城区的老居民不足两万人。特别是目前实施的“一号工程”,更加速了古城区老居民向新城区搬迁的进度。这意味着,随着这些老居民不断搬迁到新城区,搜集整理老街巷、老胡同文化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 & 王彦华说,目前,他已经征集到老街巷故事40多条,其中,反映家族文化的街巷有马宅街、安宅街、叶家园子街等;反映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步云阁、文明街等,这些老街巷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 老街巷、老胡同的背后总是与历史人物和故事紧密相连。除了古城“五大家族”,名噪一时的“厨师世家”、“木工世家”也散落在老街巷、老胡同里。
& & 二十里铺街是目前唯一能证实是宋朝时期保留下来的老胡同。这条街位于古城西南角,在这条宋朝保留下来的老胡同里,曾经诞生过一位高级将领。
& & 靳氏家族的兴盛,曾经让观前街繁荣一时。宣统二年的《聊城县志》就是出自靳氏家族的靳维熙之手。
& & 在于集镇李庙村发现的安氏家谱,则记载了安宅街的成名源于清朝初期的安跃拔。安跃拔曾任广东总兵,从一品要官,发迹之后他在安宅街修建了豪华府邸,从此,这条街就被称之为“安宅街”。如今,光岳楼券门上的“凤城仙阙”门额,就是安跃拔的墨迹。
& & 张汝公是住在西口南街的一位木匠,清朝时期,聊城曾经对古楼进行过一次维修,张汝公在这次维修中唱的是“主角”,坊间甚至流传着他为常年失修的古楼“偷梁换柱”的故事。
& & 此外,十县胡同、古棚街、文明街、二府街、状元街……这些老街巷、老胡同都有让聊城人说不尽的传说和故事。
老鼠胡同、东顺城街已消失在一片片瓦砾中
& & 去年11月24日,在老城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先生住进了开发区东方家园小区的楼房。李先生原来的家在古城南顺城街,当得知自己的房子要被拆迁时,65岁的他第三天就自己动手拆迁。
& & 五十多万的拆迁补偿款让李先生顺利地住上了楼房。与别的老人不同的是,李先生没几天就习惯了住楼房。他甚至认为,拆迁给他带来的是一种幸运。“那些老胡同的人和事,让俺忘不了。”李先生偶尔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 & 实际上,拆迁之后的老街巷、老胡同能否被保留下来,不仅仅是像李先生这样的古城老居民的担忧。
& & 聊城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次古城保护与改造中,将保留一些老街巷、老胡同,同时,根据规划将有一些老街巷老胡同消失。
& & 而一些文物、文化部门的人士认为,老街巷、老胡同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聊城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聊城繁荣的见证,老街巷、老胡同在古城保护与改造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历史原貌。
& & 记者在古城区看到,临湖四周的古城拆迁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老鼠胡同、东顺城街已经消失在一片片瓦砾中。这些消失的老胡同能否在古城保护与改造中被恢复,我们不得而知。
对老胡同进行录像、拍照、文字记录很有必要
& & 聊城的老街巷、老胡同主要分布在古城区和东关运河商业区。而古城目前正面临着新生,那么如何传承老街巷、老胡同文化?如何给一些将要消失的老街巷、老胡同留一份记忆?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 & 王彦华介绍说,聊城古城从宋朝建立以来,一直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古城的建制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一些老街巷、老胡同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历史上缺乏更多的史料记载。清朝宣统之前,很多老胡同在史料上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到清朝后期,特别是从民国至今,聊城老街巷、老胡同的史料出现了“空白期”,而只能依靠民间口口相传的口碑资料来整理、研究、传承老胡同文化。目前,如果老胡同文化得不到及时传承,恐怕以后更难传承。
& & 王彦华同时认为,在这次古城保护与改造中,更应该注重复原老街巷、老胡同里的“内容”,比如,重建启文书院、相府等古建筑,这样可以增加老街巷、老胡同的文化内涵,才能让老街巷、老胡同生动起来,让人看起来“有滋有味”。老街巷、老胡同文化其实是一种市井文化,这种市井文化表现的是聊城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
& & 事实上,老街巷、老胡同随着历史变迁而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古城从宋朝建城以来,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很多老街巷、老胡同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 & 保留住老胡同的记忆,迫在眉睫。王彦华说,在拆迁之前,对这些即将消失的老胡同进行录像、拍照、文字记录很有必要。视频、图片、文字记载都是保留老胡同记忆的好手段。王彦华甚至认为,可以将古城老街巷、老胡同做成一部三维动画片,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后人通过这种科技手段“畅游历史上的古城”,感受老胡同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 于新贵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聊城老街巷 故事一箩筐&&
& && &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这些记忆或存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或存于档案馆已发黄的卷宗中,或存于老人紧锁的眉头和满头的银发中……
  聊城古城区的老街、老巷,是一道道正在消逝的风景。据说,聊城老城区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但现在,即使是一些老聊城人,也很难说清老街老巷的渊源。记者有幸在老城区采访到几位老人,说起老聊城他们滔滔不绝。久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给古城区留下来太多的传说和故事。
四四方方一座城&&历史文明汇聚点&&
