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每搏输出量为70ml,每分输出量为5600ml,则心脏每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跑步必须了解的器官 — 心脏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是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在生命过程中,心脏不断做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泵入动脉。通过这种节律性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瓣膜的节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长跑运动中,需要给肌肉供应充足的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 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而这样高效的物质输送都是靠加快血液循环来实现的。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最主要动力,对耐力跑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心脏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心脏位于纵隔腔内,中间有肌肉墙把它隔成左右两边,左上是左心房,左下是左心室,右上是右心室。
来自身体各组织的缺氧血液,通过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流到 右心室,当心脏收缩时经肺动脉泵至肺部;由肺部流出的含氧的血液,由肺静脉运送到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当心脏收缩时由主动脉送至全身。其中,左心室壁的肌肉比右心室厚三倍,收缩力也比右心室强。
这个过程中,瓣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每一心室和大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启闭。当血液有倒流的趋势时,瓣膜就会关闭,阻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是心脏收缩泵血的动力来源。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的结构基本相似,但生理特性上还是有细微的区别。
心肌的最明显特征是自律性,也叫自动节律性,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不受外界神经控制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所以心脏的收缩是肌源性的,而不是神经源性的。这个自律性起源于特殊传导结构内的自律细胞,尤其是窦房结中的自律细胞最多。所以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成为窦性心律。
此外,心肌还具有传导性(产生局部电流)、兴奋性等特征,也是心电图检查的科学依据。
虽然心脏是泵血器官,但是它自身的血液供应却有单独的血管系统。冠状动脉就是为心肌供血的动脉。由于冠状动脉口径细小,容易因血栓、高胆固醇等因素发生堵塞。当冠状动脉堵塞时,心肌就容易发生缺血、坏死,即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就产生了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之一冠心病。近年来路跑赛场上时常发生的猝死事件,基本是潜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其它因素(过度疲劳、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心肌受损、停止收缩。
心脏每收缩或舒张一次,成为一个心动周期。(当心率过分增快时,心动周期显著缩短,心脏收缩或舒张的幅度不足,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在60-100次每分钟。
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心率变化很大,熟睡、休息时心率慢;体力活动、情绪紧张时心率快。心率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和运动水平,心率情况都不同。训练良好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较慢,优秀长跑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每分钟50次以下。
每个人的心率增加也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叫做最大心率。
心率是了解循环系统机能最简单易行的指标,也是长跑运动中最常检测的指标,作为反映运动强度与生理负荷的指标之一,并用于自我监督和医务监督。早晨的静息心率(晨脉)也是监测过度训练的重要指标。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都会泵血一次。每一次心脏收缩的泵血量,又叫每搏输出量。安静状态下普通人为70ml左右。
心输出量-一分钟内心室收缩所排出的血容量,它是单次泵血量与心率的乘积,普通成年人为5L左右。
一般来说,心肌收缩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大。耐力项目运动员虽然心率较低,但是心肌发达,每搏输出量大,从而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
剧烈运动时,心率可达180-200次每分钟,每搏输出量增加到150ml左右,每分钟的输出量可达25-30L.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
心理贮备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机体的适应水平。耐力跑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后,心理贮备明显高于其他人,最大心输出量可达安静时的5-6倍。主要是因为心肌经过锻炼后较发达,收缩能力增强,增加了每搏输出量;同时由于静息心率减缓,故运动中心率的贮备增长空间也增大。
今天对心脏的介绍,主要是让大家对这个“跑者最关注的器官”有个更清晰、更权威的了解,后续我们会针对跑步对心脏的影响包括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进行进一步的介绍,欢迎继续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心脏彩超正常值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心脏彩超正常值
心脏彩超正常值
是指心脏彩超中各项指标的一个正常范围参考值。检查的有、、永存左上腔,升主动脉、弓降部。
心脏彩超正常值指标列表
二维超声测值
主动脉内径AO
肺动脉内径PA
室间隔厚度IVS
左室后壁厚度LVPW
左室内径LV
左房内径LA
右室内径RV
右房内径RA
右室流出道RVOT
多普勒测值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MV
0.3~0.9m/s
主动脉瓣口流速AV
1.0~1.7米/秒
三尖瓣口血流速度TV
0.3~0.7m/s
肺动脉瓣口流速PV
0.6~0.9米/秒
左心功能测值:
舒张末期容量EDV
收缩末期容量ESV
舒张末期内径LVD
收缩末期内径LVS
射血分数EF
缩短分数FS
左室射血分数LVEF
左室缩短率LVFS
E峰与A峰比值E/A
每搏输出量SV
二尖瓣瓣口面积MVA
主动脉瓣口面积AVA
2.5-3.5cm2
房缺大小、流速
肺动脉压力PAP
15-28 mmHg
室缺大小、流速
Nakata指数(PAI指数)
二尖瓣反流Mcgoon指数
心脏彩超正常值计算
Nakata指数(PAI指数)=左右肺动脉截面积之和÷体表面积
Mcgoon指数=左右肺动脉直径之和÷水平主动脉直径
项目名称: 内径(mm) 部位名称 厚度( mm)
LA &35 室间隔IVS &12
LV &55 左室后壁LVPW &12
升 AO &35 右室壁 &3-4
主 PA &30 左室壁 &9-12
RA &40 右室 &25
左室流出道 18-40 右室流出道 18-35
部位 分度 瓣口面积 (cm2 )
最轻:≤2.5 轻度:2.0-2.4
轻-中度:1.5-1.9 中度:1.0-1.4
重度:0.6-1.0 最重度:&0.5
轻度:1.6-1.1 压差:20-50mmHg
中度:1.0-0.75 压差:50-100mmHg(或者50mmhg-80mmhg)
重度: &0.75 压差:100mmHg(或80mmhg)以上
正常: 15-30mmHg
轻度: 30-50mmHg
中度: 50-70mmHg
重度: &70mmHg
左室功能(LVEF)正常:&50% 轻度降低:40%-50%
中度降低:30%-40% 重度降低:&30%
左室充盈功能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40岁 69±12ms &40岁 76±13ms
E波减速时间:(EDT) 199±32ms
A峰E峰流速比值:E/A &1
血管正常值:
:内膜增厚&1mm 斑块&1.2mm
血流速度:&0. 50m/s
狭窄分级: 轻度 减少0-50% 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中度 内径减少51-70% 收缩期峰值流速&12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严重狭窄 内径减少71-90% 收缩期峰值流速&170m/s 舒张期流速&40 cm/s
