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iPad Air 的 A 是大写而 iPad mini 的 m 是ipad大小写切换?

已入mini2 a 熬夜看发布会就是为了看mini出不出retina 而且等一年就是为了等retinab 看到air确实觉得很有吸引力 去体验店了之后觉得air有种用力掰就会弯的感觉 相比mini2觉得这个大小这个厚度握持的感觉更好c 其实没什么好犹豫的反正入哪个都是不会后悔的 最后 ——少看评测多看报另:有人说mini和大屏iPhone冲突 会使手机变成一个只打电话的东西 说明大家都认可了mini的便携性以及性能了么 一家之言补充。 使用一段时间后 色域不是问题 至少在我这里觉得问题不大 PDF阅读和word文档查阅也很舒服 不会感觉屏幕不够 本人业余吉他兼近视眼 坐在床上弹吉他时用mini看谱的时候需要放大 游戏方面玩的比较少 就玩了手机上也有的COC 觉得很惊艳当下寒冬 尺寸的恰到好处让mini变成被窝神器了 Air只在体验店把玩过 或许Air的被窝体验一样优秀
更新:&br&各位过年好,新年到了,32G iPad mini2也入手了,虽然现在也有了5s,但我仍然初心不改滴同时用着我的小红撸妹,于是出门在外的时候装备又多一样!&br&&br&喜欢看剧的朋友都知道,一入高清,再不能回头,只能不断增加硬盘并刷更加高清的资源。电子设备也是一样,看过视网膜就不能再容忍非R屏了。&br&mini2非常好,作为随身设备没得挑!&br&&br&&br& 更新:&br&32G iPad Air已入手,mini2打算下个月再入&br&air的重量和4代比有明显进步,和2代比没有明显到【哇哦】的感觉&br&外观和手感大有提升,虽然薄得让我担心用力会掰断……总体感觉很满意&br&&br&——————————&br&家里现在有ipad 1代、2代、4代以及mini1&br&性别女,这几天正在考虑换代问题。来分享一下想法:&br&&br&1、你是放在家里用,还是带出去用&br&mini显然更适合携带,这不仅仅是重量上的问题,尺寸的差别有很大影响了,女生的包包很多款式根本放不下full size ipad的,如果你想带着ipad到处走,就不能背30cm以下的包……但是mini只有20cm多一点点,我除了手包晚宴包之外,基本都能容纳它(请不要套太笨重的壳\套)&br&&br&2、你用来干什么?&br&我手机是Lumia920,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微信,其他功能都用ipad mini完成,比如记账、evernote、处理邮件、读书\杂志、日程管理、听歌、查阅网页、游戏……所以mini我是每天带着的,相当于大家用iphone完成的事情,我用Lumia和ipad mini两样东西区分功能来做(实在觉得手机屏幕太小费眼睛而且做这么多事情太费电没有安全感)。&br&这决定了我最终保留mini,其余几代pad都给了家人,像现在也打算换mini2代了。&br&&br&BTW如果你喜欢躺在床上操作pad,建议你考虑一下mini……周围很多盆友出现了ipad砸脸\鼻子的情况,我也有过,换成mini后就没有了。这不光是重量的问题,也有重心的问题(文科生瞎说的……)……而且mini单手操作比较方便,ipad基本不可行……横屏分屏打字的话,我也觉得mini更方便些。&br&&br&3、你视力好吗?&br&ipad4目前是我娘亲在用,前两天和她讨论了一下给她换air还是mini2的问题,把mini和ipad4摆在一起比了比,发现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作为一个开始老花眼的人,她用mini是不可行的,字体整体缩小了,即使很多功能和页面是可以设置字体的,但相应也有很多页面和应用是不能改变字体大小的,她也不愿意开辅助功能,觉得不美了,所以决定还是换air。&br&而且适应了pad的大屏,换到mini总是有点局促感。&br&&br&一直觉得这两个产品无法比较更值得入手,每个人需求不同,只看是否适合你。&br&&br&&br&———&br&&br&补充一下 &br&今年还给爸爸入了Kindle paper white国行版 虽然是触屏,但父母不是很习惯,速度慢,有延迟&br&目前kpw被用惯了ipad的全家人嫌弃处于闲置中&br&之前说了二代kpw的事儿,评论里面有知友已经买到了反馈说改进不大
