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三国三国战纪黄忠怎么连招得

我的纪念馆
毕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发帖时间& 09:23:16&&&浏览次数&861&跟帖次数&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 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 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他建立了毕国,为公爵,故而史书多称其为“毕公高”。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毕原。 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的儿子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为魏氏者,在战国时期成为著名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毕氏。 在两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 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骠骑将军率万骑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千余里,斩首虏近九百级,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陇西、北地两千余里,越过居延泽,进军祁连山,捕斩首虏三万余级。 西汉王朝发动的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四万余人归汉。汉武帝分徙其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影响。 东汉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金日),在浑邪王杀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称号就是“休屠各王太子”。 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一度强大,后世的铁弗部、高车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还曾建立其强大一时的前赵政权。 东晋咸和三年(前赵光初十一年,公元328年),羯族人所建的后赵国大将石虎率兵四万自轵关(今河南济源)西上蒲阪(今山西永济),前赵政权末帝刘曜自己亲率精锐驰救蒲阪城,两军打战于高侯(今山西闻喜)。当时石虎大败,陈尸一百余公里,向南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刘曜自大阳(今山西平陆)乘胜进军石生于金墉(今河南洛阳),决千金礻(今河南洛阳)的洛水以灌城,洛阳为之震动。同年农历11月,石勒发兵三路回攻刘曜,农历12月石勒的后赵诸军集结于成皋,由于刘曜胜利后疏忽大意,没有设防,后赵军队迅速攻击至洛河一带。刘曜连忙陈兵十万于洛阳西部,石勒遂命石虎引兵自洛阳城北而西,命石堪率兵自城西而北,两相夹击刘曜中军,由于刘曜前锋独冲,石勒从洛阳阊阖门夹击刘曜,此时前赵军队大溃,刘曜在退兵时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身上被创十余处,为石堪生俘。 石勒大获全胜后,斩首五万余级,之后石勒让刘曜写信令其子刘熙投降。刘曜给刘熙的信中却让留熙“与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因此石勒怒杀刘曜。 刘曜本以为,只要儿子刘熙还坚守关中,就完全能够再与石勒一搏,因为毕竟前赵国的军事实力还在。然而,实际上刘曜一败,关中顿时大乱,一发而不可收拾。 东晋咸和四年(前赵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农历1月,在刘熙得知刘曜被擒后,忙率百官自顾奔于上F(今甘肃天水),留守在长安的前赵军队主将蒋英见主子都逃了,于是干脆不战,率十万军队投降了后赵石勒。当年的农历8月,刘熙指挥前赵军队由上F进攻后赵,企图收复长安。一个月后,长安没攻下,石虎反而率兵先攻克了兵力空虚的上F,前赵政权由此灭亡。 前赵政权,是以匈奴屠各部为主体,通过征服关陇地区的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而建立的。前赵政权在建立以后,由于执政者刘氏集团没有一整套系统措施进行有效鹤完善的政治统治,因而在石勒的直接军事打击下,迅速崩溃。正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前赵政权灭亡后,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归附于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而大部分则都分崩离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体后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执政时期归附于鲜卑拓拔部,成为拓拔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史书中又称其为“鲜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出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代北出连氏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南迁洛阳,定居于中原。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出连氏部落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 史书记载:西域毕国胡人有毕氏。 毕国,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个西域小国,在唐朝学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图记》中有记载:“安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也就是从毕国到安国王治的行程。毕国当时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为其属国之一,实际上仅为一城一部落。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左右,年仅十一岁的阿史那?社尔成了部族首领,统治铁勒、回纥这些小民族。当时他的叔叔阿史那?颉利可汗要去攻打新生的唐朝时,顺便就把阿史那?社尔带上了。 当西突厥军攻至长安城下渭河边,刚当上唐太宗还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竟然被逼得无奈,亲自出马,来到渭河旁边,与颉利可汗签下了“渭水之盟”。当时在清澈的渭水边,阿史那?社尔被李世民仅率六骑、“虽万千人吾亦往矣”的气势深深震撼。这是阿史那?社尔第一次遇见李世民。 回到草原后不久,突厥内部就爆发了混乱。阿史那?社尔离开家乡,单枪匹马来到了西域,把大半个新疆都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下。他收拢了十几万精兵,尊号“都(答)布可汗”,期间还建立了毕国、安国、昌国等等十几个部落国家,皆为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的属国,俨然一时政权。 但这般胜景不过昙花一现,突厥内部的自相残杀还是不放过他,突厥诸部持续攻击阿史那?社尔,而这位都(答)布可汗的实力又过于分散,结果在内战中失败,他被赶出西域地区。 走投无的阿史那?社尔决定到中原去,投入少年时期就深印在脑海中那渭水边的唐朝皇帝身边去。决心一下,在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万名部众归附大唐王朝。唐太宗非常欢迎他的归顺,将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甘肃灵州,他自己则只身一人入长安,把命运拱手交给已经击败了突厥民族的李世民。 唐太宗格外器重阿史那?社尔,委任了一个很高的军衔“左骁卫大将军”,专职负责守卫皇宫北门,也就是决定过大唐王朝生死的玄武门。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阿史那?社尔迎娶了唐太宗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王朝的驸马。 婚后第三年,阿史那?社尔就作为副手,跟随唐朝大将军侯君集攻下了西域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这曾是阿史那?社尔当年的势力范围。但阿史那?社尔拒绝瓜分任何战利品,直至唐太宗亲笔写了诏书,他也只收了一些别人不要的老弱奴仆和旧器物。事后,唐太宗赐给了阿史那?社尔两个字“清廉”,并将侯君集搜集来觐献的一柄高昌宝刀送给了他,还将“毕国公”的头衔也给了他。对于所有的唐朝大臣来说,“国公”是一生中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驻跸之战”中,阿史那?社尔冲锋在前,身上屡次中箭,他拔出箭头,不下火线。有了这样不怕死的人,他的下属勇气百倍,打得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拱手称臣,阿史那?社尔及其部下人人立功,皆受了重赏。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大唐军队击破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阿史那?社尔就是主要领军大将。