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动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务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

美国移动电商也爆发了,看他们怎么卖_联商网
美国移动电商也爆发了,看他们怎么卖
  移动时代进展太快了
  在美国女足夺取世界杯后的1小时,运动服装和设备零售商Fanatics有65%的订单来自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手机占了50%,在流量上移动端占了80%,单手机就占63%。
  Fanatics售卖体育队挂名的运动服装,是一个适用于便携式购物体验移动商务的理想商业模式。比如,当某个队伍的一个铁杆粉丝看到他支持的队赢了对手时,他就非常可能会拿出手机买件新款T恤加入自己的收藏,并且他在享受胜利的时刻决不能忍受缓慢的移动端,Fanatics的高级副总裁大卫&卡茨(David Katz)说。
  Fanatics的情况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各类线上零售商。根据《在线零售商》杂志(Internet Retailer )2016年的估计,目前来自平板电脑和手机的销售占美国线上销售的29.7%。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至今,移动电商正以两倍于美国所有电商的速度增长。2014年美国线上销售额为3040亿美元,年增速15.4%,今年线上销售总额将达到3510亿美元,移动销售占1040亿左右。
  零售商们密切关注的移动营销策略不仅是销售的增长,还有消费者在移动App和站点上花费的大量时间,这些时间最终影响了消费者不仅仅是在移动设备上的购买。
  比起电脑,消费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移动设备上搜索和购物。根据数据测量公司comScore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有59%的美国电子购物时间花在手机和平板上。今年5月搜索引擎behemoth宣布,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10个国家中,一半以上的谷歌搜索现在都发生在手机上。总之,如果消费者买了所有他们在移动设备上逛到和搜索的东西,移动端的销售额将超过PC端。
  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高级预测分析师苏珊&吴(SusanWu)说,&现在的移动端销售比网购电商在90年代兴起那会儿增长得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网购,并开始将购买行为转移到他们能够随身携带的设备上。
  想移动,先提速
  移动零售商们正在探索通过手机影响消费者的方式,即使那些交互没有直接引来销售。他们密切关注迅速发展的移动领域以适应新的购物情景,比如消费者正用屏幕越来越大的手机来替代平板电脑。聪明的移动电商们也在把资源和资金向移动端倾斜,并从中获利不少。
  移动端正不可否认地成为电商的一个重头,并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减速。但移动购物跟电脑购物有所不同:一方面,手机的屏幕更小,如果购物者通过Wifi或3G/4G连接网络,可能加载页面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移动端也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利用手机的特性和可随身携带的天性。
  研究发现,在移动端上速度起决定作用。一份2014年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地近3500名消费者中有51%愿意&耐心等待&页面加载超过2秒,而5年前有63%的人愿意等待5秒。这种日益加剧的耐心缺失可能会给网站加载慢的电商带来麻烦,因为移动端上的消费者是比PC端用户更活跃的网购者,也花费更多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速度是Fanatics的头等大事。去年Fanatics提升了移动端网站的速度,主要靠更优的布局和取消第三方标签,比如分析供应商或广告网站、以及很慢的图片等。卡茨认为,速度会反映在反跳率和转化率上,在网站里加上酷炫但会拉慢速度的功能是不值得的。卡茨说,这种策略得到了回报,手机转化率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5年移动销售额预计达3.6亿美元。此外,在消费者进入Fanatics的地址页面后,Fanatics能自动获取他所在的州和城市。