更新:各位过年好,新年到了,32G iPad mini2也入手了,虽然现在也有了5s,但我仍然初心不改滴同时用着我的小红撸妹,于是出门在外的时候装备又多一样!喜欢看剧的朋友都知道,一入高清,再不能回头,只能不断增加硬盘并刷更加高清的资源。电子设…
让我来强迫症似地细数一下iPad Air(以下简称Air)和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以下简称mini2)的所有不同之处吧!&br&1.&b&屏幕尺寸不同。&/b&Air是9.7寸,俗称全尺寸平板;mini2 是7.9寸,俗称小平板。&br&2.&b&屏幕可视面积不同。&/b&由屏幕尺寸不同直接导致的差异,Air比mini2多了50%的可视面积。&br&3.&b&显示屏ppi不同。&/b&虽然Air和mini2都是视网膜级别的屏幕,但因为相同的分辨率下mini2的屏幕面积更小,所以mini2的ppi比Air要高,达到与iPhone相同的水平。ppi越高,画面显示越细腻。&br&4.&b&显示屏色域不同。&/b&Air是96%sRGB,而mini2只有74%sRGB。色域越高,可显示的颜色也就越多,屏幕色彩表现也就越出色。&br&5.&b&机身宽度不同。&/b&Air是169.5mm宽,mini2是134.7mm宽,相比之下mini2更适合单手握持和随身携带。&br&6.&b&机身重量不同。&/b&Air是469g,mini2是351g,相比下mini2更轻更便携。&br&7.&b&CPU主频不同。&/b&虽然都是采用与iPhone5s相同的64位A7处理器,但Air的主频是1.4GHz,比mini2要高0.1GHz。在网上很多的对比评测视频中,Air比mini2速度稍快一些,跑分也更高,但也只是快了一点点,实际体验上没多少区别。&br&8.&b&产品线代数不同。&/b&Air是iPad系列的第五代产品,而mini2是iPad mini系列的第二代产品。相对来说Air这款产品更加成熟。&br&9.&b&外观辨识度不同。&/b&虽然Air和mini2在外观设计上高度统一,但要知道,Air是全尺寸iPad的全新外观,而mini2则延续了一代mini的设计,所以Air比mini2更容易辨认出是新款,就像土豪金版的iPhone5s,其中的心理大家都懂的。&br&10.&b&边框厚度不同。&/b&虽然Air与mini2都采用了窄边框的设计,但Air的边框厚度实际还是要比mini2要大那么一点点的。&br&11.&b&电池容量不同。&/b&Air比mini2更大的体积当然塞入了更大容量的电池了,但是考虑到不同尺寸的屏幕耗电的不同,最终两者的续航时间还是相同的,官方宣传都是10小时。&br&12.&b&充电电压和电流大小不同。&/b&mini2的充电电压和电流都比Air稍微低一点,至于这会不会影响到充电时间的差别,还要看专业评测团队的测试结果。&br&13.&b&上市时间不同。&/b&Air在11月1日就上市了,mini2是在11月12日上市开卖。现在Air货源充足,价格稳定,而mini就有点紧缺了。&br&14.&b&名称不同。&/b&额......这的确是一个不同之处,Air我们会经常叫它的官方正式名称“iPad Air”(虽然字母大小写会常常写错),而mini2,估计没几个人会叫他的官方全称“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吧。&br&15.&b&价格不同。&/b&以国行16GBwifi版为例,官方售价Air是3588元,mini2是2888元。700元的差价还是需要考虑的。&br&&br&欢迎各位知友的指正和补充。&br&期待&a data-hash=&f28b10fdce9b& href=&///people/f28b10fdce9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f28b10fdce9b&&@王自如&/a& 老大的评测视频能尽早发布。 &br&&br&ps:本人不是处女座!
