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外能设置一百米之内吗

微信上的摇一摇为什么都是摇到千里之外的人?_百度知道
微信上的摇一摇为什么都是摇到千里之外的人?
因为微信还没有测量距离的功能,说千里之外是证明它功能强大啊,一只手拿个手机同时摇也显示千里之外,名字都不一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因为在你摇的时候你附近的人没有人摇
不一定哦!
自从更新版本以来就是,以前附近的是可以摇到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朋友微信圈所晒内容在变化
第A2版:重点
鑫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
从晒照吐槽到八卦 从盲目跟风到理智对待
朋友微信圈所晒内容在变化
  微商品刷屏惹人厌微商辟蹊径&&&      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不少微信用户的“朋友圈”慢慢成了推销产品的平台。有人表示,在“朋友圈”里售物给自己带来不少便利;也有人抱怨,对刷屏式的广告不胜其扰。对此,深有体会的微友“洋洋”说,最初她的微信朋友圈还算好,朋友们会时不时晒晒自己的照片或者出游,相熟的友人们一起起哄调侃着,或者是点着赞。可是不知道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就变了味道,一个相对私密的交友空间,慢慢变成了“网络卖场”。每每打开微信时,什么进口面膜、玛瑙珍珠、名牌鞋包、母婴用品……不断跃入眼帘。  “洋洋”无奈地告诉记者,每天面对微友们发的一个又一个产品广告,自己由最初的支持一下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思前想后,悄悄地将这些做代购、开微店的朋友们屏蔽了起来。而随着屏蔽朋友的增多,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也失去了最初和朋友们联系的初衷,自己也由最初的每天登录微信,变成了很偶尔登录一下微信。  对于“洋洋”这种对微信频繁广告厌恶的情绪,一直从事微商的小陈则表示:“不怕没人买,只要坚持勤发图并配合我的营销策略,随时随地可以赚钱。”小陈虽然说的底气十足,不过她也曾为一再被好友们屏蔽而感到苦恼。不过还好聪明的小陈及时想出了妙招解决这一尴尬问题。  小陈告诉记者,最初自己一直坚持在相熟的朋友圈里做生意,但是一再被亲朋好友嫌弃,时间久了不少好友主动将我屏蔽,虽然自己很努力在做生意,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好,甚至起到反作用,主要因为屏蔽我的人远远多于咨询我的人。“这该如何是好呢?”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我又重新申请了一个微信号,专门用来做生意,一下子朋友圈里多了许多新朋友,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意渐渐火了起来。仔细想想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设置新的微信号时,就明确标明了自己是微商的身份,而且在加新朋友时,都是自己生意的爱好者或者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渐渐地生意的成交率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一个微信号用来纯和好友们交流,一个微信号专门用来谈生意,不仅做成了生意,又挽回了很多曾经屏蔽我的朋友,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记者调查发现,当微信朋友圈渐渐变身“卖场”后,不少微商为了做生意,专门又申请了一个新的微信号,将私人微信和生意微信分开。可见众多微商为了营销,可谓费尽心思。    年终总结刷屏朋友圈传递正能量    从新年开始,微信朋友圈就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新年签”刷屏,放眼望去,许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所晒年终总结,有类似心灵鸡汤的、有搞笑逗人的、有严肃认真的……微友吐槽,现在的年中总结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值得借鉴和欣赏。  微友“挑战者”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祝福语:“2015年来了,祝愿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祝愿家人们万事如意!平安健康!祝愿我的兄弟们在新的一年里有全新的发展!”而正是这样一条言语简单的微信,让“挑战者”获得了23个赞,他的微友们在点赞后还纷纷留下了回馈的祝福语,并一致认为这是一条语言简单而又温暖的心灵鸡汤。微友“东方”发图称:“告别忙碌的2014年,2015年继续要火。这一年我要装修好新房,将美丽的她娶回家,生个乖巧的娃娃……”记者注意到,别看微友“东方”所发的这条信息看似内容搞笑,但却引发众多朋友的共鸣,众人纷纷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改掉上年的惰性,继续好好奋斗,以便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伴随各种各样刷屏的“新年签”,微友们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各种期许,对未来生活的不同向往,大多数人都需要正能量激励自己。为何当下如此多的人们争相发布着“新年签”呢?比如“2015,请对我好一点”、“新的一年,新的自己”等。根据介绍,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节奏相对较快,而在微信上分享这些“新年签”则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在一个个正能量的影响下,人们参与和分享的欲望就变得更加强烈。    