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造成一个产业分散产业的特点包括的经济原因包括哪些因素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的到国际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小的到你个人的收入、存款水平,
(1)日公告,由于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华骏烨功率元器件有限公
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经公司初步预测,2005年上半年将...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倾心整理版)-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倾心整理版)
Ch1导论1. 你是否同意“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这一看法?为什么?
2. 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干春晖P8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Robinson、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理论,Clark的有效竞争理论的推动;上世纪30年代形成理论体系;主要代表:哈佛学派的Mason、Bain、Scherer;主要贡献:建立了SCP分析范式,反垄断政策;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SCP强调经验研究,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缺乏理论基础和系统分析。其自身存在的缺陷,成为理论界批判的热点。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施蒂格勒(G.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 ;观点: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反对政府干预;法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诞生;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中心,推导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 ;Tirole;特点:重视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 ;新制度产业经济学: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化及对市场绩效的影响;Coase、North、Williamson、Alchian ;注重对政策的研究 。二、 产业结构的理论渊源与发展17世纪,Petty的发现:产业结构的不同形成收入差异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20世纪30年代,Fisher的三次产业分类法;1940年,Petty-Clark定理;Kuznets对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入研究;Hoffmann定理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模型。三、 产业关联的理论渊源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的思想来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F.Quesnay)的经济表,以及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Walras)一般均衡的市场相互依存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分析在方法和应用上新的进展。四、 产业布局的理论渊源与发展产业布局理论可追溯至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Von Thunen)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成本学派、市场学派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二次世纪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对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和演进机制的研究也是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
3.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认识理论分析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1逻辑推演方法。逻辑推演方法主要从概念、基本假设出发来建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来解释、预测经济现象。在产业经济学中,常用的有优化分析法,博弈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2经验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通过经验观察和经济数据的分析来发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以此为基础来提出或检验相关的结论和命题。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逻辑推演和经验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经验研究促使研究者去思考经验规律背后的因果关系,这又促进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对理论的检验必然会推动经验研究,同时也可以发现理论模型的漏洞和应用的界限,并从各种不同的理论模型中选出“最合适”的,经验研究中发现的新思想又成为逻辑推演的新起点。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和促进中,产业经济学的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ch2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及基本模型4.试述SCP的分析框架,讨论:SCP范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为什么?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通常是假定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结构包括集中度、产品差异、进退壁垒等;行动包括:定价、产品选择、投资、广告、研发等;绩效包括:利润率、价格、效率、公平、技术进步等。SCP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纯粹的SCP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中国企业的经济行为受到政府的大量干预,并且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也对该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中国的产业经济问题时应该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将我国特殊的制度因素纳入该分析范式的有关研究。
