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黑陶大师孙诺七林建一冻黑陶苏州昆剧传习所所,国家经济方面有帮助过吗?

孙诺七林,他这一辈子都在做香格里拉最美器物——尼西黑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变的是那份手艺人的认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有他们手中简洁古朴的尼西黑陶。
黑如漆、亮如镜,说的正是迪庆州香格里拉独有的尼西黑陶。黝黑发亮的陶体、加上精心点缀的白瓷片和纯手工打磨出来的花纹图案,尼西黑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无可取代的粗犷野性之美。
双龙壶的造型大气,细节繁复,凹凸有致,制作难度较大。壶身制作好以后,要将泥搓成细条,贴到壶身上,再用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竹片一点点打磨出龙的造型。最后,孙诺七林拿出一小块麂子皮,沾上一些水,再将整个壶细细地打磨光滑,双龙壶的初期工作这才算告一段落。整个过程让人眼花缭乱,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看着那一团团泥巴在孙诺七林的手中如行云流水,不断变化着造型,最终成为了大气古朴的双龙壶。
一块泥巴的“浴火重生”
孙诺七林告诉我们,很久以前汤堆村只有一户人家5口人,没有任何生活用具,于是这户人家便挖泥巴做锅、碗及其它生活用具。千年以来,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品种——香格里拉尼西黑陶;而如今,汤堆村的制陶艺人已有近百户。
烧制黑陶不需要土窑,只要一个通风的地带便可以。架起松柴点火烧上2个小时,黄褐色的粗坯在火中逐渐变成深红偏黄的颜色,再在锯末灰中闷上30分钟,粗坯就魔术般地变成了黝黑的颜色,这就是黑陶的蜕变。
纯手工里的质朴
孙诺七林说,他从11岁开始便跟着爷爷罗布思珠学艺,做了数十载黑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土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甚至一些外国人也有慕名而来的,不管哪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倾囊相授。两个儿子也是他的徒弟,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做黑陶,如今也都成了做尼西黑陶的高手。
孙诺七林的黑陶作品而今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等地,订货最多的是来自台湾地区的客商。作为一代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的黑陶价格却一点没有“大师”化,跟其他的黑陶手艺人一样,多年来依然卖着最亲民的价格。
孙诺七林感叹,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或许显得很“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数十载光阴过去了,孙诺七林带着徒弟们依循着古老的土法,安安静静地做着黑陶。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变的是那份手艺人的认真,还有他们手中简洁古朴的尼西黑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孙诺七林,他这一辈子都在做香格里拉最美的器物—
黑如漆、亮如镜,说的正是迪庆州香格里拉独有的尼西黑陶。黝黑发亮的陶体、加上精心点缀的白瓷片和纯手工打磨出来的花纹图案,尼西黑陶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无可取代的粗犷野性之美。
文/杨建开 和婷婷 图/陈昱州 和婷婷 原文刊载于东航航机杂志《东方风情》,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香格里拉独有的宝
提起云南的陶器,很多朋友马上会想起雅致精美的建水紫陶,而相信看过尼西黑陶的人,绝对会被其那种低调而又粗犷的美丽所折服。
尼西,是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民间制陶历史,且已世代相传近千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
事实上,尼西黑陶在滇西北一带很普遍,很多人家里都有黑陶,炖锅、火盆、罐子、茶杯,还有茶壶、酥油壶,此外还有包含了宝伞、金鱼、金瓶、牡丹、海螺、吉祥结、法轮、经幢等八种图案的浮雕藏八宝。相比名头更甚的建水紫陶那份细腻雅致,尼西黑陶除却同样让人惊艳叹服的美,还有着实实在在的功能。尼西黑陶炖锅炖出的鸡肉、牦牛肉的肉质极其鲜美,黑陶茶罐里煮的奶茶味道纯正芳香,是香格里拉最不可错过的美味。
作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之一,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着。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发掘就曾发现两千多年前的黑陶器皿。尼西黑陶也被称作藏族黑陶,上千年来,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打磨着黝黑色的陶土作品,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
