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青岛市市民农村单独立户的条件有什么要求

内容合作:027-
广告热线:027-
客服热线:027-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大楚网媒体库 & 湖北娱乐频道媒体库 & 正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热
  上世纪80年代初,高考已经恢复 ,尊重知识,尊崇文化的春风吹拂,人们刚刚从对文化的压制中解脱出来,常年单一重复的样板戏、革命题材图书让人们处于一种饥渴阅读状态之中。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 、哲学热,把人们推进全民阅读的时代,下面我们通过三位读者的个人回忆,来追忆那个时代的读书热潮。
  那时搞对象,都要谈小说
  回忆人:万军(青岛城阳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1978年,我18岁,喜欢读书,正赶上文学开始解冻,没想到一解冻就是春潮一般的文学热。最先火爆的是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班主任》,当时找这些小说也不容易,我是在后来的《连环画报》上读的。我记得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发表的时候,很多报纸都转载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类似现在的《新闻联播》)作了长篇报道。当时似乎人人都在谈论文学,每一篇走红的小说都能“家喻户晓”。年轻人见面,说一声:我爱好文学,就像地下党找到了自己人。就连征婚广告上,如果打上喜爱文学,会写诗歌,收到的来信就特别多。那时,年轻人搞对象,谈的也是小说,就像现在谈的是房子和车子。
  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的书店还很单调。我买书常去的地方不是书店,而是邮局,因为那时候我订了《文汇读书周报》和《书讯报》,常按出版社的地址去邮购。比如李敖的《千秋评论》、龙应台的《野火集》等都是邮购的。那时很喜欢《柏杨版资治通鉴》,特别是里面的“柏杨曰”。可是没钱,我知道《柏杨鉴古录》就是“柏杨曰”的选本,就先去邮购。
  当时书出得少,新书也常常买不到。记得湖南岳麓书社出版了周作人的系列单行本,我只得向出版社邮购,邮来的也是寥寥几本。我还记得,为了邮购周作人的书,我还向钟叔河写信,并收到他的回信。当年我喜欢的千辛万苦搜求来的书,现在在书城里都很容易见到,还有的成套出版了,并且印得那么漂亮,如钱钟书、沈从文、黄裳等人的书。现在书城里的书多得让人眼晕,想想当年买书的甘苦,恍如隔世。30多年过去了,我读书的兴趣也由文学转向了书画篆刻类。我现在晚上常常泡在书城里直到下班,当听到背景音乐萨克斯《回家》响起的时候,知道我也该回家了。
  诗歌的时代,哲学的时代
  回忆人:宋文京(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80年代是全民诗歌、全民文学、全民哲学的时代,我1984年去北京,扑面而来的是浩荡西风,西风东渐的感觉很强。西方哲学、思想类的书籍非常受欢迎。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那时全民饥饿的阅读感觉,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连公交车上的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我印象深刻的书很多。198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那时作家出版社刚刚恢复,韩少功的译本。三联书店的新知丛书,有弗洛伊德、萨特、尼采,还有符号学著作。像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我要提一本三联的书,基·瓦西列夫,《情爱论》,是保加利亚的一个哲学家谈爱情的书,那时我二十多岁,契合青春期的心灵。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想来从那个年代走来的读书人都不会忘记。汉译学术名著是非常庞大的一个书系,橘黄色的书皮是哲学,黄色书皮是历史,绿色书皮是政治学、军事学,蓝色书皮是经济学。这套书我买了不少。当时买到的宝贝书还有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一套16本,平装本,35元。这是攒了好几个月的助学金买下的。买下后,高兴得不得了。
  买不到、借不到,就用手抄
  回忆人: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青岛市文联副主席)
  1977年冬天,第一次恢复高考时,我考进了曲阜师范学院。进了大学,我希望读到西方名著,图书馆能检索出来,但没有上架,借不到。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同学不知从哪借来一本《青春文学》读,另一个同学看到了,说,你怎么看这样的书,大毒草!在这样的状态下,书仍然是匮乏的。可读的书太少了,即使教科书也缺乏。1978年,我手抄了王力的《现代汉语》上下两册,抄写了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后来这些书都买到了,反而没有当初的读书热情了。
  1981年,我快大学毕业了,开始恶补西方文学名著。在这段时间,我读了《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悲惨世界》、《哈姆雷特》等经典。也买了不少鲁迅的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像《呐喊》、《彷徨》,非常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是一顿菜钱。那时我买的书,我现在还珍藏着。现在再打开看,好像是那个时代派到今天的信使。
  后来,我去了北京,买了大量的图书馆处理的书,多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苏联的文学名著,如获至宝。在这个时期,我读了大量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像黑格尔的《美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福泽喻吉的《文明论概略》。这套书和改革开放的时代互相影响,介绍西方的思想,真正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精神气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我觉得整个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潮,大背景自然是“文革”结束,思想解放。多年来人性被压抑,精神需求被禁锢,社会一开放,大量的新鲜的空气涌进来,精力转移到读书上,形成了一个精神突破口。当年的娱乐方式也少,每个人都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个年代的阅读背后有一种振兴中华的人生理想。现在来看,像四大论(《君主论》、《人权论》、《情爱论》、《自我论》)、《宽容》和弗洛伊德的书流行,人人都在看,但未必人人都看得懂。那种读书的喜悦、兴奋、强烈的冲击,记忆犹新。 文/记者 刘宜庆(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关注微信,享受大楚新折扣。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精彩推荐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独立户申请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