凯旋时,唐太宗看着这位仪表出众的突厥王子高兴坏了,任命他为鸿胪卿。阿史那?社尔从此一跃进入朝堂高官前列。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继李靖之后,“天可汗联军”最高司令官的职位落到了阿史那?社尔头上。唐太宗宣布,出征西域、对阵西突厥的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就是这个突厥人。当场就有人嘀咕:一个突厥王子,又统治过西域,带的兵还是铁勒族的十三部兵马和突厥族的十万骑兵,这一去,还不是天高皇帝远,叛唐自立? 唐太宗对这些议论置若罔闻,他登坛拜将,将统兵的鱼符交给了跟在身边十余年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并目送他率十几万大军离去。 阿史那?社尔率领“大唐天可汗军”开到天山山脉,属下各族士兵奋勇征战。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这个高鼻深目、异族脸孔的唐军主帅。当时,在整个唐朝大军中人人情同手足,只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大唐天可汗联军。随之而来的胜利是破处月、破处密、占龟兹都城、拔换城五座城邦、击退西突厥军队于碎叶川西、虏龟兹国王和贵族,押于阗国王入长安…这一战,震动了整个西域中亚,七百多座大小城市争先恐后地归附,疏勒、于阗、安国抢着要来劳军。于是,阿史那?社尔很聪明地在西域设置了“大唐四军镇”,高调宣布“主权在大唐”。大唐王朝的疆界从此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使得从大汉帝国分离出去四百年后的大漠绿洲、天山雪岭又一次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当阿史那?社尔凯旋之时,唐太宗已在弥留之际。农历5月,这位千古一帝的“天可汗”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的胜利,竟然成了贞观舞台上的最后一座巅峰。他为唐太宗而战,却眼睁睁看着唐太宗闻捷报而死,阿史那?社尔悲痛欲绝,他做出了毕生之中的一件最惊人之举:毁容自残,并坚决请求殉葬。 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为之动容已极,但他没有答应阿史那?社尔,但把他和唐朝贞观年间归附的其他十三位外族君主的形象雕刻成“深目高鼻,弓刀杂佩”的石像,驻立在唐太宗昭陵那长长的墓道上。 六年后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也病逝了。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终于实现了长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众多陪葬的功勋显赫之大唐开国武将当中,他的墓葬离唐太宗的昭陵最近! 从此,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氏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毕氏、国氏、社氏与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双眼睑纹,瞳孔微黄,鼻梁高耸,男子皆山羊胡须,十指指纹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毕喇尔部落,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汇合口)、长白山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奚仲(任仲、姬仲)、毕公高(姬高)、刘曜、阿史那?社尔。
毕氏的历史名人 -- 毕 轨:(生卒年待考),山东东平郡人。著名三国时期文士。 三国时在曹魏与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
毕众敬:(公元?~491年待考),小名捺;东平须昌人(今山东东平)。著名南朝宋、北朝魏将领。 史书记载:“毕众敬少好弓马,交结轻果,常于疆境盗掠为业。刘骏为徐兖刺史,辟为部从事。骏既窃号,历其泰山太守,冗从仆射。”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毕众敬为南朝宋国的将领,当时的兖州剌史(今山东兖州)是殷孝祖。 这年,南朝宋明帝派毕众敬到兖州募兵。途经彭城时(今江苏徐州),毕众敬听从了徐州刺史薛安都之计,一到瑕丘(今河南濮阳)就伪托圣旨,杀了驻守在瑕丘的镇将刘文石,由自己实际掌握了整个兖州的兵权。 原来,薛安都与员外散骑侍郎兼兖州剌史殷孝祖有夙仇,此次是想借毕众敬之手报私仇。不料,当时殷孝祖并不在瑕丘,逃过了此难,于是,毕众敬就干脆将殷孝祖的妻儿老少全部杀死。 当年冬天,薛安都以徐州之地投降了北魏王朝,而当时毕众敬则拥居兖州而未投降,成为南朝宋在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宝地,于是,南朝宋朝廷对毕众敬大加嘉奖,升任毕众敬为兖州剌史。 然而不久,毕众敬的儿子毕元宾在健康(今江苏南京)犯了罪而被朝廷逮捕,消息传到兖州,驻守兖州的毕众敬大为愤怒,他拔出所佩宝剑砍到厅堂的柱子上,喝道:“我已老得满头白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朝廷竟不能原谅他,我还忠于这个朝廷干什么!” 于是,毕众敬就在当年农历11月大开兖州城门投降了北魏王朝,从此,南朝刘宋政权在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全部沦没于北魏政权,形成了南北双方划江而治的局面。 毕众敬,成为了南北朝历史格局的板定人物。
毕 构:(生卒年待考),字隆择;河南偃师人。著名唐朝大臣。 毕构六岁能为文。及冠,擢进士第,补金水尉,迁九陇主簿。居亲丧,毁棘甚,已除,犹屏处丘园。 武则天召毕构为左拾遗。神龙初,迁中书舍人。敬晖等上表诸武不宜为王,毕构当读表,抗声析句,左右皆晓知。三思疾之,出为润州刺史,政有惠爱。徙卫、同、陕三州,迁益州府长史。 景龙末年,召毕构为左御史大夫。会平诸韦,治其党,衣冠多坐,毕构详比重轻,皆得其情。当时李杰为河南尹,与毕构皆一时选,世谓“毕李”。后封魏县男。复为益州长史,按察剑南,振弊剑盼逖稀nW诩喂姑D独行,有古人风,其治术又为诸使最,乃赐玺书、袍带。再迁吏部尚书,并遥领益州长史,徙广州都督。 唐玄宗立,授毕构为河南尹,进户部尚书。久之,移疾,帝手疏医方赐之。当时以户部为凶官,遽改太子詹事,冀其愈。不久,毕构逝世,赠黄门监,谥曰景。 毕构丧继母,而二妹襁褓,身鞠养至成人。妹为毕构服三年。 其弟毕栩,以太府主簿留司东都,闻疾驰归,哀毁如大丧,虽变服未尝笑,天下称其友悌。终荆州司马。 毕构之子毕炕,唐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拒安禄山,城陷,覆其家。赠户部尚书。 毕炕之毕s,始四岁,与弟增以细弱得不杀,为赏口。河北平,宗人毕宏以财赎出之。后举明经,为临涣尉。徐州节度使张建封高炕节,闻s笃行,表署幕府,摄符离令。后调王屋尉,以谨廉闻。喜宾客,家未尝以有无计。及殁,无赀以治丧。
毕 宏:(生卒年待考),京兆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 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毕 P:(公元802~863年),字存之;郓州须昌人(今山东东平)。著名唐朝大臣。 毕P少孤贫,常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 唐大和中年(公元831年)进士擢节,又以书判拔贡。入为监察御史,转侍御史,后被李德裕排挤,出任磁州刺史。 唐宣宗即位,征为户部、驾部员外郎,仓部、职方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又召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迁刑部侍郎。 唐大中末年(公元859年),出为河西供军安抚使,募军屯田,岁收谷三十万石,因功加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因边动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后入为户部尚书,不久改礼都尚书,同平章事。 累迁至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大学士,在相位三年,后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出镇河中,卒于职。