极严重狭窄内径减少91-99% 收缩期峰值流速&200m/s 舒张期流速&100 cm/s
闭塞 内径减少100% 闭塞段可见血栓回声,管腔无血流信号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分级:
I级 反流时间1-2s II级 反流时间2-3s III级 反流时间4-6s
IV级 反流时间&6s
心包积液分级: 微量:2-3mm ,&50ml:房室沟 下后壁
少量:3-5mm ,50-100ml: 下后壁
中量:5-10mm ,100-300ml:房室沟 下后壁 心尖区
大量:10-20mm ,300-1000ml整个
极大量:20-60mm ,ml:明显摆动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异丙肾上腺素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异丙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为一种β受体激动剂,用于支气管哮喘及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异丙肾上腺素化合物简介
异丙肾上腺素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异丙肾上腺素
中文别名:异丙肾、(-)-N-异丙基-L-去甲肾上腺素、喘息定、硫酸异丙肾上腺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异丙基去甲肾上腺素、治喘灵
英文名称:isoprenaline
英文别名:asmalar、A 21、isoprel、(+/-)-isoproterenol、Aludrine、Isonorin、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Isopreterenol、Isoproterenol、Isoproterenol Hydrochloride、Isuprel、Medihaler-Iso、Norisodrine
分子式:C11H17NO3
分子量:211.25800
精确质量:211.12100
PSA:72.72000
LogP:1.52010
异丙肾上腺素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粉末,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和空气渐变色,在碱性溶液中更易变色。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熔点:165 - 170?C
异丙肾上腺素药物说明
异丙肾上腺素分类
循环系统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 & 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药
异丙肾上腺素性状
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和空气渐变色,在碱性溶液中更易变色。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异丙肾上腺素剂型
1.注射液:0.5mg(0.5ml),1mg(1ml);
2.片剂:10mg;3.气雾剂:0.25%(20ml)。
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
异丙肾上腺素
1.兴奋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血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但剂量过大可引起血管强烈扩张,反而使灌注量下降。加快心率及传导的作用较强。对正位起搏点的作用比对异位起搏点的作用强,与肾上腺素相比,不易引起心律失常。
2.异丙肾上腺素兴奋β2受体,主要是使骨骼肌血管扩张,对肾和肠系膜血管也有较弱的扩张作用。其心血管作用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变大。
3.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较强的舒张作用,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强于肾上腺素。但与肾上腺素不同,异丙肾上腺素不能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和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
4.其他方面的作用包括促进糖原分解及游离脂肪酸释放,使组织耗氧量增加。
异丙肾上腺素药代动力学
雾化吸入吸收完全,吸入2~5分钟即起效,作用可维持0.5~2小时。静注作用维持不到1小时; 舌下给药15~30分钟起效,作用维持1~2小时。静注后作用于β1肾上腺素受体,半衰期仅1分钟,半衰期α为4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通过肾脏排泄。雾化吸入后约5~10%以原形排出; 静注后约40~50%以原形排出。
异丙肾上腺素适应症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②治疗心源性或感染性休克;③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搏骤停。
异丙肾上腺素禁忌症
1.冠心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率大于120次/min、小儿心率大于每分钟160次者禁用。
2.对异丙肾上腺上腺上腺素或产品中的其他成分过敏。
3.心动过速。
4.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改善心肌收缩力者。
5.心绞痛、心肌梗死、嗜铬细胞瘤和心房颤动患者禁用。
异丙肾上腺素用法用量
该品口服无效。舌下含药,可从舌下静脉丛迅速吸收。气雾吸入迅速吸收,其生物利用度约为80%-100%。有效血浓度为0.5—2.5mg/ml,Vd为0.7L/kg。在肝脏与硫酸结合,在其它组织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甲基化代谢灭活。静脉给药后,尿中排泄原形药物和甲基化代谢产物各占50%。气雾吸入后,尿中排泄物全部为甲基化代谢产物
1、支气管哮喘:舌下含服,成人,常用量,1次10~15mg,1日3次;极量,1次20mg,1日60mg。小儿,5岁以上,每次2.5~10mg,1日2或3次。气雾剂吸人,常用量,1次0.1~0.4mg;极量,1次0.4mg,1日2.4mg。重复使用的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
2、心跳骤停:心腔内注射0.5一lmg。
3、房室传导阻滞:Ⅱ度者采用舌下含片,每次10mg,每4小时1次Ⅲ度者、心率低于40次/分时,可用0.5~1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300ml缓慢静滴。
4、抗休克:以0.5-lmg加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滴速0.5~2μg/分,根据心率调整滴速,使收缩压维持在12kPa(90mmHg),脉压在2.7kPa(20mmHg)以上,心率120次/分以下。
异丙肾上腺素注意事项
1.(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糖尿病;(3)心绞痛;(4)高血压;(5)惊厥。
2.药物对妊娠的影响:美国FDA认为异丙肾上腺素应属妊娠C类。
3.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使用异丙肾上腺素时应监测血钾浓度。
4.过多、反复应用气雾剂可产生耐受性,此时,不仅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之间有交叉耐受性,而且对内源性肾上腺素能递质也产生耐受性,使支气管痉挛加重,疗效降低,甚至增加病死率。
5.舌下含服时,宜将药片嚼碎,含于舌下,否则达不到速效。
6.已有明显缺氧的哮喘患者,若用量过大,易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可致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7.气雾吸入时,应限制吸入的次数和吸入量。
8.雾化吸入在12h内已喷药3~5次而疗效不明显时,应换药。
9.异丙肾上腺素可与肾上腺素交替使用,但不能同时应用,交替使用时须待前药作用消失后才可用后药。
10.异丙肾上腺素遇酸碱破坏,忌与氧化物和碱性物质配伍,否则疗效降低。
11.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机械性梗阻及低血容量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患者已有明显缺氧者,用量过大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致心律失常,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成人心率超过每分钟120次,儿童心率超过每分钟140次时,应慎用。
12.使用前宜先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用药期间须进行血压、心排出量、心电图及肺楔压定时或连续监测
异丙肾上腺素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咽发干、心悸不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目眩、面潮红、恶心、心率增速、震颤、多汗、乏力等。
有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心悸,诱发心绞痛,头痛,震颤,头晕,虚脱,个别病例支气管收缩(痉挛),舌下给药可引起口腔溃疡,牙齿损坏.反复使气雾剂过多产生耐受性,使支气管痉挛加重,疗效降低,甚至增加死亡率.