知识分享朋友圈含金量提高    曾几何时众多微友吐槽:“真假信息影响微信朋友圈正常秩序,莫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相信很多微友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每打开微信之时,经常接触到很多以“一定要看”、“转给你的家人”、“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多活×年”为开头的信息,其中的很多内容却经不起推敲与深究,这其中包括帮人看风水的信息,也有算命的信息,还有很多星座运啊,开运签等等,这些真假混合的各类信息,影响着朋友圈的正常秩序。  微友“丁丁”是个微信发烧友,她的微信几乎是24小时在线。丁丁告诉记者,微信上什么关于“测测你未来身价是多少?”“测测你前世是什么身份”等各种风靡朋友圈的算命小游戏自己都一一玩过,而要想知道最终的测试结果必须要转发该条信息,这也使丁丁成了名副其实的“拇指族”。但是丁丁却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最初自己也是抱着好奇的心情玩这种测试的小游戏,可是一些游戏在分享结果时必须填写自己的姓名等个人隐私资料,在不经意间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泄露了出去,骚扰电话与骚扰短信也多了起来,真是让人无奈。除了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外,丁丁说自己也在无意中帮忙扩散着虚假信息?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丁丁除了喜欢测试算命这类小游戏外,还热衷于转发一些“救命”信息,好比“哪哪丢了孩子、请帮忙找找孩子”的信息都会随手帮忙“扩散”,后来才知道这些“丢孩子”的信息很多都是假的,来源不明。丁丁表示,自己本是热心,却无意中帮助传播了虚假信息。现在我再看到朋友圈里的这类信息,都会非常谨慎,不会随意帮忙扩散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其实像丁丁这种热心肠的微友有很多,不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微信生活后,这些微友们也渐渐总结了自己发微信朋友圈内容的“真经”。微友“棉花”告诉记者,最初自己玩微信时,也会很无聊地发一些自拍照,或者吃、喝的照片,还有像丁丁一样的测试帖。但是时间久了,自己发的东西渐渐不受朋友们欢迎,在朋友们心目中自己成了肤浅之人。为了转变自己的形象,每当我在微信上发信息时,都会加工一下所发信息内容。“好比我去哪里吃饭,我不再晒自己的吃相,而是告诉微友们这家店的特色,价位等等一些大众关心又实用的信息。”  记者调查了解获悉,微信朋友圈一度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朋友圈”成了一种“阅读包袱”。随着朋友圈所发信息的复杂化,很多微友无奈说道:“这朋友圈里的信息到底准不准?我到底该不该上朋友圈?”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纷纷注销了微信号。不过好在还有很多微友及时更正自己在朋友圈里所不经意犯的错误,渐渐改变着朋友圈的内容,如果是分享的养生宝典,一些微友则会注明是自己亲自体验过的,如果是转发一些热门信息,也会申明是经过核实的,而最初高频率晒的自拍照等,也渐渐少了照面,在分享自己旅游之地风光时,也会对所处之地进行一些介绍,并提供一些此地旅游省钱小窍门等等实用信息。    合理设置圈中好友    相信很多微友都有屏蔽友人的无奈之举,其中除了屏蔽友人外,诸如单位领导、婆婆、爸妈等也都在微友们屏蔽的范围之内。“刚用朋友圈时,联系人里大多是熟识的同学、朋友,量少而精。”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由此形成的“私密感强、气氛轻松”,也是朋友圈最初广受追捧的原因。微友李先生作为一名公司员工,他渐渐感觉到朋友圈的使用成了一种负担。这究其为何?原来,李先生的朋友圈原本只有几个相熟的好友,但是公司为了更好地推销企业文化,加强员工之间感情的联络与沟通,强性规定每个员工都要相互加为好友,而这其中公司领导也包含在内。李先生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打自己的微信号里有了公司很多同事和领导后,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点滴就不便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上,而自己每天都要反复盯着领导在朋友圈里的动态,只要领导发信息,自己都要赶紧查看并及时点赞。与李先生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微友“小陈”。小陈提道,在婆婆的一再要求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了婆婆的影子。按照婆婆的话,这是婆媳沟通感情的好桥梁。但是,年轻人毕竟有年轻人的生活,真是给朋友圈平添了一些不便利。好比,我今天和朋友们去相约购物,要是被婆婆知道了,肯定又要批评我不会过日子。一想到婆婆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我就这也不敢发,那也不敢发,渐渐微信朋友圈里的我变得寡言少语,就是要发信息,也要专门挑选一些关心婆婆的内容发,比如说老人应该如何进行冬季保养什么的养生知识。  对于李先生与小陈的困惑,微友“小宇”是一点也不担忧。原来,在小宇的微信朋友圈里,她清楚地将好友、同事、领导、家人等进行了编辑与分类。每当小宇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信息时,她都会在自己分类编辑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如果适合所有人一起阅读的信息小宇则点击公开发布,如果所发信息小宇只想叫好友们分享,小宇只要在编辑键盘上进行设置,此信息也仅仅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如此以往小宇的微信朋友圈依然是自己守护的那片私密空间。