  电商们也推出了可触模式:Fanatics上的尺码在商品下方,并标出有货的码,这意味着购物者可以轻轻一点选择尺码。许多零售商提供的是繁琐的办法&&消费者必须点开下拉菜单来选择尺码,然后看是否有货。卡茨说,&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用户是在一个有限的屏幕空间里购物的。
  优化技术为用户体验背书
  去年Fanatics变化了策略,不再把移动端当做简仓,注重全面的用户体验,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响应式设计的网站,卡茨说。
  响应式设计是一种技术,使单个零售网站的页面外观适用于消费者使用的各种设备,免去分别操作手机、平板和电脑上的网站带来的苦恼。它的好处是使立足于同一套代码的网站适用于不同屏幕大小的设备,促使零售商美安公司(Market America)支持将它的所有网站都转换成交互式设计。现在,移动端占美安公司在线销售的10%,其中65%来自平板,35%来自手机,移动端的流量占总流量的18-20%。
  美安公司通过7个网站售卖从保健营养品到家居用品等的私人品牌产品,经营着4个移动优化的网站,但是它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响应式设计网站。自从去年转换成响应式设计网站后,移动转化率从少于2%涨到多于4%,翻了两倍多,移动社交副总裁史蒂夫&阿什利(SteveAshley)说。同时,去除了网站上的冗杂,在移动设备上加载得更快了,从去年的11秒变成3秒左右。
  阿什利说,还利用标签管理供应商Tealium加固来自分析、个性化和推荐项目的服务器请求,改善网站性能,并消除了2-3个移动结算流程中的步骤。预计2015年移动端的销售会增长28.2%,达到2000万美元。当然,转换成响应式设计不一定对所有电商来说都是正确做法。
  零售商Working Person选择用动态服务而非响应式设计。它雇了2个网页开发员来管理网站,而不需要像响应式设计网站那样重新设定整个站点。Working Person预计2015年移动销售增长43%达到500万美元。WorkingPerson总裁埃里克&迪奈尔(Eric Deniger)说。目前10%的网页销售来源于移动端。
  &动态服务为零售商提供了绝佳的解决办法,因为它能在固定的网址(UCL)上定制不同的用户体验。&移动市场公司纯氧实验室(Pure Oxygen Labs )的创始人兼CEO 布莱恩&克莱斯(BrianKlais)说,&这个优化的设计提供快速加载的页面,能让消费者更愉悦并增加转化率。&
  为什么没有所有的零售商都用这个策略?一个词:资源。动态服务需要开发者之间的更多协调配合,还需要在服务不同屏幕尺寸的定制化代码上下更多功夫。
  App与消费者更亲密
  零售商们可以利用购物者与手机的亲密关系来增加用户忠实度,专家称移动App在这方面特别有效。
  比如,电子零售商hhgregg用了App策略,提升的不仅是销售。&我们卖的商品大多是批量采购,很多时候人们去商店之前会在我们的App上搜一下,&零售电商高级副总裁凯文&莱恩斯(Kevin Lyons)说,今年hhgregg的平板和手机销售的增长目标是37%,达到3150万美元。莱恩斯说,10-15%的在线销售都源于移动设备,并且平均30-35%的线上流量来自移动端,放假期间移动端的流量会爬升至50-60%。
  App还能提供移动端网页没有的有趣特征。比如,前两年hhgregg在橄榄球赛季运营了一个移动游戏App。消费者可以下载App并变身成一个橄榄球队员,躲避着拉拉队员、球迷和裁判穿过一个供应商冠名的体育场,供应商付钱给hhgregg来把它们的名字放在体育场的主要产品上,比如得分板、小飞艇或运动场等。
  制造商付费登出的广告促使App用户购买他们的产品。hhgregg联合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队给下载App并玩游戏的橄榄球迷提供赢的平板电脑等大奖的机会。此外,他们也在盛大的购物节假日到商城里推销App。在等商店开门的购物者就被&安利&了这个游戏,还得到一个进入游戏的编码供下载App后使用。后来hhgregg还为玩了App上游戏的一些幸运购物者支付他们当天在商场中的购物费用。莱恩斯说,在高峰期,他们的App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九。