让我来强迫症似地细数一下iPad Air(以下简称Air)和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以下简称mini2)的所有不同之处吧!1.屏幕尺寸不同。Air是9.7寸,俗称全尺寸平板;mini2 是7.9寸,俗称小平板。2.屏幕可视面积不同。由屏幕尺寸不同直接导致的差异,Air…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乔布斯最早设计苹果系列产品名字的时候把i小写后面的P大写 为的是让iPod iPhone iPad这些词的组成字母的下边都能对齐 不会出现ipod iphone ipad这种情况 很丑所以同样的Macbook Pro后面的这个P也被大写了以保持对齐既然Macbook Pro是大写那么很自然的Macbook Air也要大写-------------以下为我自己的推测------------而最推出iPad nano的时候则可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n是小写 并且我个人觉得nano这个词本身表示的就是小的意思 所以用Nano还是有点难看 然后iPod全线产品 nano shuffle touch classic都是用的小写所以再回到iPad上来 iPad mini自然也跟iPod nano一样用小写 因为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而iPad Air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MacBook Air 所以自然就是跟MacBook Air一样Air用大写了----------------------------------------------------------------------------------------------------------扩展的一部分内容:5s发布之后 苹果把原来iPhone 4S里的大写的S 换成iPhone 5s以及iPhone 5c这样的小写到现在也没搞懂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 难道不怕以后一旦要发布6P 6T会碰到对不齐的情况么...到现在也没搞懂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 难道不怕以后一旦要发布6P 6T会碰到对不齐的情况么...(图片来自)
这种谁都能看懂又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答案还真是容易收获赞同啊——可是这种分析根本就没什么意义。&br&一看到这种答案就惊呼「好厉害啊好认真啊细节决定成败」或者谩骂「知乎的装逼犯越来越多了」的人,都省省吧。&br&&br&- - -&br&&br&这一部分针对那篇强调「P」大写的答案:&br&&br&小写字母 p、g 等的 descender(下延部)确实会有影响,比如「iPhone 3g」就会比较别扭,难以处理周围的空间。但 iPod、iPhone、iPad 这些拼写完全是因为前缀「i」小写而词干就必须大写,根本轮不到 descender 来影响决策。&br&&br&iMac 是苹果第一个以「i」开头的产品线。「i」是个前缀,含义特殊、修饰「Mac」。字母「i」的小写显得更加友好,并且明确(不和 L 的小写混淆),那么前缀小写了,这个产品名里必须有字母来承担专名首字母大写的职责,那么词干就必须大写。&br&之后 iBook、iPod、iTunes、iPhone、iPad……全都是把这个有特殊意味的前缀「i」加到受修饰的实意词干前。词干是主体,首字母大写。&br&&br&- - -&br&&br&这一部分回答题主疑问:&br&&br&iPad Air 的「Air」最早出现在 MacBook Air,而 iPad mini 的「mini」最早出现在 iPod mini。&br&&br&英语「air」这种短小的词跟在有两个大写字母的一长串「MacBook」后面很没有存在感,加之硬朗的「Pro」后缀一直使用首字母大写,将 MBA 的「air」写成大写与 MBP 协调是很自然的。&br&然后把「Air」借到 iPad 这边来用时,「air」和「Air」其实不一定谁比谁更强吧,但「Air」和 MBA 一致,而且大写「A」的效果较为锐利,选择「iPad Air」这样的格式是情理之中。要是没有 MBA 在先,「iPad air」也没什么不可。&br&&br&而 iPad mini 的「mini」后缀和 iPod、Mac 产品线的习惯一致,沿用了小写。在「iPad」这样短小的名称后面用首字母小写也足够了。&br&iPod mini 是 iPod 第一个有后缀的产品线,当年选用柔和、小巧的小写「mini」显然比尖锐的大写「Mini」看起来更合适。后来 iPod 品牌疯狂扩张,但全都是后缀小写,包括 iPod photo 都是如此(尽管据说刚发布时用过一段时间「Photo」然后改了)——只有 iPod U2 这种特例显然只能用大写。&br&苹果一直是个努力对用户表现出友好形象的公司,小写字母也有助于这一点。
这种谁都能看懂又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答案还真是容易收获赞同啊——可是这种分析根本就没什么意义。一看到这种答案就惊呼「好厉害啊好认真啊细节决定成败」或者谩骂「知乎的装逼犯越来越多了」的人,都省省吧。- - -这一部分针对那篇强调「P」大写的答案:小写…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To be nerdy, to be cool.首先声明,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我将和 &a data-hash=&64ba0f58fd99b49ef839340& href=&///people/64ba0f58fd99b49ef83934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爱德华& data-tip=&p$b$64ba0f58fd99b49ef839340&&@爱德华&/a& 共同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非常粗略的回答这个问题。