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响舞教学的打法

谋道四节莲响
来源:本网讯
  谋道四节莲响是起源于谋道镇范围内的民间舞蹈。据调查,这种舞蹈是当地民间艺人熊长清解放前从鱼木寨一个乞丐手中学来的。传说过去鱼木寨山大人稀,野兽成群,乞丐用竹棒防身,又怕蛇等动物,所以在竹棒上安上小钱,动时发出声响,逐渐演变成舞蹈道具。乞丐身怀绝技,发明了多种打法。1973年,熊长清和当地民间艺人朱林山、牟其才等人一起,创作了莲响节目《岩上绿波》,道具莲响由一根(长四尺)变为两节(各长二尺),由两人配合表现打钢钎,劈山引水等动作。然后,莲湘又由两节变为四节(各长一尺)表现凿石、修梯田等。此节目由于道具改革、打法创新,在市、洲演出获奖。现在谋道镇一批艺人继承四节莲响的打法,动作娴熟,运用自如,把几乎失传的四节莲响打得出神入化,在镇内广为流传。利川生活网
民间文学类1夷水歌谣 - 州级《夷水歌谣》共收集利川民间歌谣1261首,其中时政歌91首,劳动歌34首,仪式歌247首,生活歌57首,历史传说歌15首,儿歌89首,情歌591首,杂歌137首,另附黄锡德长篇叙事歌谣1部:《醉花楼》。总计53000余行。2利川故事 - 市级《利川故事》由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组织编辑,分为上、下两集,含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共计844篇。其中,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物传说、植物传说、动物传说、风俗传说6类,故事分为生活故事、幻想故事、鬼怪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吟诗作对故事、寓言笑话7类。近年来,我市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11大类、49项、6000余件,在搜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基础上,计划编撰出版《利川遗风——利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利川故事》《夷水歌谣》、《利川谚语谜语歇后语》、《利川民间歌曲》、《利川民间戏曲》、《肉连响》、《利川传统技艺》、《利川民俗》、《利川民间文艺传承人小传》等10册系列图书。通过这一系列的图书的编辑和出版发行,有效传承和宣扬利川市本土民族文化。传统音乐类1利川灯歌 - 国家级利川灯歌是利川土家族人逢年过节、喜庆集会,载歌载舞,划地为台,主要以彩龙船为道具的民间演唱形式。传统利川灯歌尚存近百首。优秀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它由灯歌《种瓜调》演变而来。1956年由利川县专业文艺工作周叙卿、黄业威收集整理后,以《龙船调》为名,搬上舞台,越唱越红,目前已唱响中国,闻名国外。2011年5月,利川灯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柏杨坝山民歌 - 州级柏杨坝镇民间文化、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山民歌极具代表性,富有表现力、感 染力、生命力,穿越时空经久不衰。特别是代表作《龙船调》从柏 杨坝唱到中南海,唱进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3凉雾牟氏山民歌 - 州级在凉雾乡诸天村一个叫散水的地方,住着一户民歌世家,祖孙四代以唱民歌远近闻名。爷爷牟奇祥,现年85岁,一辈子以山民歌为伴,一口气能唱数十首,2003年荣获恩施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儿子牟益胜,曾承包经营离家不远的风景名胜水莲洞,靠他一副美妙的歌喉,把山民歌与奇洞秀水紧密融合,使游人纷至沓来。孙子牟秉进,经常参加市、州举行的山民歌大赛,捧回了不少获奖证书。曾孙女牟晓兰,虽然是初中学生,却也是学校小有名气的山民歌手。四世同堂,以唱山民歌为乐。他们用歌声驱除了贫困,迎来了幸福,开创了崭新的生活。他们的歌声曾被州宣传、文化部门制成光碟发行。2009年1月,凉雾牟氏山民歌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毛坝柏氏山民歌- 市级柏氏山民歌,以利川市毛坝乡新河村柏义双、柏义华、柏义攀兄妹组合为主,合作歌手有陈桂英、彭茂盛、彭茂相、张述轩、黄开榜等,每人会唱山民歌数十首。