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认清自己的事例了虚空,便会被生命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通灵佛教网&||||||
--(317)[] newscj
生命与生活
与生活郑 振 煌◎主讲曹启新、林本芬◎整理二○○○年三月十五日讲于逢甲大学普觉学社与生活在不到六十个小时后,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副总统选举就要开始投票,结果很快就会揭晓。在最近几个月内,我们台湾绝大部分民众,他们的生活以及生命,都因为这次大选而有很多很多的改变。候选人的生活、生命都跟往常不一样,助选员也不一样,选民也不一样;不仅国内民众的生活与生命受到影响,连美国、大陆和日本,乃至世界各地民众或多或少,他们的生活、生命都受到了影响。我们看这些候选人,都充满了贪嗔痴慢疑,很多助选员都因为受不了各种压力而生病住院。选民呢?诸位有没有看到媒体报导,有一对夫妻为所支持的人不同,两个人竟然负气的一面走路一面吵架,走到一条河边,相率从桥上扑通跳下去自杀。警察把他们救起来,问他们为什么自杀?男的说:“她不听我的话。”女的说:“他不听我的话,我要选某某人,他要选某某人,两个人就吵起来。”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所支持的候选人不同,本来是好友、情侣也闹翻了。台湾整个社会都因为这次选举而搞得天下大乱。海峡对岸的江泽民主席发表“一个中国”的白皮书,提出三个动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条件非常严厉,其中有一条就是如果我们不谈中国的统一,如果拖延中国统一的时间,中共就要出兵攻打台湾。白皮书发表以后,美国国务院、白宫立刻发表声明,对中共给予最严厉的警告;美国国防部也立刻从日本横须贺港把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开出港外,在太平洋巡逻,也向南航行到台湾,这都跟台湾息息相关。再说我们中华民国的国民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有没有受到大选的影响?绝对有,很多家庭都在讨论;海外侨胞看台湾很紧张,打电话或者E-mail回来,或者上网,或者亲自跑回台湾。实在很奇怪?从外面看台湾,台湾正处于危急之秋,好像一艘船在狂风暴雨中就要沉没了。他们问台湾的同胞:“你们现在的情况如何?你们现在对自己的前途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似乎我们台湾民众无动于衷,对中共“一个中国”的白皮书反应不像外面那么紧张。从这个事件我们就看出来,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命在一个大宇宙里是息息相关的,会受到任何一件事情的影响;这个事件若大,对我们的生活就构成很大的冲击,对我们的生命也会激起很大的惊涛骇浪,让我们的生命整个改观。如果事情比较小,乍看之下,好像我们的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好像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改变;但事实上都已经受到干扰,都已经进行各种变化了。今天晚上演讲的主题是“生活与生命”,我临时做了一个表,请在座的诸位多多指教。生活与生命合纵连横因为主办单位是普觉学社,所以我尝试合纵连横,用纵轴与横轴的方式来介绍“生活与生命”,诸位请看手上的表,我依照这个表以的观点来说明“生活与生命”。“觉”的目的首先我们看最上头的部分,我是用“”,“佛法”也就是“觉”,普觉社的“觉”字。为什么要觉呢?“觉”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富足、更有意义、更安定,让我们的生命更能够升华,更能够得到终极的;觉也就是“觉悟”、“明了”、“不糊涂”的意思。受教育,学习,生活经验的累积,都是为了“觉”;如果我们没有“觉”,生命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意义。“普”的作用在表的左边是有关于,底下我写了一个“普”字,“普”就是“普遍”的意思。因为太复杂了,人生的层面太多了,林林总总,我们希望我们的人生都能觉悟,我们希望一切的人类、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觉悟。我们生为人,人生包含两个层面:“生活”和“生命”。“生活”包括“生存”、“生涯”和“生计”。用“生存”、“生涯”、“生计”这三个层面来解释“生活”,这是《辞海》的定义。“生活”──生存、生涯、生计“生活”的第一个层面是“生存”,也就是指存在,人的存在;如果没有存在就不可能有“生活”。“生活”也就是显示生存的存在;“生活”的第二个层面是“生涯”,从出生一直到离开这个世间你所做的一切都称之为“生涯”,今天流行问你的生涯规画是什么?你这辈子过得如何?至于第三层面“生计”,是为着维护生活、维持生存而从事的工作。士农工商种种维持生活、生命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生计”。在定义方面,对“生活”的定义要从“生存”、“生涯”、“生计”来看它。“生活”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涵盖“生存”、“生涯”、“生计”三个层面。推动“生活”、“生命”的力量至于“生命”,《辞海》上的定义是“寿命”,一个生命有一段生存期间,称之为“寿命”。人的寿命,有的五十岁,有的六十岁。台湾目前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五岁左右,女生的平均寿命比男生超出三岁。 不管是“生存”也好,不管是“生涯”、“生计”,或者是所谓的“寿命”也好,后面都有动的因素,还有静的因素;这个动的因素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前进的力量。依照佛法来讲就是“业力”。我们造作的身体行为、所说的语言、所做的思考,都是一种力量。这身、口、意三业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就终极的生命意义来说,身、口、意的力量更会决定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会沟通我们过去世的生命、现在世的生命乃至于未来世的生命。过去、现在、未来都决定于我们身、口、意的品质如何?力道如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来到人间?迷迷糊糊的来到人间,无可奈何的活在人间,到最后又迷迷糊糊的、很痛苦的离开这个人间。对于“生活”的追求、“生活”的规画、“生活”的目的何在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再来看看“生活”。