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柳州市鹿寨县地图乡镇集市何日

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当前位置:>&>&>&正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分享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非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柳州市第十届“十佳文明市民”事迹展播-柳州文明网
您现在的位置:
柳州市第十届“十佳文明市民”事迹展播
发表时间:&&&来源:柳州文明网&&&  [] []
  让电焊开出更美科技花
  ——记全国劳模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廖国锋
  22年前,初入柳工的他被电焊所迸发的火花吸引,为了这“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岗位,他废寝忘食,将青春挥洒在了焊工技术的提升上;22年后,时间与汗水的磨砺让他的电焊技术名扬海内外。今年4月,在明亮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从国家领导人的手中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证书,成为柳工首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技术工人。
  他,就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工廖国锋。
  青春无悔,携梦而行。1993年的夏天,18岁的廖国锋怀揣着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从广西横县职业中学机电维修专业毕业,成为柳工齿轮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 工。从工种上来说,当时的电焊是大家一致认为“苦、脏、累”的活,为了寻找最好的焊接角度,蹲着、坐着、趴着干活都是家常便饭,而长时间焊接所产生的强光更让人难以忍受。可廖国锋却认为“用焊枪将两块冰冷坚硬的钢铁完美焊接起来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而从此沉醉其中。
  在岗位上的每一次操作,他都当成是一次实战,从不懈怠;在工间休息的每一分钟,他都认为是拜师学习的好时机,从不浪费;在晚上的休闲时间,他当作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光,买来的一书柜的电焊工技能书每本都被他精读三遍以上。尽管眼睛经常被电焊产生的强光刺激到红肿,
  但廖国锋每天都坚持练习到晚上10时以后才收工回家。
  在不断地练习、实践、求学的过程中,廖国锋从原来最基本的焊接都不平整到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柳工电焊工技能比武“三连冠”记录。成为了高级技工的他不仅通过“廖国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徒弟,还受到了美国等国外专家的赞誉,称其为“在中国遇到的最好的、最刻苦的、最善于学习的电焊工”,并主动寻求合作。
  2000年,廖国锋所在的柳工路面机械公司一举中标成为CASE公司铲斗、动臂、振动锤等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商。2004年,澳大利亚ROBBO公司也看上了以廖国锋为代表的柳工焊接力量,主动将每年1000多台套挖斗、四合一斗、叉车架等产品交给他们生产,令柳工每年新增产值150多万元。
  “学习无止境,技术更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得更远。”廖国锋说,也正是凭着这一股韧劲,他提出的技术改进项目多达上百项,带领的团队攻克了许多长久性的技术难题。
  2014年,已经被调入专门生产出口机的大型机厂、参与柳工高端装载机结构件的研发和生产的廖国锋,接到同事的反馈,CLG835和CLG855装载机动臂横梁经常出现焊接质量不稳定现象,十多年来研发部门一直努力改进却收效不大。廖国锋经过近半个月的研究和试验后,在原来动臂横梁的焊接基础上加以改进,以月牙形运条方法配以焊枪的前后摆动,适当地增加了单层的焊接厚度,然后改变每一层的焊接角度,从而获得平滑过渡的焊缝,并有效避免大焊缝容易单边和内 凹现象。改进后的动臂焊接时间不仅由原来的120分钟减少到90分钟,产品的合格率也成功提升到99%,技术攻关小组喜称廖国锋“啃下了该项技术的最后一块硬骨头”。
  学习-钻研-改进-推广,如今的廖国锋依然奔忙在技术革新的第一线上,“让电焊开出更多、更美的科技之花”,始终是他携梦而行的不竭动力。(廖冠华)  
  苗乡教师37年肩挑重任 亦是保障学生生活的“挑山工”
  周宏军,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小学教师。周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达佑人,自初中毕业后到达佑小学教书至今已有37年。在岗位上,他公而忘私,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带头修缮学校,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达佑小学地处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腹地,每次需要从乡里乘车到本县的同练乡后,再步行30多公里的环山小路才能到达。在周老师刚任教的几年中,教室已破烂不堪,无法遮蔽风雨。为了给学生一个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周老师亲自带领达佑的村民们上山打石头、下田打泥砖、动手做木工,挑沙子、平地基,就这样用了3年时间一砖一瓦的建起了一座2层4个教室的教学楼。在这期间,因为缺少资金,周宏军老师杀掉了家里仅有的一头留着过年卖个好价钱的大猪,用来顶替工人的酬劳。
