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寒林徐渭骑驴图图的文章

北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轴(9.61MB) - 【历代工笔画】 -
【中国工笔画论坛】 |工笔画|工笔画视频|工笔花鸟|工笔山水|工笔人物| - Powered by Discuz!
UID46280&帖子11293&主题1478&精华7&积分11535&威望70 &金钱0 &贡献65 &魅力0 &阅读权限90&性别女&在线时间117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北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轴(9.61MB)
北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轴 绢本淡设色 纵162厘米 横100.4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为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在大立轴上画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诗堂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其中云:“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
[ 本帖最后由 我唐山人 于
20:02 编辑 ]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UID46280&帖子11293&主题1478&精华7&积分11535&威望70 &金钱0 &贡献65 &魅力0 &阅读权限90&性别女&在线时间117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UID46280&帖子11293&主题1478&精华7&积分11535&威望70 &金钱0 &贡献65 &魅力0 &阅读权限90&性别女&在线时间117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附件: 您需要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UID46328&帖子14106&主题45&精华0&积分14727&威望0 &金钱0 &贡献582 &魅力0 &阅读权限252&性别男&在线时间2425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UID36006&帖子2102&主题0&精华0&积分2338&威望0 &金钱0 &贡献225 &魅力0 &阅读权限70&性别男&在线时间156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好图!谢!
UID1892&帖子2400&主题16&精华1&积分2432&威望10 &金钱7 &贡献0 &魅力0 &阅读权限70&在线时间85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不错!欣赏了!谢谢精彩分享!
UID9534&帖子1850&主题185&精华0&积分17683&威望0 &金钱174 &贡献150 &魅力5166 &阅读权限90&在线时间68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辛苦了!好资料!谢谢
辛苦了! 好资料! 谢谢!
UID301&帖子50376&主题933&精华8&积分71980&威望90 &金钱69 &贡献5212 &魅力5325 &阅读权限150&性别男&来自安徽 合肥&在线时间512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很漂亮的画&&欣赏啦
UID45103&帖子10007&主题160&精华12&积分10837&威望120 &金钱1 &贡献161 &魅力126 &阅读权限90&性别男&来自上海&在线时间217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文章本天成后一句妙手偶得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宋代山水画欣赏_山水画欣赏-牛bb文章网
宋代山水画欣赏 山水画欣赏
所属栏目: &
 宋代山水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出。北宋前期以李成、关全、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独盛。北宋中期,郭熙全面总结前人传统,从意境到技巧都有划时代的提高。北宋后期,全面开花,青绿山水有赵令穰、赵伯驹、王希孟,水墨画则有米氏父子创“米点山水”,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南宋,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山水画构图以边角式代替全景式,以秀美代替壮美,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其中尤以李成影响最大,被推为“本朝第一”。关山行旅图 北宋 关仝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取高远构图,自山下仰山颠,隆冬时节,树木枝槎裸露,近景为山脚下客栈,各色客商或歇脚,或行进,繁忙一片。山间烟霞蒸腾,溪流无痕,虚实相生。关仝,生卒不详,长安人。后梁画家。山水师荆浩,有出蓝之誉。多写关陇一带山川,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人称“关家景致”。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称山水三大家。今存作品主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北宋关仝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关陇(华山一带)景色,全景式构图,给人以近在咫尺、迫自以寸之感。匡庐图北宋荆浩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生卒不详。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中,自号洪谷子。今传作品《匡庐图》,画作描绘太行山景色,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雄伟峭拔。山间清泉倒挂,林麓屋舍、桥梁林木,烟岚缭绕其间。  除此而外,荆浩还有一篇《笔法记》流传至今。记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经验,其中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有形病可医、无形病难治等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荆浩开创北派山水,影响深远。层岩丛树图北宋巨然绢本墨笔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巨然是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详细生平已很难考证,主要活动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而出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座上客。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秋山问道图北宋巨然绢本墨笔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于峰峦岭窦之外,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溪山兰若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85.4厘米横57.6厘米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此图高耸云表的山峦雄居于画幅上部,山头布有矾头状的卵石,犹是巨然本色,下部冈阜林木葱郁,掩隐楼阁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宁静清谧的意境。画幅右上有“巨五”编号,当是六幅通景屏风中的第五幅,仅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画上钤有宋“尚书省印”、清“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萧翼赚兰亭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横5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山居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厘米横40.5厘米日本阪斋藤氏董藏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雪 图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03.6厘米横5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万壑松风图北宋 巨然绢本 墨笔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从此画的艺术风格看,当是画家的晚期作品。寒鸦图北宋 巨然龙宿郊民图 董源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它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这幅图画的用意应该是表现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畅和愉悦。