&br&&br&首先,第一部分关于sensor,这里讲的将是800w像素的摄像头成像质量也会如此巨大,这里面有多少可以play的空间,而不是讲apple如何做,因为这是谁也不可能知道或者讲出来的绝对商业机密。&br&&br&&b&我们先来看看Image Sensor&/b&&b&(图像传感器)&/b&&b&如何工作。&/b&&br&&b&&br&毫不客气的说,手机和单反里面的Imaging Sensor是设计难度最低的Imaging Sensor,核心技术几乎完全是工艺的问题。&/b&&br&&br&因为手机的Imaging Sensor全部采用4T结构的设计。&br&&br&什么是4T结构?&br&&br&一张图解决问题:&br&&img src=&/bef2b310814dcc35be4a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3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bef2b310814dcc35be4a_r.jpg&&首先,这个是日本和美国发明的,所以现在行业内做的最好的依然是日本和美国公司。&br&&br&几乎所有的手机相机,低到200w,高到2300W,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是这样的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相比较6T,7T的结构,Fill Factor(感光率)高很多,支持Global Reset(全局重置)并且如果使用一些特殊技术,也可以实现Global Shutter(全局快门),虽然绝大多是sensor受制于frame rate和on chip ADC的限制,都使用rolling shutter。&br&&br&&b&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Image Sensor的好坏呢?&/b&&br&&br&那就是感光器件的核心——Photo Diode(感光二极管),Photo Diode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殊掺杂的硅,让照射进来的光子激发出电子空穴对,然后利用Transfer Gate(传输门TX)读出。工作原理是很简单的,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br&&br&首先,具体到硅基上的Photo Diode尺寸,究竟该如何设计?设计成什么形状?这几乎没有任何设计工具可以依赖,完全是一次次的实验,而这种实验是以千万美金计算的研发费用。除了Photo Diode的设计之外,感光部分的硅基如何掺杂形成特殊势能,Transfer Gate如何平衡传输电子的势能差和降低噪声,这都十分影响一个Image Sensor的功能。&br&&br&感光质量的好坏,最基本地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br&&br&&b&解析力,&/b&&b&线性度,&/b&&b&和 Dynamic Range。&/b&&br&&br&&b&我们经常谈及的所谓800W像素,可以影响的就是解析力,但是解析力并不只依赖于有多少的pixel&/b&&b&(像素点)&/b&&b&。现在pixel已经小到1-2um的时代,Cross Talk&/b&&b&(串扰)&/b&&b&和Micro lens的质量才是解析力的关键。&/b&&b&如果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1300W像素的成像质量很可能差于800W。&/b&&br&&br&&b&线性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器件的工艺和读取电路的设计,但是常规的image sensor并不是很关心INL。&/b&&br&&br&&b&Dynamic Range影响了我们究竟可以拍出多亮的白色和多暗的黑色,最好的体现就是夜间&/b&&b&和强光下&/b&&b&拍摄&/b&&b&的质量。&/b&&br&&br&&b&这一项,首先取决于Charge Well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所以小的感光芯片,比如说手机,是没有任何可能拍出好夜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全幅单反都那么大。&/b&&br&&br&&b&除了&/b&&b&Charge Well的面积,&/b&&b&Dynamic Range很大程度上也受工艺和使用时温度的影响和有没有使用Local sensor来校准。&/b&&br&&br&&b&所以暗光拍摄的质量和像素的多少,没有很大的关系。&/b&&br&&br&&b&如此可以继续得出,发热大的手机,也部分影响成像质量。&/b&&br&&br&首先,iphone的摄像头,历来是Sony为其定制的,或者说是apple自己深度参与研发的。Sony最好的工艺(也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工艺)一定会用在这上面,而我私以为,Apple和Sony在这一部分上是有排他协议的。也就是说,Apple的摄像头,用的工艺是不同的,或者可能是Apple深度参与设计的,依赖起点就比较高。&br&&br&其次,由于高度保密,我们无法知道iphone的pixel究竟是如何设计,Micro lens是什么排布。虽然官网上很笼统的标注了pixel的大小是1.5um,但是pixel里Photo Diode的形状和面积,尤其是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和Charge Well进行trade off. Transfer Gate如何layout,所有这些关键参数,我们根本无法知道。&br&&br&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在硬件上,一个良好的读取电路对保证成像的线性度和低噪声是很重要的,而这一部分,Apple也下了大工夫。几年前ISSCC做ADC的best paper得主现在就在Apple工作。&br&&br&而且在整机设计,比如说消除串扰,散热方面,Apple也做到了业界最好&br&&br&同样是1.5um的pixel,表现出的成像特性也会千差万别。