  最初,学校共有4个年级50多名学生,在周老师任教的37年时间里,达佑小学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一直到了2001年学生减少到了只有两个班时,最后的一个外地教师调走了,周老师为了屯里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一个人默默的坚守达佑小学。
  肩挑重任,是老师亦是挑山工
  37年来,周老师一直担任着3种角色:教师、挑山工和维修工。除白天上课、改作业外,平时座椅坏了,都是周老师一手修理,每个月还要到集市去采买办公用品和学习用具,这样一担担的将东西挑回学校。自2009年实施免费午餐以来,为了给学生买到丰富营养的午餐食材,每周周末周老师都会坚持到40多公里外的集市进行采购,经常这样来回赶路,肩挑东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为了学生,周老师都会咬牙坚持到底。
  记得一个秋季学期开学前,周老师到汪洞乡集市购买教材、学校办公用品和自家粮食,东西加起来足有60多斤重,步行在崎岖的路上时,突然下起大雨,周老师用唯一的一张塑料薄膜把教材包得严严实实,而自家的粮食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遮盖。由于路上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周老师索性冒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20多公里,因路面湿滑一路下来摔了好几次,自家的大米也因雨水浸泡不断的渗出白色米汁,最后回到学校时已是掌灯时分。
  关爱学生,倾注满腔爱心
  “爱是一杯甘甜的美酒,我甘愿把它献给我的学生”周老师这样说到。在2006年春季学期期间,一名名叫符涛的学生右小腿肚出现无名红肿,当时肿得跟小布袋一样,痛得寸步难行,由于符涛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个子小背不动他,周老师主动担起背孩子上学和送孩子回家的任务。这样坚持了 20多天后,符涛的父亲赶了回家要接孩子到融水县医院进行治疗,符涛因为不想落课也不舍得离开周老师,拒绝到县医院进行治疗,周老师就安慰他:“孩子,去治病吧,你落下的课回来我给你补上,既然你舍不得周老师就要听老师的话,到了医院勇敢的配合医生治疗,腿好了以后就能回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老师身上只带20元,留个给你,到时候买本你自己爱看的书。”符涛的父母都哽咽着对周老师说:“太……太感谢您了……”。
  严于律己,追求创新教学方法
  周老师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自从1987年他妹妹和妹夫因病相继离开人世后,他把妹妹家的4个孩子都接过来抚养,6个人的家庭一下变成了10个人的大家庭。仅靠周老师微薄的工资养着10个人,送4个孩子读书,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多年来,无论家里条件多么艰难,周老师仍然坚持免费为学生维修校舍,当“挑山工”也从没拿过学校的分文工钱。无论家里农活有多么忙,也从来不旷课缺课,而且认真做每节课的备课工作。有特殊情况需要停课时,周老师都利用周末将课补回来。37年来达佑的老百姓们都给了周老师极大的赞扬和肯定。
  虽然在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的学校任教,但周老师仍然坚持学习,潜心专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坚持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充实自己的学识,在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近年来在他所教科目的质量一直排全乡上游,共有4名学生直接考上县重点中学,2008年春季学期他曾经教过的2名学生考上很好的大学。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2009年被广西柳州市评为优秀乡村教师。
  周老师曾说过:“工作再累我不怕,我更担心的是自己退休后没有新的老师来接班,达佑教学点撤销了,学生不愿到外面读书,变成新文盲”。他那种孜孜不倦,为学生倾注毕生精力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岗位上,一个平凡的人做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事情。
  侗乡“十佳文明市民”吴顺兰:尊老敬老好媳妇
  近日,在三江县程村乡头坪村滩底坪屯,只见吴顺兰扶着家婆从家门口走出,和她闲聊,陪伴她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解闷散心。
  吴顺兰是滩底坪屯的一位普通农民家庭妇女。她以自己的爱维系着一个和睦的家庭,成为乡村邻里学习的好榜样。邻居唐荣贵说:“她17年如一日,毫无怨言地照顾老人,这实在是不容易。”1996年的一天,吴顺兰的家婆外出,不幸遭遇车祸受了重伤,全身难以动弹。在柳州龙泉山医院和县人民医院治疗期间,老人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接触床铺的皮肤部位开始腐烂,发出臭味。吴顺兰每天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家婆,为她洗脸、梳头、换衣服,每餐都在床头为老人喂饭。老人回到家后,吴顺兰每天早晚都用草药煮水为家婆擦身,清理大小便,换床单,洗衣服,还抽出时间和老人唠家常,鼓 励和开导老人。