5.讨论:汽车、电信、民航、彩电、纺织、网络、金融、钢铁……等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寡头竞争型市场是指产业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产品之间差别度很少或没有,企业对价格有控制能力,产业进入壁垒相当高,在我国,汽车、电信、民航、金融、钢铁等行业是寡头竞争。垄断竞争型市场是指产业内企业数较多,产别之间有差别,企业对价格稍能控制,进入壁垒较低。我国彩电、纺织、网络等行业是垄断竞争。下面详细分析金融行业的垄断与竞争。【商业银行业是我国金融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产业。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果按照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统一货币经营,统一存款支配,统一贷款审批,市场中存在唯一一家银行,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年,高度集权分人民银行下分四家服务对象固定,业务分块,职能划分明确的银行,各银行对自身业务范围拥有绝对垄断地位,不存在竞争对手,商业银行市场仍是高度垄断竞争结构。1994年至今,商业银行资金分配上的行政管制及业务限制被打破,股份制改造深入推进,外资银行涌入,市场化、商业化体系逐步建立,既包含垄断性又涵盖竞争性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明显。】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由于商业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战略性地位,历来受到政府的特殊保护,再加上具有自然垄断和规模收益等特点,因此较之其他行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和较低的竞争性。我国并没有完全放开银行业市场准入,整个银行体系实质上仍由政府主导。一方面,外资银行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比小,垄断性明显。另一方面,尽管有大型商业银行只有有限的几家,但工农中建几大国有银行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70%―80%,对于股份制银行“相对”垄断;如果同属一个利益集团的数量越多就越垄断。商业银行的竞争性体现在: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大批股份制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消费者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有较大的选择范围;从单个的银行以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各家银行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力度大,竞争激烈。总之,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两种相互交织的机制,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竞争力量逐渐渗透到银行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但传统经济体制下银行垄断结构的惯性尚未根除,垄断与竞争并存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基本形态。
6.寡头垄断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非共谋的寡头垄断模型包括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斯塔克博格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古诺模型比较适用于长期的战略决策,如运用古诺模型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决策。因此,比较适用于对那些生产能力的调整比较困难的产业的研究,如钢铁、汽车、水泥等行业。伯川德模型比较适用于在产量、生产能力易于调整时的短期定价决策,如软件业、保险业、银行等。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模型是产量的序列博弈,领导者估计追随者的反应函数,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极大化的产量决策,追随者再根据领导者的产量决定自身的产量,如研究移动和联通的竞争关系。价格领导模型可用来对我国商业银行跨行转账手续费加价问题等进行分析。下面用古诺对国际贸易中里昂惕夫之谜进行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是指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按此理论,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贸易。但是,经验研究表明,OECD国家之间2
的贸易额远超过它们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而且,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品具有“同质产品”的性质。可以用同质产品的古诺模型进行解释,考察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国家A和B之间的相互贸易。假定两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当,不存在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假定每个国家都实行从量关税,税率分别为T1、T2,由出口厂商承担。如果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进行古诺博弈,最终成为成本不对称情况下的古诺博弈,结果是每个厂商都会向另一个国家出口产品。
ch3产品差异7.什么是产品差异?哪种市场结构中产品差异化程度最高?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进一步而言,产品差异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是一种非价格壁垒。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产品差异化程度最高,垄断竞争市场上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并非完全可替代。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差异化包括产品本身的差异和人为的差异,后者包括了方位的差异、服务的差异、包装的差异、营销手法的差异等,企业往往希望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刺激产品的需求。
8.如何区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在你所考虑的因素中,哪些是水平差异,哪些是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又称横向差异:指产品在空间上的差异,表现为两产品之间一些特征增加了,而其他一些特征却减少了。垂直差异又称纵向差异:是指在产品空间中,所有消费者对所提及的大多数特性组合的偏好次序是一致的那些特性之间的差异。区分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于水平差异而言,在给定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与特定消费者有关。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对产品的特征评价也不同。对垂直差异而言,所有消费者都偏好某一特定的产品。从厂商的角度:水平差异仅仅考虑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产品不同特征的不同组合变换而已。垂直差异则是产品的根本性质量的差异。购买电脑:价格相近,不同配置的电脑之间是水平差异;不同品牌,电脑整体质量的不同是垂直差异。9.两个同时进入市场的厂商如何传送产品的高质量信息,从而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垂直差异?1厂商可以借助非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号进而形成垂直差异。