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私城是什么国际国际经济行业分类类

已解决问题
家装、建材客厅家具罗汉床有哪些分类作为区别?
提问时间: 12:33:38
家装、建材客厅家具罗汉床有哪些分类作为区别?
浏览次数:4192
分类主要有:材质,风格,加工方式,品牌,型号,规格,颜色,尺寸,供货总量,计量单位,最小起订量,价格区间,单品货号,建议零售价等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家居行业版图将重新划分 - 数据 -北京乐居网
乐居买房APP
专车看房 优惠买房
乐居二手房APP
最新房源抢先看
新浪装修家居网
抢工长装修APP
抢工长工长版APP
装修不后悔APP
买房利器小程序
乐居看房小程序
楼市报道小程序
房贷计算器
房产家居直播平台
家居行业版图将重新划分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焦玲玲
&&最近,14家建材家居企业都在忙着一件事:积极更新财务资料。
&&7月4日,在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止审查和终止审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中,589家企业被中止审查,其中包括红星美凯龙、顾家家居、帝王洁具、富森美家居、欧普照明等在内的14家泛家居企业。
&&证监会发布资料显示,这14家家居企业中止审查的原因均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家居行业资深研究人士俞雷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这些企业财报补齐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审核,&2014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企业当然需要公布季报&。
&&其实,探究家居企业被中止审查原因固然重要,但纵观整个家居建材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急转直下的背景下,众多家居企业仍纷纷奔赴IPO这一现象更值得玩味。
&&14家企业均未&过会&
&&&因为递交的预披露招股说明书仅包含2013年的财务数据,有效期仅到今年6月份。&红星美凯龙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目前红星美凯龙正在积极更新申报材料。
&&此次14家被中止审查的家居企业,除了像红星美凯龙这样的家居行业批发零售业巨头之外,还包括顾家家居、好莱客家居这样的生产制造类企业,以及与家居相关的制造类企业,比如欧普照明、帝王洁具等。
&&这14家家居企业被中止审查的原因均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因为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资料仅更新至2013年底,但到了6月30日,这些年报就已过了有效期。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14家家居企业招股书中所提及的财务数据均为2013年度财务报告。
&&要想恢复正常审核,当务之急则是&更新财务数据&。
&&俞雷表示,中止审核的企业只要补交年报之后就可以恢复正常审核状态。企业2013年年报财务数据过期之后,在审企业可以选择报1~3月份数据,也可以选择报1~6月份数据,现在基本都在准备1~6月份材料。八九月份有望是中止审核企业补交半年报的高峰期。
&&不过,即便补齐半年报,这些企业在9月30日若未能通过发审会且顺利发行上市,则同样将因财务数据过时而面临中止。
&&&我其实更担心的是,即使补完中报后恢复了正常审核,但还没走完3个月的审核期,又要接着补年报了,未来将无休止地补充财务资料。&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与更新财务数据花费精力相比,更让企业感到压力的是巨大的中介机构财务费用,中介机构的发行费用通常能占到企业募集资金的10%~15%,还可能涉及一些隐性费用,这不是一笔小费用。
&&遇困后的突围之举
&&除了14家家居企业被中止审查吸引业界眼球之外,在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急转之下,2014年上半年家居企业的集体IPO现象也引起业界关注。
&&6月初,在首届中国建材家居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截至2014年3月,我国建材家居产业上市公司共72家,涉及建材家居行业人造板、家具、地板、水暖管线、电气照明、厨卫、涂料、陶瓷、吊顶、门窗、家居饰品、幕墙、防水、装饰装修等14个子行业。
&&另外,截至今年4月底,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及申报企业情况》显示,泛家居类企业已有23家拟申请上市,其中包括此次被中止审查的14家企业。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协会也在积极推动建材家居企业上市。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导致整个建材家居市场处于低迷、焦灼的状态,行业面临洗牌,企业需要资金,谁先迈出这一步,就等于占领先机。
&&其实,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建材家居行业也经过了10年的黄金成长期,并且家居行业还没有经历过整合阶段。当前不景气的市场将加速家居行业的洗牌。
&&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家居行业的发展大势与家电企业发展轨迹有相似之处,家居的市场总值不比家电少,家电行业有上千亿元规模的企业,而家居企业上50亿元规模的都很少。&家居行业未来整合的空间很大。&
&&俞雷预言,家居行业的寡头正在慢慢形成,占据市场的领导者开始出现,家电行业几分天下的格局也将会在家居行业出现。&优秀企业的成长不是来源于新市场,而是既有版图的重新划分。&
&&家居企业的扎堆上市也能体现这种趋势。家居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上市之后无疑可以为企业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从已公布的家居企业拟IPO招股说明书来看,不管生产型企业还是家居卖场,资金募集用途中,&扩建项目&、&建设营销网络&、&提升生产能力&成为共同的方向。
&&全产业链融合思维渐起
&&面对家居行业的资本涌动,如果说上市考验着家居企业的魄力,那么布局则考验着企业的智慧。
&&建筑的发展规律与走势,决定了所有部品配件的未来产品路线。家居企业尤其要关注开发商未来的产品走势。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近日透露,商会除了研究政策层面的内容之外,原来做的养老地产、海外投资、电商平台这3项研究也要落地,另外又添加了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与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建筑模块化、部品化的支撑。&
&&&在国家住宅部品化政策推动下,整体家居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大趋势。&李秉仁表示,国内外众多标准化部件供应商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及发展应用产品,适应住宅部品产业化要求,更多企业将由单纯原材料供应商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这种趋势也被其他行业看好。近年来,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也开始整合资源进入建材家居业,组建集成家居系统,智能家居成为装饰建材及产品的发展新方向。
&&不过,也有人指出,现阶段建材家居业涉及管理部门多,不同领域标准的梳理、修订和衔接难以协调推进,家居产业大融合仍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
&&&万科已经开始考虑3D打印等前沿技术了。&聂梅生表示,这种思维是要有的,开发商有全产业链的经验,只不过没有全产业链延伸的思维。
&&其实,不单是开发商,建材家居行业也需要全产业链融合的思维。&建材家居行业不缺产能,缺的是整合,更期待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插上资本的翅膀后延伸产业链,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业内人士表示。
&&秦占学建议,企业可以尝试用信息化实现生产企业和装饰装修企业互联互通,全面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国外也比较认可这种信息化手段&。
热日 10:49
热日 00:50
热日 19:27
热日 19:24
热日 10:49
热日 10:48
热日 16:49
热日 07:46
热日 09:27
热日 09:22
2018年监管部门对于乱象整治工作中的大案要案会坚持顶格处罚。
百强经理人缓解压
北京怡生乐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06-810室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新房、二手房:400-606-6969 &家居、抢工长:400-010-2323以下内容为最近浏览股中国家具产业集群【精选范文9篇】_99文库
中国家具产业集群
  摘要: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产业集群中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既具有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综合关联和地理分布。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投入产出      一、矿产资源产业集群   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主体是矿产资源型企业,在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相关企业所形成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以及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生产同类产品的矿产资源型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集中而形成的区域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定义为区域内一组有密切产业联系的产业群体,其构成以矿产资源产业部门为基本单位,强调矿产资源产业之间的上下游联系和产业分工。首先应该明确定义构成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三大要素:矿产资源型企业、矿产资源产业链和空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一)矿产资源型单位   矿产资源型单位指的是一个单位的行业性质。矿产资源型单位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对其进行勘察、采选、加工、开发和利用的法人单位。在同一个国家和区域中,有多种不同产业的法人单位存在,在本文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界定和甄别哪些单位个体是属于矿产资源型单位。因此需要参照和依据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来进行界定和甄别。本文将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对国内的矿产资源型单位进行分类界定。   (二)矿产资源产业链   对于将哪些矿产资源产业链环节归入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中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和量化,即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易数量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来反映产业间的分工合作程度和技术经济联系。通过构建产业关联系数反映产业间联系强度,并以其为基础识别产业集群。首先,从国家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去除主要为本地服务的产业部门。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往往对制造业部门分类较细,而对服务业部门分类较粗,导致服务业部门相比专业化的制造业部门具有更大的交易流量,从而主导整体的产业关联结构。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去除主要为本地服务的产业部门,并且在计算后面的产业关联系数时,应对生产者服务型部门,如金融业、保险业等赋予小于1的权重。其次,以剩余的部门基本流量表为基础,形成投入产出交易矩阵A。从A中分别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后向关联系数,是指一个产业向本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产业或者部门的生产技术联系。计算形成的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一产业对另一提供要素的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越大。直接分配系数又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是指一产业与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生产技术联系的程度,计算形成的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一产业对另一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强,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越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某些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很弱,即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值很小,因为我们寻找的是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紧密的部门,所以需要设定一个产业关联阈值α。