尼西黑陶虽有上千年历史,但产量并不算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制作尼西黑陶的土只有尼西乡汤堆村才有。
寻访尼西黑陶
尼西乡汤堆村离香格里拉县城并不远,驾车约40分钟就可以抵达。孙诺七林,是一代黑陶大师,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制作的“黑陶火盆”“酥油茶壶”“凤仪茶罐”等黑陶制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可以说,会制作百余种品种的孙诺七林就是香格里拉黑陶的代名词。
在孙诺七林位于汤堆村的传习所里,我们见到了他。孙诺七林和儿子诺桑恩卓分坐在工作室的两头,安安静静地做着手上的活计。孙诺七林正在埋头制作一个双龙壶,诺桑恩卓则正在做一个深圳客户预订的鱼纹瓶。
双龙壶的造型大气,细节繁复,凹凸有致,制作难度较大。壶身制作好以后,要将泥搓成细条,贴到壶身上,再用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竹片一点点打磨出龙的造型。最后,孙诺七林拿出一小块麂子皮,沾上一些水,再将整个壶细细地打磨光滑,双龙壶的初期工作这才算告一段落。整个过程让人眼花缭乱,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看着那一团团泥巴在孙诺七林的手中如行云流水,不断变化着造型,最终成为了大气古朴的双龙壶。
一块泥巴的“浴火重生”
孙诺七林告诉我们,很久以前汤堆村只有一户人家5口人,没有任何生活用具,于是这户人家便挖泥巴做锅、碗及其它生活用具。千年以来,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品种——香格里拉尼西黑陶;而如今,汤堆村的制陶艺人已有近百户。
与建水紫陶不同,尼西黑陶的塑形、抛光等都是手工完成的,没有电动马达,也不需装窑烧制。孙诺七林介绍,黑陶制作分5个程序: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
要想漂亮地完成制作黑陶的每一个步骤,并不是易事。孙诺七林说,做黑陶用的砂土要从2公里外的陶土山上采挖,在约1米深的地下,才能挖出需要的红土与白土。这里的红土是河流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其可塑性很好。尼西黑陶的原材料是两种材料混合而成的,除了红土,还有一种是风化石。“两种各一半,混合起来后粘性特别好。如果不加风化石,在烧制的时候很容易裂。”因为这些泥土里含有非常丰富的微量元素,所以用尼西黑陶炖食物不仅味美,对人体也大有裨益。
砂土运回家后,孙诺七林一家开始晒晾、冲洗、筛选、和泥。接下来的塑形,是制作黑陶耗时最长、也是最关键的工作。将泥土捏成形后,需要用40多种木制工具对粗坯进行反复塑形打磨修改,令其光滑如玉;因此,孙诺七林和儿子常常会在工作室中从早忙到晚。
雕花也是一项很考技术的活,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孙诺七林来说,在泥胎上雕刻的技术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揣摩中练就的,他一般喜欢在黑陶上雕些花儿、叶子、麒麟、龙等动植物图案,既美观又有吉祥之意。孙诺七林最得意的雕刻代表作品是藏八宝,宝伞、金鱼、金瓶、牡丹、海螺、吉祥结、法轮、经幢等8种图案的方形浮雕,最早是挂在佛堂里的,现在许多人会买来当作家居装饰品。这种浮雕的工艺非常复杂,堪称黑陶雕刻中的经典。黑陶成型后,要在室内阴干一周左右;待完全阴干后,方才可烧制。
如果说建水紫陶是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是墨黑的,如此神秘脱变过程令人瞠目结舌,但其烧制的方法却十分简单。
烧制黑陶不需要土窑,只要一个通风的地带便可以。架起松柴点火烧上2个小时,黄褐色的粗坯在火中逐渐变成深红偏黄的颜色,再在锯末灰中闷上30分钟,粗坯就魔术般地变成了黝黑的颜色,这就是黑陶的蜕变。
纯手工里的质朴
孙诺七林说,他从11岁开始便跟着爷爷罗布思珠学艺,做了数十载黑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土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甚至一些外国人也有慕名而来的,不管哪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倾囊相授。两个儿子也是他的徒弟,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做黑陶,如今也都成了做尼西黑陶的高手。
孙诺七林的黑陶作品而今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等地,订货最多的是来自台湾地区的客商。作为一代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的黑陶价格却一点没有“大师”化,跟其他的黑陶手艺人一样,多年来依然卖着最亲民的价格。
孙诺七林感叹,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或许显得很“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数十载光阴过去了,孙诺七林带着徒弟们依循着古老的土法,安安静静地做着黑陶。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变的是那份手艺人的认真,还有他们手中简洁古朴的尼西黑陶。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特价】舌尖上的中国云南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土陶孙诺七林之作造型茶壶泡壶_步街网
