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融创和中新融创与中植资本本什么关系

解直锟和中植系的万亿资产帝国:参控18家上市公司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参控18家上市公司 解直锟和中植系的万亿资产帝国
  中植系已有信托、财富公司、并购基金、新金融、新能源及矿业板块等,总计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
  作者:吕茵
  常年隐身幕后,在资本市场坚决不做大股东,保持低调运作的“中植系”开始着急了。
  2016年上半年,擅长通过突击入股并购标的、参与项目配套融资等资本运作方式入股上市公司的“中植系”,一改寻常套路,频频出现在世人面前。先是破天荒地接手大股东表决权,执掌风雨飘摇的*ST宇顺(002289.SZ),后又斥资1.68亿元认购卓亚资本(08295.HK)新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近期,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解直锟更是以实际控制人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出现在了上市公司(600107.SH)的公告中。
  5月20日,美尔雅发布公告称接到公司控股股东湖北美尔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尔雅集团)的函件通知,集团实际产权所有者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下称建设银行湖北分行)已于日将其持有的美尔雅集团79.94%股权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对外挂牌出让,并于日进行网络竞价。
  5月25日,美尔雅公告称中纺丝路(天津)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纺丝路)以5.65亿元竞得美尔雅集团79.94%的股权,股权转让事项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中纺丝路成立于日,注册资本6亿元。股东分别为北京中纺丝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北百佳新高置业有限公司、岩能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岩能资本)。
  其中,中植集团子公司岩能资本为中纺丝路第一大股东,持股67%,解直锟100%控股的中海晟丰(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又持有中植集团76%的股权,因此美尔雅实际控制人为解直锟。
  上述挂牌计划早在2015年4月就已提出,时至2016年才取得实质进展。
  从中纺丝路的成立时间上看,“中植系”对于竞价早有准备,入主美尔雅的工作已悄悄开展。
  根据交易条件,意向受让方应是在中国境内注册设立并合法有效存续、符合《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以纺织服装类业务为主业的内资企业。虽然与服装行业毫无关联的“中植系”入主超出了市场预期,但和业内企业成立符合条件的合资公司并不算难事,况且通过成立壳公司、建立多重股权关系入股上市公司,本就是“中植系”历来所长。
  和多数服装类上市公司的状况相同,美尔雅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加上长期缺乏大股东决策,公司自2011年起,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2014年,美尔雅亏损746万元;2015年,公司全年归属净利润仅344万元,已经成为壳资源。
  有投行人士分析,“中植系”控股美尔雅,总成本近12亿元,但美尔雅主营服装业,若依靠其自身的盈利能力获取投资回报基本没有可能。“中植系”购买美尔雅看中的是其壳资源价值,待正式接手后,美尔雅可能脱胎换骨,脱离服装主业。
  美尔雅公告中的说法也支持了上述猜测:“中纺丝路可能会筹划针对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的资产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置换资产的重组计划。届时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法律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这是解直锟首次真正意义上控股A股公司。此前“中植系”进驻*ST宇顺时不仅偶然,更有被“套牢”的嫌疑。
  2015年底,“中植系”旗下的中植融云(北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植融云)以1.63亿元接手控股股东魏连速的652.65万股股份,他同时将剩余股份不可撤销地全权委托给中植融云,使其表决权比例达到13.97%,成为拥有单一表决权的最大股东,解直锟也因此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63亿元的投入换来一家市值近50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之位,这笔怎么看怎么赚的买卖很快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公司于2016年4月发布的年报显示,宇顺电子全年巨亏10.98亿元,与其接盘前预测的盈利2000万-4000万元差距明显。这让市场猜测,魏连速在低价出让股权的表相之下,掩盖了宇顺电子岌岌可危的经营状况。
  目前,宇顺电子因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出现亏损被“ST”,名称变更为*ST宇顺。公司股票已于5月24日起停牌,原因是筹划涉及资产出售的重大事项。相比之下,美尔雅明显是更好的“壳资源”,入主意味着“中植系”已具备资产证券化的便捷渠道。