毕 宏:(生卒年待考),京兆人,寓居于蜀。著名唐朝书画家。 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 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毕士安:(公元938~1005年),字仁臾,一明士元;代州云中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宋宰相、学者。 毕士安的曾祖与祖父都在本州、本县做小官,父亲还任过观城县令。毕士安从小好学,曾专程到宋(今河南省商丘)、郑(河南省郑州市)等地求师。 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毕士安中进士,十年后任大理寺丞、三门发运事。咸平元年,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毕士安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平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曾大力推举寇准,向宋真宗上书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于是宋真宗同意毕士安之奏请,同时任命毕、寇二人为平章事(宰相)。寇准任宰相后,小人申宗古诬告,毕深知寇之为人,极力为寇辩护,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寇准才得安心政务。以后寇准力主抗辽,政绩显著,均为毕士安荐贤之功。景泰二年,辽国统军挞览领兵南下侵宋,毕士安与寇准力主真宗皇帝御驾澶渊订盟,迫使辽邦不敢进犯,只好订立澶渊盟约,双方罢兵议和。景泰二年,毕士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真宗废朝五日,异常悲恸,赠太傅、中节令,谥文简。 毕士安去世之后,宋真宗对寇准等人说:“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殁,深可悼惜!”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皇帝:“毕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闻之感叹,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居莱,殁未终丧,家用已屈,真不负陛下所知。然使其家假贷为生,直有以周之者窃,调当示上恩,非臣敢为私惠。”真宗皇帝深表同情,赐白金五千两,子世长至卫尉卿,庆长至大府卿,孙从善至光禄寺少卿。 《宋史?毕士安》中对毕士安有很高的评价:“土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醒籍,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年耆,目毛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亲善写,又精意词翰,有文集三十卷。”
毕 升:(公元?~1051年待考),布衣出身。著名活字印刷术发明者,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一次人类印刷史上的技术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毕升的生卒时间、籍贯及经历皆不可考。据沈括在《梦溪笔谈?十八卷》中记载:毕升用胶泥刻字,字的薄厚如一枚铜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为活字。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涂上松脂、腊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将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宇平如砥,就可印刷。这种印刷方法如果印刷数量少,收效甚微,要是印刷数量巨大的话,则变得十分神速。 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则可排字。第一块印完后,第二块已准备好,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个字有几个字模,尤其象“之”、“也”等字字模多达二十个,以防同板内重复使用。如果有特殊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减少反复雕刻字模的过程是活字印刷最大的优点。雕版印刷时,每种书都要自刻一套印版,用过就作废,而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都是从泥活字发展而来的。 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丁?谷腾堡发明铅活字早四百多年。 毕升还研究过木刻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毕仲衍:(公元年),字夷仲,毕士安曾孙;睢阳人(今河南商丘)。著名宋朝官吏。 毕仲衍以荫补太庙斋郎,调阳翟县主簿。与弟毕仲游同举进士,补沈丘县令,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入为司农寺主簿。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检正中书户房公事。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使辽正旦副使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官制局检讨官。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逝世,终年四十三岁。 著有《中书备对》三十卷,已佚。
毕 渐:(生卒年待考),字号;江陵潜江人(今湖北江陵)。著名宋朝官吏。 宋哲宗元v九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状元。 甲戌科殿试时,进士李清臣发策问黜元佑之政,苏辙言其力抵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佑者居上,礼部待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 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 《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毕仲游:(公元年),毕士安曾孙,毕仲衍之弟,字公叔;郑州管城人(今河南郑州)。著名宋朝官吏。 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毕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 宋哲宗元祜初年,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 宋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祜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毕仲游病逝,终年七十五岁。 住有《西台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
毕再遇:(公元年待考),字德卿;衮州人(今山东衮州),著名南宋将领。 毕再遇之父毕进,曾为抗金名将岳飞的部将。 毕再遇则“姿貌雄杰”,“武艺绝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他以父荫入侍卫马军司,“以拳力闻”,曾经受到宋孝宗的召见,被赐战袍、金钱。 然而,当时南北议和,英雄无用武之地,再遇性格慷慨激烈,在官场上吃不开,到宋开禧年间北伐的时候已经年近六十岁,论官阶不过小小武节郎(宋武将官阶自上而下有横行正使十四阶,诸司正使八阶,横行副使十二阶,诸司副使八阶。武节郎是诸司副使第四阶,总第三十八阶),论官职不过下级军官。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在权倾一时的主战派韩腚信ο拢纤蔚酃缘笔闭τ谀谟峭饣嫉慕鸸⒍艘怀〈蠊婺5谋狈ブ健4耸钡慕鸸丫ナЯ宋羧盏那看蟆T诙潭贪耸甑氖奔淅铮蹦赕缬律普降呐嬲绞恳丫恢性姆被矗涞玫ㄐ∨滤溃鸸诓康呐┟衿鹨搴兔晒诺尼绕鸶谜飧鲂郯员狈降牡酃┥霞铀 在起初的北伐攻势下,缺乏名将统帅的金国军队措不及手,被攻势如潮的宋军重兵连克数城,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农历5月,宋军在东线中线相续告捷。在东线,镇江都统制陈孝庆和部将毕再遇攻克泗州,陈孝庆再攻克虹县;在中线,江州都统制许进攻克新息县,光州忠义人孙成收复褒信县。捷报传到临安,韩腚写笫芄奈瑁谑乔肭笏文谙纶ソ稹 然而韩腚懈咝说锰缌耍鸪撬ヂ淞耍撬纬纬⒉皇侨绱耍课骱栉枧缋铮⌒耸逼谟兴鹕哪纤尉佣家丫永貌豢埃笔钡慕於嗫口泼娜ǔ寂郎细呶唬谌沃恢丝劬谩⒁凼故孔洌蚱鹫汤醋匀皇怯峦焙蟆U庑┙斓某筇诒狈ブ斜┞段抟牛嬲慕牛虺谅傧铝牛绱舜伪狈ブ辛ν炜窭降谋显儆觥⒗詈靡澹馐焙蛑徊还切┑图毒伲俏磺镒呈垦罹拊瓷踔粱乖诳床挚狻 就在诏书下达的前一天,江州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蔡州)失败,军队溃散。半个月后,皇甫斌率步骑数万攻唐州(今河南唐县),被据于城下,又被金兵偷营,死伤数千。皇甫斌重整其鼓再来交战,又中伏,军队被分割为二,大溃,死伤万余。建康都统制李爽攻寿州(今安徽寿县),逾月不下,结果被金守军和援军里应外合而击溃。宋将田琳虽然攻克寿春,皇甫斌部将曹姓统制却又被败于溱水(今河南境内)。西线兴元都统制秦世辅更是无能,行军途中,军队居然溃散。宋军对江苏山东沿海的进攻也不顺利。农历7月,宋将商荣再攻东海县(连云港附近)失败。不久,统制戚春、夏兴国以舟师万人进攻邳州(今江苏邳县),被守将击败,戚春投水自杀,夏兴国被杀。 北伐重点的东线形势更加不妙。东线宋军的第一战略目标是攻克重镇宿州。当时宋军已经攻克宿州外围的灵壁、虹县,马军司统制田俊迈又攻占了离宿州不过几十里路的蕲县。金将仆散揆意识到了宋军的战略意图,抢先派精骑三千增援宿州。因为宿州是打通齐鲁的战略要地,宋东线最高军事长官郭倪派遣其弟池州副都统制郭倬、主管军马行司公事李汝翼率众五万增援田部。当时宋军势大,攻势激烈,忠义民兵奋勇当先,已经肉搏登城,金兵失去守志,宿州陷落在即。这时候令人扼腕的一幕发生了:城下的正规军嫉妒忠义民兵之功,竟然从下射杀民兵。这种恶劣举动毫无疑问瓦解了忠义民兵的斗志,而本来准备投降的金兵见此情况,兔死狐悲,于是重整斗志,做困兽斗,趁着忠义民兵被杀的混乱重新巩固了城防。而郭倬、李汝翼均为庸将,对军粮防范不严,竟然被金兵偷袭,烧掉了粮草,全军很快乏食。当时淫雨连绵,宋军久暴野外,疲惫不堪。而李汝翼不懂兵法,竟然屯所部军队于低洼之处,这时候被大水所淹,金兵趁机以骑兵冲击,宋军全面大溃败,为逃命李、郭二人竟将宋将田俊迈出卖给金军。 正当宋军主力宿州败绩的时候,毕再遇正按郭倪的部署率领四百八十名骑兵从泗州直取徐州。不久前的农历4月,郭倪派遣陈孝庆和毕再遇取泗州,克日进兵。消息走漏,金军着手准备守城,关闭了泗州榷场,并堵塞城门。鉴于当时金军已经知道了宋军行军日期,毕再遇将错就错,以兵以奇胜的兵法,率领亲手挑选的八十七名敢死士,提前一天到达泗州城下。泗州有东西两城,跨汴河两岸。再遇施展疑兵之计,分兵在西城下河道上陈列旗帜,罗列舟楫,做攻西城状。而自己率主力急趋东城南角,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杀敌数百,金兵丧失斗志,从北门逃跑。