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即使是以表现山水为第一目的,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要画出居人的生活图景,并将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给无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为主,画山形时先勾出轮廓,再用长披麻皴手法,以中锋笔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线条大致平列,但也时时交叠会合。山上的矾头则作空心点皴,呈现草木葳蕤情状。在皴染基础上画家又给山石敷以重绛色,同时将山头染为青绿。这样就将李思训的精于设色和王维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董源“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以《龙宿郊民图》验之,他的画的确不愧为有“品”有“格”的上乘之作。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唐末战乱,隐居山东营丘,故人称“李营丘。”能诗,善琴书,尤长于山水画。李成一方面继承荆浩以来全景式的传统,另一方面开创“平远寒林”画体。笔势锋利,墨法精微,有“惜墨如金”之誉。画山石以卷云皴,画树枝形如鹰爪。他的山水画多带荒寒之气。如《读碑窠石图》(王晓画人物),描写荒凉的古坟前,一骑驴长者昂首研读碑文,书童持杖侍立身旁。从石碑之高大和龟趺座之讲究来看,墓主人生前定是显宦,如今业已败落,后代无人来修葺坟茔。《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等,取平远构图,鹰爪树、卷云皴、鬼面石的特色明显。《晴岚萧寺图》全景式构图,山石以短条皴,树枝如鹰爪形,形象风格已固定。寒林平野图 北宋李成绢本墨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而且由于他独特的创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李成对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本幅绘长松两株,杂以枯枝寒树,松树枝作蟹状,右上角有宋徽宗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 绢本淡设色纵111.4厘米 横5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晴峦萧寺图》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梁清标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属北宋李成画风无疑。读碑窠石图 北宋李成 绢本水墨 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置境幽娄,气象萧瑟,是对荒芜日久之名胜的描绘。坡陀下古奇木仄参差,苍干瘦枝虬屈俯仰,藤葛攀援。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平台上有一大碑伫立,龟座龙额,很是庄伟。碑前一人戴竺骑骡,仰观碑文。旁有一童子,持杖而立。此图画树石先勾后染,清澹明润,饶有韵致。据碑侧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疑书一行”历来被认为是李成的作品,但近年美术史家及鉴赏家们又据南宋周密《霎烟过眼录》一书所记,当时阅李成观碑图已仅存半幅之事,推测此幅全境应是在原本未散夫前摹出。周文所记补人物者为王崇:而此幅作王晓,似有不合,但据现今幅式及双拼绢的情况看,周文记人物已佚,应是指右边拼接之一绢已失,周亦当未见右幅上的疑书,而他之所以知是王崇补人物,或是出于传闻z且王崇亦不见于其它著录{误记。此图文经《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乔松平远图北宋 李成 绢本墨笔纵205.5厘米横126.1厘米日本澄怀堂文库藏本图表现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长着的长松老树,背后映衬平川远山,坡石壮如云头,送针细利,笔墨清润,树根部隐然可见李成款识,识者以为系后世添写,但本图鲜明地显示李成画风本色,处于宋元李郭画派中之高手当无疑议。画上钤有“怡亲王宝”、“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淮阴鲍氏所藏”等印。《宣和画谱》说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其作品有:《盘车图》、《渔乐图》、《寒鸦图》、《山水图》等。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伪难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非常近似,可以乱真,但缺少神气。现在保存的宋画中有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此图画法苍劲,笔墨厚重,诚属北宋高手之作。拖尾有南宋向冰跋称为李成作品。李成继承荆、关传统,善于表现北方山川的雄伟气象,作品传世绝少,此卷流传有绪,尤为珍贵。但近年有的绘画史家认为它可能是北宋另一名画家燕文贵之作。小寒林图 北宋李成绢本墨本纵40厘米横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群峰雪霁图 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纵77.3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本来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乱移居山东营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此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 寒林骑驴图 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纵162厘米横100.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此为张大千氏大风堂旧藏,在大立轴上画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画上古松有凌云之势,间有枯树寒溪,颇有意趣。诗堂处张大千题以“大风堂供养天下第一李成画”。画幅下端又缀有长题,其中云:“米元章《画史》云宝月大师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骑马,一童随,清秀如摩诘画《孟浩然骑驴图》,此云骑马,一时误书耳。”又云“松枝劲挺,松叶郁然有阴,荆棘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贵神之状,即此图也。”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 绢本墨笔纵206.3厘米横10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溪山行旅”可以说是中国北宋山水画中的杰作。经过五代对文人画的开创,到了北宋初年,依据着不同的地区,画家以大自然真实的山水为对象,开启了山水画恢宏的气度。  范宽大约活跃在北宋初期,他主要活动的范围以西的华山、终南山为主,黄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来的气势成为范宽绘画风格的来源。这幅画近景的部分占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两侧巨石之间开辟出一条留白的道路,一队驴子驮着货物,行旅的客商自画面右侧进入,正缓缓行进,点出了“行旅”的主题。  画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以上方三分之二的巨大空间推出一座正面的山壁。山壁陡立,近于方正的长方形,有如一块纪念碑矗立着,成为大山精神的不朽象征。  山壁间一线瀑布,直深而下,在构图上帮助了大山垂直线的准确,这一线瀑布的下方,留白渲染出的云烟也正是前景与大山隔开的一带深涧,彷佛还可以听见水声激湍,飞溅成一片烟雾,而大山静定,是永恒不可动摇的庄严。大山以极浓密如雨点般的笔触密密构成,传达了黄土高原大山紧密的质感,也有人称这种点法为“两点皴”。北宋时代,属于宫廷的画家仍有传统工匠的职业习惯,并不意识到是受社会重视的“艺术家”,他们画了一张好画,甚至不敢在画面留下名字,就用隐晦的方式把名字藏在左下角的树丛间,一直到近代才被发现“范宽”二字。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雪景寒林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  目前学术界对《雪景寒林图》是否范宽真迹尚有争议。长期以来。此图流传不明。图上之印“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点,可见宋代藏于宫中。从此至明代,不知流落何处。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图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两枚和“观其大略”白文一枚。其后见录于《墨绿汇观》,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两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大概与此同时,押有“乾隆御书之宝”,说明此图曾被清宫收藏。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流落民间,被收藏家张翼购得。今有“潞河张翼藏书记”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两印。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雪山萧寺图 北宋范宽绢本淡设色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王铎题为范宽之作,《雪山萧寺图》描写雄奇壮伟的山岳。画面的结构,都是千岩万壑,深涧曲折,山峰矗立,险不可登。