品质6道人工质检+低价全网最低价=步街网每天10点独家开抢每天最多可赚:20&积分&后才能签到&&|&&
& 舌尖上的中国云南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土陶孙诺七林之作造型茶壶泡壶舌尖上的中国云南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土陶孙诺七林之作造型茶壶泡壶市场价:¥399.00折扣价: ¥399.00 &10.0折已售出:200 件分享猜你喜欢¥188.00213.60元&&8.8折¥79.0079.00元&&10.0折¥79.0079.00元&&10.0折¥380.00380.00元&&10.0折¥448.00448.00元&&10.0折¥376.00376.00元&&10.0折¥380.24388.00元&&9.8折¥248.00248.00元&&10.0折¥282.24288.00元&&9.8折¥388.00388.00元&&10.0折¥76.0076.00元&&10.0折¥398.00398.00元&&10.0折添加:温馨提示:提交订单后可在中查看订单情况,确认收货后即可获得积分(100积分=1元)Copyright (C) 2010 - 2015 步街网◆今日订单0◆◆◆列表◆◆◆意见反馈◆返回顶部◆《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短信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尼西黑陶,香格里拉永久流传的专利
来源:云南法制报-时尚周刊&&&&作者:小刘
  在香格里拉地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藏族部落叫尼西,世世代代以种青稞、制陶为生,已有数千年了。那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具有天堂般的纯净与诗意。
  一年两季的青稞种植是这里主要的收获。每年七八月份,早青稞收割完毕,二道青稞出苗后,是一段农闲时间,这段时间村里总是传来阵阵的拍打泥片声,几乎每走几步便能看到做陶人家在做黑陶。黑陶用料很讲究。一般来说,都是采用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尼西黑陶的用料,则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一种独特的红土。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日照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表面所呈现的纯净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尼西黑陶的历史,通常认为只有一千多年。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奔东等地发掘出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黑陶制作烧造技艺。
  据说,有科学家研究出,用黑陶锅煮东西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若常年使用黑陶的各式餐具、炊具,可不生百病。不管这是科学还是&神话&,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的客人都来买黑陶,整个尼西,几乎没有哪家村民不靠黑陶吃饭、不靠黑陶发家致富。
  黑陶烧制技艺
  尼西的土陶制品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是藏区土陶烧制技艺制品的典型代表。在尼西乡幸福村发掘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中发现有夹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状与现今尼西制作的陶器极为相似。尼西陶器的特点是肚大口小,选料精、做工细、多为黑陶,表面勾勒出简单花纹图案或镶嵌上各色瓷片作装饰,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日用器具,所以居民家中的器具大都是土陶制品。
  尼西土陶的原料使用的是当地(萨西贡)挖来的3种材料混合,一种是附近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采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一种即最主要的原料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在烧制过程中取三分之一的白土和三分之二的红土搅拌后在平坝上晒2至3天,再用粗10公分、长1.2米、重7公斤的栎木杵舂4个小时左右,用筛子筛,然后合水揉成团,将泥团焖在大铁桶内,焖的时间越长越易制作。
  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制作时多席地盘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块长条形木板,铺在地板上。因地处高原,室内阴凉,即使是夏天,也需穿着毛衣,腿上盖着棉毯。制陶的工具有:陶拍、雕笔、木刮刀和一块圆中带方的圆底木板,相当于手轮,圆底木板置于长条形案子上,用左手拔动旋转。
  制陶的工艺流程: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几道工艺流程。在他们制作的黑陶器物上,采用各种形状的碎瓷片(通常将丢弃的瓷碗敲成各种图案的碎片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镶嵌成各种图案。有些则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龙头、牛头等图案,显得朴实而别致。