去年,一位回国探亲的老华侨来到聊城老城区,逢人便打听东顺城街的地址。没想到竟然连很多老人也说不上这条街究竟在哪里。直到后来,他找到了70多岁的王书祥老人,才知道沿北城墙路内的小胡同就是东顺城街。
& &&&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光岳楼到四座城门的距离正好是一华里,而且四面城墙也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聊城的老城区是一座四方城。& && &
& &&&明清时期的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在了古城的西北部。直到现在,老人们还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哪里是道署衙门,哪里是文庙,哪里是驿所。而老城的南半部过去则多居住着当年的大户人家,一些街道也就因附近的寺庙和人家得名。
& &&&“现在聊城的桥多,过去古城的庙多。”这是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能说出来的,“古城但凡有街道交会的地方就有庙宇修建,不过解放后就都被拆掉了,现在基本上没剩下什么。”看得出来,现在的人们已不再把求神拜佛当成精神寄托。
& &&&对于老聊城,有很多的传说,今年已经有70岁的王书祥老人便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内五大家和五小家的故事,五大家分别是任邓朱傅耿,都是一些官宦世家,而五小家是徐李邵罗唐,在当时也代表着聊城一方名气。他们的后人,现在仍在聊城的土地上拥有着自己的生活。
九街十八巷&&巷巷有来历
& & 在老聊城流传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说法。这种说法到底是否准确,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种说法从侧面反映出老城区的胡同数不胜数。即使是现在走在古城区的小巷里,也可以从住户门牌上看到一些沿用下来的名字。比如,火神庙街,东、西道署街,安宅街等。这些街名都有自己的来历,有的还十分奇特。
& & 道署街过去曾是聊城的行政中心,从清代的道署衙门到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再到解放后的地委行署,都曾设在这条街的中段(老粮食局院内),道署街因此得名。
& & 状元街的得名是因为李状元的家住在这里,二府街是因为曾经有两位官员同时住在这里。东白衣堂街是著名爱国将领范筑先殉国的地方,原来这里有供奉白衣菩萨的祠堂,相应的,西白衣堂街的得名也是如此。
& & 羊子巷的得名便很有传奇的色彩。传说有一年河里发洪水,在聊城段决了堤,官吏羊使君发动全城的人都赶到堤坝上抗洪。但是因为水流太急,决口的堤坝根本堵不上,水不断往外流,将附近的住户都淹没了。这时羊使君站了出来。他对天说愿以性命换取百姓的平安,然后他就跳进了决口的地方,随后人们发现水流顿时小了下来,大家趁机把缺口堵上了。为了纪念他,大家就把这条街叫做羊子巷,也叫羊使君街。
& & 在古城西南角有一个二十里铺街。原来这个地方是二十里铺村,因距离搬迁前的老城址二十里得名,后来聊城城区迁来后,这里就叫成了二十里铺街。
七十二胡同 处处有故事
& &&&十县胡同是一条比较宽的街道,得名也比较有趣。当时的聊城下辖十个县,辖区内的县级官员到聊城进行公务活动时,都被安排在这里。这里就成了十个县的驻聊办事处,十县胡同也就因此得名。
&&还有一些胡同的得名就比较形象,比如老鼠胡同(今北顺城街南段),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很难一眼看到另一端,而且老人们说,过去的时候,这胡同越往里越窄,似乎只有老鼠才能通过一样。与之类似的还有步云阁街,具体因为什么得名谁也说不好,“很可能是因为过去文庙和城隍庙都在这里,是人们游玩的地方,有平步青云的感觉吧。”王书祥老人这样推测。还有一种说法是旧时该小巷内有座小楼,当时是附近房屋的佼佼者,还有个挺大气的名字:“步云阁”,这个小巷便有了这么个美名。
& & 在老城区道署街南有一个冤家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消失,成了现在的聊城市杂技团的院落。传说明清时期老百姓告状喊冤,很难见到官老爷。在衙门口喊冤,连衙役都要收小钱。即使是再大的冤情,官老爷也无法知晓。传说有一户人家冤情很大,家里又贫穷,没办法进衙门告状。有人出主意让这家人在官老爷就寝的院落后面哭叫喊冤。在夜间官老爷睡觉时听到哭声震天,急忙亲自前去问话,才了解到这户人家的冤情。第二天升堂判案,还了被冤者一个清白。
& & 从此,凡是有冤情者都在此处喊冤。这条胡同就被叫成了冤家胡同。
时代在改变&&街巷也变迁
& & “现在很多胡同都没有了。”王书祥老人说。过去聊城的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保留下来,也不知有多少地方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消失。
& & 有些胡同被周围的居民扩建成了民宅。在步云阁街附近,有口三眼井,过去周围的居民都在此打水吃。但是后来因为民宅扩建,空地面积越来越小,现在连三眼井也被并到住家的屋内,曾经的道路就更看不见了。
& & 随着生活的改变,小巷和胡同的老房子也都在变化。古城区一些单位的建设,周边各种市场的建立,都让一些老胡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或复古或现代的新建筑。冤家胡同便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 & 还有一些曾经繁华的街道现在已经荒废了,在老衙门附近,解放时建的粮库如今已另作他用。周围的民居也随着缺失管理而显得破败起来,失去了往日的气派。
& & 还有一些道路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合并了起来,如今的红星街是由过去的三条街合并而成。东段至流水河街段因为文庙的存在叫文庙街,老公园以西叫卫仓街,中段叫城隍庙街。也许若干年后,很难会有人还记得这些名字了。
& & 现在的古城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还会存在,停留在人们记忆的古城区原貌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模糊起来。但是铭刻在人们心中的那些故事,还会把老聊城的辉煌和精彩继续流传下去。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临清17座贡砖“官窑”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引发轰动&&
13:25:53|&&
考古人员发掘出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窑。
发掘现场。
& & 从去年11月开始,考古人员来到临清市戴湾河隈张庄村东南的麦田里,开始进行考古发掘。这片麦田位于古运河北岸,绿油油的麦田下到底藏有什么宝贝呢?