此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其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悸、潮红及诱发心绞痛。应用此药有需逐渐增加剂量的倾向,从而增加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此药可致心电图出现心肌梗塞波形,或如静脉输入此药不小心,可导致心室颤动或甚至心肌坏死。
它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气道阻力减低,但使通气灌注比例失常并加重低氧血症,患者感到好转而病情在恶化。此外,它有时可诱发奇怪的支气管痉挛。
常见有头痛、震颤、忧虑、头晕及虚脱。
舌下含化此药时也可引起周身反应,同时常有口腔溃疡。
异丙肾上腺素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拟交感胺类药有交叉过敏现象。
2、与全麻药合用,可增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3、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该品对岛受体的作用,而使α受体作用占优势,外周血管总阻力加大。
4、与硝普钠同用,可使心排血量微增,肺楔压略降。
5、与去氧肾上腺素合用,对控制哮喘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改善通气功能。
6、禁与环丙烷、氟烷等卤烷类麻醉药同用,否则可致严重心律失常。
7、氯化钾及各种可导致血钾过高或过低的药物均可增加该品对心脏的兴奋性,易引起心律失常。
8、不能与pH值6.0以上的药物配伍,如钙制剂、氨茶碱、利多卡因、磺胺嘧啶钠等配伍。
9、与口服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加抗凝作用。
10、与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合用可增效,但不良反应也增多。
11、并用普萘洛尔时该品的作用受到拮抗。
12、与拟肾上腺素药物、茶碱、甲状腺制剂同时应用,将增加此药的毒性作用
异丙肾上腺素中毒
异丙肾上腺素对β受体作用较强;过量时因增加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坏死;并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兴奋症状。少数哮喘患者过量吸入异丙肾上腺素或在常规剂量下引起哮喘症状加重,称为“矛盾性支气管治疗反应”,可能因其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3-甲氧基异丙肾上腺素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所致。
恶心、心悸、心绞痛及各种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及震颤等。
中毒急救处理
1、立即停药。于皮下注射部位近心端处缚扎止血带,以限制药物迅速吸收。
2、给予肾上腺素阻断药,如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10 mg,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5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也可含服硝酸甘油0.5mg,必要时间隔15~30分钟重复;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也有效。用药期间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以防不测。
3、心室颤动者首选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能量200~300焦。如一时无除颤器,可用利多卡因100~150mg静脉注射;然后以1~4mg/min速率持续静脉滴注;如未能转律,5~10分钟后再静脉注射100mg,也可一次心腔内注入200~250mg。多次电除颤失败是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指征,如用普鲁卡因胺100mg静脉注射,每5分钟1次,总量用至500~1000mg;接着用2~4mg/min持续静脉滴注。或用溴苄胺首剂3mg/kg,静脉注射;随后再次电击。然后可再用此药,每15分钟1次,直至最大剂量25mg/kg。还可用胺碘酮150~500mg,静脉注射,或10 mg/(kg·d)静脉滴注。
4、对症处理,吸氧等
异丙肾上腺素专家点评
异丙肾上腺素常用吸入剂量,吸入后1min见效,作用维持2.5h,主要用于支气管急性发作抢救时使用,很少作常规治疗用。异丙肾上腺素兼有β1受体和β2受体兴奋作用。可兴奋心脏高位起搏点。又可扩张周围血管,使降低。适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也用于及心跳骤停首选药物。其气雾剂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功能主治: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以0.25%气雾剂每次吸入1-2揿,一日2-4次,喷吸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喷吸时应深吸气,喷毕闭口8秒钟,而后徐缓地呼气。
2、小儿常用量(婴幼儿除外):0.25%喷雾吸入。
3、极量:喷雾吸入一次0.4mg,一日2.4mg。
剂型:气雾剂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咽发干、心悸不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目眩、面潮红、恶心、心率增速、震颤、多汗、乏力等。
禁忌:心绞痛、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1、心律失常并伴有心动过速;心血管疾患,包括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 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动过速慎用。
2、遇有胸痛及心律失常应及早重视。
3、交叉过敏,病人对其他肾上腺素激动药过敏者,对本品也常过敏。
成份:【化学名称】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化学名称为4-[(2-异丙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盐酸盐。
性状:本品在耐压容器中的药液为无色或带黄色的澄清液体;揿压阀门,药液即呈雾粒喷出。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拟肾上腺素药物合用可增效,但不良反应也增多。
2、并用普萘洛尔时本品的作用受到拮抗。
药理作用:本品为β受体激动剂,对β1和β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α受体几无作用。主要作 用:①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②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及冠脉亦不同程度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其心血管作用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变大。③作用于支气管平滑 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驰。④ 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药物过量:过多、反复应用气雾剂可产生耐受性,此时,不仅β受体激动剂之间有交叉耐受性,而且对内源性肾上腺素能递质也产生耐受性,使支气管痉挛加深,疗效降低,甚至增加死亡率。故应限制吸入次数和吸入量。
药代动力学:雾化吸入吸收完全,吸入2-5分钟即起效,作用可维持0.5-2小时。雾化吸入后约5%- 15%以原形排出。
贮藏:遮光,密闭,在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保存
.摩贝化合物百科[引用日期]
.医学百科[引用日期]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7.