如果存在一种机制使得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厂商明白自己的高昂广告费用能获得较高的回报,那么这种非信息性广告其实是在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息。这种作用的潜在信息是告诉消费者: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优质的,所以我们能够支付这样的高额费用。市场上如果存在一种广告支出与产品质量正相关的机制,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广告的质量来推断产品的质量。市场上其实存在这种机制,在产品质量外生的条件下,这种机制就是消费者经验的作用和高质量产品被重复购买。存在一种广告费用水平,在这个水平上,销售优质产品的厂商愿意承担该广告费用。并且厂商更愿意同时利用价格和非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高质量的信号。2营造服务差异:厂商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高质量信息。ch4进入与退出10.举例说明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构成进入性壁垒的结构性因素有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等。电信业是政府管制造成结构性进入壁垒的一个例子。电信行业的高利润吸引很多其他低利润行业的企业转到电信行业中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的电信业进入的高门槛使这些企业难以进入。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过度生产能力的投资是常见的进入阻挠策略。在位企业在潜在进入者进入前进行过度生产能力投资,这些生产能力在进入发生之前是闲置的。一旦进入者进入,在位企业利用已投资的闲置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实施斗争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失。3
潜在进入者预期到自己进入后将招致价格战,无法从进入中获利,因此会放弃进入。现实中进入壁垒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既包括结构性因素,又包括策略性因素。但应该强调的是,结构性壁垒,特别是由需求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形成的结构性壁垒是策略性壁垒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结构性壁垒,则策略性进入壁垒就不可能长期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寡占型市场日益成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寡头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和影响市场情况,使之发生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许多以前企业无法控制而被看作是结构性变量的因素现在变成了可以控制的因素,如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雄厚经济实力游说政府改变法规和政策等,通过大规模广告改变消费者偏好等等。因此,随着市场结构的演变,策略性进入壁垒日益成为主导形式。
11.你同意“适度的进入壁垒可能意味着效率的改善”这一说法吗?什么样的产业特点会使进入壁垒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改善?同意。进入壁垒的存在一定的正面作用,一定高度的进入壁垒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其实质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增加许多额外成本。进入壁垒的提高使企业进入后在产业内的经营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1对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来说,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可以阻止低效率的原子型小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使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2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幼稚产业来说,适度的进入壁垒可能意味着效率的改善,如适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益于本国的某些脆弱的产业免受国外的优势产业的进入冲击。
ch5定价策略与定价实践12.举例说明什么是限制性定价?什么是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通过在位厂商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限制性定价主要针对潜在进入者而言。英特尔公司的定价政策是动态性限制定价的典型例子。当英特尔公司推出一种新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时,它的定价是1000$,这个价格使它刚好能占有市场的一定份额。这些新的集成电路能够优化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性能。如果顾客等不及,他们就会在价格较高时去购买。随着销售额的下降及竞争对手推出相似的集成电路对其构成威胁时,英特尔公司就会降低其产品的价格来吸引下一层次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最终价格跌落到最低水平,每个集成电路仅售约200$,使该集成电路成为一个大众市场的处理器。通过这种方式,英特尔公司从各个不同的市场中获取了最大量的收入。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掠夺性定价强调企业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其亏损在未来会得到补偿;且主要针对已进入者。美洲航空公司曾被指控用掠夺性定价来驱逐达拉斯/福斯沃斯航线的其他航空公司。当先锋卫兵航空公司进入市场时,从达拉斯到堪萨斯城的机票从108美元降到了80美元,而当先锋卫兵航空公司被驱逐出市场后,美洲航空公司逐渐提高票价,1996年提至147美元。
13.静态和动态的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因素各是什么?干春晖P62静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市场初始规模、进入者的平均成本和非价格进入壁垒。其中,市场初始规模越大,在位厂商就必须维持更高的产量水平才能完全遏制潜在厂商的进入,因而限制性价格相应降低;进入者在任一产量水平的平均成本越高,进入后的定价越高,在位厂商可以定较高的限制性价格;只要在位厂商所在的市场不是鲍莫尔所说的完全竞争性的,进入壁垒或多或少存在着,进入壁垒越高,潜在进入者进入就越困难,限制性价格也会。动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折现率、风险偏好、非价格进入壁垒、时滞长短、市场需求增长和成本结构。其中,折现率越高,则在位企业延迟当前收入到未来的机会成本就较大,降低了未来利润的现值,因而会定较高的限制价格;风险偏好:在位厂商如果是风险厌恶者,则宁可定低价,确保阻止进入;非价格进入壁垒,如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是影响限制性价格的重要因素;时滞长短:进入者进入时滞越长,在位企业索取的最优限制性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增长:市场增长率越高,潜在进入就变得越有吸引4
