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绿园区2018规划农村低保每月多少钱

长春民政信息网
公务员邮箱:
@changchun.gov.cn 密码:
页次:1/127 每页15条记录 共1899条记录
您是第位访问者
政府网站标识码:
长春市民政局主办 版权所有:长春市民政局
----技术支持:长春长白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政策解答
城市低保政策问答
来源:长春民政网
【字体:&&】&【】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工作动态
2016年绿园区民政工作要点
来源:民政局
【字体:&&】&【】
&&&& 2016年,绿园区民政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市)民政工作部署,围绕“十三五”民政工作发展规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专项公共服务、涉军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以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精准化民政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民政工作水平,切实起好步、开好局,为建设美丽幸福新绿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救助工作&&&& 1、继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及水平。城乡低保提标幅度分别不低于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30%。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低保对象住院封顶线标准由12000元/年提高到20000元/年,一般救助对象封顶线由8000元/年提高到10000元/年。&&&& 2、全面推行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推进农村低保由原分档救助向补差式救助转变,实行“按户保障、差额救助、分类施保”的精准救助模式,逐步缩小城乡保障标准差距,按照“城乡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思路推进城乡低保统筹。&&&& 3、着力提升救助精准施救能力及水平。制定我区《城乡贫困家庭收入评估测算办法》,推进城乡低保、临时性救助涉及的困难群体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算与评估工作,提升精准救助工作能力。组织修订人大帮扶、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办法,调整救助方式,实现“急难困境家庭”精准认定、及时受助。&&&& 4、强化各镇街救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救助信息管理平台,设置政策查询咨询、救助资源分类、网上申请受理、部门转办分办等功能,着力构建政府与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救助资源对接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全省下发的《关于全省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编制配备的指导意见》,完成编制人员配备工作。指导相关镇街完善社会救助“一站式”大厅建设。&&&& 5、加强全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实施社会救助协理员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调整,达到工作人员与岗位的合理优化配置。制定我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管理考核办法》,从日常工作、到岗考勤、优质服务等方面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社会救助协理员的经常性管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者及业务主管领导开展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 6、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统筹各类救助政策,发挥部门各自职能作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深入开展“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幸福长春圆梦助学”以及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救助活动,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二、社会福利工作&&&&& 7、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少于总数的50%(全区29个)。每个街道新建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继续推广委托经营、延伸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每个街道打造1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典型。完成升级任务的社区,都要采取居民代表大会或专家评审等程序,通过无偿提供服务用房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展无偿、抵偿、有偿等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做好政府为全区失独、空巢和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工作。&&&&& 8、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托老中心项目建设,各街道按照就近社区、方便百姓的原则,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探索打造街道托老中心。抓好福利中心建设,确保运行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福利中心;各镇对争取的福彩公益金要加强监管,督促福利中心改善服务和经营条件、维修维护服务设施;落实福利中心和“五保”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待遇;积极开展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星级创建工作。&&&&& 9.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医务室,为老年人就医开设绿色通道,探索将医院远程会诊服务植入具备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医养结合机构,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 10、做好残疾人福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资格认定、资金发放、监督管理等工作,严格执行申领范围和程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做好城市特困人员中精神病人和复退军人中精神病收治的申报审核工作。加强福利企业监管,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11、做好儿童福利工作。落实好民政部在我市开展的“百县千村”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儿童服务工作站建设试点,为孤残儿童和社会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心理疏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社区儿童福利工作平台。开展散居孤儿动态核查和农村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工作。&&&& 三、救灾救济工作&&&& 12、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好“5.12”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提高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完成区、镇街、村(社区)《预案》修订,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避灾场所建设,年内至少新增应急避难场所1处;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年内至少完成1个国家级示范社区和2个省级示范社区的创建申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管理,建立救灾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汛期应急值守,做好新灾应对准备,确保突发灾害后受灾群众“五有”,对受灾群众及时给予救助。