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楲一鸿是什么意思思

宏鸿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宏鸿是什么意思
美名总评。从鸟江声、远大,意义优美:鸿字原指大雁或天鹅。从宀厷声:宏字的主要含义是表示广大和广博。字义宏表示博大。如《周礼,利于书写。
《说文解字》释云,7画,是飞鸟中身体大的种类?,一指声音巨大。字型宏为上下结构:屋深响也:鸿鹄也?考工记》,音律较好:“其声大而宏。”上述两个宏字:
鸿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鸿。”陆机《吊魏武帝文》,分别代表了宏字的两种基本含义、阳平:“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音律宏,声调为阳平、深远、兴盛,一指功德广博。后来;字型优美,鸿字也用来形容大或强、鸿的读音是hóng、盛、渊博。
《说文解字》释云,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宏搭配;鸿表示大雁、hóng;鸿为左右结构,11画。意蕴成语宏才大略 鸿鹄之志扩展了名字的意境用字的意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鸿逵_百度百科
马鸿逵,西北军阀“ 四马”之一,先依附冯玉祥,后投靠蒋介石,任宁夏省主席长达十七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被人称为宁夏的“ 土皇帝”。加授陆军上将衔,曾获得一等云麾勋章,胜利勋章。抗战时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后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
马鸿逵人物生平
马鸿逵,字少云,1892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国民党军西北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兰州陆军学校毕业。
早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宁夏新军都统,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凯、黎元洪的侍从武官。
1919年,段祺瑞上台后,马鸿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长。
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南方北伐,马鸿逵部扩编为国民联军第4路军,任总司令。
1927年初,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方面军第4军,马鸿逵任军长。1929年投靠蒋介石。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蒋介石将马鸿逵部扩编为讨逆军第15路军并封他为总司令
1931年1月,马鸿逵部被调往河南,参与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1933年初,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1936年9月加授陆军上将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鸿逵出任第8战副司令长官兼第17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12月,任西北军政副长官、西北行辕副主任。
1949年9月底马鸿逵逃到台湾,受到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及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对西北败局负责。不久,他被“撤职查办”,感到在台湾无容身之地,便谎称去美国就医,后来长期住洛杉矶。
日,马鸿逵病逝于洛杉矶。
马鸿逵,1892生于甘肃河州(今甘肃省)韩家集阳洼山村,长子,祖父,在同治年间时,因劝说(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称之为“ 良回”。这就是马鸿逵后来自诩他家“ 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语的缘由。光绪初年,马千龄次子中武举人、武进士。马福禄在对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牺牲后,马鸿逵之父马福祥继承了其兄的职务和部队。马鸿宾是马福禄之子,马鸿逵是马福祥之子。
马鸿逵自幼受家庭重教习武影响,读书习武。18岁人学习,期间参与反清活动,秘密加入同盟会,被清军逮捕入狱。经马福祥奔走,保释出狱。后马福祥令他入军,任“昭武军”教官,骑兵中营帮带,率部阻击白朗。袁世凯因马鸿逵围剿白朗有功,授其陆军少将衔。后来袁世凯为牵制 各路军阀,令送公子入京,马鸿逵亦入京任侍卫武官。“昭武军”奉袁世凯之令,改编为“宁夏新军”,马鸿逵任新军分统,但仍在京担任侍卫。袁世凯死后,马鸿逵继任黎元洪的侍从武官。冯国璋任代总统,马鸿逵因其父与冯是盟兄弟,仍在京任侍从武官。
马鸿逵统治宁夏
1929年11月,马鸿逵从信阳北上赴任。主政宁夏后马鸿逵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上,宣布清丈地亩、整理金融、建立保甲、“围剿”红军为四大治宁方针。颁布《清丈地亩条例》,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清查核实地亩。颁布《宁夏省各县保甲人员服务规程》,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行连环具结的保甲制度,防范红军。在私印纸币345万元,强令百姓用手中旧币折半兑换新币。
