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滑溜布的玩法游戏声音定位法的玩法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
我的图书馆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我认为:
&&&&&&&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硬纸壳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拖鞋及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又如,教师提供了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了滑梯,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便又活跃了起来。
&&&&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售货员”和“顾客”都很正常地进行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说店里很忙,邀请教师来帮忙,教师可扮作服务人员介入到中间去,并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又如,有一幼儿钻在用纸箱做的火车头里面,想玩开火车的游戏,但就是没有“旅客”游戏无法进行,教师扮作“旅客”加入进去,并告诉幼儿我要到天安门去,找谁买票,这名孩子赶紧找来伙伴,扮作售票员,开始玩了起来。教师和幼儿都感觉玩得很快乐时,教师就隐退了。在一边静心观察,关键时刻再登场,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例如,娃娃餐厅里有人正在切菜,教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菜?”幼儿想了想说:“炒菠菜。”教师又问:“你们有人在做饭吗?幼儿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对另一幼儿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要一起吃。”两幼儿由同时切菜变为一人切菜一人做饭,他们心中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开饭”并且知道饭和菜是要一起上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孩子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孩子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然后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孩子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上了放大镜,孩子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孩子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教师如何把握好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方法
2012年第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提高游戏质量,有效促进师幼互动,使游戏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把握好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就是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3033661.htm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如教师提供新插塑玩具,有的孩子只插了一种就呆坐在那里,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插出滑梯,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孩子们又活跃起来。   (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有些有价值的游戏,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帮助就可能会流失或影响活动进展的方向和进展速度,尤其在幼儿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困难时,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使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规则和标志》游戏中,虽然师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从幼儿感兴趣的标志为游戏切入口,但当孩子们寻找和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标志,有交通标志、服装标志、公共场所标志后,面对这些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纷繁复杂的标志,孩子们不知道下面该用这些标志做什么?教师及时抓住标志所隐含的“规则”的含义,设计了“有趣的标志”、“什么是规则”等活动,帮助幼儿将这些标志进行归类,了解不同标志底图所代表的不同的含义 ――禁止、指示、提醒等。在此基础上,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用标志来给幼儿园、班机、家庭等场所来制定规则,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游戏就这样走向多元化、走向了孩子的生活、走向了孩子的心灵深处。从而使该项游戏由平行游戏转化成联合游戏。   (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时,教师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目的应是对幼儿游戏为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询问。询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巧妙的运用对话策略,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游戏活动不断深入。