&&&& 13、做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办法》和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农村人均生活费支出水平;开展五保供养专项资金核查、五保供养对象身份核实、建立五保供养对象影像档案等规范性管理工作。&&&&& 四、社区建设工作&&&& 14、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开展村民委员会第十次换届选举工作,严格选举程序,保障换届选举工作依法依规按时完成。不断健全自治组织体系、完善自治机制、开辟自治渠道、拓展自治内容,发展院落(楼宇、门栋)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依托居(村)民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等协商议事机制,拓宽社区(村)组织与基层政府、驻区单位等各类主体开展协商的载体和途径,丰富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确保协商效果,推动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5、提升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建设改造,力争千米社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重新设置“一厅十室+N室”的服务用房功能,社区服务用房80%以上的面积都用于为居民开展服务和活动,同时,针对服务用房实际打造花园式、庭院式和组合式社区,重点展现社区特色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实行规范化建设,功能设置实现“一厅六室一家一站”,规范“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 16、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重点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六个提升工程”。实施村级组织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村“两委”班子的综合能力,使村“两委”班子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组织满意的致富“带头人”。实施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广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统一设置“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实施协商自治能力提升工程,深化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动农村社区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实施村民增收致富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开展增收致富、创业就业、物流配送等服务项目,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村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培育和发展社区文化队伍,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实施村容村貌改善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能源、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困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 17、着力深化社区服务内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和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向社区覆盖,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针对小部分居民的个性化服务向服务大多数居民的普惠性服务转变;在“一居一品”服务品牌基础上,打造“一居多品”服务品牌典型群体,提升社区服务。以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手机APP、微信、微博等载体,拓宽为民服务渠道。针对社区干部服务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搭建社区服务项目供需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多样化、普惠化、便民化的“五化”服务目标,实现社区服务职能的转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引进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将社区服务延伸到屯组。将幸福社区创建的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组织城市对口结对农村社区加大帮扶力度,重点将城市社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向农村推广,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8、完善社区工作体系。落实《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和《社区盖章证明事项清单》,严格准入社区新进工作事项。探索“三社联动”模式。“三社联动”是以社区为服务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队伍为支撑的运行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积极鼓励服务型社会组织发展;推进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帮助社区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方法,采取“社工+义工”的“两工互动”机制,提升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社会工作注重本土化发展的同时,采取地校对接、优秀人才引进的办法不断壮大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担任我区社会工作课座教授和顾问,引进社工机构有效开展服务。每个街镇拿出2个社区做为试点,积极探索“三社联动“的服务模式。&&&& 19、注重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社区干部谋划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和服务办事能力。加强社区干部管理,落实社区干部管理街镇是责任主体,民政局和组织部履行监督和指导职能的管理制度。发挥绩效补贴奖优罚劣实效作用,各街镇拿出绩效补贴的20%做为浮动,建立社区干部的激励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不称职的社区干部可启动罢免程序予以罢免。注重典型的培养和选树,在工作业绩、个人风采、队伍建设等方面突出的人才都可被选树为社区典型,同时加强对典型的宣传报道,发挥典型的带动效应,树立一批具有绿园特色的社区干部典型群体。&&&&& 五、双拥优抚工作&&&& 20、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发挥绿园区驻军多的特点,坚持以观念融合、科技融合、保障融合为重点的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培树双拥创建先进典型,对在争创“八连冠”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推荐表彰,全力营造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良好氛围。&&&& 21、持续开展主题拥军活动。继续开展“情系驻长官兵、关爱革命功臣”主题拥军优属活动,围绕服务改革强军战略,大力支持部队建设发展,继续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积极为驻军官兵办实事、解难题。