  一位“中植系”的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中植系”作风低调,但体量早已过万亿,控制运作的上市公司远不止上述一两家,其已知的就有七八家。
  市场上流传着对所谓“中植系”更准确的表述是:“一个最初由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设立,现均为解直锟旧将亲友们台前持股,幕后由解直锟遥控的涉足金融、矿产、投资等产业的庞大企业群。”
  据美尔雅公开披露,解直锟直接持有或控制5%以上股份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共18家,除了控股或拥有控制权的上述3家,其他15家分别为康胜股份(002418.SZ)、(002288.SZ)、(002445.SZ)、骅威文化(002502.SZ)、(300063.SZ)、(000906.SZ)、兴业矿产(000426.SZ)、(002340.SZ)、(300023.SZ)、(300087.SZ)、金洲慈航(000587.SZ)、老恒和酿造(02226.HK)、(000890.SZ)、(600728.SH)、(600094.SH)。
  据上述人士介绍,“中植系”主要通过参与定增和二级市场收购参股上市公司。从以往案例来看,“中植系”最为熟悉的运作方式是前者,具体为先让旗下PE突击入股上市公司选择的并购标的,再新设公司参与配套融资,“一站式”坐上第二、第三大股东之位不在话下。
  中南重工转型之初的一起并购案中,“中植系”的这些手法已展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3月,中南重工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大唐辉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唐辉煌)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大唐辉煌的股权沿革显示,中植集团旗下PE平台嘉诚资本于2011年4月参与认缴了公司前身大唐有限的新增注册资本;2013年7月,大唐辉煌增发股份,中植资本又出资认购。二者先后潜入并购标的。
  重组配套募资环节,成立于2013年12月、中植资本持有100%股权的常州京控以现金认购中南重工非公开发行的股票。公司控股股东中南集团还与中植资本签订了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转让协议》,“本次交易获得证监会核准后,中南集团将向中植资本转让持有的1751.55万股中南重工股份,与本次重组同步完成。”
  重组及股份转让完成后,中南集团的持股比例由56.10%降至33.59%,嘉诚资本、中植资本、常州京控的合计持股比例达到19.90%。入股标的、参与定增,甚至直接受让大股东股权,三个平台的三种操作之后,“中植系”靠一连串的资本腾挪一举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超华科技、骅威文化、天龙集团、格林美、佳都科技等案例也都能从中找到共同点。
  不过,也有上市公司不愿配合“中植系”运筹帷幄的戏码,尤其当其以“野蛮人”之姿出现,通过二级市场争夺控股权时。
  此前,通过几次受让获得荃银高科7.90%股权,位列第三大股东的“中植系”,于2016年初大额增持荃银高科,占公司总股本的8.71%。
  荃银高科的股权较为分散。截至日,公司董事贾桂兰持有荃银高科9.68%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但按照一致行动人关系计算,中新融泽、中新融鑫、中新睿银的“中植系”一方持股已达到16.81%,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然而,深交所随后发布了关于对中新融泽、中新睿银、中新融鑫给予通报批评处分的决定。原因是在买入荃银高科股份达到5%时,中新融泽、中新睿银、中新融鑫作为一致行动人没有及时向证监会和深交所提交书面报告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在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前没有停止买入荃银高科股份。
  荃银高科甚至还将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告上合肥市中院,请求确认三被告违法增持占荃银高科股份总额3.71%股份的民事行为无效并更正违法行为。
  这场股权争夺目前尚未结束。近日,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中新融鑫、中新睿银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由于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在2月增持荃银高科股份时存在违法违规情形,证监会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半年内拿下*ST宇顺、美尔雅控制权,又在二级市场暗围荃银高科,“中植系”的野心使其逐渐远离“低调”形象,步步走向台前。分析指出,中植系已有信托、财富公司、并购基金、新金融、新能源及矿业板块等,总计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控壳的下一步是顺理成章的资产注入?解直锟将借此正式开启中植集团“产融结合”发展阶段的讨论一时间喧嚣尘上。
  实际上,“中植系”近几年的资本运作常伴有旗下产业的注入。
  2014年11月,连续亏损两年的宝德股份发布重组预案,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向中新融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新融创)购买其持有的庆汇租赁90%的股权。中新融创的控股股东为北京中海嘉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解直锟。
