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风向预报小时天气预报想天载那个更精准

什么是天气预报
按模块条件查看
什么是天气预报
阅读:17次
来源:网络媒体
摘要:天气预报知识入门-特点-分类篇:对天气预报定义的详细介绍及天气对航天等事物的影响的说明。以下内容由买购网整理,提供给您参考。
什么是天气预报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天气预报 英文名称:weather forecast 定义:对未来某时段内某一地区或部分空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所作的预测。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天气学(二级学科)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诞生历史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许多人的生活受气象的影响。因此从史前开始人类就试图预测一天或者一个节气之后天气会是怎样。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 天气预报 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 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且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日和1854年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发展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单站预报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 天气图预报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数值天气预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分类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预报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①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②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③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④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天气预报服务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目前,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目前,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台[1]等,中国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将近期气象要素代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动力统计预报方法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短时预报 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它们在未来1-6小时的动向。 短期预报 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中期预报 对未来3-15天的预报,主要包括受何种天气过程影响,能否出现灾害性天气,以及主要的天气变化趋势。 长期预报 常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的大小,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预报服务 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预报过程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现在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现在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和高空两种。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这些符号都是根据各地传来的气象电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天气。 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大雾、连续性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及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画出各地重要的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雪暴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所在位置,绘制全图等压线,标出低压、高压中心及强度。经过这一分析,就可从图中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气压形势: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冷暖空气的交锋地带在哪里。 高空天气图上填写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高度,因而分析绘制的是相隔一定数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好后,就能看出当时高空的气压形势:哪里是低压槽,哪里是高压脊。然后再画出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与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情况,预报人员就可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气象台已经使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来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报道,自1966年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几乎没有一次逃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视和早期发现大型风暴、强烈的灾害性天气都有显著效用。 常用名词术语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制作过程 天气预报制作过程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表(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幕前“指指点点”,讲解天气(如何把握各个地区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个秘诀——死记硬背) ③影视中心进行影像合成,在电脑上用过程①中的图表代替过程②中的蓝幕; ④影视中心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生活指数 空调开启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 1级长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2 2级部分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3 3级个别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4 4级一般不需要开启空调 5 5级开启制暖空调 穿衣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 1级天气炎热,适宜着夏季服装 2 2级天气较热,适宜着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长袖衬衫和单裤。 3 3级天气稍热,适宜着春秋过渡装。体弱者请适当增减衣服。 4 4级温度适中,建议着薄型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套装、夹克衫等。 5 5级天气较凉爽,建议着厚型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夹衣或风衣加羊毛衫。 6 6级气温较低,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 7级温度很低,建议着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厚棉衣或冬大衣。 洗车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 1级适宜 2 2级较适宜 3 3级较不适宜 4 4级不适宜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紫外线强度 需采取的防护措施 一级 0,1,2 最弱& 不需要采取防护措施 。 二级3,4 弱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涂檫防护霜等。 三级5,6 中等外出时戴好遮阳帽、太阳镜和太阳伞等,涂檫SPF指数大于15的防晒霜。 