在山岭上,点缀了小树木,溪旁有突兀的石块,显得极其深厚、沉重和峻峭。元人曾曰:“宋人写山水,其超绝唐代者,董源、李成、范宽也……范宽得山之骨法。”另外,此画笔力老健,结构布局独具特色,线条劲厉,墨韵扎实,真实体现山峦的厚重雄奇。范宽,又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年)还健在。此幅采用全景似构图,画面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地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余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临流独坐图 北宋范宽绢本淡设色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无款,表现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点缀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云烟浮动,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临流抚琴。画幅上有明洪武时苏伯衡等人的题诗,钤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吴元让图书”、“王献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石渠宝芨续编》著录。 秋林飞瀑图北宋范宽绢本设色纵181厘米横9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学画初期,取法于荆浩、李成,后来立志革新,移居终南、太华诸山中,朝夕对着真实景象,创意构图,最后终于领悟到“山川造化之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图无款,旧传为范宽所作。图绘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著录于《石渠宝芨三编》。夏山高隐图北宋范宽 雪麓早行图 北宋佚名绢本淡设色纵162.5厘米横74.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本图写大雪过后深山巨壑的早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着骡队行旅,左方山坳处有山村茅舍,右方则建有水磨,山间瀑布流经磨房注入溪涧之中。此图旧题为范宽所作,从画风看应为宋时范宽传派画家的作品。当时“关陕之士唯摹范宽”,据文献记载,师法范宽较为著名的画家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等人,元代汤《画鉴》中认为范宽的弟子中“黄(怀玉)之失工,纪(真)之失似,商(训)之失拙,各得其一体。若怀玉刻意临摹其雪山,遇得意处,深浅未易断也”,此画当是黄怀玉一流所作。 江行初雪图(局部)北宋 赵干高士图北宋卫贤三家山水是中国古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能准确表现北方山水的雄伟,同时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感受。三家之后,北宋山水画开始多元化发展。突出的有高克明、燕文贵、许道宁和释惠崇。他们约活动于真宗、仁宗时代。高、燕、许继承关李范三家传统,并有所创造,如高的苍润,燕的精致,许的简括。雪霁江行图 北宋郭忠恕 绢本设色纵74.1厘米横69.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主薄,又因纵酒肆言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明皇避暑宫图 北宋 郭忠恕绢本墨笔 纵161.5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藏此图无款识,传为郭忠恕所绘,画幅题签:“郭忠恕越王宫殿图,穰梨馆藏。”画中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避暑宫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图中山石呈卷云状,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画派的风致,故此图绘制时间应晚于郭忠恕,当在宋元之际。画幅右下钤“过云楼收藏印”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 江山放牧图北宋祁序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祁序,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工山水、人物、花竹、翎毛,尤善画牛,有戴嵩遗风。工画花竹翎毛,兼长水牛及猫.《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画迹有《倒影牛图》《渡水乳牛图》《夹竹桃图》《四皓弈棋图》《长江渔乐图》《潇湘逢故人图》《写生鸡冠花图》《斗牛图》《牧牛图》等44件。传世佳作有《江山放牧图》卷,画面近处有耕牛16头,有从水中驮着牧童踱上岸者,有在水边饮水者,有在水中沐浴者,有在较着劲相斗者,有小牛犊追赶母牛者,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牧童有唱山歌者,有吹笛者,有在大声呼喊者,天真可爱,如闻其声,如同其乐;而湖水静澄,丛树苍郁,山冈起伏,小雨将霁,涤荡得天地间一尘不染,好一派江南锦绣河山,使人爱不释卷。整幅画面构图开朗,笔力劲健,卷前有金章宗完颜Z签题“祁序江山放牧图”,此为传世孤本,曾经清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溪山春晓图北宋释惠崇惠崇的山水则别开生面,惠崇系北宋初著名的九诗僧之一,圆寂于真宗天僖二年,以“烟漠小景”著称于世,今存《溪山春晓图》,描写开封郊外的景色。 溪山楼观图北宋燕文贵纸本淡设色纵103.9厘米横47.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山楼观图北宋燕文贵绢本设色纵31.9厘米横161.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江山楼观图》描写江景,气势开阔旷远。卷首写江边丘陵起伏,近处碎石散布,杂树迎风摇曳,远处江水浩瀚。画中溪山重叠,景物繁密,山间山滨布置台榭楼观,笔法细致严谨,是典型的“燕家景致”。燕文贵(967-1044),北宋山水画家,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宗时至汴梁于街头卖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后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得太宗赏识。作画时常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因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 奇峰万木 燕文F  登临高山之顶,一幕奇峰汇聚、林木茂盛、云雾蒸腾的景致,正置于观者眼前。大自然的神奇与灵秀,使得这一座座高耸峭拔的奇峰与挺劲丛生的松杉,看来犹如刺天入云的绿色天柱,由近至远,幽缈地在天地之间起落、绵延。  中国幅员辽阔,复杂的地貌、数不尽的传说,造就出了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山水文化。这样的山水文化,反映在绘画中,并非只是景观的纪录,更是各种不同美感的体现。例如画幅中,画家将近景大块面的山岩林木,置于画幅右下,便在表现林木山石的坚实葱郁之美;又以云雾隔开远山,精心地布列山峰的高低远近,则是呈现幽缈开阔的空间之美了。  “奇峰万木”旧传为北宋燕文贵(967-1044)所作。燕文贵是仁宗朝画院画家,他善画壁立千仞的山水,也善于点置人物与精巧的楼观建筑,景致独特。这幅作品中除了峭拔的奇峰外,并未见有燕文贵画风的特点。而由山石的造型、皴法、树法、点苔、设色等,也都比较接近南、北宋之交院画家李唐的“江山小景”卷来看,应当是一幅南宋习自李唐风格的作品。 松岫渔村 高克明  晚春的江南,暮色苍茫。幽缈的水光、山色间,一处在湖泽、平野隆凸而起的土丘,恍若世外桃源。土丘上碧草如茵,浓荫的大树错落其中,还有三两间店家,可见门前酒旗高悬。一名文士持着长杖、携着琴童,正由另一坡岸跨桥而至。或许是访友归返,也或许是为沽些美酒而来。  传统的山水画里,文人隐士们如何寄情于山水,总是画家笔下竞相追逐的焦点之一。他们在画中比例有时虽甚微小,但却是点明画的主题、目的不可或缺的要角。他们像是爱携着古琴的导游,总令人不知不觉地想跟着他,渡过舟船、跨过小桥、漫行于山径,一同悠游于村野湖泽之间。  创作这幅“松岫渔村”的作者,旧传为北宋的高克明(活动于)。高克明是一名画风精巧、细密,能体验郊野山林的乐趣并将它形诸笔墨的画院画家。但这幅画中画风简率,已显然与高克明有别。另外,画中边角的构图、水墨渲染营造的迷蒙空间、与简放笔线的线条趣味等,也说明了这应是南宋画院,受“马、夏风格”影响的作品。归名为高克明,应是误托所致。关山密雪图北宋 许道宁绢本设色纵121.3厘米横81.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密雪图》是一幅全景山水,沿用传统的北宋山水画构图。图上端大山陡耸,四面峻厚,密雪覆盖其上,气势极见宏壮,大山左外侧一亭翼然,远眺陂陀纵横,野水层层,如游今之泰山。运笔凝重细劲,以短笔布皴,严谨而有法度,故疏而不薄。此画是许道宁中晚年间的作品,另具风貌,是北宋时期画雪景题材的佳作。渔父图北宋许道宁绢本设色纵48.9厘米横209.6厘米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渔父图》代表了许道宁晚期的画风。表现山峦溪谷交错的北方山野,屏风壁立陡峭的山势和曲折迂回的溪水增加了构图上的变化,丰富微妙的水墨运用和清幽开旷的境界显示出李成的影响。画山是一笔焦墨和浓墨直下,笔中带有较多水分,一笔便带有浓淡,再略事渲染而成。画树也用大笔、粗笔,树干不皴,枝似雀爪,只用墨点点树叶,下笔豪壮而有气势。远处树木则用浓墨作长条状,少画枝叶,长短不一,这些都有区别于李成和范宽。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卒不详,约活动于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年)。