东城攻克。这时候西城仍在坚守,毕再遇大张“毕将军”大旗,对城上大喊“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于是西城归降。毕再遇一战成名。 此时毕再遇所部四百八十名骑兵行至虹县的时候就碰到了郭倬、李汝翼的溃军。毕再遇毫不畏惧,加速向灵壁行军,在凤凰山遇到了准备撤军的陈孝庆所部。毕再遇劝陈道“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这时候郭倪撤军的命令已到,陈孝庆坚持撤退,毕再遇慨然道“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于是独力迎头痛击追击而来的五千名金军铁骑。毕再遇以敢死士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己率领四百余骑兵冲阵。金军怎么也想不到在宋军的全线溃退中还会有如此不怕死的军队,先自惊诧莫名。再望见“毕将军”大旗下面目狰狞的将领,想起那个毕将军神的传说,看见他胯下气势如龙的“黑大虫”,望见他身后烟土滚滚,不知道有多少虎狼之士正奋马而来,于是士气崩溃,惊呼道“毕将军来!”,全军遁逃。毕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当时有一手持双铁锏的金将跃马而前,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锏,右刀斫其胁,该金将堕马而死。 这时候原定进军徐州的计划已经不可行。毕再遇让退入灵壁的友军先撤,自己掩护。估计友军已经离开三十里的时候,毕再遇下令焚毁灵壁城。“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在毕再遇虚虚实实的部署下,金兵果然不敢追击,宋军安全撤回。 毕再遇率军还泗州,以功第一,自武节郎连迁二十三阶为武功大夫,以后更迅速担负起整个两淮战场的重任,成为宋朝东线战场柱石,与川陕战场的杨巨源、李好义两位千秋壮士辉映东西。在宋开禧二~三年间(公元年)的多次战役中,他以其“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的武艺,以其“出入阵中,万死莫敌”的勇猛,以其摄人心魄的鬼面具铁兜鍪,更以其出神入化的谋略、坚如金石的意志、军令如山的军队,所向披靡,跻身岳飞、宗泽、韩世忠、吴d等抗金名将之列,无愧于“战神”的称号。遗憾的是,由于宋朝的腐败,如此名将成名之日竟已年约六旬,可比昔日黄忠! 随后不久,乘着蜀川吴曦率部叛宋降金带来的突变局势,金国迅速调集近三十万大军对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扑。虽然在金军的攻势下有不少城池被攻陷,大批宋军溃败,然而金军的攻势很快就被少数的几支宋军精锐所遏制。当时毕再遇所部不过两万,纵横两淮,十余万金军却始终对之无可奈何。 起先在丘命令下,驻守淮北泗州的毕再遇部于农历6~7月间放弃泗州,驻扎淮河南岸的盱眙。毕再遇知盱眙军,他属下的军队当时不到两万。农历11月初,纥石烈执中的军队包围楚州,毕再遇受命救援。所部刚离开盱眙,金军就趁机进攻盱眙,换防的友军惊溃,盱眙沦陷。毕再遇听到消息,为避免后顾之忧,立刻回军收复盱眙,分兵防守,然后以主力再次东上楚州。当时围城金军七万,毕再遇知道敌众我寡,难以力胜,于是决定出奇计,焚其粮草。当时金军粮草存于淮阴,以三千人守卫。又有三千粮船泊于大清河(淮河支流)。毕再遇遣统领许俊率敢死队夜半偷袭,携带火种,分五十余队,潜伏于金军营粮车之间。以哨声为号,同时纵火。黑夜里金军辨不清虚实,惊慌逃窜,粮草被焚烧一空,还被俘了二十余员将领。许俊是毕再遇手下敢死一军中之皎皎者。敢死一军,多为豪侠亡命之士。这些勇士,本素不相能,为乌合之众,却为毕再遇胆气所摄服,忠义所激励,军法所约束,供其驾驭,成为当时宋军劲旅。 农历12月,金军兵趋六合,威胁扬州。六合,有六朝古都的“京畿屏障”之称,毕再遇深以六合形势为忧。当时楚州城坚兵多,加上金军粮断,毕再遇判断楚州不足为虑,于是率军迅速南下六合迎击。宋军刚进入六合城,金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离六合二十五里的竹镇。这时候金军尚不知道毕军已抵六合。毕再遇利用这一点,命令军队偃旗息鼓,伏兵于六合南门,伏弩手于城上,在金军逼近城濠的时候,万弩齐发,金军遭受如此猛烈打击,正在诧异之时,毕再遇大开城门,伏兵尽出,同时城上旗帜尽举,金军以为遭遇埋伏,大惊失措,溃逃而归。不久,金军主力十万余众陆续到达,把六合团团围住,并企图焚烧灞木,决濠水淹城,被宋军以劲弩逼退。纥石烈子仁部随即到达,力量大振的金军合兵攻城,战况激烈,宋军箭支用尽。危急之时,毕再遇令人张青盖往来城上,金军以为是宋军主将,于是争相射击,宋军因此获得集于城墙之上的二十万支箭,防守力量顿时大增,这是一个真实的草船借箭故事。而对于毕再遇,却不过是他无穷计谋中的一计而已。 金军善以水柜取胜,毕再遇将计就计,在夜里以衣甲草人数千,罗列成阵,在黎明时鸣鼓佯攻,金军惊以为真,急忙放水冲击,得知受骗后意气沮丧。而毕再遇趁机率军进攻,金军大败。 一次在与金军野战时,金军后援不断,毕再遇率军于某天夜里拔营而去,悄无声息。临行之前,遍插旗帜于营中,又命人绑住几只羊,把羊前腿放在鼓上,群羊挣扎,鼓声不断,一连几天,金军都不知道宋军已经拔营而去! 当时金军骑兵厉害,毕再遇有一次故意与金军边战边退,到傍晚的时候,再次挑战金军,然后退兵,在退兵途中大撒以香料煮过的豆子,金军战马已经饿了一天,闻到豆香,埋头就吃,金军骑兵如何鞭打都不管用。宋军趁机反攻,金军自然打败,死伤无数。 然而毕再遇不仅仅是智谋百出,治兵有方,他在军事装备的改良上也颇有眼光。因为他的部队擅长野战,他在提高军队机动性上颇费苦心。他针对宋军装甲过重的弱点,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减轻头盔重量;把马甲换成皮制;以木头造车牌,下面安上转轴,使得一个士兵就可推可举。毕再遇部转战两淮,行动神速,这些军备上的革新,功不可没。毕再遇的心理素质极佳,擅长攻心战。在金兵扎营三十里包围六合的危局下,毕再遇一面临门作乐以示闲暇,安定军心兼沮丧敌气,一面派出奇兵骚扰金军。金军昼夜不得休息,只得撤营远去。毕再遇料敌先机,判断金兵会卷土重来,于是亲自率兵夺取六合城东野新桥,攻击金军后队。在毕再遇层出不穷出人意料的打击之下,金军损失惨重,士卒疲乏,丧失了卷土重来的信心,于是向淮河撤退。毕再遇军追击到滁州,因为天气恶劣,才回师。这次追击,缴获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匹,马鞍六百,衣甲旗帜等量。 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初,毕再遇因功除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封骁卫大将军。当时金军列屯六十余里,围困楚州已经三个月。征衣未解的毕再遇再遣诸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楚州之围遂解。战功无与伦比的毕再遇于是出知扬州、淮东安抚使。短短九个月,毕再遇从一名低级军官升为封疆大吏、独专一方的军事统帅。 同时在其他地方,金军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金军在庐州,挫于猛将田琳;在和州,三万金军挫于周虎所率的两千守军,周虎率军与金兵血战三十余次,歼敌无数,杀金军猛将抹燃史古搭等十余将,不久士气低迷的金军被迫退兵。金军在襄阳府,挫于赵淳。当时川陕吴曦叛变,扬言与金军合攻襄阳,淮西除去庐州、和州数座孤城,几乎全境沦陷。京湖宋军魏友谅所部被金军接连击溃,奔逃江陵。当时的襄阳已是一座孤城,然而十余万金军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围攻中却占不到便宜。凭借坚城,田琳、周虎、赵淳有力得打击了金军,遏制了金军的南侵势头,不愧为抗金名将。然而,在当时宋金鏖战中,独领风骚的还是铁面黑马的“大宋毕将军”毕再遇,在当时野战中,金军无人敢撄其锋,疑为岳飞再世。 然而,腐败的南宋朝廷最终导致了这次“开禧北伐”以屈辱而收场。在金国的威胁下,南宋主和派大臣竟然发动政变杀死了韩腚校⒔娜送废赘鸸蝗×顺苋璧摹凹味ê鸵椤保恰白怨藕腿钟写笕ǎ次藕卓砂脖摺薄 嘉定和议成,毕再遇悲愤交加,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 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毕再遇提举太平兴国宫。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毕再遇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终年七十岁,一代将星陨落。
毕 昌:(生卒年待考),杭州府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官吏。 明永乐年间进士。官吏部主事,历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