& & 当考古人员挖到几十厘米深时,一座座残存的古代“官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官窑”正是烧制贡砖的地方。
& &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是为临清贡砖。在天坛、地坛、王府,甚至明清两朝帝陵、长城等古代建筑上,“临清”字样不断被人们发现。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也因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河隈张庄的贡砖古窑也随之成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这次考古发掘让神秘的贡砖“官窑”首次以实物形式亮相,引起考古界轰动。
& & 17座“官窑”亮相 数百块“贡砖”出土
& & 高明奎是这次发掘贡砖“官窑”工作的领队,13日上午,记者来到河隈张庄时,他正与工人们整理刚发掘出的贡砖。
& & 这个发掘场地就在运河岸边,在十几个探坑下,是残存的贡砖官窑。高明奎说,从去年11月开始,他就带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通过发掘,发现了17座古代窑址,而这17座窑址年代从明朝一直到清朝末期。
& & 虽然17座贡砖官窑建造年代不同,但形制基本一样。并且在古窑中发掘出数百块贡砖,每块贡砖上都印着烧造年号和窑户。
& & 据推测,如此规模的古窑场附近应该还建有专门装运贡砖的码头。但由于运河河道废弃多年,古窑码头并没有在这次发掘中被发现。
& & 诸多谜团 一一解开
& & 文献记载,明清两代,从今临清城区西南15公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到临清城区东北部的张家窑,最后延续到临清城区东南部的河隈张庄,“官窑”延续总长30多公里。有些窑分布十分稠密,如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不到10公里的运河长度,有窑72座。此外,东、西白塔窑有窑48座,张家窑和河隈张庄有窑72座,共计192座。而《临清州志》记载的古窑有6座,“东曰孟守科,在二十里铺,清平界内。南曰张泽、曰畅道,地名白塔窑。西南曰刘成恩,在吊马桥。迤东北曰周循鲁、曰张有德,地名张家窑。”
& & 令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了文献中的“孟守科”窑址,而且古窑保存基本完好,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官窑”,烧造的贡砖质量在众多“官窑”中也是赫赫有名。
& & 在临清博物馆里现存的贡砖中,唯独缺少明朝天启年间的制品。为此,临清在明朝天启年间是否烧制过贡砖一直是一个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谜”。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了明朝天启年间的贡砖。
& & 高明奎说,在没有发掘这些古窑之前,考古界一直认为,临清贡砖“官窑”都是形似马蹄、高达七八米的“马蹄窑”,而这次发掘推翻了以前的“马蹄窑”定论。目前发掘的17座古窑都是长方形的古窑形制,并没有发现“马蹄窑”。这些古窑一般都建有券顶窑门、火堂、窑室和烟囱,每个古窑都有三个烟囱。
& & 在发掘的17座古窑中,大部分被破坏过,只有一座古窑保存相当完好。这座古窑用“贡砖”建造,窑门、火堂、窑室、烟囱通道保存完好。高明奎说,发掘之前,人们一直在推测着古窑的形制,但没有人清楚古窑到底是什么模样,这座保存完好的古窑解开了这个谜团。
& & 这是临清贡砖“官窑”的历史样本
& & 1957年定陵发掘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曾在发掘现场看到建陵用青砖上有“临清”字样,历经500多年历史的临清贡砖印记清晰,不蚀不碱,声有铜音,这让郭沫若和郑振铎赞叹不已。
& & 高明奎说,临清砖的烧制始于汉代,时因其规模较小,不为世人所瞩目。临清大规模烧制贡砖始于明永乐初,清代末年停烧,前后历时达500年之久。明清时期,临清贡砖窑场主要集中在漳卫河两岸和运河两岸。由朝廷设立在临清的“工部营缮分司”统一管理。只是这些古窑在明朝时都是“官窑”,到清朝时大部分变为“官督民办”。
& & 临清古窑烧制的“贡砖”规格为48厘米×24厘米×12厘米,重近50斤,主要用于古建筑的墙体。临清砖之所以经久不衰,并成为明清时代的贡砖,是因为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细腻,富含铁质,用被称为“莲花土”的土烧制的砖,异常坚硬。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用现代科学仪器回弹仪测试,合格的临清贡砖比石头还硬。
& & 此外,为保证砖的质量,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都有一套与烧制陶器的备泥技术差不多的技术操作规程。烧砖用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 然后再像滤石灰一样,将土用水过滤。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然后用来脱制砖坯。
& & 运河发达的漕运,在明清时代为临清砖成为贡砖插上了翅膀,临清砖顺河北上,筑造起了气势恢宏的北京古城。
& & 高明奎认为,临清古窑的发掘揭开了贡砖“官窑”的形制,这是目前发掘最早的第一手实物研究资料,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古窑,成为临清贡砖“官窑”的第一个历史样本。
完美世界 /0_58/
总评分:&金币 + 1&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关于古城改造的建议
&& 16:38:09
既然是古城改造,要复原明清的东昌古城,打造中华水上古城,我觉得既然要做,也都拆迁了,老古城的风貌已经消失了,那就应该借此机会来一次彻底的全面的改造。古城研究了几年,想现在关于古城改造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 & 1.全面恢复古城原有的老街巷格局,要按照明清的街巷格局进行历史的复原。因为在拆迁前有一些老街巷并没有记录在门牌上,还有的刚刚被调查出来,但随后就已经拆掉了,这些老街巷并不被熟知,但却是古城区的肌理,也是事实存在的,如果在古城改造时没有恢复这些老街巷,那么就做不到复原明清古城的原貌。这些老街巷基本有:井胡同、影壁胡同、郭家胡同、老火神庙街、观胡同等。还有一些老街巷在建国后的不断建设中被民居、单位挤占并消失掉了,这些老街巷也应当进行恢复。这些老街巷基本有:冤枉胡同、西顺城街、轱辘把胡同、南轱辘把胡同、磨盘胡同、穿心店街、袁宅街、牛家胡同、烟袋胡同等等。另外,比如红星街分为前王家园、城隍庙、文庙三条街,南顺城街分为南顺城、石马街、柳树园街三条街,这些情况都应该在改造时注意到,届时应该把它们重新区分开。每条街都应该体现出来属于自己街巷的特色,要建设一些细节和节点来体现街名的来历和历史,比如石马街的石马,老树胡同的老树等等。