  案例:婚纱电商&大卫的新娘&玩转全渠道
  婚纱零售商大卫的新娘(David&s Bridal)的全渠道总监克里斯汀&克劳克(Kristen Klock)说,大卫的新娘公司的移动App也是为了更多的移动销售量而设计的,让移动购物者在线上从它的300多个门店中预约服务是首要任务。因为70%预约婚礼策划的消费者需要到实体店去试穿新娘礼服或挑选配饰等,并且60%消费者到门店购物。所以,除了通过移动App卖产品,大卫的新娘还致力于让App预约服务更便利。
  &在我们的商业模式中实体店的体验非常重要,一件结婚礼服是需要慎重考虑购买的产品,&克劳克说,&我们不只关注交易量,移动端的流量、预约量和用户注册都是我们关心的重要指标。&
  大卫的新娘借助移动端完成了漂亮的销售业绩。《在线零售商》预计它今年的移动销售额将达到2400万美元,其中手机交易量会占到整体交易量的22%,平板电脑占到12%。因为预约对大卫的新娘的业务太重要了,所以它在2013年彻底翻修了它的平板网站预约流程。在那之前,消费者需要填一个表格来预约,然后大卫的新娘的服务人员会联系消费者或者再把他们引到另一个网站来预订。在大卫的新娘推出线上预约后,预约量增长了300%。去年它也优化了App的预约流程系统。
  在设计网页、移动端网站和App时,克劳克和他的团队依靠调研和实用性测试来判定购物者在平板和手机上购物有何不同。比如,实用性测试发现90%的平板电脑用户更喜欢在一个页面上完成一个商店的预约,而大部分手机用户则倾向于在一连串小而易懂的页面上完成,而不是滚动长长的页面。&移动端不应该只是缩小页面,&克劳克说,&我们在平板电脑上用的一些东西不能直接搬到手机上。&
  比如,这个移动端App可以提供新娘礼服选择工具,让用户回答一系列关于服装喜好的问题然后推荐一些符合她们要求的衣服,这在大卫的新娘的电脑端或移动端网站上都实现不了。克劳克说,今年1月推出后,有9万消费者试用了这个工具,大卫的新娘还打算今年后期在它的App中推出类似的工具来帮助新人选择伴娘礼服和请帖等。
  克劳克说,未来大卫的新娘也计划利用移动设备的独特功能,比如从它的App上推送有帮助的提醒,可能包括预约提醒或新娘礼服做好后的取货提醒等,&我们正努力变得更人性化,而不是向用户吹捧市场宣传信息&。
  大卫的新娘还利用了它在网站广告和移动端提醒上的深度链接。当消费者点击大卫的新娘的线上广告或服务提醒时,深度链接会让有它的App的消费者能从App直接进入相关页面,甚至App会自动为她打开。专家称深度链接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站页面都有对应的App页面,反之也是一样,所以零售商需要计划好他们想如何连接内容。
  专家表示,对有App的零售商来说,在他们的App中嵌入深度链接是明智之举,这样谷歌和苹果都可以打开这些App并把它们展示在搜索结果中。苹果今年秋天发布的iOS 9在搜索结果中包括App的内容,即使用户没有安装它们也能看到,这样也会促使消费者从苹果应用商店里下载。谷歌也已经在安卓设备上开发这项功能。
  此外,大卫的新娘的一些小的附加功能也让购物者值得去下载并一直用它。克劳克说,如果新娘或他人要参与策划一场即将到来的婚礼,大卫的新娘就是首选。因为策划婚礼的过程平均要持续9个月,克劳克说,大卫的新娘想让购物者注册App,这样零售商可以早点联系他们,然后根据漫长(通常也昂贵)的婚礼策划过程向她推销婚礼需要的各种产品。
  (编译/杨欣如 作者信息:凯蒂?埃文斯(Katie Evans)是《在线零售商》杂志的编辑,主要报道移动战略,现居芝加哥。本文编译自《在线零售商》杂志,原标题为Small screens, mighty sales。)
欢迎关注联商网,扫一扫关注【联商网微信订阅号】我们只为您推送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不吐不快?把你的想法发上来
全部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赶快跟帖哦
新闻关注榜
联商网版权所有 &美国移动电商Wish简介(1)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美国移动电商Wish简介(1)
上传于||文档简介
&&W​i​s​h​电​商​背​景​介​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美国移动电商六大创新趋势--百度百家
美国移动电商六大创新趋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这十几类软件机器人是如何在电商网站背后协助运营的?