这样就可以确定将哪些产业部门归入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中。   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按照Ⅱ级分类划分为122个部门。具体识别的结果按照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单位代码顺序,如表1所示。   二、中国矿产资源产业综合关联分析   由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社会平均值都为1,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相对于社会平均值的水平高低,可以反映这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支撑作用。为了反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部门对各个部门的拉动与支撑作用,以影响力系数为X轴,以感应度系数为Y轴,构成一个坐标系。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各部门以及其他各生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四个象限的情况如图2所示。   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制约作用都很大,并且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比较大。所以这样的部门是进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部门。这些部门都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间投入比重较高,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瓶颈作用都很明显。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属于强辐射、低制约性的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大。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小于社会平均水平,属于辐射力小、制约性小的行业。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四个部门。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属于辐射力低、制约性大的行业。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两个部门。   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中,42个产业部门的各自影响力系数之和与各自感应度系数之和是等于42的,因此,可以得出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中的整体特征和地位。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影响力总系数和感应度总系数分别为11.63和14.45,分别占各系数总数的28%和34%,说明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的制约作用大过于拉动作用(见表2)。   三、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中国目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汽矿产3种。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很广泛,但总体分散,又相对集中。矿产资源的分布对于矿产资源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有非常大的影响。矿产资源采掘业肯定会集中在矿产比较丰富的地区,同时由于生产、运输原材料等经济成本的原因,使得下游矿产品冶炼工业得以存在于该地区。表3是按照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模板分别计算的30个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总产值排名和各个地区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所包含的各个部门的总产值排名。   从以上各表发现,山东省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极大的优势,这与山东省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有直接的关联,山东省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24种。保有储量占全国比例较高的矿产有:石油、金矿、金刚石、石膏、晶质石墨、饰面石材、玻璃用砂岩、陶瓷土,此外,煤、铁、铝土矿探明储量也比较丰富。海南省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总产值排在最后一名,这其中原因与海南省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有关。但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并不能解释本地区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产值的高低,如上海市开采和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矿产品的价值也不高,但其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总产值在30个地区中排名第10位,领先于四川、山西、云南等等这样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建龙,李国强.江西2005投入产出应用分析成果精选[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摘要]家具制造业是广东东莞厚街镇的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概述了该镇家具产业集群形成的全过程,并分析了这个过程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认为:即使在目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厚街镇家具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厚街家具;产业集群;过程;条件&&&&从微观角度看,产业集群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而从宏观角度看,产业集群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现状&&&&“中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东莞。”只要对家具业有所了解的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的确,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莞已成为中国家具产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国际性家具外销生产基地。东莞是珠三角家具产业中三大产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广东最大的家具出口地。据统计,目前东莞有3000多个家具生产厂家,年产值约600亿元,且主要以外资、台资居多。其中出口额约60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的四分之一强,从业人员达30万人左右。据悉,全国知名家具品牌中就有70%出自东莞,而曾以腊肠出名的厚街镇,如今被誉为“家具之都”,成了东莞家具的主要生产地。全镇上规模家具企业500多家,从业人数10多万人,聚集了众多知名品牌,比如“厚街家具三剑客”——华伟、华辉以及森盛家具,名扬四海的迪信、兆生家具,还有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韩式家具的领军企业——创域家具。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家具,都能在厚街找出在全国响当当的家具品牌。目前厚街共有500余家上规模的家具生产企业,产值超过20亿元,同时还建成颇具规模的家具专业市场10个,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家具大道”全长近5公里,是家具及机械、材料、配件的大型集散基地。一年两届的“名家具展”已是亚洲当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成效最好的专业家具展之一。集中了中国80%以上的知名家具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越来越多的海外买家。厚街镇获得了广东省专业家具镇、全省家具专业科技创新镇、家具之都和中国会展名镇等荣誉称号。&&&&二、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分析&&&&1 萌芽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周边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对环境影响大的企业被迫纷纷向其他地方转移。当地经济格局被重新洗牌,成本和环境等多层生存压力冲击着许多产业,家具产业首当其冲,他们唯有不断求变,寻找适当的地方落脚。由于靠近其发源地,且交通便利,便于与海外市场联系,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地价低廉,珠三角地区成了港台地区家具生产企业外迁的首选之处。而东莞厚街因为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台同胞较多,吸引了很多家具企业进驻。大批港台地区家具厂的迁入,不仅给厚街带来大量资金,还带来了新潮的产品设计及灵通的信息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现代家具观及市场营销观,以及许多港台乃至国际知名的家具品牌。思想上的解放和外来的各种因素刺激了厚街当地家具制造产业的萌芽和发展,亲戚朋友间集资、家庭式作坊生产成了厚街家具的最初生产模式。&&&&2 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加上港台地区家具企业的龙头效应,厚街本地家具行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厚街成为华南地区有名的中高档家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但在1999年以前,厚街的家具却没有自己的销售市场和展览平台,销售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而那时,珠三角另一个繁荣的家具专业镇——顺德乐从的325国道两旁家具店铺已延绵数公里,形成了规模壮观的十里家具城。厚街的家具厂商们只能把工厂开在厚街,而将产品的销售窗口放在乐从。当时厚街80%的家具企业都在乐从设立了门店。中国家具行业的利润已过多地被批发和零售环节所占有,有人说,那时厚街家具业赚到的钱至少有一半分给了乐从,而且当时的民营家具厂商在厚街几乎接不到海外订单,要打出口市场,只能拖着一车车的展品到广州、深圳、上海去摆摊。&&&&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和条件分析
[摘要]家具制造业是广东东莞厚街镇的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概述了该镇家具产业集群形成的全过程,并分析了这个过程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认为:即使在目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厚街镇家具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厚街家具;产业集群;过程;条件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09)07-0114-03
[作者简介]尹小勇,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广东东莞523808)
从微观角度看,产业集群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而从宏观角度看,产业集群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现状
“中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东莞。”只要对家具业有所了解的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的确,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莞已成为中国家具产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的国际性家具外销生产基地。东莞是珠三角家具产业中三大产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广东最大的家具出口地。据统计,目前东莞有3000多个家具生产厂家,年产值约600亿元,且主要以外资、台资居多。其中出口额约60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的四分之一强,从业人员达30万人左右。据悉,全国知名家具品牌中就有70%出自东莞,而曾以腊肠出名的厚街镇,如今被誉为“家具之都”,成了东莞家具的主要生产地。全镇上规模家具企业500多家,从业人数10多万人,聚集了众多知名品牌,比如“厚街家具三剑客”——华伟、华辉以及森盛家具,名扬四海的迪信、兆生家具,还有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韩式家具的领军企业——创域家具。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家具,都能在厚街找出在全国响当当的家具品牌。目前厚街共有500余家上规模的家具生产企业,产值超