  2012年3月,盛运环境(300090.SZ)以3.11亿元收购“中植系”旗下子公司丰汇租赁有限公司(下称丰汇租赁)45%股份。2015年4月,金洲慈航又从盛运环境和“中植系”手中以59.50亿元收购了丰汇租赁90%股权。
  对于眼下谋取控制权后“中植系”是否会直接注入旗下资产,一位信托业内人士认为不好说,他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结合当前市场,做控股的投资、举牌其实是很正常的,和宝能现在也闹得很大,目前是一个趋势。何况“中植系”的风格相对激进、猛烈一些。
  的确,“中植系”在市场上长袖善舞的表现不算低调,真正低调的是解直锟其人。他是歌手毛阿敏的丈夫、前中央汇金总经理及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解植春的胞弟,于1995年一手创办了中植集团,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却鲜少公开露面。而更鲜为人知的是,中植集团在涉足金融之前,实际发迹于实业。
  公开资料显示,解直锟毕业于黑龙江省委党校,1991年前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印刷厂的一名工人,升任厂长,后成立公司,靠兼并、收购不良资产,完成原始积累。中植集团起初的主营业务是造纸材,和其印刷厂的经历明显分不开。集团之后延伸业务至房产开发。
  “中植系”开始形成的关键是在2002年,中植集团联合哈尔滨市国资委、黑龙江省牡丹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宏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出资重组中融信托,其前身为哈尔滨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87年。
  此后,作为集团旗下的投资平台,中融信托以激进的销售策略开始了疯狂扩张,同时为“中植系”充当最为重要的“输血”管道。2008年,中融信托就设立了西北矿业股权部分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1亿元,用于受让中植集团旗下兴嘉盈持有的西北矿业增资扩股收益权。券商人士指出,“利用信托资金为自己收购过桥,然后溢价出让,这种做法就是平常所说的空手套白狼。”
  2010年,为了使中融信托变身“国”字军,解直锟将股权转让给,让出第一大股东之位。这样一来,从股权结构上看,中融信托已属于央企背景。但有熟悉中融信托的业内人士指出,经纬纺机控股后,并没有参与到中融的日常经营中,只能算是财务投资。再者,中融的高管亦未发生改变,中融仍然保持着当初激进的民营风格。
  时至今日,依托中融信托发展起来的“中植系”版图已经成形。目前,除了中融信托和已有这一上市平台的矿产板块,“中植系”的业务还覆盖典当(中泰创展控股有限公司)、并购(中植金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担保(北京中融汇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第三方理财(中植财富、恒天财富、大唐财富、新湖财富、高晟财富)等。
  其中,恒天财富是由中融信托第一财富管理中心整体转制而来,目前规模最大。其董事长周斌曾公开透露,公司已经启动上市计划,中期目标就是成为国内财富管理第一股。
  诺亚财富(NYSE:NOAH)是恒天财富市场上的最大竞争对手,并已于2010年,以“第一股”之姿登陆纽交所。但实际在2012年,恒天财富的代销产品规模已超越诺亚财富,成为行业第一。因此上市对于恒天财富来说不仅是扩张阶段,也是品牌竞争所需。
  界面新闻记者从恒天财富内部员工口中证实了上述上市计划,公司年初已经完成股改,但与周斌“国内财富管理第一股”的说法不同,他表示,由于政策受限,恒天财富可能选择海外上市。
  最终结局如何,目前尚无定数,但无论是借壳A股公司,还是海外IPO,恒天财富和“中植系”显然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
(责任编辑:杨明)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解构中植系隐秘扩张路径 一年半资本运作规模超百亿|中植系|上市公司|中融信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解构中植系隐秘扩张路径 一年半资本运作规模超百亿
解构中植系隐秘扩张路径
  ◎每经记者 王一鸣
  将“上市公司+PE”模式演绎到极致,在股权关系上错综复杂,在规则边缘游刃有余,远胜昔日德隆――这是并购界人士对“中植系”的评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一年半来,“中植系”已潜入十多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金额累计超百亿元。“中植系”是如何形成的?记者从并购丰汇租赁、并购庆汇租赁等案例入手,抽丝剥茧,试图揭开这个隐秘资本帝国的面纱。
  6月5日,公告称,“中植系”通过旗下三家合伙企业,拟斥资4亿元参与骅威股份12亿元并购梦幻星生园的定增项目,交易完成后,“中植系”将持有上市公司5.43%股份。
  6月4日,公告称,珠海融悟(“中植系”旗下中融鼎新设立的基金)作为分众传媒股东,在借壳交易完成后将获得宏达新材2.04亿股,持股比例为3.47%。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半来,“中植系”已潜入十多家上市公司,仅2015年上半年就通过定增、深度介入重组等方式已经或正在介入7家公司,累计资本运作金额约80亿元;2014年,“中植系”则介入宝德股份、等至少8家公司,累计参与交易金额逾30亿元;在此之前,“中植系”还曾参与、、、、等多家上市公司定增。
  短短数年,“中植系”资本图谱已然成形。这个隐秘资本帝国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的?