“生活”到底可以从那几个方向去谈呢?有的人只追求身体的生活,也就是说只追求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自己很漂亮,自己生活得很好,这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低级的生命”,“低级的生命”只需满足生存的要求而已。有些人除了身体的生活之外,更追求心理的生活,想办法使自己的生活在心理上能够得到平衡,心理能够稳定,心理能够安详,能够充满爱心,这就比第一个层次只追求身体的生活来得高级。还有一些人更是有所觉悟,觉悟到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追求身体的生活而已,更要追求灵性的生活。他们从事宗教的修持,从事心灵的禅修,想要去探讨我们生活的目的何在?我们的生命来源是什么?我们死后又往那里去?解开对死亡的恐惧最近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给我,文章的标题是〈生死是什么?〉这位学生提到小时候,对生死非常恐惧。小时候她经验过她的外祖父、外曾祖母的过世,在治丧期间的那种恐怖印象,让她此后一遇到灵堂,一听到出殡行列的吹吹打打声音,她就毛骨悚然,凡是跟生死有关的场景,她都想办法远离。去年她有一次机会到花莲的慈济医院,走进大体捐赠的房间,看见一具具的尸体,用白布整个覆盖起来,虽然她没有掀开白布,可是她晓得白布底下,躺着的应该是一具一具没有生命的人体,在心理上还是有点恐慌。对死亡有无明的恐惧,想尽办法逃开死亡的场面。不久,她有一位最敬爱的老师过世了,也许各位同学都知道,死者是台北县的立法委员卢修一教授,他是文化大学的教授。这个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受到卢教授很大的启发。从报上知道她最敬爱的老师过世,她去参加丧礼。卢教授是基督徒,丧礼在教堂里面举办,参加的人非常多,卢教授遗像高高的挂在礼堂前面,里面布置得非常庄严。到教堂参加过丧礼的人都知道,参加者以肃穆的心情,用唱圣诗证道的方式,讲述亡者生前的行谊,来追悼感念亡者。写这篇文章的学生,她说她是远远的站在后面,往前看正好是卢教授遗照眼睛的方向,四目相接的当下,让她想起一、二十年前在学校上课的样子,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怀一如往日。这次的丧礼给她与从前完全不同的感觉,好像死亡再也没有那么恐怖。以前刻意逃避死亡,不敢去谈死亡的问题,看到死亡的人、死亡的场景都会怕。这几年她开始研究佛法,也开始与同修探讨佛教的生死观,理论上她已经知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情感上、现实上,她还是在逃避生死的问题。她在文章里提到最近有那么一个机缘,她终于那样非常接近死亡,终于那样彻彻底底的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她另外一位老师的父亲在最近过世,她远从台北到南部的乡下去吊唁,一到丧家的时候,她很讶异的发现,没有往日我们在民间看到的阴森森的那种景象,反而看到了很庄严的佛堂,看到了佛像,里面用金黄色的布缦在四周围盖起来,没有死亡的气氛感觉,她也讶异为什么没有看到亡者的遗体,亡者的遗体到底放在那里呢?她问她的老师:“太老师的遗体放在那里?遗体呢?”这位老师就带她到大厅里面去看,她一眼望进去,噢,一边放着冷冻柜,冷冻柜左边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桌子上面放满了很多文稿,她当下知道,老师是在那边一面守灵,一面写稿。她讶异的问:“我能不能看看老人家呢?”老师就将布置在冰柜上面的那块金黄布掀开,让这位学生瞻仰,她注视太老师的脸,发现太老师的脸很安详,她心里一点毛毛的感觉都没有,跟她以前所记忆的那种死亡的景象完全不一样,跟她以前对于死亡的恐怖印象有着天壤之别,发现太老师竟然那样的安详。那个时候她的老师接到一通电话就到外面去了,大厅只剩下这位学生跟太老师,太老师躺在那里,学生站在太老师旁边,眼睛注视着,她说那个时候他们做了生命最深刻的心灵交会,好像两个人的心完全开放,心性完全流露出来,两个人以平等不二的心互相交流,没有冥阳之隔。之后她说出她的感觉,她说我终于那样贴近死亡,我终于那样深刻的了解生命是什么?以前对于死亡的恐惧原来是来自于没有、没有觉悟,等到对于生命、生死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之后才发现,我们一般对于死亡认为是“断灭”,认为是“结束”的观点是不对的。一个人的死亡,只是在无穷尽的生命里面的一个现象而已。生、老、病、死,而后生又是走向另外一段生命,死亡只不过是像我们开车子,开到这部车子老旧不堪的时候换另外一部车子而已。这位学生把她的心路历程,把她对于生命的体会用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从恐惧、逃避到最后彻彻底底的了解生命是什么一回事,从而了死亡的阴影,也更了解到做为一个人,不仅是应该追求生活的满足,更应该圆满生命的终极意义。一个人的死亡,只是在无穷尽的生命里面的一个现象而已...我们的生命品质,是解脱还是系缚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有的人是追求身体的生活,那只是最低等的生命。比较高层次的呢?还想追求心理的生活;最高境界的人应该是追求灵性的生活。我们可以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来看人生。所谓行尸走肉者,只不过是忙着填满肚子,只不过是满足这个物质的需要而已。如果是这种生活,那是枉费了宝贵的人身,宝贵的生命。因为我们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生活的好、生活的坏、生活的富裕、生活的贫困,或者是职业的不同来界定生活,但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人是往上追求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心理的生活,我们应该追求精神的生活,我们应该追求快乐的、好的理想生活,当然我们也要富裕、安居乐业的生活。至于在“生命”这方面,我们会说祝你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祝你长命百岁,这是大家的理想。可是有些人还是短命,还是夭折了,有些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一些人却是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一天到晚酒色财气,一天到晚贪、嗔、痴、慢、疑,一天到晚在浪费生命。我们再看看,一些觉悟到我们的生命应该让它升华、让它圆满的人,就会追求生命的解脱。想要追求生命的解脱须要有方法,很多人在修持,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够达到终极的解脱。