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手势

老师要家长读完八礼四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写意见,怎么写_百度知道
老师要家长读完八礼四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写意见,怎么写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学八礼四仪做文明少年
孔子曰:“不学礼,不以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要有成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什么是礼仪?一般来说,礼仪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是个人的内心修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你在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听到了一声“呸”地吐痰声时;当你看见某人乱扔瓜果、果壳时;当你看见有人在平破坏公物时,你让认为他懂礼仪吗?他有修养吗?我的回应是no!
记得清明节,我们全家去中山陵游玩,那儿人山人海、游人不绝,我却发现了一些游人们干了不文明的事:有的人为了拍照,竟爬到了树上,将树都压弯了,甚至摘下了小花;在草地上,三五成群的游人坐在上面休息,零食包装袋、饮料瓶。。。。。。扔了一地,草地顿时脏兮兮的,就像吧原本美丽的外表掩盖了起来,尽管草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发布时间: 12:15
发布者:maryshi187
浏览数:165
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先队活动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辅导员、队员们:大家好!我是袍江小学马山校区四(4)中队的辅导员,今天我和我的队员们共同参与,一起来说说少先队活动课《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大家给予指导!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引起了各地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反响,他们表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此,我和队员们一起设计了主题为《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先队活动课。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全体队员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能深化学校的特色教育——孝德教育《弟子规》的育人作用,教育队员们做一个心地善良、诚实守信、有爱心的好少年。我们将活动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感知价值观中队长:亲爱的队员们,今天呢,让我来考考你们对生活的观察力,怎么样?队员(合):好啊!中队长:最近,在我们学校门口的马路上拉着一副大横幅,那上面的内容你们还记得吗?队员甲: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指下巴思考状)下面一句什么来着?队员乙:我知道!我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绍兴人!中队长:对了!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队员(合):当然知道啦!中队长:说来听听!队员甲: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队员乙: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队员丙: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辅导员:大家都说得很好!但是,我们不光要会说,还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队长:嗯,是的。我们是来自马山镇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我们学校的特色是…队长、队员(合):《弟子规》孝德教育!中队长:要不我们就来一场“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吧!大家觉得怎么样呢?队员(合):好啊好啊!队员甲:可是,我们要怎样开展本次活动呢?队员乙:我们可以唱歌!队员丙:我们还可以讲故事!辅导员:活动要有多种表现形式才能够更精彩哦!中队长:当然我们还可以诗歌朗诵啦!队员甲:对了!对了!我们可以搞个相声呀!队员乙:我觉得快板也不错啊!辅导员:要不,咱们先确定一下活动流程,中队长,你来负责一下!中队长:好的,辅导员!(头从辅导员转向队员)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诗歌朗诵作为一个引言引出我们的活动,大家觉得怎么样呢?队员甲:嗯,不错,挺好的呀!队员乙:不不不,不好,我看好多活动都是把诗歌朗诵作为最后一个节目表演的。队员丙:对了,我们的校歌《三德歌》不也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嘛,我们就用这个作为我们的开场白吧!辅导员:嗯,这个想法好极了,既是我们的校歌,又符合我们的主题,一举两得。中队长:是的,而且校歌大家都会唱,再多练习几遍就好了。队员甲:诶,我还会这首歌的手语呢,前几天刚学的!队长、队员(合):真的吗?队员甲:那当然!跟我学吧!队长、队员(合):哦耶,太好了!(手语表演:《三德歌》)第二篇章:认知价值观中队长: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切入我们的主题了!队员甲:我们的主题是“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我们又该如何表现这个主题呢?队员乙:我觉得首先,得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队员丙:要不我们就来一个《弟子规》入则孝的朗诵吧,让大家充分认识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中队长:通过《弟子规》,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虽然我们不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队员(合):是啊!队员甲:上次我向同学借了一本书,答应一个星期后还给他,我做到了。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说做人要诚信,弟子规中也说“凡出言,信为先”、“借人物,及时还”。队员乙:我看到一个同学在拎很重的东西,就上前去帮他抬,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说做人要友善,弟子规中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队员丙:看到爸爸开车时,要往车窗外扔餐巾纸,我就上前劝阻他,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说做人要文明,弟子规中也说“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辅导员:看来大家都是心地善良、诚实守信的好少年啊!队长、队员(合):那当然啦,因为我们从小学习《弟子规》!第三篇章:领悟、品味价值观中队长:唱歌有了,诗歌朗诵也有了,要不我们再来个讲故事,怎么样呀?队员甲:那我们要讲个什么故事呢?队员乙:肯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啦!队员丙:我觉得最好还是切合弟子规的故事。辅导员:孝心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哦!中队长:对了对了,你们有听过《陈毅孝母》的故事吗?我觉得我们可以选取这个故事诶。队员乙:我听过我听过!故事主要讲了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归来,途经四川,经周总理批准回家探望40多年未见的老母亲,竟与家人争着为卧床不起的母亲洗衣裤。队员甲:说到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天之大》。(随意唱几句)队员丙:是的,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母亲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给了我们最好的,却换得一头白发,满脸皱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我们的妈妈,爱护我们的妈妈。队长、队员(合):妈妈,我们爱您!(面向观众,手势爱心对观众)中队长:我想这次主题活动我们就准备这几块内容吧,辅导员,你觉得怎么样呢?辅导员:挺好的呀!