.药源[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同济大学医学院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射血分数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正常值为50-70%,可通过心脏彩超进行检查,是判断心力衰竭类型的重要指征之一。心室射血分数是指心室的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容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为:EF=(EDV-ES)*100%/EDV,式中EF为射血分数;EDV为心室舒张末容积;ES为心室收缩末容积。从式中可以看出,射血分数是一个容积比率指标,从容积的角度反映的心室的射血功能。
射血分数名称
[拼音]shè xuè fēn shù
[中文]射血分数
[英文]Ejection Fractions
射血分数详情
左室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心室收缩时并不能将心室的血液全部射入动脉,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心室舒张期的容积:左心室约为145ml,右心室约为137ml,博出量为60-80ml,即射血完毕时心室尚有一定量的余血,把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正常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为≥50%;右心室射血分数为≥40%。若小于此值即为心功能不全。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血细胞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xuè xì bāo]
血细胞又称“”,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种类: :主要的功能是运送。 :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后吞噬。 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血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
径6-9.5μm,平均7.2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较厚(2.0μm),故在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无细胞核。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其形状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女性约10.5~13.5g。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囊称为(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
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性,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吞噬,同时由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血细胞生成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况下尚能从骨髓造血组织中迁出,随着血流到达髓外组织形成造血细胞小结,称为集落形成单位。每一个小结由许多同类型分化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干细胞虽有自身复制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处于增殖状态,而是处于休止的G0期。
原始干细胞可分化为两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单位细胞(CFU-C),又称骨髓干细胞,它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发育为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之前,要经过各系的定向干细胞阶段。另一支为淋巴样干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发源地.其分化和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淋巴干细胞亦是,可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定向干细胞.一为胸腺衍生的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一为骨髓依赖的B淋巴细胞或称B细胞,这两种细胞经过相应抗原的再刺激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咆,然后逐步发育成熟,分别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血细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的,但只有幼稚细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细胞分裂的形式有两种:
(1)有丝分裂(间接分裂)在细胞分裂时,有特殊的丝体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环血中不出现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的数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状态。分裂过程可分为4期,主要表现在核的变化上。①前期(又称单丝球期):细胞开始分裂时.胞体变成球形,胞核膨大,聚集成
单个柱状的染色体,核膜及核小体消失,形如丝球。细胞质染色变浅,细胞器及包涵物暂时隐匿,显示。②中期(又称单星状期):中心体开始分裂,逐渐向,其间连有丝状
体,形如纺锤,称纺锤体。细胞核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中部,似星状或菊花状。③后期(又称双星状期):每个染色体均匀分裂为二,丝状体收缩,使分裂后的染色体随中心体趋向细胞两
端,分别排列为两个星状。细胞质开始收缩。④末期(又称丝球期):趋于细胞两端的染色体开始聚集为丝球状,进而分散为,构成两个新核的小细胞核,此时胞质可形成哑铃
状,最后胞质分开,细胞分裂为二。
(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该分裂过程的表现形式较简单,通常是细胞的核小体首先开始分开,然后胞核表面出现收缩,随之逐渐加深而分解为二,继之胞质分开,从而直接形成2个子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细胞概念和分类
红细胞(RBC)与白细胞(WBC)
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和两种。
血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 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较高,它是一种,含有酸性磷酸酶和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血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血细胞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血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 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 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如排斥异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产生抗体,参与。
血细胞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红骨髓巨核细胞细胞质的脱落物,本身不是细胞。正常数值为10万~30万/μ1。它是骨髓中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
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和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的作用。血小板寿命约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则有出血危险。
血小板颗粒有两种:特殊颗粒和致密颗粒。特殊颗粒又称α颗粒,体积较大,圆形,中等,内含凝血因子Ⅲ、等。致密颗粒较小,电子密度大,内含5-羟、ADP、ATP、、肾上腺素等。两种颗粒内容物的释放均与血小板功能有关。血小板小管系也有两种: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开放小管系散在分布,管腔明亮,开口于血小板表面,借此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致密小管系是封闭的小管,多分布在血小板周边,管腔电子密度中等,能收集钙离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血小板周边有环行排列的和微管,与血小板的形态变化有关。
血细胞贫血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
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
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简单地说,血细胞就是来运输O2的载体,如果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就减少,就会贫血
血细胞比容
1、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称
2、英文名:hematocrit缩写: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身体部位或器官: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男 性:0.40~0.50 (40~50vol%)
女 性:0.37~0.48 (37~48vol%)
新生儿:0.49~0.60 (49~60vol%)
检查结果意义:(1)增大: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②大面积烧伤。③。④(新生儿、高原病、重症等)。(2)减少:①贫血或妊娠稀血症。②继发性症。③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④妊高症。
血细胞压积
HCT,Ht,packed cell volume(PCV)
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
参考值:男:0.40-0.50L/L (40%一50%)
女:0.37-0.45L/L (37%--45%)
血液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可以把血液分为两大部分,血浆和血细胞。如果将血液放在一个特殊的试管中(温氏管)按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进行离心,最终使得红细胞完全压实在试管的底端,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密切,尽可能排除所有血浆,此时血浆会全部被挤出到血细胞的上面,这时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们所要得到的红细胞压积,即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也叫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压积还可用毛细管法和血细胞计数仪法测定。红细胞压积通常缩写为HCT或Ht,测定单位现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占有多少升来表达(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血细胞分析仪
自50年代初先生发明了粒子计数技术的专利,制造了第一台仪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血细胞分析仪实质上是指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最初的血细胞计数仪(Cell Counter)仅能计数红细胞(RED)和白细胞(WBC),后来又有了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MCV)等几个参数.而发展成为血细胞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后,又增加了许多分析和计算参数,如(RDW),(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白细胞三分群,白细胞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异常淋巴细胞提示,提示等各种参数和功能也不断地添加到一些品牌的仪器上.
电阻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待测液体中置一微孔,在微孔的两端各加一定电压的电极,当液体中的颗粒巾进经过微孔时,电极间的电阻就会产生训瞬间的变化,以因而产生电脉冲,对这种电脉冲进行计数就可得到颗粒的数量,脉冲幅度的大小表示颗粒的体积的大小,经过对各种细胞所产生脉冲的大小的电子的选者择,可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胞;在液体中加上一定的负压就能使经过微孔的液体流动.
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新荧光化学物质等多种高科技技术在临床检验工作的应用,使血细胞分析仪在自动化程度,先进功能和完美设计方面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血细胞分析仪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进行常规的血细胞分析,还增加了许多扩展功能,例如将网织红细胞(RET)的计数和分析功能加入其中,一些仪器还另外增加了幼稚细胞分析和分析功能,甚至对血液细胞中某些寄生虫进行提示,更有一些仪器把流式细胞分析仪的某些功能和并到血细胞分析仪上,在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时可得到某些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结果.