深入开展双拥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等“五进”活动。&&&& 22、加强社区拥军建设。突出抓好社区拥军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镇街至少打造1个社区拥军服务中心示范点,为每个社区拨付1000元活动经费,要按照“每季有安排、每月有活动、每节有走访”的要求,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社区+网格+楼栋帮扶组+邻里互助户”的社区拥军管理服务网,实现社区管“面”、网格管“片”、楼栋管“块”、邻里互助户管“点”的岗位权责阶梯式全覆盖管理目标。&&&& 23、提高优抚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和优待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做好医疗保障、伤残评定、优抚对象核查、数据库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继续在定点医院实施一站式结算服务。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场地设施,完善无军籍职工服务管理体制。&&&& 六、社会组织工作&&&& 24、深化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直接登记与双重负责相结合的混合型登记制度,实行四类社会组织依法直接登记。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方法,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25、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健全内部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实现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年度检查、日常监管、诚信建设、等级评估与执法查处有机结合。建立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对长期不开展活动、不履行章程和不接受行政监督的社会组织,劝其注销或撤销。&&&& 26、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加大培育扶持,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每个街道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站。加强孵化基地功能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第三方团队管理基地,制定基地发展计划,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会组织。2016年力争打造3个社区孵化基地试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七、社会事务工作&&&& 27.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殡葬。做好春节、清明节等主要祭祀节日期间的殡葬用品市场清理整顿、禁烧工作。加大文明祭祀方式的创新和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清明文化周”活动。推进乡镇骨灰堂和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 &28.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完善发现报告机制,加大主动救助力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全面开展区级“春风陪伴”慈善项目,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生活资助。&&&& 29.做好婚姻登记服务工作。保持“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开展婚姻登记网上预约服务,提高网上预约系统使用率,力争实现网上预约超过婚姻登记总量的20%。&&&& 30、加强地名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加大平安边界建设。&&&& 八、安全监管和信访维稳&&&& 31、强化安全保障。开展民政系统安全生产阶段性治理和“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等整治行动,全力抓好各类安全隐患的集中整治。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各镇街要监督本级、社区和辖区养老机构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基础档案,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区每季度、镇街每月、社区每周安全检查制度,加强应急处置训练和消防演练,加大对无证养老机构整改、取缔力度,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32、进一步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单位负责,依法妥善处理信访问题,信访积案化解、稳控率达到100%,信访事项反馈率达到100%。市长公开电话回复率达到100%。&&&& 33、加强民政资金监管力度。加强民政资金监管工作。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民政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九、综合能力建设&&&& 34、抓好强化队伍保障。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持续抓好整改,坚决克服和纠正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问题的单位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大力培树优秀民政干部典型,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民政队伍。&&&& 35、强化法治保障。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民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法治民政五大体系,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民政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管理,备案率、审查率、公开率保持100%。&&&& 36、抓好标准化建设。落实《吉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民政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探索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带动建立绿园民政标准体系。&&&& 37、加强民政信息宣传工作。完善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围绕民政工作亮点和社会关注热点,把握住关键时间节点,创新民政新闻宣传工作,及时全面发布各类民政信息,树立民政部门良好社会形象。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工作动态
十个方面100件实事 | 民生改善“升级版”让幸福“升级”
来源:长春政事儿
