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形法最优解的市场选择导致了最优的利率水平

社科院专家: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社科院专家: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来源:你我贷
这次在放开下限管理时,并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除了“先贷款、后存款”的既定利率市场化顺序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彭兴韵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原因日,中央银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可以说,从形式上,中国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已接近尾声。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理之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就转向了存款领域,这是共识。这次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理时,并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除了“先贷款、后存款”的既定利率市场化顺序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中国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中枢地位以前,仍然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就意味着央行依然可以把存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由于存款利率构成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成本,央行调整存款基准利率水平,就直接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继而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调整贷款利率,影响和消费,使宏观经济大致向政府调控的目标转变。其次,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较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其宏观可能更高。根据大智慧的统计,2012年以来,中国所有银行业机构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远高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况且,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商业银行对扩大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反应完全不同:中央银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上浮动10%的政策甫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明显上升,完全没有向下浮动存款利率的;在贷款利率可以双向波动后,实际的贷款利率上浮占比更高,只有10%左右向下浮动。这表明,过去的管制利率确实压低了存款均衡利率,让商业银行获得了管制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超额利润;央行确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确实低于市场均衡所要求的利率水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后,在“存贷比”仍然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指标的监管政策下,商业银行仍然有以较高利率揽储的强烈动机,这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及其承担损失的能力,对中国银行业稳定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再次,出于宏观经济稳定的考量,新一届政府并没有采取直接的经济刺激措施,但这并不表明,政府希望以更低的增长率来换取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是以改革促效率带动经济更有效地增长,但会避免任何可能导致经济下滑的改革。放在宏观经济较低迷的时期,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也被许多人解读为曲线保增长,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则可能导致贷款加权利率上升,对民间投资和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显然,这并不是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好时机。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不利影响第一,它抑制了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整体提高。人民币存款利率并不仅仅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也是许多企业债券或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基准,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变动,会直接导致债券利率水平的变动。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使那些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的企业债券利率并非完全市场化。换言之,中国债券利率市场化程度因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而打了不少折扣,并不能真正反映债券市场实际的供需状况。第二,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也对货币市场利率起到金融抑制的效应,影响中国基准利率的建设,使中国寻求以某种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的“价格型”调控机制的努力更困难。作为货币市场流动性主要供给方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的利率上限管制,就会扭曲其产出――在货币市场供给流动性的价格水平,这就会地弱化货币市场利率(无论是Shibor还是回购定盘利率)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基准利率的应有效果。第三,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仍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受保护的利差收益,不仅扭曲了商业银行的成本绩效考核,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管理创新、贷款利率风险定价和其他创新的动力,当然也不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的竞争机制。第四,由于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调整成了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央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又不单纯出于稳定物价或经济周期波动的考虑,“利差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目标:管制利率为商业银行长期创造高达3%以上的利差(一年期贷款与存款利率)。人为创造管制利差,导致无法准确地评判中国银行业管理、创新和服务的真正效率,也无从准确评判银行业改革的总体成效。第五,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也并非长久之计。近年来,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活动表外化倾向日渐明显。按理说,商业银行本是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受益者,但随着商业银行更多、更大规模、更深入地参与到不受利率管制的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其资金来源与运用日益表外化和脱媒化,会反过来更迅速地瓦解原有的管制利率体系,把自身以更快的速度推向更加自由化、市场化、利益较少受管制保障的体制中去。这意味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社会成本会越来越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在存款利率方面,外币的存款利率早已实现了市场化,人民币存款利率已下限放开,实行上限管理,并进入进一步提高自由化的新阶段。但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可能稍微复杂一些,要求央行更有艺术地拿捏好市场化的度,并把握好时机,既要达到市场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又要避免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明显不利冲击。可以预计,央行仍会坚持“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既定顺序安排,在这个总体策略下,更灵活有序地深化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直至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标。第一,观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反应并谨慎地评估其宏观效应。利率市场化对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自2012年的利率市场化以来,存款利率浮动与银行机构的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利率上浮浮动最小,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一般均上浮到顶(10%)。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因为其系统重要性更强,即便“商业化”运作之后,仍会存在政府的隐含担保,其存单风险与存款利率会相对较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必须支付相对更高的存款利率成本。另一方面,即便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使存款利率的总体水平上升,但会使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良好的商业银行获得比较优势。显然,存款利率市场化,会让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不仅会面临相对较高的成本劣势,它们要获得与国家控股的大银行相当的资产利润率,就需要更强的风险定价能力。第二,2012年的利率市场化后,所有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竞争的共同之处,就是期限越长,商业银行利率浮动越小或没有上浮,如大多数银行对2年、3年和5年期的存款基本执行基准利率;而对活期、3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定期存款则普遍上浮。这就提醒我们,存款利率市场化选择之一就是逐步减少基准利率的档次,并对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采取不同的市场化策略和日程安排。这也是由商业银行负债的期限结构特征决定的: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占比较少,较短期的存款占比较高(尤其是活期存款占据了50%左右)。金融机构存款期限结构的均衡分布,为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提供了一个思路:不对称地逐渐扩大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并使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率先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对期限较短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实行较小的上浮区间,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最终取消其上限管理。