我们在硅谷@为您报道最前沿趋势
独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观察,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感谢 BorderX Lab 联合创始人和 CEO 沈学华在硅发布会员跨境直播中的分享,点击《直播预告/美国移动电商创新大分析》。跨境直播只支持硅发布会员参与,现将分享内容 1/3 与大家共享。学华目前创业 App 名为“别样”,专注给国内用户提供美国+欧洲的 Lifestyle 轻奢品类。
美国移动电商六大创新趋势
如果按照我看到情况,第一个趋势是:变得更专注用户优化而非用户获取。
美国移动电商创新趋势在往这方面走。一方面,整个融资环境不太好;另一方面,近一年大家看到疯狂烧钱获取新用户而不注重老用户留存和转化,从方法论上可能不可持续。因为如果你 CAC(Cost Acquisition Cost)是大于用户 LTV(Lifetime Value,即用户最终为你创造的价值),一方面你要考虑其它用户获取途径,靠 Omni-Channel 的用户获取预算分配,这里需靠数据驱动。另一方面你要想怎么做提高产品优化用户体验,当用户下载一个移动 App 后,她留存率和转化率怎么样。
这里我透露几个比较重要数据,就是说大家去衡量一个移动电商 App 好不好,它基准线什么算好什么算一般:她平均次日留存率有没有 30% 以上;App 平均转化率(下单数除以 DAU)有没有 2%。当然每类电商可能都不一样,这个要看你具体做的电商类型。
更专注“技术创新”而非“模式创新“
第二个趋势走向:更专注技术创新而非模式创新。大家看到前几年不少模式创新比如团购(Groupon 股票表现不佳)、闪购(Gilt 被 Saks 5th Ave 母公司收购)、会员制(BirchBox 最近裁人)等不是太成功,长久而逐渐意识到通过技术创造价值,比如通过 BigData 和 AI 方法给用户做个性化推荐,做给予数据的 Growth Hacking。
这里具体应用可能有点抽象,刚才 Lynn 问到比如美国有些创业公司注意到电商交易行为里有个现象去除不了,就是用户他会把他想要东西放到购物车里但不真正下单。怎么提高这个转化率?通过 BigData 和 AI 有什么办法?
这个问题其实是所有电商面临也试图 Figure Out 的问题,但没有灵丹妙药,基本上用户每走一步,都会有流失,有各种原因导致用户不下单,比如她其实只想测试或可能想买但最后犹豫,犹豫原因可能也很多,比如 Size,比如担心退货,比如希望再等等看折扣是否能更优惠等等。
总体而言,你要把这个转化率提高到 100% 不太可能,但 BigData 和 AI 可以尽可能在可解决问题范畴内帮你最大化解决问题。这里首先,不管你 BigData 和 AI 再强,你还是必须一步步去做“日志”,到底用户从这个环节到那个环节,哪几步是流失率比较低,哪几步又高,那为什么会高和低?是否你有可提升空间可解决的 Bug 或其它解决方案?就是说基于数据,你不断不断提高转化率,你一定要去做这样的日志和 Tracking 追踪。
以我自己举例,我分三步走用户场景。第一,新用户获取(用户下载—打开 App);第二,用户把商品放购物车;第三,商品从购物车到 Check out。然后再细分,比如第三步我可能又会分为:A,填写支付信息;B,物流信息;C,身份信息;D,支付动作。所以你每走一步,你都要去做日志。回到刚才问题,要减少“购物车-交易”流失率,比较常见方式是“访客找回”。
具体操作方式:1)把这个你放购物车里但没下单的东西,我让它反复出现在你看我们 App 其它页面/Item 旁边;2)这个物品降价时,我给你发个 App 的 Push,提醒你。以上两种都不涉及公司拨预算来追回你,但 3)涉及拨预算做广告,即我让你在其它地方(非我们 App内)看到这个物品。这时,我作为一个 App 主,我具有你 ID 特征,比如你是 Female、在美国,你真正下单结账其它物品特征等等,那我大概就能画出你轮廓。然后我去 DSP 那告诉它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我去做程序化购买来追回你。
AI 这块我详细介绍下,就是以前电商,大家对它理解还是偏重跑运营和偏跑流量,怎么用技术来做优化,包括对商家这端优化以及消费者这端,甚至是创业公司自己这端优化比较少。但现在不太一样。我举例说明。