  “没有媳妇的精心关照,我哪还有今天这个样子?”老人告诉笔者,两眼湿润了。
  经过吴顺兰的精心服侍,三个多月后,老人身体有所好转,能坐起来了,随后能慢慢走动了。
  家婆刚刚好转,吴顺兰的家公又于2011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他说话吐字不清,大小便失禁。吴顺兰仍像服侍家婆一样,克服各种困难,细心关照家公。
  吴顺兰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感动了程村村民。而吴顺兰对乡亲们说:“我的成长是离不开长辈的关照,照顾长辈是我应尽的责任。”爱老敬老扬正气,长年坚持获嘉奖。2012年,吴顺兰荣获三江侗族自治县第三届“十佳孝心人物”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我市“和谐家庭”。(通讯员杨明 杨群正)
  柳州市鹿寨县张薇薇: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
  张薇薇,1981年7月出生,鹿寨人,在中渡中心卫生院工作。她于2010年至今已在防艾战线上耕耘了3个年头。3年来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时刻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默默无闻工作,实实在在做人,点点滴滴奉献,在平凡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苦练本领,提高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是难以胜任的。张薇薇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基层艾滋病防治第一线工作,她热爱本职工作,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她把学习政治理论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结合工作实践努力思考,做到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为了适应工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她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及培训班,提高了综合医疗诊治水平。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张薇薇同志最难能可贵的敬业观,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表现出始终如一地敬业精神和不怨其烦地为患者服务。她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到村屯和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到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家中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医患情谊。自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她共组织发放各种艾滋病宣传材料10余种,2万余份,安全套6000多只,举办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37期,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建立抗病毒治疗患者档案109份。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上更是倾注了一个医务人员的崇高责任感和爱心,对孤儿关怀30人次。面对谈“艾”色变、人人惧怕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她不但没有胆怯,而是以一个防病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主动去贴近他们,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去一个防病工作者的爱心。
  强化服务,真情感化
  张薇薇同志时刻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坚持用爱心去工作。对鹿寨县中渡镇HIV感染者、孤儿吴某某,她每年都带领科室工作人员多次自购礼物到家看望她及其身患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奶奶,电话关爱咨询不计其数。由于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没有歧视,更没有遗弃,只有兄弟姐妹般的关心和帮助,她赢得了大多数感染者和病人的信赖,与许多病人建立了深厚的医患关系,很多患者经常到办公室与她沟通聊天,逢年过节她也经常到患者家里去看望。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担忧与惧怕,从痛苦和沮丧中摆脱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010年至今,她先后为109位患者进行抗病毒免费药物治疗。为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她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请示和协调,使这些感染者和患者都享受了国家相应政策。每到防艾日,就积极组织参加慰问艾滋病患者,从2010年以来每年从不间断,送去了政府的关怀和爱心,感动了患者。