&br&&br&所以直接用Apple精心定制的800w和其他手机的800w相比较,是比较业余的做法。&br&&br&除了Image Sensor,影响相机成像的还有DSP,而Apple在这一方面,是领域内的专家,如何做一个好的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 ,Apple是很有信心的。甚至我认为Sensor部分和ISP的设计是一体的,这个概念是法国人提出的可计算电路,就是在电路层面实现一部分固定的算法,这个技术现状主要使用在核成像上。&br&&br&所谓的算法,其实就是说,针对某个画面,该用什么样的曝光参数,用什么样的白平衡,哪部分需要提亮,哪部分应该压暗等等,这些都是由手机通过计算分析决定的。这方面的程序就是算法。说白了,&b&就是手机对于摄影的理解能力&/b&。&br&之所以说算法才是手机厂商们最终决战的战场,&b&是因为我们手机摄影拍的是jpg,&/b&&b&能如实体现照相设备实力的raw文件,在手机摄影这个强调便捷和随意的随手拍市场里(几乎)并不存在&/b&。&br&所以我认为,硬件很难拉开的差距,在软件上就完全不一样了。&br&个人之前答过一个类似问题,由于关注该问题的旁友不多,特此怒转相关片段以阐述个人观点:&br&&blockquote&可能有些童鞋还不知道,&b&jpg格式的图片并不会如实地记录了捕捉到的光影,而是经过了相机内部的优化的,raw文件才是相对原始而完整的素材。&br&然而&/b&&b&能如实体现照相设备实力的raw文件,在手机摄影这个强调便捷和随意的随手拍市场里(几乎)并不存在&/b&。一是因为大多数手机不支持raw格式输出,直接生产jpg文件,所以jpg直接代表着该设备的最终成像质量;二是从市场定位来看,大多数用手机摄影的用户对图片精细度和真实度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即使提供了又大又原始的raw格式,人家也不爱用。&br&&br&所以,对于需要将各种光影原始数据直接加工为jpg并保存的手机来说,&b&处理器与算法方面的影响非常大&/b&。&br&要知道,在拍摄时,&b&一旦你的测光有问题,导致某些场景过曝或欠曝,高光或阴影部分的细节就会大量损失,画面整体的饱和度和对比度也会明显下降,这时候你的硬件再牛,&/b&&b&照片不美观,&/b&&b&又有什么用呢?&/b&总不能指望随手拍用户各个懂得白加黑减曝光补偿之类的技巧吧。&br&而&b&如果白平衡不准,导致某些照片的色彩偏色,比如白云偏红,绿叶偏黄,美食偏蓝,出现这种破坏意境的偏色,即便你硬件再牛,照片不美观,又有什么用呢?&/b&难道指望随手拍用户各个都懂得调色温?手机的色温选择还那么少。再比如说,&b&如果你的降噪处理算法不太聪明,导致夜景拍摄时噪点涂得少,细节损失大,那么硬件上建立起来的优势还会有吗?&/b&有些厂商就是这么矛盾。&br&就个人实际使用体验而言(个人接触过iPhone4、4S、5,盖世3、4,Lumia920等旗舰级手机),iPhone在白平衡、测光方面的准确度以及对图片原始素材的处理与加工上是做得非常出色的。这也是iPhone能赢得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芳心的一大原因。&/blockquote&&br&空口无凭,我在这里只说算法如何如何,肯定不够直观,也没什么说服力,幸好之前有一组很火的历代苹果手机摄影对比,特此提出来,聊一聊,大家不妨一起看看:&br&&img src=&/b1abab46f10d9d27aa4a45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1abab46f10d9d27aa4a458_r.jpg&&首先是微距。可以看到,自3gs开始,iPhone强化了微距功能。这组照片的环境比较理想,因此图片间的差异很微弱,但还是请注意看3gs是否有些欠曝呢?4的饱和度是否太高呢?而同样是800万像素,5的草莓是否比4s的更鲜艳更诱人呢?&br&&br&&img src=&/43e282c034fbbf4a2cadbf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3e282c034fbbf4a2cadbf5_r.jpg&&请注意看这组逆光照,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苹果大概是在4s开始比较明显地针对这类逆光场景应用了&b&自动亮度优化(&/b&或者更早就有,只不过可能限于硬件或者软件,程度十分有限&b&),&/b&因此4s之前的手机拍摄的照片有着大面积的过曝和欠曝,而4s的图片明显比之前的照片动态范围更广,也就是高光和阴影区域保留了更多的细节。但4s还不够精确,因此天空过曝了,毫无细节。之后,5又强调了高光细节的保留,于是照片里有了太阳,但由于后期过大幅度地调整了亮度,但饱和度却不够准确,照片发灰,因此在5S里又针对这类逆光场景调整了饱和度。&br&这组照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十分明显地看到苹果手机摄影算法的优化,进化,突破。&br&&br&&br&&img src=&/80cafa09b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0cafa09b4_r.jpg&&这张图片也能够明显地看出苹果不断追求白平衡和曝光参数的准确,完美。&br&&br&&img src=&/53b897b3c082dcfd528be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3b897b3c082dcfd528bec_r.jpg&&&br&同样能看到肤色是越来越红润,整体影调不断变暖,亮度优化程序的不断调整,也使背景越来越明亮。冷调的人像虽然清新,但用作肖像,并不是特别耐看的(小清新者除外),毕竟暖调人像更有温度,更让人感到舒服,亲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4白平衡出现了问题,原因不明,可能是智能识别程序判断错误,没有切换到肖像风格的影调上去。这里我们不妨把它看做反例,然后思考这么一个问题:&b&如果拍照时白平衡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便它是4000万像素,又能如何?&/b&喜欢拍照的都知道,自动白平衡是很容易出错的。