过20亿元,同时还建成颇具规模的家具专业市场10个,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家具大道”全长近5公里,是家具及机械、材料、配件的大型集散基地。一年两届的“名家具展”已是亚洲当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成效最好的专业家具展之一。集中了中国80%以上的知名家具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越来越多的海外买家。厚街镇获得了广东省专业家具镇、全省家具专业科技创新镇、家具之都和中国会展名镇等荣誉称号。
二、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分析
1 萌芽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周边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一大批劳动密集型、对环境影响大的企业被迫纷纷向其他地方转移。当地经济格局被重新洗牌,成本和环境等多层生存压力冲击着许多产业,家具产业首当其冲,他们唯有不断求变,寻找适当的地方落脚。由于靠近其发源地,且交通便利,便于与海外市场联系,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地价低廉,珠三角地区成了港台地区家具生产企业外迁的首选之处。而东莞厚街因为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台同胞较多,吸引了很多家具企业进驻。大批港台地区家具厂的迁入,不仅给厚街带来大量资金,还带来了新潮的产品设计及灵通的信息渠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现代家具观及市场营销观,以及许多港台乃至国际知名的家具品牌。思想上的解放和外来的各种因素刺激了厚街当地家具制造产业的萌芽和发展,亲戚朋友间集资、家庭式作坊生产成了厚街家具的最初生产模式。
2 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加上港台地区家具企业的龙头效应,厚街本地家具行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厚街成为华南地区有名的中高档家具生产最集中的地区。但在1999年以前,厚街的家具却没有自己的销售市场和展览平台,销售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而那时,珠三角另一个繁荣的家具专业镇——顺德乐从的325国道两旁家具店铺已延绵数公里,形成了规模壮观的十里家具城。厚街的家具厂商们只能把工厂开在厚街,而将产品的销售窗口放在乐从。当时厚街80%的家具企业都在乐从设立了门店。中国家具行业的利润已过多地被批发和零售环节所占有,有人说,那时厚街家具业赚到的钱至少有一半分给了乐从,而且当时的民营家具厂商在厚街几乎接不到海外订单,要打出口市场,只能拖着一车车的展品到广州、深圳、上海去摆摊。
3 成熟阶段。厚街家具业的命运转折始于1999年家具大道的崛起。随着亚
太家具产业中心向珠三角转移,那一年,在政府的规划下,“家具大道”正式命名,大道旁的厚街国际家私城、恒锋家具博览中心相继落成。现在,家具大道两旁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家具展示厅近百家,经营面积接近50万平方米。1999年3月,一年两届的国际名家具展首次在家具大道旁举办。至今,国际名家具展已成功举办了10年,从起初4万平方米的区域性展览会壮大成为目前拥有8个展馆,24万平方米展区的品牌展会,成功跻身继意大利米兰和德国科隆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具展。家具展会的兴旺,为家具产业的销售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出路,反过来促进家具产业的发展。2002年由厚街民营企业合股创建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推动厚街展览业从一个地方性的家具展逐步走向国内知名、国际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展览会,并以名家具展为龙头,使厚街家具展逐步朝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会展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厚街从单一的家具生产基地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著名的家具集散中心和交易平台,同时还带动了夹板木材、五金、机械、皮革制品、装饰品和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激活了家具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孕育了厚街现代化的家具产业集群。
三、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东莞厚街还有电子、鞋材、皮革等产业集群,那为什么这些产业会在厚街形成集群,而其他产业却没有?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区域,而不选择其他地方呢?本文仅立足家具产业这个范畴寻找答案。
1 产业条件。首先,从家具产业本身的特点来分析,也就是所说的产业条件。家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有噪音、粉尘、漆雾和有害气体等污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该行业已经逐步衰退。因此,20世纪80年代起,在环境与经济转型的压力下,家具产业就慢慢向生产成本低、靠近市场的地区迁移。
家具产业有两种基本的发展模式:一是美国式,发展成为大规模综合性家具企业;二是欧洲式,强调专业分工和产业集群,如有的企业只生产部分产品,最后由统一品牌企业进行品牌输出。在我国,家具产业一般都是沿用欧洲式来发展,这就意味着家具生产需要多种技术和不同的能力,复杂的生产过程要求专业化的分工和协助。术业有专攻,技术上的可分性,生产能力的多样性,令家具生产企业热衷追求集群带来的正面效应。家具生产也具有很长的价值链,涉及原木、锯材、木板、五金配件、塑料等原材料和油漆、胶水、砂纸、包装材料等辅材,厚街政府大力兴办会展经
济,带动了木材、五金、机械、皮革、装饰品等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也很好地延伸了家具产业的价值链。长的价值链也令企业自主地聚集以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协调效率。
2 自然条件。家具产业之所以在东莞厚街形成产业集群,很大一个因素是看中厚街的区位优势。厚街位于东莞的西南部、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虎门港,S256省道贯穿全境,广深高速公路从近旁穿过,至深圳宝安机场仅3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运输快捷。有人形象的说,厚街地处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的中心。这个经济圈所覆盖的范围包括香港、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东莞、肇庆、江门等10座城市。在这个区域内,制造企业遍及400多个城镇,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20万家乡镇企业、3万家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万家,产值约4765亿元,占全省85%。GDP约10087亿元,占全省75%。进出口约2695亿美元,占全省95%,税收总额约2477亿美元,占全省82.9%,产业配套十分完善。而根据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一小时车程区域是一个紧密、统一的经济圈。厚街不在中心城市,却又紧靠多座中心城市。因此,在厚街投资办厂,既可以充分利用珠三角丰富的各种资源,又可以避开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时间省、费用低,而且靠近消费市场。内销的产品通过省道与高速公路轻松集散,出口的就可以依靠虎门港这个吞吐量名列全国前茅的平台,十分便利。大量的外资企业选择投资厚街就是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的最好佐证。目前,厚街共有三星、科技电业(TTI)、伟易达、爱高等外向型企业1200多家;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3841万美元,出口总额31亿美元。
3 社会条件。如果说,自然条件是家具生产企业落户厚街的直接原因,那么,社会条件就是家具产业集群形成及壮大的催化剂。
厚街商贸业发达,拥有石材、鞋材、建材、木材等各类专业市场10多个,2公里长的康乐南路繁华商业街远近闻名,各类大型综合性购物广场、超市20多家,中西餐饮星罗棋布,200余家酒楼食肆正创建美食天堂。全镇客房总数超万间,共有酒店旅馆130多家,喜来登、嘉华、富盈等五星级酒店3家,还有建设中的五星级的厚街大酒店、即将动工建设的国际知名品牌希尔顿大酒店,是全国星级酒店最为密集的镇街,全镇客房每天能同时接15000名游客人住,年接待旅客超200万人次。其第三产业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厚街有超过40万的外来人口,为家具生产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还有更适合家具产业集群形成的社会条件。1999年3月起,厚街镇政府牵头每年举办两届名家具展,吸引和聚集更多的家具企业精英到厚街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厚街家具企业新、高、尖产品的制造能力。第一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在东莞厚街正式举办,标志着一年两次的国际家具行业嘉年华盛会从此开启。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每年展会都汇集了大量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市场知名品牌企业,以及
海外赞助商。名家具展已经成为我国唯一一家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印证的家具展,是中国及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家具展。200i年11月,经过2年多的协商,国际家私装饰业(香港)协会与东莞名家具俱乐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2年3月,香港家协整体移师东莞名家具展参展。2005年3月,厚街镇政府开始打造“厚街国际家具营销总部”。国内一线品牌企业相继强势人驻。“厚街国际家具营销总部”旨在加强对现有资源的管理,聚成内地与港台向国际市场出口家具的中心展销基地。名家具俱乐部理事长陈仲球将其与名家具展联结为“1+1模式”。2006年9月,“广东家具行业诚信联盟”在东莞正式成立。首批诚信联盟企业在现场签署了“承诺诚信宣言”。2006年9月,“东莞家具大全”网站全面投入运营,这也是全国首个网上贸易平台。2006年11月,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炉,家具产业集群成为首批规划重点。亚洲最大的家具购物公园——工程总面积1000亩的兴业国际家具之都已在近期奠基,“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也将落户于厚街。
地方政府对家具产业集群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这主要体现在“软件设施”的建设上。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效应,为行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服务理念。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从“以规划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对产业集群公共要素投入、打造以技术为主的服务平台、发展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等多个方面发展产业集群。厚街镇政府通过建设“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对家具大道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国际家具营销总部”,每届家具展结束后都派人到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博览会上宣传推广名家具展,并听取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通过定期举办专家论坛、名家具设计大奖赛等方法,壮大国际名家具展,推动家具企业走向国际化。加强与国内外品牌企业的交流合作,并加快自有品牌的培育。东莞市为了支持名家具展、保护参展商知识产权,大力促进本市企业和个人提高创新意识,由东莞市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出台了相关措施,资助参加名家具展的本地企业申请专利,每年家具企业申请专利达1700项。厚街政府定期委托高校或邀请会展专家来举办培训,加强会展从业人员的培养,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取经。刻意引导家具企业打品牌来扩展内销,提高内销比例,从而提高东莞家具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产业链的完善、信息的快捷,政府的支持和经济大环境的优越令家具产业在厚街这个小镇迅速形成集群。
四、厚街家具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展望
在全球经济萎靡的状态下,厚街的家具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厚街家具业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化危为机,通过多种措施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方面,