  艾滋病防治是具有一定危险的职业,一些同事经常提醒注意保护自己,千万不要被感染。张薇薇常这样回答说:“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随访工作特别重要,每当看到经过我们的努力,感染者和病人能正视现实,勇于与病魔斗争,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她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沈雪梅——莲子仙女致富经
  沈雪梅,女,汉族,1969年12月出生
  沈雪梅,43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鹿寨县鹿寨镇交通村民委妇代会副主任,市女能人协会副会长。
  她的真本事都用在带领妇女创业共同致富上。
  2011年,她在雒容实验种植了0.公顷田,莲子纯收入12000元,7月至8月收完莲子,可以再种一季水稻,既确保口粮又能增加效益。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2012年她带动10户妇女种了13公顷高产莲子,每户种植户当年每亩纯增收3500元。丰收后,她积极调研销售市场情况,带领种植户成立太空莲专业合作社,计划在2013年推 广种植33公顷,帮助贫困村的妇女脱贫致富。
  成功引进香港老板发展高产油茶,组织成立高产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化肥、技术,帮助妇女们致富。目前已成功引进种植了100公顷油茶,计划今年推广种植266公顷。
  情系帮教的“杨警官”
  “像杨警官这样的英雄,病魔怎么会找上他?我真的很痛心,虽然不能为他做些什么,但我会好好做人,长大以后像他一样为社会做贡献。”9月初,柳江县三都中学学生小果在作文本上写下这段质朴的文字。
  小果所敬佩的杨警官,全名杨顺德,是南宁公安局柳州铁路公安处治安五大队“顺德帮教小组”的负责人。
  今年59岁的杨顺德身材挺拔,平日里显得精神抖擞,谁也想不到他饱受病痛折磨:他的水杯不离手——因为身患中晚期鼻咽癌,咽喉造水功能缺失;他的右耳挂着助听器——因为长年累月接听家长的求助电话,耳朵几近失聪。尽管如此,他依旧十六年如一日,帮教了400多名像小果一样迷失在青春成长道路上的孩子,义务为师生 、家长上法治课近700场次。
  杨顺德和小果之间的故事,得从今年暑假说起。小果心头搁着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几年前,父亲当着他和弟弟的面点火烧母亲,想要与其同归于尽,最终母亲去世,父亲入狱,无依无靠的小果和弟弟只能跟随大伯一家生活。因缺乏管教,他们相继辍学,小果沉溺于网络游戏,弟弟则在街上晃荡。
  这对“流浪兄弟”的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杨顺德的关注。
  今年8月,杨顺德带着顺德帮教小组的成员以及柳江县团委工作人员到小果家中家访。
  小果的家是山脚下一间简陋的砖房,面积二十多平方米。环顾四周,床上的棉被潮湿而且有老鼠和爬虫留下的痕迹。小果兄弟俩低头站在一旁一言不发,显得局促 、紧张。
  “我们先一起打扫屋子,好不好?”说话间,杨顺德已拿起扫把,小果见状也上前帮忙,在劳动中兄弟俩渐渐消除了心理防备,也愿意开口说话了。
  杨顺德说:“与孩子讲平等 、讲理解 、讲诚信 、讲引导,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兄弟俩与杨顺德拉勾约定回校好好学习。
  9月25日,小果已经适应了新学期的生活,杨顺德再次来到三都镇中学给学生上法治课。课后,杨顺德将月饼、粮油和书本等送给小果并与他谈心。“小果写字不错,接下来我准备给他买字帖练习书法。”杨顺德在多年经验中总结出帮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孩子交朋友,是引导他们走向美好前途最难也是最好的方式。
  心系祖国未来,尊重每位孩子。多年来,杨顺德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写出了一摞摞读书笔记,形成了一套“望 、问 、切 、推”的工作思路:“望”即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问题;“问”即经常与孩子交流,对症下药;“切”即选择切入点,避免逆反心理;“推”即持续性地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同时,他还提出了情感交流法、心障解除法 、责任锻造法和真相踢爆法四种具体帮教方法。
  曾经,有孩子沉溺于网游导致自闭心理、有孩子整天打架斗殴偷摸拐骗、有孩子几年没跟父母说过一句话……最终,这些孩子都在杨顺德的耐心引导下回归正途。
  一位老师曾在文章中写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书育人之难,要想转化‘问题学生’,是难上加难!而杨警官却凭借一股认真劲做到了!”杨顺德先后立功受奖50多次。去年8月,他荣获全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和全球热爱生命奖。而最令杨顺德感到欣慰的,却是听到曾经的“问题少年”成家立业的消息,是他们逢年过节的亲切问候。
  杨顺德的女儿说:“我爸爸是真的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了,这项事业对他来说意味着无限的快乐和充实感,而不是劳累和负担。”(陆晓艺)
  扬威世界的柳州仔