  目前尼西黑陶制品的品种有100多种。从用途上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世代相传,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日用器皿;第二类是佛事、宗教用品;第三类则是手工艺人根据现代审美的需求,结合传统工艺设计制作的新品种。大部分的黑陶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如炖煮肉类的土锅、盛酥油茶的土茶壶、盛牛奶、制奶酪的土奶瓶等。
  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黑陶制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工艺和美观、实用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朋友的喜爱。
  白马雪山下的黑陶之乡
  距离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这里隶属于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里不仅保留着古朴的藏族民风和诱人的古老情舞,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如果说香格里拉的尼西乡以黑陶著称的话,那尼西黑陶又以汤堆村为代表。
  汤堆出的陶器名扬国内外,是因为汤堆土质有特殊的黏性,汤堆陶制工艺为藏区土陶工艺之精品,均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有&现代古董&之誉,作品远销到国内许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和欧美市场,深受国内收藏家、外游客和商家的青睐。
  据介绍,汤堆村180余户中约有80户从事黑陶制作。目前,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2万多件。除了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省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尼西土陶在国内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汤堆村地处香格里拉前往到梅里雪山和香格里拉大峡谷的必经之路,来往的国内外游客们都会为尼西黑陶而在此停留驻足,流连忘返。
  走进汤堆村的黑陶作坊,几个藏族汉子席地坐在。轻柔的音乐伴随着木垫板、木锤、木刮等工具拍打陶泥的声音,宁谧而祥和。黑红的手掌、黑红的陶器、黑红的脸膛,这是一个充满男子阳刚气息的组合。圆润的陶泥在男人手中飞快地旋转着,像极了妩媚、柔软的女人,而坠落的汗珠揉在陶土中,为这黑红的小东西增添了一分韧力,化为一种无言的美丽。
  黑陶艺人拉茸初称和几个匠人静静地工作着,神态安详而庄重。他说,在拍、打、切、削陶泥的时候,自己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只是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作品。拉茸初称从爷爷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渡过了13个春秋。他说,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看着它们从一块泥巴变成精致的土陶,心里就感到欣慰而自豪。
  拉茸初称介绍说,目前,汤堆村的手工艺人仍然运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黑陶。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首先从离村几公里的山上采集优质陶土,制作陶胚;艺人们用手各种木制工具拍、打、切、削各种陶胚,并在上面绘刻图案。制好的陶胚放在室内自然阴干,再用当地的松木烧制。烧制过程全凭艺人的经验,温度的高低、火力的大小、使陶器呈现黑色的麦壳等有机原料的添加等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烧出纯正、漂亮的黝黑色土陶。经过这一系列工序,一件美观、大方的黑陶作品就呈现在世人眼前了。当问及他对今后有什么期望时,拉茸初称纯朴地说,希望自己手中的黑陶技艺可以由孩子来继承下去。他说:&我传给我儿子,儿子传给我孙子,希望一代代地传下去。&
  &土锅王&孙诺七林
  说到黑陶的生产制作,当地最有名的艺人是孙诺七林。孙诺七林是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1999年6月,孙林被云南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2006年12月,他的黑陶作品获得国家发改委&第五届中国工艺优秀创作奖&;2007年4月,他又一次被云南省经济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花甲之年的他,做陶已达50年之久。小时,其他的孩子做陶纯粹是为了玩,而他,一开始就把这当成是&艺术&来对待。他是汤堆村男女老少公认的&土锅王&。