柏氏山民歌代表歌手柏义双,天生一副美妙的歌喉。他从小跟随父亲学艺,唱歌成为拿手技艺,张口即唱数十首不重复,多次参加全市比赛均获第一。柏氏山民歌曲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别致,乡音独特,是开放在利川深山僻壤中的优秀民间艺术奇葩。2006年9月,毛坝柏氏山民歌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建南吹打乐 - 市级建南吹打乐表演形式分为合奏、重奏与混奏,一般由5至7人组成。乐器主要有唢呐、鼓、大锣、钹、二锣、小锣等。全镇现有乐班120多个,表演活动闻名鄂渝边境。特别是田园村乐班中的邓正余,16岁开始学艺,练就一手绝活。他不仅能用嘴同时吹奏一支或两支唢呐,还能用单鼻孔或双鼻孔吹奏一支或两支唢呐,令观众赞叹不已。建南吹打乐曲牌很多,现整理出40余个。代表性曲目有《么妹赶场》、《鸡打喳》等。2006年9月,建南吹打乐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6谋道吹打乐 - 市级谋道吹打乐以“耍锣鼓”、“坐堂调”为主。山里人难得空闲,视击乐为玩耍。各村落多以同族人组成家传锣鼓班子。班子多了,自觉形成比赛。当地吹打乐除在节日玩灯舞狮、庆典大张旗鼓外,平时常用于丧葬场合,鼓乐齐鸣,通宵达旦。谋道吹打乐曲牌丰富多彩,现已整理近200个。2005年8月,谋道吹打乐曲目《桃园三喜》参加“恩施州民间吹打乐比赛”,荣获三等奖,从此闻名全州。2006年9月,谋道吹打乐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7利川薅草锣鼓 - 市级薅草锣鼓是长期流传于本市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多以一人打鼓一人打大锣和小锣两样,一人打钹,三个锣鼓匠和几个“歌师傅”组成班子。唱的有“穿号子”、“叫歌”、“扬歌”、“五句子”、“连八句”、“硬板号子”等。“薅草锣鼓”主要在农村薅草时演唱,本市柏杨坝、建南等乡镇还盛行。2006年,中央电视台曾录制本市薅草锣鼓节目播放。2010年9月,利川薅草锣鼓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8利川石工号子 - 市级利川石工号子是利川民间劳动中的音乐表现形式。民工在打石头、撬石头、抬石头或其它石活中,为统一节奏、活跃气氛、消除疲劳、提高效率,常常喊唱号子,其声音节奏明快,热烈欢畅,铿锵有力,使劳动者热情高涨,干劲倍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搜集石工号子90首,是保存在本市民间的文化瑰宝。9龙潭民歌 - 市级龙潭民歌是流传在都亭街道办事处龙潭村范围内的民间歌曲,包括灯歌、山歌、田歌、孝歌、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等。龙潭民歌传承年久,歌手辈出,现有传唱人员100余人,骨干歌手30余人,民歌演唱活动生动活泼。该村4组谭立祥一家祖孙三代9人曾被中央电视台《欢乐一家亲》栏目特邀演唱龙潭民歌。传统舞蹈类1肉连响 - 国家级肉连响是流行于全市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原始乞讨艺术“泥神道”。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为其特色,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肉连响舞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修富,几十年来研习肉连响,成为绝活。他多次被特邀组队分别在南宁、昆明、乌鲁木齐、广州等地举行的全国民运会上表演,均获特别奖。肉连响舞蹈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湖北省民间舞蹈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唯一代表。2绕棺 - 省级绕棺舞,俗名“打绕棺”,是本市流传最广的一种祭祀舞蹈。老人去世,称为“白喜”,讲究热闹排场。在埋葬的头天晚上,称为“坐夜”,一般由5~7名民间艺人,绕棺而歌,飞旋起舞,形成丧葬活动的高潮。绕棺舞风格粗犷豪放,刚劲夸张。