  8月29日,在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由柳州仔莫有雪和队友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以38秒01的成绩勇夺银牌,创造了第九道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名中国飞人当中,负责跑第一棒的便是我市柳江县穿山镇板塘村的莫有雪。作为第一个出场的运动员,柳州仔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发挥为中国队斩获银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月30日,记者不仅电话采访了还在北京的莫有雪,还采访了他运动员生涯的启蒙学校柳江县业余体校的校长黄庆忠,还原这位中国飞人成长的点点滴滴。众所周知,径赛按成绩划分赛道,成绩好的队伍将获得较好的第三、四、五跑道,而成绩差的往往会被分到第一、九跑道。而且最外面的第九跑道由于距离看台较近,运动员容易受到观众的干扰而不能完全投入到比赛中。总之,各种因素造成第九跑道无法取得好成绩,更别说取得奖牌。
  而按照前两轮比赛的成绩,中国队决赛不幸分到了第九跑道。
  “之前预感自己会跑前面两棒,但真正站在起跑线上时,还是有一些紧张。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做好自己。”莫有雪说。清脆的发令枪声响后,莫有雪迅疾起跑,途中加速,顺利完成接力棒交接,堪称完美。随后,莫有雪紧张地看着3名师兄的表现,“加油,加油,我一直在喊,当看到张培萌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好开心,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莫有雪告诉记者。大赛银牌、亚洲最好成绩、创第九道奇迹,这些都让莫有雪感到激动和自豪。“赛后,我收到100多条祝福的微信、微博和短信,而且全家人都在看我比赛,我感到十分高兴。”莫有雪说。赛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还没等家人开口,他就先对父母、对家人表示了感谢。
  8月30日上午,当记者来到莫有雪的家时,他的父母和亲戚朋友聚集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比赛的重播。回忆起昨晚的情景,49岁的父亲莫土正仍然激动万分:“看准备打枪、准备起跑的时候,我站了起来,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儿子跑第一个,我激动地喊了起来,全家人都拍起手来……”而在8月29日晚,和莫土正同样激动的还有黄庆忠。2005年就来到柳江县业余体校任教的黄庆忠可以说是看着莫有雪一步步成长起来的。1996年出生的莫有雪,身高1.79米,2006年在柳江县业余体校训练,2007年下半年到市体校训练。2011年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2013年进入国家队,同年7月12日在乌克兰举行的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346的成绩获100米比赛的冠军,改写了在前7届世少赛上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与奖牌无缘的历史。黄庆忠说:“平常训练,他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力气,自己会主动在课后加练,刚训练结束又和其他孩子一起打篮球。”腿长、跟腱长、肌肉有力是莫有雪天生的优势,再加上刻苦训练,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我觉得他只要继续努力,今后应该可以跑进10秒大关,再次为国家、为家乡争得荣誉。”而对于未来,尤其是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莫有雪表示,昨天的成功已经过去,目前要为下一阶段的比赛做准备。下个月初,他将回到深圳(莫有雪是广东田径队队员),开始为今年的冬训和明年的奥运会做准备,“希望能够进入国家队的奥运会名单,为国家和家乡人民争光。”莫有雪说  
  乡村创富能手----杨宁
  女大学生村干部杨宁在量竹子打算收购。 
  她,个子不高,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
  她,声音有些沙哑,却底气十足。聊天时,常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她叫杨宁,今年29岁,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也是乡里最年轻的村干部。
  2010年刚到岗的第一天,她就坐着村主任的摩托车一路颠簸,挨家挨户检查村寨防火。“决不能落下任何一家!”杨宁记着村主任说的这句话,走遍了村里的12处自然屯,话家常、谈发展,并在每天的日记里写下一天的收获:“日周五 ……在农村做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意身边的事,用心去做好它,没准会比专业的人做得还好。”一个初冬的晚上,夜风微凉。晚饭后,她与两位村干部到村民家里收新农合费用。
  为了加快效率,她先一步到了一户稍远的农家。当时村里还没有路灯,路上一片漆黑,杨宁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和狗吠声。
  杨宁上前敲门,里面的人应了但就是不开门,直到同事赶来才解了围。进门的那一瞬间,杨宁看见屋主手里竟然握着一把镰刀,顿时觉得脊背一凉。“我和我老婆都没病,没有交的必要。”屋主说着,放下手里的“家伙”。杨宁环顾屋内,发现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有些咳嗽,一下来了主意。
  “老人年纪大了,最容易生病。而参加新农合,一年每人50元,在医院住院或者门诊看病就能报销一大部分,这样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你讲是咩?”杨宁慢慢做工作,拿起计算器算细账,磨了一晚上,终于说服屋主为全家人办理了新农合。