通过这次策划活动,我看到了你们许多闪光点,比如大家的思维都非常活跃,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表达你们心中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丝丝美中不足的表现,大家是不是应该首先把你们的许多小想法写在纸上,然后拿出你认为最优的进行讨论,最后是不是也应该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记录在纸上呢?队长、队员(合):嗯!(点头状)队员甲:这样我们的讨论不会那么混乱了。队员乙:这样我们也可以得到最优的结果。队员丙:这样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讨论结果。辅导员:嗯,但在这里呢,还是要表扬大家的。你们看,我们有唱歌,有诗歌朗诵,还有讲故事……诶,最近你们不是在自学小苹果的舞蹈吗?队长、队员(合):是啊!辅导员:那咱们就表演一个小苹果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把活动推向高潮,怎么样?四人(齐):好啊!(开心状)(舞蹈展示小苹果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以上就是我们对《弟子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节少先队活动课的阐述,活动课上,三大篇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充分调动了队员的多种感觉参与活动,也达到了本次活动课的目的。相信通过本次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一定会在队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但愿他们能够懂得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辅导员们批评指正!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文化;文化领导权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网络世界遭遇三大挑战:一"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文化;文化领导权 中国论文网 /4/view-4846420.htm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网络世界遭遇三大挑战:一是微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分离;二是网络意识形态虚幻化现象突出;三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问题。应对这些挑战,既要科学把握当下中国独特的微文化生态现状和特征,又要解决好话语权建设中的“软”“硬”关系,信息传播中的“具象”“抽象”关系,网络管理的“自律”“他律”关系。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巩固红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 G20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4)   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文化生态:一是由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红色地带,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由网上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地带,包括敌对势力在网上推波助澜、制造的舆论;三是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的灰色地带,具有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包括网上涌动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情绪和社会舆论。“红”“黑”“灰”三色地带并非互相割裂,而是相互浸染,灰可以转红,也能趋黑,这就使得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和异常复杂。如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网上巩固红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是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新课题。   一、科学把握当下中国微文化生态的特征   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5.91亿,手机网民4.64亿,微博网民3.31亿。微博等新社交网络技术正成为新的大众媒体。[1]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2011年1月上线后,短短两年时间,就拥有了4亿用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以“微”为表征的新媒体技术,推动着网络舆论场的勃兴,构成了微文化生态的三大特征。   1.从个体微小到群体的强大   新媒体超越传统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信息的网状传播,这个网状结构综合了上行、下行、平行和斜向的等多种传播模式,提供了“共时”这一话题和舆情的叙事时空,草根阶层由此步入一个“自由”传播信息的年代。   以微博为例,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定向传播和网络媒体一对多的互动传播,开创了一种新的裂变传播模式,这种裂变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加关注”,一种是转发。每一个用户可以“关注”别人,也可以“被关注”。这种“微传播”将不同渠道的零碎信息点连接为有意义的线与面,通过对碎片的有机拼接,缝合无线的内容,扩展形成新图景,实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机互动,并以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表现出来。如年我国发生的210起重大舆论事件中,有近七成(67%)的事件与网络舆论密切相关。此外,新媒体技术在中共的反腐倡廉中发挥了独特作用。2010年-2012年,我国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体上的事件数量依次为67件、58件和31件,三年合计156件,是传统媒体同类数据的2倍。[2]可见,以“微”见长的微博、微信和社交网络力量不可小觑。   2.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凸显   在微文化生态中,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活动,网络意见领袖推动公共论辩与公众参与,在公共议题建构和舆论监督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当下中国微文化生态中的网络意见领袖分为六类:学者作家;企业家;媒体工作者;文体明星;律师 ;在职领导官员。网络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其网络影响力与现实社会中的身份高度匹配,具有显著的名人效应,往往能够成为微博话语权力的中心。正是借助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络,网络意见领袖促使社会公共议题得到网友关注,并将大量对此议题有兴趣的民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虚幻的、流动的社会网络。   2011年初由于一封失踪儿童家长的来信,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引起公安部的关注和介入。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及“随手系列公益”的开始,于建嵘建立了“随手公益基金”,下设多项随手公益项目: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随手送书下乡、随手街头救助(随手物品捐赠)、随手关爱乡村教育等。在这一微公益议题中,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媒体人驱动、跨越阶层和职业区隔的特点,对于转型中国的公共议题宣传、底层民意表达以及政策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3.重新确立了直播美学   微文化生态环境中,“直播日常化”已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理念。在直播的过程中,“如下两者的关系无疑会表现出来:一个是生活,它是不定型的、开放的,有多种可能;一个是情节,即导演将选择和随后播出的事件之间的单一的、单向的联系组织起来——尽管是即兴地组织的——形成的情节”,这使得“叙述的进展一半表现为艺术效果, 另一半表现为自然的后果。”