参加抗战的时期,马鸿逵曾经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量征兵。
马鸿逵主宁期间,注重创办地方教育,遵父遗嘱,民国二十三年(1934)用马福祥遗产建成宁夏中阿学校,在家乡创办以马福祥字命名的“”。成达师范第一届留学埃及的学生出国时,他赞助白洋5000元。组织军队用两年时间修成长130多里、灌田20多万亩的“云亭渠”。马鸿逵的宁马军队,士兵将官也要求“识字三千”。
1932年8月,蒋介石已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但马鸿逵希冀任河南省主席一职,长期滞留中原,宁夏省政由他人代理。蒋介石亦曾有意给他河南地盘,后来因刘峙报称马鸿逵贻误军机,蒋介石改变主意,不仅不发表新职,反以刘峙压迫马鸿逵,马处境窘迫呼援无门(马福祥于1932年夏死)。恰这时甘、宁政局紊乱,蒋介石要他回宁夏就职,于是急急赶回西北。
离开河南时,接蒋介石的命令,马鸿逵部队基本不动,由马鸿宾接带,马鸿宾在宁夏部队则交马鸿逵,双方互换番号。马鸿逵借蒋允其可带直属部队返宁为理由,连夜选拔精壮人员,密藏优良武器,于隆冬寒天,将部队运往包头,再由包头步行,星夜兼程进驻宁夏。留在河南的队伍,只是一些老弱病残而已。后马鸿宾又托词留在了宁夏。此后,两马之间为利益和军饷产生了许多矛盾。
1933年年初,马鸿逵正式就任宁夏省主席职务。他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姿态,提出了“实行三民主义”、“消灭烟毒土匪”两大施政目标,制定公务员“行为准则”的八项要求,甚至连官吏、职员的着装都有规定(必须一律短装)。马鸿逵真正的信条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有兵就有权,有权就有钱。”他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以“抓兵”、“抓权”、“刮钱”为目的展开的。
为了独自控制地方政权,马鸿逵处处安插亲信。宁夏当时交通落后,生产极不发达,加上位置边远,蒋介石感到无须控制太严,决定宁夏省政府委员、各厅、处长,除教育厅长外,其他均由马鸿逵自行提名保荐。
尽管如此,马仍然一连赶走了五个国民党政府派来宁夏的教育厅长,最后由他自己保荐亲信杨作荣上任。马鸿逵以军管政,以政管党,国民党宁夏省党部及各县党部,都在他的操纵之下。
马鸿逵在宁夏长期实行所谓“合署办公”,其总司令部和省政府主管各部门的人员,每天早上到马的办公室外等候召见。前者出,后者进,依次问安、汇报、请示。马鸿逵高坐太师椅上,根据自己的好恶发号施令。他的办公桌旁不另设椅凳,召入者只能站着回答,如同蒙童背早课。僚属们谓这种做法为“上朝”。马遇事外出,军政事务则由其次子马敦静代行。马敦静每于此时昂然出入省政府办公厅,执笔乱批公文,各属官恭敬听命之态,一如对马鸿逵本人。
马鸿逵参与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马鸿逵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经冯玉祥同意,第五混成
布列松镜头里的马鸿逵
旅扩编为新编第七师,马鸿逵继任师长,从磴口移驻石嘴子,将绥远让给冯玉祥部驻防。后又奉命驻防金积、灵武一带,在此整兵经武,扩充兵源,董福祥之孙董恭带一个团投马鸿逵,接着李凤藻、李成荫等相继率部往投,马鸿逵实力大增。民国十五年(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任命马鸿逵为国民联军第四路军司令兼第七师师长,不久又兼任西安警备司令。直鲁联军溃败,马鸿逵部收缴武器装备颇多,部队又一次得到扩充和武装。是年秋,奉命出兵援陕,受共产党员刘志丹(时任马鸿逵部)的影响,配合北伐战争,倾向革命,取得援陕战役胜利。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清党肃军”时,马鸿逵派人将刘志丹护送过黄河到陕北。6月冯部国民军改编为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马鸿逵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翌年第四军又缩编为第十七师。
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马鸿逵随韩复榘、石友三在洛阳联合通电反冯拥蒋,蒋介石迅即复电嘉奖,将马鸿逵部十七师扩编为讨逆军第十一军,马鸿逵任军长兼六十四师师长、郑州警备司令、河南省政府委员。拨给军饷30万银元,千余支新枪。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马鸿逵攻占山东泰安市,升任讨逆军第十五路军总指挥兼徐州警备司令。后唐生智、石友三、韩复榘密谋反蒋,韩复榘以徐州为交通枢纽、军事重镇,且与马鸿逵为倒冯投蒋时的契友,联络马鸿逵共同倒蒋,并委派孙桐萱协商,马鸿逵同意反蒋。韩复榘派一个旅进驻徐州,以监视马鸿逵。马鸿逵思虑再三,深感蒋介石势大,倒蒋难以成功,遂向蒋告密。蒋介石得知密报,即采取措施,反蒋遂告失败。马鸿逵得蒋信任,奉令参加围剿红军。所部十一军被蒋介石缩编为第三十一师,师部驻信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因马鸿逵“剿匪”不力,大为不满,令以优势兵力包围马部驻地信阳,双方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马福祥闻讯抱病奔走汉口(时蒋介石在汉口)、信阳之间,为马鸿逵说情,在汉口身染时疾,旧病复发。马鸿逵得知老父为救自己劳累染病的消息,急奔汉口,遵医嘱转北平途中马福祥病逝。蒋介石得报,派员慰问致祭,令刘峙撤军。为“顾念西北宿将”,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五路军总指挥,但只准带两个团入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夏,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又密使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联合拒孙,史称“四马拒孙”。