& & 2.全面恢复古城水系,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保护好现在的水系、那几处坑塘。应该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古城的水系进行恢复,其实古城有很多坑塘、河沟都随着建设消失了,这些都是很可惜的。了解古城的人们每每谈到当年的大钟坑、杨家坑、铁阳沟、三衙坑(都已消失)等都会觉得非常的惋惜。现在既然重新恢复古城,我觉得恢复历史水系也变的十分的重要。从台儿庄古城的经验来看,水与城的交融是很大的卖点和特色,聊城既然也做水文章,就不能忽视历史水系的恢复。
& & 3.传统商铺街区的恢复要有特色。古城固然有很多景点需要重建,但那些老景观只是一些节点,从整体来看,往往是街区的整体建筑效果更能吸引人,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台儿庄古城的恢复来看,关于古城这方面的建设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A.商铺的个性特色,每个建筑都不能相同,既要仿古,又要创古,不能千篇一律。风格可以相近,但具体建筑样式万万不能一样。整体风格和色彩要有厚重感,不能脱离现实。B.建筑的细节要精致。从现在建成区来看,细节还远远不够,不管是砖雕、石雕、木雕的图案和数量,还是门窗、石鼓等等,给人的感觉是细节的缺失、单调和不足。C.传统文化的体现。到现在了,古城区建成的南城楼、角楼还没有相应的匾额、楹联。举例来说,西北角楼在历史上名叫绿云楼,这样在建成后完全可以弄个匾挂在上面,或者弄个标牌介绍一下,让旅客们了解一下历史文化,这样的细节和配套设施本来应该注意,但事实却相反。D.要严格控制仿古建筑的高度,三层或以三层以上的的仿古建筑只应该在四条大街和一些繁华的地方出现,对于那些传统民居片区,再建过高的建筑就有些不符合历史。E.注意街巷宽度。古城区街巷的恢复应当严格按照测绘的和历史记载等资料建设,不能随意更改,该宽的时候不能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F.老商铺、老字号的重建,其实这一点根本就不应该再强调,对于像宝兴堂、文星当这样的历史商铺的恢复根本就不应该去来回讨论,这些都是体现明清聊城最好的表现形式,所以恢复老商号十分有必要,在老商号恢复时也要注重历史,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像台儿庄古城恢复一期工程中就按原貌重建了很多老的店铺、商号,后来所引起的好评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要站在明清聊城人的角度去设计,去真实恢复历史,做到人性化,风格多样,样式多变,形成自己的古城商业街区的特色,才能吸引游客。
& & 4.应当大手笔恢复历史景点。古城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历史景点的恢复建设,原来古城区有很多庙宇、大院、祠堂,这些其实构成了古城改造的框架,现在觉得古城改造对于景点的恢复建设相对保守,总是拿有没有意义、价值来衡量,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来说,你建了就有了意义。古城区来看什么?看的就是街巷和这些上规模的历史景点,如果景点太少,而作为居住用房太多的话,那古城改造就不如说是房地产开发行为了,游客来了也会后悔。这些景点数量要多,能拉长游客的游览时间,种类也要复杂些。比如万寿宫,这是一处乾隆行宫,就很有恢复价值,重建后可以作为古代行宫展览馆,还有很多大院,像顾家大院、殷家大院、叶家大院、马家大院都可以恢复建设,恢复后作为宾馆、会所、展览馆等就非常好,不但作为景点可以来游览,同时还有很多现代的功能,丰富古城的配套设施,这一点在台儿庄古城就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古城区还应设计各种文化展览馆,酒文化、青楼文化等等,充分展示古城的各种文化。其实在古城规划设计中我看到了不少不足,其中聊城视窗有一个视频上显示了古城万寿观的规划设计,但参考设计图旁却附上了《东昌府志》中万寿宫的图,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设计者对聊城古城的了解程度和设计能力。不仅如此,设计者们还取消了聊城历史上颇为著名的东城门的建设,这颇令人不解,虽然理由是东城门与东关相距较近,不宜建设,怕阻碍百姓生活。但是想想未来古城区是要建设成为步行街区的,估计以后还得要门票,另外东关米市街也得改造,这一片都会成为景区,居住于这一片的人会很少了,又怎么会阻碍生活等等呢?东门外河对岸已经规划了鲁仲连台,这个台其实与城门形制差不多,如果说东城门影响了交通和生活,那么鲁仲连台的建设却彻底推翻了那些虚无的说法。
& & 5.加大宣传力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中华水上古城的官方网站,只有聊城新闻网上关于古城的一个专题——古城动态,内容还老是没有更新。试想,这种低调的宣传是完全不够的,有谁知道聊城有水上古城呢。在其他古城的面前,我们的宣传力度显得那么低调。同时古城改造重建,邻近的邯郸广府古城有网站,台儿庄运河古城还有好几个网站来宣传。咱们的中华水上古城难道非得三年建设完了再一鸣惊人?还是早动手吧。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几张聊城老照片
 几张聊城老照片
& && && && && & 五十年代聊城长途汽车站-古楼北.jpg
& && && && && &&&聊城长途汽车站-七十年代.jpg
& && && && && & 聊城长途汽车站-八十年代.jpg
& && && && && &东升桥老照片.jpg
& && && && && &东方红照相馆,现在的金鼎商厦.jpg
& && && &三十年代的光岳楼
& && & 七十年代聊城一中.jpg
          杂技团少儿学校.jpg
          杂技团少儿学校叠罗汉.jpg
& && && && && && && && &&&八十年代聊城市委第二招待所.jpg
& && && && && && && &&&聊城市委第二招待所现在叫东昌宾馆
& && && && && && && && && &&&七十年代聊城宾馆.jpg
& && && && && && && &五十年代古楼北大街的鲁西宾馆.jpg
& && && && && && && && &&&水灾.jpg
& && && && && && && && && &&&挖河.jpg
          傅斯年与蒋介石.jpg
    1948年9月中央研究员第一次院士会议(最后排右三为傅斯年).jpg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阳谷景阳冈
 阳谷景阳冈
& && && && && && && &
& && && && && && &&&景阳冈山门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据《阳谷县志》记载:“景阳冈在县城东四十里,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附近原有九岭十八堌堆。景阳冈在东沙堌堆和西沙堌堆之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解放后几次平整,到七十年代,除保留两处作为龙山文化遗址的沙冈外,其余已全部整平。