所以说,生命有的是解脱的生命,有的是系缚的生命。解脱的生命就是不会被世间的一切环境、遭遇所困住,不会乱,不会慌张,不会恐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都能够优游自在,这就是解脱的生命。凡是修行已达到相当成就的境界,他的生命一定是解脱的。我举个大家最熟知的达赖喇嘛好了。达赖喇嘛的生命,我相信他是一个已经解脱的生命,他背负着西藏五、六百万人的重责大任,整个西藏民族的文化、语言、命运都系于他一个人身上。从一九五九年逃亡到印度以后,到现在还是过着流亡的生活。想想看,他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如果我们从历代达赖喇嘛的平均寿命来看,六十五岁是相当高寿的。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统计,把十三世以前的达赖喇嘛平均寿命计算一下,平均只有四十一、二岁而已,而他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可以说是高寿,所以,他心里有一个急迫感,想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带领他的西藏同胞,回到自己的土地,能够让西藏的文化、语言、宗教继续保留下去。也希望藏胞的下一代能够记住他们的传统,能够发扬光大他们的传统,他肩膀上的担子非常重大,他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所以外人应该可以设想得到,他心里是什么样的状况。有一次我很好奇的问他,请问达赖法王,您有没有烦恼呀?他的回答是:怎么没有烦恼呀?我的烦恼不是你们能够想像的,我的压力不是你们能够想像的。可是我的烦恼,我的压力只有一两秒钟而已。各位朋友,他回答说:“我的烦恼,我的压力只有一两秒钟而已。”烦恼一来,压力一来,他在一两秒钟之内就能化解于无形。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功夫,多么高的解脱。相较之下,我们这些凡夫,我们的烦恼,可以长达几十年。小时候的恐惧一直保留到现在,不只是长达几十年,可以长达好几辈子。我们多生累劫以来,每一期生命的烦恼、压力一直累积到今天,造成我们今天的生命状况,我们都是没有解脱的生命,我们都是被周围的环境,周遭的人、事、物乃至于自己的身心所系缚。不要说外面的境界了,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就连自己生理的生病、健康与否,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不自在,让我们好像都是囚犯一般。在座的朋友,我们不要以为我们不是囚犯,不要以为我们是自由自在的人,其实我们大家在没有觉悟以前都是囚犯,我们是自己感情的囚犯,情绪的囚犯,我们是我们知识的囚犯,我们是自己生理的囚犯,心理的囚犯,我们是我们社会的囚犯,是天气的囚犯,是我们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任何一个有形无形层面的囚犯。只要我们还没有觉悟没有解脱,我们就是很可怜的囚犯。“时死”与“非时死”因此,生命的意义,应该是追求一个能够优游自在,能够解脱系缚,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这种度一切苦厄的生命,这种生命才真正的有意义,这是从解脱和系缚这个角度来探讨我们的生命。 一有生命必然会有老、病、死的情况,在病、在老、在死,在结束这一期生命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称“时死”,第二种情况称“非时死”。你的寿命该活到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恰如其分的依照你前辈子所造的业力而结束这一期生命,称之为“时死”。“非时死”的意思是,虽然你前辈子的业力,能够让这辈子活到七十岁,但这辈子生活不检点、习惯不好、作贱自己,心理压力过大,不知求解脱之道,不晓得修持,不晓得放下,不能看破我们这个虚幻的人生,因而使生命提早结束,这就叫“非时死”。决定“时死”或“非时死”有二个因素,一个是过去的因素,一个是现在的因素。过去的因素就比如我们在射箭,或者是丢石头,有方向,有力道,往东丢的话这个石头就会往东去,力道大可以丢到五十公尺、八十公尺各有不同,这就是过去的业力,会影响到我们这一世的寿命长短,乃至于我们这一世生活的优劣好坏;现在世的影响因素就是说我们这一世肯不肯上进,我们这一世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学习?有没有觉悟?有没有修持?如果有,我们就知道善待自己,我们就知道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让我们的生命更具意义。否则,虽然我们过去世曾积福德,今世的寿命可以久长,但因为不爱惜自己,就会遭受到“非时死”。实际去做,否则知识也成了系缚我们生命的牢狱明朝有一位袁了凡先生,他写的《了凡四训》,我们很多人都读过,应该是对生活与生命做了最佳的诠释。只要能够改过,只要能够行善,只要能够修行,就能够转变我们的生活,就能够改善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好,让我们的生命更久长,让我们这一辈子过得更有价值,这就是一种觉悟。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痛苦,我们都不希望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毫无意义的浪费,因此,我们就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学习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实际的去做,如果我们只懂得知识,不晓得身体力行,那这种知识也是系缚我们生命的牢狱。因?道?果在谈完生命的现象及生活的状况以后,紧接着看我们应该对生活、生命有什么样的了解,应该要怎么做,做了以后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表上的因、道、果这三方面。修行之前该具备的观念“因”是基础,是一种见识,一种看法,是在修持之前所应该具备的观念,对于生活,我们的“因上见”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四面八方的角度来了解生活。探讨我们的生活,依照佛法的观察,它具备四种特性,这四种特性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四法印”。“法”就是真理,“印”就是我们的“印鉴”,我们的“图章”。比如说,古时候皇帝住在紫禁城里面,我们想要进入皇帝的紫禁城,没有皇帝盖章的通行证,谁都不能进去;同样的,我们想要了解人生的终极意义,想要了解生命的真理,就需要四个图章。