根据介绍,如今随着人们对微信使用的越来越理智,众多微友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进行了好友设置,按照所发布的内容而区别对待。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吐吐槽,点点赞,跟朋友一起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也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耗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并不厌烦。  可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圈”。除了亲朋好友,随着工作关系、贸易联络、商业往来的变化,“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杂。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在纷纭杂乱的信息面前,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  每天一起床,拿起手机就刷微信“朋友圈”,成了不少人的必做动作。正如微友“熊熊”所言:“每天清晨醒来我都会翻看自己的微信,但是我不知道看它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是想看看好友们都在忙什么吧,也或许是想看看这座城市又发生了些什么大、小事情,也或许是想读读微友们发的心灵文字激励一下自己。”而与此同时,另一位微友“东来”则讲道:“如今已很少翻看微信朋友圈了,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频繁的微店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朋友圈已经成了我的阅读包袱。”临近2015年农历春节来临之时,不管你对微信有着怎样的情怀,无论是微信朋友圈频发新年祝福语、心灵鸡汤等信息,微信朋友圈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世间百态。与此同时,细心的微友们吐槽:“2015年来了,微信朋友圈所晒内容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曾经的盲目跟风,机械地复制转发越来越少,微友们发布的信息内容在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加正面与理智。”记者&&吴少华碰巧遇到这个问题。简单说说前几天遇到的一件小事。利益相关:医学僧一枚。目前就读于某二本医学院。学校在山上,山下面就是学校附属医院。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在半山腰开了几家小饭馆,供学生以及医院职工用餐。生意十分火爆。本人也十分喜欢去其中一家小面馆吃面条。味道简直是赞~~~~~~~~某天下午,刚上完诊断学见习课。时间大概是4点左右。因为4点多不是用餐高峰。所以面馆里面人也不是很多。同行的同学本着难得下山一次的想法,就准备一起去吃面条。大家点好面条坐着等面上桌。然后我发现靠门的那张桌子上有一个穿白大褂的阿姨独自一人在低头吃面,初步判断应该是医院里面的医生,年龄应该在35左右。吃着面,她接了一个电话。应该是她的儿子或者女儿打给她的。(先说我不是故意偷听别人讲电话的啊,只是桌距太小,听到的)以下是她讲电话的内容(记忆有差错,意思大概如此):“你放学了啊?”"你看下家里面还有没有方便面?""那你打电话给你爸,我晚上带几包方便面回来。”然后。。。啪。。。就把电话挂了。草草吃完面条,付账,离开。over~
没有休息,每天都要查房,除非自己病了上不了班,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要30分钟内赶到医院,最长的手术时间是18个小时,中间没下过台。现在带显微外科组。
没有休息,每天都要查房,除非自己病了上不了班,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要30分钟内赶到医院,最长的手术时间是18个小时,中间没下过台。现在带显微外科组。
&p&早晨6点15分,闹铃准时响起。最多赖床5分钟,她必须起来。洗漱完毕,立刻开车出门。&/p&&p&一年四季,她的早餐都是在车里吃。一杯牛奶,一杯开水,一块面包。车子等红灯的时候,她赶紧吃上两口。&/p&&p&7点30分,她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先到病房看重病人。8点整,她带领医生查房。70张床的病人都查完,需要40分钟左右。&/p&&p&9点整,手术正式开台。她的手术一般都是连着做五六台,最晚的要做到下午6点。中午,只能在手术室里吃盒饭。&/p&&p&她一周有两个半天出门诊。按照常规,专家门诊最多看25个病人,但由于病人苦苦哀求,她每次都要加到四五十个号。多数病人都是疑难病,光看病历就很耗神。所以,早晨8点门诊,通常要看到下午两点。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p&&p&下午5点,她还走不了。有时在做手术,有时在出门诊,有时辅导学生,有时处理科室工作。晚上9点左右,才能离开医院。晚上10点,回到家里,泡方便面成了“家常便饭”。&/p&&br&&p&你感受一下一个普通医生的基本日程。&/p&
早晨6点15分,闹铃准时响起。最多赖床5分钟,她必须起来。洗漱完毕,立刻开车出门。一年四季,她的早餐都是在车里吃。一杯牛奶,一杯开水,一块面包。车子等红灯的时候,她赶紧吃上两口。7点30分,她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先到病房看重病人。8点整,她带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朋友圈里拉黑父母的无奈,你呢?