如果不注重相机的算法,在某些场合白平衡一旦出错,林志玲很可能就被拍成了暗夜精灵。而往相机上堆再多的像素,也无法将暗影精灵变回林志玲。&b&分辨率再高的暗夜精灵,也只是一只暗影精灵&/b&。&br&&br&&br&&img src=&/10ceeec6f19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0ceeec6f191_r.jpg&&标题是sunset,也就是黄昏。黄昏就应该是黄的,我们可以看到3gs开始,黄昏才有了黄昏该有的色调。而在4s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水面部分是提亮了的。不要小看了这点进步,为了保证准确,程序员们不得不往手机中塞入大量的场景和代码,让相机通过比较分析明白,“啊,这里是日落,光线要黄”,“啊,这里是雪景,要比默认曝光再提高了1ev”,“啊,这是个妹子,肤色要白嫩,prpr…”等等。&br&&br&&br&&img src=&/0bfcedc5f4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bfcedc5f49_r.jpg&&可以看到相比之下iPhone6的表现非常惊艳,其实从5s开始进步就已经非常明显。控噪方面影响的因素太多,通过算法进行降噪,也是数码相机时代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咱没法得到iPhone6的原始raw,所以不好说这里究竟主要得益于哪方面。但低照度下白平衡越来越准确是显而易见的。&br&&br&不得不说,苹果是个懂摄影的公司。它不但有自己的图片处理软件,懂得如何让相片变得好看,而且还在不断优化自己的各种算法。&br&通过上面的组图不难发现,苹果对细节的追求,对极致的追求,是值得尊敬的。&br&&br&Apple把提升成像质量的工作都做在了消费者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提高像素这种噱头上,这是一种认真,求实的工程态度。尤其是Apple这几年一直在Image sensor方面招兵买马,已经形成了一个实力非常强悍的团队。从sensor到ISP,Apple可以说是下了大功夫的。&br&&br&如果说Apple唯一无法突破的领域,只可能是Apple不像samsung一样有自己的foundry,在technology上没有自主权。&br&&br&&b&所以,iphone 800w像素的高成像质量是事实,这背后体现的是Apple整个公司整个系统超高的工程实力和品质把控,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工程。&/b&&br&&br&&b&这是真正的硬实力和情怀。&/b&&br&-------------------------------------------------------------------------------------------------------------------------------------------&br&最后,鉴于有些朋友略微捉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强调一下,我并没说apple 800w是最好的,但是和其他普通的800w还有部分1300w比起来,还是有优势的。&br&&br&Apple也不是不升级,你看6 plus不也上浮动镜组了嘛。。。
首先声明,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我将和
共同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非常粗略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第一部分关于sensor,这里讲的将是800w像素的摄像头成像质量也会如此巨大,这里面有多少可以play的空间,而不是讲apple如何做,因为这是谁也不可…
&p&(以下内容绝对不客观不中立,前方火力全开,有躺枪危险者请速速逃离战区!)&br&&br&Too young too naive啊。&br&&br&现在这帮90后搞什么互联网创业的,公司平均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半,一大半在天使之前就散伙了,还有一部分把钱烧完资金链断了之后就死掉了,剩下的都挣扎在倒闭的前夜。&/p&&p&天使投资人基本都指望公司过A、B轮之后撤资套一笔钱,小股东等着融资的时候有人能收了他们的股份变现,创始人都指望着公司被收购或者多融几轮钱在手上出去吹牛逼,因此国内互联网创业圈子出现了一个世界奇观:投资人帮助创业者一起吹牛逼指望着能忽悠一个冤大头进场接盘。能拖到上市的几率比北京连续三次打雷击中同一个人概率还低。&br&&br&为什么有人觉得成功率低?一来大部分90后都没什么资本,对于公司运作和市场都没什么认识,失败在情理之中;二来他们很多人包括投资人在内压根就没想把公司做成,很多人都想着套一笔钱然后走人。现在一些90后小屁孩动不动上来就谈情怀、谈改变世界,梦想是好的,老罗谈情怀是营销策略,你一个要资本没资本要经验没经验要人脉没人脉的小孩连产品都没影上来就敢谈情怀?&br&大部分公司都是先活下来,再做大做强,然后才开始吹情怀、吹改变世界,乔帮主落魄到NeXT的时候说他要改变世界了?扎克伯格在Harvard的宿舍里面就知道facebook值2000亿?当初他以为才值多少来着?乖,揉揉脸,醒醒吧。最看不惯的就是一帮学校里面的小孩搞个创业大赛,玩个过家家就以为自己是扎克伯格第二了。商业世界那是要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成功的创业不光需要头脑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历史有时候就需要那一个棋子正好有一个棋子符合要求而已,你连棋子的资格都没有就敢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扎克伯格做Facebook的时候你知道他编程多长时间了?Whatsapp创始人创业的时候你知道他之前的经历么?把你扔到乔布斯那个年代你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你能做出来么?&br&&br&公司存在的两个目的,一是存活,二是发展。