【字体:&&】&【】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16日召开的2017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2017年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新鲜出炉,用十个方面的100件实事织就了一张密密实实的民生“幸福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1、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650元/年,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2、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和就读于农村幼儿园的低保家庭幼儿按照1000元/年/生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就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低保、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按照1000元/年/生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对就读大学(含大专、高职)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2000元/年/生标准给予生活补助。3、对就读中职学校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习相关费用并给予每月800元生活补助(全年按9个月在校计发)。4、按农村贫困群众需求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5、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完成全部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6、完成74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所有贫困村群众安全饮水。7、在贫困村创建“儿童之家”118所,实现贫困村全覆盖。8、为6429户边远农村家庭提供“户户通直播卫星接收机”,实现贫困村听广播看电视全覆盖。9、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新农合参合患者,在县乡两级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提高10%。10、在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吉林延安医院成立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中心,在省肝胆病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儿童医院设立专科医疗救助中心,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患者在救助中心实行免费治疗。11、在市心理医院(市第六医院)设立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中心,为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重症精神病住院患者提供免费治疗,非住院患者基本实现免费服药。12、免除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孕产妇在市级以下(含市级)公立医院住院分娩费用。13、免费为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听力筛查。14、为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老人、孤寡和失独老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的空巢老人或仅与重病重残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购买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康复保健等居家养老服务。&提升社会保障能力&15、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建立“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提升至城镇居民水平。16、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2万元提高到20万元。17、提高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18、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特药”保障机制,逐步将“特药”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合规费用范围。19、将中度失能人员纳入医疗照护保险保障范围,报销部分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费用。20、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企业,可比照城镇个体工商户政策缴纳养老保险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期间,可从毕业当月起补缴养老保险费,补缴时间不早于1996年。21、为主城区城镇60周岁以上失独、70周岁以上中重度失能和8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每人每月购买15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22、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23、开工建设益田净月养老院、卡伦湖康复养老中心,移址新建市社会福利院。24、推进“医养结合”,80%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协作关系,为住养老人开展巡诊、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服务;在全市一、二级医院建立住养老人就医绿色通道。&加大社会救助力度&25、调整主城区城乡低保对象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标准,大病保险起付线以上部分政策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由75%提高到80%,年救助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增加艾滋病、血友病等6个医疗救助特殊疾病救助病种。26、开展“爱心圆梦”慈善助学活动,对城区、开发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应届中、高考学生给予一次性资助;扩大助残范围,对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中的贫困残疾人子女每年给予本科以上(含本科)6000元、专科3000元、中职和高中1000元的资助。27、提高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热费补贴标准,集中供热低保边缘户补贴标准由180元/年/户提高到300元/年/户,自行取暖低保户由180元/年/户提高到360元/年/户,自行取暖低保边缘户由180元/年/户提高到300元/年/户。28、提高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减免水费的额度,低保户每户每月减免由4吨提高到5吨,低保边缘户每户每月减免由3吨提高到4吨。29、提高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燃气费优惠标准,由每月减免7元提高到每月减免14元。30、对进入自闭症教育、康复机构及其他日间照料机构的16周岁以上大龄自闭症患者,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贴。&深入推进教育惠民&31、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18所普惠性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学位3000个。32、改造提升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打造“温馨村小”100所。33、启动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增10000个义务教育学位,逐步解决新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问题。34、在全市城区小学全面实施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蓓蕾计划”,着力破解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孩子难以接回、无人看管问题。35、启动名师开放型在线辅导“云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网络学习资源。36、实施“强师计划”,招聘优秀教育人才充实到教学一线,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均等化。37、免除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机构)学生(含幼儿)、晨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餐费、交通费;对公办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38、启动九台特殊教育学校异地新建项目,提供约200个面向全市的特殊教育学位。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39、举办文化庙会、市民读书节、市民艺术节、冰雪旅游节、消夏节。