信海光微天下 / 深度指数:
阅读(313)
说到底,还是离家千里,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儿女们在外面生活都不容易,连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又怎么能忍让生活赤裸的全部,刺痛父母的关心。 by信海光微天下原创(在这里分享我的见与识......点击标题下名字加关注) 正题前先讲点别的,昨天写了一篇非影评《绣春刀、飞鱼服以及好人魏忠贤》,结果今天一看访问量,惨不忍睹啊,其实最近微天下头条一万以上的阅读量很平常,但这篇写的最用心的,图文并茂的文章,居然访问量最低,可见个人爱好与读者喜好真是天差地远。话说昨天看了一则市井新闻,说是在西安打工的刘女士教会父亲玩微信并加其为好友,沟通方便的同时,困扰也随之而来,从来只看不评的父亲,突然在她的朋友圈里点了个赞,让她顿时心里“怪怪的”。她打电话给父亲说:“老爸,能不能别在微信里给我点赞?”后来记者就这个问题随机调查了60位市民(子女40人,父母20人),结果发现其中有17位子女将父母加为微信好友,但他们中有14人将父母拉入黑名单。受访的20位父母中,其中12人和子女加为微信好友,但11人看不到子女在朋友圈的分享。这个拉黑比例实在太高了。然后就有人写文章说,在微信朋友圈拉黑父母,拒父母与千里之外,这样的子女,太不孝顺了,应当感到羞愧!看到这新闻后,我有点纠结,换位思考,老父母跟儿女用微信联系,以慰藉思念之苦,这是现代高科技所带来的新便利,但却没想到会遭遇儿女拉黑,他们如果知道的话,大概多半会伤心吧。但我又非常理解为人儿女不得不拉黑父母的动机,因为我都想这么干过。事实是,尽管我给爸妈都买了智能手机,教会他们上wifi,但却从来没有教他们用微信,并一直为此而纠结。我在北京,父母在山东老家,本来即时通信工具是最快捷的联系方式,但一想到在加了微信以后,一举一动都在老父母注视之中,就倍感压力,以至于干脆不加微信,依旧用古老的电话联系亲情。我曾经假设过向父母开放朋友圈的后果,那几乎是我所不能承受的,因为他们太关心你了。身为媒体人,我经常会出差,但母亲就非常担心,尤其最近飞机出事儿的新闻又接连发生,母亲就频繁打电话劝阻不要出差,但生计所限,又怎能老在家里待着呢?我一般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告诉他们自己的行踪,而一旦开放朋友圈,这些爱的隐瞒就透明了。父亲常会看我的文章,看完一贯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的他就总告诫你,这观点不该如此如此写,你要拥护上级领导,跟中央一致不要乱发表意见说怪话,当心招惹麻烦要安稳过日子......如此种种,我也只能假意宽慰而已,如果再开放朋友圈,估计一点意见发泄吐槽都不能有了。 说到底,还是离家千里,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儿女们在外面生活都不容易,连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又怎么能忍让生活赤裸的全部,刺痛父母的关心。父母的爱想起来能教人落泪,但横亘在父母子女之间的鸿沟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条鸿沟的一部分属性是代沟,是两代人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巨大差异所导致,而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现象,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变化太快了,形成了各种落差,比如代际之间的落差,城乡之间的落差,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落差。中国有那么多的父母子女是天涯相隔不能厮守,虽然同是一家人,血浓于水,但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除了亲情之外,彼此共识很少,既然不能认同,何必纤毫毕现,不如拉黑。事实上,从中国的伦理传统看,父母不能进入朋友圈也是必然,因为中国的父母,从来就不是子女的朋友,无论一个人正在求学还是已经走入社会,无论是平凡还是成功,在绝大多数中国子女的潜意识里,父母永远都是管理者的角色,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子女潜意识里避开束缚、渴望自由的本能,会让他们把父母拉入到黑名单,从这个角度说,屏蔽父母和屏蔽领导性质是一样的。说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朋友圈拉黑父母,不管多么具有合理性,这都是个悲剧,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能够有所改观,不在他们的朋友圈里,把我们拉黑。 【信海光微天下】是著名的泛科技人文类自媒体,除了这里,在微博上还拥有累计400万粉丝(新浪微博35万活跃粉丝),是新浪最有影响力科技博客之一,门户网站累计3000万访问量,在搜狐新闻客户端拥有35万订户,并是虎嗅、FT中文网、艾瑞、财新、百度百家等多个专业网站知名专栏作者,《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传统媒体长期撰稿人(涵社论),并曾有多篇文章被美国时代周刊网等境外媒体转载引用。【信海光微天下】是WeMedia联盟重要成员。在这里,分享我的见与识!
分享源自微信公众账号:信海光微天下
1、关注后可以分享文章(复制微信连接发到“100头条”公号,即可分享到100头条)。
2、回复关心的词搜索相关有深度的微信头条。
3、有100头条最新分享、24小时热榜菜单,方便手机微信随时随地看有深度的微信头条!
提示: 如果扫描下载,请不要用微信扫描,用其他浏览器或者二维码工具扫描下载。
可以直接点击下载到电脑传送到手机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费玉清 千里之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