毕振姬:(公元年),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山西高平人。著名清朝大臣、学者。 毕振姬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因家中贫困,辗转流离,感到了人生的艰辛。他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以出仕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曾在辗转流离于山西蒲坂以及河南怀庆之间时,拜山东人王汉、河南人李政修为师,刻苦钻研学业。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在明王朝最后一次乡试中中第一名举人。 清王朝第一次会试(公元1646年)中,他又考中进士,攀上了科举的最高层。清廷当年任命他为山西平阳府教授。以后他很快升任国事监助教、刑部主事、员外郎。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毕振姬以政绩被提拔为山东济南参议道。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调任广东兵备驿传水利道。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升任广西按察使。以后引退。 到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被特征至京师,他以年老多病辞官。数年之后,病逝家中。 毕振姬为官,重视民生。他为官十四年,主要是在地方任职对于社会实际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加之出身贫寒,所以使得他不骄不躁、清廉刚正。在任广东时,朝廷战事尚未完全结束,为平定各方,当时地方上承担了一切物品供应。地方官吏趁机加派加征,甚至私派折价,假公济私,人民负担沉重。毕振姬针对注重弊端严肃法纪,一切依法行事,减少了人民的部分负担,澄清了吏治。赴任广西后,他不分昼夜,整理积案,平反冤狱,缓和了极度尖锐的社会矛盾。毕振姬引退后,遇乡里的一些重大事情,如河工、盐马、织造等科派和徭役时,都积极参加,努力排解。这些正是出于他重民生的观念。 毕振姬对荒政和河政,均有很尖锐的批判。认为清政府“竭天下以供军”致使民无以为生,而政府又所派非人,致使灾难严重。因此他主张将“惩贪”作为救世良方。尽管注重民生,但他首先作为封建官吏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如在其为官济南时,由于清朝尚未统一全国,当时各种反对势力较多,民族矛盾加上阶级矛盾,使得立足未稳的清廷不能不抽出大量的白银以充军饷。当时军饷的供给依靠地方,这造成了人民的沉重的负担。当时,山东大旱荒,人民流离失所,被迫竖旗反抗。毕振姬抵任后,用计谋诱杀了义军首领,瓦解了起义。 在浙江时,毕振姬也镇压义军,充当了政府的刽子手。 毕振姬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即便是研究学问,他也始终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他一生勤奋读书,精研经史典籍。他承陆九渊、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心学”和“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之心的产生在于人心,如果没有人心,天地以及天地之心也就不复存在。而天地与人是共生共灭的,自然现象不过是天地与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人心的作用。这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他认为人类社会秩序是由天理安排的,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否,是人类自己治理的结果。这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正是因为人心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把养心放在首位。他极赞同伦理纲常,并以此作为评判历史的标准。 毕振姬一生行事,以儒家思想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官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克尽职守;居家,勤劳简约。虽然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一些思想显得迂而可笑,但在苛政迭出、贪风日炽的封建社会,他对民生的注重和对贪吏的批判,却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西北文集》等。
毕 朗:(生卒年待考),女,字昭文,一字少陵;一作毕著,字韬文;新安人(今安徽歙县)。著名清朝初期才女。 约公元1644年前后在世。 原为明末宫人,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后流落燕市(今北京),遂与昆山王圣开结成伉俪,徙居浙江嘉定。 人禀姿,自幼即工诗文,兼善鼓琴;又精绘事,尤长于画美人、兰菊。 她著有《织楚集》二卷,一作《韬文吟稿》。毕际有:(生卒年待考),字载绩;山东淄博王村镇西铺村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中拨贡,被派往山西稷山县做官。稷山位于汾水河畔,因河水浸地,实际地亩少于粮赋之数。 到任之后,就据实上报请减免空头粮赋,并形成条文固定下来。又置二薄,将本县各业之人分别造册,由县衙统计备案;对无固定职业者以法约束其从事正当职业。 两年后,晋升为江南通州牧。 治内有一重镇,由柳同春将军镇守。时毕际有与柳同春同天赴任。任期内,两人互相协助,为此商人士兵和老百姓也和睦相处。 通州有一沙洲,产鳓鱼,按例进贡朝廷九十九条,毕际有上疏请求免除进贡一事。 两年后,朝廷借故将他免职。毕际有回乡时,扬州名流林茂之、杜于皇、陈其年、龚半千、孙无言、孙豹人等都送至江边。画《江干系马图》送他。 毕际有著有《存吾草》、《淄乘徵》等流传于世。还参与编修济南府和淄川县志。
毕 沅:(公元年),字秋帆,又字梁蘅,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人(今江苏太仓)。著名清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 毕沅聪明好学,文武兼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顺天乡试中举,被授内阁中书,撰拟、结写诏令。后来入值军机处,担任素有“小军机”之称的军机章京,负责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农历3月,毕沅参加会试。会试分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农历4月发榜,毕沅榜上有名。能否登科,还得看4月26日的殿试。殿试时间为一白昼,未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会试中选的人,不敢松气,紧张地准备,以期考中。4月25日夜,毕沅与同僚诸重光、童凤三在军机处值班。他们三人都通过了会试。明日就要殿试了,诸、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考试,让毕沅一人值班,说:“我俩书法好,可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作非分之想了,替我们代劳吧!”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毕沅见二位同僚如此讲,也就答应了。 当夜,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下转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翌日,殿试开考,地点在太和殿的丹墀。 殿试的内容是经史时务策一道,读卷大臣于考前一日在文华殿密拟,缄封呈皇帝阅。发下后,读卷大臣同赴内阁,在监试御史的监督下,内阁中书用黄纸誊写。晚上,传集工匠,在内阁大堂刊刻印刷。护军统领带领护军校等在内阁门外严加稽查。次日凌晨印刷完毕。考卷送至太和殿,诸考生列队跪受,然后回到各自的试桌答题。毕沅打开试卷一看,时务策正是策问新疆屯田事宜的。他胸有成竹,挥笔立就。 第二、三天,诸读卷大臣在文华殿阅卷。毕沅的楷书不太好,但立论高深,倍受读卷大臣的关注,列为第四名。第四天,乾隆大帝在中和殿听读卷大臣读卷,对毕沅的卷子极为欣赏,擢为一甲第一名。诸重光得了一甲二名,即榜眼。而童凤三位列二甲第六名。当诸、童二人得知毕沅那晚之事后,无不嗟叹。 中状元后,毕沅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状元例授此官。他的仕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迁太子左庶子,实授甘肃巩秦阶道员,即巩昌府(府治今甘肃陇西)、秦州(州治今甘肃天水)、阶州(州治今甘肃武都)一府二州的长官。曾随总督明山出关堪查屯田。后调安肃道道员。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摆陕西按察使。乾隆大帝出巡,毕沅朝见,奏告甘肃大旱,乾隆大帝诏赈济,免速欠田赋四百万。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擢陕西布政使。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擢陕西巡抚。黄河、洛水、渭河泛滥成灾,开仓赈济,救了若干人的性命。募民开垦荒地八十余顷。疏渠灌田。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墓。缮修华狱庙等名胜古迹。征集碑刻,储藏于学宫。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赏戴花翎-这是赐给有功勋者的殊荣。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听说有个叫高朴的官员在计尔羌私采玉石,运送回京。毕沅逮捕审讯高朴的仆人,没有问出什么。乾隆帝降旨斥责毕沅草率。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老母去世,离职守丧。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陕西巡抚缺员,乾隆帝诏:“毕沅在西安任职很久,在家守丧快一年了。特命毕沅署理陕西巡抚。这是特殊情况,不是开在职守丧的先例。” 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农历3月,甘肃发生内乱,毕沅会同西安将军伍尔泰等率兵前往镇压,事平论功,乾隆大帝赏毕沅一品顶戴。甘肃一些州县谎报灾情,冒领赈济,毕沅未据实参奏,乾隆大帝让毕沅自行定罪。毕沅请罚款白银五万两,以充军饷。御史钱澧奏劾毕沅之罪应与冒赈等同,当照冒赈议处。 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大帝降旨,虎夺一品顶戴,降为三品。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复为一品顶戴。守丧期满,实授陕西巡抚。