  从11岁向父亲学习到现在,60岁的孙诺七林已经与黑陶打了五十年的交道,&父亲那时能做30多种黑陶,我现在能做出100多种,我比他厉害。&孙诺七林骄傲地说。孙诺七林很能琢磨,除了普通的土锅、茶罐、火盆等,他还琢磨出了精巧的鸟型酒壶、小花瓶,甚至极具现代气息的CD盒。但孙诺七林仍不满足,还准备继续研究新品种,与现代与时尚相结合,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在大儿子洛桑恩主13岁时,孙诺七林也把手艺传给了他,每天,父子俩一个在里间,一个在外间,同步&施工&,像上班一样,从上午8点忙到下午6点。一年时间,父子俩可以卖出千余件不同种类的黑陶,收入约5万元,县里的餐厅、饭店、民贸公司,国内外的游客都争相向孙诺七林下订单,或是慕名前来购买。
  孙诺七林自己家也把黑陶在生活中运用到了极致:招待客人用的茶壶,煮饭用的大锅、火锅,都是孙诺七林和儿子洛桑恩主做的,其中一个火锅,他们已经用了40年,依旧光滑黝黑,这个已达&不惑之年&的老火锅在橱柜中,默默散发着香格里拉黑陶的品质与魅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商品经济的大潮波及到汤堆村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走了出去,然而,他们的闯荡之路分外艰辛。而与此同时,制作黑陶这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工艺的传人却不多。孙诺七林当时就想,为什么不把祖上传给他的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呢?这一方面能带动村里人致富,另一方面,黑陶烧制这门技艺也能流传得更久更远了。就这样,孙诺七林开始收村里的年轻人当学徒。村中有100多户人家,约有七八十户是靠制作黑陶为生的,他们几乎都是孙诺七林的徒子徒孙,最小的徒弟只有15岁。孙诺七林甚至还有几个鹤庆等外地的徒弟,最远的一个来自新加坡。
  其实孙诺七林有许多出国的机会,他的作品多次被运至国外展出,主办方都热情邀请他去,但他说什么都不出门。一次,一位日本艺术家为表诚意在他家等了他一个月,他笑眯眯地对这位艺术家说:&我就不去了,你再多玩几天嘛。&孙诺七林的孙子因为现在还在上学,没有学做黑陶,&只要他们愿意,我一定会帮助他们把黑陶传承下去。&孙诺七林说。目前,制作、销售黑陶已经成为汤堆都吉古村的支柱产业,每户的平均收入有5千元左右,孙诺七林有个很实际却又很&仗义&的想法:带领全村人,靠泥巴、靠黑陶致富,&因为我们这里的田地很少。&孙诺七林朴实地说。
  2006年9月,孙诺七林制作的&黑陶火盆&、&酥油茶壶&和&凤仪茶罐&三件艺术陶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如此一来,本来就供不应求的孙氏黑陶作品更是一件难求。在这种状况下,孙诺七林并不愿意在黑陶作品上打上自己的名字,他说:&不管是我做的还是别人做的,只要是黑陶就有价值。&
  链接:关于黑陶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日照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日照两城、东海峪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孔蛋壳陶杯&更是珍贵文物,其制作工艺之精、陶壁之薄、轻、黑、亮,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内外考古、历史、文物专家们公认为代表了龙山文化的最高水平,被国家定为国宝收藏。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踏上中国的大陆,就要求看一看中国黑陶的高柄蛋壳杯,这究竟是件什么宝贝,会引起美国总统的极大兴趣?原来,早在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 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以及其他大量的出土文物。后来,这些文物被转移到南京、台湾等博物馆,有的还流 散到欧美各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考古工作者又对两城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90年代后期至2001年,中美考古专家对此又进行联合发掘,取得了巨大成果。日照历史悠久,陶文化源远流长。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 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缕孔。如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 遗址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绝,系珍贵文物。
  黑陶是中国的传统陶艺,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山东省日照市出土过大量古代的黑陶制品。日照黑陶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种远古时代的生活祭祀用品,发现了它不同寻常的美,一种带有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艺术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泛亚法商网站立场。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泛亚法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建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