主要要动作有“弯弓射箭”、“怀中抱月”、“猛虎下山”、“犀牛望月”、“二龙戏珠”、“黄龙缠腰”、“鸳鸯伸腿”、“鹰鹤展翅”、“鲤鱼上滩”等,摹拟民间生产与生活情景。2011年1月,绕棺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打土地- 市级打土地是流行于利川市毛坝乡一带的民间舞蹈。“打”是表演的意思。其内容、形式有打新春土地、寿星土地、财神土地、月河土地、引魂土地等几种。除打寿星土地和引魂土地有八、九人表演外,一般为三人表演。即一生、一旦、一丑。舞蹈衣着滑稽,表演载歌载舞,锣鼓夹着山歌,情绪欢快热烈。唱腔属上下句,曲牌有“僚子”、“南调”、“穿衣调”等。动作有跨杖转身、打扇、绕手蹲、鸭子步等。唱词主要为农事活动、祝福贺寿、庆贺新春等。2010年9月,打土地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端公舞- 市级端公舞,是流行于利川市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民间过去每逢家人生病、遭灾或遇不顺心之事,常请人“跳端公”。跳端公做法事一般是三天,大多在堂屋进行,少数法事在厨房、院坝或田野里进行(如“破血河”等)。在堂屋进行时,一般布置有案子图画、红布帷帐、大方桌、供品、香腊纸烛等,场面热烈壮观。端公法事中,一般有“花枪”、“挽诀”、“长短步”三种舞蹈,以“花枪”、“挽诀”为多。“花枪舞”手持“花枪”道具,手舞足蹈,主要为小孩生病驱邪、祈祷。“挽诀”即利用两个手腕及十指,构成各种造型,以代表神力,镇邪驱鬼。2010年9月,端公舞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利川狮舞 -市级利川狮舞是利川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形式。每年春节等节日或喜庆活动,常常有彩扎的狮子表演,场面热烈壮观,深受群众欢迎。本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一批擅长彩扎和表演狮子的艺人。都亭、忠路、谋道等地艺人的高台狮子表演,技艺精湛,令观众叹为观止。6谋道四节竹连响- 市级谋道四节莲响是起源于谋道镇范围内的民间舞蹈。据调查,这种舞蹈是当地民间艺人熊长清解放前从鱼木寨一个乞丐手中学来的。传说过去鱼木寨山大人稀,野兽成群,乞丐用竹棒防身,又怕蛇等动物,所以在竹棒上安上小钱,动时发出声响,逐渐演变成舞蹈道具。乞丐身怀绝技,发明了多种打法。1973年,熊长清和当地民间艺人朱林山、牟其才等人一起,创作了莲响节目《岩上绿波》,道具莲响由一根(长四尺)变为两节(各长二尺),由两人配合表现打钢钎,劈山引水等动作。然后,莲湘又由两节变为四节(各长一尺)表现凿石、修梯田等。此节目由于道具改革、打法创新,在市、洲演出获奖。现在谋道镇一批艺人继承四节莲响的打法,动作娴熟,运用自如,把几乎失传的四节莲响打得出神入化,在镇内广为流传。请输入标题1毛坝灯戏 - 市级毛坝乡的民间戏曲。多在春节期间演出。传统灯戏一般不上舞台,多在集镇街头、农村,和花灯一起表演,前灯后戏,灯中夹戏,所以群众称之为“灯夹戏”。灯戏内容多取材于农村生活的轶闻趣事,生动、诙谐。唱腔有大板腔、小板腔和转腔三种。大板腔和小板腔都有帮腔。毛坝灯戏传统节目主要有《神狗劈柴》、《雪山放羊》、《驼子回门》、《双洗裤》、《裁缝偷布》、《胡二八戒赌》等。《神狗劈柴》节目曾于1956年赴省演出获奖。2010年9月,毛坝灯戏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利川川剧 - 市级历史上,利川和四川地域相连,利川部分地方过去属四川管辖。由于特殊的地域关系,使川剧从清中期至今一直在利川广为流传,成为湖北省保存川剧剧种的唯一县(市)。利川川剧唱腔除少数受本地发音和山民歌影响外,高、昆、胡、弹、灯等唱腔与四川无异。解放前及解放后的一度时间,利川川剧业余演唱班子遍及城乡;本市专业剧团也曾以演川剧为主,上演许多川剧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部分剧目参加州、省汇演获奖,同时培养出大批川剧艺术人才。川剧在利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川剧演出活动频繁,深受群众欢迎。曲艺类1利川小曲 - 省级利川小曲发源于本市南坪一带,由明末清初传唱至今400余年,解放前夕濒临湮灭。解放后,文艺工作者根据主要传人袁绍卿口授抢救整理。