第三,同贷款的竞争性产品发展为政府评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加速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一样,存款的竞争性产品可能同样会有助于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有人认为,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开发存款的替代产品(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可能有益于利率市场化。但笔者认为,相对于一般存单而言,CD的流动性更高,其利率较常规性存款利率会低,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要评估的恰恰是市场化后存款利率的上限在哪里。就此而论,CD并不能为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照。与CD不同,各类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可能会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就具有改革存款利率体制的内在要求,且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高于存款的信用风险,这也有利于评估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总水平。第四,虽然在2012年存款利率化后,相对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定价上的表现较为“淡定”,这种淡定部分源自于它们对自身营业网点分布优势的自信。若这部分自信因其他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而逐渐消失,它们同样会撒出“高利率”的诱饵。若国家对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当,利率市场化可能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上升,影响金融稳定。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使得健全中国商业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乃至于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都显得更加迫切。第五,在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后,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再也不能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了。中国许多公司债券也以央行设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定价基准。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许多公司(企业)债券必须寻求其他利率作为基准。鉴此,央行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乃至放开上限管理后,就要同时首手建立新的货币调控机制,包括:寻求更有效、更灵活、更自主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建立更有效的基准利率,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顺通、有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调控政策研究》、《基于物价调控的我国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信贷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责任编辑赵雪芳)
相关最新文章
利率。其实很多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国家有时也是会允许金融机构进行借款...
利率怎么算?日期:编辑:快易贷据快易贷了解,银行此前的5年期...
利率调整表概览:调整日期活期定期(整存整取)3月6月1年2年3年5年2011.0...
利率调整表查询调整日期5年以下(含)5年以上日4.144.59...
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总金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
热线电话(服务时间 09 : 00 - 21 : 00 )
Copyright (C) 2015 你我贷() 版权所有;杜绝借款犯罪,倡导合法借贷,信守借款合约
关注你我贷官方微信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 ,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日和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7.49%和5.67%,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108.3和102.6,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也相对较低。资金的供给者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的借款者支付相同的利率,谨慎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将首先退出市场,市场中就主要剩下高风险的借款者,资金供给者的收益会进一步下降,为了弥补失去的收益,资金供给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这将使风险次低的借款者出局,剩下一批风险更高的资金需求者。因此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资金供给者可能陷入利率提高,风险提高,收益下降;利率再提高,风险更高,收益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资金供给者为了追求最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利率水平,对风险小的谨慎贷款者提供较低价格的资金供给,对风险大的贷款者提供较高的资金供给。在利率管制下,金融机构没有资金的定价权,没办法使风险和收益相对称。实践中的许多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官方规定的利率,只是这部分利率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黄金老,2001),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中。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账外经营就是利率管制的一种扭曲反映,也是产生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   利率与汇率向来是互动的,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会促使国外的资金流入该国进行套利,从而使本币升值;一国的利率水平偏低会促使国内资金外逃,抛售本币而使汇率下降,因此利率管制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是冲击固定汇率体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固定汇率下,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得益彰的组合遭到破坏,如果利率不能完全放开,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得到缓解,同样也无法通过利率的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约2----3个百分点,资本外逃的压力很大。)在汇率不可能短期放开的情况下,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至少可使国内金融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根据国外的经验表明,利率管制解除后,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也可能是出于对长期压抑的补偿心理,利率水平会有一定的上升,从而可以缓解本币贬值的压力。   一国实行利率管制无非出自以下目的:一是维持资金的低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保持经济的血脉――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激烈的竞争,维护金融安全;三是为了实现特殊的目的,如集中社会资源支持关键部门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投资的低效率,金融配置的不合理;金融系统寻租泛滥,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低;金融风险难以化解,金融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利率管制的好处正在消失而弊端日益显现,利率市场化成了一种新的均衡,关键是选择何种条件下、什么时候废除利率管制,即时机是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亚洲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投资水平严重下降。自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目前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解除利率管制不但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之后才会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根据萨奇的研究(1996年),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利率上涨,5个出现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了,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解除利率管制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到底会上涨多少及能否承受住利率上涨带来的压力,这是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和谨慎推进的重要原因。日,大额外汇贷款利率放开后,该利率就小幅上涨了10%。因此,利率升高和利率作不规则的波动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是政府无规则变动利率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客户有选择金融机构的自由,所以针对相同顾客的资金定价会趋于一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表面看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分支机构数量庞大,因此不太可能造成寡头合谋抬高贷款利率的情况。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同的顾客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借款者的完整信息,区别定价就很难有准确的依据,金融机构将陷入两难选择:保持高利率,可能把风险小的优良借款人吓跑,从而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使得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保持低利率,则可能也面临收益非最大化的危险。假定收益在利率为R*时最大,降低和提高利率都会导致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减少,因此选择最优的R*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一大困境。   利率市场化后导致利率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营稳健的银行力求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从而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在银行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如果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我国金融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良资产的比例较大,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就达12000亿。