初为御书院艺学,后为御画院艺学、待诏直长,在艺术上与关李范三家相媲美。他主要继承李成传统,又吸收其他名家之长。他强调山水画要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不下堂筵而坐穷泉壑。”发展了积墨法。在工具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用笔,用墨,笔法都有新的尝试和创造。今存主要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窠石平远图》等。此外经其子郭思整理的理论著述《林泉高致》,概述了他的创作经验,具有重要价值。早春图北宋郭熙轴绢本浅设色 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这张“早春图”来看,郭熙试图表现冬天过完,天气刚刚转暖的季节,树木正在发芽,溪水正在解冻,整个画面氤氲着一种潮湿的水气,氤氲着一种早春时节万物生发的快乐。  郭熙用比较带水份的笔墨一层一层渲染岩石,使坚硬的石块看起来像云一样舒卷流动,因此,也有人称郭熙的画法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郭熙在他的一本画论中也提到“渲”、“染”的技巧,也可以看出他比较更重视水份与墨的混合层次。  “早春图”在画面的正中央仍有一个主峰,但是主峰不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由下面许多山峰交互运动的结果,郭熙似乎不完全追求“稳定”,也更重视“变化”。右侧的水从岩石间急泻,用线条表现速度;左侧远处的水,流在平坦的土壤中,则改用渲染,可以看到画家对细节的讲究。  在画面左侧有郭熙的题“早春,壬子年,郭熙画”,这是中国画家在画面上留题的比较早的例子。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在画的右上角题了诗,呼应“早春”的主题:“树u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借桃花闻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绢本淡设色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窠石平远图》卷作于元丰元年(1078)。画面描绘的深秋时节树木萧疏、平野清旷,呈现出气象萧疏的深秋意境。图中晚霭笼罩,树枝张舞。笔势雄健,枝如“蟹爪”的灌木丛,以及郭熙独创的“卷云皴”山石,都体现了郭熙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特征。 山村图北宋郭熙绢本淡设色纵109.8厘米横54.2厘米南京大学藏寒林图北宋郭熙绢本墨笔纵153厘米横98.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树色平远图北宋郭熙绢本墨笔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幽谷图轴 北宋郭熙 上海博物馆溪山秋霁图北宋王诜 绢本淡设色纵45.2厘米横206厘米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溪山秋霁图》表现秋雨晴后的自然景色,创造出一种优美壮阔的意境,把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融为一体,和谐而又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杰阁f春 王诜  天边处,远山苍翠连绵。一栋两层高起的楼阁,伴随着两侧回廊,倚立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平台上、长廊里,几位纤细娉婷的仕女,幽然凭倚于栏前,在春风和煦的吹拂中,似乎思念着远行未归的丈夫。  画中这栋雅致的楼阁,清简而明净;长廊所围的园子,棕榈、奇石植列,廊外远山横翠,近处垂柳、林木绕围。楼阁虽位居园林一角,但内可俯览庭园全景,外可远眺自然山林,相当惬意。宋代城市繁荣,一些公卿、富商为了能够同时享受市井之便与山林之趣,相继在居处兴造精巧的园林,形成所谓的“城市山林”。这也是我们在宋代的册页中,常可见到各式精巧、华美建筑的原因。  宋人作画细腻精微,并常将情感溶于画中,这样的特质也都能反映在这幅优美的建筑画作里。画中台阁的斗怼⑼呃悴唤銮逦杉誓咛跻采罹弑浠欢欣复核嫉拿廊耍鹊忝髁嘶兄魈猓夥喝盏纳铰ピ鎏聿簧倨嗝乐椤U饧骶纱彼瓮踮罚)所作,然画风与王诜有别,应属伪托的作品。渔村小雪图北宋王诜 卷绢本设色纵44.5cm横219.5cm故宫博物院藏王诜山水画崇尚李思训和李成两家法规,在李成的清逸中融入了李思训的华丽,在水墨画法中引入了金碧山水的某些设色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貌,人们称其画风“清润可爱”。此画描写快雪时晴之际关山、岭峦和渔村的景致。画家用笔尖劲清散,在刻画物态上十分精细自然,工中带写;用墨则明润秀雅,华滋淳厚,注重气氛的烘染。至于用色则更富创见,不仅在绘天山坳处用墨青作了处理,托出山岭坡岸的积雪,又在崖巅、树顶上用哈粉渍染,表现积雪在阳光下灿烂夺目的景象。烟江叠嶂图北宋 王诜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 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居开封。官至宣州观察史,娶英宗赵日署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晋卿所画烟江叠嶂图,传世不止一本,画法略用青绿设色,石皴在不方不圆之间,小树多夹叶,别具一种风格,同专学李成、郭熙画派的不同。此画面萧疏清远,表现了烟雾迷蒙的水乡景色,在构图上,远近疏离,似有一透视感,远山隐映于云雾之中,悠远秀丽。本幅无款印,有宋徽宗赵佶标题:“内府所藏王诜四卷中此为第一”。叠翠争流图卷(传)北宋王诜赢山图北宋王诜 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14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用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元代钱选小青绿山水即似此画风,卷末山石上有小楷题识,云:“保宁赐第王晋卿赢山既觉,因图梦中所见,甲辰春正月梦游者。”但此图是否为王诜手笔,鉴赏家中尚有不同意见。北宋后期,绘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要画家如米芾、米友仁父子,赵令穰、赵令松兄弟、赵伯驹、赵伯X兄弟,王希孟等。四赵流传作品有赵令穰《湖庄清夏图》,赵伯驹《万松金阙图》等。据徐邦达先生考证,《万松金阙图》是赵伯驹真迹。作为徽宗画院高级画工的王希孟十八岁创作的《千里江山图》,绢本,没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古代青绿山水画中少见的鸿篇巨制。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米点山水开创了水墨山水之先河,它改变传统山水画以线条刻画形象的模式,而代之以水墨渲染,为表现江南烟雨之景提供了典范。 春山瑞松图宋米芾轴纸本设色纵35厘米横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表现雾中树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写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静谧和松树的矫健挺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中,米芾独树一帜。画风被称为“米家山水”、“米氏云山”,其技法被称为“米点”。图中突破了过去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水、树木的传统方法,把王维以来的“水墨泻染”、王洽的“泼墨”、董源的“淡墨轻岚’’及其点子皴,根据多雨迷漾变幻无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会贯通,创为以横点为主,画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山水。  米芾(),原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人称“米南宫”、“米颠”。祖籍太原,徒居襄阳。宣和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能诗文,善书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画史》、《书史》等。 远岫晴云图 米友仁  此图以湿润的笔墨点染云山树石,表现烟云变幻、山色朦胧的动人景象,“米氏云山”的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题签:“宋米元晖云山真迹,衡阳曾氏宝藏,茶陵谭泽闽敬题。”图轴上还有谢淞州、郭颐、郭琦数跋。绍兴甲寅为1134年,米友仁时年48岁。  米友仁(),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宇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以擅长书画知名,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变其尊人所为,成一家法”。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有影响。潇湘奇观图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云山墨戏图北宋米友仁卷 纸本墨笔纵21.4cm横195.8cm本幅题识:“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晖书。”又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看山愁步山m瘢此I剿樗莆翠で脘で⒅坡T睾暇D猓罹郴秀彼减遗省U嬗凶右用缀T溃悄芑熘叻可健G∮狻!鳖浴凹赶锯椤卑孜姆接。扒″泛病敝煳姆接 A眍杂形庀T⒅旎浴⒘呵灞辍册赜〖扒迥诟赜〖22方。尾纸有董其昌题跋:“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觏为恨,余犹疑题咏虽真,似珠椟耳。神物或已飞去。