40、为城区252个社区配发电子阅报屏;为全市10个县级图书馆、10个文化馆各配发1台流动服务车,为市民构建方便快捷的读书看报网络。41、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普及培训50万人次,提升市民文化鉴赏水平。42、开展文化大讲堂、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等各类公益讲座、培训250场。43、公益数字电影进乡村放映20292场,进社区和广场放映2000场。44、巩固城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成果,为城区、乡村配备健身器材200套;建设南湖公园智能健身步道。45、组织开展“全民冰雪季”“全民健身百日行”“全民健身日”等群众性体育活动。46、启动建设长春市体育健身指导中心和长春市工人体育馆。47、完成长春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馆等“一场三馆”建设。&&进一步优化交通环境&48、新建、改造主城区农村公路556公里。49、新施划公交车专用道20公里,总里程达到180公里;建设18个港湾式停靠站;开工建设10处公交首末站。50、更新公交车400台,公交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投入使用。51、调整公交线路10条;增设5条微循环公交线路,缓解城乡结合部群众“最后1公里”出行难题。52、打通常德路、民丰大街、临河西街等10条断头路、卡脖路;打通有条件的居民小区交通通道。53、新建、续建7座人行过街天桥。54、建设“地铁1号线市政府站P+R停车场”等20个停车场(楼)。55、推进小区内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居民小区施划停车泊位,缓解停车难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56、启动建设花溪、芳草、谢家、兴隆、北海公园二期、安全教育体验6座公园。57、启动建设净水厂原址文化生态园,实施水文化生态区、历史文化博览汇、文创产业示范基地、绿色科技试验场、运动活力嘉年华及艺术时尚生活秀等功能区建设。58、南溪湿地公园建成开放。59、新增、提升伊通河沿河带状绿地400公顷。60、实施人民大街、自由大路、南湖大路、工农大路、新发路、红旗街等6条主要街路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00公顷。61、伊通河中段沿岸修建22个多功能现代化驿站,完成民族广场、同乐园、城市风情园等游园改造提升工程。62、结合伊通河浅滩工程,增设6座亲水栈桥,铺装绿道33公里,方便群众观光休闲。63、深入推进75处黑臭水体治理,年底前基本消除水体黑臭问题。64、实施伊通河拦河闸改造工程,年底前全线蓄水。65、提标改造西郊、天嘉等9座污水处理厂。66、新建乐山、兰家、英俊等14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7、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露天烧烤”、占道经营、非法广告、违规运输渣土等行为。68、对重点行业企业燃煤锅炉实施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治理超标排放锅炉1000台。69、基本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70、普遍推广秸秆打捆和综合利用,严控秸秆露天焚烧。&&提升城市宜居水平&71、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通过新建和货币安置解决6747套回迁住宅。72、对各类违法建筑进行集中拆除。73、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按照“一平、两通、三化、四有”的标准综合整治义和路社区等161个片区。74、改造“暖房子”503万平方米,实现三环以内具备条件的全部改造完成。75、对新出现的弃管小区、无灯街路进行功能性照明建设,安装路灯400套,亮化各类道路12公里。76、大中修道路298条,解决道路破损、硬化不到位、市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77、改造陈旧供水管网50公里、供热管网150公里、燃气老旧管网200公里,改造和规范三环内电力和通信架空线路100公里。78、新增供热能力540蒸吨。79、推进城市供热管理立法进程,逐步建立供热企业准入、退出机制,提高供热保障水平。80、改造利国街小区、机车厂小区等15处弃管小区居民出户井到市政管网段排水设施。81、设立物业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完善物业管理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接管“老旧散弃”住宅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物业服务。82、对三环内235座公共厕所和6000个果皮箱进行改造和更换。&深入推进平安长春建设&83、启动国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示范市建设;对全市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和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密补点,逐步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84、充分发挥反电信诈骗犯罪中心作用,对电信诈骗案件及群众咨询求助,开展紧急处置、封堵止付、初侦初查、分析研判、精确打击,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85、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创建任务。86、强化食品抽检,开展“你点我检”工作,针对公众关注度高的食品品种进行分批次抽验,检验结果、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87、打造国家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30个龙头企业、农户联动产业园区,推进生猪、肉牛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无抗生素生猪养殖试点。88、建设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实时获取电梯困人及故障信息,提供快速、及时应急救援服务。89、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予以关停、取缔,并对住养老人给予妥善安置。&&努力提升便民服务质量&90、全面推进“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91、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城市“千米社区”比例达到75%,农村80%以上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92、简化户政和身份证办理程序,精简办理材料;开展身份证办理预约和延时服务;为出国、考试、招生、招工、社保等急需用证群众开辟“绿色通道”;为独居、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群提供身份证办理上门服务。93、下放出入境证件受理权限,全面简化“4类8种”办理出入境证件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方便群众就近办理。94、车驾管业务窗口实行延时办公;在检车线、驾校、邮局等具备条件场所,增设交管服务网点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受理点。95、开通网上发票申领邮政寄递系统,纳税人通过网上申领发票,系统自动处理订单,自动触发物流配送,全流程跟踪监控,确保发票安全、及时送达纳税人,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发票领用。96、建设长白慧谷人才公寓,为全市暂无住房的应届及毕业不满三年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及其他科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业、就业期间提供周转用房2431套。97、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放宽经济困难审查标准,加强咨询热线平台建设,实现法律援助服务全覆盖。98、建设美丽乡村,对21个村进行道路、排水沟、休闲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99、实施居民用自主产权液化石油气钢瓶免费检测和家用血压计免费检定公益项目。100、动植物公园、净月公园、雕塑公园、伪满皇宫博物院法定节假日以外时间免费向低保户开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春市绿园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