  景阳冈名称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季,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平地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到东沙崮堆上。后周皇帝闻讯,派宰相李谷亲临阳谷,指挥修复阳谷到张秋的大堤以除水患。李谷率十万人马,人挑船装,一口气挖去了九岭十七堌堆,终于将大堤修好,治服了洪水,他却积劳成疾。皇帝亲自来到阳谷,欲给李谷贺搞行赏,不料李谷病重而逝。百姓一个个披麻戴孝,皇帝顺从民意,将李谷尸体头朝北脚朝南,葬于东沙崮堆之上,并赐御碑一块,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灵堂。宫廷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头三句尾字倒念,便是“景阳冈”。
  2002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武松打虎浮雕石像
& & 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
“景阳春晓”石
& & “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
“三碗不过冈”酒店
& & 从西门向左拐,进门前行,走一段曲曲折折小路,在一片乱树林中,有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便是“三碗不过冈”酒店。
& & 酒店是一座旧式房屋,正房三间,两间西厢房。店门前高高地挑着一面招旗,上山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这就是当年武松豪饮十八碗的酒店了。
& & 酒旗下有石凳石桌,几个酒保打扮的伙计会招呼您坐下。酒店里面柜台下面整齐的排列着酒坛,柜子上面摞着喝酒的酒碗。相传武松当年就是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乘兴过冈的。关于这酒,著名杭州评话人茅赛云和杭州大学教授刘操南编著的评书《武松传》中有一首《西江月》赞道:造成玉液流霞,香甜津润堪夸,开坛隔壁醉三家,过客停车驻马。洞宾曾留宝剑,太白当过乌纱。神仙爱酒不归家,醉倒景阳镇下。
& & 过酒店继续前行,在景阳冈东南角有一座高台,这就是原来遗存的景阳冈。冈台高约5米,台面长宽各约二百米。台下曾出土大量古文化遗物。台上有一座山神庙,庙内塑一尊金甲山神像,旁有操蛇之水火二神相侍,墙周彩绘鱼水壁画,寓意为风调雨顺,保佑一方平安。庙门前仍然贴着“阳谷县示”的“印信榜文”,提醒您一会过冈可也要留心有老虎噢。自武松打虎故事传扬开后,这庙被改为武松庙,现仍恢复旧貌。庙周柏树森森,庙前有两株合欢树,几乎遮住少半个冈子。冈上有著名书法家舒同题“景阳岗”碑,另有聊城籍书法家杨萱庭草书“虎”字大碑。
            山神庙
           山神庙护家神
& &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这里集中了全国几十位各路名字如费孝通、臧克家,沈鹏、李苦禅、巨赞、溥杰、李铎等题写的赞咏武松和景阳冈的诗词联语,书画碑刻,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可谓字字珠玑。你浏览一过,或驻足细看,即可品味诗联,又可欣赏书法,定会觉得是一番享受。
毛主席题字碑
& & 在碑林西侧,正对南大门即是。赫然一块长条巨石横卧地上,上镌“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十三个大字。这是毛泽东主席在日对阳谷县石门宋农业合作社《我们一个社要养猪两万头》所作的批示上写下的,此指示随即在第二天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会全上印发,并于12月30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全文发表。毛泽东在批示开头特别提“请各省市区负责同志注意”,然后道:“要知道,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但对《水浒》有研究,而且对《金瓶梅》也早有涉猎。
& & 从山神庙下来折向西行,又开始上坡。过乱树林,便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原是老虎经常出没睡卧的地方。武松当年一步步走上冈子,酒涌上来,见此石,遂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忽地一阵狂风过处,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闪在青石边。接着便开始了与老虎的搏斗。现青石后立有一石,上镌著名书画家吴作人篆书“武松打虎处”。
武松打虎处
& & 再上冈不远,路旁有一碑楼,内有“武松打虎处”碑。这碑是复制的,原碑现立于北冈武松庙院内。关于武松打虎,《水浒》中有着生动的描写,先是老虎一扑、一掀、一剪,都被武松躲闪过,此后在武松与老虎的搏斗中,武松就势揪住老虎顶花皮,尽力将老虎按在地上,一阵脚踢拳打,终于把老虎打做一堆。
& & 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
& & 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锺。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方悬“勋业昭彰”四字匾。
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
& & 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古城址,位于阳谷县城东20公里景阳冈村。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发现该处为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12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1994年,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在配合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工程中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探出城垣中间均有城门,城址平面为舟形,东北西南向,长1150米,宽300-400米,面积38万平方米。同年底至翌年秋,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钻探发掘,发现城中心大、小两个台基。大台基位于城内南部,面积约9万平方米;小台基位于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形状、方向与遗址一致。大、小夯土台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用纯净黄褐面沙土夯筑,上层为灰花土筑成。夯具分圆棍夯与石器夯,夯窝明显,夯面清楚。出土遗物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陶器中以灰陶为主,黑陶较少,红褐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素面为主,有较多的篮纹、绳纹、方格纹。器型较大,主要有瓮、鼎、鬻、鬲、盆等。小台基上灰坑中发现一些羊、狗头骨及骨架,表明此处进行过祭祀活动。该城址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城内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遗物丰富,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城市结构、功能及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线索。有考古专家认为,此处很可能是舜的都城。