掌握了这四个图章,就能够知道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貌。“四法印”各位朋友也许都听过“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是佛法上的专有名词。“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就是观察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在变化的。不管物质层面或者精神层面,有形、无形的都是变化不居。这个法印很简单,大家都可以观察得到,这是第一个真理。“诸受皆苦”第二个真理“诸受皆苦”。“受”就是感受、觉受,一切的感受都会引来痛苦。这一点很多人都不能同意,很多人会说我这么健康,我的人生这样顺利,我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我的一切都是光明的,都是快乐的。不错,很多人真的是咬着金汤匙来到这个人间,他的生涯,他的一生都非常顺利。最典型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连副总统,大家都知道他的出生背景非常好,他这一辈子也非常顺利,现在已经当上副总统了,还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当选第十任总统。可是佛法为什么会说“诸受皆苦”呢?这时候我们就必须对“苦”字有所了解,因为佛法里面的“苦”,有不同的层面。最粗浅的层面就是我们生病啦,失恋啦,钱财丢了啦!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啦,器官衰竭啦,过世啦!等等,这些恐惧本身就是“苦”。第二种苦称为“坏苦”,“坏苦”的意义就是任何事物会“坏灭”。什么叫“坏灭”?我们在喝酒的时候很快乐,可以忘我,我们高谈阔论聊天的时候,我们通宵达旦上网或夜游的时候,我们很快乐,可是这个快乐的时间总是会过去的,即使你在天堂里面享受禅定之乐,这种快乐也是会过去的,这称之为“坏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都是会改变的,不可能永远维持快乐,这就是“坏苦”。第三种苦称为“行苦”,“行”就是“变动”的意思,“行走”的意思。你功夫再高,如果没有解脱,还是会有行苦。这三种苦相应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的众生,到最后都会感受到苦,苦不只是肉体上的苦而已,它的意义就是一种逼迫性。我们都会觉察到各种逼迫,当学生有学生的逼迫,当老师有老师的逼迫,当小老百姓有小老百姓的逼迫,权贵人家、富豪人家也有他们的逼迫;除非你掌握了解脱之道,除非你晓得怎样让自己的心光明,让自己的心自由,能够扩大出来,否则,您仍在三界中,仍离不开逼迫,诸受皆苦呀!“诸法无我”第三个真理是观察人身之后所得到的“诸法无我”。“法”是指一切事物,“无我”是指没有常一主宰独立不变的事物。世间的事物都不可能常一主宰,实有不变,所以是“诸法无我”。如果能够了解“无常”、“苦”、“无我”,我们就能得到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乃至于空解脱,因而得到第四种真理寂静涅盘。寂静涅盘并不是死亡,而是我们的心清清楚楚了解到我们生命的各个层面、生活的各个层面、生命的来去,因而解脱了束缚,这叫“寂静涅盘”。“寂静涅盘”在生活的观察方面,就是这四个真理,如果你没有解脱,那就是尚未了解前面的三个真理,如果你已透澈的了解了前面三个真理,一定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寂静涅盘,这完全是用我们的心去体悟、去经验而得到的真理。《六祖坛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切众生所本具的觉性本来是清净的,只因为我们没有去了解它,我们起了很多妄想、妄念造作,因而蒙蔽我们的菩提自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个真心,了解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妄,就可以见性成佛,这是有关怎样把我们的生活提升到生命的解脱。不生不死生活是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的身、口、意造作,生命乃是就生死的永恒过程来看它,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短暂生活的满足,更应该藉这个短暂的、虚幻的生活来追求我们真实的人生。我们如果能了解我们生命的来去,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生命是不生不死的。诚如我刚刚提到的那篇文章,作者面对死亡场景,从死亡景象体会到一个活着的人跟一个亡者怎样心心相应,怎样互相沟通,怎样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她了解到其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真正的人生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认为我们有生有死,只不过是以自己的观点把自己放在时空之中,定一个座标,因而认为这边是生,那边是死;可是,时间是永恒的,空间是无限的,我们从永恒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来看生死,只不过是因缘的聚合和离散。不生不灭的生命终极意义所谓的“缘生缘灭”,为什么会“缘生”呢?那是诸法因缘生,为什么会“缘灭”呢?那是诸法因缘灭。想想看,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人生的转折,人生的遭遇,都只不过是因因缘缘。因缘在那边改变,而显现一个暂时的现象,所以,生并不是真正的生,死也并不是真正的死。有生有死是我们用狭隘的眼光看人生,是我们在时空之中立下一个座标,把自己定在某个点上去看,因而有生、有死。当我们在时空之中跳脱这个座标,拿掉座标,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命是没有生、没有死的。从不生不死之中去体会生命的终极意义,这种体会不生不灭的生命终极意义,必须靠我们的“菩提自性”。“菩提自性”就是觉悟,就是清净光明自性,称它为“觉性”也可以,称它为“心性”也可以,称它为“佛性”也可以。总之,就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没有任何妄念,没有任何自我中心,而对生命所做的观照的那种能力,称之为“菩提自性”。它建立在这种认识见解上,我们都想追求圆满的人生,想要过快乐的生活,要如何办到呢?我们有一个名词称之为“道”。“道”就是“路”,就是可以把我们从不如意的这一边,引到理想、如意的彼岸,所以需要“道”。我们不要用修道的眼光来看它,不要认为“道”就是板起面孔在说教。