[3]直播的现场性、真实性和时效性,造就了网络新媒体不可取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日开博的“@学习粉丝团”,凭借其对2012年12月习近平广东行和甘肃行的微博直播,吸引了近百万粉丝的关注,展现了新媒体的巨大辐射力和影响力。这种以草根追星方式展开的实时直播,具有去神秘化的色彩,展示了最高领导人亲民形象。   微文化生态的三大特征,凸显出网络舆论场的复杂态势。天文数字的网民基数,加上信息爆炸式增长,产生了大量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使得网络传播最终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谁拥有真正的信息传播权,谁就将在这一新舆论世界中赢得主动。因此,在微文化生态中,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否则就要无可挽回的历史性犯错误。   二、直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微文化生态中的难题   网络时代没有、也不可能终结意识形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多元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微文化生态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1.“微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相分离   “大众化”、“娱乐化”和“社会化”是我国“微文化”的主要特点,这种“大众意识形态活跃”与现有“主流意识形态失语”存在着对峙和分离现象,形成一系列负面后果:   第一,在资本和权力的双重挤压下,市场功利主义在网络空间盛行。与主流意识形态失语相一致的理想信念缺失,导致一些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意识形态滋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网络舆论场中渲染的价值取向。   第二,技术理性的张扬,加剧了技术异化,淡化了政治信仰。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发展相应,技术理性不断向文化和社会生活世界渗透,人们要求把意识形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科学化。在这一趋势下,出现了以工具化、功利化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内容与形式分离、批判与建构相脱离的紧张状态。而技术理性的盛行,使人重新成为技术的奴隶。所谓“微博控”和“低头族”就是典型代表。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过多沉迷于网络世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现实,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人的异化在网络社会有了新注脚。   第三,过分的数字化娱乐导致消费主义盛行。消费主义带来了传媒内容的娱乐化和传媒运作的商业化,并直接导致网络传媒价值取向异化,思想道德教化功能弱化,主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遭到消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入时代,以至于消解精神走向低俗。“娱乐至死”带来了“精神弱化”的恶果。   2.网络世界意识形态面临“西化、分化”的挑战   21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采用将对手污名化的策略,加强了思想攻势。除了在网络上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言论外,还将推广“互联网自由”作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比如,美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中,把研发推广“互联网自由技术”提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宣称,美国政府将采取各种措施,“支持这些技术的扩散和使用,以促进表达自由、扩大信息的获得、增进政府的透明度,反对对这些技术使用的限制。……以有效地将我们的信息传递到世界。”[4]日,希拉里就宣称,美国要在原有的法语和西班牙语推特之外,还要推出阿拉伯语、波斯语、中文、俄语和印地语推特。凸显出美国对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立场。   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某些西方势力将其主流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渗透到网络游戏中。北美某著名游戏公司制作一款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网游,集中渲染中国大陆的各种负面新闻,并试图将矛头指向中国政府,游戏现象被打上“自由”“民权”“弱势群体”等标签,并被描绘为中国网络反抗暴政和不公的自由民权斗士。   3.多元思潮冲击下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   近年来,微博上存在着三股值得关注的思潮:一是政治上的宪政主义。一些网上言论将“中国梦”解读为“宪政梦”,利用微博这一思想文化新阵地,网上网下互动,国外国内联手,试探新一届中央意识形态底线。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者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扼杀了市场效率和活力;反对公有制的人则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效率低下,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应全面私有化。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一些意见领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和“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丑化、贬损党的领袖,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三股思潮在微博上格外活跃,反映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激烈程度。[5]   微文化生态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所遭遇的挑战,本质上是我国社会转型代价的网络镜像。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体系范式转换还未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变革不相适应,大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在微文化生态下,这一矛盾表现得格外尖锐。面对这一复杂状态,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对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而应针对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文化的创新来推进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把握微文化生态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系   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党和政府采取支持“正视、重视、顺应、引导和利用”的办法,重视网络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网络世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二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宣传体系。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初步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建构主流媒体话语权,需要把握好“硬”与“软”的关系   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质是如何把握网络世界中的文化领导权的问题。这是因为,决定他人喜好的能力往往同无形实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通过非强制、非暴力的方式,将“硬”诉求以“软”方式展现出来,正是这种无形力量的集中体现。   