在常规血细胞计数仪上,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共用一个测量通道,血红蛋白含量(HGB)的测定在任何类型,档次的仪器中其测试原理都是相同的.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有其专用的通道,现我们就对分析仪上各测试项目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些简要介绍.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是在被稀释的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使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比例,仪器便可显示Hb浓度.不同系列的血液分析仪配套溶血剂配方不同,形成的血红蛋白衍生物也不同,但大多数的最大吸收光谱接近540nm.近年来许多高档的分析仪上采用了激光散射法进行单个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分析,以尽量减少高WBC,乳糜血,高等对HBG比色的影响.
血红细胞及血小板
血红细胞的检测是血液分析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细胞的检测以往主要还是使用阻抗法对红细胞的数目和体积计数,以此分选出不同大小的信号并打印出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但现在也采用光学和电阻抗法结合的处理方法对红细胞体积进行分析(3D)以期得到更正确的结果.如的ADVIA 120以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以低角度前向光散射和高角度散射两个同时测量1个红细胞,根据低角度光转换能量的大小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与总数;根据高角度的光散射得出单个血红蛋白浓度,可准确得出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测定值,并绘出红细胞散射图,单个红细胞体积及红细胞内Hb含量的直方图及求出RW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DW(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等参数.
由于血小板和红细胞体积的明显差异,很容易用一个限定阈值将两者同时测得的光电信号区分.因此,迄今为止全血分析中血小板,红细胞检查均采用一个共用的分析系统.但由于血小板和红细胞测量信号常有交叉,如大血小板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误认为红细胞而计数,小红细胞的脉冲信号可能进入血小板通道,造成实验误差.各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采用多种先进技术以减少的干扰,以下我们就分别给予介绍:
扫流技术(sweep flow):由于血小板和红细胞在同一个计数池中计数,红细胞体积较大,在通过正中计数感应区时会形成一个大脉冲,若有回流会同时又产生一个因涡流再度进入感应区边缘而形成的小脉冲使电极可能感应到相当于血小板大小的小脉冲,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多.扫流技术是在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同时,在红细胞计数小孔的后面有一个稳定的液流通过,这样可以使后的红细胞被立即冲走,以防止回到感应区被计数为血小板.
防反流装置:为防止以被计数的红细胞又回到感应区,在红细胞计数池小孔的内侧安装一块带孔的小板,板上小孔的直径比红细胞计数孔略大,正好位于计数孔的后方,感应区以外.当进行细胞计数时,由于负压的作用细胞快速通过小孔感应区并穿过挡板小孔,即使挡板外侧产生涡流,红细胞也会被阻挡在感应区之外,不影响血小板计数.
鞘流技术(sheath flow):为了避免计数中血细胞从小孔边缘处流过及湍流,涡流的影响,发明了鞘流技术.具体做法是用一毛细管对准小孔管,细胞混悬液从毛细管喷出,同时与四周流出的鞘液一起流过敏感区,保证细胞混悬液在中间形成单个排列的细胞流,四周被鞘液围绕.鞘流技术可应用于两种细胞计数原理:一为电阻抗原理,鞘流通过小孔的敏感区进行细胞计数;另一种为激光计数原理,细胞液流室较长,与激光垂直相交,激光光束对流经的每一个细胞照射后产生光散射,利用此原理进行细胞计数.
浮动界标:正常标本中红细胞与血小板体积相差较大,一般将红细胞与血小板的界限定于35fl,大的为红细胞,小的为血小板,也有以30fl或20fl为界限的.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能有大血小板超过35fl界限,造成血小板漏计使结果偏低;反之,如果红细胞体积偏小(如缺铁性贫血,),则可能将部分小红细胞误计为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偏高.为了结果准确一些,计数仪利用计算机在5-35fl间寻找直方图最低点,以此定为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界限.由此可使所计数的数值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各种细胞间的界限可以随细胞实际大小而向左或右移动,故称为浮动界标技术(floating threshold).
此外,还有延时计数(extended count),拟合曲线(fitting curve)等技术以确保计数结果和体积分布图的准确性.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在早期的单分类仪器中,WBC的计数是将病人的血样经抗凝后按一定比例稀释,再加入溶血剂(作用是使细胞膜皱缩,周围的胞浆慢慢从细胞内扩散,但细胞颗粒仍在),使经过这样预处理的病人血样成为有的液体,并使其在一定时间内流过一个用红宝石做成的微孔.不同的颗粒可用不同大小的微孔来测试,一般情况下测量白细胞的微孔尺寸长*直径为100*70微米左右.后来,许多公司在单分类仪器的基础上利用经过溶血处理后的白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将产生大小不同的电脉冲,通过仪器内电脑的各个通道运算可初步确认相应的细胞参数,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小细胞亚群),中性细胞(单核细胞亚群)和粒细胞群(大细胞亚群)三个分类计数.由于采用液流聚焦电阻法克服了微孔易堵,液体返流等问题,采用了定容积方法来克服由于负压不稳引起的误差,并将稀释,添加溶血剂等多道手续在机内一次完成,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在电路上,还在通道中对多个颗粒同时进入微孔敏感带而造成的误差进行自动校正,数据经CPU处理后在显示器,打印机上用数据图表,直方图等形式读出,仪器软件提供人机对话界面,能方便地完成定标,质控,测量,冲洗等日常操作,报告参数有近20项.此类仪器由于结构和电路上都较单分类仪器作了较大改进,性能稳定,在中小医院得到了广泛使用.
近期血细胞分析仪测试原理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方面的改进.对WBC来说,从单分类到三分类,五分类甚至九分类,血细胞的测定和分析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方法,已发展到利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白细胞,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区分,辨别经上术方法处理后的各细胞间的细胞差别,综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分群结果.联合检测法代表了血细胞分析仪的最新发展趋势.如库尔特公司的STKS和GEN.S采用电阻抗,激光及电磁波技术,拜尔公司的ADVIA系列采用化学反应与激光技术结合原理进行白细胞五分类测定,雅培公司的CD-3500采用电阻抗与光散射结合技术,希森美康公司的XE-2100/SE-9500用硫化和特殊溶血剂及电阻抗与射频技术检测幼稚细胞等,这些仪器的问世大大提供了自动化仪器进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性,使仪器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下面就各大厂家对白细胞的分类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做些介绍.