过去一年我们开发了十几类“软件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也在同时帮我们做运营。比如第一类订单机器人 Order Bot,它们在帮我们做的事是:假设有个用户下单,好比她下单 Coach 一个包,这个机器人就会写出系列代码,然后把代码发到商家;从商家那边感觉,就相当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它们官网下单,然后它就开始发货。
也就是说,我们相当是帮中国用户代理买东西,但美国电商以为是中国用户自己下单,它就直接把 Item 物流给中国消费者。这里以前电商是怎么做的?它可能模式是做有库存,没法这么做;或它电商模式也不做库存但采用比较传统方式,就是用 Excel 表格发给商家。
所以严格意义讲,我们不和商家有合同或 Info 也没问题,但和商家合作有好处:1)获得商家在发货时间上更大支持力度;2)商家给你额外促销。而且商家那端会很高兴,因为会拿到用户数据,作为我们,我们很乐意把我们用户数据中发现的 Insights 给到他们。目前整体在我们洽谈合作流水线上,美国商家有 500 万个商家,现在有 500 万个商家我们在谈。
第二类就是 IRB 也就是 Intelligent routing bot,它是专门部署物流的机器人,当用户下单,它来处理物流路线从 A 到 B 怎么走。比如这个东西它是应该先到韩国再到上海,而不是应该从洛杉矶到北京再到上海。这个路线很有讲究,现在我们也在交给软件机器人处理。
再比如“智能翻译”。刚才我讲到我们发现跨境电商用户行为特征中其中一个,是中国消费者目前买境外物品渠道很多,但语言方面还是或多或少有障碍,她们在看物品细节描述时还是会去开金山词霸,所以我们 2-3 个月前在“物品细节”描述那加了个“智能翻译”功能。
它虽然准确率达不到 90%,但我们发现用户其实不 Care,她只需要大概 70-80% 准确率能读懂就可以,然后我们这边不断调整算法提高质量。比如下图 Kiehl's Since 1851 一瓶爽肤水,它价格和美国官网一样都是 35 美金,那右边画圈部分就是“智能翻译”功能 ,用户点一下,直接看到中文。
这个问题天猫怎么做?天猫因为卖的商品不多,是人工翻译,但我们 App 模式要求美国 Items 量和速度,所以一开始是用英文,最近几个月才加“智能翻译”,这里,我们也是在用机器人在做。总的来说,我们花了 1 年多去构建一系列 Software Robots,包括下面这些类型:
Product bots;
Order bots;
Intelligent Routing bots;
Content generation bots;
Recommendation bots;
Translation bots;
Price monitoring bots;
Sale tracking bots;
Order tracking bots;
Logistics tracking bots 等。
刚才我说过以前电商,大家理解是更偏运营、偏流量,但下一代电商我认为会有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和“个性化”东西在里面。
媒体电商化
第三个趋势走向,即“媒体电商化”或者说“商业模式的整合”。
因为随着移动端崛起,谷歌流量被各 App 分流,很多公司给出广告预算是 App下载( Cost Per Installation),这样移动端广告预算很大一部分就被 Facebook 吃掉,就是做 App 的 Download 广告,那还有在吃的就是一些新型创业公司。
如果你从产业深层次看,移动时代它其实是把 “Information 即 Product 即 Product 直接购买”带来。这个在硅谷趋势已经很明显。现在谷歌、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都在移动 App 上加上 “Buy” 按钮。Facebook 做法是:通过 “Buy” 按钮允许用户在不离开网站基础上,直接购买商户东西或服务;Twitter 则是通过“Buy Now”按钮。我们 App 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趋势。