力,则最优限制性价格要相应降低;成本结构:在位厂商的相对成本优势越明显,越容易提高限制性价格。
14.比较芝加哥学派与后芝加哥学派在掠夺性定价方面的观点。干春晖P65根据掠夺性定价的含义:掠夺方在掠夺阶段遭受损失,然后在垄断阶段得到补偿。因此掠夺是否理性,取决于两阶段总利润是否大于0。芝加哥学派分别从被掠夺方、掠夺方和垄断利润能否获得3个方面抨击了掠夺性定价是理性战略的观点。他们认为:被掠夺方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从而渡过掠夺期,致使掠夺失败;而且,掠夺方掠夺期损失大于被掠夺方损失,损失不对称导致掠夺无法成功;再者,垄断利润的获得有很大不确定性,进而掠夺损失的补偿无法保证。因此,芝加哥学派认为掠夺性定价非理性、不符合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后芝加哥学派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认为掠夺性定价是厂商理性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假定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信息,那么低于短期最优水平的定价――目的是遏制进入、引诱退出或者威慑对手以缓和竞争,将会成为理性战略;而且掠夺收益不仅来自掠夺市场,掠夺可以视作声誉投资――一个市场的掠夺通过遏制进入和威慑对手可以在其他相关的地理或产品市场获利。
15.举例说明价格歧视作为定价策略的原因、条件、效应。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会努力把同一种物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顾客,这种作法被称为价格歧视。 实施价格歧视的原因:实行价格歧视作为定价策略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当两个或者多个产品出售的价格与它们的边际成本之比存在差异时,就存在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作为定价策略的条件包括:1、实施价格歧视的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通过转售套利现象的发生。价格歧视作为定价策略的效应:不同的价格歧视具有不同的效应。分析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时需要注意拥有市场势力和垄断定价权力是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因而对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是同垄断定价时的统一定价相比较。如果只是看效率而不考虑收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优,三级价格歧视的福利效果是不确定的,二级价格歧视中的二部定价的福利效果优于统一定价,非线性定价的福利效果则模棱两可。价格歧视在民航业中的体现:航空公司通过严格地运用一些限制条件,把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旅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提供的服务等级不同,在质量维度上对消费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民航业实施价格歧视的主要措施有:针对低价格机票设定提前购买或最短停留期限,规定不能退换或不能完全退换;针对非经停航班、经停航班、衔接航班,在某些具体时刻实行折扣等。航空公司通过以上方法使市场上的旅客更加明确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使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在不同市场对基本相同的服务实行更有效的价格歧视。
16.讨论:居民用电梯度电价调价方案是合理的吗?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是指将现行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水平呈阶梯状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这是一种很明显的三级价格歧视的手段。1、阶梯电价的效率意义: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递增电价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分段定价可以实现细分市场,差别定价,鼓励居民节约用电。2、合适的阶梯电价方案是值得提倡的,不合理的阶梯电价方案却可能会有不良影响。电力行业是国家自然垄断行业。首先,该行业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定价应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国民效用因素,在国家投资相关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自然垄断行业应以运营成本作为定价依据;其次,从能源行业分类来看,电力作为基础能源,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短期内电价过高会造成民众的不满。3、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应顾及公平:原则上,应当由高消费居民用户补贴用电量较少的用户,客观上实现奖省惩费的定价机制。但我国目前实行的阶梯电价,普遍在原电价的基础上形成第一档用电标准,在更高的价格基础上形成高价梯度,跟原方案相比并未体现出“补贴”,仅体现出“惩费”,这是这一阶梯电价制度的不合理性。这种方案仅仅是总体上提高了用电成本,虽客观上可实现居民用电需求的下降(因为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实现了更高的分配效率,但是以降低总体国民效用为代价,未实现阶梯电价应有的最大效用。5
ch6研发与创新17.创新和研究与开发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熊彼得将技术创新定义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原材料新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产业经济学上研究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必要条件,即商业化应用。研究与开发是指为了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人们不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识的连续过程。研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3种类型。联系:狭义技术创新按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研发到市场实现的过程。因此,研究与开发是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环节。研究与开发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区别: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经济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当研发活动未延伸至商业化应用时,它则不构成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
18.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奖励比专利更有效?什么情况下专利比政府奖励更有效?专利是一项所有权证明,是政府依法向发明者(创新者)授予的,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实用新型产品、工艺、物质或设计的独占权利。政府奖励是指政府设立资金,奖励那些成功的发明者。专利和政府奖励两种制度各有优势。如果政府有充分的信息来吸引最优数量的研究,那么政府奖励就是一种比专利更有效率的激励机制。奖励制度在激励发明的同时并不产生垄断权利,能使市场上创新产品的价格大大下降,极大地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能避免将大量的资金浪费在广告以及其他掘取垄断利润的反竞争行为上。如果政府只有有限的信息,无法确定最优的奖金数量时,政府奖励就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此时专利更加有效。