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己经污染的水。   2.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如,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游戏活动相适应的实物材料,可以引发幼儿的创造火花,推动幼儿的探索和表达。在中班《海底世界》中,孩子提议,把教室布置成海底世界,但是幼儿的表现方式却十分单一,不是画就是涂色,而且表现的内容就是鱼。为了拓宽孩子的思路,教师引导孩子收集了许多牛奶盒、泡沫板、易拉罐、布等废旧材料。丰富的材料给幼儿以启示,他们任意组合、搭配材料,剪的剪、画的画、拓印、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了许多形态、材质各异的海底生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整合了前一阶段对海底世界的认识,而且表现得更自由、更主动、更快乐。   3.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师与幼儿之间才能真正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巧妙地引导,不再是“灌输”,而是分享、互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孩子听觉注意能力弱常走神儿,可以试试这十一个游戏训练法
孩子听觉注意能力弱常走神儿,可以试试这十一个游戏训练法
本文节选自钱志亮教授《入学早知道》,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入学早知道》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书中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际经验,通过描述常模孩子的状况作为判断依据,描述不达标孩子的状况作为诊断参照,最终给出大量的训练策略,供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活动中达到训练目的,使孩子尽快达到入学成熟水平。
在小学,每个班都会有几个上课时从来不正眼看老师讲课的孩子,他们经常“走神儿”、“发愣”,老师刚讲过的问题,一提问,十有八九不会,甚至连问题也复述不出来,成绩当然也可以想象到不会很好。
一个人的注意能力包括视觉注意、听觉注意、触觉注意等,其中听觉注意能力是指对有意义的声音刺激的选择与集中的能力,也叫听觉专注力,实际上就是倾听的技能。
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一般有以下表现:
1、充耳不闻,家长说的话通常跟“耳边风”似的;
2、平时和别人讲话很少有目光交流,严重的甚至眼神“发飘”,不敢与人正视;
3、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打断别人;
4、听他人讲解时常显出不耐烦的样子或东张西望;
5、上课时听不了几句话就开始走神儿、做小动作,常因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如偶尔飞进教室的苍蝇等),所以听课常是听一点,漏一片;
6、老师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甚至连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也没搞清楚;
7、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常常听漏听错;
8、在写作业时,一听到咳漱、走路等细微的声音便转移注意力;
听知觉注意发展不力的孩子上学没多久家长就有可能被老师“召见”,“罪名”通常是“老走神儿”、“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听讲”、“多动”、“不遵守纪律”等。家长有时会据理力争:“我们家孩子可以很长时间地坐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看书、画画。”然后就是开始怀疑老师、怀疑学校教学、怀疑教育制度……
其实,家长可以通过“漏数”的方法来判断孩子的听觉注意能力发展水平。家长以1秒说1个数字的速度,从1数到30,中间随意漏数十个数,孩子听到漏数的数,就拍手一次。如果孩子能听出8个漏数的数,说明孩子的听觉注意能力较强;如果孩子能听出6个,说明孩子的听觉注意能力一般;如果孩子听出6个以下,就说明他的听觉注意能力较差了。
听觉注意发展不力的危害很大。学生在学校中,倾听是一项做得最多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在一天当中,有大约50%的时间用于倾听,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听觉注意能力发展不力的话,听课效率必定低下,学业必定不良。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的思维运转速度比我们听到的任何言语的速度都要快。按照这个原理,说话也就常常不可能满足思维节律的需要,因此人们常常会在听别人说话的同时,分心去想其他问题。有的儿童上课时听不了几句话就开始走神儿、做小动作;有的儿童看似在认真听讲,可是眼神呆滞,一边听讲一边想别的事情,这些表现就是由听觉注意力不足引起的。
由于听觉有问题的儿童的听觉注意的选择性差、广度窄,缺乏持久性,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听觉注意能力。训练时事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无关刺激和干扰;
2、在提出训练任务时语言要明确、具体,确保孩子真的理解所要进行的学习或训练任务;
3、任务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4、最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训练方法:
◆游戏一:你听到了什么
★玩法一:家长和孩子在家里一起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包括家里的流水声、街上的嘈杂声、楼道里的走路声、邻居说话的声音等。鼓励孩子既能倾听房间内的声音,又要倾听房间外更远一些的声音。
★玩法二:家长带孩子到户外,闭上眼睛倾听各种车辆的声音,如摩托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大卡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等。还可带孩子到动物园倾听各种动物的叫声。
◆游戏二:看谁听得多
方法同上,看谁听到的声音多且准确。
◆游戏三:看谁模仿得像