我们想让中国消费者能直接和美国商家打交道,直接买到美国“真”货,因为觉得中国这拨正崛起的中层阶级有很强消费力,但现实是:中国假货太多。基本上,我们模式你可以理解成:我们搭了个平台,让美国商家到我这开店,另一端则是中国消费者。或者可以理解成我们是个 App Store,假如你是美国商家,你可以把你商品通过一个 Data Feed 方式 Feed 到我们店,如果你想的话,甚至我可以给你加个“按钮”,比如 Macy's,用户她点一下,她就可以直接下载到 Macy's 的 App。
这样对商家那端,可以直接做商品推广(这时扮演的是电商属性),也可以完全只做 App 推广(这时扮演的是媒体和广告属性)。另外 Facebook 的 App Download 广告收钱,但其实你也可以以 App Store 方式去免费做。
这个问题也可能是未来阿里巴巴挑战,阿里 CEO 逍遥今后几年排第一优先项是要把海外品牌引入中国。但这块,阿里有受到它现在政策限制,可能会要求它品牌商都必须上天猫,但美国这边商家不一定想失去独立性,因为那样就相当把流量吸到天猫上,美国独立电商(Amazon、eBay 之外)占市场份额超过 60%,它大部分会想:我已经有个非常漂亮的网店,这里就存在矛盾。
不同欧美商家对进入中国市场态度大相径庭,很多对天猫的品牌建设、客户数据和对接费用有顾虑。那我们机会可能是说:我只作为你 Discovery 前方,我就把你流量带到你那,这样商家会更愿意。当然,这样做用户体验不一定好,消费者不见得最爽,因为比如 Macy’s 的 App,不见得是消费者想要的,他们可能想直接可产生交易的结果。
所以这个可能也反而是机会,我们有很大一块是给消费者做推荐,那就可以把美国商家“商品”扒出来,要么给它 Data feed 弄出来。然后我们相当一个 Store,把它商品所有 SKU 打散,Macy’s 可能有它自己一套 SKU 方法,但这个方法不见得适合中国消费者,我们去重新整合。
不过,不能理解成我们只是做引流,我们也是 Market Place, 交易是在“别样”上完成,因为我们发现移动上,欧美购物体验差别不好。但我们做了个开放闭环,让商家看到所有数据,减少商家对自己客户数据拥有的担心,我们叫它 Your Customer,Your data,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商家愿意和我们合作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成为他们中国的 Mobile Gateway,然后保护到他们品牌,帮他们提高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 Reputation,比如购物车设计,我们都是每个商家单独一个购物袋。
垂直化和运营创新
第四个方向,垂直化。因为移动屏幕小而且和位置直接相关,它可以把商品交易做到非常垂直细分,这点和中国电商创新很类似,我不多说了。大概就是:大的、综合类电商方面创新非常难,虽然去年有 Jet 来挑战 Amazon, 但 Jet 模式对资本要求非常巨大,所以它会产品都还没出就融资到 B 轮估值到 6 亿美金。当然现在它产品已经出来,估值已超过 10 亿多美金,但这种模式对资金饥渴度非常高。
第五,运营创新。Jet 能 Fund 到这么大资本还是有它很 Aggressive 使命即 Kill Amazon 以及很多创新因素在里面。除我前面说的比如利用大数据等,它还有支付运营方式等创新,包括破除其它人的“会员制”等,所以我把它归结到“运营创新”。
在美国说大公司电商主要指两大公司,一是做 Online Marketplaces 的 eBay,另一是以供应链和物流见长的亚马逊。eBay 优点是不吃货模式轻,但市场规模讲,它做的是 C2C,卖的不是大型标准化日常消费品,这也使它市场很难做大,几年前它曾推出类似 B2C 的一个产品叫 eBay Express,但改观不大。
亚马逊在美国很成功,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做得非常好,但问题是模式重,一直不怎么赚钱。另外亚马逊是零售商的“全民公敌”,今天全美零售商的竞争对手就是亚马逊。那你让所有零售商都建立一个自己官网去打?不可能,那就大家一起来支持一个新东西。所以模式和整个产业背景,Jet 天然能得到零售商支持,这点非常重要。我们 App 其实也是属于支持零售商这类。