其实“道”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方向,人生的方向,要怎么办呢?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须要遵守规矩。校有校规,国有国法,家有家的伦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戒”。“定”呢?就是当我们感受到混乱的时候,没有快乐的时候,我们想要有安静安详,就必须修“定”。由定产生“慧”,用慧观察,观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舍识用根有很多修持佛法、研讨佛法的人都误会,以为我们修持佛法不应该作分别,但是,我个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们的分别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别。第二种分别是第七我执识的分别。第一种分别是我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眼睛要分别清楚,我们眼睛要看清楚,我们耳朵也要听清楚,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只做片面的了知。我们的鼻子要嗅得清楚,我们的舌要尝得清楚,我们的身要触得清楚,我们的意要想得清楚。李总统为了要替连战副总统辅选,所以他提出九字箴言。大家都知道九字箴言是“说清楚,讲明白,票就来”,就是清清楚楚,这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真的要清清楚楚。心清楚了,就是有智慧。这就是智慧的开发,这种分别是需要的。第二种类型的分别是唯识学上第七我执识所做的分别。第七我执识所做的分别是以自我为中心。我看别人好,因此我喜欢他,羡慕他,妒忌他。我看别人不好,我讨厌他,别人对我不好,我讨厌他,我恨他。如果用这种不平衡的心、不中立的心、不清净的心来看人事物,这种分别便会让我们产生痛苦、烦恼。因此这种分别是我们所不要的。在日常生活里修持道,修持佛法,我们所要断的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所知。当然我们不希望有烦恼,我们希望了解人生宇宙的一切真相。我们的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我们修持所要断的对象。十法界当我们尝试提升我们的生活时,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有十种不同的际遇,天台学称之为“十法界”。当我们生活最痛苦、最不美满的时候,我们是处于“地狱”之中;当我们想要吃东西、想要喝水、想要拿什么东西而拿不到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饿鬼”之中;当我们愚痴、没有智慧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畜生”之中;当我们有快乐、也有痛苦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人”之中;当我们充满了忌妒、充满了仇恨,我们就是所谓的“阿修罗”;当我们人生、生活都很美满、很富足的时候,我们就是“天人”;当我们修行有所成就,能够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我们就是“阿罗汉”,乃至于再往上提升到“辟支佛”;当我们因为见到真理而解脱了生活的痛苦,解脱了生活上的一切迷惑,并发心帮助其他人解脱所知、烦恼障,我们就是“菩萨”;当我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圆满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佛”。这就是十法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就活在“十法界”当中。看看你现在的实际状况,如果你现在很快乐,你就是“天人”;如果你现在已完全解脱,你就是“佛”;如果你现在有爱心想去帮助同学及其他众生,你就是“菩萨”;如果你现在只自求解脱,有饭自己吃,有水自己喝,自求解脱就是“阿罗汉”;如果你现在很痛苦,你就是“地狱饿鬼”的众生。依照你对于生活所抱持的态度而决定你的境界。当然,若我们想要生命终极解脱,就要“见性成佛”,直接的、终极的去观照我们那不生不灭的心性、觉性,这就要看我们的智慧圆满不圆满了。看看我们有没有直了本性,在没有直了本性之前,我们的心都是虚妄的,都是在分别、计较、造作的,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人事物,因此,看出来的就是有色的环境。我们总是带着凸透镜、凹透镜、弯曲残破肮脏的眼镜来看人生宇宙,所以看起来都不美满。等到我们了解自性的虚空,是那么广大无边,光明清净,我们的生命就得到最终极的解脱了。真?善?美在如此修道圆满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果”。当然,我们未对人生宇宙有所了解,或者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却不肯去实践、去修道,我们的“果”一定是下三道的果,一定还在三界六道里轮回。如果知见正确,我们遵行八正道,就可以得到好的果,一种出世了义的果。用最简单的话说,我们可以得到“真善美”的人生。什么是生活、生命的“真善美”?所谓“真”就是我们生活的“体”,唯有我们生活得真,很诚恳,很真诚,我们的生活才能圆满。西洋有句谚语:“说了一句谎言,要说几百几千句谎言来掩饰它。”如果我们能够从一开始就真心诚意的,我们的生活就会很惬意,这是一种“真”,这种“真”就是我们的“体”。以这种“真”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善”,有“善”就可以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善心善念”帮助一切众生,“善”便产生一种度人济世的纯美作用。“美”就是我们的“相”,那些真心诚意的人最美了,自然就是“美”。所谓自然就是真,就是正直,就是真心,就是毫不诈伪,毫不扭曲,这种正直的情况就是“美”。“美”就是我们的“相”,我们真真诚诚,一定能展现出很美丽很美丽的一面,因而能够产生“美”的作用。法报化三身 vs 真善美再用法报化三身的观念来谈谈“真善美”。“真”就是我们所要得的“法身”。“法身”是真理、真理之身,也就是说人生宇宙的真实面貌。所谓的“善”,就是我们所说的“化身”。“化身”就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以帮助一切众生。“美”是我们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报身”,没有修行就会面目可憎。