四级7,8,9 强除上述防护措施外,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段避免外出,或尽可能在避荫处。 五级10和大于10 很强尽可能不在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 污染扩散指数 指数级别简要说明 1级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3级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4级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5级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防晒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 1级属弱紫外辐射天气,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SPF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2 2级紫外线强度较弱,建议涂擦SPF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3 3级属中等强度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注意防护,建议涂擦SPF指数高于15. PA+的防晒护肤品。 4 4级属强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在15—20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5 5级紫外辐射极强,外出时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应用 公众 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中为《观察者》和《世界报》的天气预报栏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假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其它私营企业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等。 现代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天气常识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 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到突然的天气变化情况呢。从2009年9月开始,我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例如扬州的121气象热线,可以同时接听60门电话,话费与普通的市话相等。 古代天气预报 主要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进行,简单的说古代的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再加上阴阳两种状态(这种分类也不是死板的,也是在变化的),根据阴阳五行的自身状态和转化规律进行预测。 日历里面的农历节气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 动物天气预报 在一些情况下,动物对变化的天气情况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力,它们能够捕捉到非常细微的变化。如下七种有趣的动物天气预报员让我们能深入地了解美好的一天。 土拨鼠 每年的2月2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土拨鼠天气预报员——菲尔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寒冷的。 空气中爬出洞来。如果有太阳,菲尔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我们将迎来超过6周的寒冬。 菲尔说,“只要土拨鼠还能看到它自己的影子,那么这个冬天就不会结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我必须去阻止它。” 冬去春又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在,与任何有代表性的鼠类的预言无关。这个传统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民间传说。这里不得不强调一点,国家的气候数据中心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土拨鼠预测天气的准确率只有39%。因而它们的预测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瓢虫 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瓢虫随处可见。它们对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异常敏感。瓢虫是一种冷血生物,一旦气温达到12-13°C,它们便会聚作一团。因而有人把它们作为气温回升的指南。 温室的出现使得瓢虫展示了其预报天气的另一个侧面。由秋入冬时,瓢虫便要寻中一个温暖的地方冬眠。而当春天到来,它们又开始涌向户外。 奶牛 在过去,农民非常关注天气变化,因为天气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在过去的几千年,人们都是通过观察家禽的反应来预测天气,但后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奶牛不具备预报天气的本领,从而最终放弃了这种预测方式。 在牧场,牛群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牛的群集现象很可能与气候情况相关。当暴风雨即将来临,一群牛便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取暖。 奶牛对天气情况的感知还能通过其他一些习惯表现出来,诸如它们会变得坐立不安,会因气压的变化而焦虑等等。 青蛙 在很多年前的德国,孩子们能捉到一种叫“Laubfrosch”的温带树蛙。这种青蛙在天气转暖时会爬上树枝。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这种蛙置于一个玻璃缸内,将一个木制梯子搁里头,你就会观察到青蛙随着气候的变化爬上爬下。 斯诺米什如今成为了人们的新宠,截止到一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五,在过去的六年里它每年都要做动物天气预报。 蚂蚁 看过《一个小虫的生命》的人都知道,什么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细雨淋浴——蚂蚁,一个相当有份量的灾难。事实上,蚂蚁在地底下筑巢,而把入口/出口建在地面上可能会引起一场灾难,但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的生物。 & 蚂蚁们摸索出一系列防御雨水渗入巢穴的方案,但它们是依赖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们能预测何时会降雨。它们建立了特别高的蚁冢,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会搁一个门板或大块的卵石在那儿。
绵羊 羊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经过几千年的观察思考,牧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羊群能够捕捉到来自环境的刺激。 像奶牛一样,羊能感受到来自环境的细微变化。温度、湿度以及气压的突然改变都能引起它们的焦虑。 毛毛虫 毛毛虫生长在美国的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的一些地区。这种小虫子两头是黑色,中间呈红褐色。据说,如果毛毛虫背上的那段棕色带非常宽,那意味着将迎来一个暖冬,但如果毛毛虫背部的黑色覆盖了大部分区域,那预示着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严冬。 从1973年开始,俄亥俄州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毛毛虫盛会。据大家说。毛毛虫盛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当地电视名人及WJW-TV的气象员迪克的推广,该节日扩大了影响力。 有传闻称,天气绵羊或天气青蛙将取代一些备受诟病的气象预测员。这不太可能。尽管土拨鼠有时会起到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定生物进化了几千甚至是几百万年所形成的行为表现。而且,如果你要知道除了2月2日以外任何一天的天气情况,那你问菲尔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选择。 古代的气象局 钦天监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作用。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您可能关心的页面: 、 、 、
相关标签: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非买购网)"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下级行业:
同级行业:
按条件查看:
按商城(推荐购物网站)查看:
按模块筛选:
热卖网店:
知识大讲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天,正是旅游的最好时节...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报风向偏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