Coulter公司的VCS
VCS技术即体积测量,高能电磁波传导性和激光散射技术(见原理图1).
V代表体积.Coulter公司仍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和体积测量.C代表一束电磁波穿透细胞的传导性,它取决于细胞的大小及内部结构.通常我们用较正后的传导性来反映细胞的内部结构,如核的大小,核浆比例及细胞内质粒的大小和密度,所以传导性可辨别体积完全相同的两组细胞群.例如直径均在9-12um的小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S代表光散射,可以依据细胞表散射的特点对细胞进行分类.用激光光源产生的单色光束直接进入计数池的敏感区,在不同角度(10°~70°)对每个细胞进行扫描分析,测定其,从而提供,形态的光散射信息.由于粗的散射强度比细颗粒细胞更强,故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具有很好的区别能力.
图1,VCS法白细胞分类原理
VCS技术可使白细胞处于与机体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得出检验结果.首先在样本内加入只作用于红细胞的溶血剂(erythrolya)使红细胞溶解,然后加入抗溶血剂(stabilyse)起中和溶血剂的作用,使白细胞表面,胞质及细胞大小等特点仍保持与体内相同的状态,由于不同的细胞在细胞体积,表面特征,内部结构如核浆比例和颗粒构型及质量等方面完全一致的几率很小,加上仪器配备了先进软件,可与流式细胞仪一样调较,设置门限,可在三维图像上将各细胞较好的分开,达到较准确的分类,同时可提示幼稚白细胞,等.此外,还可将包被了抗CD4和CD8单克隆抗体的聚苯乙烯微球加到血液中,使含有相应表面(抗原)标志的淋巴细胞结合相应的微球而改变该细胞的VCS性质,在分析仪上直接计数CD4和CD8淋巴细胞,并计算比率.以此原理生产的仪器以GEN·S细胞分析仪为代表.
的光散射与联合技术
以ADVIA120为代表的此类仪器联合应用激光散射与技术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用激光散射技术计数血细胞,因细胞表面结构不同,在不同角度上所测散射光会有所差别.此仪器有四个测量通道:血红蛋白测量通道,红细胞/血小板测量通道,嗜碱性粒细胞测量通道,过氧化物酶测量(白细胞分类)通道.其利用五种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对白细胞进行染色,测定其强度,对白细胞进行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每个细胞产生两个信号:组化染色结果与光散射结果.它以X轴代表吸光率(组化染色酶反应强度),Y轴代表光散射(细胞大小),一起定位于细胞图上(cytogram)见图二.计算机系统对存储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嗜碱性或分叶细胞通道结果计算出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血液中五种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排列顺序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均无过氧化物酶.将待测血液加入清洗剂和甲醛的等渗液体内经孵育,再加入过氧化氢(H2O2)和四氯-萘酚,细胞内过氧化酶分解产生〔O〕-,使四氯-萘酚显色并沉淀,并定位于酶反应部位.由于酶反应强度不同,激光束照射细胞在低角度(0°-5°)和高角度(5°-14°)测定散射强度也不同.低角度反映细胞大小:由于嗜碱性粒细胞在此溶血剂中保持不溶(细胞大),故散射强;高角度反映核叶数目及大小,核叶多,核
图2,过氧化物酶通道白细胞分类原理图
大则散射强.最后由计算机综合处理分析,给出较准确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其中还包括了大型不染色细胞群,即非典型淋巴细胞或过氧化物酶阴性的幼稚细胞,故称六分类.该仪器采用激光散射法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均需加入试剂;同时还可在红细胞稀释液中加入可染RNA的荧光染料,经激光照射激发后,对其中的网织红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得到八个网织红细胞参数.
由于其采用化学染色方法来分析细胞类别,故其共使用了11种试剂来进行测试,运行成本较高.
雅培(Abbott)公司采用的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技术。
以CD-3500和CD-3000型血细胞分析仪为代表的此类仪器采用了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其原理是利用鞘流液与血标本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使其白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只有碱性粒细胞颗粒因有吸湿特性而其结构有较微改变),红细胞在该鞘流液中细胞膜完整且和鞘流液的吸光指数相等,故不会干扰白细胞的检测.用偏振激光束射照单个排列细胞(集中于一直径30um的小股液流中),并进一步分辨细胞.该技术采用了其他仪器很少用的10°窄角和偏振加消偏振检测法,分辨能力有所提高.它第一步先测试中性/单核细胞,用0°-90°的散射数据,再测90°D的衍射差,将嗜酸性和中性细胞分开,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则按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不同,所产生的散射光也各异,用可调较的门限加以区分.其采用特定程序自动储存分析数据,并经电脑软件处理,在屏幕上显示6个散点图和两个直方图.
4,Sysmex公司的射频(RF)加直流阻抗式(DC)的白细胞分类技术
典型机型如SysmexSE-9000/SE-9500/XE-2100等.这类仪器共有四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将标本用特殊细胞染色技术处理后再应用RF和DC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其共采用如下四个检测系统:
淋巴,单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电阻抗与射频联合检测方式,使用作用较温和的溶血剂,对核及细胞型态影响不大.在内外电极上存在直流和高频两个发射器.由于直流电不能达到细胞质及核质,而射频电能透入胞内测量核大小和颗粒多少,因此这两种不同的脉冲信号的个数及高低综合反映了细胞数量,大小(DC)和核及颗粒密度(RF).由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的大小,细胞质含量,核形态与密度均有较大差异,故可通过扫描得出其比例.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电阻抗方式计数.血液经分血器分血后部分与溶血剂混合,特异的溶血剂使嗜酸性粒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均溶解或萎缩,这种含完整嗜酸性粒细胞的液体经阻抗电路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系统:该系统检测原理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同,不同的是其溶血剂只能保留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
幼稚细胞检测系统:该系统也是利用电阻抗方式计数.其原理是由于幼稚细胞上的较成熟细胞少,在细胞悬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后,由于脂质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上的硫化氨基酸较成熟细胞多,且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故能保持幼稚细胞的形态完整而溶解成熟细胞,即可通过阻抗法检测.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简称网红)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迄今国内仍多采用显微镜目测法,由于受主观影响,其计数精度较差.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SYSMEX公司首先推出R-1000网红细胞分析仪,开始用分析仪代替目测法,无论从实验方法还是临床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网红细胞是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由于其胞浆中残存嗜碱性物质,在活体可被蓝染成蓝色细颗粒或网状物而得名.,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RNA含量有明显规律性的变化,即由原始阶段较为丰富逐渐减低,至细胞完全成熟后消失或接近消失.在流式细胞仪的测量中,一般用某些染料与网红中RNA结合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进行RNA的测定,RNA可精确表示网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率(RET%).