如果不良资产得不到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居民存款,而居民能随利率的变动迅速调整存款的构成,所以银行的大部分负债是利率敏感性负债,其资产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它们对利率的变动反映不敏感,在利率上升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尤其是解决历史累积的问题就成了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一大困难。当然,经营比较冒进的银行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有缺口,期望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好处,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是上升,因此即使保留缺口也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而现在国有银行的情况正好相反。   利率市场化会不会对社会投资带来影响呢?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这表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利率上升和利率波动是否将对社会投资产生负效应从而使来之不易的大好经济形势受到影响呢?得益于债转股降低财务费用等一系列措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因为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取消利率管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息负担可能有所反弹,国家还需承担国企财务恶化的风险。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首先是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请看第一部分的分析),利率市场化后规模稍大的民营企业可以逐渐告别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在正规的借贷市场上获得稳定和合理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竞争会导致优良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扩大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再次是资信低的企业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可重返借贷市场,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国有企业并不会大规模的减少投资;第四是利率管制的废除有助于金融创新,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个人投资与消费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利率市场化后,社会投资总量不会减少,主要的影响是投资构成发生了变化。投资构成的变化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一时难以精确估计,但劣质国有企业的财务可能难免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任务仍很艰难。   根据中美1999年11月及随后中国与有关WTO成员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协议,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方面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乃至实现“国民待遇”,国际金融大资本就可很方便地在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在利率自由浮动的开放金融市场中,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在加入WTO之际实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竞争,为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养分;另一方面又解除了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对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完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政府的国债余额约为12000亿,但因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央行频繁地连降利息和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国家近几年发行国债的利率较低,2000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是2.89%,五年期国债的利率是3.14%。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工具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金融工具收益进一步的趋同,国债利率必然走向市场化,因此政府付息的成本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短期可能上升,市场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财政负担将增加100多亿元,这对我国比较困难的财政无疑是一个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化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创新风起云涌,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掉期等应运而生,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管制使利率风险得到固定,但也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高度自由化的,即使利率管制国的金融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同样面对大量的风险,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废除后必然将国际市场上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创新引入国内业务,因此鼓励创新是化解或转移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而且许多金融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客户的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国内银行的内控体制和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对金融创新产品在科技支持、内控保障、规章制度等方面难以配套,也客观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当然,金融创新如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中蕴藏着巨大的获利空间,为投机创造了条件,可能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风险,所以稳健的金融主体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基于规避或化解风险的套期保值而不是追求投资收益,否则这柄双刃剑可能会害了自己。   利率市场化后,监管当局不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利率,但由于利率波动频繁,监管当局的责任实际更重了。从各国的经验看,监管当局一般要控制基准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美联储控制的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联邦贴现率,可供我国中央银行选择的是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水平。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其温和性、主动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债券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启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公开市场的交易量,全年共进行了60次操作,累计交易量达7075亿元,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额为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52%(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是货币供求平衡、保持币值稳定,但在利率管制下,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公开市场业务无法用通行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难以把握操作的方向和力度,利率市场化可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同时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又方便央行稳定利率。由于金融市场上稳定的预期对防止利率波动很重要,如何公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对市场预期的形成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大监管当局决策的透明度和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就很必要。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到国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不足的货币就会从国外流入本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在现实中由于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存在,大量的资金为了套利频繁地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间流动,因此也对汇率制度产生着冲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过程中央行要维持1:8.3的美元和人民币兑换比例。国外资本的流入,货币当局需要收购外汇,增发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大,在经济过热时容易促长通货膨胀;国内资本流出,货币当局需要出售外汇收购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小,在经济下降时期容易促进经济萎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要维持汇率制度的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可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不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利率市场化需要我们做好一些配套工作,包括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等。
参考文献:   黄金老,200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 1 期   萨奇,1996,《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期   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经济研究》5期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优利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