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甘肃再度发生内乱,毕沅遣兵镇压,受到乾隆大帝的奖励。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农历2月,调为河南巡抚。毕沅上疏,说黄河北岸一带连年干旱,租税收不上来,仓廪空虚,请截留漕粮二十万石备用。并不得私自囤积粮米,以平粮价。疏通贾鲁、惠济河以利漕运。他的奏请皆获诏准。奉诏去调查淮水发源地,查明源自桐柏山。乾隆大帝御写《淮源记》赐他。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农历6月,擢湖广总督。伊阳县(今河南汝阳)杀官首犯秦国栋等人迟迟没有缉获,乾隆帝降旨责斥,将他罢归陕西巡抚。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长江在荆江决口,乾隆帝复命毕沅为湖广总督。毕沅到任,上疏:"长江自松滋(今属湖北)流至荆江万城堤,折而东北流,荆水无处散泄。请筑对岸杨林洲土坎、鸡嘴石坝,逼水南流,冲涮洲沙,可克壅遏。"又请修筑襄阳等处堤坝,凿四川、湖北一带长江的险滩,便于云南钢铁的漕运。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是乾隆大帝的宠臣和|的四十大寿。毕沅赋诗十首相赠。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陕西安康、四川大宁发生叛乱,传言来自湖北,毕沅被贬为山东巡抚,摘去花翎,罚交湖广总督“养廉银”三年。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再授湖广总督。湖南苗入石三保造反,奉命赴常德、荆州督饷,克尽职守,赏戴花翎。 清嘉庆元年,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聂人杰等造反,破保康、来凤、竹山,围攻襄阳。毕沅自辰州(今湖南沅陵)赶赴枝江弹压,当阳(今湖北当阳)又落入聂人杰手中。嘉庆皇帝诏罢毕沅之官。诏令未到,毕沅攻克当阳,嘉庆皇帝又下诏复毕沅职,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毕沅擒获石三保、吴半生、吴八月等人,惟叛乱者的首领石柳邓还没捉拿到。毕沅上疏,请撤各省军队,留二、三万兵分守苗疆要隘。未被允许。不久石柳邓被浮,嘉庆皇帝命毕沅赴湖南镇抚。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6月,毕沅手足麻木,嘉庆帝赐“活络丸”药。农历7月,病死辰州军营中,终年六十七岁。嘉庆皇帝闻奏,诏赠毕沅太子太保。但说他在湖广总督任内失察过多,没加谥号。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7年),太上皇乾隆大帝去世,嘉庆皇帝查办太上皇的宠臣和|,抄了他的家,把他赐死。毕沅曾巴结过和|,嘉庆皇帝闻悉,下令虎夺世职,籍没家产。 毕沅辛生前勤笔耕,著作等身。北宋时期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杰作,博采典籍,考证甄选,剪裁熔铸,成一家之言。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但就时间来看,前后尚有巨大的空白、欲补续的,代有其人。就下续的来看,南宋有季羡的《资治通鉴长编》,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等。明代薛应旗、王宗沐各著有《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康熙年间,徐乾学等编成《资治通鉴后编》。这些续编在史事记录、年月编排上,错误百出。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开始编纂一部新的《续资治通鉴》。他广延英俊(诸如邵晋涵、章学诚等),博稽群书,历时二十年,完成二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毕沅任河南巡抚时,开始编写《史籍考》,这项工程一直进行到他病死,尚未完稿。章学诚、潘锡恩相继续补,最后成书三百卷。 毕沅极注重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广征博采,完成了王隐《地道记》和《太康三年地志》的辑佚、《山海经新校注》等书。在金石学上,他广加收集铜铭碑刻,编辑成《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山左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书。对先秦诸子,也素有研究,著有《墨子注》、《道德经考异》、《晏子春秋注》、《吕氏春秋注》等,皆为各种注疏中的佳作。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有《灵岩山人诗集》传世。 毕沅仕宦,功名不终,死后没有谥号,被抄家,革世职。但在学问上,却是流芳百世的。 毕沅幼年就失去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的《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张藻病故后,乾隆大帝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毕沅性情儒雅和易,爱才若渴,身边常名士云集。当时的著名诗人黄景仁由于不愿当官,又不知理财,生活贫寒。一天,毕沅读到他“一家俱在西风里,九月寒衣未剪裁”的诗句,马上派人送去银子50两。黄景仁病逝后,毕沅又出资抚养其老母,还为他整理出版诗集。祖籍歙县的著名文人汪中与毕沅没有见过面,有一次跑到毕沅的衙门,递给门卫一张小纸条,只说住在某某客店,转身便走。门卫将纸条呈送毕沅,只见纸条上写道:“天下有汪中,先生无不知之理;天下有先生,汪中无穷困之理。”毕沅看罢,哈哈大笑,立即派人送去白银五百两。 在任陕西巡抚的时候,毕沅有一次路过一座寺院,老僧出来热情招待,谈得十分投机,毕沅忽然开玩笑地问道:“一部《法华经》,不知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老僧从容应道:“我一个破庙老和尚,非常惭愧生成钝根。大人是天上文曲星,非同一般,不知一部《四书》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不禁一愣,非常佩服老和尚思维敏捷、谈吐风雅,于是捐银为寺里添置田产,还把寺院整修一新。 由于毕沅如此礼贤下士,当时许多名士都乐意到他府中协助考订经史、编著书稿。 毕沅主持编写的著作有《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老子道德经考异》、《夏小正考注》、《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三辅黄图》、《关中胜迹图志》、《中州金石记》、《西安府志》、《湖广通志》、《史籍考》、《续资治通鉴》等,还有校注《墨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其中尤以《山海经校注》为生平得意之作。 而毕沅如主编的《续资治通鉴》,则是后人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与宋朝司马光之《资治通鉴》相衔接的编年体通史。
毕道远:(公元年),字仲任,号东河;山东淄川淄川县万家庄人(今淄博周村区王村镇万家庄)。著名清朝大臣、书法家。 毕道远在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中举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散馆检讨、山西正主考官、记名御史、司经局洗马。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充国史馆纂修,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正主考官,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总督仓场。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乡试副主考兼署兵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兼管顺天府府尹。 毕道远遇事敢直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法侵略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清咸丰皇帝急召诸王公大臣商议对策。众大臣依违两可,惟独毕道远“以死社稷时,大忤肃相之意”。 在任山西正考官期间,毕道远将所得俸禄大部资助贫寒学士。三任总督仓场期间,毕道远奏请清同治皇帝改革江浙漕粮海运天津的办法。同时,他廉以持己,严以御下,革除陋规,从而澄清了多年积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胥吏均不得私肥。 毕道远居官清正,治家俭朴。其夫人邵氏三十余年布衣荆钗,自己担水、舂米。因其功德并重,清光绪皇帝恩准他在紫禁城骑马,晋见皇帝无须引见。 毕道远性情倜傥,风趣幽默,喜欢作诗,其书法米芾,名重一时。 著有《昭代尺牍小传》等若干作品传世。
毕永年:(公元年),字松甫,亦字松琥;湖南善化人(今湖南长沙)。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驱。 毕永年是贡生出身。少读王船山遗书,渐萌民族革命思想,与谭嗣同、唐才常交往甚密。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毕永年偕林圭及日本人平山周深入湖南观察社会动向。旋赴日本,入兴中会,从事联络会党活动。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毕永年在上海参加了自立会,以勤王宗旨与反清要求矛盾,与唐才常激辩而去。后参加了著名的惠州三洲田起义,事败,赴广州,入罗浮寺为僧。 两年后的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毕永年在罗浮寺中离奇“病逝”,终年三十四岁。