& & 根据聊城地方史料零星记载和多方研究成果、结合重要的考古发现综合分析认为,在“三皇五帝”时期,有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少昊、黄帝、蚩尤、颛顼、舜七位部落首领和帝王在聊城活动或建都。省内外著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研究员研究,景阳冈文化城极有可能是古“穷桑”,古“穷桑”是古史中传为穷桑帝少昊登帝处、黄帝登帝处、颛顼之都、虞舜之都。古聊城境内曾是少昊领地、蚩尤领地、黄帝居地、颛顼居地、舜的有虞氏所在地,是东西文明的交汇地,这说明聊城曾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1995年荣获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百年前的东昌府
百年前的东昌府
             说 明
吴云涛(),聊城前菜市街人。1988年,被山东省文史馆聘为馆员,并被邀请担任《聊城史志》民俗篇主编。
过去我在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文章《逛东昌》,是我抄录自吴云涛先生的手稿。这些手稿都是由吴云涛先生的女儿吴秀芝提供的,我在录入时稍有改动。文中之“武水醉丐”系原籍为聊城沙镇的文人。本文吴云涛先生书写于1973年秋。
《逛东昌》一文是吴云涛先生修改之后的。《逛东昌》一文,我在网上发表之后,不少人转载,但是多未注明出处。此次再发一篇文章,希望转载时注明出处。
                    聊城市教育局 高文秀
序  吴云涛
偶赶集,于旧物摊间得一抄本,已残破,内容为歌唱地方风光之俚曲小调,末署“光绪元年武水醉丐”作,想系无聊文人戏笔。句虽伧野不文,然所谈述,可观吾邑百年前大致轮廓。今沧桑递变,陈迹洇汨,此类民间盲词,纵无足观。然亦可作研究地方历史者之参考物。爰抄辑以存,并改正其中个别错字,题为《百年前的东昌面貌》。
本文原名为《逛东昌》,虽为通俗歌谣,句子长短不一,有的地方欠通顺,但对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聊城的历史面貌颇有价值。本文在抄录时有修改,并加了必要的注解,题为《百年前的东昌面貌》。噫!作者似己无聊,而余更从破烂堆中抢为整理抄录,尤属多事矣。农历癸丑之秋,荒圃跛傭写于粗菊野杞书屋。
百年前的东昌面貌
说东昌,道东昌,东昌府是好地方。
能漩不失的凤凰城,东昌府里落凤凰。
凤凰不落无宝地,东昌“三宝”天下扬。
东北看:“敕建护国兴隆寺” ,铁塔庄严放佛光。
白玉桥就在山门下,平安大将追燕王。
玉皇阁盖在小东关外,宋代雕塑历史长。
洪武七年重把城墙修,古楼盖在正当阳。
城墙周围九里半,好威风,四门四关厢。
东门外头长流水,西门外头吕祖堂。
北门外头玄帝庙,南门外头大校场。
七十二趟街人烟稠密,外辖八百单二庄。
南乡有座白马寺,西乡有座三教堂。
城东南有名古刹王官庙,楼台殿阁千间房。
北夹道里出响马,草泽英雄弄刀枪。
四乡的情况言不尽,先把城里和四关外讲一讲。
古楼角有座文星当,楼南酱园老泰昌。
楼西里大小饭铺煎炒馆,楼北里栈房旅店安寓客商。
走到楼东抬头望,两溜买卖好辉煌!
点心铺、绸缎庄,银楼金店药材行。
这边开的茶叶店,那边是干鲜果品红白糖。
毛笔色纸带帖套,江西磁器敞口缸。
书铺子这里几十处,刻版印书销四方。
山陕字号真不少,还有那江浙两省天津帮。
城关的钱庄银号一百零五个,称得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东关大街一路命名真不错,五行八作天天忙。
鲁仲连台古蹟在,驴市口东是穿廊。
过馆驿、博聊关下走,前面来到闸口上。
往南望大王庙,朝北望赤帝当阳。
运河水黑夜白日哗哗地淌,千艘粮船运皇粮。
江西会馆盖在河东岸,三元宫不远就在正北方。
苏州山陕两会馆,建筑得气魄雄伟富丽堂皇。
大码头小码头装卸货物,免税碑立在河岸旁。
闸口西临河有座大酒馆,蛤蟆楼名震江湖四海扬。
你看那飞的蹦的三教九流来来往往,猜拳行令闹洋洋。
过了闸口往东走,越河圈生意买卖更排场。
招揽客商的长茂栈,膏丹丸散太和堂。
竹货店、铁货庄,剃头坊茶馆、柳园澡堂。
有名的“百步十座庙” ,年年月月都烧香。
观音殿里拴娃娃,碧霞宫里拜娘娘。
真武鲁班王灵官,井里头挖洞供龙王。
路北一座天齐庙,路南就是地藏王。
十二连桥风景好,沿路桃柳荷花香。
城关的情况交代过,咱再把地方的特产说其详,
前菜市里出焦枣,后菜市里果木行。
清孝街上印门神,一溜河涯红纸作坊。
太平街上做鞭炮,哪年不销几万箱。
杏仁槐米黄花菜,年年外运下苏杭。
五香疙瘩黑红枣,顺着运河发南方。
龙须贡面销上海,玫瑰酱远走太原与汾阳。
这些东西真丰富,你看呐、一年到头往外装。
手艺东西那更巧,你叫我简单大概说几样。
点心都属东昌府的好,手艺高妙压四方。
煎丸子只有这里会做,鲜粉皮普天之下头一桩。
麻花面筋真不错,北关的熏鸡格外地香。
吊耳烧饼油炸鬼,鸡丝馄饨胡辣汤。
切糕枣饼豆腐脑,灌汤包呱嗒人人夸奖真不瓤。
正月里醋蒜麻汁喝凉粉,夏天里赶会赶集有茶汤。
大大小小零碎的吃头述不尽,可以说别有风味不寻常。
东昌府三种美传遍九省,在外的提起来思念家乡。
旧州洼的白菜汁白皮嫩,北坝的豆腐真不瓤。
还有著名的西关水,甘美赛过扬子江。
东昌的文风最兴旺,不少书院和学堂。
举人进士拔贡很有几位,一县里出了两个状元郎。
傅阁老当朝一品教过康熙帝,杨以增漕运总督驻在清江。
【高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杨以增出任运河之江南河河道总督驻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江南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
【高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杨以增出任运河之江南河河道总督驻
清江浦。江南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
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
邓钟岳一笔好字压天下,任克溥北京刑部为侍郎。
武状元李梦悦谁人不晓,在广东当提督守边疆。
可以说人才济济今古一样,物产丰富出品精良。
各类技艺别处比不了,称得起一脉相传确是高强。
你不信登光嶽楼纵目望,嚇!