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漓,布境特妙也。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三日,其昌题。”之后有冯铨、龚心钊二跋。钤有吴国逊、刘珍、朱辉、冯铨、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15方。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横11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图》为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千里江山图》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王希孟,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这幅作品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汉宫游乐图北宋赵伯驹赵伯驹,中国南宋画家。字千里。宋宗室,太祖七世孙。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初。曾任浙东兵马钤辖。擅山水、花果、翎毛、楼台,其山水师法李思训父子,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清丽秀雅,“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青绿山水,颇有书卷气。作品有《风云期会图》、《春山图》、《阿阁图》、《后赤壁图》、《文会图》、《鸟雀图》等。有《阿阁图》、《汉宫图》、《江山秋色图》等传世。青绿山水北宋赵伯X手卷 绢本37*270cm赵伯X,(),南宋画家。字希远,宋宗室,赵伯驹弟。兄弟皆妙于金碧山水。除山水、人物外,擅长花鸟,界画亦精。传世作品有《五金阙图》、《番骑猎归图》等.万松金阙图北宋赵伯X卷绢本 青绿设色纵27.7厘米横135.2厘米开卷水天渺茫,浩瀚无际,明月皎洁,渐见坡渚。坡上六株高松挺立,有群鹤翱翔盘留其间,已初见祥瑞。其后渐入山中,山峦起伏,松林葱郁,瑞云片片,宫阙隐现。至卷后,近处山坡上,又有三株巨松,枝干虬曲,顾盼生姿。整幅画,水天、江岸、深山、松林、宫殿浑然一体,让人觉得气势磅礴,绚丽夺目。较之此前唐代的大青绿山水,赵氏兄弟都参合五代、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的新成果,作出了重大的改进。赵伯驹重在以水墨勾、皴、点、染,构成墨骨,而后敷青绿色。而赵伯X则将墨与色融合在一起,由淡渐深,反复点染,以没骨法积成形体,而后视需要加罩青绿。此图的勾线就不多,只在松树的枝干及山脚坡石有一些勾、皴,皴似短披麻,与整幅画的柔和、隐约、浓郁、苍润的氛围十分协调。坡脚染赭石色,石面普染墨绿,而松林则近山用横点、远山用竖点,由淡至浓以墨绿色反复加点,积至浑厚,而后用青绿色薄罩,显得林木蓊然,苍翠凝重,似万松盘郁。山坳曲径及坡脚沙滩染以泥金,而宫阙则勾金傅色,其碧桥朱栏也直接以色勾出,于一片青绿色中分外娇艳。江山万里图宋赵黻纸本水墨纵45.1厘米横99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黻,南宋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长江边的北固山,与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对两岸的山颜水貌、阴晴雨蔼的瞬息变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彦在《图文宝鉴》中称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芦汀密雪图北宋梁师闵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4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水禽们有的依偎栖宿,画家以细腻、凝炼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卷尾有作者自署“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款一行。画卷有宋徽宗书“梁师闵芦汀密雪”七字题签。丝纶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83.2厘米横3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在苍苍茫茫的山林中,几位女子正在纶丝,两个天真的幼童则在嬉戏游玩,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围以栅栏,近处的山石陡峭高耸,附岩壁而长的苍松枝干虬劲蟠曲,显示了劲松雄强的本色。画上有一首题诗:“素丝头绪长,羡居好安排。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丝,只付经纶才。”对此画的画意作了很好的诠释。 风雨归牧图宋李迪 轴 绢本设色纵120.7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痘滩挂拧芳窃兀⒐狻⒛红蠛颍せ裰袷嗷踊4送蓟媪侥镣亓豆槟粒缬甏笞鳎Α⒋月诜缬曛幸〉础D镣吲D娣缧煨校蝗伺蚋┥斫衾《敷遥硪荒镣亩敷冶环绱德洹U馐墙舷绱宄<木跋螅疑朴诖又锌虺雒栏校挥猩钇H加帽使は附餮希赝纳袂椤⑺5暮┨捕济杌娴煤苷媲小1就际鹩小凹孜缢昀畹媳省绷挚睿凹孜纭蔽⒆诖疚踉辏ü灰黄咚哪辏κ谴览畹暇呖钭髌分凶钤绲囊患;项杂忻鞒酢暗淅窦筒焖居 卑胗 ⒚髦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雪中归牧图宋 李迪册页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2厘米横23.8厘米日本大和文华馆藏此图描绘白雪皑皑的寒冬,牧牛人带着猎物归家的情景。牧牛人蜷缩着身子以御寒风,人与牛的动态准确生动,树石山坡的笔墨变化微妙,设色也雅润柔和。虽为小品,但很好地表现出雪后空疏静谧的景色。 宿禽急湍图宋李迪册页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6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图中古柏依石而生,盘根错节,溪流湍急,飞泻而下,溅起阵阵浪花。二鸟栖,息枝头,怡然自得,与水浪形成静与动的对比。构图形式以峭拔的树梢和二鸟打破了对角线的布势,也使画面获得了平衡感。树木多用颤笔描绘,线条颤动。虬曲的古柏枝干和急湍的小溪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以线勾勒和水墨烘染相结合来表现浪花,手法独特。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夏山图北宋 屈鼎绢本淡设色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屈鼎,河南开封人,仁宗朝为图画院邸侯,擅画山水,论者称其“颇得燕文贵之仿佛”。本卷为全景式构图,描绘夏季山野景物。开卷为江水沙岸,远山隐现的平远之景,继而转入烟笼雾罩的崇山峻岭,点缀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及行旅、鱼樵、高隐等人物活动,景色明润,景物多变,从中可以看到燕文贵山水的影响。此卷题为《燕文贵夏山图》,押缝处有“宣和”、“大观”小玺,北宋徽宗时收藏于内。秋山萧寺图北宋 佚名 绢本淡设色纵32.5厘米横321.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本图开卷处图绘远山溪岸,继而群峰叠起大壑飞瀑,颇为壮观,再次又转入平川冈阜秋树远山,渐成清远之境,布局变化错落有致。全卷以水墨为主,间以简淡之赋色,山石皴纹稍嫌呆板,林木结构系出于郭熙传派,与传世燕文贵作品之风格有出入,似应为南宋画家的手笔。卷上有燕文贵小字款,乃后人所加。画上钤有“琴书堂”、“信公欣赏”及乾隆收藏多方印章。后赤壁赋图宋 乔仲常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560.3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北宋后期画家。工于杂画,师李公麟。此画以白描手法分段表现苏轼的《后赤壁赋》内容,人物形象及山水树石笔墨极为简括,不受固定成法局限,风格质朴无华,是早期士大夫画之本色。全卷以八幅纸相接,押缝处钤有北宋徽宗时期权势显赫的宦官梁师成的收藏印。由于早期文人山水画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此画显得弥足珍贵。山水图北宋李公年绢本淡设色纵130厘米横48.4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藏本图以立幅形式图写北方冬日荒野清旷萧索的景象。画幅上端山峦在浮云中层层叠起,山脚隐于漠漠暮霭之中,寒溪曲折自远而近,滩岸布置崖冈枯木,通幅用淡墨图写,景物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明润秀雅,较李郭山水更为虚灵简远。此图是他传世的唯一的画迹。《宣和画谱》谓其“运笔立意,风格不下前辈,写四时之图,绘春为桃源,夏为欲雨,秋为归棹,冬为松雪,而所布置者,甚有山水云烟余思。”他善于在山水画中图绘四时朝暮,抒写富有诗意的景趣。南宋山水画,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的山川,以局部特写体现整体,成为山水画布局法的一次革新,开创了山水画“尚体”的新时代。其代表画家是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大江浮玉 李唐  江天晦暗,浪涛卷涌,一座岛丘孤独地浮立于江心之中。岛丘上林木扶疏掩映、琼楼寺观栉比林立。岛丘东西两侧,巨石罗列;岛丘南方可见江岸一隅,两艘江船停泊于此,船旁两人,大概是船夫与旅人!  画中这座奇特的岛丘,即为金山。金山古名“浮玉山”,位于江苏镇江西北,山上有许多佛寺古迹,为江南名胜之一。不过,这座原本孤立在江心(长江)的岛丘,后来因为江水北移,泥沙淤积,清末便已与南岸的陆地相连,因此画中这幕自大江中突涌而出的奇景,已不复见。  “大江浮玉”旧传为南、北宋间的院画大家李唐(后)所作。然而无论是画中静穆沉稳的笔墨,或是峰峦的样貌、山石林木的造型、以侧笔作主山轮廓,都与李唐劲挺刚硬的画风不似,而与北宋山水画名家郭熙画风相近。“大江浮玉”结构略显细碎,应是北宋末、南宋初摹习郭熙风格的画家所为,是一幅绘制精谨的佳作。 万壑松风图南宋李唐轴 绢本浅设色纵188.7公分横139.8公分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几可视为画史上南北宋之间的承先吞后人物。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往后的南宋画院名画家,如马远、夏圭,其山石的描写,直可视为系出于李唐了。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李唐(约