  两笔租赁资产证券化
  4月27日,金叶珠宝披露重组方案(草案),拟向中融资产、盟科投资、及重庆拓洋发行股份共计2.78亿股,并支付现金26.33亿元,用以购买丰汇租赁90%股权。
  经估算,标的资产丰汇租赁90%股权预估值为59.5亿元(100%股权整体预估值为66.11亿元,增值44.96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丰汇租赁的实控人为解直锟,其通过盟科投资、中融资产、重庆拓洋分别持有丰汇租赁23%、42%、2.5%股权,合计持有67.5%股权。
  据悉,解直锟为中植集团创始人。6月10日,金叶珠宝在草案修订说明中对解直锟的最新状态披露为:“在最近12个月内担任过中植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丰汇租赁剩余未被收购的10%股份为北京首拓持有。北京首拓控股股东为上海首拓,上海首拓监事邹文P同时在盟科投资担任董事。因此,北京首拓和盟科投资(由解直锟控制)存在关联关系。
  据预估值换算,解直锟持有的丰汇租赁67.5%股权对应价值约为44.62亿元。自2011年盟科投资等先后入股、增资至今,扣除出资成本13.5亿元,至本次重组,其投资丰汇租赁累计收益约30亿元。
  与金叶珠宝异曲同工的是,2014年10月,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的宝德股份以6.75亿元对价收购“中植系”旗下的庆汇租赁90%股权,庆汇租赁实控人亦为解直锟。收购庆汇租赁当年,宝德股份即实现扭亏为盈。
  至此,“中植系”通过深度介入上市公司重组项目,麾下两笔金融租赁资产已陆续实现证券化。
  事实上,类似重组案例对“中植系”来说可谓驾轻就熟。2014年3月,凭借在中南重工跨界并购案中的出色运作,“中植系”开始在资本市场显山露水。彼时,“中植系”参与中南重工重组收购影视公司大唐辉煌,中植系旗下的中植资本、嘉诚资本、常州京控3家公司分别通过两次入股大唐辉煌、直接受让中南重工股份、新设公司参与配套融资三种渠道,成为重组后的中南重工第二大股东。
  同年11月,作为并购标的第三方参股方,中植资本还撮合梅花生物与伊品生物的38亿元并购案。
  未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
  与曾经闻名资本市场的“德隆系”、“明天系”不同,“中植系”更为低调,到目前为止,“中植系”鲜有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在重组项目中,“中植系”多以参股方式完成并购,或者收回部分现金;通过参与重组、定增等形式,“中植系”目前已位居十多家公司前十大股东。
  在金叶珠宝重组案例中,中融资产、盟科投资和重庆拓洋属于一致行动人,实控人均为解直锟。交易完成后,重庆拓洋用丰汇租赁2.5%股权套现1.65亿元。解直锟通过中融资产、盟科投资间接持有金叶珠宝17.98%股份,跻身第二大股东。
  解直锟承诺:“本人通过本次交易间接获得的金叶珠宝股份自上市之日起,不直接或间接、单独或联合其他股东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谋求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同样,宝德股份重组对手中新融创的实控人也是解直锟。该次重组中,解直锟同样选择部分套现。根据交易协议,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为67500万元,其中38250万元宝德股份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29250万元以现金方式支付。重组完成后,中新融创持有宝德股份2294.54万股,占总股本18.15%,成为第二大股东。
  记者梳理过往案例发现,“中植系”通过参与上市公司重组、定增获得股份后,往往留有“后手”,主要是通过与多家上市公司合作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撬动更多资金,进行更大范围的并购,实现持股和资产增值。
  又或者,与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在前,参与定增在后。如6月11日,披露定增预案(修订稿),以12.36元/股对深圳中植、上海星鸿等定向增发2.7亿股,募资不超过25.6亿元,其中7.4亿元用于收购三家环保公司股权,剩余18.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深圳中植认购7894.79万股,发行完成后,深圳中植将持有上市公司5.37%股份。
  据了解,2014年9月,格林美就已宣布联合汇丰源投资及中植资本共同组建成立中植格林美环保产业并购基金,首期规模不超过10亿元。
  而在前述中南重工案例中,在去年重组方案发布后一个月,中南重工即宣布:与中植资本、中南集团合资成立文化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不超过30亿元。运作模式是:首先,中南重工、中植资本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之后再与中南集团、中南重工、中植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和三方的出资作为劣后级资金,其余资金将优先选择固定收益类资金。