藏龙卧虎的三宝地,八方风流会东昌。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聊城已经消失的古迹
& && && && && && && &    依绿园遗址
& & 从“植入心田”先生的文章《对聊城古城一条线路的“预游”》里,发现了这张图片,觉得极为珍贵,就把此图下载下来,并对“植入心田”先生的图片加以修改(插图中有些看不清的地方,很想向“植入心田”先生当面求教。)
& && && && && && && &&&  民国时期聊城老城区
傅以渐故宅。在北门里路东,聊城人称为“相府”,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省建材技校)的位置。整个相府占地二十多亩,坐北朝南。相府大门上有康熙御题对联:“传胪姓名无双氏,开代文章第一家”,并有横批:“圣朝元老”。进大门后,就是会客厅,随后便是六排十二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楼房后是四合院,院落两侧是“侧院”。二层楼房在当时的民居中十分少见,可见相府建筑之豪华。现省第二技工学校校址。傅以渐为顺治三年(1647年)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太子太保,加少保。此故宅为傅以渐后人傅绳勋所建(傅绳勋官至江苏巡抚)。过去的傅宅,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任克溥故宅,任克溥故宅在今城内公园园址。为清朝刑部左侍郎任克溥所建,解放后开辟为公园。其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唐槐),几年前枯死。其院内正房曰“松桂堂”,康熙南巡时驻跸聊城,就住在他家中。康熙亲书“松桂堂”额及临米芾“天马赋”,并写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的对联一并赐与任克溥(《清史稿》和《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均有记载)。
叶嗣高故宅,在今东昌府区锻压机床厂厂址。为叶嗣高所建。其门前的街道至今仍叫“叶家园子街”。
府文庙在道署西街,府文庙原址后来成为市委党校,聊城日报社也曾在这里办公。
东昌府府衙原址在府文庙东边,在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现在这里是几排废弃的青砖粮库,市粮食局就在粮库后面办公。再向西,就是名噪一时的依绿园旧址了。
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 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如今,依绿园的陈迹也已经消失殆尽。
& &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
据聊城市财政局邓钟岳之第八世后人邓树堂先生介绍:东昌府衙(包括依绿园,依绿园为府衙的后花园,因靠近城墙西北角的绿云楼而得名,园内有“十八景”。绿云楼是聊城古八景之一的“绿云春曙”)。地址在今道署西街路北市粮食局及西花园,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
园内亭台、池榭、小桥、幽阁疏密谐和,假山峥嵘,翠峰叠秀,花木繁茂,溪水长流,晚景书屋、丽农山房、绿云深处等12景的设计独具匠心,为五百年前聊城一大胜景。
依绿园亦称道署花园。源于宋、盛于清,毁于民国初年,因其为东昌八大胜景之一“绿云春曙”而久负盛名。依绿园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
从西花园街与道署西街交叉的路口向南的街叫古棚街。
聊城县衙原址在古楼西街中段路北的57号,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蒋子昭建,历经多次重修,为聊城县的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这里曾经是评剧团,而现在,这里是聊城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对面路南是观后街,“观”指的是万寿观。
万寿观为聊城最早的庙宇建筑(早于古城的建造年代,聊城曾流传“先有万寿观,后有凤凰城”之说),在现东昌府区招待所西院墙外。万寿观原名房老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后军都督金荣奏改此名。观内建有被称为聊城八景之一的“仙阁云护”的昊天阁,还有三清殿、郁罗霄台和悬挂九龙锺的锺楼。万寿观的原址之上,是如今海源阁宾馆的一座楼。
七贤祠在聊城古城万寿观原址西南方向 100米左右楼西大街原临场县衙西邻,建于明朝中期,供奉聊城历代乡贤,计有: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后增邓锺岳、朱学笃,实为九贤。
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卷四?学校志,载:“七贤祠向在县西,道光知府朱锦琮改祀於书院后楼上。上供文昌;下供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宪秋、王恭介汝训、逯给谏中立、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各牌位。后增邓锺岳为八贤;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山长孔宪彝有记勒石。光绪壬辰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於旁”。
八蜡庙,八蜡庙在万寿观以西,为东昌府知府于每年腊月祭祀四方神灵的庙宇。
八蜡(zhà)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另史志所载:“古有八蜡之祭,每岁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则合聚八神而报响之,谓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举行时,皇帝与人民都会参加。
  据《三礼图考》记载,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蜡。《礼记》中载有一首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土,岁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农氏、尧或周代设置的职官,所以八蜡最迟源于周代。唐代司马贞《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时代。无论如何,八蜡之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巳变得隆重;但于明、清时期,却时行时止。
海源阁,在万寿观西北角。