多读书,多成长,心平气和,心怀善念,我们自然长相就会很美,我们的果报就会很美。“真”就是法身的德善,就是般若的德,就是智慧的德,唯有真实智慧才能产生大慈大悲。因为真实智慧,可以让我们明了人生的一切都是缘生缘起缘灭,可以让我们了解平凡众生是如此可怜,因为没有觉悟,没有觉察,没有醒过来,所以他们的人生是痛苦的。我们自己解脱了痛苦,发起慈悲心,想要帮助他们,那就是大智慧的延伸。“美”就是解脱了我们生活上的一切束缚,自由自在,表现出来就是最真诚的一面。就生命来讲,如果我们能够直了本性,见性成佛,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无住”。所谓“无住”,是心不住于任何一端,不住于空,不住于有,不住于中间,不住于生死,不住于涅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因缘让你扮演唱歌的角色,你就唱歌;因缘让你扮演学生的角色,你就当学生;因缘让你扮演当老师的角色,你就当老师。无住于任何一个时空点,自由自在,来去无碍,无生无灭,无住这种大解脱的境界。在“善”的方面呢?我们的生命,圆满以后就会得到一种空乐。那种空乐太快乐了!那种快乐不只是身心满足的快乐,而是透彻通达生命的真相,发自内心的大解脱自在的快乐。常、乐、我、净,没有苦苦,没有坏苦,没有行苦,永远住于那个空明的大乐境界里,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一种空明。“明”就是明白清楚,清楚我们的生活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如果精进努力,我们在世间的工作上努力,在为人处世上努力,合乎戒、定、慧,我们的生活就可以美满。如果我们的智慧能够究竟空性,了知三法印、四法印,我们就能够真正的空灭,就不会被所有的境界所迷惑、所障碍、所束缚,这就是人间第一等自在的菩萨。《心经》一开始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讲这个。把人生的一切观照得彻底的时候,就是“观自在”。观得彻底会有什么结果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我们的生命层面,包括我们的肉体层面,包括我们的心理精神层面,看到一切虚幻的人生变化都只是缘生缘灭;诸法缘生,诸法缘灭,这就是一切皆空。等我们一切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个解脱的生命,一个究竟圆满的生命,是无住的,是不住于涅盘也不住于生死。不住于生死要靠智慧,不住于涅盘要靠慈悲。用智慧和慈悲来度众生、来自度。最后引用先总统蒋公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很富哲学意义,也很富积极人生观。他说:“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人类应该为一切众生。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众生的生活,我们不只谋求人类生活的改善,也要观照到环境中的其他众生,让其他众生都能安乐。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创造”就是不住。虽然明知我们生命的实相是不生不灭,缘生缘灭,可是我们还要不住涅盘,以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来创造宇宙的生命,用这种无住的心来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成佛者,才是完全觉悟者的生命。全体大用─生命的全方位兑现生活和生命是息息相关的。生活是生命的显现,生活会影响生命的层次;生命则是生活的延伸,生命也是生活的基础。生活离不开生命,生命也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生活是一团糟,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如果我们有智慧且非常慈悲,我们的生活应该会很快乐,有钱的时候很快乐,即使没有钱也很快乐;处顺境很快乐,即使处逆境也知道它会过去的,也知道它是性空的,也知道是无我的,也知道这是我过去所造的业力,现在我承受这个苦果,本身就是在还债。只要我现在立刻觉悟,从现在行善,修持善法,以清净心来修道,生活会立刻改观,生命也可以立刻圆满,当下见性成佛,究竟涅盘。谢谢诸位,在座的诸位师长以及诸位同学请多多指教。 问题解答问:教授您讲的真的让我觉得我晚上生命升华不少。不过我的生活里面就像“阿吉”所唱的一样,我比别人认真,比别人努力,但为什么比别人不好呢?当我们要过一个快乐的生活,什么才叫做“快乐”呢?请教授指导一下。答:好。“快乐”是与苦相对的,苦是逼迫性的,快乐则没有逼迫性。“快乐”最简单的意义就是没有逼迫。没有什么逼迫你?没有内在、外在、有形、无形的逼迫,因此,所谓的“快乐”,并不是在你所拥有的很多。你拥有的很多,如果你没有解脱,你还是会有逼迫感,你还是痛苦的。快乐的人也许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我们看世间最快乐的人无过于释迦牟尼佛,无过于耶稣,无过于孔子、颜回这些大智慧者、大解脱者;所以快乐并不在你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你享有什么?再多的财富,你不会享受,你不知道如何享受,你只会感到逼迫而已。即使你一无所有,你会享受清风明月,你就会非常快乐。我们为什么听到阿吉说我比别人努力,而命却那样苦?其实苦不苦、乐不乐,存乎一心,这要看你的心怎样去决定、怎样去看待这一切而已。台北有几百个流浪汉露宿街头,市政府曾经想把他们接到救济院去生活,由政府提供吃住,但是这些流浪汉拒绝,因为他们觉得睡在地下道、睡在公园里面比睡在床铺上来得快乐,他们不肯离开那种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要鼓励大家去当街民,而是说乐或不乐,苦或不苦,完全存乎一心,怎样让你的心快乐呢?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那种“道”。你知不知“道”?你肯不肯修行?你了解了人生,你肯修道,四圣谛、八正道、十善法,或者是最究竟的你那清净光明的自性,您用最干净没有任何尘埃的眼睛去看人生,自然没有任何障碍。你看到人生的遭遇,觉得我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命为什么比别人不好?不要忘记这只不过是因缘而已。比别人不好并不是真的不好,也就是生并不是真的生,死并不是真的死,乐并不是真的乐,苦并不是真的苦,生死苦乐都是因为我们在人生的时空里定下自己的座标来看它而已,如果你用空灵的心、用开放虚空的心,以毫无任何自我中心的角度去观照人生,就没有苦、乐之分。智慧一开以后,我相信就没有那种苦乐之别了。不过你会怀疑,为什么我还是赚不到钱,请不要忘记,赚不到钱并不是一件苦事情。