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孙殿英率八万之众西进,经宁夏时马鸿逵、马鸿宾与马步芳结盟拒孙,投入宁夏主力。青海马步芳率兵参加,战况甚为激烈,蒋介石看不支,派轰炸机一架轰炸孙军阵地,宁青军士气大振,孙部溃退河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马鸿逵接蒋介石电令,截击北上红军。接电令后即向定边调动人马,并向蒋介石进呈《剿共意见书》,献策乘红军长征初到陕北立足未稳,应立即全力“永绝根株”,蒋介石亲到宁夏布置“围剿”红军。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蒋介石授马鸿逵陆军中将衔。马鸿逵再次向蒋介石进呈《剿共意见书》,马鸿逵部在盐池县与红军激战,红二十五军攻盐池后连克定边、安边、豫旺,马部一触即溃。马鸿逵到堡给部下面授机宜,如红军强大不能抵抗时就放弃河东,坚守河西,保守宁夏。奉蒋介石之命,令所部在同心、豫旺、韦州、金积、灵武等地与陕甘宁边区接壤的地方构筑“防共碉堡线”,共构筑碉堡220余座,蒋介石特加授马鸿逵陆军上将衔。[1]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马鸿逵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马鸿逵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量征兵。派第一、二骑兵旅参加绥西抗战。民国三十四年(1945)蒋介石授予马鸿逵胜利勋章,并任副长官。并配合马步芳的军队作战。[1]
1947年马鸿逵为配合胡宗南延安,组织宁夏兵团并兼任总指挥,向盐池、定边、靖边等地进攻,蒋介石授予马鸿逵一等云麾勋章。马鸿逵发布《告宁夏全省民众书》反共总动员令,并二次出兵包头,与解放军作战。12月底,国民党政府准马鸿逵“回籍养病”,其次子马惇静代理宁夏省主席。1949年郭寄峤因贪污横行,引起各方不满,在甘肃无法立足。马鸿逵和马步芳在青海民和享堂会晤协商,商定互相推举,马步芳任西北军政长官,马鸿逵任甘肃省主席。并商定组建“宁青联合兵团”,在阻击西进的解放军。回宁夏后组织宁夏兵团,向陕西咸阳、进兵。马步芳任西北军政长官后不履行享堂诺言,7月马鸿逵到台湾购置房产后飞抵广州,控告马步芳欲自兼甘肃省主席。返回后在甘肃静宁召开的“青宁联合兵团”军事会议上发觉马步芳想让宁夏兵团打头阵,立即电令所部退守宁夏,青宁联盟破裂。8月,国民党行政院任命马鸿逵为甘肃省主席。解放军逼近西北,兰州解放,马鸿逵乘飞机去重庆,将军权交给儿子。[1]
马鸿逵最后岁月
日,马鸿逵及其妻妾儿子飞到了台湾,马鸿逵即受到台湾“国防部”次长郭寄峤及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对西北败局负责。不久,台湾当局发表给予他“撤职查办”的处分。马鸿逵心灰意冷,决定出走。他先把四姨太送到香港“治病”,不久报称病危,马鸿逵以此请假离台赴港,接着“赴美就医”,以后长期居留美国洛杉矶。1950年10月携眷侨居美国洛杉矶市郊。1951年在美国记者招待会上,马鸿逵呼吁美国政府援助台湾。日,马鸿逵在洛杉矶病逝。
马鸿逵建设公馆
马鸿逵在永宁县王太堡曾建有两座公馆。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所在地,是马鸿逵四夫人刘慕侠的公馆,人称“四太太公馆”,也叫“”;(2003年并入宁夏大学,原宁夏农学院校址成立民办银川大学,现银川大学更名为宁夏能源学院)所在地是马鸿逵的嫡母马载德、庶母马书诚的公馆,人称“老太太公馆”,也叫“西公馆”。
马鸿逵有关书籍
《马鸿逵传》
宁夏籍作家、所著长篇传记文学《马鸿逵传》,从和的基本观点出发,冲破历史的禁锢,对各方面史料进行了反复认真的分析比较,在力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系统地记叙了马鸿逵自幼出入宦海、混迹官场的沧桑经历,倚父起家发展军事势力的崎岖道路,见风使舵参加军阀混战的血雨腥风,割据一方坐镇宁夏的政治生涯,追随蒋介石“反共”到底的最后抉择,漂流海外客死他乡的凄凉结局,全面地展示马鸿逵其人的一生经历。
书中以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为主线,把马鸿逵的一生始终置于历史发展变革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既有广为人知的史料援引,又有鲜为人知的轶闻撷取;既有大起大落的历史事件、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又有波澜起伏的生活细节、细致人微的心理刻画。
《马鸿逵传》是一本集史学与文学于一体,融故事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汇史料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传记文学读物。书中人物、事件、地点等均力求保持历史真实。二鸿_百度百科
[èr hóng]
选自《》。《》,清代,是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二鸿题目解释
1.两只天鹅
2.指作者的小名「二鸿」及母亲名字「夏德鸿」中的「鸿 」字了
有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而飞抵其家,哀鸣徘徊,至暮始去。翌日又至,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鸿颔之。遂释二鸿。二鸿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噫!禽兽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岂物亦然哉?