外销内销并举。在厚街,没有纯粹做外销的家具企业,基本都是内、外销同步进行。内销使用自有品牌,外销才贴牌,并一直将内外销比例严格控制在6:4。另一方面,搭建各种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厚街家具业的集群效应。2008年9月,国际名家具设计研发院在厚街镇正式挂牌,这表明厚街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以家具为龙头行业的加工制造模式,正在借助名家具展等多种市场平台,吸引国际家具设计和营销精英,其定位已经是高端产业制造基地、设计研发国际营销总部基地、原辅材料供应基地。此外,在厚街还先后建成了名家具总部大厦、中国家具博物馆、面向广东市场的大规模零售采购Mall。这些专业配套市场的完善,为厚街家具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于秀婷,史占中,产业集群的演化和阶段性成因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5,(1)
[2]王林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3]雷小毓,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机理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7,(20)
[4]魏后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理论参考,2006,(9)
责任编辑 昱文
2产业集群:特性与规律分析
2.1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
产业集群的概念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以及不同学科的融入而有不同的表述,但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先后发展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学科对产业集群的阐释,使得产业集群的内涵更加丰富与成熟。
2.1.1早期的产业集群定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环境下,工业、制造业、手工业等呈现出产业聚集的雏形。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产业聚集的现象:他认为聚集(Agglomeration)是指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
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这种分工是专业化的分工,这也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
韦伯在《区位理论》(1909年)中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研究分析产业集聚的原因,将集群描述为一种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这种企业的集聚主要是以获得运输成本的节省为目的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金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韦伯的概念基础上,胡佛(Hoover.E.M)在其著作《区位理论和皮革产业》、《经济活动的区位》中把聚集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上优势,这种优势会产生内部的规模收益递增、地方化的经济收益和城市化的经济收益。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入手,引出产业区的概念: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众多企业为了寻求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而进行的区域集中的结果。在阐述这一定义中他还指出产业集中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这一内容被克鲁格曼和宾治总结为产业集聚的技术外溢(Techology Spillover)。
2.1.2波特的产业集群定义
产业集群最早由迈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的,并得到广泛的接受。其提出的背景是在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美国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时期,面临着日本、联邦德国以及东亚的一些新兴国家与地区经济挑战,美国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由此对美国国家竞争力变化极为关注。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波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对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波特给产业集群概念所下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有关产业内的企业、生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专门领域的相关机构(如大学、贸易协会、标准代理机构等)在地理上的一种集中现象,这些企业在聚集的地方不仅相互竞争,而且相互合作。波特认为,每个产业集群的深度和复杂性有很大差异。为了解释集群内的要素关系,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
模型。[13]
波特的的钻石模型包括了四个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具有双向作用的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
其中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如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有学者指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存在存在两大不足:第一,在地理的概念上,波特指出“集群的地理范围可以从一个城市或一个州延伸到一个国家甚至几个相邻的国家”。虽然在他以后的多篇论文中表述了地理接近的观点,但对地理范围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第二,波特试图用一般模式去涵盖在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的各类集群,这是不符合现实的产业集群情况的。
在波特之后,也有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提出对产业聚集现象的不同的阐述,相互之间有所差异,但都涵盖以下内容:第一,产业集群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第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区位性,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第三,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存在网络化关系;第四,产业集群具有外部性与规模经济,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能够实现知识与技术等资源的充分流动,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
2.2产业集群的的特征
由前文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进一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特征,主要有:
(1)空间地理聚集性
产业集群首先是一群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地理是其连接的纽带。地理上集中有利于竞争优势的产生。不同的集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需要,有基于原料产地的集中、也有基于销售市场的集中等。在地理的范围上,可以是一个城市、整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集群的地理范围往往与行政边界不符,甚至可以跨越国界。[14]
(2)集群的网络性
从组织形式上,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是以分工与专业化合作为基础的合作网络。集群内存在由大量中小企业组成的上、中、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合作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
(3)生产的专业性
又称为柔性专精指的是集群内的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分工进行有效的协作,相互之间不仅人竞争更有大量的合作空间,形成了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增强集群竞争力的组织
[15]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往往建立在信任和承诺基础上,以实现占据特定产业或产品的更大市场份额。
(4)制度文化的根植性
每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制度环境,包括劳资关系制度、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公司的内部结构、公司间社会关系、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与传统等。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制度环境的不同,根植于其中的产业集群也就不尽相同。
(5)集群的创新性
产业集群内具有技术外溢的效应,成熟的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能加快技术知识传播,集群化使企业学习新技术更容易与低成本。这主要是由于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横向的竞争压力与纵向上、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而不断地技术创新。集群内协作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很快地吸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最终末成创新—学习—创新的有序循环。
2.3产业集群的分类
在对产业集群政策导向的研究中,发展的趋势倾向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政策设计与规划。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划分,从探讨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的作用角度,需要关注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形成的方式分类
产业集群分为三类:一是自发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最初由企业自发的聚集,当行业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时,政府相应介入规划使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承担责任;二是培育型集群,由政府通过战略规划,从关键性产业或企业的引入与培育,并有效地提供配套设施与政策,吸引相关的企业进入。因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群方式;三是自发与培育相结合的集群,即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即介入到产业集群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培育。
(2)按不同的区域层次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来源于OECD的集群分析报告:一是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这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16],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二是部门或产业层次—关注的是产业间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三是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
(3)按知识产生和扩散的不同方式分类
一是以知识的自创性为驱动力的集群,即以知识生产的自主创造与知识对整个经济的驱动力来推动的产业群,如电子、化工等基础研究产业;二是知识密集型集群,如金融等商业化服务业;三是知识吸收型集群,如建筑、医疗业等;四是自足型集群,如农业食品、森林产业集群等。
(4)按分工合作的形式划分
一是水平一体化的产业集群[17],以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为代表,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居多,规模比较小,专业性强,企业间的合作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竞争激烈;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也称为垂直整合或中卫型、锥型产业集群[18],这是一家或几家大的主要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围绕其进行协作配套,或为其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要求提供专业化产品,或进行限制性销售;三是共生合作型集群,即集群内几家不同产业的集群间共同利用水平协作及与中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进行合作生产。这种产业群与时下所提倡的循环经济产业有类似的分工合作的特性,如钢铁业与化工业等。