19.你认为是大企业的研发效率高还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效率高?为什么?大企业的研发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和研发能力上,而中小企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创新动力和效率上。具体说来,大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其高利润保证了R&D项目投入有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利用研究与开发具有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利益,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通过同时进行多项研究项目来分散研发风险;充分利用研发与企业其他活动之间的互补,有效利用研究开发成果;在过程创新上具有优势。但同时,大企业也存在研发效率低和缺乏竞争压力与创新动力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有充分的激励和动力来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在创新效率和实现创新的时间上小企业较大企业更有优势。当然中小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也有自己的劣势,如受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具有研发的规模经济性,风险承担能力差等。可以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上各有优势,因此无法直接指出二者之间的研发效率到底谁高。20.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和创新?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研发和创新。是竞争产业还是垄断产业有更强的研发和创新激励,取决于是否存在专利竞赛。如果没有专利竞赛,厂商不会为其他厂商首先发明而担心,那么竞争性厂商比垄断性厂商有更大的研发和创新动力。如果存在专利竞赛,在位厂商担心潜在竞争对手通过发明进入市场,那么竞争的威胁使垄断厂商比竞争性厂商具有更强的研发和创新动机。但是,在专利竞赛的压力下,不输是垄断厂商的主要目标,它并不特别在意自己是否能成功实现创新,只是关注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否实现创新。如果垄断厂商首先创新成功并获得专利,它可能会让它的专利“沉睡”。也就是说,垄断者为自己的创新成果先申请专利,但并不使用这一专利成果,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防止其他厂商通过创新申请类似的专利。以上分析表明,竞争性市场或潜在竞争给厂商的研发和创新以更大的激励,从而激励厂商从事更多的研发和创新。
21.合作研发有什么优势?这对市场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合作研发,指的是在进行研发的企业间,围绕事前的研发投资水平、方向、开发成果的利用以及普及的方法等问题,预先以某种形式缔结契约的行为。合作研发有利于改善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说来,通过合作研发,能够实现研发的规模经济性;合作研发能有效分散研发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数个企业分别承担不同的研究项目,能够避免研发的重复投资;通过合作研发,能将研发的外部性部分内部化。合作研发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合作研发可以用取消继续合作的威胁作为惩罚过度竞争伙伴的工具。合作研发可能导致默契的合谋,推动市场行为从寡头垄断转向垄断。
ch7广告22.试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广告竞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世界饮料业巨头,100 多年来上演了一场蔚为大观的两乐之战。两乐之战的前期,也即上世纪80 年代之前,百事可乐一直惨淡经营。然而最终百事可乐通过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从年轻人身上赢得了广大的市场。“两乐之战”广告之战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口味相差甚微,其产品的本身可以认为是基本同质的。并且,根据软饮料行业的特征,产量是相对容易调整的。这些方面都与伯川德(Bertrand)模型的假定相符,理论上将会产生价格战,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事实正是如此,早期的“两乐之战”就曾经采取了价格竞争的形式。由于双方都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价格竞争的结果是两家企业的利润都下降了,但却都没有退出这一行业。在意识到价格竞争的结果对双方都没好处时,百事和可口可乐的竞争转移到了广告竞争上。百事广告的心理效应首先,可乐是一种经验品,因此巨额的广告支出仅仅是产品高质量的信号。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可口可乐是第一家生产可乐的企业,这个“第一”所创造的无形价值成为了百事可乐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在这一形势下,百事可乐转从年轻人入手,树立其“ 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这一做法颇有成效。在中国,百事可乐15~24岁消费者的比重是30.1%,可口可乐则是28.5%。总而言之,百事可乐以新生代喜欢的超级巨星做形象代言人,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与其品牌的定位、目标市场的选择一脉相承,是它广告策略中最成功的一点。广告的外部性广告是有着强大的外部性的。百事的广告首先扩大了可乐的市场,而这一效果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当然,可口可乐的广告也会产生同样效果。特别是在两个公司打开外国市场的过程中,这种外部性尤为明显。初始条件是销售额为零,此时无论是哪一家的广告都会改变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口味,逐渐选择购买可乐类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告对于双方,成了一种“公共物品”。然而,虽然存在这种外部效应,但是两家企业为了更多的挤占对方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选择多做广告,这也是两家不存在合谋关系的企业博弈的最终结果。广告与进入壁垒、效率当百事与可口可乐的广告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很多企业看到了这一行业的高利润。以中国市场为例,2002 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投入为5 亿元左右,百事可乐在3 亿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两家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对于中国市场广告投入的累积作用也是十分强大的。在广告所引起的产品主观差异化存在的前提之下,非常可乐2002年不得不在广告上投入1.7 亿元用以打开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销路,到了2003年这一数额又上升至2.2 亿元。