  从一开始被当做“入侵者”,到最后被唤作“侄女”“外甥女”,听得到村民的心里话和“小九九”,成为村民的知心人,杨宁高兴极了。“其实,村民是朴实的。我们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要额外掏钱参加新农合,谁不得掂量掂量。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如何让村民尽快致富。”杨宁这样想,也开始寻找商机。
  安陲乡地处元宝山脚,山上遍布着竹林,竹子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村民得到的钱却不多。她在和村民的交谈中发现,通过乡、县几层收购商再转卖到外省,差价都被收购商赚走了。“能不能一步到位?”2012年初,在和进村运竹子的货车司机几番攀谈后,杨宁得知一批竹子将被运往北海合浦,她立刻给一位在当地做老师的同学打电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同学辗转联系和引荐,杨宁带着竹子样板前往北海、广东、海南等地考察、商谈,并最终与新客商签订了竹子粗加工直销协议。杨宁快马加鞭,回村成立了竹子收购站。然而,当事业顺利起步,村民和杨宁满怀喜悦之时,一次“生死考验”不期而遇。“2013年,市场突然涌入大批江西、贵州的竹子,市场饱和,竹价大跌。新客商被迫压价,如果我也降价收购,不仅村民亏了钱,更会失去大家的信任。”对此,杨宁咬牙坚持按原定价收购。一年下来,村民的信任保住了,收入增加了,也更有积极性了,而杨宁自己却搭上了血本。
  之后的一年,杨宁独自一人维持着收购站的运转。凭着坚持不懈的韧性和良好的信用,一车车承载着希望的竹子运走了,一沓沓改善生活的票子来了,年终算总账,近100名村民每年每人增收1000元左右。
  仅此一项,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村民们乐了,杨宁也乐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竹子直销的行列,杨宁更乐了。
  此外,上网销售农产品、通过流转把土地承包给村民种植高山农作物……杨宁总是按捺不住性子,手脚痒痒地为村民做些实事。她说:“为了乡亲们能够脱贫致富,即便是一辈子在农村,我也心甘情愿。”这就是杨宁。2010年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2011年当选为江门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2月当选全国乡村创富好青年,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梁晶晶 龙林智文)
  有担当的武警排长———张鸿毅
  武警市支队二中队排长张鸿毅(右)在火车站巡逻
  “有毒品,抓住他!”去年11月21日晚,一男子在柳州火车站接受安检时被查出携带违禁品,他推倒工作人员撒腿逃跑。正带队在车站巡逻的武警市支队二中队排长张鸿毅听到呼喊声,迅速带战士追过去。张鸿毅将那男子扑倒在地,搜出冰毒一包,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
  当晚返回部队后,车站派出所民警打来电话:“你逮住的那男子承认吸毒并患艾滋病,你赶紧到疾控中心咨询检测一下!”原来抓捕中张鸿毅被犯罪嫌疑人划伤了右手。最终检查结果呈阴性,张鸿毅才如释重负。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他说:“有些后怕,但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要敢于担当!只要有需要,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还会第一个冲上去。”张鸿毅在柳州度过了高中岁月,2010年考上了武警警官学院。2014年7月,张鸿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广西,分配到武警市支队二中队,又回到了柳州。
  二中队担负我市城市武装巡逻勤务,在火车站设有勤务点,长期巡逻执勤。火车站客流量大 、人员成分复杂,巡逻小组每天要承受极大的压力。
  刚从军校毕业,这个“学生官”到底怎么样?中队党支部一开始还有些疑虑,并没有安排他到一线执勤。一次,火车站附近一家面馆老板和乘客发生纠纷。争执中,乘客喊来一群人,声称要砸馆子,引来很多人围观。当时,张鸿毅正在三中路乘车巡逻,接到现场执勤官兵通报后,迅速带领应急小组前往。防暴车一路鸣笛,只用4分钟就赶到火车站。当即对现场封控,对群众劝离,闹事人员看到武警赶赴现场,赶紧散开。
  官兵迅速协助公安民警将闹事旅客以及面馆老板带到值班室进行调解,最终,争执和平解决。
  张鸿毅用优秀的表现和过硬的素质说服了党支部,在他的主动要求下开始参加火车站巡逻勤务点执勤。抓捕小偷 、阻止群架 、处理纠纷 、帮扶老弱……一次次任务的磨砺中,他越来越多地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
  今年1月7日下午,张鸿毅带领战士正在站前广场巡逻时,忽然看到前方异常:3个学生模样的女子朝车站进站口方向走,一男子沿围栏尾随,
  并用镊子夹一女生钱包 、手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鸿毅大喝一声“干什么”,带战士疾步冲过去,男子还没反应过来,已被摁倒在地。不料,女生拿回钱包手机后,因为害怕,不愿和官兵到公安值班室指证。于是,张鸿毅建议车站派出所民警调取天网视频取证。后查监控确认盗窃事实无疑,该男子被行政拘留。