后,另一说约 后)于宋徽宗朝任职于画院,靖康之难后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后,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 策杖探梅图 李唐  此图描绘江南赏梅花之景。画家在定居临安后,开始接触江南山水,在他观照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风是轻的……风光旖旎,画笔简练,线条秀长,用墨用水,淋漓畅快,创制了前人所未有的“大壁劈”皴法。为浙派山水画开了先河。松湖钓隐图李唐  此图绘高山下平湖一泓,一渔翁坐在船头上钓鱼。画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树画法显得严密,松针繁茂,充分表现出松树的状态。整幅画面具有娴静而舒雅之情。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景山水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共四段每段均纵41.3厘米横69.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钱塘(杭州)人,生卒不详。孝宗时(年)画院学生,光宗绍熙时(年)为画院待诏。善画山水、人物。《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与李唐的渊源关系,而秀润过之,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 醉僧图南宋 刘松年 绢本 设色纵95.8厘米横47.8厘米画面右上角有一首行书诗点出画题:“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左侧一遒劲苍松,顶天立地,倔强而粗壮的树身扎根于坡石之中,稳健地镇住整个画面,使古意充盈纸上。画面右上方淡笔擦出的远山和细笔轻快而流畅地勾出的浮云,使画面更增超逸出尘之气。飘然潇洒的长松针密布于画面上方,把观者的视线吸引到树荫之下的三个人物身上。中间坐于石凳之上、解衣盘礴、乘兴挥毫者,想必是“草圣”怀素,此时他所乘之兴应与身后松枝上高挂的酒葫芦有关,似为正酣的酒兴也.该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字不可辨,并钤有清宫“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十余枚。在画面下方的坡石上有小字“嘉定庚午刘松年画”的画家纪年款(庚午即1210年),但不显眼,这是宋人绘画题款的常用方式.斗茶图(部分)南宋刘松年立轴绢本设色纵57厘米横6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画人物用线多为铁线描,爽利细劲,以疏笔皴擦山石,鱼鳞皴示松干苍劲斑驳之态,淡墨渲染山地。画面工写兼备,细致与豪逸并存,以高山的苍翠秀润使人物更显生动传神。雪山行旅图南宋刘松年绢本设色四川省博物馆藏山势苍莽,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隐现,桥横岸渚,山重水,一舟泊于岸边。行旅者踏雪而行。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画入微。房舍以界画笔法,工整严谨。作者巧妙地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左侧下端右上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原为张大千收藏。刘松年传世作品极少,从该画可以窥见其善画山水人物的风貌。瑶池献寿图宋刘松年立轴绢本设色纵198.7厘米横10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了仙山楼阁的神仙世界,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做寿喜庆场面。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神态生动。画山石以刚硬的线条勾写形体,加斧劈皴,用淡墨横抹,显得浓厚的线条突出。图中的松树也较为突出,松针先以墨笔疏疏画出,再以草绿色间点、复勾。全画构图饱满而丰富,人物与树石穿插自然,充满着幽静雅趣。蜀道图宋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宋 刘松年 纨扇绢本设色  图中两株松树高耸挺拔,四周枝叶繁茂,远山如带,林中房舍隐现,山石用斧劈皴和淡水墨渲染相结合,画面貌较之李唐山水为秀润。 蓬窗睡起高宗(赵构)  日正当中,一阵和暖的春风,将湖水拂出了万缕千丝的波纹,也让湖畔石矶上两株柳树上的叶儿们,熏然地轻扬飞舞起来。石矶旁,一艘篷舟随波浮荡,渔夫在舟里睡足了觉,春风吹逗着他舒畅地伸了伸懒腰,向这一天道好。  在传统绘画中,像画中如此悠闲自在的“渔夫”,可绝非等闲之辈。这起因于自古以来的文人、士大夫,无论是否在朝为官,大多向往淡泊恬静的隐居生活。而就在唐代诗人张志和作了渔歌词与友人唱和,又为这些渔歌词作画后,这隐居于五湖四海的渔隐生活,就成了他们心中理想的隐居方式之一。而这也就是我们何以常常在文学或绘画中,总能见到这类悠闲“渔夫”的原因了。  这幅“蓬窗睡起”画幅右侧,尚有南宋孝宗书写由高宗()所作的渔夫词。这不仅提示了画中诗意的来源,也显示了宋代对渔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就连皇帝也难以抗拒。无论如何,此画笔墨清润,边角的构图里,展现了清旷的水天与幽渺的远山,虽然未必为高宗所亲作,但也确是一幅南宋院画佳构。 古木流泉 马和之  滚滚水流,淌向大海。水边顽石、古木,如同星火般飘飞、昂扬。行动迅疾的老鹰,一只正闲适地在枝头栖息,一只正在天际间自由地遨翔。  这一幅画作原是南宋文人画家马和之(活动于),奉高宗诏命为三百篇《诗经》所描绘的系列作品之一,或名为“沔水”图。“沔水”是“小雅.鸿e之什”篇里的一章,诗里以众水必流注于海、老鹰亦能自如地飞歇,所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音玉,疾飞的样子)彼飞隼,载飞载止”,来奉劝世人在离乱时代中,要戒慎恐惧,消敉人为灾难。画面上描绘的江涛、老鹰,正由此诗句转化而来。  马和之是南宋声名卓著的御用画家,他善画人物、佛像以及山水,尤以曾经图写《毛诗》三百篇,最受称道。他的笔法秀润飘逸、设色淡雅不俗,是位勇于摆脱院画习气,并具明显个人风格的画家。在这幅“古木流泉”里,简约到近乎荒寂的构景,加上一笔笔柔缓、飘逸有若行云流水的线条(马蝗描),生动地传达出古老的隽永诗情,是一件俊逸清新的佳作。 鹿鸣之什图南宋马和之
赤壁后游图宋 马和之 绢本墨笔纵25.8厘米横1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叶扁舟随波飘荡,艄公挟橹观景,正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情景。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高宗时期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院画家,一说官至兵部侍郎。擅人物、佛像、山水,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变兰叶描为马蝗描,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飘逸流利,活泼潇洒,富有韵律感。有《赤壁后游图》、《古木流泉图》及取材《诗经》的《鹿鸣之什图》传世。山春行D宋 Rh皂 本O色 v27.4M43.1公分 ⒐m博物院@幅是南宋m廷家Rh根诨实鄣脑意,而作的一幅抒情小品。幅左下角有「Rh」的落款,而右上方空白t是谒}的:「|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B不成啼」。面中,一名儒雅的文士,著y琴的小童,漫步於山g。溪旁的柳洌槌隽思柔的新芽,引砹艘SL,在枝梢上愉的Q唱著。文士站在溪旁望著,捻P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庋e。他擅L山水、人物,因楫精湛,曾被授c金的最高位。RhL的D重心多落於角或一龋蚤_迷鞯目臻gI造意。另外他也喜郛垂柳或松枝拖曳的造型,在描L山石r,以俐落的蠕h出「斧劈皴」,@些都是他人特r明的LZ。Rh的作,Y合了文WcL煞N媒介,造出雅的意山水。他的}材cL,夺碚憬^的锈大深h的影,成槊鞔闩僧L最重要的典c鹘y。 踏歌图南宋马远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对月图南宋 马远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华灯侍宴图宋马远 绢本浅设色纵125.6厘米横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华灯侍宴图》有御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大斧劈皴,线条坚实而又爽朗有力。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梅石溪凫图宋马远 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晓雪山行图宋马远 卷绢本水墨纵27.6厘米横42.9厘米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寒香诗思图宋 马远 纨扇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5.7厘米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既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雪滩双鹭图宋马远 绢本浅设色纵60厘米横38厘米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水图南宋 马远卷 绢本 淡设色纵:26.8cm,横:第一段20.7cm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水图》画各种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无图名,2.