有一位朋友跟我讲,我们世间有两种人,有一种人是没有时间去享受,另外一种人是想享受而没有那个心。有人赚了很多钱,大富大贵,可是没有时间去享受,他们非常忙,当然这种人若能心开悟、心解脱,他在忙中就可以享受他的人生,忙就是他的快乐之一。另外一种人想要享受却没有心,他不知道怎样去享受,他不知道去享受清风明月的快乐,也不知道去享受一无所有、毫无牵挂的快乐。痛苦也者,只不过是我们心的一种分别。就佛家最终极的意义来说,应该是像六祖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其实也就是不思乐、不思苦。因为乐苦都是一个极端,必须超越苦乐而无住。无住于乐你就不会苦,无住于苦你也就不会苦。所谓苦乐,只是缘生缘灭,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有所污染而已。谢谢这位大善知识,谢谢您的指教。问: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修行?答:在这个表上已经提到了,提到了道所缘。道、所缘,就是教我们如何修行,我们想要修道,必须藉助所缘。我们缘着什么来修?在生活上就是“戒定慧”。“戒”就是安分守己,守规矩。“定”就是心有所归属。你如是想信佛的人,你就归属于佛。想皈依天主的,就皈依天主,这样子也是一种“定”。“慧”就是去观照生活上的各个层面,用眼、耳、鼻、舌、身、意好好的去观察,你就可以得到智慧。如果就生命来讲,道的所缘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一种觉悟之性,我们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脱,就是佛性完全显发。我们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只不过现在被烦恼障、所知障覆盖了,看不见我们清净光明的佛性。要怎样才能袪除覆盖?日常生活里修戒定慧。戒定慧的基础是建立在佛性之上。什么叫做佛性?佛性就是觉悟之性,你要醒过来。醒过来的意思就是凡事慢一点做反应,不要那么快脱口而出,不要那么快就有一个动作出去,你要很清楚知道来龙去脉,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知道人生宇宙的真相,这就是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打坐,要念佛,要持咒,大可不必,你只要提起正念,了解自己,那就是修行。谢谢。问:很抱歉,再请问教授,刚刚您解释得那么清楚,可是我们同学他说他还没听明白。教授刚刚教导我们快乐与痛苦是在我们的心,可是我们都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小,这么重的责任背负在身上,这个心想要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再请问心在什么地方?答:心是在凡夫的身上,其实也不在凡夫的身上。心是有时有,有时没有。那些凡夫、没有显发佛性的人就有心,就会时善、时恶,就会追求乐,就要逃避苦。所以心也是因缘有,但是它是自性空、不可得的。也就是说“心”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妄想说上有高堂,下有妻儿,我们左右还有许多的朋友,还有许多的众生,我们必须关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让我们产生逼迫感。我们要奉养父母,我们要照顾儿女,我们要照顾亲友;我们要怎样才能以自己的现状,达到很快乐的人生呢?记住呀!就是戒、定、慧。守戒是什么?对自己的父母当然要孝顺,听父母的话。对儿女要善尽父母的责任。对朋友呢?善尽朋友的责任。这就是戒、定、慧。再怎么说,还是戒、定、慧呀!也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很有钱你才能孝养父母,才能够养儿育女,才能够对朋友好,我看这个都不是;看看你的心真不真,你的心很真,你的父母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孝顺,你的儿女就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怀,此心一真,就能够感动天地。父母亲不一定需要我们给他很多的金钱,给他很漂亮的衣服,给他很多好吃的东西,父母亲所需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戒、定、慧,是否很真诚很真诚而已。以此类推,只要开智慧,依于佛性,了解戒、定、慧是我们生活的依据,应该可以达到很快乐的境界。尤其对于因缘缘起的了解,对空性的了解,可以帮助你们解脱很多的束缚。不晓得这样说会不会又太理论了一点。不过这是很浅显讲戒、定、慧。“戒”就是善尽为人的道理,守本分。“定”就是不要离开善,把你的心定于善。“慧”就是你会观察,会观察父母亲现在的心情、父母亲现在的状况,我们周遭的人事物情况的变化你都了解,还了解自己的状况。比如说,自己的收入只有四万元、五万元,你不要膨风,千万不要去借贷买很好的东西送给父母,否则你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状况,不能量入为出,借贷来奉养父母亲,我看父母亲也会很痛苦,他们也不会快乐,我们自己也会有逼迫感。苦的意思就是逼迫感,乐就是没有逼迫感。总之,观察因缘,清清楚楚观察我们的一切情况,了了分明,就会很快乐。问:我想与教授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常会在书店看到有关于水晶的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封面题目是“水晶与佛法”,我想请问一下教授有关水晶与佛法的理论。答:因为这本书我没有看过,所以我不能做评断。佛法里面说,心外求法皆是魔,心内求法才能够成就。所以修行千万不要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什么?就是你不用功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可是心在那里呢?《楞严经》说:心不在外,心不在内,心不在中间。所以心在那里呢?心在缘起。我刚才说过了,当你有一个妄念产生,你就有一个心。你没有妄念,妄念止息了,你的心就停止了,你的觉性、佛性就显现出来了。你一有妄想,一有妄念,就把你本自清净的佛性给遮住了。所以心内求法是直了本心,见性成佛。自己的妄心就是起心动念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慢、疑的心。只要直了本心,直接去了知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见性成佛,就可以见自己的觉性,见自己的本性,所以心内求佛才能究竟。如果就水晶与佛法来看,我的解释是说与佛法无关,我们可以用水晶做譬喻,因为水晶晶莹剔透,因为水晶是坚固的,最清净的,最精华的,譬喻佛法对人生的道理讲得最彻底,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道,也就是法。