  张鸿毅和官兵们的警惕,对一些想到火车站捞一把的不法分子造成很大威慑。一次工作交流中,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张勇很有感触地说:“自从武警在这里巡逻,火车站治安状况好了很多!”今年4月,根据上级命&令,张鸿毅带领一组官兵进驻国道桂粤某交界处路段担负设卡勤务,随时都要面对意想不到的危险。在执行设卡任务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张鸿毅带领战士一起处置突发事件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人,缴获毒品冰毒4.99公斤&、拦截冲卡汽车6辆&、收缴各类管制刀具20余把以及涉案现金10万余元。8月,任务结束回营,他在全支队官兵的仰慕目光注视下,光荣地戴上大红花,受到支队通令嘉奖!前不久,在武警市支队评比的十名“强军兴军”先进典型中,张鸿毅又作为“执勤处突之星”荣登榜首。&(陈健明 钱金柱)
  &&&&&&&&&&&&&
&&&“柳州袁隆平”
  广西最早研究野生稻的专家之一,与野生稻相伴了半个多世纪,他——就是现年76岁的市农科所水稻专家、人称“柳州袁隆平”的黄振曼。
  近日,记者来到柳北区沙塘镇市农科所员工住宿区,拜访了黄老先生。
  身材瘦小的黄老精神矍铄。他的小屋十分简陋,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合影,旁边还有在研究野生稻上获得的各种奖状、牌匾。
  “广西野生稻资源考察搜集”获农业部一等奖;“全国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获农牧渔部一等奖;“广西粳稻品种资源抗病筛选”获广西农业厅二等奖……这些,都是黄老为广西水稻科研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现已退休的黄振曼仍在坚持着水稻研究工作,他的朋友们也时常到黄老家“求”一些好米来一饱口福。黄振曼对记者说,他送给朋友们的好米,都是平时研究野生稻培育时采摘的,虽然数量比较少,但吃起来软而香甜。可别小看这些野生稻,现在市民吃的米都是从野生稻繁育出来的。特别是在2013年,有科学家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发表论文称,“水稻”家族的祖先就是来自广西,将广西野生稻繁育科研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当谈到野生稻,黄振曼就显得兴趣盎然。他说,1958年秋天,他和同学到老家武宣县禄新乡的野生稻“生态园”游玩,曾遇到一名70多岁的老人忙着采收野生稻种子,他们主动上去帮忙。老人为了表示感谢,就做了一顿饭招待他们,没想到那顿饭无比香甜,有他们从来没吃到过的好口感,后来才知道这些米饭就是野生稻繁育而成的。
  从此,黄振曼就与野生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潜心钻研发现,采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得出来的后代因为是远亲而优势明显超过一般的水稻,所以野生稻一直都是珍贵的水稻育种资源,现在很多优质、高端的水稻品种都是用野生稻来选育的。
  然而,从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选育周期比较漫长,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才能实现。在黄老所住小屋的门外,有3亩水稻试验田,最多的时候一块田里种了上百个品种。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成熟、各品种产量和质量怎么样等,这些都需要黄振曼下田仔细观察做记录。
  “野生稻长在水边,外表看起来就和野草差不多,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黄振曼告诉记者,从1978年起,广西开始了最早一批野生稻的调查搜集,他是桂中、桂北片区的业务负责人。3年的资料搜集时间里,他们深入片区里的多个乡村,摸清了广西野生稻生长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他们在桂林永福县等地发现的野生稻,打破了此前我国野生稻分布点都在北纬25°以南的结论。
  在此后多年,他一直致力于野生稻资源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他将好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仅有20多颗的水稻恢复系良种晒在阳台上。想不到从笼里逃出来的一只母鸡,三下五除二把那些稻谷吃了个干净。发现后,心急如焚的他立即拿刀将鸡宰杀了,最后拯救出15颗稻种。
  1998年,黄振曼退休后不久,就和几个好朋友成立了“夕阳红科研组”,主攻红米杂交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他主攻节水耐旱稻和红米稻不育系的研究,他的红米恢复系、红香A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填补了中国红米不育系的空白,并在广西部分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
  虽然有装修好的楼房,而黄振曼现在还是喜欢住在自己试验田旁边的简陋小屋,说那里可以静下心进行研究。每当人们问起他为何如此痴迷于水稻研究时,他常常说,除了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外,还得益于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组部等8部委《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给他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他打算用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柳州农业科研事业做贡献。(兰天)  
责任编辑:黄展兵
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州地图鹿寨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