可见,由于广告会形成产品的主观差异,高额的广告投入本身已经成为这一行业的进入壁垒之一,从而也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保持了高价格和高利润,增强了在位厂商的市场势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广告的存在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从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百年广告战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广告策略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销售额,以至更高的利润。对于经验品而言,巨额的广告投入一方面高质量的信号,另一方面在造成产品主观差异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巩固了在为企业的市场势力,维持了高价格和高利润。此外,某一企业的广告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有着一定的外部性的,但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削弱企业做广告的热情。
23.试以任一行业为例,分析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的关系可以如下图表示:
保险市场广告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以市场集中度CR3 作为衡量指标。2000 至2002 的统计数据表明无论财险还是寿险,三家保险公司都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中国的保险市场垄断程度很高,具备寡头垄断的特点。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对保险行业来说,市场行为可以选择的变量有三个:一是定价行为,二是广告行为,三是兼并。由于我国对保险业实行实体主义监管方式,是最严格的一种。假设认为保险业在产品差别化方面可以选择的变量只有广告投入。对单个企业而言,广告可以增强其竞争力,使自己的业绩领先于其他竞争者。但从整个产业来看,广告的作用当仔细讨论。一方面,所有企业做广告可能导致广告效果下降,因为,广告的目的是创造差异,当所有的企业都在努力制造差异的时候,消费者辨别差异的成本就会增加。只有企业继续追加广告投入,以创造更大的差异,才会吸引那些消费者。另一方面,保险业广告的增加,对整个保险业的市场开拓有利。较之先前不做广告或者零星打广告的做法,行业内对广告作用的认同,将在客观上为公众提供较多的认识保险的机会,消费者由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客户的可能性增大。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保险业的广告,后者的作用相对明显些。当广告投入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广告投入的增加会带来保险收入的增加。实际上,中国保险业逐步重视广告的作用,保险业广告的投入迅速增加,根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按照刊例价格和版面统计,2001 年在平面媒体刊登的保险广告仅有8075.20万元,比2000年增长6.31% 。在正式加入WTO的12月以前,最高的月份也不足800万元,而在12月则一举突破千万元大关,飙升至1224. 78 万元,比11月增长157.11% 。进入2002年,保险广告继续快速增长,前4个月投放额已超过去年前7个月的总和,达到4388.99万元,同比增长81.48%,2003年进一步保持了高的增长率。综上所述,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保险企业的行为,保险企业的行为又决定了保险业的市场绩效。在加入WT O 后,保险业的门槛降低,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威胁越来越大,在有新进入者威胁的情况下,同样是寡占型市场结构,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注重广告等市场行为,试图保持市场势力,相关数据表明保险业的广告投入和利润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并且保险业广告费的快速增长都证实了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
24.你认为我国哪些行业广告竞争比较激烈,哪些行业广告竞争太少,原因是什么?食品饮料、家电、金融保险、医药保健、家居建材、汽车和旅游业等行业的广告竞争比较激烈。水电业、石油天然气、房地产等行业则广告竞争不激烈。广告的作用在于促进产品的差异化,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同时可以让消费者了解自身的商品,吸引消费者,增加利润。相比较而言,水电业、石油天然气业等市场垄断程度比较高,企业缺乏加大广告投入的激励,对它们来说是否加大广告投入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不大。而食品饮料、家电等行业由于市场垄断程度不高,商品的差异化程度不高,所以就更需要用广告来增加商品的差异化程度,并且向消费者给出产品信息,拉近同消费者的距离来增加销售额。
ch8企业并购25.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区别是什么?并购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并购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是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横向并购对企业发展的价值在于弥补了企业资产配置的不足,由于规模效应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市场份额,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的企业之间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而是供应商和需求商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向前并购和向后并购两种。纵向并购的好处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节省交易费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混合并购是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并购,其中目标公司与并购企业既不是同一行业,又没有纵向关系。混合并购是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或经营规模,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26.举一企业并购的具体案例,说明促使该并购发生的原因并分析其效应。日,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动机: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追求价值最大化。中国平安是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业务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块。平安集团对银行业务高度重视,平安高层曾多次强调,目前以寿险业为重的平安将在未来形成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三大支柱并重的格局。可见平安集团的经营战略趋向了多元化,这也是平安并购深发展的根本原因。效应分析:1.经营方面。首先从网点来看,平安银行除深圳总行外,只有7家分行,而深发展共有分支机构282个,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合并后将基本覆盖国内重点城市。其次,中国平安庞大的客户资源将给深展带来巨大的业务机会。