  出于对后续资本运作的想象,资本市场对于“中植系”所布局的个股大多予以追捧。自今年3月以来,中南重工便由3月4日的19.34元起步,一路上行至60.4元,直至6月1日因重大事项停牌。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发力上市公司重组项目,2015年以来,中植系还参与至少5家上市公司定增;2014年介入、等至少7家公司定增;在此之前,“中植系”还曾通过旗下公司参与TCL集团、上海电气等多家上市公司定增。
  巧妙规避政策风险
  据媒体公开报道,解直锟为中植集团创始人。但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中植集团工商资料发现,中植集团股东中已无解直锟的身影,仅有的两位自然人股东为解蕙U和刘义良,分别于日、日实缴出资额4亿元、8亿元。
  对于“中植系”的运作模式,业内有人总结为:一个最初由中植集团创始人解直锟设立,现为解直锟“旧将亲友”台前持股,其本人与旗下各类金融平台完全熔断,相关企业之间尽力实现非关联化,幕后由解遥控涉足金融、矿产、投资等产业的企业群。
  在上述资本版图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中融信托。在一些案例中,中融信托扮演着枢纽的角色,筹措资金、收购原始资产,随后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获得股权,进而与上市公司合作等。
  如在“中植系”参与的定增中,便可窥见中融信托的身影。2013年6月,兴业矿业向控股股东兴业集团及西北矿业定增募资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中西北矿业认购8亿元。西北矿业由西部建元控股,后者隶属于中植集团。
  而早在2008年6月,中融信托就设立了西北矿业股权部分收益权信托计划,融资规模1亿元,用于受让兴嘉盈持有的西北矿业增资扩股收益权。2010年起,中融信托还成立3.5亿元的兴嘉盈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及累计达4亿元的西北矿业股权收益权集合信托计划,由西部建元或兴嘉盈持有的西北矿业对应的股权提供质押担保。
  据金叶珠宝披露,中融信托与丰汇租赁之间亦合作颇多。
  截至日,丰汇租赁对外筹资(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余额45.46亿元,其中来自中融信托的余额为19.26亿元,占比42.36%。
  丰汇租赁同中融信托的合作模式是:中融信托通过设立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用丰汇租赁的融资租赁项目未来租金收入或者委托贷款项目未来利息收入作为偿还资金来源,信托和资产管理计划产品的募集资金分期提取,丰汇租赁同金融机构协商确定每期资金对应的具体项目。
  对于“中植系”成员通过中融信托平台筹措资金运作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外界关注颇多。《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开展固有业务,不得向关联方融出资金或转移财产。《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应有规范和详尽的信息披露材料,不得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运用于信托公司的股东及其关联人,但信托资金全部来源于股东或其关联人的除外。
  6月10日,金叶珠宝披露的修订说明公告显示:首先,中海晟融(由解直锟全资控股)通过中融资产-融慧开源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持有丰汇租赁42%股权,中融资产为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该项资产管理计划由委托人指定投资标的,并对标的进行尽职调查,承担投资风险,资产管理人仅承担事务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计划届满后、提前终止或延期终止时,管理人有权以委托资产现状方式向资产委托人返还。因此,丰汇租赁目前的控股股东为中海晟融,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中融资产不认定为丰汇租赁的关联方,中融资产的间接控股股东中融信托亦不属于丰汇租赁的关联方。其次,中融信托的控股股东为(持股37.47%),最终实控人为中国恒天集团。
  综合上述两点,公告称,丰汇租赁与中融信托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两者之间的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2010年经纬纺机以约12亿元收购中植集团所持中融信托股权,由此成为中融信托控股股东。中植集团则以32.99%的持股退居二股东。同时,中植集团已与解直锟本人无股权关系。
  一位投行人士对此表示,通过将中融信托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转让给央企,中植集团一方面规避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凭借国企身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让出大股东位置后,中植集团对于中融信托的掌控似乎并未放松。据中融信托年报披露,此前其董事长刘洋、监事长高兴山等,皆来自中植集团;其中,刘洋曾任中植集团首席执行官。直到今年6月初,中融信托6年来首度换帅,原董事长刘洋如今业已调赴中植集团担任要职,由原总裁范韬出任中融信托新董事长,原副总裁张东则升任中融信托总裁。