杨以增故宅,杨以增故宅在今东昌府区招待所所址。为清朝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为三进院落的大宅院。闻名天下的“海源阁”藏书楼就坐落在其第三进宅院内。
海源阁门前东西方向的街叫做观前街,向西不远路南,如今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西校区,就是当年的考院。
考院在教育学院校址,现在是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的西校区。考院建于明洪武年间(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为考取秀才的专门机构。其南面的街道至今仍叫考院街。原有施闰章(清朝顺治进士,时任山东学政)的《重建东昌考院记》。
学校西墙、南墙外,分别是安宅街、考院街,向东出了考院街,就来到了新近重建的南城门。
从海源阁向东的那条街叫火神庙街。火神庙街,继续向北,便是向东的状元街。
状元街因邓锺岳在康熙年间考取状元而得名。今实验小学校址是邓秉恒故宅,为清朝湖广荆南道道员邓秉恒(正四品)于顺治初年购置、扩建,曰“邓家公馆”。其院内建有藏书楼,曰“寒香阁”。邓秉恒一生酷爱藏书,藏有大量宋元孤善本和明朝刻本书籍,虽然规模不如“海源阁”,但比“海源阁”藏书至少要早一百七十余年。其院内还建有“问字亭”等。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其曾孙邓锺岳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状元),其宅院即名“状元府”,门前街道即名“状元街”至今。后来成了启文书院。
启文书院,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成。启文书院曾聚集了众多名人讲学,翰林院庶吉士、江苏巡抚傅绳勋、翰林院编修朱学笃,晚年皆应邀到启文书院讲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卯学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同年,东昌府将原“启文书院”,改设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至此,聊城历史上的第一处中学堂在东昌府建立。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原“启文书院”,改建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校址坐落于东昌古城中心建筑“光嶽楼”的东南角的孙家胡同内(现在实验小学校址的一部分)。东昌府官立中学堂首任堂长为留日学生郭宝珍,首任监督为尹宏庆。
东昌卫衙门。东昌卫衙门在楼东大街西端路北。为东昌卫指挥办公、居住的地方。
卫仓,由聊城实验小学的东北角的古楼东大街向西约100米路北的南北街,便是卫仓街。这里的“卫”,具体指明代驻聊城的一级军事机构“平山卫”。步入卫仓街,就来到了东北隅。当年的军事粮仓所在地之上,1950年被建成一座监狱。监狱大墙拆用了明代古城墙的三合土块,这些古物,竟阴差阳错地被保存至到现在。如今,监狱西、北、东三面的外墙还算完好。
出了卫仓街,是红星街。红星街由原来的前王园街、城隍庙街组成。原城隍庙街路北,自西向东分别是城隍庙和县文庙,其原址上,大致是现在的东昌府区武装部和聊城四中。
府文庙在府治东,原市委党校旧址,最早为宋朝元丰间(年)博州知州徐爽建。文庙的大门正对着文明街。文明街南首建有文明坊(石牌坊)。
县文庙,县文庙在现聊城四中校址。明成化间(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建,有大成殿。后经多次重修。
城隍庙。城隍庙在现东昌府区人武部院址,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东昌府同知魏忠建,后经多次重修,有碑记。
关帝庙,在西城墙上原有关帝庙,为元天历己巳(1329年)东昌路总管达鲁花赤伯颜不花修建,历代重修,有碑记。
  狮子头上一座庙,由聊城海源阁西去三百米,有一条宽七米的小街,叫观前街。过去,小街西端路南有一户院墙上砌着一个用石块雕刻的狮子头。狮子头上方凹壁修成一座小小的关帝庙。聊城俗谚“狮子头上一座庙”便指的这一景观。据说,这面墙后又生出一颗枸杞,枝叶繁茂,远远看去就像狮子后面的尾巴,故又有“石狮子、活尾巴”之说,据传,“狮子头上一座庙”缘自聊城历史上的一大灾难。
  聊城城隍庙街,聊城城隍庙街在旧城东北部,现红星街的东半部为城隍庙街,明洪武年间,砖城建成后,此段建一城隍庙(庙址在今区委院内),街内城隍庙而得名。城隍庙现已不存。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3 小时活跃值0 金币4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主题精华0积分1748帖子
布衣, 积分 17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2 积分
古楼测绘新发现& &建筑结构令人叹
& & 据杨福安和当年参与维修保障工作的李金良老人回忆,此次古楼维修所依据的最早测绘图纸是1964年的,是由同济大学建筑系设计院陈从周教授安排自己的学生,也就是杨福安的外甥路秉杰测绘制作的。这也是建国后我国对光岳楼内外结构进行的首次全方位精确测绘。
& & 维修开始前,作为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的陈从周还曾专门来聊考察,他提出的“保存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的重要观点,得到了专家和政府的采纳。路秉杰牢记老师的教导,在方案设计中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 & 据两位老人回忆,路秉杰等人在测绘过程中发现古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古楼主体建筑总体向西北方向倾斜约30厘米。路秉杰等人认为,这种倾斜并非由于建筑自然老化或者人为破坏造成的,而是古人在建设时“有意为之”。他和同行推测古人此举的原因是:聊城地区西北风较其他方向的风更为猛烈,向西北倾斜从长期看有利于减轻楼体变形程度。其次,古楼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实际起承重作用的是主楼中的32根柱子(楼身檐柱20根,内槽金柱12根)。路秉杰等人当时给施工人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古楼二楼以下的墙体实际只是整个古楼“身体”的“围裙”,而主楼内的32根柱子,才是古楼的“骨骼”。“围裙”破了可以换,可如果柱子坏了,要置换里面的“骨骼”,就相当困难了。再就是古楼内梁架,历经数百年却依然牢靠。两位老人回忆,专家们研究后发现,整个古楼内的梁柱相互咬合穿插,浑然一体,结构严密,楼内主体结构的连接根本不需要铁钉,古楼仍可称为“年轻建筑”,无需大修。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号字体是多少字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