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银纽丝”、“凤尾梭”、“三脚凳”、“垛子”等55支。利川小曲唱腔优美,专业文艺工作者利用利川小曲创作演出了新曲目40余个。代表性曲目有《老杨三住青松塝》、《丢卒保车》、《千里寻妻》等。利川小曲于2007年6月被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利川三才板 - 州级利川三才板是流行于本市民间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其道具是3块竹板,各长8寸、宽1.2寸左右。表演时,左手执2块,上块为天,下块为地,右手单块为人,合称之天地人和。利川三才板传统曲目有《武松投店》、《唱个朱元璋》、《汪老汉过月半》等。20世纪70和80年代,本市文化部门曾创作、演出过优秀曲目《劈山引水记》、《巴将军》,分别荣获省及国家级奖励。2011年1月,利川三才板被公布恩施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利川竹琴 - 市级利川竹琴,是在全市流传较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道具是蒙有鱼皮的竹筒和两块筒板(竹片)。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演唱者怀抱竹筒,左手执筒板,右手击筒,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一人多角,稍带表演。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搜集利川竹琴《张果老制竹琴》、《席棚击掌》、《盘珍认母》、《莲珠配》、《耗子告猫》、《断头山》、《夺印》、《李二娘教子》、《月下盘貂》、《秦香莲》《东吴招亲》、《风筝记》等传统曲目及唱段40多个。4利川花鼓- 市级花鼓(亦称三棒鼓)是一个古老的曲种,史载在唐代就已经流传了。利川花鼓的流传主要在柏杨坝一带,演唱形式相当灵活。有一人演唱的,即一手执鼓,一手拿小锣,边击边唱,略加表演。也有三至四人演唱的,一人掌鼓,一人击锣,一人打竹板或兼杂耍(丢棒或刀)。一般以两人演唱居多,一人击鼓主唱,一人击锣助唱,并辅以表演,说唱相间,情趣盎然。利川花鼓唱腔有高腔、平腔之分。普查中搜集传统曲目有《十许郎》、《小媳妇》、《手把槐树望郎来》、《小菜打仗》、《山伯访友》、《高高山上一树槐》等。5干龙船 - 市级干龙船是流行于本市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过去多为艺人卖艺、行乞的一种方式。干龙船道具是一龙形木杖,上有龙头,龙身、龙尾缠杖,杖下有一拐形铁钻。龙首昂扬,下挂一小亭,亭中供奉观音或财神位,意为“金龙送喜”;亭两边有一副小对联。表演者走到主人大门口把杖一立,一边敲锣,一边扣云板,一折一折说唱开来。内容多为即兴演唱,唱人唱事,以恭喜发财、赞美前程为主。因只在大门外或院坝演唱,故有“船不入江,龙不入海”之说,本地民间称这种演唱形式为“干龙船”。干龙船演唱形式简单,内容清新活泼,群众喜闻乐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上大人 -市级《上大人》(又名“花牌”),一种地方纸牌名。是流行于湘鄂渝边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地方纸牌,手机和电脑上面也有《上大人》的纸牌游戏“上大人”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美)、可知理(福禄寿)”。(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而在湘西龙山一带的土家族山区则将其称为“上大人”。这种“上大人”纸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九十六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传统美术类1牟利忠木雕 - 州级不惑之年的牟利忠是近年利川根艺界自学成才的新艺人。1993年,牟利忠在一次车祸中导致左小腿胫骨粉碎性骨折,从此,他们便成为行走困难、劳力基本伤失的三级残疾人。牟利忠病退之后,开始自费前往北京、浙江、广东、海南、武汉、重庆等地,向全国著名的根艺大师拜师学艺,同时购买与订了数千元的专业书刊为自己“充电”。