(5)按产业的发展道路不同划分
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内学者顾强与王缉慈提出的:创新型与低成本型。[19]
创新型集群,是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具有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间的合作有良好的法规制度保障的特性。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性化等,创新多呈现出非线性、复合模式,并在集群内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学习、合作,形成了不断创新的路径模式。
低成本型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是大量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相互靠近和生产相似的产品,如传统的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这一类型的产业群不具备高端产业群所具有的特点,企业之的合作是偶然的,且存在恶性竞争。但在集群内,厂商能够招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了解行业信息,更稳定与有效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同
时以低价获得政府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具备了生产成本上的优势。
2.4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原因
2.4.1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现象,还需要研究产业集群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性特征。要分析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如何形成和演化,首先需要明确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或条件,即有哪些因素会对产业集群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有: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机会。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学者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提出了组织结构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等。在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市场因素。产业集群是在企业以期望获得最大利润,降低成本的市场驱动下形成的,市场因素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最本质与核心的影响因素。波特指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与销售,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分工与协作。市场的作用促进了产业的聚集,也促进了产业内的专业化提高。
(2)区位自然资源禀赋。这里包含有两个因素:一是区位地理,二是产业群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一个区域具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或是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见分则易于形成产业集聚,如铁路或公路交通枢纽、优良港口等能降低企业原材料、辅助物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地区内的资源禀赋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企业定位于主要原材料、燃料产地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拥有特定产业所需资源的地区,更易于形成相应产业的集群。虽然随着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对区位自然资源的依赖有所降低,但区位自然资源仍是企业投资、政府产业规划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集群内结构性因素。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集群内的结构性因素是推动其自我发展演时进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解决现实中“集而不群”现象的关键。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在社会网络价值链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集群内的企业在专业化的分工基础上,相互竞争与协作,通过契约、交易等商业运作的方式,与集群系统内外进行交流、不断创新,形成了推动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
(4)制度文化因素。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偶然“自发”的,而是根植于当地制度文化中的。制度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为人类提供一种想互影响的框架[20]。影响产业集群的制度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结构与环境、社会的经济产权制度、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要是商业传统)、当地的资本积累、企业家精神、亲缘与地
缘关系等。这是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深刻的社会因素。
(5)政府因素。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规则制定者,不直接参与对企业经济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制,其目的是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有序。政府是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建设公共基础、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引导、产业规划、法制规制、培育与引导产业行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影响着本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6)知识支持体系因素。集群内需要的知识主要指的是与集群所涉及的特定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等经济活动有关的技术、技能、技巧与经验等,它包括可以经培训就可以掌握与获得的一般技术,也包括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知识经验与高端的科技技术,不同类型的集群的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拥有以上三种人力资源。与此相适应的,拥有一定技术的人力市场与高级技能的人才资源、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大学机构与研究所所形成所知识资源围绕着集群构成相对密集的知识场。
2.4.2产业集群的演进
不同产业集群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成长演进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产业群的寿命周期是指产业群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历程。不同的产业群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周期长短不一,如历经百年的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产业至今繁荣,而浙江永康的保温杯产业只红火了几个月就衰退了。产业集群寿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1)萌芽阶段,是指产业集群从无到有直至初具雏形的阶段。集群通常由一到两个公司或制造工厂开始,在这一时期企业数量、产值、销售收入都比较低且增长缓慢。各个企业、工厂独立运作,有局部的交往与合作。集群的主导动力是低成本或资源的优势,来源于本地拥有的比较优势与社会资本优势,集群的吸引力弱,企业进入的门槛比较低。在生长方式上主要表现外来企业的零星迁入与本地企业的缓慢裂变和衍生。
(2)成长阶段,是指后来的企业在产业群的雏形的基础上,通过集聚效应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迅速延伸或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产业聚集的效应开始显现,互动与竞争促进了企业家认知模式的趋同,社会网络的形成。集群内的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强,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企业的分工合作。规模经济形成了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在成长阶段的后期,由于地价和工资的上涨致使产业群的成长速度逐渐趋缓。
(3)成熟阶段。经过成长期的快速扩张,产业集群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产业链日臻完善,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网络组织完善。这一时期,产业群内地价和人力资源价格的上升,其他地区对产业群的模仿,使得产业群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下降。此时的集群内企业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通过调产业结构、进行向高端或互补的潜力产业转移,加强创新等,则使集群企业实现升级,延缓产业集群的衰退。
(4)衰退阶段。由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衰竭、要素价格昂贵或稀缺、消费需求的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终结等原因,集群中企业和研发机构大量退出,集群企业吸收不到新的外部投资,集群丧失竞争优势。
2.5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2.5.1产业集群的优势效应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超越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优势效应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就业率提高的重要推动力。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建立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产业集群优势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成本效应
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共同使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成本;地理上的集群降低了运输成本、存贷成本;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管理费用;基于信任与长期的合作与交易关系上的企业关系减少了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公关成本、协调成本。
(2)竞争效应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拥有非集群企业无法比拟的持续竞争力、垄断力、规模经济与内部竞争共存。第一,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集群企业的聚集效应吸引了相关的劳动力与人才资源,并在集群内得到培训与能力的提高,通过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信息、技术、管理经验等的扩散与传播。 集群从而具备了同类产品或产业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二,区域营销的竞争优势。集群企业所具有的区位品牌优势,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生产的某类产品共同拥有的声誉,共同为集群企业所享受。区位品牌形象、直接、具有广泛且持续的品牌效应。企业的聚集同时还增强了集群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从而形成区域企业集群竞争力。第三,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在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集群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3)创新效应
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产业集群更多地推动了集群内的企业创新;另一方面集群有利于创新的传播。这主要来源于:集群能为企业创新吸聚大量的资金、吸引大量的人才与相关的科研机构,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与知识的积累;企业内的竞争则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而企业间的协作网络与人力在集群内的流动则促进了企业创新成本的降低与技术的扩散。