能创业成功的绝大部分都是踏踏实实不矫情的实干家,绝对不是带有浪漫情怀的梦想家。就我见到的,成功的创业团队大部分都是很专业化的、成熟的团队,就是团队里面有一些(不是全部,你们这帮小学生怎么不认真看呢)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销售的行业老兵。中关村这两年最成功的一个项目恰恰不是互联网,是电源管理系统(BMS),几个月前还只有几个人,现在已经有一整栋楼了,敢问90后这帮搞互联网创业的小朋友们谁能达到这种程度?这是扎扎实实hardcore技术,硬指标摆在那里(这个项目创始人是三个技术出身的海归,细节不便多说)。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让公司有一个踏实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不是靠运气。靠变现那一点原始股来赚钱,今年运气好有钱明年运气差了点就没钱,这能叫财务自由?&br&&br&这年头,一个破(小)公(作)司(坊)做了个粗糙的APP连盈利还遥遥无期动不动就被VC吹成了市值过亿,忽悠谁呢?这不是泡沫是什么?本来IT行业发展得挺健康的,这帮VC开始乱估值,让互联网创业圈子里面吹牛逼成了一种常态。他们就等着泡沫破之前找个接盘侠接手然后自己拿着钱装成是成功人士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灌灌鸡汤、给知乎的小学生们吹吹牛逼。&br&&br&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段子:&br&有只黄鼠狼在鸡国的山崖上立了一块牌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奋不顾身的一跃,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老鹰?”&br&然后这只黄鼠狼天天就在山下等着烤摔死的鸡。&br&&br&鸡汤有毒,入坑请谨慎。&br&&br&**************************************************************************************************&br&&br&火力全开这么久,肯定有无数人躺枪。&/p&&p&老衲已经说过了,本回答绝对不客观不中立,结果评论区里碎了一地的玻璃心,你们何必跟老衲争对错?&/p&&p&&br&貌似我还没有正面回答过题主问题,那就是90后创业成功率到底低不低?&br&下面有人回答说事实上各个年龄段创业成功率都很低,其实这是不对的。&br&事实上,总体来看,大家创业成功率不但不低,&b&反而很高&/b&。&br&绝大部分创业成功的人,都不是为了炫酷地改变世界,或者像某些人一样去作死,他们只是&i&&b&&u&顺势而为&/u&&/b&&/i&。那些起早贪黑闷声发大财,40岁之后开上奔驰宝马的小老板就是典型。&br&&br&一个修车学徒跟着师傅学了几年出来单干,修车铺子搞得有声有色的,这算不算创业?&br&一个在华为干了N多年的销售出来代理华为的产品做下线,一年有个不到100W的进账,这算不算创业?&br&一个小学文化做小本生意起家的小老板在东莞开了家代工厂,摸爬滚打几年资产过亿了,这算不算创业?&br&&br&世界上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压根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亮瞎众人钛合金眼,只是&b&产业正常的拓展和更迭&/b&。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干几年,人脉、资金、渠道什么都有了,出来单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凭借你的积淀可以迅速站住脚,这就叫做“顺势而为”。马云难道是20多岁一出来干电商就成为中国首富?呵呵,这中间他走了多少弯路,积淀了多少资本,偶遇了多少不能说名字的人的孙子、儿子们,评论里的小学生怎么就看不到呢?&/p&&br&&p&互联网创业圈子里顺势而为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雷军的小米还有滴滴打车都是很好的范例。&/p&&p&雷军没有前几十年积累的资本的话,小米能有今天?很多人都以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互联网思维,但实际上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产业链的控制,小米要做的绝对不是互联网公司,这点都想不明白的话千万别去创业!&/p&&p&滴滴往前推5年还能有今天的规模么?能活2年就真不错了。&br&&/p&&p&前段时间比较火的Captime的创始人也是在深圳稳稳扎了十年才能撬得动生产和供应链。消费电子、智能硬件拼的不是技术壁垒,而是对生产和供应链的控制力。&/p&&p&&br&至于90后到底创业成功率高不高,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顺势而为的资格。&/p&&br&&p&贫道先去搬会砖,等会开启玻璃心粉碎机,有严重心里承受能力玻璃化的人请速速撤离。&/p&&br&&p&*********************************玻璃心粉碎机分割线***************************************&/p&&br&&p&现在互联网圈子里我最不爱听的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p&&p&呵呵,猪就算能飞一会,等风停了就变成了死猪;能飞得高的也肯定不是猪,苍鹰能飞上云霄也不是因为有风口在地上吹,就算没有风口它也能飞得起来。&/p&&br&&p&不知道哪只黄鼠狼在牌子上写了这话,一群人都在一窝蜂跳下去找风口,找不到风口就在地上装个鼓风机,没有鼓风机的趴在地上干吹也要把猪吹起来。你看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叔弄了个微信支付也说自己是互联网思维,这年头卖煎饼也算是互联网创业了,搞不好也是个风口呢。&/p&&br&&p&你以为遍地是风口,其实遍地都是鼓风机。