几年来,他从深山、大型工程的工地上,买回了超15万元的朽弃之树根及阴沉木,先后创作出100多件根艺精品,其中有50多件被全国各地购买收藏。牟利忠从2004年才开始将自己的部分作品送出利川参展,《托起可可西里的明天》在送往北京参加中国根石艺术第20届精品展出前,尽管途中碰损了“点晴”之部位,仍获得了铜奖。《养精蓄锐》、《汩罗魂》、《松鹤同春》三件作品,在去年恩施州根艺大展上分别获得金、银、铜奖。《欢乐的苗家姑娘》一作,被广州军区少将牟方本所喜,特意从利川买去收藏。他的镇馆之作《和谐家园》,有人竟开出百万天价。2谭立祥草编 - 市级都亭街道办事处龙潭村艺人谭立祥,从小继承祖传,在从事竹编技艺的基础上热衷于草编艺术60余年,他以稻草和竹篾为材料,编扎的十二生肖、草把龙、草凳、背篓、斗笠、蓑衣、背椅等造型美观,耐人寻味。所编扎的动物形态生动,栩栩如生,用品精致漂亮,经济适用。2010年6月,他一家祖孙三代9人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欢乐一家亲》栏目进行了才艺表演,现场演唱了利川民歌和展示了草把龙草编及其竹编技艺,深受好评,众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传统技艺类1柏杨豆干 - 省级柏杨豆干以其色泽金黄、质地细腻、美味绵醇,且制作不用石膏而闻名遐迩。生产过程主要以优质大豆、柏杨坝龙洞湾富硒泉水和30余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淘洗、浸泡、碾磨、烧煮、过滤、游浆、包扎、压榨、卤制、烘烤等十几道传统手工加工而成。柏杨集镇生产豆干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并一度成为上送朝廷的贡品,清朝康熙皇帝曾御赐“深山奇食”金匾。2011年5 月,柏杨豆干生产技艺被公布为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毛坝造纸技艺 - 州级在毛坝乡民间,传习着一种原始造纸技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毛坝乡盛产楠竹,当地人就地取材,楠竹即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毛坝造纸原始手工技艺,工序十分复杂,当地有“七十二道半,捆纸不相算”的说法。这种全凭手工生产出来的草纸,当地人称为“火纸”,色泽金黄,吸水性能好,过去常用于书写和卫生用品,现在多作祭祀之用。2011年1月,毛坝造纸技艺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忠路鞭炮 - 市级忠路鞭炮,历史悠久,不少专业户祖传数辈。他们在原始制造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又兼揉现代烟火、礼花等新技术,各种新型火炮应时而生。小火炮用药线编连成串,曰鞭炮,有百只头,千只头的。编三四米长兼插二三十个大炮的叫滚龙。6条5—10米长的鞭炮相牵,并将大火炮编杂其间,顶部冠以五彩花环绣球,名曰“宝盖”。家有红喜,新友相送。燃放时爆炸声不绝,且兼 有突爆声发出,震耳欲聋。大火炮有单响、多响,最大的足有10厘米长,直径2厘米,呼之为“雷炮”。烟花中有“地老鼠”、“冲天炮”等。“地老鼠”伏地生辉,红绿火花射出二三米远,左盘右旋,使人惊诧不已;“冲天炮”吁啸升空,火花四射,五光十色,如落英缤纷,鲜艳夺目。2006年9月,忠路鞭炮生产技艺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利川髹漆技艺 - 市级利川是名冠全球的“坝漆”产地,毛坝镇民间流传有盛赞毛坝漆的歌谣:“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利川民间从生漆的采集、熬炼、过滤、储藏到利用生漆加工制作出精致的木质产品,均有一套传统的手工技艺。利川市“湖北腾龙洞民族工艺有限公司”,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毛坝生漆,研发了各色推光漆、幻彩生漆,开发了红宝砂、绿宝砂、云纹、榴红、雕填磨显、线刻等传统髹漆技艺,生产出漆器保温杯、佐料漆碗、漆器牙签盒、步步高漆碗、牡丹漆碗、果盒盘碟漆器等7大系列产品。产品集地方性与民族性、实用性与科学性、鉴赏性与收藏性于一体,多角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建南咸菜技艺 - 市级建南咸菜是产于本市建南镇一带的传统蔬菜食品,原材料主要是俗称“疙瘩菜”或“瓜儿菜”的大青菜。