2.5.2产业集群的潜在劣势
市场中的产业集群不可能总是表现为是高效率的,或是总是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同样面临着风险。波特在《 国际竞争优势》中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自由的市场机制、产业集群自身具有的系统缺陷、政府的不当介入等使得产业集群的风险与竞争优势相伴相生。产业集群的潜在劣势主要表现在:
(1)市场失灵。第一,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的供给、配套的公共服务机构、制度保障与创新等;第二,集群企业的外部不经济。微观的企业主体在利润最大化下,产业的大量集聚对该地区的土地、人口、生态环境、交通等产生外部不经济。第三,由拥挤效应产生的恶性竞争。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在集群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同时,促使了横向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的战略趋同,从而造成了集群内可能出现激烈的恶性竞争风险,从而产业的边际成本加大,边际利润降低;第四,“柠檬”效应[21]。这是企业为了赢利,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会利用集群整体品牌和声誉而产生“ 搭便车”的行为在巨大收益激励而承受风险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各个企业就会竞相提供低质量的产品来冒充高质量的产品。
(2)系统缺陷。产业集群的系统缺陷主要集中在:第一,规模不经济。与产业集群规模经济相对的是产业集群的规模不经济,在产业集群的各种不利的因素与产业周期的影响下,集群有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导致整个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的“一损具损”。第二,结构的趋同。这一问题在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特别是技术水平较低的集群“模仿式”的发展,其趋同性更大,造成了同类产品向高速增长的拥挤效应、低水平、平面式分散的数量扩张。协同与溢出效应在促使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内的创新惰性,严重削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演进。第三,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企业的环境应变能力僵化。专业化分工在促使产业集群内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的同时,提供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了企业和整个集群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及辅助性机构之间密切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封闭自守的系统结构,从而使整个集群不能迅速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对外部的应变能力不断减弱。
2产业集群:特性与规律分析2.1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产业集群的概念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以及不同学科的融入而有不同的表述,但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先后发展的逻辑关系。正是在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学科对产业集群的阐释,使得产业集群的内涵更加丰富与成熟。2.1.1早期的产业集群定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环境下,工业、制造业、手工业等呈现出产业聚集的雏形。亚当.斯密从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产业聚集的现象:他认为聚集(Agglomeration)是指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这种分工是专业化的分工,这也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根本原因。韦伯在《区位理论》(1909年)中通过对工业区位的研究分析产业集聚的原因,将集群描述为一种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聚体,这种企业的集聚主要是以获得运输成本的节省为目的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金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韦伯的概念基础上,胡佛(Hoover.E.M)在其著作《区位理论和皮革产业》、《经济活动的区位》中把聚集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上优势,这种优势会产生内部的规模收益递增、地方化的经济收益和城市化的经济收益。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入手,引出产业区的概念: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众多企业为了寻求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而进行的区域集中的结果。在阐述这一定义中他还指出产业集中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这一内容被克鲁格曼和宾治总结为产业集聚的技术外溢(Techology Spillover)。2.1.2波特的产业集群定义产业集群最早由迈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的,并得到广泛的接受。其提出的背景是在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美国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时期,面临着日本、联邦德国以及东亚的一些新兴国家与地区经济挑战,美国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由此对美国国家竞争力变化极为关注。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波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对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波特给产业集群概念所下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有关产业内的企业、生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以及专门领域的相关机构(如大学、贸易协会、标准代理机构等)在地理上的一种集中现象,这些企业在聚集的地方不仅相互竞争,而且相互合作。波特认为,每个产业集群的深度和复杂性有很大差异。为了解释集群内的要素关系,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13]波特的的钻石模型包括了四个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具有双向作用的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其中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如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有学者指出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存在存在两大不足:第一,在地理的概念上,波特指出“集群的地理范围可以从一个城市或一个州延伸到一个国家甚至几个相邻的国家”。虽然在他以后的多篇论文中表述了地理接近的观点,但对地理范围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第二,波特试图用一般模式去涵盖在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等方面都大不相同的各类集群,这是不符合现实的产业集群情况的。在波特之后,也有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提出对产业聚集现象的不同的阐述,相互之间有所差异,但都涵盖以下内容:第一,产业集群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集群内的企业既竞争又合作;第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区位性,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第三,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存在网络化关系;第四,产业集群具有外部性与规模经济,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能够实现知识与技术等资源的充分流动,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2.2产业集群的的特征由前文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进一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特征,主要有:(1)空间地理聚集性产业集群首先是一群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地理是其连接的纽带。地理上集中有利于竞争优势的产生。不同的集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需要,有基于原料产地的集中、也有基于销售市场的集中等。在地理的范围上,可以是一个城市、整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集群的地理范围往往与行政边界不符,甚至可以跨越国界。[14](2)集群的网络性从组织形式上,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是以分工与专业化合作为基础的合作网络。集群内存在由大量中小企业组成的上、中、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合作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3)生产的专业性又称为柔性专精指的是集群内的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分工进行有效的协作,相互之间不仅人竞争更有大量的合作空间,形成了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增强集群竞争力的组织[15]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往往建立在信任和承诺基础上,以实现占据特定产业或产品的更大市场份额。(4)制度文化的根植性每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制度环境,包括劳资关系制度、社会人力资源结构、公司的内部结构、公司间社会关系、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规范与传统等。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制度环境的不同,根植于其中的产业集群也就不尽相同。(5)集群的创新性产业集群内具有技术外溢的效应,成熟的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能加快技术知识传播,集群化使企业学习新技术更容易与低成本。这主要是由于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横向的竞争压力与纵向上、下游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而不断地技术创新。集群内协作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很快地吸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最终末成创新—学习—创新的有序循环。2.3产业集群的分类在对产业集群政策导向的研究中,发展的趋势倾向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政策设计与规划。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划分,从探讨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的作用角度,需要关注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按形成的方式分类产业集群分为三类:一是自发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最初由企业自发的聚集,当行业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时,政府相应介入规划使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承担责任;二是培育型集群,由政府通过战略规划,从关键性产业或企业的引入与培育,并有效地提供配套设施与政策,吸引相关的企业进入。因此,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群方式;三是自发与培育相结合的集群,即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即介入到产业集群进行相应的引导与培育。