曰“洞庭风细”,3.“层波叠浪”,4.“寒塘清线”,5.“长江万顷”,6.“黄河逆流”,7.“秋水迥波”,8.“云山沧海”,9.“湖光潋滟”,10“云舒浪卷”,11.“晓日烘山”,12.“细浪漂漂”。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丰富多姿,水墨苍劲。这里选两幅。此图四字标题多是宋宁宗皇后杨氏所书。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杭州)。生卒不详,出身于画家世家,远祖马贲,佛像马家之后,以善写生驰名。光、宁朝(年)马远为画院待诏,山水、花鸟、人物种种臻妙,被视为“画院中独步。”他的山水画构图,近景多偏在一角;远景简练清淡。人称“马一角”。喜用斧劈皴,树的形象多长枝外拖,姿态舒展。流传作品主要有《踏歌图》、《雪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溪山清远卷南宋 夏圭 图卷 纸本 水墨画纵46.5公分横889.1公分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Y,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观瀑图 夏圭  在淙淙的流水、隆隆的激泉声中,顺着弯曲的山径,我们看到了一座架筑于山涧之上的瓦亭,瓦亭左右伴生着两株犹如巨龙般的长松。两名高士倚坐于亭内,望着远处峰峦间奔流而下的瀑布,甚是惬意。  夏天的山林,在经过宿雨的滋润后,处处可见飞瀑流泉,这样的情景对山林的造访者来说,实是莫大的享受。事实上,一道道清澈的林泽山泉,有如血脉一般,总能让原本阳刚静息的山林,显得生意十足。在这幅“观瀑图”里,一道涓细的瀑布流泄而下,隐没林间后又自水口冲夺而出,再汇为平广的江流、终为烟水氤氲掩映。在画家的巧思安排下,正展现了自然川流不息的妙趣。  这幅“观瀑图”的作者夏圭(活动于),是南宋宁、理宗时画院中善画山水的大家。他的用笔简练、墨色淋漓、并习于突出近景、将景物置于画幅半边(人称“夏半边”)。这幅“观瀑图”用笔较为沉稳,对自然实景细节的描述也较多,虽不属夏圭典型的风格,但一般认为,这应是他早期受南宋初院画大师李唐影响下的佳作。  南宋画家夏,字禹玉,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宋宁宗赵扩朝(年)画院待诏,初学人物,后供山水,师承范宽、李唐。绘画常取半边构图,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进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自成一格,画史常与同时之马远并称,传世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即指马远善于以一角(左下或右下)构图,夏则善于以一边(左右或底)构图,特异的构图型式,使夏成绘画史上改变五代以来山水画主山堂堂固定模式的第一人。夏的画法趋向笔简义远,遗貌取神,传世之作有《松崖客话图》等,其作平均空白率高达44.1%,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最能表达江南山水诗意的画家之一,更影响元朝文人画发展的基础。钱塘秋潮图南宋夏圭苏州市博物馆藏雪堂客话图宋 夏圭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4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而是信手勾画。由此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 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 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为夏圭山水画代表之作。山水十二景图宋夏圭绢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山水十二景图夏圭绢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山水十二景图》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 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临流赋琴图宋 夏圭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笔法劲健,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烟岫林居图宋夏圭绢本水墨纵25厘米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西湖柳艇图南宋夏圭立轴绢本浅设色纵107.2厘米横59.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夏圭,字禹玉,生卒不详。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喜用拖泥带水皴,作法是先用笔蘸水在纸绢上涂抹,再加墨、色渲染。其山水画,近景多偏在半边,故有“夏半边”之称。他多描写西湖一带景色。流传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有《西湖柳艇图》、《溪山清远图》、《山水四段》、《松崖客话》等。梧竹溪堂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处水势平缓,水际丛竹新篁,清润可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四家之外,梁楷的山水画,别开生面。如今藏日本的《雪景山水图》,笔墨简练,以渲染为主,景色极为简括,是名副其实的“减笔”。雪景山水图南宋梁楷庐山图 宋江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江归棹图宋 赵佶卷 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在横卷形式的构图中,江面平静,白雪封山,银妆素裹,山势雄伟,可见江中鼓棹片片归帆,岸边点点稀疏行人,使整个画面在平稳安静中仍显出生气,静中有动。如当时蔡京题跋所云:“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本幅有赵佶瘦金书自题:“雪江归棹图。宣和御制。”和草字押书“天下一人”。山腰楼观图宋 萧照会昌九老图 卷宋 绢本设色 纵40cm横69cm此卷描绘的是唐会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白居易居洛阳香山居所同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僧人释如满等九位老人欢聚“尚齿”之会,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虽以人物为题材,但建筑部分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描绘得准确精微,水榭、房舍、板桥、河堤、护栏、石凳乃至屋内的陈设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谓“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几乎可以按图构建。画家不仅对建筑的构造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更为真实地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建筑采用北宋的界画手法,匀细的线条有利于刻画建筑物复杂的结构和构件的细部,这种水墨白描的建筑画法延续至元代并发展到了极致。江天楼阁图宋 佚名绢本设色 纵97.4厘米 横54.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此图无款印,写江天坡石,远山楼阁,舟船人物,松枝虬劲。精致生动。可看出典型的“马夏”式构图,取一角之景,加以远山的绵延起伏,浩渺深远,意境深幽,为画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画上钤有“苍岩”、“万几清暇”、“大雅斋”、“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静听松风图宋 马麟 绢本设色纵226.6厘米横110.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静听松风图》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荷香消夏图南宋 马麟 卷绢本浅设色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画中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林中云雾萦绕,茅庵空落。左岸上乱石嶙峋,柳荫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的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画中构景,平远开阔,布置简洁。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 芳春雨霁图南宋马麟 轴绢本浅设色纵27.5厘米横4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荒野平溪,窠石疏林。枝上嫩叶初露,春意浓郁。远方烟霭出没,隐约可见。画中怪石用山斧劈皴,老树用严谨的双钩填墨法,树叶用淡褐色点染。全图用笔瘦硬劲峭,构图简括,画风学马远而又有自己的创新,为马麟山水画佳作。 春山乔松图南宋马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坐看云起南宋 马麟画面上一士者置仗斜卧于临水岸边,仰望远处山间弥漫云起。