1993年以来,可进行网红计数的血细胞分析仪相继问世,使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Coulter,Abbott,Bayer,Sysmex等众多厂家的高端机型皆有网红细胞计数和分析的功能.检测原理大致以Coulter Maxam和Technicon H*3型为代表.Coulter Maxam采用了两种试剂,一为新亚甲蓝着染红细胞内的RNA,另一为&透明&剂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溢出,成为&影细胞&减少测试干扰.处理后的血液在仪器上通过VCS原理进行网红细胞的检测,可得出RET#,RET%,网红平均体积(MCVr)和网红成熟指数(MI).实验证明其结果与FCM法高度相关(r=0.961).Technicon H*3测试网红则先将3ul血液加入已标准化的染液中孵育15分钟,将仪器转换到网红计数程序进行检测,即可得到网红细胞的实验参数.包括RET#,RET%,MCVr,RDWr(网红体积分布宽度),CHr(网红内血红蛋白量),HDWr(网红内血红蛋白分布宽度)及网红细胞分类.根据荧光强度,可将网红细胞分成低(LFR),中(MFR),高(HFR)三部分.幼稚的网红显示最强的荧光,反之成熟红细胞极少或没有荧光.
综上所述,由于近年来综合性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血细胞分析仪上也不断采用最新的电子,光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从而不断满足临床工作对血细胞分析的要求,各厂家朝着高速度,多参数,多功能合成及操作更灵活和方便上发展,近期各厂家更是推出了血液分析仪的全自动流水线化,将血液常规分析,网织红细胞分析,血片的制备(选择,涂片,编号,染色,干燥)等系列步骤通过仪器自动完成.血液先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根据红细胞情况决定是否作网红计数,根据HCT改变涂片机的角度和速度,以保证合格的血涂片.根据实验数据和直方图的变化,计算机选择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显微镜检查,特别是自动加样系统和真空采血管的应用,不但可能避免实验的随机误差,加快标本的处理速度,而且避免了某些实验环节造成的血行感染,对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起了关键作用,同时使许多操作更加的标准化,成为仪器使用和发展的潮流。
血细胞分类测定
血细胞五分类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是指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新荧光化学物质等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测量参数不断增加、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白细胞五分类技术方面,已发展到利用多项技术(如射频、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技术等)联合同时检测一个白细胞.再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区分、辨别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的各自细胞间的细胞差别.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分类结果。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近年来。可以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计数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普遍使用。本文就目前血细胞五分类测定中常用技术及其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血细胞五分类技术的原理
1.1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综合应用光学、机械学、流体力学、电子计算机、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技术,使被测溶液流经测量区域,并逐一检测其中每一个细胞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从而对高速流动的细胞或亚细胞进行快速定量测定和分析的方法。
首先,待测细胞经处理或染色后被压人流动室,与此同时,不含细胞的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人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被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包绕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个光源信号分别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和内部的信息.经光电倍增管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可将分析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为了保证细胞单个排列地逐一通过检测区域,鞘流技术在流式细胞术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理论,由于两种液体的流速和压力不同。在一定条件下样品溶液与包裹它的在流动中可以保持相互分离并且同轴。同时鞘液流可以加速样品溶液中颗粒的流动并迫使他们的流动轨迹保持在液流的中轴线上,使细胞单排列地逐一通过检测区域,这便是所谓的液流聚焦原理
1_2 阻抗法
根据库尔特原理,将不良导体血液按一定比例稀释于等渗的电解液中,在小孔电极的两侧加一恒流源.在负压作用下,使稀释的血细胞通过小孔。当细胞通过截面时会由于电阻增大产生相应的脉冲,其脉冲的幅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脉冲的频度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这便是著名的库尔特原理或称变阻脉冲原理。利用库尔特原理可以有效地区分淋巴及单核细胞。
1.3 激光散射法/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技术
根据光散射理论,当激光照射到流动室内流过的每一个细胞时,由于细胞的物理特性,部分光线从细胞上经不同的角度散射。其中,前向小角度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体积;大角度散射光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核,浆和细胞颗粒的信息;而侧向散射光的光强可以反应细胞膜、、细胞质的变化。因此,可以依据细胞表明光散射的特点对细胞进行分类。用激光光源产生的单色光束直接进入计数池的敏感区,在不同角度(10度~70度)对每个细胞进行扫描分析,测定其散射光强度,从而提供细胞结构、形态的光散射信息。由于粗颗粒细胞的散射强度比细颗粒细胞更强,故光散射对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具有很好的区别能力。
血细胞生成过程
血细胞生成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部分衰老的血细胞被破坏,同时又有一部分新生的血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用测定,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更短,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因此,正常人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发育的过程是从开始的。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
血细胞骨髓造血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干细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况下尚能从骨髓造血组织中迁出,随着血流到达髓外组织形成小结,称为。每一个小结由许多同类型分化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干细胞虽有自身复制和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处于增殖状态,而是处于休止的G? 0 期。
原始干细胞可分化为两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单位细胞(CFU—C),又称骨髓干细胞,它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干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在发育为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之前,要经过各系的阶段。另一支为淋巴样干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发源地,其分化和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关。淋巴干细胞亦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定向干细胞,一为衍生的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一为骨髓依赖的或称B细胞,这两种细胞经过相应抗原的再刺激分别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然后逐步发育成熟,分别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胞,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转化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血细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的,但只有幼稚细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发育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增殖便告停止。