(2)按不同的区域层次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来源于OECD的集群分析报告:一是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这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16],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二是部门或产业层次—关注的是产业间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三是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3)按知识产生和扩散的不同方式分类一是以知识的自创性为驱动力的集群,即以知识生产的自主创造与知识对整个经济的驱动力来推动的产业群,如电子、化工等基础研究产业;二是知识密集型集群,如金融等商业化服务业;三是知识吸收型集群,如建筑、医疗业等;四是自足型集群,如农业食品、森林产业集群等。(4)按分工合作的形式划分一是水平一体化的产业集群[17],以意大利的产业集群为代表,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居多,规模比较小,专业性强,企业间的合作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竞争激烈;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也称为垂直整合或中卫型、锥型产业集群[18],这是一家或几家大的主要企业为核心,大量中小企业围绕其进行协作配套,或为其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要求提供专业化产品,或进行限制性销售;三是共生合作型集群,即集群内几家不同产业的集群间共同利用水平协作及与中小企业的垂直一体化进行合作生产。这种产业群与时下所提倡的循环经济产业有类似的分工合作的特性,如钢铁业与化工业等。(5)按产业的发展道路不同划分具有代表性的有国内学者顾强与王缉慈提出的:创新型与低成本型。[19]创新型集群,是以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代表,具有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间的合作有良好的法规制度保障的特性。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性化等,创新多呈现出非线性、复合模式,并在集群内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学习、合作,形成了不断创新的路径模式。低成本型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是大量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相互靠近和生产相似的产品,如传统的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这一类型的产业群不具备高端产业群所具有的特点,企业之的合作是偶然的,且存在恶性竞争。但在集群内,厂商能够招到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雇员,及时了解行业信息,更稳定与有效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同时以低价获得政府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具备了生产成本上的优势。2.4产业集群的演进及原因2.4.1产业集群演进的影响因素为了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现象,还需要研究产业集群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性特征。要分析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如何形成和演化,首先需要明确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或条件,即有哪些因素会对产业集群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按照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有: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机会。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学者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提出了组织结构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等。在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市场因素。产业集群是在企业以期望获得最大利润,降低成本的市场驱动下形成的,市场因素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最本质与核心的影响因素。波特指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与销售,在竞争的压力下寻求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分工与协作。市场的作用促进了产业的聚集,也促进了产业内的专业化提高。(2)区位自然资源禀赋。这里包含有两个因素:一是区位地理,二是产业群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一个区域具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或是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见分则易于形成产业集聚,如铁路或公路交通枢纽、优良港口等能降低企业原材料、辅助物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地区内的资源禀赋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企业定位于主要原材料、燃料产地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拥有特定产业所需资源的地区,更易于形成相应产业的集群。虽然随着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对区位自然资源的依赖有所降低,但区位自然资源仍是企业投资、政府产业规划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3)集群内结构性因素。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集群内的结构性因素是推动其自我发展演时进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解决现实中“集而不群”现象的关键。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在社会网络价值链的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集群内的企业在专业化的分工基础上,相互竞争与协作,通过契约、交易等商业运作的方式,与集群系统内外进行交流、不断创新,形成了推动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4)制度文化因素。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偶然“自发”的,而是根植于当地制度文化中的。制度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为人类提供一种想互影响的框架[20]。影响产业集群的制度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结构与环境、社会的经济产权制度、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要是商业传统)、当地的资本积累、企业家精神、亲缘与地缘关系等。这是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深刻的社会因素。(5)政府因素。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规则制定者,不直接参与对企业经济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制,其目的是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有序。政府是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起着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建设公共基础、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引导、产业规划、法制规制、培育与引导产业行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影响着本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6)知识支持体系因素。集群内需要的知识主要指的是与集群所涉及的特定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等经济活动有关的技术、技能、技巧与经验等,它包括可以经培训就可以掌握与获得的一般技术,也包括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知识经验与高端的科技技术,不同类型的集群的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拥有以上三种人力资源。与此相适应的,拥有一定技术的人力市场与高级技能的人才资源、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大学机构与研究所所形成所知识资源围绕着集群构成相对密集的知识场。2.4.2产业集群的演进不同产业集群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成长演进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产业群的寿命周期是指产业群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历程。不同的产业群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周期长短不一,如历经百年的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产业至今繁荣,而浙江永康的保温杯产业只红火了几个月就衰退了。产业集群寿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1)萌芽阶段,是指产业集群从无到有直至初具雏形的阶段。集群通常由一到两个公司或制造工厂开始,在这一时期企业数量、产值、销售收入都比较低且增长缓慢。各个企业、工厂独立运作,有局部的交往与合作。集群的主导动力是低成本或资源的优势,来源于本地拥有的比较优势与社会资本优势,集群的吸引力弱,企业进入的门槛比较低。在生长方式上主要表现外来企业的零星迁入与本地企业的缓慢裂变和衍生。(2)成长阶段,是指后来的企业在产业群的雏形的基础上,通过集聚效应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迅速延伸或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产业聚集的效应开始显现,互动与竞争促进了企业家认知模式的趋同,社会网络的形成。集群内的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强,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企业的分工合作。规模经济形成了成本优势,进入壁垒。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在成长阶段的后期,由于地价和工资的上涨致使产业群的成长速度逐渐趋缓。(3)成熟阶段。经过成长期的快速扩张,产业集群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产业链日臻完善,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网络组织完善。这一时期,产业群内地价和人力资源价格的上升,其他地区对产业群的模仿,使得产业群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下降。此时的集群内企业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通过调产业结构、进行向高端或互补的潜力产业转移,加强创新等,则使集群企业实现升级,延缓产业集群的衰退。(4)衰退阶段。由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衰竭、要素价格昂贵或稀缺、消费需求的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终结等原因,集群中企业和研发机构大量退出,集群企业吸收不到新的外部投资,集群丧失竞争优势。2.5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2.5.1产业集群的优势效应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超越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优势效应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就业率提高的重要推动力。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建立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产业集群优势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成本效应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共同使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成本;地理上的集群降低了运输成本、存贷成本;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管理费用;基于信任与长期的合作与交易关系上的企业关系减少了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公关成本、协调成本。(2)竞争效应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拥有非集群企业无法比拟的持续竞争力、垄断力、规模经济与内部竞争共存。第一,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集群企业的聚集效应吸引了相关的劳动力与人才资源,并在集群内得到培训与能力的提高,通过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信息、技术、管理经验等的扩散与传播。 