此画原为扇面,扇的另一面是题着两句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书画的结合是中国古文化的一大特色,据说最初始于唐朝。 夕阳秋色图南宋马麟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纵51.3厘米横26.6厘米日本根津美术馆藏这幅作品是其代表作。画面着墨不多,且集中于下部,作者着意于秋色夕阳。远山衔日,山石树木笼罩在一片紫色云雾之中;近景水面上,四只燕子正低飞嬉戏。整个画面虽用笔不多,但意趣横溢。画幅上部题“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赐公主”,为宋理宗所书。 秉烛夜游图马麟  朦胧的幽雾,伴随着鹅黄的月光,轻轻地降临人间。黝黑的短亭、长廊前,一朵朵犹如淡抹着胭脂、醉卧在绿沙中的海棠花们,深深地吸引着屋内主人的目光。他唤来了仆人,点起了蜡烛;在烛光映衬下,他满足地倚坐于亭内,望着这万重绰约如仙的红颜,看得都痴了。  宋人爱花成痴的傻劲儿,是令人称奇,也令人称羡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称的海棠,最令宋人钟情、痴狂。海棠激发了宋人赏花的热情,不仅不分晴雨,也不分昼夜。古人燃烛夜赏芳华,或为牡丹,或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的,却独独只有-海棠。  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诗情。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画家马麟(活动于),对于人物、花鸟、山水情态,有着敏锐的观察与刻划的能力,是南宋了不起的宫庭画家。这幅“秉烛夜游图”上有其名款,堪称是他的存世名作了。 岩关古寺 贾师古  白日将尽,夕辉犹存,两名瘦骨嶙峋、犹如蝼蚁般的僧侣,背着经担,风尘仆仆地赶着路。前方山岩耸峙,山径蜿蜒而上,在旗幡飘扬、青松遮荫处,有一座古寺,应该就是僧侣俩今晚歇脚的地方了。山径尽头,可见城关一隅;其后尚有远山隐隐,彷佛预示了旅途的迢遥。  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南宋,无论是在构图意念或是笔墨技法上,已渐由力图精准地写实,转而追求飘渺、迷蒙的诗境。在“岩关古寺”这类南宋所盛行的小景山水里,就清楚反映了这微妙的转变。例如画中葱郁的山岩林木与城关古寺,系以浓墨、短劲的用笔点簇而成,井然的次序中,仍明显带着些许写实的意味。但就在画家将这片自然山林退移于画幅一角,并将余留下的空间还诸无际的天地后,美感、诗情也就产生了。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如此!  贾师古(活动于)是南宋高宗时的画院画家。画史记载他善画人物,并未提及他也善画山水。这幅“岩关古寺”不仅是他仅存的山水作品,在南宋小品中,也是幅杰出的代表佳作。 松磴精庐 阎次平  石矶满布的江畔山岩,长松横斜,密竹丛生。一座典雅的精舍(或书院),紧密地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小径由岸边蜿蜒而上,岬角处两张圆石小凳闲置于松下,风景优美而宁静。  自古以来,无论是高僧还是文人、隐士,大多喜欢以山林作为他们修行、习业、陶冶性灵的地方。这是因为在山居的岁月里,人们不仅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又可以在山林湖泽间,过着恬适自在的生活。这幅描绘着古代禅林精舍(或书院)的“松磴精庐”里,或许是清晨的缘故,因此未见任何人影。但错落有致的屋宇、羊肠的小径,紧密随着地形顺势围筑、游转,彷佛已成为山林的一部份。游息其间,可令人充份地享受浸润于自然山林的乐趣。  这幅“松磴精庐”的作者阎次平(活动于),是南宋孝宗时优异的画院画师。他出身绘画世家,以善画牧牛最为令人称许,也善画山水与人物,这幅“松磴精庐”图便是他难得的存世山水画作。画中笔法精细秀润,对林木、屋宇描绘均甚为仔细,而虚实的强列对比,也益加使得画面清旷得宜,是幅精谨的南宋画院作品。 月夜看潮 李嵩  所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李嵩(活动于)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  李嵩任职于南宋画院,以善画花鸟、山水楼阁、农村生活等见重于当时。这幅“月夜看潮”图中,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江山万里图赵芾  (公元12世纪)〔南宋〕芾亦作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人,生卒年不详。工画人物、山水、窠石,南宋绍兴()中居镇江之北固,尝画金、焦两山,江掀波浪,烟峦飘渺,笔墨遒劲,纵横挥洒,气韵生动。明张丑谓其:“署名多不著姓,后人往往误称米芾。”传世作品有《江山万里图》卷,纸本,墨笔,纵45.1cm,横992.5cm,着重描写江山壮丽景色,气势雄伟,笔法学李唐而略纵逸,但仍未脱南宋院体画之痕迹。卷末款署“赵黻作”三字,钤“黻”朱文印,画面有明代钱惟善、张宁、陆树声等诗跋。 秋溪待渡图  清朗的空气里,传来G乃的摇橹声与达达的足蹄声:坡岸上两名荷担的村夫在巨松下静待划驶而来的渡舟;另有主仆一行五人,正悠闲地在长桥上骑驴(或骡)漫行。长桥尽处,座落着一座溪涧环绕的华美庄院。氤氲的烟岚,将庄院、峦石、林木、长桥、溪涧巧妙地融为一体,交织出一幕安闲适意的景致。  这幅“秋溪待渡”,以浸浴在水光林野之中的庄院风光为主景,中间穿插着载人渡水的船夫、待渡的村夫、以及桥上骑行的士人(或官员)等不同生活的情态。画幅中央的一叶扁舟及船夫,则点明了画家欲以“待渡”为主题的用心。然由画中枝叶茂密的林木,以及部份林木上的叶子尚明显留有淡绿墨痕来看,写的实为春景而非秋景。  在这幅“秋溪待渡”图中,人物、屋宇均描绘得细腻精微,含蓄、蕴藉的笔墨设色,与许多北宋与南、北宋之交的山水画大师,如关仝、郭熙、李唐等近似,因此,推测这幅山水小品佳作应是一件北宋末的画迹。 远水扬帆  青山数抹,远浮天际。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阵劲风,将江边突岩上树叶茂密的大树吹弯了身子,也将江上三艘客船直往江心推去。江畔一位白衣隐士,带着琴童,正打算漫步到岩边林荫下的茅亭里。明朗的景境,流露着几分闲适、畅快的朝气。  宋朝偏安江南,江南水乡的杏花春雨,便逐渐取代华北的千岩万壑,成为画家描绘的主要对象。反映在作品里,除了云烟弥漫外,最大的特色,便是“水”的增加。在这幅“远水扬帆”里,我们可以看出吸引隐士策杖前来的,除了远山帆影外,也正是这一片映照山、天之影的江水。  “远水扬帆”图上没留下名款,画中紧密的画叶画水的方法,和画石头的小斧劈皴法,都与南北宋之交李唐的名作“江山小景”相似。而左实右虚的半边构图,也是南宋常见的布局方式。隐士主仆俩身上寥寥廓廓的几根线条,也属南宋点景人物惯见的作风。这幅作品是一幅南宋表现江南水乡之美的典型佳作。 柳塘钓隐  新荷点点、绿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长堤、小桥,逶迤地通往这处池畔幽居。屋宅周围,掩映着如绿瀑般的垂柳。山池的这一头,大、小水鸭儿们在水阁前悠游、鹭鸶在芦苇间穿梭;山池的另一头,则见幽居的主人,正倚着扁舟、伴着美酒,在烟波中留连。  自北宋起,山水画的面目,除了描绘北方严峻、荒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渐渐将花鸟融入山水,发展出表现溪塘汀渚虚旷之美的小景。这些作品由于笔风清丽,画幅较小,充满诗意,后来也成为南宋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幅“柳塘钓隐”以广角取景,处处充满生机,画面明净而开阔,展现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间鸭凫及鹭鸶,不仅为山池增添几分野趣,更表明了画中主人翁远离尘俗、隐遁江湖的心意。  “柳塘钓隐”没有名款。全幅设色轻柔,在描绘点景人物、游禽水鸟、与柳树荷叶等的细腻严谨笔触中,仍保有朴质的写实之美。这与南宋常见的较为圆熟、硬劲、多转折、波磔的笔触稍有不同,推测这应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鸟作为点景的山水佳作。 柳塘呼犊  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清澈的小溪旁,杨柳垂荫、青草茂密。一阵风来,将柳絮吹得犹如满天纷飞的绿雪。树下一名驼了背脊、衣衫褴履的老牧人,正[着眼、掩面伫着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着风,使尽全力,“哞-哞-”地叫着: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唤顽皮、跑远的小牛:该回家  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如歌般的田园生活,不只令现今的都会人心生向往,也是许多的在朝为官的宋代士大夫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记忆。当他们告老还乡时,最大的心愿之一,莫过于徜佯在这片青草地上,伴随着自在悠闲的牛儿,作一名安闲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诗人所说的:“人生愿望无数,能达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拥有百亩良田以及一只牛的陪伴,也就心满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后,出现了许多像这样以江南为背景的牧牛图,也有不少兼善画此一题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阎次平等。画牛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画家最能兼融情景,写尽人、牛的情态。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这幅“柳塘呼犊”图,画家以极细腻而又充满变化的笔触,写出这幕风与柳树、老牧人与牛之间的对话,是南宋牧牛图中绝妙的佳作。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驴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