再次,深发展可依托中国平安强大的IT资源,进行系统升级,加强电子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2财务方面。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后的首份年报(2011年年报)显示,集团资产总额12 581.77亿元,较2011年年初增长73.01%。不良贷款比率0.53%,较2011年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公司资产质量稳定,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3企业管理。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之间的并购,促使双方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文化的融合与协调。来自资本市场的数据也证实了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财富效应。金融业逐渐向综合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金融业综合经营也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内在需要,平安并购深发展即是一个很好范例。
ch9规制与反垄断27.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规制?自然垄断产业一般特征:1. 垄断性。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2.公益性。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3.不可选择性。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4.部分业务具有可竞争性。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性,有些业务是可竞争的。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内在必然性: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认为,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政府有必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一方面,自然垄断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进入进行规制,以便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成本递减行业,存在定价矛盾,政府必须出面进行价格规制,以便在社会资源配置和企业效益之间取舍。现代自然垄断理论则认为,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成本劣加性,此时需要政府对市场实行进入规制,以保证整个产业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在平均生产成本上升的产业中,垄断者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在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产业,定价矛盾依然存在,故需政府实施规制。9
28.任以一产业为例,说明规制的原因、规制的内容,讨论规制的效应。日本电力产业规制规制原因: 在改革之前,日本的电力产业基本上属于垂直垄断型组织结构。日本十个地区各有一个私营电力公司,各公司在各个地区有垄断供应权。大部分的发电业务和几乎全部的配送业务由这十大电力公司垄断经营。独立的发电厂极少,一些有场地、设施和办电经营的铁、煤、油等行业由于规制严格难以进入发电领域。虽然允许热电联产的余电上网,但对其规定了极低的上网价格,以致于只有极少的几家分散型电力上网,影响了这种清洁能源的发展。电力价格则采用低激励强度的公正报酬率规制,无论经营效率高低,电力公司总能获得稳定的利润,但如此一来却导致电价偏高。同时,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和国际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都要求日本电力产业实行规制改革。规制内容:日本1995年修订完《电气事业法》,开始实施对电力工业的重大改革。日本的电力改革采用引入有限竞争的单一买方模式。在市场进入方面,日本开放批售市场,规定各电力公司的发电设备必须逐步向社会公开招标,从投标者中择优选定,以发挥各方办电的积极性;放松热电联产、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发电等的规模限制;输电网向所有发电厂开放;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力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多盈利。规制效应:改革之后,电价有所降低,但电力产业仍是垂直垄断结构。对于电力市场的新进入者,过高的过网费阻碍了他们成功地进入市场,严重挫伤了独立发电公司进入市场的积极性。2001年日本电力零售市场向大工业和商业用户开放,但新进入的零售商的销售量只占大宗用户购电量和总市场购电量很小的份额,电力公司依然是垂直垄断,既为地区用户服务,又控制各自的输电线。29.讨论:中国制定反垄断法的背景?说明中国法律中的反垄断规定及反垄断法立法进程的启示。背景: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垄断制度已被打破,市场竞争已普遍存在;2. 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实现了多元化;3. 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享有越来越大的经营自主权;4.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健全保护竞争和反对垄断的法律制度,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规定:中国的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为8章57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禁止以下垄断行为: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启示:中国的反垄断法难产了约20年。其阻力来源包括:立法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他们认为反垄断是市场经济充分发育后的任务,与中国当时企业规模偏小,经济力量并不过度集中的情况并不符合。另外,还有认为反垄断法并不能解决中国行政垄断现象的行政垄断规制问题上的阻力,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维护既得利益和政府部门在执法权上的分歧所造成的立法上的阻力。从中可以看出的是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冲突。反垄断法属于竞争政策。两种政策的区别在于政府在不同政策中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划分层次的话竞争政策属于低层次的干预,产业政策属于中等层次的干预,计划经济属于高层次的干预。而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系,中国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的时候更容易选择干预层次较高的产业政策而不是竞争政策,这无疑将会对反垄断法的立法过程和施行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我国在制定反垄断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层次进行干预,否则将会影响整个进程。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造成触电事故的因素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