法让我们究竟解脱,我们只是藉着水晶来譬喻佛法的清净,佛法的光明,佛法的坚利而已。如果说我们要藉水晶来成就佛法,这是心外求法,这是办不到的。千万不要妄想从水晶里面学到佛法,从水晶里面想要究竟成就是不可能的。市面上有很多有关水晶的书,水晶有它的磁场,有它的能量,毫无疑问,这些都可以帮助修行者;但如果我们是依靠这个外物想要修行成就,那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是贪求,因为这是执着外面的东西,没有直了本心。所以请记住直了本心才能够见性成佛,谢谢。问: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我们现在是主张科技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在持续的改善当中,我们人也须依赖物质生活活下去,但是我们该把我们的需求定位在那里,才不会被物质所控制而是控制物质?答:还是直了本心。科学可以增进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认为佛教是唯心论,反对物质的一切功用。佛法从没有反对物质生活。修行佛法的旨趣在不要对物质执着。佛法只不过是一根指着月亮的手指头,你可以藉着佛法看到那个月亮,但手指头不是月亮。所以,做为一个修行者不应该拒绝物质生活、科学进步,应该去学习,因为这包括在五明之内,包括在智慧之内。科学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绝对圆满不了我们的生命。请记住,人生包括生活与生命两部分;生活必须靠世间的智慧才能够改善,生命必须靠出世间的智慧才能够改善。所谓世间的智慧就是工巧明、声明、医方明、因明,这是世间的智慧,科学就是这么说的。所谓出世间的智慧就是内明,“内”就是“内心”,也就是“心内修行”。所以做为一个修行者,其结论就是对世间的知识一定要清清楚楚,如果五明不能俱通,你不能当大菩萨,不能成佛。前面的四种智慧——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通达的人,他是世间第一等大菩萨,但是他还没有解脱。你想要解脱、没有烦恼,一定要内明。科学家如果没有出世间的智慧,是很执着、很有逼迫感的,因为他想要实验,他想要提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他想要得诺贝尔奖,他是很痛苦的。如果他有智慧,出世间的智慧一来,他就真正的解脱。所以,出世间的智慧和利益世间的智慧,两者必须俱备才是充足的生活、圆满的生命。也就是说你物质再富有,都不可以执着,物质再匮乏,也不要执着,一切活在缘生缘灭的因缘之中,你就是一个解脱者。问:教授之前有因缘天下法的说法,既然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缘起缘灭的,那会不会反而让人比较消极,比较丧失斗志?答:缘生缘灭是一种真理,对于缘生缘灭必须知道它有两种方向。恶的因缘一定导致恶的结果;好的因缘一定导致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知道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缘生缘灭的时候,我们不想让未来不好,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培植善的因缘,未来才会更好。缘生缘灭,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主宰的能力,我们都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即使过去的因缘促成我现在困顿的生活、悲惨的生命,但是我知道是缘生缘灭,我只要现在改变因缘,往善的方向去做,将来一定是好的。所以,你如果了解缘生缘灭的因果道理,你就不会消极颓废,反而会更加积极,更加努力。问:教授您好。你刚才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实在我们这个滚滚红尘中,我们初发心学佛时,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二年学佛佛在西边,三年学佛化成云烟。想请问教授我们如何常保这个初发心、这个菩提心,让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忘失?答:这就是提醒我们,譬如学校里有普觉社,一年级参加普觉社,二年级也要参加普觉社,三年级要参加普觉社,四年级还是要参加普觉社,读研究所仍要参加,以后有机会回到学校当老师,还是要参加。像郑宝春老师一样有始有终。因为参加一个社团、一个共修团体,力量非常大,共修的力量非常大。很多人以为到普觉社听讲是浪费时间,听那个白头发的人讲有的、没有的一两个小时,这个时间我在家可以读经念佛不是更好吗?我觉得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离开了共修团体就会胡思乱想,就会懈怠,就会说让我等一下或是等到明天,这样心就懈怠了。所以如何不忘失菩提心,第一要参加共修团体。当然这个共修团体一定要有所学、有所修,透过共修团体坚定自己的菩提心。第二要参加共修团体以后,仍不忘记戒、定、慧。“定”是什么呢?是让我们的心安住在一个善法之上。究竟的意义就是快到成佛的阶段。当然善法也要超越,可是在你尚未成佛之前,你必须依持于善法,因为善法可以避免自己的妄想、自己的散漫、自己的痛苦。善的因缘会让我们更好更好,等到善而无善,等到三轮体空的善,等到你能所双泯,没有我想依持这个善,没有那个善法让我依持,我便能无住。无住是什么?到时候你连佛法都不要住,如果说你还要住在佛法,你就成不了佛,因为你像搭船渡过了烦恼的河流,到了彼岸你不肯下船、不肯上岸一样。我们想要保持菩萨心,就勤修戒、定、慧,就要观察。观察我自己烦恼来了,观察我自己有逼迫、有痛苦了。我善于观察,我体察觉悟到人生无常,是苦的人生,是无我的,要想办法自己修持戒、定、慧来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以后,再生起大悲心,一看我们很多同学、朋友都还在痛苦之中,我们的慈悲心就帮助他们,菩提心就不会忘失,就可以勇往直入菩提大道,直入佛的境界。参加一个共修团体,我相信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共修团体一定是要正信、正法,也就是说不会带入邪道的团体。你要善于观察,善于观察就是运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好好观察,观察清楚,观察明白,你就可以抉择一个善法的团体,好好的依恃它,依据三宝,好好的修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清自己的事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