一般来说,话语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话语本身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即所谓“软权力”;二是信息传播者通过对媒介的控制并拥有传播主体信息的权力,即所谓“硬权力”。第一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话语传播的内容,即事实到底如何;第二个层次的含义侧重于话语传播的形式,即话语怎样才能传播出去。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无论是对于国际传媒机构还是普通受众,“具有侵犯性、试图改变其观点”的硬传播姿态,难以让人接受,而将概念化、符号化的“硬”内容,转换成受众易于感知、深感亲近的文本,再配合适当的仪式化修辞,则可大大降低上述“不快”的发生,这也是人们推崇“看不见的宣传”的根本原因。   在微文化生态中,建构主流话语权,主要是利用以移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以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浸润式宣传:利用微博打造多元化互动宣传平台,利用微电影进行国家形象宣传,利用微信作为中华文化的个性展示窗口等。目的在于,运用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规定和传播蕴含某种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话语框架,通过这种话语描述,影响受众看待政治事件、意识形态甚至看待其他文明的方式,使得政治信息以一种不被“局外人”察觉的方式,得以在一个可延展的特定范围内传播。唯其如此,文化价值观才能从“宏大叙事”返回到人类的生活世界,进入实践的感性世界中去。   2011年以来,微博已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开展政务工作的重要工具,正体现了“软”“硬”结合的有效尝试。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仅人民、新浪、腾讯三大微博平台上,具备一定粉丝规模且信息发布频率较高的党政机构微博400多个,官员微博200多个。[6]2012年,政务微博的“一站式”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政务微信悄然兴起,开始成为政务信息发布、互动沟通、便民服务的平台。这种主动适应策略,树立了“软形象”,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2.创新信息传播形式,需要把握好“具象”与“抽象”的关系   在微文化生态中,信息供应量不断增大,带来了信息“富余化”“信息超越”现象,最稀缺的资源是人的注意力。这意味着,在过度拥挤、注意力匮乏的网络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化和全面化优势,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获取“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   首先,要使价值观传播渗透流行要素。新媒体弱化了手势、表情、音律及语境在人类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成为一种自给自足、强符号性的新型社会交往媒介,实现了对社会意义的微观操作,并将新奇、亲切和有趣等魅力元素与高科技手段相融合,达到接受数量的无限多,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了重要路径。利用网络语言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形式,在信息的上通下达之间,树立一种“形象”,把握话语主导权。   其次,要借助文化产业实现价值观制作的市场化。通过对受众注意力的把握,设置符合受众需求的议程,把注意力资源引导到特定议题上,塑造新媒体文化品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适应的品牌基因,并以此基因为复制模板,实现政治信息以“视像化形式”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最终完成新媒体“文化形象”,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再者,以文化符号来塑造清晰的文化形象。任何文化产品都是“体与魂”的结合,并通过具体的文化符号、表现形式来传递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符号是在自然基础上构筑的第二性、派生的模式化内容。它意味着在抽象创造文化符号过程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无尽的发挥空间,同时,符号又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以通过最现代的手段传播及派生。因此,文化强国要有清晰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运用新媒体,面对中国问题,整合网络技术精英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成果这三重思想资源,讲述“中国故事”,提炼“中国经验”,建构“中国话语”,在具象的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品、网络社会交往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生命力。   3.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管理,需要把握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当下,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管理,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本质存在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交流为基本内容的缺场交往对在场交往已经构成了难以阻挡的作用,实体权力如何有效制约缺场交往,已经变得令人捉摸不定。”[7]2012年,美国发布《网络空间身份信任国家战略》,通过建立“身份生态系统",实施“网络实名制”。2013年,鉴于微博等社交网络发动的“占领华尔街”影响巨大,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了一项旨在限定类似抗议行动的“H.R.347”的法案(2011年联邦改善限制性建筑和区域法案),被称为“反占领华尔街法”,尽管该法案严重侵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但仍在国会高票通过,可见美国政府对于微博引发现实政治行动的高度防范。   另一方面,以“责任”为核心的网络伦理实践活动,则成了网络“他律”的有力补充。这种网络“自律”,以寻求虚拟世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通过构建伦理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虚拟世界中的社会理性化、合法化行为状态。在肯定社会正确价值观选择的同时,指出社会价值观所唾弃的那些观念和行为,为虚拟世界的个体行为和社群活动提供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对形成的意见和准备决策展开讨论和选择。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思想文化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并存的复杂局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更为严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拓展文化创新的视野,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http:∥/ .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安伯托·艾柯.开放的作品[M].刘儒庭,译.北京:新星出版社,8.   [4]孙来斌.当前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挑战和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5).   [5]微博:宣传思想文化的新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3).   [6]中国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DB/OL].人民网,() []. http:∥.cn/GB//.   [7]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J].学术月刊,2012,(10).   责任编辑:陆广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