这个游戏主要训练孩子对声音模式的注意。要求孩子要闭上眼晴或背对大人,大人做拍手、击鼓、敲击的动作,并向孩子提问:”你听到了几下声音? 能不能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拍下来?”大人逐渐用不同节奏、不同音量等形式拍奏,要求孩子模仿刚才的声音。如“重一轻一重一轻一重一轻一轻”的音量模仿、“慢一渐快一很快一渐慢一慢”的节奏模仿、用筷子有节奏地敲碗和桌子“碗一桌一碗一桌一碗碗碗一桌”。
◆游戏四:看谁听得准
给孩子读一组词,规定某一标准让他认真听(如听出类别、用途、生活习性等),当听到属于这一标准的词时,就拍手。年龄小的孩子,所读词语数量不宜过多,词意要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增加词的数量,标准难度提高,拍手的方式变换(如由拍一次变为拍两次),这样让孩子在掌握词的分类基础上做出正确反应。正确率越高,说明孩子听觉注意力越好。如:
—听到动物就拍手:猫、桌子、钱包、狗、老虎、苹果、大象、台灯、茶杯、蝗螂、麻雀……
—听到能装水的词就拍手:盆、电灯、桶、棍子、碗、壶、桌子、盘子、铅笔、书、瓦罐……
—听到水里的动物就拍手:鲤鱼、老虎、青蛙、鸡、鸭、长颈鹿、鲸鱼、凿鱼、海豹……—听到可以写字的东西就拍手:钢笔、尺子、橡皮、铅笔、球、毛笔、钱包、手表、硬币、电笔、三角板、蜡笔……
—听到食物拍一下手,听到动物拍两下手:巧克力、铅笔、蛋糕、企鹅、电灯泡、连环画、马、骆驼、冰棍儿、汽车、玩具手枪、苹果、兔子、花生、鸡、眼睛、碗、盘子、米饭、孔雀、药良、手表……
◆游戏五:看谁做得对
★玩法一: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着。家长告诉孩子,现在有4种小动物,“汪汪”、“猫猫”、“叽叽”、“嘎嘎”,分别有4种相应的动作。如“汪汪”是将两手举起至耳边,手像狗耳朵一样上下扇动;“瞄猫”是两手举至嘴边,做小猫持胡须状,分别向两边张开;“叽叽”是两手相握,食指伸出指向前方;“嘎嘎”则是两手手背向上,一手压在另一手上,手指尖向前,手腕相触,两手掌一开一合,开始时家长说什么,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逐渐增加难度,家长说什么,幼儿不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家长说“瞄瞄”,幼儿可做“汪汪”、“叽叽”、“嘎嘎”的任意一个动作。
这个游戏要求孩子把听到的信息迅速转换为动作。在反应中既要注意成人发出的声音,又要注意自己的手部动作,对听觉注意力是很好的锻炼。
★玩法二:由家长说出一个词,孩子做相反的动作。起初可以只用一对相反的词来测查,孩子较大时,就可以用两对甚至三对相反的词来测查了。比如家长说“大圆圈、小圆圈”,孩子听“大圆圈”用两只手比成小圆,听到“小圆圈”,用两只手比成大圆。家长可随意排大小顺序。
1、“大圆圈,小圆圈,长大了,变小了。”孩子听到“长大了”就蹲下,听到“变小了”,就举起双臂,也可以改变顺序来玩儿。
2、“向前跑,向后跑。大圆圈,小圆圈。长大了,变小了。”孩子听到“向前跑”就倒退,听到“向后跑”就前进。
3、“刮风了,风停了。向前跑,向后跑。大圆圈,小圆圈。长大了,变小了。”孩子听到“风停了”就跑起来,听到“刮风了”就原地不动。同样由家长随意调整这些词的顺序。
孩子在正确理解反义词的基础上正确反应,正确率越高,说明听觉注意力越好。
◆游戏六:“打电活”
家长用一根长约3米的线穿过两个纸杯底部的中心(两个纸杯的口向外作为听筒),在线的两端系上一根小竹签,使线不会从小孔中滑走。家长和孩子各拿一个纸杯,当线拉紧的时候,就模仿打电话,家长对着纸杯轻轻讲话,孩子把纸杯罩在耳朵上仔细听。
◆游戏七:听一听,辨一辨
例如:家长对孩子说:“小羊在篱笆旁捉虫,小鸡在树上唱歌,小鸭在树下吃草,小鸟在水里游泳。”请孩子听到后根据生活经验改正句子:“小羊在树下吃草,小鸡在禽笆旁捉虫,小鸭在水里游泳,小鸟在树上唱歌。”
◆游戏八:听得清,找得准
请孩子在家长提供的语句中,找出相同语音的字。如:
——河边有十个小石头;
——小丽和小明一起吃栗子;
——长颈鹿在路旁吃树叶;
——叔叔在办公室看书;
——老奶奶在喝牛奶。
◆游戏九:听指令,画画儿
家长提出要求,让孩子按要求画一幅画。例如:请在纸的中间画一所小房子,请在纸的每个角上画一个气球,每个气球的颜色不一样等等。
◆游戏十:趣味听故事
请孩子听下面的故事,听第一遍时,要求孩子听故事里出现了几个“红”字;听第二遍时,要求孩子注意故事里出现了几个“三”字。故事如下:
小猫咪咪过生活
星期天,天气晴朝,太阳红彤彤的,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这天是小猫咪咪三岁的生日,它穿了一件红衣服,戴了一顶红帽子,可漂亮了。小猫咪咪烤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又拿来三支红色蜡烛,插在生日蛋糕上。小猫味咪跪在椅子上,划亮一根火柴,点燃了红蜡烛。
正当小猫咪咪准备去点燃第二支蜡烛的时候,窗外传来了小鸡的歌声:“叽一叽一叽一”,小鸡叫了三声。
小猫咪咪扔掉手里的火柴,跳下椅子,跑出屋门。它向小鸡招招手,说:“小鸡弟弟,欢迎你!”小鸡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送你三条小虫吧!”小猫咪味拉着小鸡的手,走进屋里。小鸡看着小猫味咪划亮第二根火柴,点燃了红蜡烛。
正当小猫咪咪准备去点第三支蜡烛的时候,窗外又传来了小鸭的歌声:“嘎一嘎一嘎一”,小鸭叫了三声。
小猫咪咪又扔掉手里的火柴,跳下椅子,跑出屋门。它向小鸭招招手,说:“小鸭妹妹,欢迎你!”小鸭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送你三条鱼吧!”小猫咪咪拉着小鸭的手,走进屋里。小鸭和小鸡一起看着小猫咪咪划亮第三根火柴,点燃了红蜡烛。三条红色的小火苗欢快地跳动着,三个好朋友齐心合力,吹灭了三支红蜡烛。
它们手拉着手,围着生日蛋糕,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叽一叽一叽一”“嘎一嘎一嘎一”“喵一喵一喵一”。
◆游戏十一:数数
家长和孩子一起从1数到100。爸爸每次数1,妈妈每次数2个数,孩子每次数3个数,如爸爸数1,妈妈数2、3,孩子数4、5、6……依次数到100。熟练之后,可以增加游戏的难度,玩倒数的游戏,如爸爸数100,妈妈数99、98,孩子数97、96、95.…依次数到1。或者家长数“一”、“贰”、“俩”、“仁”、“三”、“肆”……问孩子错在哪里了。
除了以上的游戏方法,总体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安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应有意识地用亲切、自然的声音,轻声、低声地与孩子交流,从而提高孩子听觉能力的敏感度。
PS:耳朵树提醒读者:本文对听损儿童的指导,需要在听力补偿合适的前提下进行。
如果你看到这里,也许还会对下面的精选文章感兴趣,戳题目就可以读-----
还没有账号
科普阅读排行
小组热门讨论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呼啦圈玩法幼儿园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