Jet 运营模式用中国话说,就是建立一个 B2C Marketplace 帮线下零售商实现 O2O;再详细点,就是“大数据+用 eBay 方式做亚马逊和 Costco 市场”,而它最后希望达到效果,就是物品最便宜。
亚马逊做会员做法是这样:每年给 99 美金,你到亚马逊买东西,很多标注 Prime 会员货品,递送就免费而且两天到达。不是会员,你一没法东西这么快到;二递送要另外收钱。一般美国人送东西不像中国这么快,而如果你要加快,它要另外收比较高的钱。
而 Jet 取消了会员制(没上线时市场上传闻也做会员,但它实际产品上线后取消了这个东西),就是 No Member Fee,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其他电商会员服务,就是破其它人的“会员制”。
这里补充一下,亚马逊会员也不是买所有东西都可以“免费递送+2 天到”,你必须选的是标注了 Prime 的东西,当然,这个量很大。Jet:1)单次购物满 35 美金,就全免费递送;2)上面 2-day 这样快的速度免费到达的 Items 品类也不少。
第二,它不像亚马逊建仓储,所有零售商成为它库存;第三,Jet 目标不仅要吸引亚马逊客户,还要吸引不喜欢网上购物的 Costco 客户。目前亚马逊和 Costco 东西还不太一样,Costco 经常是超大型量水果等,用户超大量购买,而 Jet 想把这两块市场和客户都吃掉。
第四,大数据应用,如果同时买两个东西,你还可以省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的钱,因为 Jet 技术会在后台自动搜索,一旦发现一家零售商仓储里有你购物框里其中两样东西,它就自动向商家申请更多折扣,因为等于商家发货成本降低;另外物理位置,它也用技术自动找离你最近仓储,这也带来折扣。所以最后你往购物车增加更多东西,就会看到更多折扣扎堆出现。另外支付环节比如你用借记卡而不是信用卡,它还能给你更多折扣,这个你们也可以看下图。
第六模式创新,可以看到部分电商交易在往 Fun 方向走,简单讲就是把“交易”+“有趣”结合一起,不管这个“有趣”是社交还是其它。
App Store 前一周有个 App 进了 Best New Apps,排名比较靠前,叫 VILLOID,它做的是时尚社交电商,比较好玩的是:它有个强大衣物搭配模板,用户可以在这个模板上把帽子、墨镜、裙子、上衣甚至是项链这些首饰,不同款类,一个个在这个搭配模板上调试。
这样对用户这端,它能看出什么和什么搭在一起是不能穿的,否则很难看;或者什么和什么搭在一起,原来其实很好看。然后它技术很强大,整个切换非常快和流畅。
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把自己搭配出的模板分享出去,这样其他用户看到模板里某个东西很喜欢,可以直接点击,它就跳转到零售商官网。Lynn 昨晚和我说她最近在测试这个 App,模板切换速度吓坏她,跟变魔术一样。也许她会在硅发布上发一篇文章。直播群里做时尚电商的也可以提前下载去看下。
PS:点击相关阅读:
跨境网络直播特别说明:
1,跨境直播只支持硅发布会员参与;
2,如何成为“会员”?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入会流程;
3,下期跨境直播将聚焦 AR 增强现实,具体时间和内容看硅发布微信号直播预告。
长按二维码,关注硅发布文章
(本文版权归硅发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190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7800
阅读:13万
阅读:13万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吊诡的是,一旦她拿了那笔唾手可得的2000万,一切就都变了。这...
花儿街参考
阳歌财经专栏
姑婆那些事儿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早的电子商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