毕占云:(公元年),原名毕瑞祥;四川广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7年在湘军任营长。1928年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特务营营长,第四支队支队长,第二纵队司令员,红十二军第一○二团团长、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七军第九师参谋长,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师长、军参谋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补充第一师师长,红八军参谋长,红九军参谋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副局长兼参谋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参谋处处长,绥德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军委总部二科科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太岳纵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豫皖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毕庆堂:(公元年),原名毕永福;山东桓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教导大队副政治指导员,第四支队特务团营副政治教导员,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三团营政治教导员,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黄西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萨那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第二十二团团长,第八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第六十五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副校长,第十三步兵学校副校长,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军教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毕沧耕:(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空军西安基地政治委员。 毕惠义:(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政治部主任。 毕鉴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榆林基地司令员。 毕 丹:(生卒年待考),著名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花东区防卫司令官。 [ 本帖最后由 lxyi 于
09:54 编辑 ]跟帖时间& 09:51:50&&&&跟帖用户&
毕氏的典故、趣事 --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一次人类印刷史上的技术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据史籍《梦溪笔谈》第十八卷,记载:毕升用胶泥刻字,字的薄厚如一枚铜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为活字。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涂上松脂、腊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将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宇平如砥,就可印刷。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则可排字。第一块印完后,第二块已准备好,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个字有几个字模,尤其象“之”、“也”等字的字模多达二十个,以防同板内重复使用。如果有特殊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都是从泥活字发展而来的。跟帖时间& 09:49:18&&&&跟帖用户&
毕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九;望出河南:全联典指毕氏源流和郡望。 绩嘉弼亮;卦协公侯:上联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助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毕国,康王时曾受命保卫并治理东郊,作《尚书?毕命》,有句:“弼亮(辅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绩多于先王。”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的后代,辅助晋献公灭霍、耿、魏有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辛廖曾为毕万占卜说:“吉。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干大事,子孙会到公侯。”后来,魏与赵、韩果然三分晋国,均列为“战国七雄”。 持鳌醉酒;杀贼报仇: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性嗜酒,尝谓:“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毕著,字|文,父战死,女率遗兵,攻杀敌甚众,夺父尸以归。 翰林谦介;吏部清狂: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毕士安。
2.五言通用联: 布衣创活字;巾帼存韬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发明家华升(公元?~1051年),布衣出身。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名人毕著,字韬文,歙县人。其父守蓟丘,与贼战死。时年二十遂,夜率精锐入敌营,杀其首领。工诗,有《韬文诗稿》。 祖孙皆进士;父子俱使君: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毕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孙毕良史(绍兴进士书画家)。代州人。下联典指后魏豳州刺史毕祖晖及其子义云(充州刺史)。 莲汀工诗画;子务擅琴棋: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诗画家毕慧,字智珠,号莲汀,镇洋人。工诗画,有《远香阁诗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毕本,字子务,号昆山,淄人。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棋。 洪炉无久停;日月速若飞:此联为唐朝时期的监察御史、诗人毕耀《赠孤独常州》诗句联。
3.七言通用联: 杀贼报仇崇旧范;持鳌把酒仰先型: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歙县女子毕著,字韬文。父亲镇守蓟州战死。当时二十岁的毕著率精兵夜入敌营,杀其首领,用车子把父亲的尸体拉回来。又能诗,有《韬文诗稿》。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鲷阳人毕卓,字茂世,旷达而嗜酒,曾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却一生。”太兴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邻居酿熟了酒,他因醉夜里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来是毕吏部。 毕吏部持鳌醉酒;韬文女杀贼报仇: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下联典指光天清朝时期的毕著。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德成隐逸,享耆老而挂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益州长史毕构,字隆择,偃师人。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孝廉毕赞,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竞争。 郡属河南,一脉流芳绳祖武;堂开培德,四支奕叶结家声: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长陔村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毕氏郡望。下联典指该祠偏殿名“培德”。跟帖时间& 09:46:08&&&&跟帖用户&