制作过程是首先将采摘的新鲜青菜挂晾几日,待茎叶蔫软后用清水洗净,再挂晾三至五日后即开始加工。在竹簸箕里将青菜从中间切开,将盐、辣椒、花椒、生姜、橘皮、大蒜末及五香等佐料均匀、适量地撒布在青菜上,适当裹扎后放入坛中压紧,每压一层需再撒布少许佐料,然后封坛月余即可食用。储放时间越长,味道越香。建南咸菜麻辣口味,色、香、味俱全,回味悠长。目前,位于建南镇的利川市民宝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菜巴佬”建南咸菜,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6汪营泡粑 - 市级汪营泡粑是汪营著名的传统美食,营养丰富,口感细嫩、易消化,深得人民的喜爱。汪营泡粑主要材料是用糯米做的,全部都是纯天然,无色素的食品,吃起来松松软软的,香甜可口。适宜于老年、幼童、青年妇女以及病人吃,还有养颜美容的效果。汪营泡粑,主要材料是用糯米做的,吃起来松松软软的,香甜可口。由于以上特点,在汪营人的心目中,产生较好的影响。汪营的泡粑很有名,利川市的很多乡镇每到赶集的时候都争着去买,香的很。5毛一个。早上用微波打一下或者蒸来吃,就解决早餐问题了。传统医药类1陈氏正骨疗法 - 市级陈氏正骨疗法系都亭街道办事处普俺社区陈民素家祖传骨伤医治技艺,有30余个医治骨伤秘方、验方、偏方,10余种治疗方法。陈氏正骨疗法传承人陈民素继承祖传,从事传统正骨医疗40余年。其诊所现有从业人员5人,开设床位15个,年接待各类骨伤患者2000余人次,治愈率达100%。治疗对象除恩施州8县市外,还有来自重庆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等地的。陈民素是本市远近闻名的骨伤治疗医生。民俗类1王母城庙会 - 州级王母城位于利川市建南镇龙泉村,是湖北省西北边缘与重庆市石柱县接壤的界山,海拔1566米。距利川市城区121公里。王母城山原名王母山,相传王母娘娘下凡至此。明代以前,山顶古刹巍峨,经几百年风雨及“十年浩劫”,古建筑损坏严重。2004年以来,荆州人王友凤在王母城部分建筑残址上,恢复建成了大雄殿、王母殿、财神殿、药王殿、瑶池殿等一系列仿古建筑,同时恢复佛事活动。山上林木丰茂,风景如画。除保留有登山栈道、碑刻、石像、洞窟等大量古迹外,还有“神水井”、“洗水池”、“三仙洞”、“舍身崖”、“一颗米”等景观,是绝妙的宗教旅游胜地。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亦称朝拜日),九月十二是王母娘娘之母探女纪日(亦称还愿日)。每年这两天及前后十天左右,前来朝拜、还愿及观光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每年的这段时间,王母城香火鼎盛,鞭炮声不绝,文艺表演及商贸活动异常活跃,热闹非凡,成为鄂渝边境的空前盛会。2009年1月,王母城庙会被公布为恩施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土家婚俗 - 市级土家族婚姻习俗,庄重而且隆重。土家族男女青年从订亲到结婚大抵经历求婚、看人户、订婚、哭嫁、过礼、迎亲、发亲、戏亲、拜堂、坐床、闹房、出拜、回门等程序,集中展示了土家族的人文、伦理、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在利川市民间,土家族婚姻习俗广泛流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传统文化。3利川丧葬习俗 - 市级丧葬仪式,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是情感与幻想的阴阳交流。利川土家族的丧葬礼仪——“撒尔嗬”,表现了土家人的豪爽、豁达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里土家族几乎每家每户若有老人,都准备着棺材,俗称枋子,又名棺木、寿木,其用途是在使老人百年归世后能有一个安身之处。一般情况下,棺材用较好的楠木、杉木等耐腐蚀的木料做成。(内容来自玩遍恩施)-------------推广频道-------------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施六城同创莲响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