血细胞分裂
一是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在细胞分裂时,有特殊的丝体出现,故称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环血中不出现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的数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状态。分裂过程可分为4期,主要表现在核的变化上。
(1)前期(又称单丝球期):细胞开始分裂时,胞体变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质聚集成单个柱状的染色体,核膜及核小体消失,形如丝球。细胞浆染色变浅,细胞器及包涵物暂时隐匿,中心体显示。
(2)中期(又称单星状期):中心体开始分裂,逐渐向两极,其间连有丝状体,形为纺锤,称纺锤体。细胞核染色体排列似星状或菊花状,在纺锤中部的平面一上。
(3)后期(又称双星状期):每染色体均匀分裂为二,丝状体收缩,使分裂后的染色体随中心体趋向细胞两端,分别排列为两个星状。细胞浆开始收缩。
(4)末期(又称丝球期):趋于细胞两端的染色体开始聚集为丝球状,进而分散为染色质,构成两个新核的小细胞核,此时胞浆可形成哑铃状,最后胞浆分开,细胞分裂为二。
二是(直接分裂)
该分裂过程的表现形式较简单,通常是细胞的核小体首先开始分开,然后胞核表面出现收缩,随之逐渐加深而分解为二,继之胞浆分开,从而直接形成2个子细胞。
血细胞造血器官
血细胞生成于造血器官,在期及出生后的不同发育时期,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并不相同。
胚胎期的造血器官
(1)中胚叶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1—2个月。卵黄囊是最先出现的造血地点。卵黄囊壁上的间质细胞是的始基,最初血细胞产生于卵黄囊的,血岛外周的发育成原始血细胞,原始血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胞浆内具有血红蛋白的初级原始红细胞,即胚胎的血细胞。
(2)肝脏造血期:发生于胚胎的2—5个月。卵黄囊萎缩退化,由肝脏取代其造血功能。它不但能分化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逐渐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此时,肝脏的造血活动甚为活跃。脾脏在胎儿第3个月左右,亦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脾脏造血机能逐渐减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而这一造血活动则维持终生。
(3)骨髓造血期:此期始于胚胎的第4个月。胎儿开始出现骨髓造血组织,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同时,胸腺及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早期也参与制造红细胞。
以上3个阶段,彼此相互交错,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
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1)骨髓:骨髓是人体出生后唯一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造血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新生儿到4岁的幼儿,全身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5—7岁时,在管状骨的造血细胞之间开始出现脂肪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状骨中红髓的范围逐渐减少,逐渐增多,骨髓变黄色,称为黄骨髓。黄髓中虽已不再造血,但仍保留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大约在18—20岁左右,红髓仅局限于颅骨、胸骨、脊椎、髂骨等扁平骨以及肱骨与股骨的近端。红髓约占骨髓总量的一半。以后红髓的造血活动持续终身,但其活跃程度可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减少。
肉眼观察骨髓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的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分为红髓(造血细胞)和黄髓(脂肪细胞)两部分,正常成人骨髓重量为1600克—3700克,约合体重的3.4%—5.9%,其中红髓的重量约1000克。
骨髓有复杂和丰富的。人的骨髓中主要靠营养动脉供应整个骨髓腔的毛细血管。骨髓的全部动脉都有神经束伴行,神经纤维来源于脊神经,和动脉共同自营养孔进入骨髓腔,与营养动脉平行分布于骨髓腔,并终止于动脉壁的平滑肌纤维。骨髓的血窦之间充满,即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向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的分化和造血有关,造血微环境应可能由血管、巨噬细胞、神经及基质等组成。若从其功能考虑,造血微环境应包括影响造血作用的全部因素,其中血管因素是很重要的,因为各种造血物质及其刺激物质都要通过血管进入骨髓,才能造血。造血部位和血液循环之间存在屏障,即骨髓血液屏障,它具有控制血细胞进出骨髓的作用。
(2)胸腺:出生后至老年,胸腺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到青春期后造血活动逐渐消失,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胸腺不但是的重要造血器官之一,而且出生后仍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特别在出生后两年内,腺体组织的生长较为迅速,造血活动也很旺盛。胸腺被分隔成许多不完全的小叶。小叶的周围部分称皮质,中央部分称髓质。皮质充满密集的淋巴细胞,最浅层为较原始的淋巴细胞,中层为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深层为小淋巴细胞,从浅层到深层呈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为(T细胞)的过程。成年胸腺虽然萎缩,但由于T细胞已在周围中定居,自己能够繁殖。胸腺除向周围淋巴组织输送T淋巴细胞外,还由性网状分泌胸腺素,干细胞在的作用下,被诱导分化成熟为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
(3)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其实质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白髓包括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与脾小结。在中央动脉周围的是脾脏的,区内主要是T淋巴细胞。而脾小结即脾内的,小结内有生发中心,主要是B淋巴细胞。脾脏除能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以外,尚具有贮血和破坏衰老红细胞的功能。
(4)阑尾及回肠的淋巴集结,骨髓的干细胞在此集结,能诱导增殖的干细胞分化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并播散于周围淋巴器官中。
(5)淋巴结:分为周围部分的皮质和中央部分的髓质。皮质浅层的中央为B细胞增殖的场所,称为生发中心或;皮质深层主要是由胸腺迁来的T细胞构成,称胸腺依赖区;在抗原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可以增殖,产生大量致敏的小淋巴细胞,经血流直接作用于抗原。髓质主要由(淋巴索)和淋巴窦构成。髓索的主要成分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以上(2)、(3)、(4)、(5)部位属淋巴器官造血。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胸腺及骨髓中的淋巴组织属中枢淋巴器官,为淋巴系定向干细胞聚焦的场所;淋巴结、脾脏及其它淋巴组织为周围淋巴器官,是分化了的T细胞及B细胞所在的场所。
(6)(RES):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的,覆盖在肝脏、骨髓、肾上腺皮质、脑垂体前叶的上的内皮细胞以及其它器官内的游离组织细胞。其主要细胞成分为网状细胞,网状细胞能分化为吞噬性网状细胞。血中单核细胞,自髓生成后进入网状组织,则为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具吞噬功能的游离吞噬细胞,形成所谓的单核一。
在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的婴儿绝不会有骨髓外造血。在病理状态下,骨髓以外的组织官如脾、肝、淋巴结等都可出现造血灶,此即髓外造血,这是由于这些部位保留具有造血能力的间质细胞,恢复其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