&/p&&br&&br&你想到了一个点子,以为自己能一夜之间草根逆袭高富帅,然后满满地理想主义情怀就干起来了。可惜现在是资本的时代,情怀?热情?呵呵。&br&&br&&p&**************************************最后一击**********************************************&/p&&br&&p&最后一击来点实实在在的干货吧。&/p&&br&&p&评论区里有人说我是在嘲讽超课的余佳文,本人不关注36氪和科技新闻已久,对于他的情况也不是很熟悉,以上描述的只是普遍情况,不针对个别人。看到各种人上来给我举例子谁谁谁多大就做成了,别人做成了,90后也都可以!我只能呵呵了。&/p&&br&&p&媒体不是风口,媒体只是鼓风机,让大家误以为这个是个风口。你们看到这帮创业者们站在台前风光无限,你们一个个就误以为他们才是这场盛宴的主角。余佳文被媒体推到风口浪尖也不过是被资本当枪使。最近的各种投资、并购,其背后的逻辑远没有这么简单,说白了不过是大佬们用来站位、提高股本来圈钱罢了。&/p&&br&&p&昨晚的新闻联播还不错,其中报道的一个创业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和股东都闪人了,资方现在就等着有人进场接盘呢,结果被当成创业成功的典范了。咦,实际情况怎么跟新闻联播说(chui)的貌似不太一样呢?哎。&/p&&br&&p&所以啊,当鼓风机把一个什么人物吹到台前,这个信号绝对不是这家公司做得很好,绝大部分情况是大佬们找人接盘罢了。&/p&&br&&p&互联网行业现金流最强大的,从来都不是台面上的。&/p&&br&&p&有人私信我,非要跟我争论小米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问题。我就不继续和各位探讨这个问题了。&/p&&br&&p&最后一个问题:到底谁是黄鼠狼?&/p&&br&&p&全文完。&/p&
(以下内容绝对不客观不中立,前方火力全开,有躺枪危险者请速速逃离战区!)Too young too naive啊。现在这帮90后搞什么互联网创业的,公司平均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半,一大半在天使之前就散伙了,还有一部分把钱烧完资金链断了之后就死掉了,剩下的都挣扎在…
乔布斯最早设计苹果系列产品名字的时候把i小写后面的P大写 为的是让iPod iPhone iPad这些词的组成字母的下边都能对齐 不会出现ipod iphone ipad这种情况 很丑&br&&img src=&/3b1eb542e4aad18a2ac4c16a7de053ef_b.jp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3b1eb542e4aad18a2ac4c16a7de053ef_r.jpg&&&br&所以同样的Macbook Pro后面的这个P也被大写了以保持对齐&br&既然Macbook Pro是大写那么很自然的Macbook Air也要大写&br&&img src=&/0bba310deb4bc37e7373f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1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br&-------------以下为我自己的推测------------&br&而最推出iPad nano的时候则可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n是小写 并且我个人觉得nano这个词本身表示的就是小的意思 所以用Nano还是有点难看 然后iPod全线产品 nano shuffle touch classic都是用的小写&br&&img src=&/43a5aadcb142e3c2c72254_b.jpg& data-rawwidth=&903& data-rawheight=&1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3& data-original=&/43a5aadcb142e3c2c72254_r.jpg&&&br&所以再回到iPad上来 iPad mini自然也跟iPod nano一样用小写 因为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br&而iPad Air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MacBook Air 所以自然就是跟MacBook Air一样Air用大写了&br&&img src=&/bae647a2edaebd723b6a34ffb73bdc17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br&&br&扩展的一部分内容:&br&5s发布之后 苹果把原来iPhone 4S里的大写的S 换成iPhone 5s以及iPhone 5c这样的小写&br&&img src=&/ee872e4ff0f8e03f1399b91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到现在也没搞懂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 难道不怕以后一旦要发布6P 6T会碰到对不齐的情况么...&br&&br&(图片来自&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乔布斯最早设计苹果系列产品名字的时候把i小写后面的P大写 为的是让iPod iPhone iPad这些词的组成字母的下边都能对齐 不会出现ipod iphone ipad这种情况 很丑所以同样的Macbook Pro后面的这个P也被大写了以保持对齐既然Macbook Pro是大写那么很自然的Macboo…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57 人关注
1108 个回答
118 人关注
381 人关注
2472 人关注
923 个回答
14042 人关注
471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大小写切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