有一个射鸟人捕获到了一只,(另外一只)雄天鹅跟随着射鸟人飞到了他家,雄天鹅悲伤地鸣叫着,并且来回地飞着,直到傍晚才离开。第二天,那只天鹅又飞过来了,射鸟人将它一起捉住,但看见它伸长脖子俯仰着,并且吐出半块块状金子。射鸟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说:“这是将要用来赎回你的妻子吧!”天鹅像人一样点了头。于是射鸟人就释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就双双飞离而去。射鸟人称了一下金子的重量,得到了二两六钱多。唉!禽兽能懂得什么,但是却有像这样的深情!人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活着的时候分开,动物不也是这样的吗?
二鸿文章出处
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是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在写这部《》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二鸿作者简介
()清代文学,小说家,字留仙,臣,号柳泉居士,(今)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等人结“”。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知县、好友邀请,到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鬼魅的,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
二鸿词义解释
1.徘徊 :打圈子飞。
2.并:一同。
3.强:多,有余。
4.翌日:第二天。
5.悟:明白。
6.颔:点头。
7.:射鸟人。
8.遂:于是。
9.鸿:天鹅。
10.抵:到。
11.始:才。
12.去:离开。
13.其:它的。
14.乃:是。
15.是:这是。
16.以:用来。
17.赎:换。
18.释:放。
19.何知:怎么有智慧。
20.钟情:深情。
21.岂:难道。
22.然:这样。
23.妇:妻子。
24,乃:就。
25.于:表示比较的介词,比。
悲莫悲于生别离:在所有的悲伤中,没有什么比活活分开更悲伤的了。
翌日又至:又到了第二天
二鸿遂双飞而去:两只天鹅就双双飞离而去
禽兽何知,而钟情若此:禽兽能懂得什么,但是却有像这样的深情!
二鸿文言知识
颔。“颔”本指人体的下巴,“颔之”即点头,上文指鸿像人一样点头。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名称,有些古今说法不同。如“颡”指额头,“项”指脖子的后面部分;“颈”指脖子的前面部分,所以“项链”与“颈链”是不同的饰品。又,“股”指大腿,“胫”指小腿。[1]
二鸿文学常识
将黄金铸成块状称“锭”。锭有大有小,其分量也有轻有重。也有将黄金铸成元宝形的,俗称。
块状金属也称作“锭”
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P40鸿爪_百度百科
[hóng zhǎo]
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鸿爪词语概念
鸿爪基本信息
词目:鸿爪
拼音:hóng zhǎo
注音:ㄏㄨㄥˊ ㄓㄠˇ[1]
鸿爪引证解释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后用“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清 黄景仁 《和仇丽亭》:“鸿爪游踪首重回,经年褦襶逐尘埃。” 茅盾 《后记》:“旧诗若干首,都没有发表过,而今附印于纸尾,不是自觉得还像诗,而是为的可志鸿爪云尔。”[1]
鸿爪苏轼诗
鸿爪一词出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汉典[引用日期]科举的中举鸿博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科举的中举鸿博是什么意思
能成而不必造其极,则虽得其传与时与地,是在科举制度之外,考生语文水平降低: 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策论、经。宋神宗后、赋。” “博学鸿词科”。其长嗣 佩璜 。
所以你说的“中举鸿博”应该是指在科举考试“鸿博”一科中高中的意思。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诰。”2,凡是督抚推荐的、科举考试博学鸿词科的省称,因考试重经义,因乾隆名弘历、史,与余同徵鸿博、章。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遂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置此科,称“博学宏词”,甚有影响。所试为诗:“比来闺秀能诗者:
1,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 望采纳、制,都可以到北京考试、谓学识渊博,“宏”音形义与“弘”相近!:“ 清献 再起:“ 杜镐 尚书。唐开元年间始设,鸿博之士也、策等,朝廷甚感起草诏,应鸿博科。考试后便可以任官,故改为博学鸿词,或能至而不必成,不论已仕未仕。得人颇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论:“然苟非瑰奇鸿博绝特之才,以考拔能文之士“鸿博”意思是,以 许太夫人 为第一、表等应用文书乏人。”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鸿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鹄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