  《《《
  同步播报
  “上市公司+PE”模式盛行监管重在强化信披
  ◎每经记者 王一鸣
  在A股行情火爆的当下,资本运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其中“上市公司+PE”模式逐渐成为市场热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4年,沪深两市已有60余家上市公司相继与PE合作,涉及传媒、环保、医药等多个领域。其中,仅沪市就有28家上市公司与PE共同设立或拟设立32家并购基金或产业基金,总投资规模约448.7亿元。2015年以来,两市已有60家上市公司宣布将参与成立产业并购基金,涉及资金规模480亿元。
  一些资本集团凭借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重组、共同成立并购基金等在并购市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包括“中植系”、“硅谷天堂系”、“和君系”等。
  随着该模式日益盛行,监管层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业内认为,这种“新玩法”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6月11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与硅谷天堂香港、DCCapital拟在香港地区成立海外并购基金,投资方向是全球范围内工业自动化和新能源电动车方向,总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
  记者注意到,仅在6月,已有、、、等多家公司相继宣布设立并购基金。
  华东某大型PE高层表示,所谓“上市公司+PE”模式,主要指私募基金认购上市公司股份、与上市公司共同设立并购基金或存在其他相关协议安排。作为一种市场创新手段,这一投资模式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各市场主体有效整合市场资源,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结合。
  该模式的盛行,和国内PE退出渠道较狭窄有关。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上市公司面临从内生式增长向外延式扩张的转变,导致其并购重组意愿强烈。
  曾将目前“上市公司+PE”模式总结为两种方式:一为共同成立并购基金;二是PE通过入股上市公司,进而协助上市公司完成并购。
  “这个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很多东西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当前市值管理兴起,在利益相关方各取所需同时,该模式潜藏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风险”,上海一位证券法律界人士表示,典型案例如2014年底,PE拟“租壳”遭监管层叫停。
  随着该模式日益盛行,监管层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今年3月,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为防范“上市公司+PE”模式可能出现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现象,证监会将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今年4月底,上证所发布《上市公司与私募基金合作投资事项信息披露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业务指引》)。
  根据《业务指引》,“上市公司+PE”投资模式下的信息披露要求,主要包括披露合作投资事项的具体模式、主要内容、相关关联关系和利益安排,充分揭示相关风险,并按分阶段披露原则及时披露相关事项的重大进展。
  与此同时,上证所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也加大了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此前,、、等上市公司在上证所的监管问询下,均详细披露了与之合作的私募基金及相关机构的关联关系和协议内容。
  上海某资深并购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在“上市公司+PE”模式下,PE等投资机构可与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管理者之间建立多重、复杂且隐蔽的利益关系,个别利益相关方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内外联结、利用虚假项目炒作概念、通过市场操作实现短期套现,容易出现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但另一方面,该模式是商业行为,过于强调事无巨细的信息披露可能会影响其正常进行,束缚市场的创新活力。
  对此,上证所相关人士表示,监管层将充分尊重市场,平衡好信息披露充分性与重要性之间的尺度。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中信融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