毕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桓台毕氏字辈:“汝梦斯廷远承先德于以作征清本家学传世其荣树毓允昌循法守铭宗章克保宏业振升”。 山东青州毕氏字辈:“海右启家嗣宗衍庆义方式谷慎行贻令云裔其昌宾王利用”。 山东临朐毕氏字辈:“吉绪永利世云”。 山东淄川、巨野、莱芜毕氏字辈:“自际盛世海岱丰凝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杰辈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思)铭”。 安徽合肥毕氏字辈:“春永守金权文章为纯粹张教治家祥”。 吉林、辽宁毕氏字辈:“所以召世序庶可鉴重明远应鸿大也永茂于文登”。 浙江鄞州毕氏字辈:“大任保厘镐东志襄瑞冶”。 河北涿鹿毕氏字辈:“进义(玉洪)学(旭)博(傲)”。 河北献县毕氏字辈:“炜士深根煌增”。 内蒙敖汉毕氏字辈:“先有席卫万庚广连占魁”。 湖南毕氏一支字辈:“承家仁才代启”。 云南毕氏一支字辈:“亨顺永发克敬乘先书练册守孝友丛员”。 陕西米脂毕氏字辈:“万照凤华台银河龙门开”。 毕氏一支字辈:“世守恩锡(赐)永记相传”。 资料有待补充。跟帖时间& 09:34:53&&&&跟帖用户&
毕氏的家谱文献 -- 全国毕公裔宗谱,(民国)毕恩普等修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开文石印局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全国丰润毕氏支派家谱,(民国)毕恩普等编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全国毕氏宗谱,(民国)毕恩普等编辑,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开文石印局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有二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深泽毕氏家谱,(清)毕恩普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毕氏重修宗谱四卷,(清)毕觐扬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淅江鄞县鄞东下林岸毕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东毕氏宗谱,(民国)毕东阳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毕氏宗谱六卷,(民国)毕钟壬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女埠乡。 安徽徽州新安毕氏会通族谱十七卷,附录一卷,(明)毕济川修,毕c等纂,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徵州毕氏家谱,(清)毕兆登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毕振选等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石台毕氏宗谱四卷,(民国)合族裔孙同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石台县县志办公室。 安徽桐城皖桐毕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毕启蒙辑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世谱,(清)毕岱抑匦蓿寮吻焓(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七修世谱,(清)毕文铎、毕岱舆等撰,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世谱,(清)毕芳撰,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民国)毕抚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 湖北浠水薪水雨河毕氏族谱八卷,末二卷,(清)毕开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江陵续修江陵毕氏族谱六卷,(民国)毕承绶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广东花县毕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毕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博物馆。 毕氏家乘一卷,附南村毕氏家谱一卷,(清)毕奎麟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跟帖时间& 09:32:23&&&&跟帖用户&
毕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大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支子孙以先祖母张藻所著《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廉介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跟帖时间& 09:29:57&&&&跟帖用户&
毕氏的迁徙分布 -- 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八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即渭水两岸乃毕氏最早的发祥地,该地区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毕陌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斯地。在周朝的八百七十余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偕王室东迁至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毕氏族人自始在洛阳地区繁衍生息,日渐强盛。严溪毕氏郡望即出自河南偃师郡。 毕氏族人从唐朝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的河南偃师的毕憬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七百七十多年历史。从宋乾德丁卯年(公元967年),婺源毕氏始祖毕文进迁居严溪起,毕氏在婺源也已生息了一千零四十余年。 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地,成了后世魏氏一族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即“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且国势日益强盛,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氏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氏,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三千多年以后的今天。 战国时期,滕国(今山东滕州)有著名大夫毕战,说明此际毕氏族人已进入山东地区。 先秦时期,毕氏族人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 西汉时期,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侯。并有涿人(今河北涿州)毕野白,这表明毕氏族人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广西一带。此际,一支毕氏族人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氏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氏名人,大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氏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在这一历史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的出连氏改毕氏后,入迁洛阳,使毕氏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朝“安史之乱”后,京兆人(今陕西西安)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 唐朝时期,有西突厥王子、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及其一族人多改为汉姓毕氏。到了唐朝末期,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大批的毕氏族人南迁至两湖一带。 北宋时期,代州云中人(今山西大同)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氏族人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毕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氏族人伴随着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蒙古族都讷亨氏、满族毕力扬氏冠改汉姓毕氏。沿海之毕氏族人开始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生息繁衍。 如今,毕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为多,这三省毕氏约占全国毕氏人口的65%以上。跟帖时间& 09:27:29&&&&跟帖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战纪黄忠怎么连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