集群从而具备了同类产品或产业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二,区域营销的竞争优势。集群企业所具有的区位品牌优势,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生产的某类产品共同拥有的声誉,共同为集群企业所享受。区位品牌形象、直接、具有广泛且持续的品牌效应。企业的聚集同时还增强了集群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从而形成区域企业集群竞争力。第三,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在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集群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3)创新效应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产业集群更多地推动了集群内的企业创新;另一方面集群有利于创新的传播。这主要来源于:集群能为企业创新吸聚大量的资金、吸引大量的人才与相关的科研机构,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与知识的积累;企业内的竞争则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而企业间的协作网络与人力在集群内的流动则促进了企业创新成本的降低与技术的扩散。2.5.2产业集群的潜在劣势市场中的产业集群不可能总是表现为是高效率的,或是总是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同样面临着风险。波特在《 国际竞争优势》中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自由的市场机制、产业集群自身具有的系统缺陷、政府的不当介入等使得产业集群的风险与竞争优势相伴相生。产业集群的潜在劣势主要表现在:(1)市场失灵。第一,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的供给、配套的公共服务机构、制度保障与创新等;第二,集群企业的外部不经济。微观的企业主体在利润最大化下,产业的大量集聚对该地区的土地、人口、生态环境、交通等产生外部不经济。第三,由拥挤效应产生的恶性竞争。地理空间上的临近在集群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同时,促使了横向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的战略趋同,从而造成了集群内可能出现激烈的恶性竞争风险,从而产业的边际成本加大,边际利润降低;第四,“柠檬”效应[21]。这是企业为了赢利,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的低质量产品企业驱逐高质量产品企业,从而出现集群内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会利用集群整体品牌和声誉而产生“ 搭便车”的行为在巨大收益激励而承受风险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各个企业就会竞相提供低质量的产品来冒充高质量的产品。(2)系统缺陷。产业集群的系统缺陷主要集中在:第一,规模不经济。与产业集群规模经济相对的是产业集群的规模不经济,在产业集群的各种不利的因素与产业周期的影响下,集群有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导致整个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的“一损具损”。第二,结构的趋同。这一问题在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特别是技术水平较低的集群“模仿式”的发展,其趋同性更大,造成了同类产品向高速增长的拥挤效应、低水平、平面式分散的数量扩张。协同与溢出效应在促使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内的创新惰性,严重削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演进。第三,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企业的环境应变能力僵化。专业化分工在促使产业集群内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的同时,提供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了企业和整个集群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及辅助性机构之间密切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封闭自守的系统结构,从而使整个集群不能迅速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对外部的应变能力不断减弱。
&&&&摘要:本文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扶植、引导、培育和发展光电子产业规划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及开发区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关键词: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整合力量,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一)整合优势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湖地区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其中集中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集聚了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971年华中理工大学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率先设立了激光专业;1985年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诞生;1974年国家组建了武汉邮电科学院,集中力量研发光纤通信,1976年研制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8年武汉长飞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合资设立了长飞光纤光缆公司。与此同时,区域内其它多家在光电子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如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9所、717所等也相继开展了光电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使武汉东湖成为光电子领域的带头人。这些科研院所的实力为东湖的光电子产业发展集聚了力量,政府从80年代开始就有意向整合光电子产业的优势资源,寻求更高的平台,发展壮大光电子产业制造规模。&&&&(二)政府定位引导。从90年代开始,在建设国家高新开发区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定位于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武汉电信器件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信息光电子产业。2000年左右,东湖开发区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家光谷,大规模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01年制定了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2004年开发区政府邀请了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西公司为开发区政府的战略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三)拓展资源。在1991年至2000年期间,以武汉电信器件公司为主,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形成建立了激光产业群。开发区着手完善融资平台,鼓励和整合了一批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形成了在证券市场有名的&光谷&概念。2003年,开发区加强了区域网络的建设,加快了自主的产业创新集群。早在1987年开发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创业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孵化的企业已经有600多家。开发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18家。另外开发区新建了国家光电子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国家地理地球空间信息实验室、P4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所有这些实验装备的提高作为开发区技术的源头,加快促进了区域企业的发展。开发区从早期的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的技术集成发展成为通过支持、资助,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在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导区域内光电子产业的集群发展。&&&&二、做大光电子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武汉光谷产业群内集中了光电子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一批中小企业,同类企业相互之间的激励和竞争,加速了新技术的传播和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了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形成了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群内企业在技术上有比其它企业间更广泛和深刻的协作,不仅对技术接收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益,也为技术供给方产品的下游出路和上游优质原料的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是积极参与全球光电子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的份额。武汉光电子产业很多产品和技术水平已经参与到全球光电子产业的竞争中。例如,烽火科技光通信系统已经和全球基本同步,长飞光纤光缆居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三位,光电器件也居全球第三位。东湖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领域已经掌握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烽火科技集团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电联首次批准的由中国人提出的技术标准。&&&&(一)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打造光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区注重依靠自己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1988年华工激光研制出国内首台1万瓦C02激光器,开发区政府牵头,密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开发区一共有6000家企业,其中有700家是光电子类企业,每天在这个区域里面诞生约五家新的光电子企业。在光电子领域里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多家,过10亿元4家,上市公司15家,形成了新兴产业的自动生成机制,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后果孵化的四级跳模式。&&&&(二)从政府的途径实现超前的产业配套,做好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策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比如促进了烽火科技和NEC、阿尔卡特公司合作;重点支持武汉NEC移动在手机的领域和光电子领域进行合作;凭借在3G通信和智能手机方面的实力,开发区政府成立了一个手机办公室,专门进行手机产业的策划和协调。此外,开发区还重点推进光存储产业园和可录光盘、闪存卡等重点项目建设。&&&&(三)以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构筑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开发区注重推进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和技术联盟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加快企业孵化的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促进不同的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基于集群化的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间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开发区加强了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从国际家私城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